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园艺实训基地(精选8篇)
高庆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300
摘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实际,本文在实训基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状况和市场需求实际,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满足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本文是山东省职成教所2009年十一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培养;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平台,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培养质量、造就企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彰显职教特色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导和技能鉴定等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实训基地功能的实现方式
1.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所以,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建设目标实现具体途径和主渠道。实训基地通常表现为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就是实践教学与教育功能、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功能。基本功能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保证的功能,否则,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主要功能多体现多种功能的综合,表现为示范辐射、社会服务和经济、教育培训、再就业等等。
12.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的方式。多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实习实训工作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和总结,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任务实现的。
第一、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强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知识和技能转化需要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和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向应用能力发生转化,从而,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在实践性中逐步形成。
第二、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对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精神支柱,包括企业各种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人文氛围等都成为学生工作中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生产与做人道德规范成为企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则成为学生养成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出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实习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提供训练的场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出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职业资格培训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因此,实训基地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对学生实施技能考核,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者“多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优越空间。从而,职业资格鉴定也能够为社会人才的培训、考核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的奠定基础性条件。
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实训基地在充分发挥人才技能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社会效益功能的发挥主要从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利用现有基地的实习实训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提高高职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告知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根据本课题调研和探讨分析,认为主要围绕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加工服务、技术交流、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本课题组经过对本地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较高,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投资近300万元建设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现有新购置的数控车床24台。济宁技师学院普通机械车床车间近百台,成为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技能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工厂及相关合作伙伴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使其成为本地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如,济宁一些汽车行业的维修厂、4S店等同时承担不同学校的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校内“济宁朝阳汽车见车修理有限公司”作为校中厂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样,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可利用现有的先进装备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本地域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接轨。
第三、承接加工生产与经营服务。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在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数控车床实训车间,近2年实习实训以及加工生产效益可观。对外产品加工服务不仅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第四、技术交流和合作。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
三、结束语
服务与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必须依据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规模和目标,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辐射。不同的高职院校条件不同、地域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功能定位一般是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他功能拓展,更多地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实训基地
最求的最高目标。所以,目前创新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管理应用和服务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力厚.试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4)
2.丁佟倩.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运作解决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教育与职业.2010(8)
