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学课件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游子吟教学课件(精选8篇)

游子吟教学课件 篇1

师:那如果让你给这个相册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 生:母亲 母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啊,在我们生命中,有这么一个人,陪伴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有这么一个人,我们高兴她就开心,我们难过她也跟着悲伤。有这么一个人,她是那样平凡,却把我们照顾的细致入微。我们在她的慈爱庇佑下,安然长大。她有一个名字,就叫“母亲”。今天我们就学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第三张PPT)

师:我们学习任何一首古诗,都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理解诗文大意。要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寄寓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这首诗老师对大家的要求。(第四张PPT)

师:带着这个学习目标,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游子即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老师就是“游子”我是九江人,离开家乡在宜春生活。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想到的意思,游子吟即游子所想所思。以前古代文学中这类作品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指的是在傍晚江边的所想所思。还有《梁甫吟》《白头吟》(第五张PPT)

师:这首诗唐代诗人“孟郊”在他五十多岁想起年迈的母亲送儿子远行时所写的。孟郊字东野,他的诗大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另一苦吟诗人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这首游子吟就是五言古体诗的代表作。(第六张PPT)让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了解下当时孟郊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下这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的。(视频)

师:孟郊一生颠沛流离,蓦然间回想起年迈母亲为自己加紧缝制衣服送别自己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让孟郊潸然泪下。游子吟短短三十个字,却把年迈母亲送别远行儿子的场景和孟郊想报答母亲恩情的心境刻画的栩栩如生。让我们在朗读中一起来体会孟郊当时的感情。(第七张PPT)

师: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希望大家能把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字标注出来,并根据老师的朗读节奏,划出这首诗的节奏。(师配乐读)师:你们的节奏划好了吗? 生:划好了。

师:跟老师黑板上划的对一对。如果不一样,请改正过来。订正好的请举手。

师:很好,请大家按照划好的节奏,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下这首诗。游子吟 唐 孟郊 一二起(点评)

师:有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提问。寸草:指的是春天刚刚长出来的小草,这里象征子女。三春晖指的是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的慈爱像阳光一样,无法报答。(第八张PPT)我能理解诗文大意。请根据你们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写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独学两分钟,对学五分钟。独学开始。(请对子说说诗文大意)

师:母亲手中的一针一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临行前还一针针的缝制,是怕儿子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的孝心,能报答母亲太阳般的恩情呢?让我们带着对诗文的理解,再一次朗诵这首游子吟,读出孟郊的当时的感情,读出作者的那颗感恩的心。要温情中带点伤感,失意中带点落寞。(第九张PPT)我想问问大家,有谁经历过与母亲或者其他亲人的分别呢,当时你是什么心情?

师:嗯,不管我们有没有经历过与亲人的分别,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亲人离去的伤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一起朗读这首诗。

师:听大家朗诵,老师仿佛就是亲眼看见孟郊的母亲送别儿子一样。脑海中满满的画面。我想既然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为何不让孟郊和孟郊伟大的母亲,在我们这个讲台上,来一次跨越时空的送别呢。谁能按照诗文,来演绎下孟郊母子?(配乐表演)师:谢谢两个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绎。你们有感受到孟郊母亲送别儿子时的那种殷殷的爱吗?

生:有(感动)

师:是啊,母爱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感动,在大自然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母爱的伟大。(第十张PPT)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知父母恩,何况是人呢?我们要懂得感恩。

师:母爱是无私的,就像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深沉的,就像滋润万物的雨露。我们要有一个感恩的心,感恩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感恩母亲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第十一张PPT)

师: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一起唱一唱这首《游子吟》

游子吟教学课件 篇2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嬉听游子吟 篇3

“以后要是再出去还是想去英语国家,最想去的就是美国和英国,还要带上我们那几个舍友。”对于友情、玩耍嬉戏的情景,Diana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回想起来是轻松而充满欢笑的,这段旅程在她单纯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深深的小印记。

