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精选11篇)
【学习目 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学习重 难 点】测大气压的方法,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知 识 链 接】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课 堂 探 究】
一、自 主 预习、疏 理 基 础
(一)大气压的存在1、产生原因:大气受作用且具有
2、特点:大气向方向都有压强。
3、现象:用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塑料吸盘挂钩等。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通过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2、标准大气压:通常把高 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作为1个标准大气压,3、气压计:常用的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两种:
4、变化:(l)海拔越高,气压(2)还跟有关。
5、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液体的沸点也会
6、想想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怎样?
二、合 作 探 究
(一)大气压的存在1、动 手 体 验:(1)水托纸(2)拉橡皮碗 思 考 交 流: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以上实验和现象说明,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二)大气压的测量。
1、观看录像:图9.3-3的实验。完成以下(1)、(2)、(3)题。(1)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请同学们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g=10N/Kg)
解:
(3)1标准大气压=_______Pa。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的内容,完成以下(1)、(2)题。(1)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
(三)大气压的利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科学世界”说一说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达 标 检 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
3、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方法指导为主线,以问题呈现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指导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分课前导学、课中导学与课后导练三部分,师生按学案要求逐步达成了解文本、熟练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操作要求:(1)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文本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3)学案要有方法指导,要明确内容范围,呈现主干知识。(4)学生要按学案课前导学问题,通读文本,把握梗概;精读教辅,提炼知识;思考重点问题,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二、自学解疑
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讲堂为学堂而设置的。学生紧紧围绕课中导学案上或白板上呈现的若干问题,梳理知识,熟悉教材,独立解决问题并提出疑问,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要求:(1)教师要明确自学任务和完成时限,预设的时间要紧凑,大多学生能完成任务即可。(2)学生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发现疑难。(3)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展示质疑
学生自学之后,既要让个别学生简要展示自学成果,还要让学生展示疑问,这个环节可以按组进行,也可以举手发言;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站立回答。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实现以生教生的目的,又能充分暴露或主动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准备素材,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展示质疑中增强信心,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操作要求:(1)展示质疑要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见解。(2)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没思路的问题留下一个环节解决。(3)教师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疑惑公之于众的强烈欲望。(4)教师要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下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后面进行合作探究。(5)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组织语言,做到精炼、流畅。
四、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般按大组进行,每组由组长负责,保证人人在组内发言,一人做记录,之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做精彩“演说”。合作探究内容一方面是在前几个环节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以两个问题为宜。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猜想,掌握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享受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乐趣,并得出自己“粗浅”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记忆“会的”,探究后学会“不会的”,标注出“不会的”。
操作要求:(1)探究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讲明要求,限定时间,要保证人人全身心投入。(2)要提醒学生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全班巡视,掌握学情和问题,共性的问题要留在“点评总结”环节处理。(4)如果问题较多,要将问题分解给不同的组,分别探究、展示。(5)探究过程应该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
五、代表展示
各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后,让小组代表予以公布、讲解和分析,展示“会的”和“学会的”,提出“不会的”。这是展示协作能力的时刻,这是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个人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听讲者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似懂非懂者得到了同辈的无偿“赐教”。
操作要求:(1)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2)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3)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
六、点评总结
这是客观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一般先由学生点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矫正偏差,肯定优点,强调重点,也可就重难点、小组表现、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纠正与提炼。
操作要求:(1)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评。(2)点评一般只针对小组,不针对个人。(3)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加赞赏,以取得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效果。(4)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预设范围。(5)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申重难点,指出易错点,提示交汇点。
