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武汉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10篇)
盛夏的武汉,热情似火,骄阳似金。在这充满激情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区地方税务局组织的科级干部培训班,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武汉大学,接受了为期七天的学习培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武汉大学的精心安排,为我们量身定制了7天的相关课程、12项专题。课堂上我们积极与教授互动。武汉大学老师精湛的学识、精心准备的讲义、精准到位的讲解,使我们对时事政治、礼仪文化、领导艺术乃至干部素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新了知识结构,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业务技能,黄州地税这个班也得到各位教授和老师的肯定。
严双伍教授讲授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外交》,通过两天的听课和请教,感觉严老师是一位对国内经济政策和国际环境掌握非常全面的老师,对经济政策是信手拈来,对时事热点点评的是恰到好处,历史数据更是说得一个不差。他大量引用实际案例,剖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让我们受益匪浅。
钟青林教授讲授的《领导干部素养提升》,使我们对为什么要提高领导干部素养、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领导素质修养的重要性和提高领导者素养的方法和途径都有了新的认识。他讲授的《团队建设与组织执行力》又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团队建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和谐是团队建设的软环境,信任是团队建设的基础,要用沟通去消除误解,用理解去化解抱怨,用激情提升团队士气,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去增强凝聚力。
陈世香教授用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为我们讲授了《行政问责制理论与实践》,着重讲解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缘起与发展趋势,现场解答学员的提问。他引用政策法规准确,讲解清晰到位,使我们的许多工作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提高了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同时,陈老师的课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税务干部要不断加强行政问责的观念和自身修养,进一步强化执法业务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执法水平,防范执法风险。
李荣建教授讲授的《公务礼仪》,使我们对中国传统传统礼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修身的个人礼仪、齐家的家庭礼仪和职场礼仪,为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践行“服务兴税”提供了理论指导。钟青林教授讲授的《团队建设与组织执行力》,从为什么要重视执行、什么是执行力、如何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大家都普遍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税收管理员具有良好执行力的重要性。
二、树立了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理念
武汉大学各位教授讲授给我们的新知识、新理念、新观点带我们驶入了信息时代的快车道,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特别是持续
学习的重要性。从2003年国家税务部总局提出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思路以来,我国税收管理已由“收入型”向“监控型”转变,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已然建立。这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上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理念,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和征管知识,提高税收业务技能,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治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学以致用,提升了实践的能力
老师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将枯燥深奥的理论融于实际;采用新颖有趣的互动授课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是怎样有机结合的。张晓红教授讲授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我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有莫大的帮助;戴正清教授讲授的《干部心理压力压力调整与对策》,对我们保持健康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让我们现场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运用技巧成功进行沟通;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如何展现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实现与纳税人之间、与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完成实际的工作能力。通过这次学习不仅增强了业务技能,同时也提高了我们沟通能力,解决了我在基层一线税收
管理和服务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困惑。
1 与企业联系紧密
伯恩茅斯大学的师资队伍非常强大, 其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 不仅有着英国著名专家学者, 能够站在本领域的研究前沿, 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为行业制定相关的标准, 而且还有著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担任某些课程的主讲教师。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十分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由于教师团队与企业联系紧密, 教师能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非常新颖, 富有创造性, 学生也切实能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创新课程设置, 凸显职业性
伯恩茅斯大学在课程设置上, 体现了对学生的实用技能的培养的理念。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更多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所需, 而且各专业课程均由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设计, 以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学的课程设置以职业为中心, 富有创意。该大学曾赢得英国高等教育“女王年度奖”, 此奖项由英国政府颁发用以表彰在教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高等学府。酒店管理专业也是如此, 不仅课程设置上, 开设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 而且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直接纳入课程体系中来。学生在学校学完课程后, 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从业或者职业资格证。比如, 英国法律规定, 餐饮业从业者, 必须通过全国考试, 取得食品安全等级证书。而该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并考试合格, 就可以直接获得该证书, 为今后从业提供便利条件。酒店管理专业的品酒课也是如此, 教师将英国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协会的品酒师培训课程 (WSET) 引入课程体系中来, 学生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获得国际认可的WSET证书。
3 开展实训课, 强调职业技能
