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精选11篇)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篇1

一、学习方面

一年来,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局机关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及活动,摘抄学习笔记20余万字,撰写个人学习心得体会3余篇,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工作上、思想上的不足与差距,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观念,以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为工作全面有序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理论基础水平,努力做到在思想上、认识上同单位价值观保持一致、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工作方面

脱贫攻坚是全国上下一项重大政治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一年来本人认真研读上级政策文件,准确领悟文件精神,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以群众搬迁入住为抓手,产业帮扶为途径,脱贫致富为目的,实现了全县1305户4121人全部入住。本人包抓官庄和胡家庙两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年同两镇联系上百余次,完成了入户调查走访,填写资料87份,三项协议的签订审核工作全面落实,261份三项协议一一审核,及时查找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三项协议无差错。

去年,全省开发了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系统,按照省上对信息录入的硬件要求,在单位财力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本人克服困难,想办法借用亲人手机,深入全县14个镇办(中心)开展搬迁户信息录入工作,仅仅2周时间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该项工作在全市排位在前。

精心管理和使用好易地扶贫专项资金。全年共计拨付14个新建安置点建房补助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422万元,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资料审核40余套,确保资金和工程量相符。全年迎接各级审计4次,撰写资金使用情况汇报2万余字,搜集印证资料,全力做好解释工作,实现了审计结果没问题。花费20多天时间,加班加点对资金进行省级信息系统录入。8月份,按照省移民集团要求,本人参与专项资金向县扶贫公司移交工作,共计移交拨付明细21份,移交总台账3份,参与修订《淳化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为后续资金的拨付使用实现了平稳过渡。

做好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工作。全年编写新闻报道10余篇,全部被网站和媒体采录。其中省级报道1篇,市级报纸报道1篇,市局网站上传发布8篇。为全局新闻报道目标任务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作风纪律廉洁

始终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品德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始终保持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对待家人和身边的同事同样严格要求,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搞特殊化,做到了正己正人,以身作则。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立身之本,把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做到了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为了时刻警示自己,抓好自己的廉政建设工作,经常认真审视自己,查摆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回顾。通过反省,有力的促进了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能力水平的进步。

四、存在问题及新年计划

一年来,本人能受岗敬业,团结同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有待于加强,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尽力弥补这些缺点,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篇2

12 月8 日, 发展改革委、 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方案》提出,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 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 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 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 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 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方案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 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 “十三五” 时期将适当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标准, 并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致富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2015年12月2日,以黔南州惠水县为主会场,以遵义、六盘水、安顺等7个市(州)为分会场,同步开工建设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为贵州省“十三五”期間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拉开序幕。遵义将依据“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决策部署,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自然村(寨)作为主攻方向,确保全市“十三五”期间完成欠发达地区易地扶贫搬迁18万人的工作任务。遵义2015年获得中央预算、省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共5.49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2016年将分两批完成11304户45000人(含仁怀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和28412人的项目申报工作。

1、新时期欠发达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等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群的脱贫问题,依然是“十三五”期间移民搬迁和脱贫致富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

1.1投入与需求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贵州全省91.2%人口属于贫困人口、94.6%乡镇属于贫困乡镇、92.1%村(寨)处于“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三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截至2015年底,贵州仍有623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贫困面大、贫困度深,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投入力度和广大贫困农村严重缺乏基础设施及发展条件,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差异,矛盾十分突出,急需深入落实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扶持策略进行脱贫攻坚。

1.2各类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资金,主要以中央预算和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为主体,同时还需要省、地、县财政及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的省级投资配套资金。实践工作发现,由于各级政府自身财政紧,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率通常比较低,在配套资金落实和使用进度安排方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导致搬迁工程不能按时、按质可持续推进,严重影响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

1.3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低,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

目前国家对搬迁户的补助标准人均仅1.2万元(2016年起提高到2万元),很难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生产生活需求。由于缺乏生产生活土地,加上自身技术水平较低和难以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民风习惯等,贫困农户搬入城镇集中安置区后往往会出现大量负债问题。

2、加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建议

2.1坚持以新型城镇集中安置为主,其他模式补充

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方式为主,农户自愿的搬迁模式,不仅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时也是减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生态移民途径。对于对土地依赖度不高的农户,可以通过资金补助等措施,鼓励其选择城镇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于对土地依赖度较高,经济来源不稳定,自身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户,宜选择村庄小规模集中安置方式;而对于土地完全依赖的农户,则可以有选择的将其搬迁到“水、电、路、视”等基础设施均较完善的安全地带。通过有针对性的合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现“城”、“村”共融,城乡一体,降低搬迁后生活、生产和就业所面临的困境,真正将利益切实惠及搬迁户。