2012年1月份寒假,在学校的组织下,Diana和她的同学们一起踏上前往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路途,这个爱看迪士尼动画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小女孩终于把她从银幕和书籍上看到的一切搬到了现实中:洛杉矶市政府、迪士尼乐园、好莱坞星光大道、圣地亚哥海洋公园等等。这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不惧羞涩地跟美国人打招呼“Hi,how are you”,在帕萨迪纳市小学跟当地学生中英双打地唠嗑。现在再跟我这样的陌生人聊起来依然那么自信、那么快乐。

对于这次的跨国修学游Diana很有主见。Diana妈妈一个念哈佛的朋友几年前送给她一个杯子,上面印着哈佛的图案,Diana就每天用它喝水,还跟父母说要一直用到考上哈佛那一天。正好寒假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美国帕萨迪纳市的学校去交流学习,Diana就很想去。妈妈也觉得她在语言能力、旅行经历方面都有了积累,而且学校在组织方面也有经验,比较放心,就让她自己去了。

Diana的妈妈钟凤鹰女士在一家旅行社工作,平时也喜欢出国旅行,国际化视野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也就带到了Diana的成长教育中。这次美国之行,其中两天是在帕萨迪纳市的一个友好学校,和当地的小学生互相送礼物和交流,也包括旁听他们的课程。说到课程,Diana就异常激动起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学习方式跟自己完全不一样,“他们上学是自选课,一个课程会讲好几个月,比如说这学期讲“dinosaur(恐龙)”,会让学生自己在网上、书籍上查相关知识,不会像我们这样就一篇课文,什么也不去研究;他们作业特别地少,下午很早就放学了,也没有课外班。他们放学可以去登山,可以放声大叫啊笑啊,去哪儿都OK,父母也不会管啊,除了不能做一些dangerous(危险的)事情。不像我们学校是下午四五点才放学,作业一大堆。他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说为什么美国、英国骑自行车出来的冠军多,就是因为他们每天练,不像中国的孩子天天写作业。”

虽然我不确定骑自行车冠军跟课后作业的多少有没有关系,但是看得出来,Diana对于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非常向往。Diana回国之后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去美国读书。”在她看来美国的老师和学生是很平等的,上课也很好玩,她喜欢那样自由欢乐的氛围,可以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还她一个自由的童年

在Diana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带她去韩国,在公园里遇到一批韩国的中学生,她就主动去跟人家聊天,用英文。Diana妈妈回忆道:“那是她第一次出国,我发觉她在国外跟人交流几乎没有问题,而且在语言方面很有自信。后来又带她去了一次英国,她非常喜欢英国,因为英国的很多文化、历史和建筑都是她在电影、小说里看到过的。她和出租车司机就英国王室、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故事聊了两个小时,我和司机都感到非常震撼。”

对于西方文化历史、教育制度和人文风景,Diana妈妈从不吝啬让女儿去了解和接触。对于妈妈来说,能让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事。而中国的教育制度之于孩子的压力她自己早已深有體会,在自己有条件的情况下,当然希望她能到更自由、更轻松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和成长。

家庭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自由度,让Diana自觉地吸收一些积极正面的因素。Diana在美国学着自己熨烫衣服,不小心划伤了腿,但一直没有告诉父母,直到伤口好了才小心翼翼地跟妈妈说。另外,她自己也很懂得合理支配金钱,知道节约。去美国的时候带着600美元,回来的时候还剩了400美元,而且还给妈妈买了改善睡眠的保健品,给父母一人买了件T恤,自己买了一件11美元的衣服。她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所以会有这种合理分配和节约的意识。而这些则是Diana妈妈没有预料到的,她也没有刻意去教。

Diana妈妈坚信一点,女儿快乐是最重要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让自己的孩子做个普通人的心理准备,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不为生存发愁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成为巨人呢?做巨人是有很大代价的,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得到的多就意味着要失去更多,特别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Diana的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你要如何教育你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被别人带着走。每当我有疑惑的时候都会想到这句话,尽管现实中会遇到来自学校、班主任、同学等等压力,但还是坚持自己心里的想法。人这一生要完成去游学的经历,对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在哪儿工作或生活。”

这句话像是对我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说。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走过花样年华的人来说,回忆童年时如果什么快乐的事都想不起来,那真真是无比悲凉的事情。那么当我们面对下一代时,会不会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努力还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气?

