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通用8篇)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2)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仅着眼于人的某一方面品质的发展,更注重促进人的整体品质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已经拓展到所有人。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
(2)教育中介。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制度。
(3)受教育者。学生;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的内涵: 成人性;专职的师生关系;系统的学习计划;知识学问的专业性和通识性;高智能或高智力的学习劳动;学位制度;理想人格的培育。
2、高等教育的特征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与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1)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2、高等教育的功能
(1)基本功能: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2)衍生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表现在教学(培养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4、高等教育结构
是指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1)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2)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办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质的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大学的功能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
4、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职能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经济服务。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高等学校的发展
(1)夏商时代就产生了学校。“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
(2)汉代“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唐代“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具有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已具有专科性质。
(3)近代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2、大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1)古代教育重视伦理教化——“四书”之一的《大学》(2)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之学、传授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3)近代大学教育:西学东渐的过程。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
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三个职能已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简单分离和割裂。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研既有助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以及技术应用的水平。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
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第四讲 高等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职业生涯成功
(1)客观职业生涯成功。(2)主观职业生涯成功。
3、高校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的成长,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知识的发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2)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3)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4、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1)社会环境。
(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
(4)自我更新。
5、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6、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
7、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教书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2)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3)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
8、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1)合理的职称结构;
(2)最佳的年龄结构;(3)高层次的学历结构;
(4)多学科的专业结构;(5)多元的学缘结构。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
3、大学生的特点
(1)身体的特点。各部分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接近成人水平。
(2)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3)学习生活的特点。主动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2、走向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
第五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概述
1、教学内容的内涵: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
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1、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3个因素(1)知识。(2)学生。(3)社会。
2、学科中心论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3、学生中心论
代表:经验主义。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4、社会中心论
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温恩华。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1、课程类型的含义与划分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4)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5)此外: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
2、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从宏观层面解决“教学什么”与“何时教学”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那些课程;各课程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如何建构。
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3)大学的层次、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4、高校课程组合方式的3个考察维度:
(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尤其是学时、学分方面的比重,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功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的问题。——两个要求:第一,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紧密的联系;第二,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
(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从纵向结构上考查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5、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课程设计工作,“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点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内涵包括:
(1)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2)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确定;(3)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4)形成课程设计结果——课程方案。
6、课程设计的内容/环节:(1)课程方案的设计。
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列出教学内容的范围,包括重点、难点。
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具体学时,如有需要,提出所选用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制定教材,包括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补充读物等。(2)课程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对各级给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四、高校课程的改革