2.2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宣传,着实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排部署和要求等的宣传力度,确保待搬迁区农户真正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户“治穷致富”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现状,使其认识明确、信心满怀,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自觉自愿、积极主动。要根据搬迁区现状和搬迁对象特性,充分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通过完善透明的资金筹措和使用制度体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有效落实。合理增加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额度,切实提高搬迁户人均资金补助标准。要充分引入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退耕还林等工程扶贫资金,确保各项扶贫资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整体效应。地方政府要从户籍、土地、税费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效解决搬迁户生产就业、就医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问题,确保搬迁农户的生活稳定和“治穷致富”的生产发展。

2.3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加大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要组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领导小组,组织项目实施全程督查组,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进度、质量等进行全程动态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优质的顺利开展,为全面完成“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目标,提供重要的组织领导保障。在搬迁农户稳定其基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充分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经过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等,经土地调整、税费减免和政府补助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集成化、多样化,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搬迁农户收入渠道。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搬迁农户的劳动技能和产业化发展技能,实现“农工牧结合”农村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各种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结束语

易地扶贫搬迁以其“见效快,返贫率低,可持续稳定,后续发展动力强”等特点,已成为深山区、边远山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和生产发展条件艰苦区域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的支柱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关注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重视移民搬迁后的人文关怀和生产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真正的“费省效宏”的德政工程,既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又能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进程,具有多重惠民、利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滇中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以永仁县彝族移民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0(7):15-19,25.

作者简介

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工作汇报 篇4

(一)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20xx年我市进一步加强以工代赈项目管理,积极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截止20xx年年底,20xx年计划下达的5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解决了1.2万人、0.5万头畜的饮水困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新建和改建县乡村公路237.8公里,完成项目总投资4865万元。20xx年第一批安排项目45个,总投资3726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2410万元,省财政配套245万元,市县配套1071万元。截止目前,已有23个项目开工建设,全部项目预计明年10月底前建成。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情况

自国家开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我市20xx年、20xx-20xx年四个年度共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批,项目总投资14247.3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6176万元,中央其他专项资金1360.3万元,省预算内基建资金87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6624万元,搬迁贫困群众2872户、13798人、生态移民57户、241人。

20xx年我市环县被纳入了首批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609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33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276万元,安置移民250户、1000人。项目截止20xx年11月底,所有单项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完成总投资697.5万元,占计划的114.5%。搬迁贫困人口986人,占计划的.98.6%。20xx年底市上组织财政、建设、水务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了初验,评为合格工程。

20xx年我市华池、合水、宁县3县被省上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3县项目总投资2971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576万元,中央其他专项资金149万元,省预算内基建资金87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1159万元,搬迁贫困群众694户、3162人。截止20xx年年底,3县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981.7万元,占计划的100.4%。其中:累计新修基本农田3761.5亩;完成人饮工程8处及配套设施建设;新修道路57.44公里;改扩建学校10所、卫生所11处;架设农电线路38.35公里;建成移民住宅667户,占计划的96.1%。目前已有454户移民搬迁入住,占计划的65.5% 。

20xx年我市宁县、合水、镇原、华池4个县被省上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4县项目总投资2964.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301万元,整合中央其他渠道专项资金289.3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1373.9万元,计划搬迁627户、3159人。截止20xx年年底,4县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378.2万元,占计划的46.5%。其中:累计新修基本农田555亩;完成人饮工程3处;新修道路12.5公里;改扩建学校7所、卫生所5处、村部5处;架设农电线路5公里;建成移民住宅425户,占计划的67.8%。

20xx年我市有7个县被省上批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7县项目总投资7703.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966万元,整合中央其他渠道专项资金922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3815.1万元,计划搬迁1358户、6718人。20xx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批复及投资计划下达后,我们及时向各县进行了下达,并督促各县抓紧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各县主要开展了在迁出、迁入区召开群众座谈会,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搬迁群众建档立卡、落实住宅建设用地、编制单项工程设计等工作,明年3月份项目可全面开工建设。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心得体会 篇5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这是许多贫困地区发生的现象,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始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实现贫困百姓真脱贫,答好易地扶贫搬迁在“经济、文化、思想”三道题至关重要。

答好就业“经济”题,稳住群众致富心。欲茂其枝,必深其根。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是“五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民生幸福指数,关乎搬迁群众能否尽快融入城镇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基层工作者应着重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真抓实干,着力为搬迁群众提供有效就业帮扶,帮助群众换上新业,增加收入,扎下根来,适应市民新身份,融入城镇新生活,谱写人生新篇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降低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稳住群众致富心,切实答好群众就业这道“经济”题。

答好乡愁“文化”题,解开群众乡愁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然而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在职业上、民族上、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文化在一定程

度决定搬迁群众是否真正扎下根来,加上易地扶贫安置点缺乏相应文化活动场所,以至于“原乡文化”融入面临“水土不服”,搬迁群众“魂”无处安放。作为时代的答题者,切不可让贫困群众身进城,其“魂”依然锁于村,要做群众乡愁的解锁者。时刻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降低姿态,找准角色,做群众的贴心人,主动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及时提供乡愁的港湾,切实答好乡愁这道“文化题”。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简报 篇6

简报一:

全市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58个集中安置点,并在全省率先100%开工。各(区)县均已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指挥部,设立作战室,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并层层立下“军令状”。