卢含睇,英文名Diana,取意“月亮女神”。

九岁,目前就读于北京黄城根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

喜欢英美文化,喜欢英语,性格外向活泼,主动性非常强;曾在父母陪同下去过韩国、英国旅行,愿望是长大能上哈佛大学。

四年级上学期寒假去美国进行修学游,行程12天,两天时间学习交流+西海岸著名城市旅游景点游玩。

Diana的修学游

目的地选择:首选英美地区,因为Diana对英美文化一直以来的浓厚兴趣和了解。

游前工作:先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高校名校、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一般通过书籍和电影电视作品了解比较多。

游学方式:这次是学校组织的团体性活动,Diana还是宁愿跟同学一起去,因为有她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且没有我在身边会更独立。

印象深刻的那些事:

最有意义的事,是在帕萨迪纳小学跟小朋友交流的一天,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中国特色的礼物,然后一起疯狂地聊天。让我惊讶的是初一的学生(相当于我们的六年级)在学习股票知识,而我们国家上大学都不一定教你,而且他们上课都用iPad,老师带着同学一块儿用,上课就跟玩游戏似的。

最荣幸的事,是被美国一个电视台的记者采访。通过这次我知道了什么是采访,就是一个人扛着大摄像机,这边有人疯狂地记录,另外一人就负责问问题。

游子吟古诗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四、观察图景,感悟古诗

1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了,油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师:你看到了什么(母亲灯下缝衣服)

(2)母亲此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从多方面感知母亲对儿子的爱)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多媒体课件展示。

静景:阳光下,路边生机勃勃的小草。

动景: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师:第二天清早,太阳出来了,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孟郊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在这里,作者把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母爱难以回报的感叹,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的热爱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五、读议释疑,体会古诗

1学生齐读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读、找老师读、自己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

3老师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欢这首诗,还配了音乐,你们想听听吗再次投映图景,播放课文配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体会慈母对儿女的深情,激发孩子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4老师从你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你们就是孟郊,谁来吟咏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5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读完后给我评评。

六、自学古诗,再现创新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这首诗用简洁直白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慈母不辞辛苦,为临行的孩儿飞针走线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母亲怎不值得我们深情赞颂你的妈妈关心你吗怎样关心的呢(学生自由说)

师:既然你的妈妈那么关心你,那么爱你,你该怎样对待你妈妈呢(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好妈妈》,再现图景(雨天接“我”回家,深夜送“我”上医院;妈妈下班累了,“我”端上热茶,给妈妈揉肩……)

七、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一遍生字(提示:注意笔画笔顺)。

2师:“归”、“临”分别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感知左右结构的字)

3师:“密”、“游”由哪些部分组成(感知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迟”呢(半包围结构的字)

4口头扩词练习。

八、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九、课外延伸拓展

1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爸爸、妈妈听。

2尝试读一读另一首诗。

晨起缝破衣

郑 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唐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篇5

《游子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通过日常很很普通的事情:母亲为游子缝衣服,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之情,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根据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我决定走“母爱”这条人文主线。

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首先复习歌曲《大树妈妈》,感受母亲细腻温暖的爱。由母爱回忆古诗《游子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感情,再带领学生按着节奏有感情的反复吟诵诗歌《游子吟》,加上动作表现出音乐旋律的走向。之后通过模唱、听唱、对比唱等方式学唱歌曲,自主选择、设计不同的表现形式来综合表现歌曲,体会纯真、朴实的母子之情,体悟原诗的意境。

整节课属于综合性的歌唱课,将唱歌、表演、诵读等进行了较好的整合,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突出了音乐的审美

本节课做到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创设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从中获得音乐审美、创造能力的锻炼。

2、以多种方式激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了说、看、吟、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愉快地去探究。

3、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

4、重视音乐体验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应最大限度的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无论成功或失败,这样能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经验,去更好地处理音乐活动中的问题。本节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体验平台,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音乐中的美。

不足之处:

1、在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上做得还不够娴熟。

2、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作用还不够。

游子吟教学反思2

《游子吟》是三年级的一课时内容,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芳的诗歌。作曲家颂今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这节课好的地方是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处理得好一些,我是这样做的:谈话导入: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爱,而爱有多种多样,其中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呢?母爱,自古以来妈妈给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唱一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今天我们就学唱一下这方面的歌曲,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导入充满了吸引力,并且还显得很自然,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另外反思一下这节课不成功的地方:

一:巩固旧知识用得时间太长了。同学们朗读歌词后,就进入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和相关内容的环节,复习了调号。拍号,强调指出了唱这首歌的情绪,复习了四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复习了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复习了十六分音符,反复记号,终止线。总之,复习的内容过多,或者说复习的方式方法效果不好,使得用时过长,挤占了新授课的时间,使讲授的时间长促,导致同学们新的内容没有掌握好。第一。二句没有能够唱得激动充满感情,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愿;结束句没有唱得意味深长。

二:新知识没有掌握好,前倚音的教学失败了。前倚音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前倚音是大音符的前边,紧靠着一个小音符,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紧紧连在一起,小音符唱四分之一拍,大音符唱四分之三拍,可同学们总是唱不准,要么小音符唱长了,要么小音符省略了。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教法不形象。

游子吟教学反思3

脍炙人口的佳作。诗歌刻画了一位为外出的儿子精心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抒发了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情感。语言质朴无华,然而内蕴深情,真切感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更是道出了天下为人子女者的心声,成为历代传咏的名句。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收有此诗,学生已早有接触,大多能够流利背诵。面对学情,如何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另寻切入角度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呢?

我不由得想到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呵护,却很少想到关爱父母,更难得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哺育自己长大的亲人。这不是年龄大小的问题,而是一种责任观念的丧失或行动意识的淡薄。于是,我决定让课堂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其亲身感受母爱的伟大。

回顾本节课,认为以下几个环节比较成功:

1、提供多种学习方法,适应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我一改传统古板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图文结合、反复诵读、以及其他等方法。这样做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也摈弃了将一首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古诗,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弊病。

2、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小组探究。然后展开小组合作解疑,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做到每人都开口,答案各异。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及时补充,学生参与性很强,闪光点不断迸发。

3、关于读的问题,我自己引起了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化情感。在每一次的读的时候要有目的性,让每一次的读都有实效。

4、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要关注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对文章的感悟。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环节要注意情感线连贯,这要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5、多媒体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歌曲MTV,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静寂。只有催人泪下的乐声,扣人心弦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极强的震撼许多同学眼角泛起了晶莹的泪光。看着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眼神,我体会到了课堂上的静的美妙与力量。在联系现实生活时,一位女生声音颤抖地讲述了与母亲的故事,其他同学也深情述说了自身的感悟。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从动情的眼神,真诚的述说中,看得出,他们内心深处情感之弦深深颤动,无须华丽的词藻,空洞的说教与表白,这一刻的感动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对父母的也担负着一份责任。

反思着这节课,我醒悟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不仅班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提高更快,而且我也在体验着课堂教学的快乐。

从教学技术层面上讲,我觉得自己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一步骤探索:

1、对于孩子们的发言,如何有效激励评价需要思考;

2、个人教学语言需要在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方面锤炼;

3、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需要进行及时点拨。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把人字写进课堂”通过“感悟、体验、表达、抒发”等部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感谢同学,感谢他们陪我走过了这一节心灵之旅。最后,我想说的是,想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又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不要让一天又一天的粉笔灰蒙蔽了我们的心灵。

游子吟教学反思4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进一步升华那份朴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爱——母爱。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

那么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就不单单是理解背诵,而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

游子吟教学反思5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一、教学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讲述《游子吟》这首诗所包含的一个感人故事,再让学生读诗。

可是很多同学都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会背了。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积累的古诗多,真了不起,让后叫会背的同学来读,发现他的读音不准,再引导学生吸取他的教训,读好每个字音,特别是本诗中的翘舌音要读准。学生这才沉下心来朗读。落实了读准诗句的教学。

二、结合插图,了解诗意。

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诗中哪一句写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学生边找我边引导学生读诗。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不会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我只好带着学生反复读,直到背熟为止。

三、读熟背熟古诗后,我问学生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明白诗中的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诗中的孩子非常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我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父母亲爱自己的故事,讲一讲!