七、目标检测
检测可分课内检测与课外检测。课内,教师要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与课堂效果,还要提供课外习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学生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操作要求:(1)检测题的拟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量要少,质量要高,难度要适中。(2)检测卷一般由小组互批,组长检查,教师抽样认定质量后,组织组员算出本组平均分并作详细记录。(3)教师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有解疑,点评解疑一般在下节课内容开讲前进行。
八、师生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个自省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无一例外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内容要在为下一节课预留的导学案中有所体现,并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遗漏和失误在导学案中得到弥补和勘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认识差距,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操作要求:(1)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及时反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2)学生要求真务实,深刻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预留的导学案应该体现本节课发现或生成的疑难点,而且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摘要:文章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基于导学案的初中物理“八环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导学;课中——自学解疑、展示质疑、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点评总结、目标检测;课后——师生反思。
关键词:导学案,物理教学,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科学论坛,2014(10).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学科 语文 时间 3月日 第1周 第1课时
年级 初二年级 课题 再塑生命
备课 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邸伟贾延平李秀兰杨德淬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核心贴士 熟读课文,品读文中重要语句,领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了解海伦凯勒的品质。
学习
活
动
安
排 一、自学环节(10-15分)
1、知识链接:
⑴作者作品:海伦凯勒(1880-1986)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宗教》、《中流》等。作为盲人,海伦的成就是空前的`,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2.知识检索:(A级)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搓捻(cuōniǎn)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
小憩(qì)遨游(áo) 花团锦簇(cù)冥思遐想(xiá)
企盼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油然而生风云变幻
3.读文感知:(B级)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二)合作探究,赏析研读。
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
2.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感受?
3.结合海伦凯勒的变化,谈谈你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4.你认为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5.拓展性学习:(C级)
⑴.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你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吗?
⑵.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二、展示环节(20-25)
1.作者简介2.生字词3.感知与探究4.拓展性学习
三、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阅读相关信息,了解作者作品。
结合书下注释或查字典掌握加点字读音。
2题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5题中的(2)小题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讨论。
展示环节读文要有感情,精读品味要有生生互动,生成多而新的见解。
发现问题
检查签字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①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综合运用,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会作者向往自然、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运用综合。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资料链接】
(1)吴均(469~5),字叔庠(xián溃,吴兴故鄣(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诗中常借自然景物以排解苦闷抑郁之情。
(2)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3)骈体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千转()
嘤嘤()鸢()戾()横柯()经纶()
2、学生朗读课文,继续正音,并注意断句,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节拍。
(1)注意语速。读慢一些才能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的.句子,并由此感知本文的结构方式。
5、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识记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然后完成下列练习,以单独提问的方式反馈矫正。
(1)、解释下列词语。
从流飘荡从流:一百许里许:
水皆缥碧缥:急湍甚箭湍:
猛浪若奔奔:负势竞上负:
互相轩邈轩邈:泠泠作响泠泠:
嘤嘤成韵嘤嘤:千转不穷转:
鸢飞戾天者戾:窥谷忘反反:
横柯上蔽柯:风烟俱净俱:
(2)、翻译下列句子或短语。
⑴风烟俱净:⑵急湍甚箭:
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⑷鸢飞戾天:
⑸望峰息心: ⑹经纶世务:
二、巩固提升
按要求答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问题一: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与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问题二: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问题三: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问题四:“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提升
1.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1)一百许里。许古义:;今义:
(2)鸢飞戾天者。戾古义:;今义:
(3)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今义:
2.分清下列一词多义的不同含义。
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Lesson 45:Wang Mei’s First E-mail
共8课时,第5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的词汇:till yet problem advantage disadvantage 2.识别的词汇:chat
3.重点:⑴如何使用not…until…和from…till…./from….until…表达时间
⑵固定句型:①ask/tell sb.to do sth.ask/tell sb.to do sth.②怎样使用right now
一、自主预习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的提示完成单词:
① May I sto Li Ming, please.② Can I take a mfor you?