1、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
(1)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2)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3)课程内容:表现为分科多于综合。
2、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
3、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2)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1、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活动; 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3)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
(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2、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
(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
3、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
高校教育承担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合理、有效过渡的职责。
(1)由高校教学对象亦即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
(2)由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所决定;(3)由高校教学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
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
1、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1)教学相长性;(2)教学发展性;(3)教学教育性;
2、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目的制定出来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教学准备阶段。
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你从哪里出发?(起点)你要到哪里去?(目标)你如何达到你想去的地方?(技术、方法和情境)你怎么知道是否已经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效果评价)(2)实施调控阶段(3)反馈评价阶段(4)反思总结阶段
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1、教学活动的策略
可以理解为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师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它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
2、教师的教学行为:
主教行为;助教行为;管理行为。
3、学生的学习方式类型:(1)接受性学习方式;(2)自主性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方式。
4、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1)知识呈现的策略。教师讲授;直观演示(2)信息沟通的策略。-对话:问答;讨论
(3)巩固知识的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4)组织管理的策略。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展开
第七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
1、教学评价的定义
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评价者-谁来评价。校外评价者;校内评价者。
(2)评价对象-评价谁。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对评价者本身的评价。
(3)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什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3、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什么评价
(1)管理性目的。-奖惩性评价制度。(2)发展性目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4、教学评价的功能(1)鉴定分层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激励导向功能。(4)教学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的标准:(1)绝对评价;(2)相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评价的目的:(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的表达(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
三、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活动
1、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专业认证
2、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1)院(系)级评估;(2)专业与课程评估;(3)学生评价与教师评学;(4)教学督导。
四、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1)学业过程评价。(2)学业成绩评价。
2、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1)日常测验;(2)期末考查和考试;
3、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1)学习契约。(2)量规。
4、教师评价的内容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成果
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专家、同行、教学管理人员)(2)学生学业成就(3)学生评教(4)教师自我评价
6、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价值、评价主体、评价标准(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
第八讲 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备课、说课的艺术
1、备课的概念
备课,就是预先为课堂教学而做的准备,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2、备课的步骤(1)学期备课。(2)单元备课。(3)课时备课。
3、备课的内容——四备、四写(1)四备:
备教材:即钻研教材,“懂、透、化”。包括: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备教材的地位、备教材的重点难点、备教材内外隐含的教育资源。
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关注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备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
备自己: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教法;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2)四写:
写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日历);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后写教学反思。
教案的编写方法:文字表达法;列表一览法;卡片提示法。
4、“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课前说课、课后说课)
5、说课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6、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7、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1)说课与备课:
联系:说课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的水平影响到说课的质量; 区别:概念内涵、对象、目的、活动形式、基本要求不同
(2)说课与上课:
联系:都要立足于教材,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区别:面向对象和主要目的不同;所属范畴不同;基本要求不同。
8、说课的原则:(1)理论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逻辑性原则(结构清晰);(4)艺术性原则(基本功扎实);(5)特色性原则。
9、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总体思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1)说教材、教学对象。教材简析;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2)说教法、学法。
(3)说教学程序。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说清楚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4)说联系作用的安排和板书设计
10、说课的程序(1)确定课题;(2)精心准备;(3)形成说稿;(4)进行说课与答辩。
11、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2)说课不是授课,说课比较灵活;(3)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5)教育理论与教材相结合。
二、上课的艺术
1、“讲”的艺术-教师的口语
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锤炼:练习运气;练习发声运调;练习吐字;练习语言的节奏。
2、“写”的艺术-教师的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2)合理布局,虚实相生;(3)书之有序,擦之适时。
3、“做”的艺术-教师的教态
运用教态的要求:
(1)目光运用要合理真诚。以环视组织好一节课的开端和教学的全过程;上课时目光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应避免一些消极的目光语言。