游子吟教学反思6

《游子吟》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地爱和感激之情,立意深远,通俗易懂。曲作者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歌声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编织了一曲依依不舍、饱含深情的“母子爱歌”。

在此课教学时,我先从妈妈平时对孩子生活学习说起,学生就会马上联想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心照顾。从而从心底流露出对妈妈的爱。

在学歌教学中,我始终把”情”放在首位,从模唱、到学谱,再到唱词,处处都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从模唱到唱谱,一切都很顺利,学生能够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来。整个环节似乎比较顺畅。在唱词环节,发现难点和不足,改正了节奏、音高等难点后,我又再三强调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恩、感激、与感谢”,并引导学生如何唱好最后两句。由于检查学生小组完成资料情况,抽查小组准备的资料多教师没能及时制止,时间花的有点长,正是由于这个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对歌曲的拓展环节,时间显得很仓促。

在本课的教学中,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哪门学科的教学中,情感的教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更是情感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在教会歌曲的同时,更是着力于学生“游子”感情的体验,将“情”融于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情”,这也是我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之一。

游子吟教学反思7

《游子吟》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它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为外出的儿子精心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名句为情感主线,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现就《游子吟》教学设计做如下反思:

一、整体设计

从整体设计来看,体现了以下优点: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落实三位教学目标。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师的“引”的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3、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以一个“情”字贯穿课堂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中,渗透“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有点紧。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确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导课时采用回忆旧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等方式渲染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为后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合作探究,感悟文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解诗意,悟诗情。再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讨论、质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

3、课外延伸,走向生活。“母爱是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是一件御寒的毛衣,是一句温暖的叮咛……”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学生在教师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回忆母亲的辛劳,“课堂小练笔”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陶冶了学生高尚纯洁的情感。

不足之处: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后面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

改进措施: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节省出来的时间可用在感情诵读和拓展延伸部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多媒体辅助教学。歌曲、图片与文本结合,相得益彰,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情景交融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的思想内含,感悟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2、抓重点品评体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紧扣“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一重点诗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慈母的情深,这样以点带面,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3、拓展思维,发挥想象。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引导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不仅使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不足:缺少延伸性阅读。

改进措施:课前或课后布置适量课外收集或阅读的作业,如:收集、背诵赞扬母爱的诗歌,阅读孟郊的另外一首诗《游子》等。

游子吟教学反思8

《游子吟》是一首描写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言的爱的抒情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突出母子情的主题,我这堂课主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感情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慈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一直以来,古诗教学都侧重于理解诗意。而在设计这课教案时,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朗读与创设情境之上,教学模式也与一贯的古诗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我的古诗教学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要在读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引——读——解——赏——唱。每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过渡自然,且能做到层层深入,使学生与诗人感情产生共鸣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诗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游子吟》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母爱,而被广泛传诵。这首诗洗尽雕饰、语言自然明朗,感情真挚、深厚。根据诗歌的特点,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深夜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补新衣母亲的情感时,通过课件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伟大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我们无以为报,但可以通过声音去赞颂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深情朗诵把感情抒发出来,一时间,情感喷涌而发,听着学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动万分的朗读,我也不禁热泪盈眶。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诗歌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积聚成情感的“核反应堆”。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游子吟》一诗内容简短,理解容易,而母爱是博大的,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歌颂母爱的诗歌,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以教材为载体,层层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美,展示了母亲的伟大无私的形象。这节课中,学生既受到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的熏陶,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陶冶了学生的情趣。

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篇6

“教”与“学”这两个概念, “教”是被动的, “学”才是主动的,教师要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来主动获取知识。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读、背、讲、悟的形式,表面上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但情感体验却被忽略了。

这堂课真实而充满真挚的情感。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望》中平凡而真实的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层层深入:享受爱的同时,要懂得珍惜爱、回报爱,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都蕴含在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教师只不过是将学习者头脑中的潜在智慧发掘出来,并使学习者主动认识它的价值而已。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并不是要将现成的.表面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挖掘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知识能力,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应注重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游子吟教学课件 篇7