4.朱伟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2003(22.)
5.温宗惠等.广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就业推动作用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
关键词: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规划,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如何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一直是高职教育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以扬州环资生态园林园艺实训中心总体规划为例,对园林园艺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
1 项目背景与规划范围
该项目的范围是江苏省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个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见图1),位于学院的正南方,占地面积逾13.33hm2,紧靠仪扬河路,交通便利;南面与仪扬河相连,地势优越。现有地形较为平坦,西侧有为高地形,东侧地势较低,中段为建筑工地、沙场民房等,沿河岸有高起的坝道。东部有小地形,水系众多,水生植物与耐湿植物丰富,可以利用改造成湿地景观。南靠仪扬河,东部靠北水系众多。可利用景观资源有沿河借观高旻寺塔楼等。
2 方案概念构思
总体设计理念以“化蛹为蝶”到“蝴蝶效应”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将环资生态园林园艺实训基地设计成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长廊、各种休闲体场所、自然生态景观区。而景观区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将为学院的师生学习互动提供场所,充当着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孵化器,通过在园区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必将“化蛹为蝶”,知识提升更高层次。该方案的总体结构,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蝴蝶的外形,期望环资学子能“化蛹为蝶”,成为环资的骄傲,进而形成“蝴蝶效应”,促进学校的发展(见图2)。
3 方案整体结构分析
方案整体结构由三大线索引出:一是文化,在设计里通过各种方式体现生态农业文化、扬州文化、花文化;二是教育,以各种体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吸收知识,懂得有关花木的知识;三是运动,现代很多师生,由于压力大,学习繁忙,日常缺乏锻炼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园区提供的实习基地和露天的绿树丛中进行拓展训练是一个很不错的医疗方法。
项目定位学院的文化长廊主要服务于学院师生,各种文化景点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展,寓教于乐,使师生们感受文化的内涵。设计模式通过以上线索设计勾勒出了整个生态园林园艺实训基地全貌。其设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实训基地,更注重将师生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教育、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感受文化,接受教育,拥抱健康,拥抱休闲生活。景观结构按动静区的划分,身体、生理、心理的健康需要通过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来实现。将动区集中在中心区域和东区,如广场、植物迷宫、拓展训练园,提供竞技活动。将静区集中在西区和南区,如水中小岛、竹园,动静区的划分是整个园区使用功能更完善(见图3、图4)。
4 方案详细设计解析
4.1 中心景观轴设计
中心景观轴以硬质景观为主,打破传统的入口设计做景观道为主,此次设计直接以大型的广场作为亮点为师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整体以发散式手法,由中间层层向外蔓延,格调清新大方。为了让建筑能很好地融入景观中,采用了“叶子”的造型,椭圆的形式与整体的圆形广场相容,既新颖又体现生态原则。中心广场休闲空间植物采用香樟、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马尼拉等,以开放式种植形式为主,除香樟为大乔木起到遮荫作用外,其余的植物都为低矮灌木,构成一个视觉开阔的休闲空间。
4.2 生态农业观光区设计
规划定位为文化、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与教育结合。具体分区:一是芳香植物园。该园区是一个有功能疗养作用且观赏价值很高的地方。如果你感冒了,赶快到香花区牡丹园走一走,或许鼻子就会畅通,如果你睡眠不好就可以到薰衣草区安神养身。二是特色采摘园。园区分有草莓采摘园、瓜类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此区虽以生产为主但是却以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展开,在种植时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收获季节学生也来采摘,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桃花园。以桃花为主,配以其他花灌木创造一个花世界,呼应十二花神景墙。园区里花文化及插花艺术馆是对花的另一种宣传及提升途径。四是露地花卉生产基地、温室大棚、观赏温室。该园区是学生园艺学习的场所。五是农家乐园。建筑以很古朴的形式展现,在农舍前规划了一片田,以农家设施体验的形式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六是盆景艺术园。为学生提供一个盆景艺术创造的场所。七是植物种植设计香花空间植物群落。种有牡丹、薰衣草、月季、腊梅,片植各种香花树种形成花的海洋,在花的海洋里人们会感到心情气爽。八是田园空间植物群落。种有各种农业植物,如蔬菜、瓜果等,展现田园风光,让学生真正体验农业乐趣。
4.3 滨水景观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自然生态、体验乐趣。该区域是沿河狭长的绿化带,是本设计观赏式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几乎所有的园路、小广场、景观小品均沿水面展开是游人游览的时候能临水而行,从而有蓝天、碧水、绿地、清新的自然亭的感受。在体验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游戏活动体验乐趣,如穿越植物迷宫、在颜亭边钓。临水空间植物种植设计采用垂柳、碧桃、紫薇、芦苇、睡莲、水生鸢尾等。通过疏密有致的植物种植,将人们的视线引入滨水空间———沿着水岸种植水生植物,与垂柳相辉映。植物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滨水植物层次鲜明,花灌木随不同的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观,春天繁华似锦、夏日浓荫蔽日、秋天红叶浸染等。疏林草地空间植物采用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樱花、茶花、南天竹、梅花等。疏林草地是由稀疏的乔木、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空间配置方式是多株组合或小片群植,在景观上构成半实半虚的空间。
4.4 生态湿地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湿地景观、生态自然。创造湿地植物景观,注重自然的原生态文化带,创造充满野趣的湿地景观群落,使人们充分享受阳光、清风、花香,零距离接触自然的感受,浅水的荷花、睡莲,深水中起到净化功能的水底草坪,以及临水的湿生植物群落极大丰富湖面的效果,丰富的水面和湿生植物群落营造让园区充满润泽感。
4.5 生态风景林区设计
该区定位为经济、生态、运动、文化。以地形变化为主要设计手法,增加几个不同的景观小节点。具体分区:一是竹文化园。扬州个园因竹而闻名全国,园区以体现扬州文化为目的,充分挖掘并展现竹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各种形式展现竹的文化。植物种植设计采用菲白竹、孝顺竹、毛竹、钢竹等。种植各种竹类植物形成景林,利用竹的竿或叶制作各种造型供人观赏,如竹简雕塑、竹萧等。二是绿化苗木种植园、彩色叶树种园。以生产为主,但是在植物配置时注重各种植物的层次搭配,做到虽为生产园却似优美的景观林。植物种植采用红花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樱花、茶花、南天竹、梅花、琼花等。疏林草地是由稀疏的乔木、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空间配置方式是多株组合或小片群植,在景观上构成半实半虚的空间。三是拓展运动园。拓展训练主要是现在极为流行的野外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四是百果园。其中栽植各种果树。五是循环养殖园。该园与林果种植结合,进行草鸡散养以及鸭生态养殖等项目。六是阳光草坡。让人们在舒缓草坡上躺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受阳光的沐浴。
参考文献
[1]王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41-42.