(2)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避免脸部有污点;以亲切的表情面对学生;表情的变化应真诚自然。
(3)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手势要准确协调;站立要平稳端庄;走动要适时适度。
(4)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服饰应显示个性特征;服饰应强调实而不华;服饰应简洁清新。
三、听课、评课的艺术
1、听课评课的作用:(1)监督检查作用;(2)评估指导作用;(3)提高借鉴作用;(4)相互协调作用。
2、听课的艺术
(1)听课的步骤:听课前的准备;端正听课的态度;掌握听课的方法,即看、听、记、交。
(2)听课的技术:定量课堂观察技术;定性课堂观察技术。
3、评课的艺术
评课,指评课教师在随堂听课后对授课教师某堂课的教学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一系列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1)评课的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科学性强;发展性强。
(2)评课的类型:示范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型评课;监测型评课(3)评课的原则:科学性;教育性;真实性;尊重教者;详略得当(4)评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主动;生动;快乐;有效。
(5)评课的内容:评教学目标;评教学设计;评教学效果;评教师素质。(6)评课的注意事项:切忌套话连篇;切忌评课声音单一;切忌角色凝固;切忌自我本位;切忌面面俱到。
第九讲 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
一、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一方面,高校里高层次人才密集,组成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性强,结构层次丰富,便于学科交叉融合,容易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实现知识创新。(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
(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
2、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
3、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2)科研能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3)科研能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科研现状与发展
1、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校科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二是缺乏战略层面的科研规划;三是高校科研的人才和条件不足。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缓慢;(3)社会急剧变化对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
(4)国家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我国现在高校学术水平较低、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较大。
2、高校科研的指导方针:
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
3、高校科研的阶段发展目标:(1)2010年目标:(2)2020年目标:
4、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
(3)改善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7)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的创新工作。
三、高校科研的类型
1、从与生产的关系来划分:(1)基础研究;(2)应用基础研究;(3)应用研究;(4)推广研究
2、从其主要研究方法来划分:
(1)现象型研究。
(2)试验型研究。
3、按活动规模的大小来划分:(1)小规模研究;(2)中规模研究;(3)大规模研究。
4、其他分类
四、高校科研的原则
1、高校科研价值追求(1)意义性。(2)科学性。(3)创新性。(4)现实性。(5)普适性。
2、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讲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一、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了解情况;
(3)深入思考。比较、归类与类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想象与假设。(4)实践验证。
2、高校科学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主要阶段-结束阶段(1)确定选题并制订研究计划;(2)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1)观察研究法。(2)实验研究法。(3)文献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
2、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
三、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要求
(1)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2)执著钻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
选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完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有特点:综合性、评述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4)注重同事间的协同合作,合理组建研究团队(5)认真做好课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选题依据即课题价值;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的创新点;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6)把握课题申报时间,按时送交申报材料
第十一讲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概述
1、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
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性服务。这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有机延伸。
2、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1)社会服务的学术性。(2)社会服务的层次性。(3)社会服务的伦理性。(4)社会服务的有限性。
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1)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
(2)根据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3)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订规划,提供咨询。(4)与地方政府协作建立科技园区。
(5)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6)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7)利用学校设施,为本地区各种团体服务。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1)文化政治服务。指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政治秩序的引领作用。基于其文化智力中心、社会良心与国家机器的角色与优势,对社会政治文明的推动和鼓吹,对先进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它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政府善治、公民成长和社会进步。(2)社会经济服务
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建立科学工业园区; 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 兴办合资企业。(3)教育培训服务
形式: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提供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第十二讲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
(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二、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集体参与与个别参与相结合;坚持高起点原则。
《学记》开篇第一段就讲治国的三种境界:发虑宪, 求善良;就贤体远;化民成俗。教学的最大目的是化民成俗。《学记》说:“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 (xiǎo) 闻,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这里讲的三种治国境界的第一种意味着, 君王虽然有自求善良的修身意识, 但还是难免高高在上, 自认为可以单靠君王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这虽然可能一时勉强治理好天下, 但最后还是难免人亡政息的结果。第二种治国境界意味着君王已经认识到单靠君王个人的智慧不足以治理好国家, 他不再高高在上, 而能够放下身段, 主动屈就贤能之士, 将国事拜托他们去治理。这样君王可以动员的智慧和力量就放大了许多倍。第三种治国境界意味着君王不仅自己有自求善良的修身意识, 和能够善用贤才,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提高和发挥全民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自觉性是最重要的,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途径无疑是在全民中普及文化经典的教学, 亦即落实《大学》里讲的“明明德于天下”的平天下目标, 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所以《学记》第三段讲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学记》说:“是故古之王 (wàng) 者, 建国君民, 教 (jiào) 学为先。《兑 (yuè)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意思是: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在一国当王, 建设国家, 管理人民, 都是以教学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说:“君主要自始至终重视教学, 经常留意考虑在学校中学习经典的问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学为先, 教什么, 学什么?即要教学道, 要学道就要有人教, 人民有了文化教养, 才会自觉服从政府的管理, 所以建国君民要以教学为先。《学记》之前的第二段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知道, 要学就要学至道。实际上也是说化民成俗主要应当靠知道。《学记》说“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其实世界所有的文化与宗教经典都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在讲道, 我们学习实践这些经典都叫知道、行道、悟道, 最后是证道, 达到与道合为一体的最终目标, 这些境界都可以以“知道”两个作代表。