衔接作为语篇功能中非结构性特征的一部分, 对整个语篇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Beaugrande和Dresslor (1981) 曾提出“成篇性”的7个标准, 其中“衔接”就是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可以说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 也是衡量语篇质量好坏的标准。本文以《游子吟》及其四种英译文为例, 试图通过对原诗和不同译文衔接功能的对比分析, 来评价不同译文的得与失。

2 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学家对衔接的定义不同, 但大家公认为衔接是语篇构建的手段。本文中采用Halliday (1976) 的分类, 即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另外, 考虑到诗歌语言的特殊性, 本文讨论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胡明亮 (2007) 中的语音衔接手段。

2.1 语法衔接

主要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其中照应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分为外指和内指。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其中英语的照应系统为—人称照应 (人称代词:如he;相应的限定词:如his;名词性所有格代词:如his等) 、指示照应 (远近:this/that;中性:the) 和比较照应 (认同/不同等及相应副词) ;汉语的照应系统为—人称照应 (人称代词:我, 我们等) 、指示照应 (这, 那等) 和比较照应 (同样, 不同, 更等) 。汉英语照应系统无明显差异, 但是在使用频率来看, 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高于汉语, 而汉语使用零指代和名词重复的现象则超过英语。

替代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 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其中英语的替代系统为—名词性替代 (one/ones/the same) 、动词性替代 (do/do so) 、分句性替代 (引语替代/条件替代/情态替代/So/not) ;汉语的替代系统为—名词性替代 (“的”和“者”/副词“也”) 、动词性替代 (干、来、弄、搞) 、分句性替代 (这样/不然/是/不是/或许等) 。英汉语两种语言都有替代形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差异, 如英语中的替代在相应的表达中可能体现为照应关系。另外, 汉语中的替代现象出现频率要低于英语, 因为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达到语篇的衔接 (朱等, 2001:39-58) 。

省略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部分省去不提, 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 即零替代 (朱等, 2001:60) 。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虽然汉英省略方法相同, 但因汉语最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 但英语中一般不会一连串省略主语;英语谓语省略情况下, 汉语主要通过原词重复或其他词汇手段来表达意义 (朱等, 2001:64-74) 。

连接使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它往往是一些过渡性词语, 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语义关系 (朱等, 2004:161) 。在连接功能上, 汉英语相同, 但是汉语的连接是隐形的, 而英语则是显性的。

2.2 词汇衔接

主要包括词汇的重复、近义词和反义词、上下义词的使用以及词汇的搭配。词汇衔接上汉英语基本相同, 但较汉语, 尤其是文学类语篇中, 英语同义词的出现频率小于汉语, 另外两种语言的搭配习惯不同。

2.3 语音衔接

主要体现在语音的重复、节奏重复和对称, 具体表现为押韵等。

3 原文及四种译文的语篇衔接对比分析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2原文及译文语篇衔接功能对比分析

在照应方面, 原诗共有3个, 分别为“慈母”和“三春晖”、“游子”和“寸草心”, 及“谁”这三个外指照应。对于“三春晖”和“寸草心”这个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意象, 在英译时要特别注意。译文1按照Mother’s hands—her—she—mother’s love这一照应链, 将“母亲”这一形象始终贯穿于整诗, 体现了该诗赞美母亲的主题;对于另一个照应链the wandering son—parting son—he—he和上一条照应链遥相呼应, 也正好突现“游子”吟唱母爱这一主题。其他三个译文将前者译为“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the warm sun”, 后者译为“the inch-long grass”/“young grass”都未能将诗中的意象的对等意义传达出来。

在替代方面, 汉语原诗为典型的意合语言, 整首诗一气呵成, 未出现任何替代性的衔接手段, 但是诗歌后两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中隐含着“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如此伟大的光辉呢?”。在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到这一隐性衔接, 才能使译文更符合逻辑。译文1和译文4种都准确地理解了原诗的感情, 添入了替代词“such”, 这样使得行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省略方面, 从表中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原诗中有大量的省略句, 例如名词的省略, 如“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中是“谁”密密缝和“谁”意恐迟迟归都没有说明, 而对应的英语译文中, 省略现象屈指可数, 四篇译文都相应地补出了句子的主语, 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习惯。虽然译文1中和译文4中仍有省略现象存在, 但译文1中“How diligently wove”中主语的省略是因为“she”在前一句已经出现“how hard she spun”, 译文4中主语的省略也是因为其并不违反语法规则。