会议要求,各区县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快完成项目相关手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妥善解决工作中的资金问题,要在保证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加快完成工程进度;要妥善解决好就业和搬迁入住问题,尽量把安置点放在城镇附近、园区旁边,以后要尽可能把产业规划在安置点附近;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面积不能超标,价格不能过高,尽可能降低建设搬迁成本,绝不能让群众因搬迁负债甚至返贫;相关区县要为迎接全省和全国易地扶贫现场观摩会认真做好筹备工作;要加快推进好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妥善处理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来的各类问题,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排头兵。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安波,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洪州,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区)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简报二:

7月6日,邵阳市召开20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推进工作会。会议分析了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形势、任务,就加快推进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全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典维出席会议。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无水源等地区,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据悉,我市今年将实施18924人搬迁,相当于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搬迁规模,最近省核定我市“十三五”期间应实施99026人搬迁,要在三年之内完成搬迁任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

蔡典维指出,我市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重视与上级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工作推进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目前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兄弟市州的工作进度相比,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建设进度上、工作作风上的差距。为此,蔡典维强调,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正视工作差距,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难题;要采取超常措施,吃透上级精神,加强调度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全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

简报三:

15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在剑阁县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光志出席会议。 炎炎烈日下,与会人员实地察看了剑阁县北庙乡明兴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该村作为剑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试点村,44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实现全面开工,主体完工26户,完工率达59%。

邓光志指出,明兴村搬迁安置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面积控制适度、质量安全有保障、综合配套较好,这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会议通报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和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我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出台了市一级的《关于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指导意见》,对资金来源、面积控制、补助标准、拆旧复垦、安置方式等易地扶贫搬迁中的重要内容作了强调。今年以来,全市已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2.2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7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1.96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07亿元、长期低息贷款规模7.5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发行提供的50.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优惠贷款目前已经向7个县区发放16.48亿元,用于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篇7

1 具茨山社区基本情况

新郑市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选址在新郑市辛店镇, 占地面积33.4 hm2, 总投资10亿元, 规划建设安置房41栋, 总建筑面积56万m2。该项目于2014年6月动工建设, 分为2期进行, 其中一期建设安置房22栋, 建筑面积19.5万m2;二期建设安置房19栋, 建筑面积36万m2。社区严格按照“六通十二有两集中”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一期已交付使用安置房7栋, 完成封顶进入后期维修调试阶段15栋, 配建幼儿园和充电车棚基本建成。二期项目全面启动, 5栋主体建成6层以上, 3栋主体建成2层以上, 地下车库完成3万m2, 社区小学和便民服务中心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2 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2.1 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实现一步到小康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科学制定拆迁安置方案, 统一规划建设社区, 分步实施村庄拆迁安置。2016年1月, 第一批大槐树、柿树行2个村顺利完成安置房分房任务, 现阶段已装修到位, 入住新居的群众达71户274人;剩余10个村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 赶工期、抓进度, 确保年底前搬迁工作大头落地。围绕“人”的城镇化, 严格按照新郑市政府“1+10”文件要求, 加快推进“同城同权”, 消除城乡差距, 逐渐实现户籍管理一元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房屋产权同质化与就业创业同等化等“五化”目标。

2.2 易地扶贫搬迁与资金运作相结合, 统筹算账保平衡

充分整合项目、财政、社会资金, 精准算账、平衡收支, 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具茨山扶贫搬迁项目共整理土地233.33 hm2, 除33.33 hm2土地指标用于安置群众外, 通过招拍挂、出售等方式, 剩余200.00 hm2土地可融资12亿元。同时, 按照郑州市扶贫资金每户4.5万元的标准对贫困群众进行补贴, 共计获批补助资金11 250万元。二是整合财政资金。坚持统一标准, 由新郑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未享受郑州市扶贫资金奖补的587户发放扶贫搬迁补助;同时将村民宅基地作价, 每处补助2.25万元, 房屋附属物户均补助4万元左右, 人均奖补资金1.28万元。以3口之家为例, 仅资金补助就达13万元。针对特困家庭和困难群众, 建设公益保障房, 供其免费入住。三是整合社会资金。搬迁安置社区商铺配建, 总计6.3万m2, 预计收益2亿元。项目获益12亿元, 上级奖补7 500万元和社区商铺收益2亿元, 共计14.75亿元, 可有效平衡政府财政支出3.6亿元及10亿元融资。

2.3 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就业创业相结合, 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按照每人每年375 kg小麦价格标准, 与耕富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2016年9月底前辖区所有耕地将全部流转到位。二是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鉴于目前2个村群众已陆续入住新建社区, 下一步将在社区附近流转33.33 hm2左右的土地作为群众的菜园子, 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吃菜难问题。三是积极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紧扣时间节点, 加快商业门面房建设, 力争早建成、早收益, 带动社区三产服务业蓬勃发展。四是千方百计支持群众就业。紧紧围绕辛店产业园区和具茨山旅游景区两大就业方向, 密切与耕富公司、辛店服装产业园等企业的联系对接, 根据群众就业意向和用工企业要求, 免费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指导, 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近就业。