《学记》第四段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教学相长:“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jiào) 学相长 (zhǎng) 也。《兑 (yuè) 命》曰:‘学 (敩xi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通常人们总是将“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理解为:在一种模式的教与学之间, 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诚然是一个事实, 即使是在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中也可以互相促进, 也可以“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可是这仅是对这个成语最肤浅的理解和应用, 而没有结合最高的教学内容作最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 没有前面讲的学至道, 就没有“教学相长”这一回事, 因为学至道是困难的, 是意味深长的,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是终身的事, 所以才引出任何学道的人在学时都会感到不足。而教的人并不是在前面讲的学至道的人之外, 一般而言他并不是在完全学会了至道之后再来教, 否则他就不会感到“教然后知困”了。正因为“教然后知困”, 才明白教其实也是在学, 是学的进一步的方法, 教实际上是对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颖达疏:“‘故曰:教学相长也’者, 谓教能长益于学善。教学之时, 然后知己困而乃强之, 是教能长学善也。学则道业成就, 于教益善, 是教学能相长也。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可见, 孔颖达疏并没有强调教学相长讲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而是强调教与学都可以促进道业的成就, 至于促进什么人的道业成就并没有明确讲, 显然不是单指师生之间的任一方。从字面看起来, 似乎更倾向于讲的是师一方的学业可以通过教与学得以相长, 但无疑的也适用于讲学者一方。
学至道有困难, 学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无知。教的时候也会感觉自己对至道还有不懂, 为了更好更快地学, 最好是以能教为目标去学, 这样学与教作文两种学习方法就会最大限度地相互促进, 这就是教学相长。所以教学相长是学至道的最好方法, 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也是学生学习道的两个基本方法的互动。
而教师教的目的又在于哪里呢?就是要教会人如何自学, 教会人自学就完成了学道任务的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靠自学了。而教会人如何自学的最高要求是教会人如何教他人, 这就是“学 (斆) 学半”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学相长”的原理也可以表达为“学学半”。前一个“学”在《尚书》中的原文是“斆”, 音为效, 即教的意思。合起来意思也有歧义, 一可以理解为会教是学之一半, 即用学教或学为师的方式来学是学之一半功夫。这个理解是最深刻的。陈澔曰:“引《说命》‘斆学半’者, 刘氏曰:教人之功居吾身学问之半, 盖始之修己所以立其体是一半, 终之教人所以致其用又是一半, 此所以‘终始典于学’, 成己成物功也。”二也可以理解为:教仅是学的一半, 老师教之余, 还要靠学生自学。这个意思就较浅了, 没有教学相长的味道。三就按字面理解, 为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教学任务的一半, 这是强调学会自学的重要性, 这种理解也很重要。所以“学学半”作为“斆学半”, 最深刻而准确应当可以读为“斆, 学半”, 意为会教是学习的一半。其实上述这些含义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并不矛盾。
《学记》后面的文字可以说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而展开的。
第五段讲学校的层级制度。这是讲要让文化教学的学校建立起全国或全天下的系统规模。《学记》讲到古代学校的层级制度时说:“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xiáng) , 术 (suì) 有序, 国有学。”意思是:古时候教学的地方, 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 每一“党” (五百家) 有自己的学校叫“庠”, 每一“术” (一万二千五百家) 有自己的学校叫“序”, 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或“太学”。我们可以从《学记》关于学校系统的设想中得到启示, 应当从头开始重建这么一个系统, 在现有的学校系统之外重建。
第六段讲学生成长阶段论, 从入学到大成, 即学会自学了, 要经过九年和五个阶段。
《学记》说:“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以上对学业成长阶段的安排最重要的依据在于:这是一个人学习经书的一般过程, 如果不是学习经书, 而是学习一般的内容, 是完全没有必要经历这些过程的。所以, 《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完全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 是经典本身的内容特点决定了我们应当怎样学, 学习要经过几个基本的阶段, 由此也决定了应当怎样教才能保证这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这种对于经典教育成长阶段的安排是非常合理且科学的。
第七段《学记》讲到教之大伦:“大学始教, 皮弁 (biàn) 祭菜, 示敬道也。《宵 (xiǎo) 雅》肄 (yì) 三, 官其始也。入学鼓箧 (qiè) , 孙其业也[7]。夏 (槚jiǎ) 、楚二物, 收其威也。未卜禘 (dì) , 不视学, 游其志也。时观 (guān) 而弗语 (yù) , 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 (liè) 等也。此七者, 教 (jiào) 之大伦也。《记》曰:“凡学, 官先事, 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教之大伦包括:
所谓“教之大伦”, 即教学的大伦理规范, 亦即学校的最基本的制度性安排。教之大伦对于维持学校的秩序, 对于保证教学能达到培养圣贤君子的目的, 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 教之大伦必须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 一入学就按照这个规矩来执行。简单说, 刚入学时就要落实的教之七条大伦是:祭祀至圣先师, 唱校歌, 击鼓警众, 虚心向道, 犯大过要受体罚, 天子官员视察学校要尊师敬道, 教师要相机施教, 学生不可以逾跃等级。此七条大伦对学者的潜意识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贯穿其间的根本精神乃是敬道。
第八段讲如何才能学得牢固, 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固学的目的, 即固学论。大学之教的成功标志在于安学信道。《学记》说:“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 (说yuè) 命》曰‘敬孙务时敏, 厥 (jué) 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里的教学设计还难以保证学者能真正能达到佛教讲的不退转的境界, 但至少可以达到不容易退转的程度, 或者至少在这一生能够不退转, 这已经是很不容易达到的目标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圣人度世的良苦用心,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 不要说根本谈不上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 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 即从教育理念上说根本没有建立起在德行上不退转和学得稳固的目标, 相反似乎我们的教育是专门为了退转而设计的。因为我们的所有知识几乎都只学一个学期的时间, 以后就基本不学了, 最多就是毕业考之后就没有用了, 就忘得差不多了。真正对日常生活无处无时不产生影响的德行方面根本就不学, 或只是走过场式地学。也就是说, 如果说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学得稳固的目标的话, 那也只是在知识方面。在这些方面, 只要学习者未来不在大学学的专业上持续应用所学的知识, 几乎都难以逃脱知识退转遗忘的命运, 而在最重要的应当寻求不退转的文化知识和德行方面却几乎没有任何目标。只要没有目标, 自然也就没有任何达到的可能, 其结果是我们的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在德行方面几乎没有进步, 反而难免不断堕落的后果, 差别只在于谁堕落得更快更加彻底而已。
第九段讲六种不成功的教学方法。《学记》说:“今之教者, 呻 (shēn) 其占 (zhān) 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 (sù) (速) 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bèi) , 其求之也佛 (fú) (拂) 。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