[2]李宏彬,郭春华.园林实训基地规划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6):224-225.
[3]李卫芳.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 校企合作
近几年来,我国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普遍也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别作用,认为必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后续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实训基地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称为实训。相应的针对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或场所,称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它可使学生接触受训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要素,即技术、人员与设备支持,是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场所。由于实训基地在运行形式上强调工位性,在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在教学上强调系统性和可控性,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实验室和原生态的校外实习环境。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虽有所重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资金紧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据发达国家统计明,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人的需求较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国高职院校多为新建院校,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的。这些院校本身办学基础普遍较差,改制后,又逢上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实训教学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多为地市举办的,它的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只给学校人头费,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加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实验实训开出率较低,基地建设停滞不前。
2、实训教学师资力量缺乏
大部分高职院校里,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其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其理论教学常常与实际相脱节。其次,一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一般普通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长期以来,许多院校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教学的现象,使实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于讲课教师。而且从事实训教学的教师获得正常的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实训教学存在上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等因素,所以一般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这些致使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人员不稳定。
3、实训基地模式有待改善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大多采取自主建设模式,也有不少院校通过校企、校所(研究所)、校校共建联办的方式。但己存在的企业同高职院校在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人才方面的合作还没有实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企业的参与往往是基于一时需要而产生的,或者因为某些因素(比如企业领导同学校有良好私人关系、校友企业等)而合作。企业的参与较多表现为低层次,没有有机地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多停留在初级层面的合作上,企业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积极性,类似作为旁观者而存在。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决策、管理层次的相当少,参与层次总体不高。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企业一般都没有达到全程、全面、全方位的,企业的参与往往便是在人才培养的局部环节进行,没有贯穿所有环节,这不利于高职院校专门人才培养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1、政府需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职业教育最大的难题是经费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应该确实明确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担负完善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为实训基地提供资金保障。其次,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引导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如给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实行税赋减免、建立贷款贴息机制、优先为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等方式,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让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依托,形成互补,使企业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持者和受益者。
2、选择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理论学习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共建联办实训基地,可以节省投资,避免重复建设,使其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实现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和高效率运营,有利于共建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建,也有利于加强校企双方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与市场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学校应注重发挥其教育、科研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技术改造、技术咨询、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科学实验提供方便,从而使企业感觉到参与合作教育,不但可以得到所需人才,而且还可以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发展自己。校企合作模式将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
3、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的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要的实训教学要达到预期目标——为社会提供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備相应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学校应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多创造实训教师接受培训、深造的机会,使得其不断提高教学素养。在基地建设中,学校应动员与实训相关的专业教师、实训人员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实训基地的设计规划、组织实施与验收评估等工作,使得相关实训人员对基地有一定的了解,对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同时,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双师素质教师又称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等。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他们对实训教学的积极参与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实训教学的水平。
三、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不只是投入问题,有思路才有出路。实训基地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一环,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2]江小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0,(l).
[3]张晓棠.高校实训(验)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9,(8).