伯恩茅斯大学虽然不是职业院校, 但它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注意凸显职业性。酒店管理专业非常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 因此它也开展实训课程。而我国的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 大多是以理论课为主, 即使有实训课, 开展的程度也十分有限。很多情况下, 学生直到大四到企业实习时, 才开始真正地接触到实际中的酒店行业。由于对酒店行业不了解, 所以很多学生最初到酒店实习时, 并不能一开始就在管理岗位实习, 而是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如端盘子、打扫房间等。很多学生心理落差大, 实习效果不理想。也有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 甚至选择放弃从事酒店行业。而伯恩茅斯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直接就可以在酒店, 走上中高级管理岗位, 这跟它在校内外的有效的实训是分不开的。它的实训条件过硬。首先, 有专门的实训教师, 都来自企业, 甚至有的教师曾经担任过大酒店的总经理, 他们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 实训的设施十分完备, 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 学生能在校内对酒店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比如, 校园内的The Retreat餐厅, 是酒店专业学生校内实训场所, 由于这家餐厅也对校内师生营业, 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所。餐厅从食材采购、食品烹调、摆台、提供餐饮服务等, 都请专人负责, 并且在学生实训时, 这些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实训。学生在这个“餐厅”直接面对客人, 通过校内真实场所, 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训结束, 分组进行项目设计, 例如, 让学生根据所学制定一份“开餐厅”的策划书, 学生要从餐厅的选址、市场分析、菜单设计、价格定位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将所学知识融合并运用, 锻炼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如何同他人沟通与合作、如何做正确的决策, 培养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在实训课上,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 三年级学习管理技能, 到大四在企业实习时, 已经能够达到走上管理岗位的要求了。
4 课堂教学上, 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可操作性, 在教学方面与我国传统理论教学存在不同。我们知道,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是以“知识为本位”,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却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 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英国的课堂,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去批判式的思考, 让学生学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机械记忆课本上死的知识。学生学习没有指定统一课本, 教师不是把现成知识技能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提供核心参考书及一系列相关书籍, 并布置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学习、去思考, 去运用。学习的重点由结果学习转移到过程学习。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不是最后课程结束的一个分数, 而是通过课后的任务、小组活动、课堂成果展示等各项活动来给学生以评价。虽然也给评分, 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后老师给的评价。学生通过老师写的评语, 知道自己在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远比一个钩、一个叉的评判要有效得多。
5 对职业院校的启示
虽然, 伯恩茅斯大学并不是一所职业院校, 但是它很多经验和做法,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必需的职业技能,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试引入学校课程学习中来, 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经过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使学生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知识面, 扩大眼界, 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 学校应注重产学研结合, 各专业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工作, 提高对于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 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工作, 扩大学校在行业中的影响。
3) 加强校内实训课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实训课程中, 教师应根据未来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岗位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多请行业专家直接为学生上课, 或者校企联合共同组织校内外实训, 为实训创建真实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等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提高教学效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企交流活动,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4) 改革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 真正建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切入点, 对英国伯恩茅斯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训课及课堂教学等教学理念进行介绍和分析, 并探论了对职业院校的启示。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4) :27.
[2]胡晓玲, 黄颖, 肖志雄.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C].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3.
文明的国度
从踏上美国国土的第一步,所见到的事和人,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乘电梯、开门、问路……细微小事上也能看得出,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比较高的,尤其在我们驻地DEKALB小镇,更是民风淳朴,非常友好。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你也能很好的体会到什么是人性化,最典型的应该是公共设施,特别是无障碍设施非常先进。地铁、公交车、商场,电动轮椅都能实现上下自如,出行十分方便;尤其地铁,哪个站、哪个车门有无障碍设施,都标的清清楚楚。记忆最深的是公交车的门口的登车台阶可以伸出一个像起重机一样的平台,将蹬台阶有困难的人直接托起送到车厢。还比如,公交车前有放自行车的架子,一旦你骑自行车出行要改乘坐车时,可以把自行车放在车头前的架子上。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这里已经很难看到过去我们一直理解的所谓“白领、蓝领”之说。除了一些大公司、财团所谓的CEO外,其他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差不多,收入比较均衡,没有太大的贫富差别,也使你感觉到这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都很积极,也很开心,而且也都本着一个对纳税人负责的理念和态度来做事。
这里有着极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美国,博物馆之多令你想也想不到,知名的大学也数不胜数。一座早年间建立的小学校舍,一位名人出生、生活、居住的地方,一座座图书馆,一个个老建筑,都能成为一个记载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特别是在芝加哥,拥有一张图书馆的ID卡成为融入美国文化生活的必需,因为有了这张卡,你将有机会免费参观所有的博物馆,像什么艺术博物馆,工业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而且芝加哥被称为建筑艺术的殿堂,这里的建筑物除了蕴涵着丰富的设计艺术外,拿出哪一座高楼,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当时建设的特别好,后期保护的也特别好。包括一些细微的装饰性材料,都很有创意,比如在芝加哥最早的图书馆外墙上,镶嵌着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文物,见的较多的是北京故宫宫墙的砖、屋顶的琉璃瓦当等等,甚至还有一块小的中国人的墓碑也被镶了上去。
总之,美国的文化氛围很浓。尽管美国是一个历史不长的国家,但因为他有着欧洲几千年的历史做铺垫,其所萌生的文化也体现了整个西方的文明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积淀。
严格的管理
来美国遇事,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办事原则性极强,甚至可以理解为教条、呆板。管理也非常严格,有时感觉好像不近人情似的。比如,餐厅晚上通常是7点关门,即使刚超一分钟也不允许你再进,公交车决不提前一分钟发车,不穿运动鞋是决不会让你进入健身房锻炼的。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感受到这些,每次的野外考察,说几点出发,车肯定停在楼下,各个环节都衔接的非常好,也没有见到是哪个人在指挥、组织,但各个环节都有人来负责,别担心没有领导就办不成事。政府部门针对各类事件都有一套系统的应急预案,一旦有事,完全依照预案各行其责,很难出现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现象。
三个月来所接触的事情很多,每件事上、所见到的每个人身上,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原则性。最初真不理解,但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和学习,逐渐的理解了,也完全接受了这种理念。因为做事一旦没了原则,事情再好也是对原则的侵犯,对公平、公正的破坏。一切都已程序化了,只要按制定下来的条框执行就可以。所以坚持原则、规避随意性,是他们这个程序化东西能够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不然就要乱套了。
先进的税制
