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三张九龄诵读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遇其三张九龄诵读(精选7篇)

感遇张九龄拼音 篇1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qǐ yī dì qì nuǎn , zì yǒu suì hán xīn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kě yǐ jiàn jiā kè , nài hé zǔ zhòng shēn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yùn mìng wéi suǒ yù , xún huán bù kě xún 。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tú yán shù táo lǐ , cǐ mù qǐ wú yīn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二首赏析

诗开头两段,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赞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段,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后面六段,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段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段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段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段是紧承“运命”两段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段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段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张九龄感遇翻译 篇2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其一【注音】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 ,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

xīn xīn cǐ shēng yì ,zì ěr wéi jiā jiē 。

shuí zhī lín qī zhě ,wén fēng zuò xiàng yuè 。

cǎo mù yǒu běn xīn ,hé qiú měi rén shé 。

其二【注音】

jiāng nán yǒu dān jú ,jīng dōng yóu lǜ lín 。

qǐ yī dì qì nuǎn ,zì yǒu suì hán xīn 。

kě yǐ jiàn jiā kè ,nài hé zǔ zhòng shēn 。

yùn mìng wéi suǒ yù ,xún huán bú kě xún 。

tú yán shù táo lǐ ,cǐ mù qǐ wú yīn 。

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张九龄即为其一,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杜二物的`自然本性。

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阻重深”为三遇,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张九龄《感遇》阅读答案 篇3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答案:

(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张九龄的《感遇》诗 篇4

张九龄的《感遇》诗十二首是其在罢相后写的一组咏怀诗,表达了非常深沉复杂的人生感受。它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深于比兴寄托,有美好珍重的情感质地,意象出于心灵的虚构。

张九龄仕历武后、玄宗两朝,是开元时期的名相。他为人耿介狷直,疾恶如仇,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在执政期间黜偏佞,进贤明,不遗余力地揭露弊政,做了很多有益江山社稷的事情。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贬右丞相,罢知政事,次年又贬为荆州长史。他罢相的原因是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一干势利小人的谗毁。此后,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玩弄权柄,作威作福,唐王朝内部出现巨大的隐忧。熊飞先生说:“张九龄罢相被贬,表面上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实际上是唐代治乱的分水岭。”《感遇》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感遇》是以组诗的形式写的,共有十二首,在逻辑上并没有严格的次序,都是谪居以来一时触物兴怀聊寄篇咏,并不是像《秋兴八首》那样苦心经营、篇章意脉层次井然的作品。虽说如此,十二首诗尽管前后不相属,各篇在题旨上却又有紧密、内在的关联。这也是很多组诗共同的特点,看似反复凌乱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张九龄的罢相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也是他诗歌发生转变的重要节点。与之前以清谈闲远的笔调状写山水神韵判然有别,《感遇》诗中包含了很多深沉复杂的人生感受,有忧时伤世,有郁愤不满,有怀君恋阙,有愤世嫉俗,有出尘之思。

张九龄的《感遇》诗贯穿着对出处穷达的思考,对人生命运的探问。在这条主线的笼罩下,十二首诗呈现出几种明显的主题倾向。

第一类题旨是表现自己孤芳自赏、傲岸不群的情怀和对人世间个人遇与不遇的思考。

《感遇》其一、其七是这类诗的代表作。《感遇》其一托意于兰叶与桂花,以比兴的笔法曲折蕴藉地写出诗人高洁芬芳、不求人知的品质。兰叶、桂花是春秋二季最典型的芳草,它们的繁茂美丽出于本心,无待于别人的评判毁誉。这说的是香草不因为无人而不芳的意思。诗歌首二句举兰桂以为类,互文性地写出它们茂盛纷披的生意与体清质洁的品质。三四句点出不求人知之意。五六两句写林中美人闻其芬芳而心生爱慕。最后两句又作一折,重申草木不求人知,自为芳美的本心。“自尔”“何求”表达得斩钉截铁,毫不动容,写出一种落落不俗,自我珍重的怀抱,让人顿生敬慕。