摘 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实现课堂知识的真正转化,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48593.htm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提高综合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
内和校外,校内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实训场所,校外则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成设置在企业内部的供学生实习操作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的局限性
1.1 空间场所有限 校内实训场所空间有限,因为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实训场所,所以学校可提供的实训场所无论在面积还是空间上都受到限制,因此所建立的实训场地也只能模拟真实物流企业的一部分,不可能把企业的全部照搬到学校里面。比如就托盘货架而言,校内实训场所只能提供几排或者几层,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真实的物流企业托盘货架区是什么样子的。
1.2 实训资源不足 校内实训场所一般属于一次性建设,或者根据未来教学需求逐渐添置设施设备,就某种设施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可能该种设施是最先进的,但是在后期就赶不上行业发展而进行更换,所以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像企业一样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购置新设施设备。
1.3 师资力量受限 学校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高校本专业毕业直接招聘到学校的,一部分是在企业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的。而对于这两部分教师,都存在传授技能上面的不足。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理论技能比较强,在指导实训时也主要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按照企业实际操作进行指导,而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无疑是在技能上弥补了理论教师的不足,但是这部分老师在进入校园后与企业完全脱了节,对于新的事物及技能很难及时了解掌握,不能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弥补校内实训场所不足 校外企业场地足够大,设施设备足够先进,单就从这一点看,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比拟的。企业作业场所是根据不同业务需要建立的,如沃尔玛天津的作业中心就是平仓,方便普通商品进出库。联
想北京的基地是平仓与立体库相结合,并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时的完成客户订单。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看到,感受到的。
2.2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实际操作,会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对具体业务操作会有真实的了解。通过企业实际操作,学生还会遇到具体问题,并就问题展开思考及寻找解决办法,而物流企业可以指导学生业务操作的人员全部来自企业一线,拥有真实具体且现代的实际操作经验,完全可以把现实的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无缝连接。与此同时企业的指导教师也具备该行业的素养,这也是我们学生在学校内无法学到的。
2.3 提供学生就业机会 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毕业即失业,从刚刚过去的长春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火爆场面,我们不难了解,对于新晋毕业生就业的压
力有多大。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自身的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外,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比如某个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那么他在毕业后可能会收到企业的邀请加入。这总比拿着简历在企业的质疑声中不停的宣传自己要容易的多,而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人士,这为学生将来进入该行业提供更多的资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实训基地难开发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首先,是否有合适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我们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时一定是经过筛选并且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而就这类企业而言一般是规模大,业务强的行业领头企业,那么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类企业是否愿意在作业期间让学生参观,甚至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操作呢?其次,校外实训
基地建设是否需要学校投入。如果企业本着校企合作的意愿与学校合作,那么可能就会要求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同时,要求学校要有必要的投入,那么就这种状况就很难达成合作意识。最后,校外实训企业提供的业务实训能否同校内学习进度相匹配呢?
3.2 学生不易于管理 我们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几十人动辄上百人,我们能否实现把上百人拉倒企业实习实训呢,很显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期间是很好控制的,但是一旦进入企业,很可能状况百出。比如学生还不太习惯突然间跑出来这么多叉车,并且这些叉车在快速移动着,而我们对于学生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安全,然后才是其他。
3.3 谁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如何到校外企业实训,是像企业工人一样早八晚五还是像住宿工人一样常住企业。如果早八晚五,学生要怎么去,学校出车?企业出车?学生自
行出门?如果常住企业,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寝室?学生的伙食要怎么办?这又是一道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就上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无外乎就是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校外实训成本。学校应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必要的成本输出,比如为学生提供班车或者为学生实训期间购买保险等。而就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选择在企业业务繁忙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触摸到业务,另一方面企业也缓解了企业业务高峰时期的压力,如京东商城,可以选择在促销时接纳学生实训,而对于这类电子商务平台其促销时段基本是每年的固定时期,这样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也可以根据行业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段让学生外出实习实训。那么对于核心的学生应该做哪些呢,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就充分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学校在学生到校
本调查反映了当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基础,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建设;调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
1 调查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从事综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秀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但是,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课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仍采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管理形式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学习活动课堂化、教学评价试卷化,既存在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也存在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
高职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并逐步深入,教职成6号文件指出突出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产业、企业、岗位及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五方面对接。
本课题组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需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学生眼中的含金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2009级毕业班164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习结束返校、毕业考试之前,以班为单位发放自设调查问卷,下发164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97.56%。
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核实、分类、归纳。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有关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3.1.1 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非常合理,29.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合理,54.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较为合理,11.46%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不合理;且有有4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6门以下课程较为合适,44.21%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7~8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9~10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10门以上课程较为合适。