在美国,你花一分钱,都会记录下你的纳税记录。国家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为纳税人服务。就凭这一点来清晰的管理着这个国家的经济。花每一笔钱,必须要经纳税人同意,这里又是通过严格的预算制度来实现的,预算的批准要经过议会的审议,一经批准很难再改变。这就从制度上克服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人为干扰。
感受最深的是在芝加哥消防局的考察。在听取介绍后,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税制的优越性。首先,所有安全设施都要满足任何一个居民点打来求救电话后警察、消防、医疗救护等都要在7分钟内赶到这是一个刚性条件。一定区域内的消防人员、设施的配置都是按这个条件来确定的;相应的根据这样的处置能力也就随之圈出了相应的管理区域和范围。相应每一个管理区域内配置的消防设施费用也要分摊到本管理区域内每一户居民头上,如果费用很高当年一次纳税很困难时,就会按银行借贷方式分年度测算,然后按大家能合理负担的税赋进行分摊,逐年缴纳,因为这些设备就是用来保护这个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的,费用也是来自居民的税收。当设备功能大到能够保护更大地域时,那就会将它的费用合理分摊到它能保护的这个更大区域里的更多的居民家。这样一来,就非常好的体现了,你缴纳的税直接用于了你,你缴纳的税费也直接用于了为你和你所在区域的每个纳税人的生活、学习、教育、医疗等公益性事业里。
包括像我们在美国购物每件物品的条形码上都有着价格,当你买了后,还得按当地政府所确定的税率缴纳消费税金,如芝加哥地区是8%,洛杉矶就是9.7%。购物的机打收据上明明白白的会写上你购物多少钱、税金多少钱,一目了然。这一点与我们的税制完全不一样。
感受
总之,通过在美国三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较新的认识。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方式方法,我认为两个国家基本国情不同,有些方面是先天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自然有其先进的一面,这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首先,两个国家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地方,如相近的国土面积,却养活着相差十亿多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我们好多事情是无法和其相比的。就简单的一个例子,美国的地铁和机场好多是不分入口和出口的,这在我们国家是肯定不能这样做的。第二,美国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生存环境要比我们国家好的多,尤其是丰沛的水资源和广袤的平原区,造就其雄厚的农牧业基础。第三,经过长期的工业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极其完备,尤其是交通运输能力,不论是铁路、公路,还是空运、海运,异常发达。第四,美国的物质非常丰富,尤其是居民的生活用品,可以说美国人是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在享受着世界上提供的最优质的东西。
学无止境 学以致用
--赴四川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5月13-5月17日参加了区委组织的沿滩区2013年赴四川大学“学习>十八大精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夯实底部基础”培训班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收获很多,主要体会有三点:
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
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反观一下自身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诸多不足,真有“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的感觉,平时工作时成天忙忙碌碌,能静下来的时候很少。十八大报告中再提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面临“四种危险”,对基层干部来说,能力不足的危险是排在首位的,也是影响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思路正确,方法得当,推进工作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层工作的疑难问题,也要能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而这些要靠平时认真的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方能达到,有人把学习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比喻成个人银行的“存款”与“提现”,很多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前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积累,但走上领导岗位后,往往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学习知识,是只取不存,最后是透支严重,以致工作难以推进。李源潮同志在任中组部长时就提出领导干部要作“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干部,而要达到这“三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困而能反思,加强充电,加强储蓄,厚积而薄发,我想工作中知识与运用就能收支平衡,随用随取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领导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了。学习积累,增长才干,固然重要,但加强德行修养是前提条件。如果不把德放在前面,个人能力素质实际是一把“双刃剑”,按古人的说法,品德高尚的君子,能力有多大他的贡献就有多大,但若是品行恶劣的小人,能力有多大危害就有多大。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锤炼,加强德行修养至关重要。就以学习为例,领导干部大都会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其实不是没时间,是从思想上不想学、不爱学、不愿学,有夜郎自大的思想,有精神倦怠的原因等。古贤远在千年之前就提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志存高远之思想,今天我们更需继承先人的传统。习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之“中国梦”,党员干部更应心行相向,只有从思想深处有勇于担当、不甘平庸之心,才能沉得下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才有深入学习的动力,迎难而上的>勇气。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用实践检验学习的成效,用理论推动实践、促进工作是学习的落脚点。习总书记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作为邓关镇的领导干部,省市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机遇,邓关镇作为沿滩区新型城镇化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在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突破,抢抓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是准确定位,以人为本,以科学规划作为引领。注重规划,按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宜居放在首位,注重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按打造高端精品小城镇的要求,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提升。围绕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工贸型三级中心镇”这一总体定位,充分利用邓关处于沿滩南大门、毗邻富顺、紧靠昊华鸿化和晨光工业园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富顺、王井镇,整合资源、统筹考虑,将王井镇太源村纳入规划范围;充分利用S206、S207、邓板公路穿境而过,即将建设的自宜大件路、成自泸连接线、乐自泸铁路和作为重要水陆交通要道的交通优势,对产业和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充分利用老工业乡镇的工业基础、理工学院黄岭校区的商贸优势,承接板仓工业园、沿滩工业集中区、富顺晨光工业园的产业转移和配套服务,科学规划产业。
二是工贸互动,发展产业,以富民增收作为目标。盘活现有资源重振老工业乡镇。依托中皓白碳黑、邓关玻纤、恒拓化工、欧陶陶瓷等大力发展盐化工,依托晨光机具、鑫盛机具等发展机械加工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充分利用理工学院师生7000余人,全镇城镇人口达1.8万人的优势,以新镇区为核心,承接晨光工业园、昊华鸿化、沿滩工业集中区、富顺>物流商贸城及镇区居民的生活服务,将邓关镇商贸中心建设对接融入富顺的商贸服务区,促进商贸业繁荣兴旺,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奠定基础。
感受清华领略风采心灵升华
——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记录以及心得体会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总结发展经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三个转变”,走集中发展道路的战略。为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借用好清华大学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培训经验和强大的人才资源整合能力,搭建起清华大学与我市在高级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平台,建立我市与清华大学多种形式、多个层次、多个方位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6月初我市杜梓市长代表市委亲自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签订了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0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市决定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协议培训合作项目中的“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项目,一行110人赴清华大学,带着组织的期望和自己求知的欲望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高级研修班学习。清华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此次短暂的学习经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少时的清华向往。