③ Li Ming won’t be at home teight o’clock.④ Who athe phone? ⑤ Don’t worry;he’ll be back soon.⑥ What are the aof chatting on the Internet.二、预习自测
把下面汉语翻译成英语
1.收到你朋友的电子邮件__________ 2.给你的笔友发信息_________3接电话_________ 4.等一会儿_________ 5别担心_________6.在网上交谈 _________7她最喜欢的节目_________8.一个好主意_________9.几秒钟_________
10.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_________
三、重、难点点拨(知识拓展)1.I’mHe is not here.=He is not in.=He is not at home.=He is out.right now: at this moment / now
right now: at once / immediately立刻;马上
eg:我们马上出发.We set of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e ht o’clock.not…until….=not…till….直到…..才….from…till…./from….until…(时间上)从…时候到…时候
eg:The mother waited_____ morning_____ night for her son to comeback那位母亲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等她的儿子回来.wait a moment : wait a minute wait for sb./ wait for sth.等待… ①他正在等公共汽车。
He is _______ _________ the bus.②比得正在等他的朋友.Peter was______ _______ his friend.③他正在公共汽车站等.He is________ __________the bus station.● 生成问题(解决学生预习中出现或新出现的问题)
四、当堂检测 ⑴巩固基础 完成句子:
1.Wait a moment.I have to______(接)the phone.2.Brian often____________(收信)e-mails from his friends in China.3.There are no________(问题)for the workers to finish the building intime.4.Could you take a ________(消息)for me, Jim?(2)选择填空
1.The teacher asked me ____ talk with others in class.A.not toB.don’tC.to notD.not 2.My mother made me ____ for her here.A.waitedB.waitC.to waitD.waiting 3.My cousin told me to ___ English.A.taught himselfB.teach myselfC.taught myselfD.teach himself 4.I am sure you will succeed _____.A.in the endB.by the endC.on the endD.to the end 5.Can I take a message Kate?A.withB.fromC.giveD.for
6.-----I called you again and again last night but there was no.----I went shopping with my mother.A.answerB.askC.requestD.information 7.He won’t be backtwelve o’clock.A.atB.tillC.toD.from
五、课堂小结
请你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作好笔记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 3
学科 语文 时 间 年 月 日 周 第3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 题 藤野先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贾延平 邸伟 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2.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核心贴士 本文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咀嚼,细细品析。
学习活动安排
一、 自学环节(10-15分)
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拓展性学习:
1.应该学习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为促进中日关系,你想对两国人民说些什么 ?
2.从鲁迅的弃医从文,你想到了什么?今后你的人生该如何确定 ?
二、展示环节(20-25)
1.研读课文的问题。
三、检测环节(5-10):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2题结合1-2自然段分析体会。
3题应抓住两个主要事件。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邸伟
知识目标:
1、能通过读图,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能在地区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学引导:
读课本9页至12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读课本图6.3,找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和,西部有沟壑纵横的。
3、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夏季,冬季。大部分地区属于区。
4、北方地区的黑土地和黄土地都是怎么形成的?
5、北方地区降水,耕地多为。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6、由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灌溉水源不足,尤其是季,国家为缓解这些地区淡水资源之不足,采取了措施。但从长远看,本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发展农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导学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班级:八年班姓名合作解疑及展示评价:
7、读10页图6.5,结合课本9页图6.3,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8、合作交流,并完成课本12页课后活动题1、2、3。
达标检测:
1、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下列农作物或农产品不属于该地区的是()
A、甜菜、苹果B、柿子、花生C、棉花、葡萄D、油菜、甘蔗
2、目前能解决华北平原春旱严重问题,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3、下列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
B、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云贵高原
D、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
4、根据所学,结合课本9页图6.3,完成下列填空:
1)被称为“黑土地”的是;
2)被称为“黄土地”的是;
3)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其气候特点是
4)哈尔滨比郑州的年平均气温要(高/低),青岛比兰州的年降水量要(多/少),原因是。课时回顾总结:
1、北方地区的范围:
2、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
3、华北平原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1、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2、理清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3、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并揣摩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学习难点:
理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议论性散文,它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就是用文学的、抒情的语言写的议论文。
(2)背景介绍: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鲲鹏( ) 斥鷃( ) 咫尺( ) 狼藉( ) 美味佳肴( )
深邃( ) 混淆( ) 挖掘( ) 蓬蒿( )( ) 相形见绌( )
(2)解词
相形见绌:
自不量力:
(二)初读感知
1、本文作者怎样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论述( )这个道理的?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首先,作者否定“ ”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 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2)进而从论智慧到论 ,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际是 关系。