第九段讲六种不成功的教学方法包括:第一种是“呻其占毕”:教者照本宣科, 口里虽然念着经书, 实际并不通达领悟。第二种是“多其讯言”:又对学生有许多不满的教训和责问。第三种是“数 (速) 进而不顾其安”:教者上课搞满堂灌, 急于赶进度, 但求多教, 却不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学习能否巩固。第四种是“使人不由其诚”: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不是出于由衷的诚意。第五种是“教人不尽其材”:教者吝法, 对学者不肯和盘托出, 或不能因材施教, 不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者的潜力。第六种是“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拂) ”:由于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 要求学生自然也遭遇违逆不顺。如此一来, 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 甚至埋怨憎恶师长, 把学业视为畏途, 以学习为难事、为苦事, 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这样虽然课业勉强完成结业了, 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第十、十一段《学记》讲到兴教、废教之所由。《学记》说:“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 则扞 (hàn) 格而不胜 (shēng)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 燕辟 (pì) 废其学。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也。”
第十段讲兴教之法包括四条:第一条是“豫”:防患于未然。第二条是“时”:把握教育的时机和阶段性规律。第三条是“孙”: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对高年级的学生保持谦逊的态度。第四条是“摩”:同学之间应当形成互相观摩学习的风气。
第十一段讲废教之法, 即不能达到固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包括六条:第一条是“发然后禁”:如果到了邪恶的念头或不良行为已经发生了, 然后再来禁止, 就不容易矫正过来。第二条是“时过然后学”:适当的学习时机错过了才去学, 虽然努力苦学, 也难有成就。第三条是“杂施而不孙”:如果教学进度杂乱无章, 不注意循序渐进, 使学生头脑混乱毫无条理。第四条是独“学而无友”:如果独自一人学习, 没有与朋友在一起研讨, 易落得学识浅陋, 见闻不广。第五条是“燕朋逆其师”:同品行不好的人结交朋友, 跟着易违背师长的教训。第六条是“燕辟废其学”:热衷于宴乐野游必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 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
那么正确的为人师之道是什么呢?《学记》第十二段接着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第十二段讲为人师之道在启发、晓谕, 有三个基本要点:1.“道而弗牵”:只用引导的方法, 而不去强迫别人听服, 可使学生容易亲近,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强而弗抑”:对待学生要求严格, 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可使学生易于自由发挥, 学习起来容易, 得以充分发展;3.“开而弗达”:加以开导、启迪, 而不将结论直白告知或和盘托出, 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 导致废教的也有学者的原因, 即学者四失。《学记》说:“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
第十三段讲学者有四失:1. “多”:学习内容过多。2.“寡”:学习内容过少。3.“易”:学习内容过易。4.“止”:过早终止学道的进程。假如学者能真正避免此四失, 学习的前途必然是无限的光明, 文化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正是因为学会自学是教育的目标, 所以《学记》才在讲了兴教废教之由和为师之失之后, 讲到了学习者之失, 特别是失之止步。
第十四段讲教学之道在长善救失。《学记》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 (jiào) 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增长其善处、优点, 救其过失、缺点, 亦即微观化民的根本方法。
第十五段讲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意思是:善于歌唱的人, 能够感动人心, 使听者乐于模仿他的歌声唱起来, 流传开来并传之后世。善于教学的人, 能够启发人心, 使学者自愿追随他学习, 继承他的志向。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 含蓄精微而允当, 少用譬喻也能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属于善于使学生继承他的志向来学习。
第十六段讲要学为人师。《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而知其美恶 (è) , 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意思是:君子懂得求学入道有难有易以及从易到难的顺序, 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 然后能够因材施教, 多方地诱导, 广泛地晓喻。能广泛地晓喻, 然后才能当老师。即学为人师取决于三条:能知达到至高境界的学问所经过的从易到难的程序;能知学者的学习能力好坏;能广博地晓喻。
第十七段讲要学为官长, 能为师是能为长的前提。《学记》说:“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这里讲的学为官长的问题, 是古代教育所关注的主要中心问题。在现代社会教育中, 虽然成为行政官员越来越成为专业教育的目标, 但一般意义的领导人比起古代来, 占人口的比例并不是小了, 而是更大了, 多出了大量社会组织和企事业组织的领导人和管理干部———任何一个三人以上的企事业组织或非盈利组织都有一个主要领导人, 此外还有许多分管领导和部门经理。所以, 古代的为当官而进行的教育在现代也就变成一个更一般的成为领导人的教育、训练和培养问题。
成为领导人的核心又可以归结为如何提升领导力的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 过去作为圣王学的文化经典教材对于现代提升领导力的教育一点都没有过时, 只不过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改变教育的方式。
第十八段讲要学为君主。《学记》说:“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 所以学为君也。”意思是:能为长是能为君的前提。能当一地方之长官, 然后才能当一国之君主。所以, 学为师的最终目的是学为君, 或是为了培养可以当国君的人才。
“师也者, 所以学为君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老师就是要培养为君的人才呢, 还是说学为师就是为了学为君呢, 抑或是学为师是为学为君奠定基础条件?可以说这句话意味着师就是教人如何学为君的, 这是就归根到底而言的。虽然能够为君的只是极少人, 但这个目标还是普遍正确的。这叫作教学也要“取法乎上”或“止于至善”, 即要将目标盯住最高的境界, 有了这个目标, 学为长、学为师就容易了。这里也透露出中国文化经典的一个实质, 那就是它是培养帝王的教材。既然是培养帝王的教材, 那么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能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 就不能成为帝王, 或不能成为合格的帝王。所以, 这种对帝王的设计就使得世袭制度在本质上丧失了理论依据或合理性。
第十九讲择师不可不慎。《学记》说:“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意思是:因此, 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三王 (指伏羲、神农、黄帝) 四代 (虞、夏、商、周) , 选择老师都很慎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学记》式以“学为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要能够实现的根本条件是有严师、名师的教导。真正的严师是稀缺的, 这决定了能够受教的学生也是不多的。能够找到这样的严师受教, 需要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超卓的择师见识, 以及稀有因缘条件的成熟。如果学生误拜了老师, 被误导而耽误一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 “择师不可不慎”。
第二十段讲要严师为难, 师道尊严。《学记》说:“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 然后道尊, 道尊, 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意思是:凡有关求学的道理, 严格地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 然后经典之道、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道受到敬重, 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 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 臣子担任祭主“尸”的时候, 另一种就是臣子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礼法, 老师对天子授课或问对时, 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 即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 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第二十一段讲进学之道:要善学、善问, 以及教师要善于回答学生的提问。第二十二段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第二十三段讲志学之道。志学之道在于要从小开始、循序渐进、有榜样和目标的激励作用。第二十四段讲教学之大用似无用。第二十五段讲志于学在务本, 务本之志学在志于道而学。
以上是《学记》所建立的一个经典教育理想国。透彻理解了《学记》才能真正知道什么叫文化教育学。教育学不应当是抽象的, 应当建立具体的、没有离开核心教学内容的经典文化教育学。教育学可能是现时代最大的显学, 可是又几乎是最无实用的学问。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并没有所谓抽象的教育学, 只有与具体教育内容相关的具体教育学。在一切具体的教育内容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无疑是与人性成长最紧密相关的文化, 特别是文化经典。这样最核心的教育学无疑就是文化教育学, 特别就是经典教育学, 那是事关是否能够成人或成为大人的教育学, 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而这样的经典文化教育学之核心就是《学记》, 这就是我们阐述《学记》经典文化教育学思想的极端重要意义。
摘要:《学记》中的一些主要论点, 它们构成了《学记》的教育理想国, 建构了经典文化教育学的庞大体系框架。这个体系对于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应引起关注传统文化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学记,经典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之《礼记正义》卷三十六之学记篇.