3 主要体会

扶贫搬迁是一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面对“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要求, 我们深感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 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搞好这次扶贫搬迁,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其是涉及农民就业、再创业、发展兴业, 最后到自主完善造血功能等复杂而又联系紧密的系统工程, 更是民心和民生工程。扶贫搬迁成功将是一个故事, 否则就是一场事故。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这一目标, 只有在“搬”字上做文章, 在“稳”字上下功夫, 在“发展”上搞服务, 借势发力, 打好组合拳, 才能让群众主动参与扶贫搬迁, 自愿搬、自觉稳、自主富。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从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文明素养、严格资金补偿等方面入手, 克难攻坚, 强力推进, 圆满完成新型城镇化和社区建设、群众回迁等各项目标任务, 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摘要:河南省新郑市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自规划以来, 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求, 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加快推进具茨山管委会12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此外, 新郑市本级财政筹资1亿元, 建设7万m2标准化厂房, 用于增加群众租赁收益, 带动群众就地就业, 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做法与成效

参考文献

易地扶贫搬迁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篇8

项目模式:债贷结合+拼盘整合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苍溪县提出“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和乐业并重,脱贫与奔康同步”,做到脱贫与奔康整体谋划、整体推进。创新“债贷结合+拼盘整合”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模式,拼盘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和信贷融资资金、国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做大易地搬迁项目资金笼子,按照“用途不变、捆绑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统一全域规划、债贷分线运作、全程实施管理、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走“政府融资打基础,农户补助建住房,涉农项目搞配套”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切实破解脱贫奔康“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苍溪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计整合资金50亿元左右,其中:申请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5.1亿元,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10亿元,匹配中央和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1.3亿元,整合“十三五”涉农项目资金约25亿元。

实施路径:全域规划+精准实施

——全域规划。围绕“全域规划,多规合一”,编制《苍溪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6-2018年)和聚居点、交通、水利、卫生室及产业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N”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一是坚持三个结合抓好搬迁安置规划。坚持与现代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与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实行就地就近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式分散安置和货币化城镇安置为辅。二是坚持统一标准抓好基础设施规划。对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三是坚持着眼长远发展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在安置地统筹规划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适度规模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精准施策。一是安置政策。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由乡镇统筹安排安置点,搬迁对象可享受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产业政策。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搬迁后群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搬迁群众享受当地农民同等的产业政策待遇。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针对安置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精准安置群众就业创业和安置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四是就业政策。鼓励搬迁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对就业困难的,提供就业援助并落实相关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五是社会保障政策。对跨区域搬迁安置的群众安置后登记为城镇居民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障政策;登记为农村居民的,享受居住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精准流程。一是在项目前置要件上,实行“九步走”。各责任单位明确要求,分别负责,限时办理。乡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工代赈办(项目业主单位)批复方案;住建、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分别在规定时限完成安置点规划选址、建设用地、林木采伐、环境评价的许可批复;交通、水务、电力、天然气等部门同步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在项目推进实施上,实行全流程管理。财政按照20%拨付启动资金,并根据进度拨付资金;乡镇具体实施,实行统规统建;住建、交通等主管部门对应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工程结束后组成项目验收组进行统一验收、清算、偿债和社会评估。

——精准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采取“五指并拢、重拳出击”办法,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灾损农房重建等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整合涉农资金优先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行政一把手全面负责制”,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方式讨论确定分配方案,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公示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项目建设标准等信息进行公开发布、阳光操作;坚持“五个优先、分步推进”,对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土地资源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优先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三是建立问题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调查研究,会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四是建立责任清单机制。把项目建设的政策性目标、公益性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单位和乡镇责任清单,定期进行通报。五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监管组,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住宅、道路、人饮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对工程建设、运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建立项目资金监管组,严防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挥霍浪费、挤占挪用;建立项目考评验收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跟踪评估,经验收合格拨付工程资金。

成效分析:四个转变+脱贫奔康

通过3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实施,预计到2018年底,将基本完成3.33万户、11.18万人的易地搬迁安置。通过项目实施,人均收入增幅预计达到10%以上,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具体体现在“四个转变”。

——将促进群众生活住房由“老旧土危偏”向“梨乡小康新居”转变。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将建成“生态型、组团式、功能齐”的安置区(点)148个,“经济、适用、配套”型安居房212.7万平方米,让搬迁群众从过去老旧房、土坯房、灾危房、偏远房搬出来,住上人均25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梨乡小康新居”,房屋地理位置、抗灾能力、人居环境等都有极大改善。

——将促进群众生存条件由“五难”向“五通两室一园”基础设施现代化转变。在过去苍溪县“六个一+三配套”基础上进一步配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扩建联网农村道路90条204.5公里,新建联网农村道路41条101.4公里、耕作道222.5公里,新建塘库172口、集中供水设施120处,在安置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服务社、农家书屋以及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总体实现“五通”,建成“两室一园”,有效解决“五难”问题。

