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类社会(通用7篇)

人类社会 篇1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27.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0.41.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46.47.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⑤中年失业问题。

53.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1.2.①

3.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5.6.7.8.9.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10.父亲的胎儿的影响。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儿的影响)

11.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①

13.14.15.①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16.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①

19.20.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21.22.23.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现。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制。

心。

25.26.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7.28.①

29.30.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31.3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攻击行为。

33.34.①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35.36.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38.39.40.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42.43.①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44.45.46.①

47.48.49.①

失。

人类社会 篇2

关键词:效率,公平,人类社会

一、效率: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效率是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示器, 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它既考虑生产者效益, 又考虑消费者效用, 既涵盖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又涵盖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 因此, 这里所说的就是社会整体效率, 指社会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的施展状况。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从古至今就是在不断追求效率。对效率的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为了追求效率, 不断改革社会体制, 创新生产技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再到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能为人类带来更便利和更美好的生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而利益则来源于效率。过去, 效率在是人们的前进动力, 而在未来, 依旧是人们义无反顾的追求, 直至永恒。

二、公平: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公平是指阶级社会中社会利益关系以及体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制度、原则、行为等合理的意思, 也是对人际间利益关系以及非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其实质上是某种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 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东西。随着社会文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的变化, 具体内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首先, 公平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个体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由于在组成社会合作的共同体中的人们, 具有各自获取较大利益分额的意向, 就发生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生, “就需要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到一种有关恰当的分配份额的契约。”公平就是反映这种利益分配关系的范畴。

其次, 公平蕴涵了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的意义关怀。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是只有人才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 比利益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的意义关怀。人若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除了必要的社会合作外, 还需要构筑一系列规则和秩序以维系这种合作。所以人在获得自身所得利益之后, 还要环顾其他人是否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偿, 这既是他自己生命存在的前提, 也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 与其说公平是人际间各种利益关系、价值关系的反映, 不如说其本身就是蕴涵着意义关怀的更高价值。历史上的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等, 由于其同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特别是所蕴涵的人类对公平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才使历史中的分配形态不断超越并进而向更高的公平理想迈进。

三、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根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是劳动的实践。一方面, 人们在劳动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且还要以较少的劳动量支出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 也就是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 人类劳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为了使劳动实践正常进行下去, 就需要运用各种规范去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就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遵从或符合某种价值观。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四、效率和公平: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社会主义公平特别是更高层次公平的实现, 要以生产力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作为根本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公平要消灭阶级, 而“社会主义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要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要将按劳分配的公平权利提高到按需分配的平等权利, 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公平, 先靠生产资料转为公共财产和剥夺资本家是远远不够的, 是需要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更高的效率。经济不发展, 效率不提高, 即使法律上规定了的公平权利, 对每个人来说, 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关键是实现的条件, 即加快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效率。有了效率提高这个根本条件, 就能提高教育水平, 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一个比较均等的机会, 实现其应享受的各种公平权利。所以在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 就要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和提高效率上来。

公平正义是随着人类生活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范畴。效率与公平不能用孰先孰后来表达, 因为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互动过程, 效率促进公平内涵不断发展, 公平保障效率不断提高。综上所述, 实现了统一的效率与公平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张易、庄士勇、宫鲁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效率与公平关系思想初探》, 《枣庄师专学报》, 2001.6。

[3]李浩:《从演化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的效率与公平》, 湘潭大学, 2003年。

自知,人类社会终结处 篇3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讲授新闻学的杨老师喜欢布置提问题的课后作业。他让我们读一本书,下节课的时候,要把读书时思考的问题写在纸上交给他。杨老师会把我们的每个问题都给出他的思考,同样写在纸上,再还给我们。

不过,杨老师有一个特殊的要求,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答案提问题。答案在自己脑中即可,不必写下来。他的理由是,在我们这个年龄如果还是大脑一片空白地提出问题,问题本身是无效的。读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作者和读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

老师在这里有一个假设,提出问题的水平代表了你的思维水平。加之毕业后做了几年的媒体工作,感受更加深刻。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能否提出绝佳的问题。

美国著名财经作家沃伦·贝格尔在研究了百余名创新型领导者之后,将“绝佳问题”提升到了生活、教育和商业的高度,完成了这本名为《绝佳提问——探询改变商业与生活》的书。贝格尔对“绝佳问题”的定义是“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意义而产生美丽。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在探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问题”是如何开启创新模式的。可我倒是认为,在此之前更需要花些时间来明确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事实上这也是本书逻辑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美丽的,具有意义的吗?

