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打黄盖成语故事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瑜打黄盖成语故事(精选6篇)

周瑜打黄盖成语故事 篇1

【释义】两相情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相情愿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两相情愿

【同韵词】多言多败、倚马可待、龙钟老态、三年之艾、赔本买卖、置之死地而后快、进利除害、挑得篮里便是菜、忸怩作态、桑枢韦带、......

【年代】当代

【灯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英语】Bothpartiesarewilling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黄盖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诸葛亮气死周瑜背后的故事 篇2

说气小量狭,实在冤枉了历史上的周瑜,《三国志》反而特别赞许过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註《三国志》引《江表传》则补充说:“(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可见历史上的周瑜和小说戏剧中的周瑜差别之大,远胜于曹操。奇怪的是却没有热心人替他翻案,后人作翻案文章,说不定也有势利心作祟。

唐宋以前,历史上认定赤壁之战的主帅是周瑜,如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诗就说“二龙相争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还特别强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位都是川人,却都没有提到诸葛亮什么事,就是明证。北宋以后理学提倡尊王学说,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说话戏剧艺人讲述三分故事,东吴患得患失的私心被张扬出来,尤其是他们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

这也有艺术上的需要,否则就衬托不出诸葛亮的智谋气度的高超。衬托人物一般都以常人常态为基准,如《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华生,《堂吉诃德》中的潘,以及《西游记》中猴哥儿的兄弟猪八戒的设置,都使主人公或因智谋之高妙出人意表,或因理想之虚幻令人回味。《三国演义》情况略有不同,它先用才智相若的周瑜,后以韬略相捋的司马懿来衬托、突出诸葛亮,以使诸葛亮一线贯穿。以至有读者认为《三国》自五丈原后可以不读,《红楼梦》自焚稿后不忍卒读的感慨来。周瑜不幸被选来担任这种尴尬角色,自然要写成嫉贤妒能,偏狭忌刻的人物了。

周瑜的历史小故事 篇3

周瑜想,蒋干这个时候来见我,一定是为曹操打探消息,我不如将计就计让蒋干上当,借他的手除掉曹操的一些得力干将,也省却了我的力气。

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

饮至天晚,周瑜装醉。蒋干为了有所收获,好向曹丞相有个交代,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

周瑜打黄盖 篇4

那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准备进攻刘备和周瑜的联军,刘备和周瑜知道,自己的军队仅仅有五万兵力,而曹操的军队足足有八十万人马,自己远不是曹军的对手。怎么办呢?正当刘备和周瑜两人无计可施的时候,黄盖来到帐中找到周瑜,说:“大人,我可以假装投奔曹操,让曹操放松警惕,之后再找机会把曹操的大军一举拿下!”周瑜被黄盖的忠心所感动,便同意了黄盖的方案。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周瑜和黄盖大吵了起来,黄盖甚至出言不逊,让周瑜下不了台来。周瑜大怒,下令要把黄盖赶出军营。在众多将领的苦苦哀求之下,周瑜没有把黄盖逐出军营,但还是被周瑜打了五十军棍。这件事被曹军派来的探子知道了,便把这件事迅速报告给曹操。后来曹军的探子又听说黄盖对周瑜怀恨在心,想投奔曹操。曹操大喜,可他并不知道,他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入周瑜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

在赤壁之战中,黄盖带着几名士兵驾着一艘小木船驶向曹操庞大的舰队。黄盖的船上蒙着一层油布,里面装的是满船的干草。曹操看到黄盖,自以为这仗赢定了。没想到,黄盖竟然点燃了船上的干草,随后和士兵一齐跳入水中,游走了。无人驾驶的木船冲向曹军的船队,顿时,火光冲天,哭喊声、爆炸声响成一片。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也险些死于关羽的刀下。

对周瑜打黄盖这个词语的介绍 篇5

周瑜打黄盖

【拼音】zhōu yú dǎ huáng gài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黄盖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孔明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释义】两相情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相情愿

【近义词】两相情愿

周瑜身后的雅俗世界 篇6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身后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镜像。在正史与野史、官方与民间之中,1800年来,出现着形形色色的周瑜,并与那个曾经真实存在的周瑜,渐行渐远。

在《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是,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这个评价对于周瑜虽然轻描淡写还算公允并近乎完美,而到了东晋,观念走到社会转折的十字路口,往往变得微妙起来。为了維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个封建王朝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好的是,魏晋期间士大夫玄风吹拂,崇尚个性,因此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然,很少将人分为善恶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到了唐朝,九州一统。历史变得再度微妙起来,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地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但对于周瑜的评价,还是肯定的,至少是他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的。而周瑜形象的变形,到了民间文化里,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而令人纳闷的是,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而与此同时,以曹魏为正统却是官方正统观的明确意向。可见,市民的好恶在那时候已经不以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为转移了。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这种受市民意识影响的创作倾向延续到元代的杂剧中便越发地明显了。就这样,一个与雅文化系统中的褒物文字形成鲜明对照的周瑜形象,于宋元之际,在强烈的市民意识的关照下诞生了,并随着戏曲的广为传唱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之后,罗贯中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在文学评论家看来,罗贯中的矛盾几乎也在之后成就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矛盾,在这本书里,除了蜀汉永远是光明正确的,吴魏的一系列人物,从曹操到周瑜,都是充满矛盾的。作为一名落拓江湖的书会文人,罗氏一方面深受雅文化的影响,对三国人物,尽量地靠近史实:他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方面,混迹于市井,又让他不由得对世俗化的评价产生认同: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周瑜打黄盖成语故事】推荐阅读:

上一篇:班长期末工作总结(杜昀)下一篇:天然气申请模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