——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由单纯的“靠土吃饭”向“农旅工商多经发展”方式转变。群众搬离相对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进入集中居住区后,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逐渐转变为有技术、懂经营、具有发展意识的新型农民、市民、工人、商人,通过发展规模种养业、农旅经营、劳务输出、门店经商、商贸流通、工厂做工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实现既“有事做”又“能发展”。

——将促进迁出区生态资源环境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向“生态恢复与保护”良性循环转变。项目实施后将复垦原居住地宅基地耕地2.4万亩,同时通过在迁出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在安置区配套实施“一建三改”保护性措施,将促使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保护。

易地扶贫搬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篇9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在扶贫工作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惠民新路。易地搬迁工程将脱贫致富、生态恢复、社会发展等多项目标协调一致,对推动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顺县2010-2012年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总体概况 申报思路

移民搬迁工作于2009年开始在平顺县正式开花结果。作为试点工程,我县发改局于2010年正式启动这项工程,结合一年的实践工作以及社会反响,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移民搬迁工作给我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强有利改变;通过不断的下乡调研倾听心声和多次的开会探讨理论求证,在县委、县政府的督促和指导下,我县发改局在2011年的规划方案设计中加大了对搬迁人口的申报力度,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工作的同时我们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是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移民搬迁工作不同于以工代赈等单项工程,其涉及的全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逐户摸底、联合考察、项目申报、协调困难等环节缺一不可,这项工作是与广大老百姓打交道,不定因素大多,调节困难大,本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原则,在与上级部门沟通和实地勘察后,我县在申报2012年项目时适当地减少了搬迁工作量。

工程进展

2010年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苗庄、青羊、虹梯关、阳高四乡(镇)10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422户1397人,规划占地总面积134亩,新建住房422套,总投资2941.3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695万元,省配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69万元,市配套1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57.3万元。建设年限为2010年——2012年。

截止目前,160户完成房屋主体(青羊镇33户、苗庄镇52户、阳高乡66户、虹梯关乡9户),开挖地基250处,完成投资1800万元。

国家扶贫搬迁工程资金695万元、省配套69万元以及市配套12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目前已下拔各乡镇启动资金260万元(青羊镇90万元、苗庄镇50万元、阳高乡90万元、虹梯关乡30万元)。2011年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西沟、石城等6乡(镇)28个自然村561户2000口人,新建住房561套,建筑面积47264.74平方米,总投资4394.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资金1000万元,省配套资金160万元,市级地方政府债券配套资金80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3154.2万元。建设年限为2011年6月—2013年6月。目前该项目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待批复,各项目单位均已开工,正值开挖地基、基础设施阶段,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1000万元以及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60万元也已到位,目前已下拔各乡镇启动资金120万元(杏城镇120万元)。

2012年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在石城、虹梯关、杏城、东寺头4乡(镇)实施,涉及11个自然村92户329口人,分别迁入石城镇源头新村、虹梯关乡虹梯关新村、杏城镇杏城新村和东寺头乡神龙湾新村,共计4个新村。项目估算总投资696.3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移民搬迁工程资金164.5万元,省配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26.3万元,县、乡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505.5万元。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复,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

工作计划及注意事项

目前2010年各项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为保证工程进度,该启动的资金均已启动,一部分工程已经接近尾声。2011年的项目能开工的也已经开工,不能开工的也已着手前期准备。随着天气的变冷以及总体工作部署,我们下一步工作就要加大验收和督查的力度,以保证工程进度心中有数、资金使用清晰明了、工程质量切实达标。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我县已经开展了两年多,在工作我们时刻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办理程序,完善各种手续;二是时刻监管资金使用情况,账目一定要清晰,拒绝糊涂账乃至假账;三是要形成良性的阶梯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并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发展前景及创新思路

发展前景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地让贫困群众挪个生活环境,而是要让所有搬迁群众搬到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新村;不是让群众单纯地领取国家的搬迁资金,而是要实实在在帮助大家建起符合各项规定以及自身意愿的家园;更不是彻底放弃原有的贫瘠土地和废弃房屋,而是更进一步的进行土地整合、规划,实现每块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前期搬迁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搬迁后的配套工作才是异地移民搬迁工作的精髓所在。在搬迁工作中,县委县政府要求国土、水利、教育等多个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政府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一定要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帮助农民在新环境中更新致富理念、在新环境中拓展致富途径、在新环境中加强环境保护、在新环境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环境中巩固干群关系。

创新思路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群众居住比较分散,有些贫困地方就地搬迁或者附近搬迁的难度比较大,而且意义也不是很明显。在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稳步开展的同时,大家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经多次研究,为响应我县的‚大县城‘一城两翼三中心’‛战略和最大程度体现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的真正内涵,发改局领导班子在听取了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吸取了其他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经验后,决定在县城周边村庄建设移民新居,把全县部分贫困人口迁入新居。这种创新工作思路既配合了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又能实实在在解决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篇10