一、初识清华
清华园位于京西北,北四环路与圆明园路交汇处,向
南步行10分钟,是全国另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向西步行15分钟,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史记载,明朝时这一带是一片园林区,清华园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在校园路上,粗览校园环境,绿树成荫,草坪如毯,花香阵阵。清华校园以清华园为主体,西部还有近春园,这次学习的住宿之所便是清华接待服务中心—紫荆公寓。漫步近春园遗址,假山叠嶂,树木葱茏,沟渠纵横,座座石桥架于水面之上,桥面与水面离得很近。若是仲夏初秋季节,定会亲身领略到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美景。园子中心广场四周的树丛竹影中,散落着孔子和吴晗先生的塑像。在清华主校门(东门)外的绿地正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源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引用《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树立“完整人格”,后被定为校训,成为清华之精神所在。
二、清华生活
在清华园的这段日子里,我们鄂尔多斯高级研修班的108位同学每天背着书包,踏着单车,结伴而行,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来回穿梭。尽管这“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单调,但在精神层面却是异常丰富的。半个月的时间虽然很短暂,感触尤深的是清华文化的无所不在,润物无声。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老校区,还是在新校区,也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到处都是绿草茵茵,树木葱笼,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初来几天不识路,总会有人热情地为你指路。遇到年少的清华学子,总是把我们尊称为“老师”,尽管心里有点虚,但面子上还是蛮受用。在食堂就餐,尽管偌大的餐厅高峰时有几千人同时进餐,但从不喧哗,且整洁、有序。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偶有倦意,年轻的程文浩副教授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可以说,清华园里这样一种文明的气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清华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渗透西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建校近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栋梁之材。秉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健全品格之人才”的教育理念,清华的老师们以崇高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一
丝不苟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即使是党政干部在职培训,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无论是学校对教学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服务,还是老师对课程的具体设计和讲授,你总能体会到管理者和授课者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独运。尽管外面是喧嚣的世界,而校内却是安静的课堂。看到校园内清华学子潮涌一般的自行车流,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奋力赶超的脚步。看到操场上矫健的身影,你完全可以相信,“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信念正在锤炼清华学子的体魄和意志,也正在积蓄中华民族未来的竞争力。
三、感受大家
此次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共15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聆听了1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专题讲座。这次培训的主题是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提升,学校开设了《政务礼仪》、《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中国热点问题分析》、《组织行为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政府公共关系》、《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服务型政务》、《绩效管理》、《领越领导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阳光心态》、《走进艺术世界》等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感受颇多、收获颇丰。现将自己所学习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课堂内容做一汇报:
四、我思所想
1、走出清华,回到岗位,我要秉承“行胜于言”的校风,更要在工作中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真正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环节干部。
2、从个人化向组织化迈进,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努力提高组织建设的认识能力,学会打造卓越领导的管理方法。彻底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心情都舒畅了,就是管理;寻找符合人的本性的做法也是管理。管理本质就是用人成事。
3、有心才有新。面对本职工作,要对工作有热心,对事业有忠心。只有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动脑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新的工作经验教训,才能使工作开拓创新;同时,牢记领导的嘱托,勤于思考,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才能创造新的工作局面;有公才有功。必须做到一心为公,利为公所谋,事为公所办,自觉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有为才有位。首先立于“为”,多作为。要想一个单位的工作得到组织的支持和认可,要想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同事的赞同和理解,也必须多作为,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事业也才能前进。遇事多动脑筋,做到三思
而后行,同时要加强学习,用丰富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化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既要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专业知识,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博古通今,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在实践中学习。不能靠吃资本、吃学历过日子。
4、求知迫切,期望太多,感悟颇深,心得更阔。还是一步一步从头再来,从一件件事重新做起,从自身目前工作认真做精、做好;清空杯子,空杯朝上,注入新水,装满新知;放弃过去经验,放下历史包袱,从零开始,这才不枉此次清华培训。我们虽走出清华门,却带走清华魂,带来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学风,“行胜于言”的校风。认清了:我是谁,我向何处去,我要干什么?今后要做到:空杯朝上,我心飞翔。
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 魏槟泽