在此,我必须要介绍一个新的商业领域中的思维名词。加拿大商业思想大师罗杰·马丁教授认为,企业应该像设计师那样把探求谜底的奇思妙想和技术原理相结合,在探索与开发之间、可靠与有效性之间、直觉与分析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平衡,此谓“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和传统线性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对未来做出精准的预测,而是由一个“谜题”开始,把直觉和逻辑融合起来。其目的不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而是寻找最适合的答案。

全球最为知名的设计公司IDEO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提出,设计思维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正是其中包含着三大空间的叠加,才使得创新可以延续不断。这三大空间分别是:灵感、构思和实施。

对照贝格尔对“美丽的问题”的定义,“一个透露出雄心壮志但可执行的问题,它能转化我们感知或思考事物的方式,是促使改变的一种催化剂。”显然,英雄所见略同。也就是说,问题的“意义”就是可被执行的,因为其开放性可以得到延续,重要的是它一定是可以满足人类需求。

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需要学校发挥作用的地方,我在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方法正是来自于学校。贝格尔发现,中产阶级家庭鼓励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索,而低收入家庭则以安全第一为前提,告诉孩子在学校千万小心一些,别惹麻烦,也就是我们说的“枪打出头鸟”。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教育是极度失败的。校方和家长具有天然的同谋——学而优则仕,而上大学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这种结果导向明确且单一的精英化教育的结果,就是我们从小在课堂上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坐姿“背手”。

于我而言,也是在大学里才真的敢跟老师提问题。我记得自己在公共关系的课上,经常会打断老师,有时还会写满一张纸递给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讲的是错的”。不过,说实话,先别说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呢,就是“敢提问题”,这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很难迈出的一步。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叮嘱就是,“跟老师同学搞好关系,打成一片”。

除了教育,组织环境是你人生中另一个决定你能否提出问题的关键。贝格尔举绝了《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克里斯滕森的例子。克里斯滕森在20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教授。他发现很多行业里的龙头级企业总是被一些新创公司搞得措手不及,而这些新进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却并不怎么出色,只是更好用,价格更便宜而已。要知道,这些商业领袖都是聪明人中的极品,因此克里斯滕森为自己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会碰到这个难题?”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就是被称为创新者圣经的《创新者的窘境》。在完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克里斯滕森发现,商业领袖们总是喜欢行动,而非探询,因而也会反对员工提出问题,做出探询。

克氏窘境的背后是一个经典的管理范式变革问题,即在一个金字塔组织结构图中,权力和所拥有的知识是相对应的。在传统组织理论中,会假设最高权力拥有者同时拥有组织需要的一切知识,提问和回答往往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这类组织中登峰造极者非苹果莫属。

乔布斯在生前最著名的斯坦福演讲中倡导学生追随内心,事实上,在苹果公司中,员工是没有追随内心的空间的。乔布斯带来灵感,乔布斯干预各种细节,他才是有资格提出问题的那个人。

在信息时代,当知识的壁垒被逐渐流体化之后,组织内单向度信息传播渠道也发生了改变,我们称之为“管理的流体力学”时代到来。这个时候,作为庞然大物的组织金字塔对面突然出现了一支灵活的机动部队,按照固有的思维定式,你找不到那个发出指令的人,按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来说“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对自己提出问题,还要自己解答问题。而检验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的,恰恰是市场这个只讲秩序不讲均衡的标准。此时,老板靠边站。

在德鲁克眼中的知识时代中,员工专家化大势所趋。如果你不想被时代抛弃,就要像一枚记者那样,主动去做参与式观察,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组织而言,你的创新能力就要呈现出分布式特征,这张网络越广,活力就越强。最为理想的状态便是推倒组织的围墙。

“问题”在商业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它是确立价值主张的源头。罗杰·马丁提出,商业的设计过程就是知识的演进过程,最终呈现出“漏斗”的形状。知识漏斗的第一阶段是“探索谜题”,即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主张,并确认用户痛点。第二阶段是“得到启发”,即发现解决方案。第三个阶段是“形成程式”,即从一般的经验法则形成固定的模式。这三个阶段是对知识不断简化和固化的过程,看上去像一个漏斗。这个模型和贝格尔在本书中提出的“为什么——如果——怎样”模式高度相似。

nlc202309051130

知识漏斗的顶端开口极大,是因为和“问题”相连接的是纷繁复杂的现象,思维越发散,你发现“问题”的意义就会越大,价值主张的定位便会越清晰。之所以说乔布斯具有不同于常人产品素养,有很大一部分在于他有一个发达的思维发散体系,无论是其拥有的各个领域的专家顾问团,还是其对“禅”的痴迷。

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在信息时代,当我们的手机里装有各种有关资讯类的客户端软时,我们真的还需要“问题”吗?因为答案就在眼前啊。恰恰相反。贝格尔提出了一个思辨性结论,当技术拥有答案的能力超越人类时,我们拥有的唯一最后独有的杀手锏级能力可能就是“提出问题了”。在此,贝格尔对技术和人类分工很明确,技术负责存储答案,因为其无边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人类则负责提出问题,因为人终究要对人而负责。

贝格尔这个命题的另一个隐含意义是,“问题”可能是最有效的信息屏蔽工具。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对我们的偏好摸得多么透彻,在短时间之内都无法取代拥有亿万神经元的人类大脑新皮层。

人类社会早在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初现威力之时便已进入了信息大爆炸阶段,可以说网络上的信息呈现工具的演变本质是信息屏蔽手段的进化。从门户模式到社区模式再到自生成模式,并没有真的解决掉人类面对信息时的烦恼。

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人可能都有一个通感,若想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首先你输入的问题就要足够精确,起码你能利用关键词来不断缩小问题的范围。

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言之凿凿地以为自知。当你真的自知了,问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代表着人类社会可以完全不用发展了。不发展即毁灭。

因此,贝格尔才会在书中引用作家斯图亚特·菲尔斯坦在《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一书中的话,“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变化。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我对想读《绝佳提问》这本书读朋友有一个建议:将“提问”作为一个完整商业设计理念中的一环来看待,或者说将其看作创新体系中的开篇。因为问题的背后以及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和问题本身是无法割裂的。须知,知识是系统化。

在收笔之前,我想提一个问题:听说本书的翻译是个女孩,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我能认识一下她吗?