前 言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本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发展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科学指导全省“十二五 ”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农牧民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范围重点为中央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贫县”),兼顾我省其他贫困地区。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投向,结合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以及促进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民生工程,瞄准改善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扶贫和生态两个方面的目标加快实现。累计投资13.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7.4亿元,在全省13个市(州)57个县(市、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计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25万户14.99万人,实施成效显著。

一是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搬迁群众新建住房332.2万平方米、附属设施(含圈舍)101.6万平方米,打井2203口(处),建人饮蓄水池7.7万立方米,引水渠(管)2980公里;在安置地整治水池(塘、库、堰)40万立方米,建设灌溉渠道643公里,改善中低产田土7.6万亩,新、改建乡村公路和村内道路2844公里。搬迁群众实现了家家户户住新房,并配有院坝、畜圈和厕所,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彻底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促进解决了游牧民族数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问题,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安置地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搬迁群众安置地新、改建校舍1.6万平方米,卫生院(站、点)0.7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一批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解决了搬迁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和学习培训难等问题,切实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三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在安置地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后续产业,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增产增收问题,同时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平台。在新环境中,搬迁户对教育、卫生、文化的认识和商品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转变了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苦熬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创建美好新家园的观念蔚然成风。

四是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居住在水源涵养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内的贫困农牧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和“天保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随即退耕(封山)还(育)林;搬迁后农牧民不再砍柴烧饭、取暖,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降低了政府对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避免了对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地区的重复投资;改善了安置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社会同步实现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架起了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干部竭力为人民服务,深得群众欢迎和拥戴,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建房资金缺口较大。广大困难群众要求搬迁的积极性很高,但按现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工程建设能兑现到搬迁户建房的国家补助资金一般为每户0.8—1万元左右,搬迁户建房资金缺口大,已影响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安置土地调整较难。搬迁安置地大多属于高寒山区或深山河谷地区,可供安置的用地资源极少,搬迁安置土地调整难度越来越大。尤其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耕种的土地不仅不用纳税,还能享受国家对种粮户的“定补”政策,并且还具有土地被征用赔偿的潜在价值,安置地原住农民因为大多不愿转让土地,客观上增加了易地安置土地的调整难度。

三是后续产业发展较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和口粮问题,但由于搬迁户文化程度低,贫困程度深,缺乏实用技术和市场意识,缺乏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导致搬迁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彻底转变,后续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四是易地搬迁任务较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在我省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希望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落后面貌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仍高达200万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复杂,大多数分布在边远、高寒、多灾地区,搬迁成本高,搬迁难度大,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已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扶贫政策,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我省已经建立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在政策宣传、群众发动、规划组织、项目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土地调整、产业选择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经验,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各地特点的不同的搬迁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总结形成了《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为“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展开和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备良好群众基础。通过多年的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人心,深受贫困地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拥护,贫困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实施对象,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稳步推进,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县级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

----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加强与其他移民工程和全省新村建设的衔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促进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分批逐年实施,确保搬迁工程有序推进。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情况制订安置方案,确定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搬迁对象,优先保障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搬迁。

----基础配套、产业跟进。通过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和开展技术培训,为搬迁群众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又实现脱贫致富。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美好新家园;克服“等、靠、要”落后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地方病多发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包括四类:

----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无法就地脱贫越温,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亟需避险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地方病严重威胁,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人口,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搬迁方式

整体迁出。对相对集中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位置重要或地方病严重区域的贫困群众,以自然村或组(社)为单元,采取整体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地方病严重,应尽可能采取整体迁出方式。

部分迁出。对分散居住在高山峡谷、洪涝灾害频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贫困群众,且不宜实施整体迁出的,采取部分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搬迁对象类型复杂,难以实施整体迁出的,可采取部分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集中安置。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要能满足搬迁人口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且无地质灾害隐患。规划区域中的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大多属高寒山区或深山峡谷区,公共服务配套成本较高,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可能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分散安置。采取分散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要尽量靠近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站)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降低搬迁成本。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相对贫瘠,集中安置点选择较困难,依托新农村、中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主要采取插花分散安置的方式。

其他安置。对于少部分不适宜或不愿意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方式的搬迁群众,可依据群众意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依托城镇、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

(四)安置地选择

安置地的选择坚持以有条件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能落实土地、实现稳定增收为重点,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较丰富,集中安置点所需土地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按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及程序调地安置或多渠道解决,安置对象人均耕地不低于安置地平均水平;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无安全隐患的地点。

二是水、电、路、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内即能完成配套建设任务,且能就近解决搬迁群众入学、就医问题的地点。

三是可开发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变搬迁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助于搬迁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的地点。

四、建设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对36.2万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生存环境彻底改变,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稳定后的生产生活不低于迁入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按扶贫区域划分:

在川西北高原藏区搬迁安置1.97万户8.6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3.8%;

在大小凉山彝区搬迁安置2.97万户13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35.9%;