2014年1月,我很荣幸作为鞍山市职教城赴德国培训项目的一员,在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柏林建筑专业职业学校、巴登-符腾堡州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学习培训和实地考察,此次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模式,社会的参与、认同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刻体会,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里提供多元化知识,采用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职业教育能力的转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由联邦、地方政府与企业三方合作建立的适应德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下联邦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是体系的基本结构;地方政府提供学校平台,培养公共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企业提供技术和岗位,并拥有职业的要求权,由这三方共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由行业公会协调分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正规双元制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要获得学校培训机会前学生必须被某个企业录取作为培训生,这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义务,学生在学校是学生身份,由学校进行管理,每周1-2天在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每周3-4天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培训,学习时间为3年,毕业时如果通过了工商联合会的考试拿到了技术证书加上本人愿意,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与到双元制教育的企业要通过政府和公会的相关认证,并有一系列的措施在其参与过程中进行监督,若企业不达标则丧失参与资格,还要缴纳相应的罚金。参与企业将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减免,并获取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总之,双元制能对个人的创意激发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会了年青人谋生的手段,提高了职业的自我认同,避免了失业与社会的不稳定。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我们的专业设置而是以职业岗位进行划分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3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公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一)、教学体制
首先由学校来制定教学计划表,企业要按照计划表来执行,企业的责任、方案、时间都是界定好的。执行效果设置最低限度的标准,不能达标的企业是不合格的,企业将失去培训资格并交纳罚金。这就能够保障学生不仅符合一个企业的需要,而是达到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保证学生就业的稳定度。
其次,国家针对每一个职业都会有一个教学计划的建议表。如:三年中的某一个星期应该到某一个进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和帮助。再如对期中期末考试的要求,考试的时间、内容和标准等都有相关的要求,这些都是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
第三,在培训规范法规的制定中,会有许多的相关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有新的教学计划要求出现时,其进程如下:当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对行业公会与企业工会报备方案,如果这两个工会认为有矛盾的话,可以将方案报备负责双元制的联邦机构。联邦机构会与经济部或教育部联系,这几方都沟通好后,再进行教程改革,并反馈到企业中来。工会与公会会做一些统计,并提供一些数据,并最后形成一个解决办法。对于制度的改革会找一个中立的研究机构去制定与评估。通常来说鉴定与评估不会太多考虑教学内容,而是会看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再根据法定规划教学课程,这个周期规定不允许超过一年。
第四,一个职业的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学习,而是全生产流程的学习,是是企业应用性的学习,如果企业没有的法规中规定工序部分,企业会安排学生到有能力提供该工序的企业或者培训中心去完成这部分培训,相关费用也会由企业负担,这就使毕业生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第五,双元的界限在模糊,企业也开始重视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场地不仅仅安排在学校,更多的企业更愿意把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课程(如:外语、物理)安排在企业。
(二)、教育思想
1、双元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论结合实践,就像太极图一样是混合在一起的,是自然交融的,是流动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只有通过时间的积累参政真正的达到理实结合。
2、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最好的,在教学时要传递一些情感,进行专业素质的朔造,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3、企业文化教育是进入企业工作的准备。企业对学生的教育,除了专业技术,还有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企业还需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性的学习。而对企业来说,多培训学生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声望,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贮备了专业人才。
4、在职业教育中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教育。如: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形成一个健康与生态环保的行为规范,为后代子孙造福,学校使用再生纸,倡导骑自行车是一种环保行为,减少开车,共同租车,大家都要这样做,形成不懂环保就不酷的风气。
5、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个人情感、工作社群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专业能力的概念。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母鸡说:“这个世界光会下蛋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下的蛋更好吃?下蛋(工作)时有情感,蛋会才会更好吃。每个人都要自发的去激发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三)、教育质量评估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几个元素来决定,首先是在培训中教育者的设计部分,让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第二点在教学中的命题,这个命题的质量将影响教学的结果;第三点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因素,他应该知道自己也要有责任(家庭、社会的基本公共教育),自己要有责任感,不能仅仅从操作任务上来看,要有自己的自觉性,有自己的思考;第四点指完整性的全面性的学习,企业要解决的任务是盈利,自觉性的工作挂上钩,形成企业精神,协同整体运作。最后说工作能力作为选评的项目,代表工作能力的结果通过考试来决定,但应考虑一些态度等情感因素。如果在培训完成后,一个学徒对这个职业产生了专业认同。工作愉快,喜欢,得到满足,今后在此专业上将得到更多的进展,这才一个合格的教育产品。
质量监管机构是行业公会。全德国有80个行业公会,以产业分区,组成人员为当地的有代表性的工业家与企业家。这是一个受国家监督的社会组织法人单位。这些企业家每年要付年费给公会,公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负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咨询,认定培训企业资质,进行相关的职业考试。他们提供资料信息库,会员可以得到免费咨询,有教学专家提供建议。也提供给企业各项帮助,如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等(土地计划、对外界的联系、与国外的信息咨讯)。
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学校教师代表、企业代表、公会均会派出代表共同参与。公会是义务的,不接受酬劳。这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中立性。三方也可通过考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对课程的内容起到控管作用,对专业的发展提供展望。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1、打开毕业生的上升通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考取学士、硕士和博士的途径与机会。毕业生通过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上级学校。并且在某一阶层、某一阶段,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2、加强在考试方面的要求,要达到社会的需求目标。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会更加的严格,尤其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会更多的考察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对人的尊重)
3、更多考虑其它欧州移民的问题,将他们纳入德国体系中。如西班牙过来工作,在统一资格认证方面要多考虑。
4、将师傅引入大学来,让他们学一些学位课程,带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5、将双元制引入特殊教育中。部分残障的学生原来在一些单独的特殊学校,但这些年的趋势是这部分学生也融入到双元制职业学校来,将来也可获得工作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出生率在不断的下降(法律促进生育,家庭内有三个孩子可以免税,正常税负为37%-40%),另外部分家庭因为经济危机移民到别的国家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医生、律师),这就导致生源规模在不断的缩小。