人类与社会网上作业答案解读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1.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伽莫夫 B.哈勃 C.康德

D.爱因斯坦

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

B.阿拉伯语 C.汉语 D.俄语

3.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动荡 B.瘟疫流行

C.文化上的不适应

D.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A.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A.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A.廉价性、实用性 B.再生性、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A.人力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A.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A.《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京都议定书》

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A.巴西里约热内卢 B.法国巴黎 C.英国伦敦 D.日本东京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社会组织。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2.婚姻是基于()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一种合法形式。A.性爱基础 B.法律法规

C.社会风俗习惯 D.经济地位 13.国家的本质是()。A.公共事务管理 B.阶级统治

C.调和阶级关系 D.保护国民的安全

14.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阶段。A.等辈婚制 B.兄妹婚制 C.族内群婚制 D.族外群婚制

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

16.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斗争形式。A.特殊 B.初级 C.最高 D.极端

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A.战争的结局

B.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C.战争的力量对比

D.战争各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18.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的()是楔形文字法的代表。A.《汉穆拉比法典》 B.《乌尔纳姆法典》 C.《苏美尔法典》 D.《摩西律法》

19.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和“社会作用”。A.规范作用 B.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管理作用

20.在人类战争史上,1990年的()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战争。A.中东战争 B.海湾战争 C.两伊战争 D.伊拉克战争

21.下列时段中,()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公元前6000—4500年 B.公元前1500—500年 C.公元前3000一1500年 D.公元前 700—200年

2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之为()。A.离心型城市化 B.向心城市化 C.职能城市化 D.外延型城市化

23.第()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A.一 B.二 C.三 D.四

24.()年在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出现。A.1825 B.1835 C.1845 D.1855 25.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创造并维系了高度成熟的乡村社会。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征。

①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②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③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④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⑤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由此可见,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

文件

操作

2.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世界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下,人口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1)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造成压力;(2)人口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3)人口过量增长引起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4)人口过量增长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3.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

⑴家庭功能具有多面性。

⑵家庭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最基本需要。⑶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文件

操作

4.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阶级的形成。

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

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使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简述城市化发生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

三、论述题(共 3 道试题,共 45 分。)1.举例论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参考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1)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历史进程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

(2)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

2.具体论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参考答案: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⑷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文件

操作

3.联系实际论述21世纪人类婚姻关系的主要变化。

(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的婚姻形式更为常见。

(3)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4)婚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

(5)外遇更为常见,但对婚姻的破坏性却降低。

(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协议离婚成为主流。(7)婚姻不只是浪漫,现代社会“短婚”、“速婚”日渐平常。(8)离婚再婚——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的。

02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政策。A.抑商

B.闭关锁国 C.重本轻末 D.重商主义

2.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A.地理大发现 B.殖民扩张

C.贵金属的开采

D.商品流通量的扩大

3.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的突破性变革。A.蒸汽机 B.动力系统 C.自动化装置 D.转向装置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A.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B.季雯 C.杜蒙 D.齐柏林

5.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独立的产权 B.积极参与竞争 C.自主经营

D.成为市场主体

6.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崇拜自然 B.崇拜偶像 C.崇拜神灵 D.崇拜祖先

7.世界三大宗教是()。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

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

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8.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D.柏林危机的出现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11.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A.日内瓦会议 B.开罗会议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A.捷克斯洛伐克 B.匈牙利 C.波兰

D.罗马尼亚

13.早在1953年12月,()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14.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A.恐怖主义 B.种族主义 C.宗教问题 D.地区冲突

15.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16.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

17.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出现的。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18.()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2000 B.2001 C.2002 D.2003 19.1996年,()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A.美国经济学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 B.英国的福莱斯特

C.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托夫勒 D.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的发展

A.微电子技术 B.信息技术 C.科技和教育 D.高科技产业

21.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 B.人的劳动 C.圣人创造 D.气候因素

22.()有利于打破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屏障,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A.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 B.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C.空间技术的发展

D.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3.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的特征。A.统一性 B.趋同性 C.多元性 D.普遍性

2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发展的原因()A.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B.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的矛盾 C.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 D.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

25.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年10月。A.1988 B.1989 C.1990 D.1991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1.简述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

(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2.“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成的对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础,客观上减弱了美苏之间激烈对抗的程度,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3.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

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情风俗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这样,民俗就得以生成。民俗生成后,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规则,反过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作用,并成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有三大职能:(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为了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5.如何认识文化冲突的意义?