[2]元陈澔撰:《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
[3]钱玄等注译.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4]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丁鼎撰.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郭齐家、乔卫平.中国远暨三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31年2月和4月先举行了复核考试和检定考试。4月16日,考试院公布了高等考试的考试种类、报名和考试日期,共分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及警察行政人员5种。考试设典试委员会、监试委员、襄试处。国民政府特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任主考官兼典试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秘书长陈大齐任典试委员会秘书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邵元冲任襄试处主任。典试委员会委员有陈大齐、刘光华、胡仁源、张默君(女)、饶炎、黄序鹓、陈长蘅、谢健、冒广生、黄镇磐、黄慕松、戴修骏,他们均为学界和社会知名人士。
经资格审查结果,5种考试应考者共有2177人,其中大学毕业者1202人,专门毕业者564人,曾任委任官吏3年以上者200人,军警毕业者145人,检定及格者46人,专门资格审查及格者20人。报考普通行政人员的1167人,警察行政人员的494人,财务行政人员的263人,教育行政人员的148人,外交官、领事官的105人。有305名兼考他种考试。实际应考人数总计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不足20岁至50多岁,籍贯有24省区及蒙古,江苏有374人参加考试,为人数最多的省份。
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国文、党义,占总分的2/5,第二试分科考试,亦占总分的2/5,第三试为面试,占总分的1/5。第一届高等考试为严密关防,采取锁闱制,自7月6日主考官兼典试委员长偕同全体典试委员及工作人员入闱,至8月9日放榜出闱,闱场设于八府塘南京中学二院。试卷采取姓名、号码双重弥封制。典试委员会秘书处黄寿慈的《第一届高等考试锁闱日记》记载:“本届考试榜首,主考官戴公议以监察委员用,仿前清翰林得者授御史例也,时论疑为过骤。……今制科初举,破格登用,亦寓鼓舞之妙用已。”榜首将破格擢用,考前曾由考试院秘书长陈大齐向新闻界宣布。
7月15日开始考试,试场分三处:中央大学大礼堂、中央大学体育馆、南京中学一院。先考普通行政人员。普通行政人员第一试国文、党义。第二试分必试与选试,科目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地方自治法规、劳工法、土地法、统计学、社会政策、国际公法、市政论、经济政策、外国文。共计考12门。国文试题为:一、论文(60分),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二、公文(40分),拟国民政府通令各省迅速筹备地方自治限期完成令。中国近代政治史试题为:一、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二、戊戌政变之经过及其影响。三、清代对蒙古、西藏如何治理,其得失如何,试略述之。答卷除国文文体不得用白话外,其他文言、白话随意。至22日,普通行政人员的笔试结束。23日起,考其他四种人员,30日笔试全部结束。
5种考试,第一、二试笔试平均成绩60分以上者只40余人,尤以第二试科目繁多,成绩普遍不佳。平均成绩55分以上者100人,乃决定以55分为笔试及格。8月6日发笔试榜。8月8日对笔试及格人员举行第三试:面试。面试分组举行。对5种考试之各前两名及两种考试均及格者第一名共11人,特别由主考官及全体典试委员加以面试。
8月9日发榜,录取98人(其中一人两种均及格),80分以上者为最优等,70分以上者为优等,60分以上者为中等。最优等者2人,优等者7人,其余均为中等。后又补录2人(1人因计分误算,1人为补第三试),实际录取人数恰为100名。计普通行政43名,教育德政24名,警察行政20名,财务行政7名,外交官、领事官7名。被录取者全为男性,女性无一人被录取。21岁至35岁者94人,36岁以上者6人,籍贯有16省,以江苏为最多。5种考试中以教育行政录取率最高。
8月10日晨,戴季陶在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联合纪念周大会上,报告了第一届高等考试经过。8月12日在考试院大礼堂举行授证典礼,并致训辞、颁奖,礼成后谒孙中山总理陵墓,并于考试院华林馆举行宴会。旋因发现一卷其计分为56分余而误算为51分余,致未得参加第三试,8月14日,主考官戴季陶引咎自劾,向国民政府坚请处分。同日,第一届高等考试同年会举行成立大会。
9月12日,国民政府特公布《第一届高等考试及格人员分发规程》与《第一届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任用规程》。规定及格人员应向考试院铨叙部报到,要求分配,由考试院转请国民政府向中央或各省区之相当机关分发。考列最优等者以荐任官任用,遇缺优先实授;考列优等者以荐任官任用,遇缺优先试署;考列中等曾任委任官以上之公务员满一年者以荐任官任用,遇缺优先试署;其余以荐任官学习;学习或试署期均为一年,学习期满经考查成绩优良者,以初级荐任官试署,试署期满经铨叙部审查合格者,荐请实授。
实际上,及格人员的任用并不顺利,1932年6月,同年会曾具呈中央政治会议条陈意见。至1936年,同年会补授实缺者在80%以上,其未补实缺者,亦都以荐任官实授资格,支荐任初级以上之俸给。
第一届高等考试榜首朱雷章,江苏昆山籍人,于192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科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参加普通行政人员考试,以最优等第一名名列榜首。尤其中国近代政治史一门竟得满分。当年10月分发交通部,派任技术室代理技正,一年后获补缺任技正。翌年末,为落实对榜首破格任用,经过对朱雷章分发后工作情况的考查,戴季陶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推荐,经于右任提请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1933年2月,朱雷章擢任为监察院监察委员。
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选择题(5*3’)
知识要点:
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
简单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的函数值;
二元函数的极值的定义及其必要条件;
常数项级数的性质;
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二、填空题(5*3’)
知识要点:
变限函数的导数;
简单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的求法;
二重积分的性质;
三、计算题(10*6’)
知识要点:
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广义积分的求法(无穷积分);
未定式的极限(变限函数的导数,罗必塔法则);
二元隐函数的导数;
全微分求近似值(可参考书上例题及习题);
二元函数的全微分;
幂级数的收敛域;
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利用二重积分求面积也可);
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系);
二重积分的计算(交换积分次序);
四、应用题 10’
第一章:
1.“抓大头”法求函数极限的公式,P15公式(1-3)
2.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概念;无穷小量的比较(高阶、低阶、等价无穷小的区分);利用等价无穷小的式子求极限(P23第二行四个表达式);无穷小量乘以有界变量仍是无穷小(P21例1.34)
3.利用两类重要极限求极限
4.会判断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是否有极限(P12例1.20及相应课后习题)
5.会求函数的连续区间(类型P31 T6 T7)
6.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P29 定理1.8; 推论1.3;例1.47)
第二章:
1.会用基本导数公式求导数
2.会求函数在某点的导数(先求导函数再带入点,求该点导数值)
3.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曲线的切线法线方程)
4.复合函数求导
5.利用微分定义求函数的微分(先求导再乘以dx)
6.会求高阶导数(例如函数的四阶导数,注意高阶导数的符号表示y(n)n≥4)
7.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函数在某点可导一定连续,反之连续不一定可导;函数连续是函数函数可导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1.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特别型,P82例3.8及习题3-2T15 T16)
2.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求极值点、极值(三步走)
3.注意函数的极值点与驻点的关系(P85 定理3.8及其下面一段的文字说明)
4.利用导数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最小值(例如P87 例3.16的类型)
5.求函数的凹凸区间及拐点(三步走)
6.会求曲线的垂直渐近线
第四章:
1.熟记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2.导数与不定积分互为逆运算(P96 第三行至第八行)
3.直接积分法(P98)
3.凑微分法求函数积分(两类:1:复合函数凑内层函数 2:凑公式)
十个解答题考察类型:
1.求极限()2求四阶导
3.求不定积分(凑微分法)4.求曲线的凹凸与拐点.4.利用第二个重要极限求极限(或者讨论函数的极限是否存在,若存在,极限值是多少.)
5.函数的极值.6.证明方程在某区间内至少有一个实根.7.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曲线在何处的切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本质特性。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从古至今乃至未来 只要教育存在就起永久作用的特性。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学说心理起源学说劳动起源学说需要起源学说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 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作用的性质看 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的呈献方式看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的继承性。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含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支配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一致 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了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废除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 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方向的规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建设者 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教育。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具有历史性 民族性和国家性