可见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过重;同时认为需要增加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精神病学、影像学、检验学等课程,也认为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需增加学时。
由于学制短、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已不受学生青睐。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
因此,教学计划必须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2 对各课程授课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0.42%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非常合理,
34.3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合理,40.63%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较为合理,14.5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不合理。
毕业班对课程授课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说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以应试为基础的授课计划没有唤起学生的兴趣。
授课计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必须体现课程特点和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相关性、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时间性,其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教学目的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难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课时分配不能平均而要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宜切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职教特色,评价方式应多维多元。
3.1.3 对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比例非常合理,38.54%的学生认为比例合理,33.33%的学生认为比例较为合理,
21.88%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合理。
毕业班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人数均未过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既不能被学生赞赏,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医学的学科特点。
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院校融通、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各阶段、各类型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以临床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临床职业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 课程设置需求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班普遍赞赏的一线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二线课程为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
这一结果与现有教学计划基本吻合。
然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仍受“学科本位”观念的桎梏,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3]。
因此,应以能力为本位来设置课程,重点培养医学生的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能力、系统规范的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处理能力、选择临床技术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宣教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3 教学效果方面
3.3.1 对实践教学的收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30.85%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5.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13.83%的学生认为没多少收获。
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说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收获甚微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分析性实验偏少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减少;二是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师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单调乏味。
积极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使用智能模拟人、大力开展动物实验和学生间互动操作、院校合作实施临床见习和实习、师生互动交流等有益探索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3.2 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1.58%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掌握,62.11%的学生认为能掌握大部分,24.21%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少,2.1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收获;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课程有:
35.19%的学生对内科学感到焦虑,16.67%的学生对外科学感到焦虑,11.11%的学生对解剖学和妇产科学感到焦虑,7.41%的学生对病理学和药理学感到焦虑,5.56%的.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免疫学、儿科学感到焦虑。
这一结果提示,教师应该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实了解教学效果并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不能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和一张考试卷纸上谈兵。
3.3.3 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
5.2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太大,36.84%的学生认为内容广而不精,24.3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学习需要,5.93%的学生认为内容不新。
结果显示,内容广而不精、内容不新等问题与学生基础欠佳、学制短、职业标准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课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3.3.4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6.67%的学生赞赏传统教学,而19.44%的学生赞赏校内实训、29.17%的学生赞赏临床见习、13.54%的学生赞赏情境教学、14.93%的学生赞赏顶岗实习,6.25%的学生赞赏网络教育。
这就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依然薄弱,学生呼唤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情境教学、顶岗实习,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3.5 对教学效果决定因素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对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认识:11.66%认为是稳定的教师队伍,11.92%认为是教师的积极性,14.25%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11.92%认为是教师的知识领域,
11.92%认为是课程的合理安排,9.33%认为是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14.25%认为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14.77%认为是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上述结果显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知识领域、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评价不高,课程设置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调查结果对后续课程建设将产生抛砖引玉的建设性启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应该顺应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探索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达建,陈龙,唐文等.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29-30
[2]李晓丹,徐如祥.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多元优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7(11):1124-1126.