参考答案:

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在矛盾冲突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论述题(共 3 道试题,共 45 分。)1.结合实例论述宗教的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在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化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依靠信仰的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建立的唯心主义体系。

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天国世界,关注的是来世的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的天堂,用虚幻的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的鸦片”。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结合实际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然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目标,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重大责任,是当前的一个基本潮流。

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础,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打破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参考答案: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经济全球化应该包括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易和信息的一体化等,也就是使货物、服务、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的跨国界流动,使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贸易、生产与经营、金融的全球化。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世界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变动时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

参加面授出勤情况80%;参加学习讨论的发言表现情况:表达较为完整,材料组织合理,立意较新,逻辑性

03任务

较强,言之有理。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社会主义就是把握人类集体力量 篇5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整体文化革命,解决人类的本质问题。人类需要伟大的精神形象和抽象的逻辑力量。把我们的想象力和理性结合在历史的观察与把握中,从这一点看,人类首先是自身创造的自我刻画的结果。这是一种历史的继承,不仅继承前辈的生产力、物质财富,同时也继承历史的文化概念、精神财富,有的民族因为囿于自身的传统概念停滞不前,有的民族在各种复杂的斗争中不断突破、完善自己的道德,发展自身的能力,成为伟大的民族。人类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一分子,存在于人类文化信息流中,接受教育,改善生活。

但是,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却受到社会自我矛盾的阻碍,这就是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负面作用。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自身的地位,包括专制特权和占有利益的私有法权,千方百计设置文化、法律游戏规则,把稳定当作挡箭牌,不允许更多的人们参与利益分配,从而使得阶级成为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均衡的障碍,形成思想鸿沟、经济分化、社会对立。统治阶级利用一切历史文化糟粕麻痹、毒化、腐蚀人民的进取意识,使之成为分割社会财富与精神的摄取者、撕裂者、腐败者,私有制最终使得人们称为物欲病态的掠夺者,资产阶级的法权意义仅在于此。人类经过宗教历史的洗礼之后,必须还原为在为鲜活存在的个人,但,仅存于此就会陷于泥潭,把人类的神圣精神抛弃,变为比其他动物更加残忍的魔鬼。正是资产阶级的掠夺教育把人变成了掠夺自然、掠夺社会的恶魔,形成了把人变为奴役对象的工具论和使人类畸形化为魔鬼不离身的存在论。资产阶级否定了人类神圣的思想本质,把人类看作是不可救药的,他们最乐观的看法,即最好的乐观主义也只是寄希望于技术控制带来的系统漩涡金字塔结构产生运动平衡。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失去了灵魂。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割裂社会的阶级存在,把社会统一在共产主义的理想进程中。马克思首先认识到:哲学的本质是使人类本质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完整归复。这种归复需要政治革命加以解决,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以他人的健康发展为条件,必须解决私有制社会、个人占有形成的阶级存在及其压迫现实。这种哲学本质的归复把全部财富变成个人精神成熟和自由发展的公共基础。哲学把无产阶级变成把握人类全部精神财富的社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把革命哲学是使这个世界正常的灵魂,将物质力量统一于精神道德的劳动品格中,从而创造全人类共同提高,并最终消亡国家的新系统。哲学通过政治加以解决,经济基础也就在精神文明中表现出最简洁、最优化和最佳效益来。

阶级的存在既是历史的必然,又具有历史的不完美,因而必须以更高的水平结构解决,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里阶级斗争首先表现为哲学本质论的斗争,这就是价值论的基础。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具有革命性,但是,只有当他具有完整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之后,才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阶级斗争理论、科学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绝不是最底层分散的无能无产者状态;它是以解放自身为目标,并了解这个目标与全人类解放是统一的历史进程。因此,利用一切先进的文化力量和全部的财富,来改变人类自身的精神状态,使得全人类协调发展于最高的文化效率,这是改变人类历史惯性的主体行为。阶级斗争只是要争得这种文明进程的权利,改变人们固有的私有观念,发展出更为健康的互惠互利的观念。阶级斗争并不总是表现出诞生时的那种血腥,而是建立一种健康的系统,然后通过文化的杠杆,形成道德在更高层次上的支配权,这是康德、黑格尔、谢林等人哲学的真正自由阶段。

社会主义只是运用政权来改变私有观念效率负面效应:分割财富的消费、丑恶的分裂欲望和这些行为带来的观念扭曲。社会主义只是要使得人类劳动成为权利义务统一的创造行为,并具有正效应,解决私有制下劳动异化现象,使得劳动不再是社会的奴役现象;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由之路。阶级斗争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要改变历史上统治阶级一贯的压迫性,消除传统的统治文化造成的毒化与分化,就是通过无产阶级伟大品行拯救普罗米修斯,改变人类统治阶级腐化堕落的本性,还人类每一个成员以应有的尊严。

社会主义是一种哲学的社会科学实践,是历史的革命,是要实现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全面统一,在人的心理进程中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人的全面的成功,将人的自信与文化积累变为心理成熟的形象革命,真正成为大写的具有哲学意义的人,使得人们能够自我成熟于继承、批判、发展人类精神荟萃的成长中,形成超越现世污浊的私有观念笼罩的能力。这是比现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就更为伟大的行为,改变人类自身;而现今的一切科学技术都只是这一行动的奠基过程。个人通过对人类进步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的批判形成强健的能力、构建伟大的品格,把握不断发展的科技内涵形成创新能力,实现人类整体本质在个性上的归复,使得个人具有伟大的德行,通过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进步实现人类精神的理想。