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序列化。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德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角色。研究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两种学说 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本质和地位
本质。是独特的人。是发展中的人 是具有独立创意的人 是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人 是完整的人。
师生关系。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 相互配合。民主平等 和谐亲密。共享共创 教学相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努力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人格。课程的内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必修课程和选秀课程整合课程 核心课程 与外围课程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改善教学过程。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背景倡导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为了孩子的一切发展。倡导课程结构的平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改的目标。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四层含义。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
教学的一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 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布置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有效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实验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坚持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型学制。
高等教育的目的, 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 高等院校的考试改革主要应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我发展的能力。
传统的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 主要体现“一卷定成败”, 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 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标准化考试, 为了减少人为误差, 将客观题增多, 主观题减少, 这样客观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 这种现象就突出了标准化考试的弊端, 即使客观题在极力的变花样, 但是还会限制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自我寻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传统“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分数上, 只在乎结果没有注重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 这是大多数高等院校, 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考核方式, 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为主体,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对策
(一)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从因材施教向因材施考上转变
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以考试的结果论优劣, 以培养继承型人才为目标, 进行应试和灌输式教育的方式显然与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不容。在客观上造成了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忽略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成为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必须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 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能以一卷成败论英雄, 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考核方式, 从因材施教向因材施考上转变, 培养个性化发展, 以求达到考核利益最大化。
(二) 建立以检测能力为目的, 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
建立以检测能力、创新、探究为核心的考核内容让考核形式多样化, 将重要知识点的考核,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考核科学的结合起来, 既要有学生个性的评价也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也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指标以及升学指标, 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各种创新活动, 达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以, 考核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方式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能力, 避免死记书本, 押题似的复习方式, 应当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下需要的竞争人才。) 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效绩的最终确定, 因此, 这种确定的方式应该是公开、透明和多元化的, 由此体现客观、公平和公正, 避免出现印象分的随意现象。
考评体系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 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根据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考试的方式、方法。考试方式的改革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避免“一卷定成绩”的现象, 一定要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重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不单单是单纯的的平时测验, 这里要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表现、作业上交情况、实验报告的提交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要在有限的卷面考核上尽可能多的增加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的题目。实践能力是综合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考核方式要力争在在考察学生智力的同时, 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使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这样在学习中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进行了完美的过度。总之, 考评体系应将平时的考察、实验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有理论数据的支撑, 也有教学过程的记录, 这对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是一种约束, 一种制约, 不仅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平公正, 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内容
考评内容决定考核体系的合理性, 同时也决定考试改革的成败。考核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点: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核心部分进行检查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不能像以往一样以单一的形式考试, 要让题目贴近生活, 以此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2.素质能力:所谓的素质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技能上不仅要注重基本的设计原理、基本的操作更要注重的是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上, 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从而探究式学习, 这是素质能力培养下不能或缺的能力;3.综合能力: (1) 学习能力, 即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不足能够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取知识。包括从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借助其他方式获取知识。 (2) 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数据的解释以及对理论的验证说明。总之在考核内容上对题目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性的需求, 进行考核以适应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的创新发展。在考核过程中, 重要的不仅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 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
三、总结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院校的考试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 同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探索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能够突出个性, 是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逐步完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以期末“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执行。作者在本文简要的阐述了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考核方式的几点内容。
关键词:高校考试改革,考核方式,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5) , 119-123.