(3)最后得出“ ”的结论,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深入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②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展示交流
点拨引导: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气候的威力(节选)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①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
4.本文第四段中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
四、布置作业
1.请拟一则保护自然的宣传语:
2.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还有很多,你能写出两个来吗?请写在下列横线上,且内容与上下语境相符。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 。
3.课下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写下感想。
五、板书设计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韩三其
助威。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一:预习导航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简介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孕育()载途()翩然()
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4)载途:
(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
二:自主探究
1、整体感知
(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最好四分钟完成阅读。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三:研读提升
1、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
(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
(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提示: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一:课前检测
1、抽生字、解词若干2、本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探究
(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
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班级展示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
3、班级展示
三、拓展延伸
1、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
【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这段文字是按_顺序解说事理。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
(4)文中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张申
读后:自主完成2c,2d和2e后小组合作核查答案。
Task2.探究知识点:
1、词义辨析:课题:Unit8 Section B 2a-2e课型 :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教者:zlp
success:,意为“”; succeed:,后常接in doing sth。Succeed 教学目标: in sth “在某事上取得成功”; succeed in doing sth “成功做某事”。知识与能力:1.掌握并灵活运用重点词汇。Successful:,意为“”。Successfully:,意为“”。2.读懂故事,练习使用“略读策略”。选词填空:succeed, success,successful, successfully3.学习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1).She ________________ in passing the exam 她成功的通过了考试。过程与方法:课前检查—自主学习—语言运用与展示—合作探究 2).The performance was _______________ 演出很成功。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音乐话题让学生谈论最近听过的音乐,丰富和拓展语言表达。3).I finished my training ________________ 我成功地完成了训练。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用现在完成时谈论最近发生的事件或经历 4).If you try hard, you will.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借助相关信息对文本大意进行归纳或概述。5).This is amovie.自我预习6).Failure is the mother of.1、自学Page62、63页的单词。(根据音标拼读、拼写单词并牢记,学科组长检查
2、belong to 的用法过关)。这本书属于T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读完成Section B 2b,学科组长检查。这本书是Tom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学完成2c,2d,学科组长检查。
3、million的用法
4、用双色笔标出重要的短语和句型,标出疑难点,准备课堂中讨论解决。He has two __________dollars.(百万)教学过程: __________ of people left their home.(百万)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四、实践创新,知识反馈(升华板—拓展延伸训练)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一、单项选择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1.—Will there be fewer trees?—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A.Yes, there won’tB.No, there will—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C.Yes, there willD.Yes, there be预习检测:()2.Let’s keep __________ hard until we succeed
A.to workB.workC.worksD.working翻译: 1.在国外 ______________ 2.一首充满回家感情的歌__________________
()3.Our teacher often tells us _________ to the old politely3.互相_________ __________ 4.逐渐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speakB.speakingC.to speakD.speak in5.不是关于属于一个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I feel very lonely My friend, Arthur, has gone to Paris for holiday
—Really? When ______ he ________ there?6.改变某人的生活 __________7.自从________8.现代生活 ___________
A.will;goB.is;goingC.has;goneD.did;go9.金钱和成功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obody told us _________10.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___________ A.what to do itB.how to doC.where to doD.when to do it自主、合作、探究:()6.In our school library there ______ a number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ask1.in these years the number of them ______ growing larger and larger1.小组合作讨论2a中的问题; A.are;isB.is;areC.have;areD.has;is2.根据以下提示完成2b的阅读
五、板书设计:读前.:根据题目、问题及图片所给信息猜测阅读大概内容。
读中:a.泛读,迅速阅读并找出文中的生词,然后在词典中查找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09-13
八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02-14
课时导学案八年级下册07-27
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八年级下册07-06
八年级物理下册公式11-11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05-29
八年级下册教科版物理07-21
八年级下册物理 教学反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