社会主义是高性能、高效益、最节俭经济系统的不断演进。首先,必须消除私有制腐化堕落的生活习气和惰性,培养个人的理想热情,并发挥这种核能量成为在人类本质结构框架不断完善的理想能力。这种理想的发展本身就是解放全人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内容。个人成为理想主义者,高度融合到社会革命的生活创造中,为人类进步服务,从而得到自由和美感无限的内在神圣感,达到共产主义境界的快乐与幸福。

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中枢系统建设,就是人类大脑的开发、心理与世界观的构建,把最优秀的智力资源变成伟大的理性力量,使之具有人类精神特有的理想光芒。社会主义作为协调社会内部个性的最优化体系,绝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物欲的享乐,它只是通过人类的基本享受构筑伟大的灵魂的正义力量,使得人类的欲望更加具有理性,这也是它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人类精神强健发展成为核心课题,而不受资本主义的拜物情结的控制。

社会主义就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美化,科学地提高人类自身能力,这是一种效率,也是一种神性。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美学的神圣性与科学理性的哲学综合,从而实现人类整体的进步。社会科学是一个恢复人类自身神圣的创造过程,更是一种重塑人类形象的综合艺术创新的过程。

社会主义就是科学地组织社会成员在其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普及、提高人类理性和理想,也是提高人类自身美感的艺术化阶段。普及,是一种继承,将人类的美感和社会化的意识形态较为明确地传授给幼小的心灵,建立心理基本结构,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人类深刻的本质力量,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伟大的艺术灵魂,美化的艺术心灵,建立批判理性,发挥创造力。社会主义绝不在于个人富裕,或者说,个人的富裕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心理强健所必需,是为了革命化的心理建设。如果富裕仅仅表现为互相攀比的占有形态,表现为消遣和自满,那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简朴的,富有激情的创造生活的文化状态,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发挥人类特有的潜质,通过社会化的文化生活建立美好

心灵,发挥人的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培养每个人的精神信仰服务,这是经济节制、效能最大化、重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因而必定发挥人的自由与理想,形成极大的社会张力,在节俭中实现人的心能自由。社会主义是通过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实现人的本质成熟。

普及人类积累的知识、理想、崇高的信仰,正是把人类天才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精粹作为人类共同的营养,用来培养、武装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的本质归复。天才的宏大张力提高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人类的提高,这就是教育的实质,建立健全强化的精神世界,并使这种力量具有内在的组织与自律,人类从此就进入一种崭新的时代。共产主义者就是这种文明的真实成果。只有站在历史的基石上,人类才能不断创造出加速的进步。只有批判地汲取人类全部文化精粹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者,进而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因此,在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必须更多地致力于心理学的革命化的品格建立,消除自嘲式的闹剧、堕落与颓废。

重视人类内在品格是社会主义的实质所在,正是这样的神经中枢的确立才能最终解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矛盾,形成健全的大脑结构组织。

社会主义必定是具有激情的、爱憎分明、使得思想变为最大效能的艺术实践过程。当每一个人都被“天才的能力”带进自我潜能社会化的建设劳动中,自由王国便可以在每个人的自律与创造进程中呈现在人间;人间就会产生精神天国的神圣。

人类社会 篇6

一、“人类解放”概念的含义

解放是和自由同等程度的概念, 解放意味着摆脱束缚和获得自由, 它是同受束缚和不自由相对应的。人类解放就其一般意义来说, 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此外, 同这一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 则是指人们从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从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意识的角度考虑, 人类的解放应该包括物质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两个层面, 人类通过从自然力中的解放完成物质上的解放, 通过从社会关系的解放中完成精神上的解放。同时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物质解放为精神解放提供条件, 精神解放为物质解放提供动力;物质解放中包含精神解放的因素, 精神解放中包含物质解放的成分, 是不可剥离的两个方面。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 人是由类人猿转变而来的。在类人猿时期和最初的原始社会, 人类与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都要靠采集野果和捕捉野兽为生, 因此受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 可以说这时人类仍然是自然的奴隶。后来, 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并逐渐进行原始的生产劳动, 人类的生活用品不仅仅来自于自然的供给, 还不同程度地来源于生产劳动成果, 人类受自然的限制也逐渐减弱, 人类便开始迈出了人类解放的第一步。

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为了人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历史由原始社会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人类解放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 人们只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如石刀、石镰等, 而且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很少, 受自然的支配很强, 因此几乎没有自由可言;随着铁器和其他金属工具的使用, 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 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逐步增强, 受自然的束缚不断减小, 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到了近现代, 大机器的使用以及科技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的支配力更强了, 自然在人类面前已经显露出它的渺小和无力, 人类在自然面前逐渐展现出了主人的风貌。同时,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加强, 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迈进。

二、人类解放必须以物质文明发展为基础

人类要生存发展, 首先就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做前提。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压迫, 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似乎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人类并没有什么自由可言。因此, 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是人类解放的必然条件和基本前提, 没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类就不能摆脱自然界对自身的束缚, 也就无法实现人类的解放。