【关键词】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02-01
一、前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是对自学人员进行以学历考试作为主要的高等教育的国家考试形式,是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个人自学相互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我国实行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学历或者学业证书。专业水平到达国家所规定的学位标准后,可向相关的学位授予单位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历学位。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介
高等教育的自考制度是1981年由国务院所批准创立的一种规模较大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全体公民都可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报考自学考试。自考既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又是一种国家承认的学历考试制度。经由个人自学、国家考试、社会助学等多方努力,对自学人员进行检验与认定,以获得国家的承认。自学考试的任务就是通过国家的考试来促进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活动的进行,推动在职人员专业教育与大学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养与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民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与传统的教育形式比较,自学考试有高度开放、工学矛盾小、适应性强、灵活多样、花费少、容量大、效益高等诸多优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自学考试采用的是学分累积制度,学分积满即可毕业,考试的安排灵活,应考者在每次考试时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报考的课程与数量,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做到边工作、边自学、边应考,也可自主选择参加一些助学机构所举办的各种辅助性学习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水平与质量标准在整体上和普通的高等学校同等学历层次的水平要求一样。每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果均是该课程的结业考试科目。自学考试学历一般分为专科与本科两种层次,其证书一般包括:专业证书、课程合格证书、专(本)科毕业证书等几种。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意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本)科毕业证书取得者,如果为在职人员一般由其所在的单位或上级的主管部门依据用其所学、发挥所长的原则,依据工作的需要对其进行工作调整;如果为非在职人员,则由其所在地区的劳动人事等部门根据需求,在编制的范围内有计划的择优进行录用或者聘用,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人们自学进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对社会进步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自考来提升学历可以为我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做好基础准备。现代社会学历证明就是我们求职过程中的敲门砖,对我们将来的发展前途的作用非常重要,而自考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好的就业,从而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更好的砝码。
另一方面,有了自考的基础,我们以后就有更好的晋升与发展空间。自学考试可以为我们以后的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司法考试、考公务员等更多的深造考试打下基础。自学考试对广大的大中专生、本科生和在职人员也有很大的作用。大中专生想要继续提高学历,自考给大中专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继续深造求学的平台。
四、自学考试的学习方法
如果把自学考试比作是渡河,那么一个好的自学方法就是渡河所必需的船或者桥。好的心态加上浓厚的兴趣,再结合自己的实践,那么自学考试的成功必当水到渠成。以下就介绍几种自学考试的学习方法:
1.摘要学习法:自学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摘要关键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通过做一些同步练习题与自测题,对平时的知识摘要做校对与更正,这种方式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消化与深化知识。
2.逻辑分类法:在自考的复习阶段,可以适当的打破教材的章节限制,依照全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编制出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这种方式对于我们对知识的系统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复习方式。
3.做题拓展法:由于很多的复习参考资料的选择题数量较多,覆盖知识面也较广。所以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全面的考虑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可能产生的变型题,这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的完成知识复习,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题型。
4.争论提问法:所谓碰撞会让真理的火花更加绚烂,适当的进行争论,会使知识在记忆中更加的深化。因此在学习中不妨在同学期间多争论与提问。
5.重复学习法:在学习中当我们感到对知识掌握已经基本成熟的时候,再重复的复习一次,这一次会使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更多的心得体会。
6.换位思考法:自学过程中,不要老是被动的只把自己当作“学生”,而应该不断的把自己放到“教师”与“考官”的位置上去,采取主动,那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7.角色转换法:在自学某些专业课程比如会计,不能仅仅把学习当作是练习题目,而应该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专业资深的会计人员,这样就会做到学以致用,对考试到有裨益。
8.交叉应用法:对于知识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应用,会使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这是不胜枚举的成功的学习方法。
9.经典指导法:自学者在自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困惑。这就需要学习者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经典学科的知识等来指导实践,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10.重点把握法:作为好的自考生,是从来不胡乱的进行猜题的。但是,考前的重点把握考点是应该进行的。在考试的前几天,集中的把学科的知识重点、难点弄明白,要是内容较多或难以记下,则可以选择其“重中之重”,进行强记,这样必定会有所收获。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自学考试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努力进行自我深造,掌握好的自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才能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未来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自学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林小珠.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5).
[3]戴家干.改革:促进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11.
[4]戴家干.创新,“十一五”高教自考肩负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6-4-26.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学考试总复习12-09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10-26
高等学校教师招聘考试05-24
高等教育法考试题07-26
高等学校日语统一考试真题09-28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06-09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