2、因为政策的关系,学校的学生会超过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国家也在倡导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而企业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值得去培养,不愿提供学徒岗位,这种情况下政府也无能为力。这就产生了一年制的短期预科班,让没有想好学什么和找不到接收企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职业的内涵和培养综合素养以达到企业的认同。
3、校企之间在教学工作方面沟通不是都很顺畅。相互间不愿意进行沟通,相互指责,沟通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难达成一致目标
4、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方式和内容都受到教师的质疑,教师也不愿对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改进方面上不是很积极、主动,使得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的改进工作也很缓慢。
五、几点体会
在德国学习培训中感受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还会有多种形式的“双元”。
1、文化课和专业课没有明确的界限,企业也会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内容,只要与学生的职业相关,有利于学生接受,并不局限于教学的场所,一切只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和企业对文化课的设置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加强调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者和社会人。
2、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也有校办企业、校内实习实训场,这种设置与我们非常相近。我们在考察柏林建筑专业职业学校过程中,该校是柏林唯一一所建筑类职业学校,由原西柏林的六所建筑类职业学校和原东柏林的三所建筑类职业学校合并而成。通过介绍了解到这所学校有一家建筑公司,是一个校办企业。学校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学校与学生签订培训协议,由学校发给学生工资,学生作为校办企业的员工参加一些工程项目。政府会将一些市政工程项目交给校办企业进行施工,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整个施工的过程,政府会按照施工项目拨付施工费用,学校付给学生实习工资。但这些项目的收入相对于对学生的教育花费和工资相差甚远,差额部分还要由政府从教育经费中拨付。在学校内按照施工的流程设置了一系列工位化的实训室,学生在校内逐项进行学习,在学习每项工艺和整个流程之后,会由校办企业中的师傅带领参与施工项目。在学生毕业后并不会成为校办企业的员工,而是要应聘到其他的企业。
3、职业教育正在抛弃虚拟仿真软件。学校和企业更愿意使用视频、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并不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他们认为虚拟仿真软件相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而言毫无用处。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学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虚拟仿真软件会应用在有一定危险职业的实习之前,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中达到安全操作的条件之后才会安排到真实工作中。
4、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划分教育方向,与我们的专业设置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共有345个职业,其中311个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职业,每一个职业能力培养的范围非常广,如:电工职业要学习太阳能发电的安装,风力发电。所以就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强。在职业的设置上各职业之间的教育不会出现交叉,就业也不会出现竞争。
5、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我们参观学生在砌筑实训和木工实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每一个动作严谨的态度,使我们深受感触。
6、职业技工的社会认可度很高。我曾向教授提问,在德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相比,谁的社会地位更高。教授回答道,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他毕业的学校,而是要从很多方面去考量。经济方面技工的收入很高,在企业中的地位也非常高,相对于其他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所以在德国很多小孩子从小立志要去做一个职业技工,并且家长也会非常支持。
7、德国职业体制是封闭的,外国人很难进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也就不能获得职业资格。首先,外国人由于语言问题很难获得企业的学徒岗位,这就无法进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去学习。其次,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只面向取得德国职业培训毕业证书的人群,外国人无法进行考试,也就不能获得资格证试。第三,双元制职业大学只接受取得德国高中联考成绩的学生的申请,外国人无法申请。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让自己认识到工作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在领悟的过程中心灵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我想通过这次培训,必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起到深远影响。以上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
魏槟泽
通过赴上海学习,使我对学校发展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也使我更进一步懂得了办好一所学校除硬件建设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才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更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1. 知识更新———我发展。上海学生最喜欢、最敬重学识渊博的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已不再是停留在单科教材中,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知识。显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所以,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融入现代学习型社会,全方面多元化学习。
2. 反思激励———我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给出理由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或许有多种形式,面对校本教研,教师个体和同伴合作相结合的教学反思,而其实质就是平时所说的“回头看”。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就是基于问题的反思。通过教师个体的回头看和同伴“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的相互呼应,给出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理由,从而,使教师既获得自己的经验,又获得他人的经验,既是教师个体独立研究,又是同伴在合作互助。
3. 专家引领———我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忽视在专业领域里专家的引领作用。当然,要做好专家引领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的努力,也就是学校方面要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建构专业引领系统。如“请进来”,让专家开展有关讲座,解答教师平常教育教学或教育研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是“走出去”,到有关地方考察学习,汲取专家们的专业成果。
4. 学生成长———我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内心的认同与感受的差异,会对教育事业本身、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终身为学生服务意识等方面产生很大的不同,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同的态度。当教师,就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生命和思想的延续,把学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学生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价值当成自己的价值,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的成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寻找到和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魅力,才会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二、视野的冲击