我国在解放以后, 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安居乐业, 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1958年以后, 由于“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 人们妄图在很短的时间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结果事与愿违, 不仅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反而造成了经济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的巨大退步, 更给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这说明解放不只是观念和形式上的解放, 更重要的是现实的解放。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而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 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68页)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 人类解放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活动, 而不只是思想活动, 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 而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在现实中去实践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人类解放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 人类社会的“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决定了人类解放是否能够成功, 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必然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与之适应。生产关系不能落后于生产力, 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时生产力就会通过社会变革来提升生产关系, 使其与之适应;同时, 生产关系也不能过于超前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样也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也必须经历变革。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下, 就不适当地采用了过高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形式, 妄图通过“大跃进”的方式,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是有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 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而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灾难。马克思说,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 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 也要掌握其发展规律, 按规律办事, 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获得自由。同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社会发展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 为上层建筑的提升创造条件, 先进的上层建筑是要以相应的物质财富为基础, 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 不能建造空中楼阁。

人类的解放首先是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摆脱物质条件对人的束缚, 人类要想获得自身的解放, 首先必须要加强物质财富的生产, 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 为人类能够获得更高的精神的解放创造条件。否则人类的解放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想获得全面的解放是不可能的。

三、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类解放也不可能彻底实现

物质文明的提高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必然阶段和途径, 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解放的必然条件, 更是人类获得精神解放的基础。物质条件在人类解放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能缺少, 那种妄图在较低的物质条件下实现较高的上层建筑的想法,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 要想使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必须要先大力发展生产力, 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 使人类首先从束缚自己的物质条件及自然条件中彻底解放出来, 才能够有条件实现人类在精神上的解放。

但是, 并不是说只要人类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 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类在精神上的解放。存在决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财富的丰富, 只是为人类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解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类要想获得精神上或思想上的解放, 还必须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人类自身的精神文明进行有意识的改造。物质文明需要建设, 精神文明也需要人类有意识地加强改造。否则, 即使物质文明提高了, 却放弃了精神文明建设, 不仅不会实现人类在精神上的解放, 反而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破坏已有的物质文明成果。

马克思曾经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7页) 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来说, 对于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并没有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带来必然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现在, 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不可谓不丰富, 但伴随着物质财富的积聚, 社会的异化程度反而也越来越高, 人们的工作日益紧张忙碌, 社会生活日益单调乏味, 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人们被众多的物质财富所包围, 受制于电脑、机器、交通工具, 几乎看不到自己的自由。在这种生存状况下, 人类虽然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却反过来又成为了物质财富的奴隶。

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正在不断地在反思着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究竟人们现在的生活是比以前好了, 还是更加糟糕了呢?为什么以前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富足, 却觉得很有意义;现在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 但快乐似乎却减少了呢?这是因为, 人类不仅是自然的动物, 更是精神的动物, 人类不仅需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更需要得到精神生活的提升;否则挣再多的钱, 买再多的东西, 住再好的房子, 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也不会让人觉得快乐的。所以现在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很高, 每日进出高档场所, 但他们却感觉非常痛苦,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现在穷得就只剩下钱了。这些都充分说明, 对人来说, 光有物质生活是不行的。物质财富的丰富, 并不必然地产生精神财富, 不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 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些年, 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现象有所抬头, 社会风气下滑, 抢劫、贪污受贿、坑蒙拐骗的事件也大幅增加, 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事件却在减少。这些都警示我们, 光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行的,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 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同志说, 改革开放这些年, 最大的失误在教育, 而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于对公民道德、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在努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 一定要重视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 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另一方面, 要加强政府对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 加大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打击力度, 改善人们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环境, 让人们在优良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熏陶。只有这样,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前提下, 人类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彻底的解放。

四、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途径

原始社会的人们,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从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以后的各阶级社会, 生产力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剥削与压迫的存在, 人类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而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阶级, 消灭了贫富差距,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 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可以谈到人类的全面解放。

物质文明的提升只是人类解放的手段, 最终还要达到精神上的解放, 使人类不再成为自己创造物———包括物质财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奴隶。因此, 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人类的解放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民众进行先进的精神文明的培育, 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 彻底摆脱精神上的束缚。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归宿和必然目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最终要进入更加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个目标的达成, 可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 有可能是和平的方式, 也有可能是通过暴力的方式, 但这个目标是无法改变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面, 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良方。

这是因为:一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公有制的改造, 基本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物质财富将会进一步增加, 人们受物质的控制会逐渐减小, 从而为实现人类在物质上的解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将对以前所有社会的人类文明进行总结和继承, 对不良文化进行摒弃, 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 促进人类在精神上的解放。

因此说, 社会主义社会是达到人类全面解放的必然途径, 是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但是,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人类的最终目标,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 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将得到更高程度的解放, 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无法彻底解决人类全面解放的问题, 它只有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 才有可能使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

在我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一文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说明中央已经明确认识到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创建“和谐社会”, 不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 更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提高了, 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才是为达到人的全面解放创造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景, 人类在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一天, 一定会再为自己创立出更好的愿景。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相信通过无数代人们的共同努力, 这一天终将会到来, 人类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古往今来, 人类不断地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然而, 人类的解放必须以物质文明为基础, 只有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 才能使人类自己从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 人类的解放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进, 人类才能实现真正上的“解放”, 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文明迈进。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

重塑人类的社会性 篇7

英国牛津大学的礼堂里,一位美国科学家正在作关于气候危机的报告,他的发言具备科学家应有的素质:准确、冷静、严谨和客观。

他突然从钱包中拿出了13岁儿子的照片,语气还像之前那样认真,但声音却很悲伤。他说,儿子已经开始恐惧气候变化了,他变得虚弱、沮丧而不安。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会建议心理治疗或抗抑郁药物,或者是美国常见的解决方式:让这个孩子去打棒球。但台下一个声音温和地说:“何不试试‘转化行动’?”