《感遇》其七对丹橘空怀美质而不遇的命运抱不平,并对遇合的命题做了思考,也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江南”“丹橘”“绿林”单从字面上看就显得十分温润美丽,富有生机。二三句诗人好像唯恐被人误会,殷勤致意,解释丹橘的美丽与生意并非地气所致,乃是自己本来就有经冬不凋、高傲贞刚的岁寒之心。五、六句和九、十句写丹橘有美质而不见用,对此深感不平。七、八两句感慨命运唯在于所遇,然而遇合之事又虚幻无凭,没有端倪可寻。这两首诗立意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美好的品质。运命系于所遇,然而遇与不遇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强。孤高涓洁的品质却是一种内在的、自足的东西,不会因为遇与不遇而有丝毫改变。我认为,第一首诗更富于超越性,是对遇与不遇的升华。

第二类诗贯穿着强烈的忧生之嗟,在深刻切近的忧患中表明立身处世之道。

《感遇》其三、其四、其六、其十二为其代表。《感遇》其三说人生短暂,生命的变化微妙难知,应该顺自然之性命,弃绝无谓的追求。一二句单刀直入地揭示生命自由自得的状态。鱼游深池,鸟栖高枝,万物在自然中安顿自己的生命,随其所适而已。三四句借蜉蝣展开思考。蜉蝣的生命如此短暂,但它们还是那么躁动喧嚣,总是汲汲有所求的样子。由此,诗人进一步思索。人的形魄日日都在消损之中,人永远走在赴死的途中,然而形神如何变灭,究竟何时化为虚无却是人自己也难以把握的。

张九龄《感遇·其一》系统复习 篇5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作品简介】

《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参考阅读:《感遇·其二》。

【注解】: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

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评析】:

1.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哪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

答:兰草迎春,生机勃勃,突出了兰,桂。

2.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

答: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3.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答:比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感遇其一拼音版 篇6

《ɡǎnyù·qíyī》

《感遇·其一》

zuòzhě:zhānɡjiǔlínɡ

作者:张九龄

lányèchūnwēiruí,ɡuìhuāqiūjiǎojié。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xīnxīncǐshēngyì,zìěrwéijiāji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shuízhīlínqīzhě,wénfēnɡzuòxiānɡyu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cǎomùyǒuběnxīn,héqiúměirénzhé?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译文

词语解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白话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作品鉴赏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 篇7

何谓“王道”?《札记》一书中说得十分清楚:“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因此,张九龄提倡的“王道”,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比起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和巧取豪夺的“霸道”而言,这一倡导无疑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进步。

作为盛唐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的为相之道和施政方 针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他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主张举贤任能、量才授职,反对徇情授官、以名器假人;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气,认为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他的这些施政方针,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自己的“王道”抱负,张九龄可谓是身体力行,甚至于九死而不悔。姚崇为宰相时,张九龄曾不避厉害,上书劝其“远诌躁,进纯厚”,又上封事,指陈地方吏治弊端,由此招致姚崇不满,最后导致张九龄以病辞官。开元十年,张说为宰相,他不仅与张九龄叙为本家,还提拔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开元十三年,玄宗封惮泰山时,张说趁封禅之机给多位亲信加官进爵。九龄曾对恩师进行力谏加以阻止,无奈一意孤行的张说根本听不进去。次年,张说被劾罢相。张九龄不仅为相贤明正直,还以敢于谏诤著称。唐玄宗李隆基庆祝寿辰,群臣们大献珍宝异物之时,张九龄却上“事监”十章,纵论前古兴亡之道,劝戒玄宗,被称誉为《千秋金鉴录》。他认为,君王治国,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注重农桑,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此,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当安禄山由于征讨奚和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问罪,张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可惜唐玄宗不予采纳,这才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

乱”。安禄山叛军后来攻陷长安,逃到四川的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养虎为患的做法后悔莫及。他动情地对臣子们说:“如果张九龄还在,哪里会有此劫难!”当时,张九龄已经去世,唐玄宗便派人去广东韶州祭奠。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优美词语下一篇: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