阮建兵,李倩*,张婷,涂小进,金学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
RUAN Jian-bing, LI Qian*, ZHANG Ting, TU Xiao-jin, JIN Xue-ping
(Environment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摘要:针对高职制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分析了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缓慢的原因;探讨了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功能定位问题;明确了制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以药物研发、服务社会为方向,将“药品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在校外企业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制药;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failed behind that of oth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article specially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campus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developed slowly, and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that should be solved above a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Finally, it made clear that campus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of drug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rvice, and outside-schoo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built by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Key words: pharmaceutical;productive training;training base;functional orientation
“零距离上岗”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生产性实训来实现。生产性实训是让学生在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活动中提升职业技能的一种实践教学,其本质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性和实训性的统一;真实性和效益性的统一[1]。生产性实训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是培养与企业要求零距离技能型人才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好生产性实训教学,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纷纷开展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与经验。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建设两条腿走路,学校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并用的局面。然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水平因专业不同而参差不齐。高职制药专业生产性实训受产品类型多、质量要求高、法规控制严等因素限制,比电子、机械等其他工科专业生产性实训开展起来更困难,基地建设也相对落后。笔者认为高职制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好校内、校外基地功能定位问题。
1.我国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概况
制药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也可以根据生产过程分为原料药生产和药物制剂。我国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有7个,分别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和苗侗药物生产与应用技术等[2],虽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课题“高职制药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C182)
作者简介:阮建兵(1980-),男,湖北通山人,硕士,讲师、工程师,从事生化制药教学工作,Tel: 027-81655949,E-mail: ruanjianbing@163.com 通讯作者:李倩(1978-),女,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药学,Tel:027-81655007
然都属制药类,但对实训基地的要求绝然不同。高职院校制药专业往往受资金约束在专业方向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避难就易,专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相对较小的方向,如原料药、天然药物提取、低质量风险制剂等[3-6],且实训项目单一,不能代表制药行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办好高职制药类专业,必然要求解决好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有限与办学成本高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以“校内为主”或“校外为主”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服务于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已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2.建设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产生经济效益是生产性实训的重要特征,然而因产品质量要求高,制药校内实训无法改变消耗性实训的局面。药品的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合法的药品是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生产出来的,行业准入门槛很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建设的药品生产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实现与制药企业一致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实训生产出的产品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药品质量要求,不能成为合法的药品,从而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巨额投入创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法形成自我盈利的“造血”功能,仍然是一种消耗性实训。由于生产环境要求高、生产设备设施维护费用大、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周期漫长以及原辅料价格昂贵带来的运转成本压力,严重制约了对高职院校校内药品生产型实训教学的开展,此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举步维艰。
2.2 技术装备难保先进
技术装备革新快对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形成了巨大的考验。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掌握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达到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瞄准制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然而,尽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部分高职院校愿意花大代价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对药品质量标准要求的逐步提高,制药行业技术装备发展很快,所建实训基地要想保持住先进性,很快就面临着技改压力。由于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仍是消耗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多、产出少,学校难以负担技改费用,其先进性会慢慢丧失,逐渐落后于行业水平。
2.3 师资要求难以达到
兼顾实训教学和药品生产的药品生产型实训要求教师既要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深谙药品GMP管理。教师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或行为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还会误导学生。药品生产实训基地应配备一支一定数量的具有制药技术类专业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双师型素质上,都难以达到带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生产合格药品的要求。
3.制药校内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校内外基地功能定位的问题。对于制药专业来说,只有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对基地的要求。
3.1校内基地着眼于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型实训
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把功能定位在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生产性实训包括生产产品、研发技术和服务社会三类,其中,“生产产品”对于制药专业来说,是最难在校内实现的,因为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法规约束。况且制药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只在生产岗位工作,其就业范围可以拓展到药品开发、药品检验、制药设备维护保养和药品销售等相关岗位,故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类实训作为生产实训的基本类型在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制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或应用,从而掌握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这种类型实训受法规约束较少,基地建设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对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可行性。如我校制药专业与武汉英纳氏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600 m2的校内药物研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此,学生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掌握了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技术,具备了在制药企业研发部门研发助理或质量部门质量控制(QC)等岗位零距离就业的能力和素质。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药品生产型的实训,校内基地则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教学软件,仿真生产,建立在网络环境中实施实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熟悉和认知药品生产工艺过程及法规要求。
3.2校外基地着眼于药品生产型实训
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的生产性实训在制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最难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成功,把此类实训教学放到药品生产企业里进行,是一种真正落实该类实训“生产性”的做法。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药品的生产必须在通过GMP认证的厂房中进行。药品生产企业不仅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符合GMP要求的厂房设施,还需要投入较大资金用于组织生产、空气净化、生产管理和设备维护,运行成本高。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承担建设符合GMP标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巨额费用,深化校企合作,将此类实训向校外基地转移才能实现其“生产性”。同时,学校在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生产不同品种、不同剂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合作,从而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来达到教学目的。制药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制药行业的,在行业真实的“熔炉”里“工学结合”练就的技能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4.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落后困扰着制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试图按GMP要求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未能实现通过生产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做法不具有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的可行性。进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合理划分校内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是保证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发展的前提。坚持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以药物研发、服务社会为方向,将“药品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在校外企业,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有效可行的做法。当然,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也面临如何深化校企合作的难题,要做好高职制药类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在基地建设上还有