在连接方面, 汉语原诗中为连接手段为0, 这又一次充分表明了汉语意合和隐性的特征。例如“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并无任何连接词, 但完全表达了“在儿子临行前, 母亲给他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 是因为她害怕他回家比较迟”这一含义。翻译成英文时, 句间的关系必须通过连接手段来显示, 译文1处理为“Before he left…in dread Ere…”, 译文2译为“Before his departure…Lest haply”, 译文3译为“For fear…”, 用词不同, 但都加入连接词来体现句间的关系, 就这一点而言三个译文都比较成功。

在词汇衔接方面, 原诗的衔接手段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重复和搭配上, 如“密密”和“迟迟”等词的重叠;慈母/游子;衣/缝;游子/行和归、寸草心/三春晖、心/报等词的搭配上。原诗词语的重叠在语义上有强调的作用, “密密”强调母爱的深厚, 要把衣服缝得又密又结实, 而“迟迟”则表明母亲对儿子的想念和担忧, 因此翻译时要注意传达出母亲这种情感, 译文1就用“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这一重复的结构, 把母亲的爱缝入了儿子的衣囊之中, 传递出爱子之切;在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时, 译文1又使用“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这一叹句, 其中的“return”和“run”这一音节的重复, 整个句子结构顺畅自然, 琅琅上口。游子在外流浪日子越来越久的感觉涌入心头, 母亲的担忧也就溢于言表。其他译文如“close”和“fine”的重复, “Carefully”和“thoroughly”的重复, 以及“stitch by stitch”的重复都旨在赞美母爱的伟大。但相比之下, 译文1传达的感情最强烈。

在语音衔接方面, 原诗中有音节的重复, 如“密密”和“迟迟”;也有押韵现象, 如“归”与“晖”等, 这些语音手段使原诗流畅自然, 在情感上达到扣动心弦, 引起共鸣的效果。英译文也要在语音层面反映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译文1中, 音节上的对应俯拾皆是, 如The song—the wandering son;tender–mother;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return—run等音节的重复, 使整首诗美感倍增;不仅如此, 整首诗都贯穿和谐的韵脚, 如thread–dread;son—spun—run;may—repay, 更好的展现了诗歌的魅力。译文4中也出现了音节的重复, 如“stitch by stitch”把母亲一针一针缝衣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在整首诗的韵脚上, 有hand—land;leaves—receives;delayed—repaid, 醇美的诗味跃然于纸上于心中。在此方面, 译文2和译文3未能实现韵律的对等。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 我们发现译文1与原诗的衔接手段最为对等, 因此该译文衔接也最为恰当, 因此也能更好地展现游子对母爱赞美这一功能主题。接着就是译文4, 它也较好地实现了与原诗的对等, 但是相比之下, 译文2和译文3要略逊一筹。

4 结论

通过对《游子吟》及其4篇英译文衔接功能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衔接功能的分析可以用来衡量译文的得失, 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好坏。同样这也给我们翻译过程中一些启示, 如必须准确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 这是生成高质量译文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机械地将原文的衔接手段强加于译文, 这样只会造成衔接障碍和翻译腔。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 对《游子吟》原文及其四种译文的语篇衔接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以此来评价不同译文的得失, 探讨语篇衔接功能分析对译文评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游子吟,英译文,译文评价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Baker, M.In Other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胡明亮.语篇衔接与翻译[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游子吟》教师教学设计 篇8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组织】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来自勒流中心小学的曾老师。既然我们大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来学学古人,以诗会友吧!我给大家带来的诗是李白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轮到同学们读出你送给大家的诗。——学生背诗。

现在,我们再来学学现代的歌星,以歌会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

(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

母爱 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 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这篇课文,作者从母

亲“让荔枝”这一细节就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

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

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

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

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

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

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

游子的爱心 慈母的恩情

(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

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

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习。

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

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

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

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

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诗的说明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十二、结束语。

上一篇:七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下一篇:2024下学期高二体育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