社区尺度的道德最可靠

自2006年9月在英国德文郡托特尼斯镇发起,这一运动已经像野火一样蔓延了整个英国,并波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转化行动的宗旨是解决气候变化和石油峰值,即“史前阳光”(化石燃料)资源可开采量逐步减少的问题。该倡议的提出使我们的城镇和街区开始规划,并一步步走向后石油时代的低碳未来。这一运动的发起人罗布·霍普金斯称之为“时代的伟大转化,远离化石燃料”。

很多人认为,个人行为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但他们又无法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他们发现自己在小尺度的明显无效果和大尺度的无能为力中变得麻痹。转化行动的规模正好介于两者中间,它强调在社区的层面下行动才能有意义并且有效。“这带来一种新的尺度,人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生活模式的控制,个体可以成为邻居、情人而不仅仅是熟人或路人,人们能够成为参与者和主角而不是选民和纳税者,这个尺度就是人类尺度。”社会学家柯克-帕特里克塞尔在其1980年的著作《人类尺度》中这样写道。

“我”到底有多大?物理上,1.75米高,块头不大;从国家尺度上,“我”已经缩水,比选票计数中的“1”还要无足轻重。但是从社区尺度上看,“我”的一举一动都和身边的江河湖海、青山绿树息息相关。

人们经常在经济领域谈论规模,其实规模也有道德属性。在个人这个层级,道德是多变的;一个人可能成为英雄或杀人魔王,但通常会受到内心良知的约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情况下它能提供一种微薄的福利制度,但在最糟的情况下——正如20世纪的世界历史如此残酷地呈现出来的——因为道德不必受制于任何良心,一个国家可能发生种族灭绝和侵略扩张这种暴行。

然而在社区层面,道德是复杂的集合体:一个团体确实可以充满嫉妒和怨恨,相对个人来说也较少英雄主义倾向,但一个团体作恶的能力远比一个国家小,仅仅因为它的规模小。此外,因为归属感和更多的人均责任,社区团体的成员往往具备更强的荣誉感。团体道德涉及成员的认同感以及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比起个人道德来,团体道德更稳定,与国家相比又远为宽容。它的道德达不到天堂,也不会触及地狱。

转化行动在社区的开展往往是由三五人组成的指导小组发起的,其发展往往需要数月的筹备,其间指导小组会就气候变化和石油峰值问题进行介绍,提高人们的认识。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讲座、电影放映等种种活动,指导小组逐步培养人们面临能源和气候压力的意识。当指导小组认为有足够的支持和动力后,社区转化行动便正式开始。

社区的低碳生活实践

转化行动不单着眼于减少碳排放和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根据各社区的具体情况,人们关注许多不同的现实问题,例如粮食生产、能源利用、垃圾和运输等,共同的目标是增强社区自给自足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指导小组退到幕后,社区内会形成各种实践小组。他们的行动包括促进当地粮食生产、在公共场所植树、社区园艺甚至堆肥。在能源利用方面,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对当地商业进行“石油审计”,有些人试图重新开始无车生活。有的社区正计划安装集体所有的可再生能源装置,例如团购太阳能电池板。

参与英国第一个转化城镇建设的娜莉丝·吉安格兰说:“政治进程被金钱、权力和既得利益腐化。我不是反对大公司和政府,但因为它们在现有体系中有如此大的投入,没有改变的动机。我认为只有通过草根阶层自下而上的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使政府做出转变。”

类似地,在美国“转变350”,运动(强调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百万分之350的国际性项目)同样呼吁普通人向政府发出信号:转变必须来自民间,政治家无视来自民间的关于石油峰值和气候变化的观念将是不明智的。

转化行动的创始人罗布·霍普金斯曾经是一个永续农业专家。永续农业顺应大自然,而不是破坏它;同样,转化行动也顺应而不是逆反人性,它强调社会协作,另外,也像永续农业一样,注重耐心观察、谨慎思考。

转化行动认为自己只是催化剂,没有最终的目标和固定的答案,因此它与传统的环保主义不同,后者更多说教性,提倡特定的行动。与常规的环保主义不同的是,转化行动强调希望和主动性的作用,而不把罪恶感和恐惧作为刺激人们参与的要素。无论是否有意,环保主义有时候会看起来孤高排外,转化行动则诚心诚意地包容他人。

国家粉碎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虽然转化行动在很多方面是个新生事物,但能在历史中找到源头。“自己动手、修补和找回传统”的理念被认为是转化行动的根源之一。威尔士的曼蒂-迪恩在家乡发起运动,介绍她的小组购买果树根茎,然后成立嫁接车间。这虽然很有实践性,不过也是一种向传统致敬的想法。