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许康平.“明仕田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9。
[2] 丁岚峰,刘伯臣,田海君等.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招生计划的科学设置与分配[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9-11。
[3]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等.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4]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等.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条件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221-224。
[5] 刘贤贤,莫绪口,陈钢等.高职高专生化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师专生化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2):198-20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既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又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最终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教学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要远远大于普通高等教育, 而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 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 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职院校为了要在日趋白热化的职教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普通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转变而来, 各种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实习极其缺乏, 以至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动手能力十分弱, 使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因此, 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 很多领域有待探索, 但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却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共识。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的综合与实用, 所以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 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需要。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重要体现,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 尤其是高职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 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紧紧依托行业, 加强与产业的合作, 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 也是高职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围绕这一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并与本市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建立了多所实训基地, 使学校的实习教学充满活力, 大幅度提高了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实训基地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发展
在今年开学初, 学校就让数控技术、模具钳工等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分批来到各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他们在企业与工人们一样上下班, 并在工人师傅们的指导下, 进行一线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学生进企业实习的同时也进行学生专业调查, 根据学生的反馈, 看看哪些专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 并做好备案, 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 学校为了及时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情况, 与企业合作, 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在企业上岗表现的情况进行调研, 举办不同规模的校企合作研讨会, 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让学校紧跟时代的潮流, 掌握时代的脉搏, 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使专业设置不但符合市场需求, 而且与企业的发展也贴得更紧了。如健全和完善了各特色专业, 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设施, 避免了重复投资。并根据企业的生产模式, 实行了“产教结合”, 在强化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了产品生产与质量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的实习时间, 使学校的专业在结构上更趋合理, 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发展
所谓“双师型”教师,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既是专业理论课的讲师, 又是实验实训的技师, 需要我们的教师即要“能文”又要“能武”, 这样才能胜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证, 没有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就无法办出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无法提高学校专业发展的速度, 无法实现培养既能管理又能操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对学校来讲,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一方面, 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教学环节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 另一方面, 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也是实现学校支持企业, 为企业提供技术合作的基本保证。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了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一是学校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我校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逐步淡化专业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的界限, 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并把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不少于2个月作为一项制度, 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 引导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让专业教师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二是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 把教师在企业的发明、专利、技术工艺与学术论文相提并论, 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同时在产教结合中, 学校也聘请了一批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精湛技艺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改善了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建立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互补, 实行专兼结合, 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有一个有力的保障, 对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
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大胆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谋求与企业的合作, 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学校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对接。学校与企业本着“合作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则先后和一汽锡柴、中国移动、北京发那科、尚德太阳能等多家著名大型企业合作, 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制”教育、“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互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形式, 夯实“校企一体”办学平台,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学校各系的实训大楼都配置了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如数控技术的实训设备和仪器除了保证正常的实习教学内容以及确保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专业技能实习项目外, 还可结合数控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技术、材料、设备及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研发, 增加了各种数控技术和工艺内容的研究, 对企业试验新产品具有极大的诱惑。学校依托能够开展实验、实训、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训练, 尤其是在电工和数控专业方面, 来对协议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以缩短企业员工成长的时间, 减少企业培训员工的经费。同时与企业建立项目研究实验室, 帮助企业研究新产品, 使企业在员工培训与科研上得到实惠。
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受惠最大的还是企业。合作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免除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 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 做到了“零距离”上岗, 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效益。由于企业既是使用人才的场所, 又是磨练人才和造就人才的优良环境。因此, 学校与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若双方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 将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 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提高职业能力, 为今后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不少优秀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企业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以学校进行基础教育, 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新型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来, 为企业储备大量优秀的人才, 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 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 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际技能。可以缩短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时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模式, 开创了我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经过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训练。目前, 他们虽未毕业, 但大部分同学已经受到培训单位或其他企业的青睐, 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开始预定我校下一年度的毕业生, 这一切都对学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坚定了学校继续探索具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的信心。
综上所述,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学校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了各特色专业的发展, 又为企业和高校产教研一体化搭起了人才培养的平台, 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 2008.