在川东北秦巴山区搬迁安置2.14万户9.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6%; 在川南乌蒙山区搬迁安置0.62万户2.8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7.7%。

在其它贫困地区搬迁安置0.56万户2.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6.6%。

(二)建设内容

围绕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搬迁群众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安置地基本生产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发展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为:

改善搬迁群众生活条件。修建住房727万平方米,附属设施200万平方米,建设安全饮水工程2000处。

改善安置地生产条件。建设基本农田32.5万亩,草场20万亩,乡村公路3000公里,小型农田水利3200公里。

改善安置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村学校2.2万平方米,卫生院(站)1.8万平方米,乡村公共活动场所1.5万平方米。

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农家乐”、“藏家乐”等新兴服务业。

五、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53.9亿元,其中:搬迁群众住房、附属设施、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投资40.7亿元,小微水利、基本农田、草场、乡村公路等基本生产设施建设投资12.5亿元,学校、卫生站、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0.7亿元。后续产业发展投资4亿元。

(二)资金来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人均补助标准为6000元。拟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21.7亿元,占总投资的40.3%;地方投资6.5亿元,占总投资的12.1%;搬迁群众自筹资金25.7亿元,占总投资的47.6%。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由整合中央其他支农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解决。

(三)中央补助资金投向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补助性资金。中央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在安置地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包括住房及必要的附属设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乡村道路,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得用于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在40-6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做到机构、领导、人员和职责四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责任主体,均应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包括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国土、建设、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广电、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和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技术方案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二)抓好前期工作

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大会、走访农户、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各种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消除安置地原住居民“排外”思想,调动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调查摸底。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并登记造册;在调查摸清可供安置区域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电、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和评估后续产业发展潜力和群众就业机会,择优确定安置地,并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安置地可安置人口数量。

搞好项目储备。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加强市(州)和县(市、区)项目储备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抓好动态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及时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三)严格项目管理

实行公告公示。各市(州)、县(市、区)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上级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面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项目乡(镇)、村应以乡村公告栏(墙)、广播、告示等形式,直接面向群众进行公告、公示。迁出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搬迁群众名单、国家补助政策和投诉电话等内容;安置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投诉电话等内容,扩大项目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抓好工程建设。各市(州)应与各项目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项目县(市、区)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与工程主管部门和项目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做好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项目乡(镇)政府应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搬迁户生产生活用地的调整、户籍迁转、子女入学等问题。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组织施工。

健全项目档案。市(州)、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档案。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文件、计划表册、政策文件、协议合同、项目竣工报告以及搬迁户花名册、备案表等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四)发展后续产业

坚持“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安置区的后续产业,努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与搬迁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或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加强搬迁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其它职业培训,改变搬迁群众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增加和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实现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五)落实配套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中的生产、生活用地、税收、户籍、医疗、保险、子女入学、信贷等相关配套政策,为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六)强化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项目公告公示、项目检查、项目专项稽查、项目审计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增加监督层次,落实监督责任,保证监督效果。通过交叉检查、重点抽查、随机抽查、工程检查、财务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包括借助中介机构,委托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开展第三方检查审计,加强对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管理情况的检查,确保各级严格执行项目计划,严格按资金管理规定拨付资金,杜绝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现象,确保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清正为民。

最新消息:

1.四川支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

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3日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将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其中,对于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

记者从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了解到,四川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按照此次制定的相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秦巴山、乌蒙山片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70%给予支持;其他地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60%给予支持。在土地支持政策方面,四川将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开展增减挂钩的,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四川将优先安排省级土地整治项目覆盖,提升耕地质量,改善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

此外,四川将支持各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安置地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四川今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

2016年,四川省计划在20个市州144个县市区对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记者从2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省脱贫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会上获悉的。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主持会议并讲话。“十三五”期间,我省“移民搬迁安置一批”规模为120万人,其中35万户、116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占建档立卡人口总数23.3%,占全国搬迁总规模1000万人的11.6%,计划分四年安排,2020年巩固提升,总投资约700亿元。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平台四川省国农投资管理公司已正式运行,国土部门已明确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此前产生至今尚未使用的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挂钩使用,有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方案正在修改完善,将对搬迁资金筹措、还贷来源、贫困户搬迁安置住房补助及土地、产业、就业等方面提出系列扶持政策。

棠浦镇易地扶贫搬迁 篇11

前言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概况

棠浦镇位于宜丰县东部,东邻新庄镇,西接澄塘镇,南界上高县,北与花桥乡毗连。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6公里,全镇土地面积为11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和一个集镇居委会,102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人口2.4万。镇政府所在地棠浦集镇位于宜杨公路与上奉公路的交汇点上,距县城23公里,距省会南昌11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棠浦属丘陵地区,地形北高南低。全镇有土地面积46798亩,其中水稻耕种面积30382亩,水田29777亩,旱地605亩,有林地73743亩,森林覆盖率68%。

人均耕地面积0.51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环境恶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素质差,且劳动强度大,是一个典型农业乡镇。