在英国,对二战的记忆至关紧要,因为战争期间人们经历了长期的燃料短缺,并不得不增加本地的食品生产。在英国和美国,大萧条的阴影如今又步步迫近,这鼓励了“修旧而不买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照料花园,翻新旧的物品。

纵观历史,人类通过组建各种不同的团体同自然搏斗,团体的形成同样是社会演进的一部分。大家内心深处渴望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分子,这种集体可能是家庭、同乡或是共同忠诚于某种事物——土地、联盟、信仰、语言、公司、性取向的社区,这反映了人类集体主义的心灵X~--个更广大的家的渴望。社会主义运动发起者之一的威廉·莫里斯曾说过:“伙伴关系就是生活,没有伙伴关系意味着死亡。”

在安全、食物和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最需要集体。转化行动认识到,由于石油问题和气候变化,如今人们对于团体的需求很高。但除了这些具体的需要之外,缺乏集体归属感还对发达国家居民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大众普遍反映感到孤独、寂寞、疏远和沮丧,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越来越普遍。超过某一特定极限后,收入的增加将不再带来幸福感的增加,消费主义的花言巧语让人们在自我满足的目标方面日益模糊。有证据不断表明,幸福更多地来自于对集体事业的贡献,集体事业增加了“社会资本”,这表

现出同乡关系、社交网络、互相帮助以及友谊的价值。社会资本的提高可以是财富资本下降(这在低碳的未来很可能发生)时的一种积极的副产品。

今天,很多人都感受到一种奇怪的内心空虚。曼蒂·迪恩解释自己为何被转化行动吸引时提道:“现代文化糟糕的一面就是分隔和孤立;我们打断了几乎每一种社会纽带,剩下的只有血缘关系了。在这种极端孤立的情况下,除了电视和电脑,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接触。我们想用美酒佳肴、疯狂购物来弥补,但那永远无济于事——我们失去的是与集体、家乡以及本性的联系。将人们聚在一起让大家做些事情,就可以扭转这种孤立。”

几百年来,民族国家冲击了社团集体。最早最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围栏:当政府颁布法律将公有土地私有化的时候,集体精神就开始被侵害。美洲原住民被这一邪恶的制度抢劫了土地,偷走了他们文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社区自治。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发现他们的语言受到侵犯。从殖民主义的围栏到含蓄而令人窒息的时代,人们被关进工厂和工作单位,集体的思想和生活在许多方面受到侵蚀。

“根本就没有社会这回事。”撒切尔在和里根毁灭了英国和美国的工会之后发表了有史以来最反社会的谎言。几十年来,农业综合企业摧毁了南美农场工人的生活和尊严。而新自由主义已经给世界各地的社区造成严重破坏。还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就很重要的例子:欧美发达国家酒馆大规模的倒闭,撕裂了将群众聚集起来的纽带。

殖民国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通常将各个群体分隔开来,但在现代社会里有一个更阴险的政策一“碎而治之”。大众媒体将现实社会切碎到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着电视伪造的社会。结果之—就是,一向由社区和团体分析处理的公共事件和政治不公(食品安全、贫困、住房、燃料匮乏或缺乏劳动力)现在仅仅成为了私人问题。

悲哀的是,法国大革命要求的三样东西,只有两样(自由和平等)在现代政治用语中存活,而第三样,博爱,已经变成了离奇和不必要的东西。几十年来,国家的声音宣布,团结的社区有时是危险的,有时过于狭隘,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不过,什么能比大众媒体的声音更狭隘呢?媒体总是在扼杀多元化的存在。

顺应时代的运动

首先,人类不可避免的并且十分光荣的是社会动物。我们想要伙伴,我们聚集。如果说转化行动正在给社区带来力量,这是因为社区和团体本身就有巨大的潜能,因此,他们的故事是充满希望的、亲密无间的,而不是绝望、被动或愤世嫉俗的。

当然,“归属感”这个词有点诡异——你属于哪?那个地方属于你么?“通过转化行动,”转化市镇的推动者娜莉丝·吉安格兰说,“我们可以公开谈论那些通常的私人话题。对于地球,我们的归属感还远远不够。这是一场可以改变世界的运动。它唤醒了我的集体感。它完全颠覆了媒体上关于人性贪婪、自私、竞争、讨厌、不合群的描写。我们正在逆转过去的错误生活。”目前,全球各地共有146个转化行动组织,在上半年这一数量肯定会突破200个。

转化行动的技巧是加强一切集体性的活动,努力让权力民主化。打开电视。新闻播出的大多是一组名人都干了什么,每看到一位名人都让你觉得自己那么不重要。名人文化是反大众的,它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那么几个胡说八道的家伙才重要,而我们其他所有人都可有可无。电视台阴险地告诉你,你什么也不是。因为如果你也一样重要,你也应该出现在电视节目里。电视台就是这样轻视它的观众,名人文化之于大众的缺乏自信,既是因也是果。这样,不被重视的个人被操纵,从而渴望被承认。这也正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年轻人表示他们长大之后希望成为名人。

他们是对的。因为我们都需要得到认可,而不是名声。我们都需要被承认,而不是醒目或招摇。我们都希望被了解。集体总是能提供这些亲切的、不做作的认可。而转化行动,像所有明智的团体一样,提供认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上一篇:图书捐赠校长讲话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