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溯及力评析
来源: 文汇报
时间:2014-12-18 就职单位能否因劳动者在前单位的行为而解除当下的劳动关系?张云(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她将公司告上法庭。法官释法析理,从事实依据、合同相对性、处罚合理性、法律目的等角度评析公司的解聘行为,最终判决公司支付张云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2003年,张云入职上海某零部件公司,十年来勤勤恳恳、表现出色,升任工会主席。2013年,在一次配售房申购事项中,张云以公司“经办人”及“负责人”名义在员工赵某的申请表上签字同意其申请配售房。这看似不经意的职务行为却为其以后的劳动关系埋下“隐患”。
2013年4月,张云与原单位合同期满,她与某科技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仅三个月不到,新公司就向其发出了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理由是:张云在原公司配售房申请事项中欺骗雇主,严重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双方就此闹上法庭。
张云诉称,案件争议所涉的配售房事项的相关手续都是原公司其他员工办理,其虽在审核时存在过失,但没有故意欺瞒也未获利,亦未对原公司造成严重损失。她认为,科技公司援引其他公司的员工手册,以前任单位期间的行为解除现在的劳动合同,不合理也不合法。公司辩称,某零部件公司与自身系关联企业,张云在两家公司的待遇未变,工龄也是连续计算的,她在前单位的工作表现也决定了现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法官审理后认为,首先,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张云在审批配售房申请时存在牟取私利、隐瞒情况的事实,公司解除合同的行为缺乏事实依据;其次,民事合同具有相对性,劳动者工作期间的行为,必须由与之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作出评价,某零部件公司与某科技公司虽属关联企业,但具有独立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科技公司无权对张云与其他公司之间的行为进行评价,更不能因此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合同解除,溯及力
1 合同解除溯及力的有关学说
关于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溯及力, 学界主要有几种观点。其一为直接效力说, 认为解除不仅是个别未履行的给付义务的消灭原因, 也是整个契约消灭的原因, 此说赋予解除权以溯及既往的效力, 亦即契约经解除者, 视为自始未成立, 而使解除在效果上与撤销相同。依此说, 则必须认定原己履行之给付, 现成为无法律上原因, 而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契约解除后, 因民法特别规定而成立法定的债务关系。该说目前仍然为德国和台湾地区学说和实务所采;其二为间接效果说, 认为合同解除后, 仅仅阻止合同所生债的关系发生效力, 对于未履行的债务, 发生拒绝履行的抗辩, 对于已经履行的债务, 发生新返还请求权。该学说为英国普通法所接受;其三为清算关系说, 认为解除契约是在原来契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种清算关系。我国大陆学者也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合同解除一般无溯及力,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 一般只对合同的未履行部分发生效力。合同解除使基于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只向将来消灭, 解除之前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有效。一种观点认为, 应当区分继续性合同和非继续性合同, 前者一般无溯及力, 后者一般有溯及力。
2 合同解除权的溯及力
在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的问题上, 应当考虑到以下各种因素:
(1) 合同的性质。合同性质决定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 这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甚为明显。其一, 在非继续性合同, 合同效力只能以溯及既往的方式消灭, 合同向将来消灭没有任何意义。所谓非继续性合同, 是指履行为一次性行为的合同。这种合同“当它被解除时, 能够恢复原状, 即己经进行的给付能够还给给付人”, 因而它能够溯及既往地消灭。这种合同如果其效力向将来消灭, 则会发生这样的后果, 即己经履行的给付不能取回, 解除权人只能请示对方损害赔偿, 这还不如不解除合同而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了, 因为违约的责任形式和救济手段显然不限于损害赔偿一种。另外, 在双方都己履行的情况下, 合同效力向将来解除, 更无实际意义。可见, 在非继续性合同中, 合同效力只能溯及既往地消灭。其二, 在租赁、借用、借贷等继续性合同, 以使用、收益标的物为目的, 己经被受领方享用了的标的物的效益是不能返还的, 也就是不能恢复原状。在仓储、保管、服务、委托以及劳动等继续性合同, 以提供劳务为标的, 己经提供的劳务无法返还, 也不能恢复原状。总之, 在上述继续性合同中, 合同性质自身就决定了己经进行的履行不能取回, 因此, 解除这些合同, 只能使合同关系向将来消灭而不能溯及既往。其三, 在长期购销这类继续性合同, 如果合同标的物是不可分的, 而供方又只交付了部分标的物, 那么, 合同解除应有溯及力, 因为不可分的标的物硬要一分为二, 对双方当事人均无益处, 这也是合同自身的性质使然。
(2) 合同履行状况。合同履行状况对决定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也有影响。比如, 在双方合同义务均未履行就提前终结合同效力的情况下, 很难区分, 也没有必要区分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再如, 在长期购销这类继续性合同中, 如果一方的履行仅仅是一部或几部不符, 对其它部分或整个合同没有影响, 则当事人只能就不能的一部或几部予以解除。
(3) 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合同解除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 因此不能因此而影响第三人的正当利益。比如, 在委托合同, 出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考虑, 就不能恢复原状。再如, 合同标的物已被第三人依法取得在先权利, 此时, 合同解除就不能溯及既往。
(4) 主管部门的批准。我国法律规定, 有的合同生效, 须经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依此, 合同的解除, 以及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 亦应该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当事人不能擅作决定, 裁判者也不能越俎代庖。当然, 就主管部门的决定权来讲, 限制当事人自由选择权和限制裁判者裁量权的因素, 对其同样适用。
(5) 合同解除的规范目的。合同解除的规范目的与合同解除的性质有关。其一, 如前所述, 违约解除具有责任和救济的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周全的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 应是合同解除制度最基本的, 最首要的价值取向。因此, 合同解除有无溯及力应以是否有利于非违约方利益之保护为主要衡量标准。其二, 合同因协商解除或因不可抗力、情势变更解除, 具有清算的性质, 因此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应是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前提下, 如何公正地清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双方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点。合同解除是否溯及既往, 也应该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合同解除溯及力评析】推荐阅读:
解除合作合同10-21
合同经营解除协议06-25
解除合同原因范文09-10
合同解除协议《范本》02-10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哪些情况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呢09-14
非法解除劳动合同05-25
解除聘用合同关系请示07-17
违规解除劳动合同07-19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07-20
解除劳动合同备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