在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黄浦区第四届有效教育研讨会,聆听了许多教授、学者的精彩阐述,讲座有理论高度,有实践基础,有国情分析,有工作指导,涉及领域宽,分析有深度。这些学习活动强烈冲击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境界。会上,钟启泉教授讲:“人的学习一定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主、自控地展开终身学习;课堂不是由老师一手包办、控制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权者;学校应该是学生、老师、家长一起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教育部新课改专家组组长的钟启泉教授,一直是新课改进程的风口浪尖人物。他认为,目前新课改的实施确实遭遇到一些来自旧观念与旧体制的阻碍,主要有几个“瓶颈”问题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首当其冲的是学力观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任何学科都是由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思考和行为方式,价值感、情感、态度等三维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但功利的应试教育绝对关注的是第一层面的知识点,这就如同只看到冰山一角,殊不知只有根基扎实深厚,才能使显露的冰山海拔更高。新课改推行的“三维教育目标”是一个整体,这肯定是正确的。让课堂从“灌输中心教学”变为“对话中心教学”,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
三、丰富的观感
1. 一流的硬件建设。政府办教育,办大教育,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教育积极适应“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需要。上海市政府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全力打造中国教育的航母。基础教育可以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硬件建设上,无论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校,区政府、区教育局都给予了充分的建设资金,学校现代化的设备添置,如计算机、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等,均由政府拨款。新校建设更是一步到位,教学、办公、实验、图书、体育馆、运动场一应俱全。政府雄厚的资金注入,为教育搭起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解决了上海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问题。
2. 规范的现代学校管理。纵观几所上海学校,校长承担学校的管理责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全面负责。按照职权行使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把每一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改还给教师;把学校还给校长;把质量评估还给专家;把教育评价还给社会。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上海各所学校都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表演周、读书周等活动。以艺术节、科技节、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为契机,以“两纲”教育为主旋律,建设和完善校园品牌活动,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宰者,各类系列活动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极具时代特色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给学生们以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我价值。
4. 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上海学校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科教学、专题教学、艺术节、科技节等载体,研究与开发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贴近师生生活、满足师生多种兴趣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积极开发德育探究实践活动。努力构建各校的德育模式,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机整合。以贯彻健康的、完整的教育为基础,强化师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培养教师、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注重师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5. 注重学校的品牌意识。“一校一品”是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的特色。他们十分注重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和学生素质全面的发展。学校的品牌就是教学质量、学校特色。上海市的小学校特别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跟综评价,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同时特别注重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提炼,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学校精神的写照。每所小学都把学校特色的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绝大多数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和学校个性,并做到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学校办学目标及特色构建有机结合。
6. 良好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上海学校用校园环境来感染学生,学生由他律变为自律;齐抓共管师生合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教育教学活动来矫正不良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更规范。学校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7. 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上海学校始终坚持“向科研要质量,向教研要成绩”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扎实的校本培训和务实的教育科研活动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坚持做到校本培训实用化,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反思、共同提高;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并做到经常化、持续化,使教师学有实效,研有实用。学校在促进教师普遍提高的同时,还注重个性化地培养教师队伍。学校要求教师除有师德、会教学外,更强调教师要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形成。
四、收获的启示
在丰厚的学习收获中,我认真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几点启示:
1. 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稳定的办学思想,并有鲜明的教育特色来支撑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 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校长要有企业经营的理念,打出自己的品牌,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
3. 走校本研究之路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
关键词:学习策略;策略培训;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b)-0000-00
1.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1.1学习策略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以下有六个不同的语言学习策略定义:
(1)Stern(1983):“根据我们的看法,策略最好用于泛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approach)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技巧(techniques)用于描述可视行为的具体形式。”
(2)Weinstein & Mayer(1986):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语言时的做法或想法,这些做法和想法不断影响学习者的编码过程。”
(3)Chamot(1987):“学习策略是学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及内容。”
(4)Rubin(1987):“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
(5)Oxford(1990):“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由、更加愉快所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6)Cohen(1998):“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意识或半意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这些内外部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一种目标可能是使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另一种目标是为了语言的运用或弥补学习者语言知识的不足。”[3]
1.2 学习策略的分类