[2]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 2007.
[3]冯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 2005 (7) .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5S”管理实践
“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5个管理内容。因每个单词在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5S”。“5S” 起源于日本,是一种优秀的现场管理方法。由于其对塑造企业形象、文明生产、高度标准化、营造舒适宜人的工作现场环境等效果明显,所以逐渐得到各国管理界普遍认同。“5S”管理现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潮流。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集文科、理科、工科、商科、艺术兼有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建设了一批校内实训基地,现拥有9个实训基地,包括6个生产性实训中心,55个实训室。近年来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不断地进行着实践和探索。其中“5S”管理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将现代企业的“5S”管理理念引入到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中,是一项有益的探索。
1.“5S” 管理的基本内容
1.1整理
整理是“5S”活动的第一步。整理,是指区分要和不要的物品,将不要的物品放在别处,在实训场所只摆放必需的物品。整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对生产现场的物品加以分类。首先要把生产现场所有物品清查一遍,按照物品的功能和作用,做出要与不要的判断。做出分类之后,就要坚决清除不需要的物品,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通过整理,可以减少差错,消除浪费,节约成本,保障实训安全,提高实训质量。
1.2整顿
整顿是将整理活动后需要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和摆放。它是“5S”的第二项活动,是实训现场改善的关键,是“5S”的重点环节。其内容是将物品按照使用类型分类.以寻找时间和工作量最少为原则来放置物品。通过整理、整顿,把与实训现场无关的物品清理干净,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的位置,达到实训现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1.3清扫
清扫就是指把实训现场打扫干净,包括仪器设备、工具、地面、墙壁及其它生产场所。实训现场会产生垃圾、灰尘等,从而使现场变脏、变乱。脏乱的现场和环境会影响仪器、设备的性能,增加仪器设备的故障,影响实验实训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和身心健康。通过清扫不但可以发现异常和隐患,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1.4清洁
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做法的标准化、制度化。清洁所追求的是对生产现场良好状态长久的保持。清洁的内容包括生产现场环境整齐、美观、整洁,实训场所设备、工具、物品干净整齐。学生实训现场各类人员着装、仪表仪容整洁。
1.5素养
素养是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工作作风。以及积极主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5S”活动始于素养,也终于素养。提高素养就是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遵守国家、企业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能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质量,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2.实训基地引入“5S”管理的意义
2.1有利于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5S”倡导由小事做起,要求员工养成事事“认真规范”的良好习惯,改善企业生产的现场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营造安全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5S”来源于企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企业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实训基地引入“5S”管理模式,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中企、企中校”的内涵式发展。
2.2有利于提高实验实训的效率和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管理中引入“5S”模式,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对专业管理人员、实训场所、实训设备等进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创造优良的实训环境,对于提高实训效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将“5S”管理引入实训室,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技能育人、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此外,使学生在校园中体验企业文化,为就业后走上岗位、走进企业、接受并融入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5S” 管理的实施程序
程序一:成立“5S” 项目实施小组,明确小组及组员工作职责;结合实训基地的具体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5S” 实施方针和目标,作为“5S”导入的指导原则。
程序二:拟定工作计划与实施办法。 搜集和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的“5S”实施办法和经验;结合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拟定“5S”实施计划及实施办法。
程序三:培训与宣导。 针对“5S”的内容、目的、实施要领、实施办法等编写 《“5S” 培训教材》, 對全体员工开展“5S”培训与宣导,提高全体员工对“5S” 的重视,激发员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园艺实训基地】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06-27
浅谈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校外实训模式02-03
高职院校11-08
高职院校发展创新01-10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06-01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01-14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11-0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前言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