(二)贫困现状及分析

由于各村的发展极不平衡,综合各村的贫困因素,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农业无稳定收入来源;(3)劳动者素质较低,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市场经济观念;(4)人均占有耕地不多,土地资源和人口配置不合理;(5)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不时威协着这部分贫困农户。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 是贫困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经过多年的扶持和自我发展,多数贫困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实施易地扶贫工程、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性。贫困群众搬迁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地区后,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一段时间后,将能够融入当地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在本流域、本村内部移民为重点,今后只要采取节水措施,以中小型工程为重点,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可以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的需要。

二、各搬迁点的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到新的安置点积极性非常高,均表示愿意投工投劳,并自筹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从而为该项目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思路,通过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易地扶贫工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2、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3、坚持政府组织引导与农牧民自愿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重视发展、讲求实效的原则。

5、坚持扶贫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本次确定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共

人,原居住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年人均纯收入在元以下,均属扶贫规划在册贫困户,分布在 个村。

(二)搬迁方式

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聚集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将集中安置在本村交通便利的主干道路边。

1、搬迁群众的住房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结构形式根据经济的承受能力和习惯,采取砖木、砖混等不同结构,原则上不搞强制统一形式。

2、住房面积及功能标准。

①搬迁群众在留有发展余地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住房面积。4口人以下家庭,原则上每户控制在75平方米以内,5口人以上的家庭原则上不超过90平方米,特困户住房面积要降低标准,对超标准建房的搬迁户要降低补助标准,甚至不予补助;

②住房标准应以经济、实用为原则,一般不要求贴磁砖和使用铝合金门、窗,铺地砖等;

③住房布局要合理,居室、厨房、储藏、厕所等必要功能齐全。

(四)区域分布

一、迁出地情况

我镇需搬迁的户

人,居住分散,住房多以危、旧窑洞为主,随时面临着水灾和倒塌的危险,生存环境恶劣,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地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迁入地情况

搬迁安置地选择在本村主村内,紧靠村主干路,基本条件较好,搬迁后可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以旧庄基还田,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实施目标

根据搬迁的实际需要,我县2011-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共

人。计划安置在本村规划区,均是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生态良好的地区。具有离乡村道路近,居住相对集中,人畜饮水容易解决,无地质灾害,气候适宜等诸多优势。通过易地安置工程,预计迁入后到

年可彻底脱贫,最终实现保证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迁入地经济增长、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脱贫。为实现上述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水工程、通路工程、通电工程、教育工程、卫生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

(二)搬迁任务

为使本项目有序进行,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原则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整村推进,以村为单位,连片建设。具体项目内容分安排如下:

(一)2011年:计划搬迁

人。

(二)2012年:计划搬迁

人。

(三)2013年:计划搬迁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完成 万亩河滩地整治、宜农荒地开发、撂荒地恢复、中低产田改造任务;

2、完成 万亩耕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包括新打、改造机井 眼,衬砌渠道 公里,建泵站 座,建防洪河堤 公里;

3、完成新建安置区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 公里的村屯干道及宅基地四周便道,建人畜饮水点 处,新建改扩建卫生所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 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村委会平方米,架设农电线路 公里,建沼气池 座,安装太阳灶 个,安置区绿化 亩;

4、修建砖木(混)结构住房 万平方米。

5、对迁出区 万亩宅基地及耕地进行平整或退耕还林。

(一)使区域内村民迁出原居住地,减少了人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旧村庄回收后,更有利于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其他。

(一)可使13乡(镇)121村6262户3131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远离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收视难、脱贫致富难,以及地方病和危险滑坡等灾害的威胁,为群众在短期内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可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社会财富。

(三)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农村小城镇专业小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四)促进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探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开辟了途径。

五、资金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公共承担。估算总投资规模。其中,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_﹪,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_﹪,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_﹪,地方配套投资占_﹪,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占_﹪(条件允许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搬迁群众就住房等直接投资受益工程适当承担部分费用)。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组织、协调、宣传和引导工作。为此,县上成立永寿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由县长齐海斌同志任组长,县委副书记邢步宜同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万峰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政府办、发展计划局、公安局、城建局、财政局、扶贫办、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林果局、农牧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卫生局、电信局、民政局、广电中心及各乡镇的主要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局,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万峰兼任,副主任由发展计划局局长陈启峰同志担任,负责处理工程建设日常事务,单独或同有关部门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庞杂、头绪繁多,涉及各个部门,且项目所在乡镇也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专文下发了《关于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通知》,将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及乡镇,使部门和乡镇从确定项目、编制实施方案、工程规划设计及预算、工程实施技术服务到工程竣工验收、工程管护及项目后期管理等各方面,明确了各自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确保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三、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量较大,涉及部门多,单项工程多,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实行法人负责制。各相关部门和搬迁乡镇主要领导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各单项工程的规划设计、预算、技术服务及其它相关配套工作。二是对建房、沼气、道路、供水、电网、建校、土地复垦等工程设计方案,各有关单位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保证工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

上一篇:我的朋友叫创客作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