虽然学习策略分类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与早期的学习策略分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几位主要的研究者(如O’Malley and Chamot,1990;Oxford,1990;Wenden,1991;文秋芳,2003)都對学习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多层次的、系统的分类。
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大类,每一类策略又包括若干小类。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各种活动之中,社交/情感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这三类策略存在着层级关系,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2】
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三小类;而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又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3】
1998年Cohen他的第一部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专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策略》)这本书里,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使用策略。【4】
文秋芳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两大类。管理策略是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语言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其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的迁移性,主要包括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5]
2. 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现状
2.1 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没有系统性
笔者通过对所教班级2010级三个英语专业本科班(103人)的问卷调查(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显示,2/3的学生并未把学习策略系统的应用,而只是简单的将高中英语老师传授或个人总结的应试学习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学习中。例如在单词记忆方面,并不经常利用记忆规律,采取语境、交流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记忆,而多是停留在机械、孤立的背单词层面。
2.2 高校对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重视不足
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速成的培训。尽管在大一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上,多数院校都会通过报告向学生传达学校专业、学校的辉煌历史及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等信息,以帮助新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但很少高校会向学生进行大学学习策略的培训或讲座,造成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未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的总结,只是将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拿来照搬照用。导致很多学生遗留的英语学习问题并没有给予正面解答。而在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也只是将所教课程的大纲、计划完成,并没有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直接或间接纳入到语言教学中。
3.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方法
策略培训是“培训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高学习者的效率”,能帮助学生自发的探索更有效地学习目标语的方法,并因此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Oxford指出:“策略培训对二语和外语的学习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学习策略的培训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都发挥出来,才能使得培训见得实效,具体建议策略培训方法如下:
(1)策略讲座
目的是首先培养策略意识。通过开展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策略讲座,一方面教师拥有策略意识和策略培训意识;学生对学习策略也会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进而增强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转换角色,将学习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学习策略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兴趣,观察并善于总结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时将学习策略的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即策略培训和语言教学合为一体,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学习策略培养结果的检测
学习策略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树立学习成功的信心。因此在学习训练期间或之后,教师和学生应对训练情况适时进行评估,可通过自评、互评、写学习总结等方式,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语
学习策略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学,;而且策略培训对教师的教学也会有有益的影响,使之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训工作应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使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O.M 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 or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Y: N Newbury House Publisher s/ Harper, Collins, 1990.
[4]. Cohen, A .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甘南州卓尼县委农工办: 汪志正
这次,有幸参加天津市●甘肃省对口合作研修班进行学习观摩,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五天的观摩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天津市是一个集交通、工业、农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体系十分健全发达的城市,认识到天津与我们本地差距的天壤之别。现我就以参观华明镇的成功做法为例,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浅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与收获,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华明镇从来自世界106个城市项目选拔中脱颖而出,作为唯一的农村城市化题材案例,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完美整治,华明镇的成功创新模式和生动的实际年龄,描绘了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是中国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助推器。
——华明镇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如何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分散到集中,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这是天津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选择,然而,制约天津小城镇建设的有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土地,二是资金,这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天津市一个崭新的思路脱颖而出,“以宅基地换房”的做法得以成功实现,他们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面积不减,并且实现占补平衡,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下,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除了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这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策,也有利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以宅基地换房,他换来了土地的节约利用,换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换来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换来了城镇发展的新空间,换来了城乡差别的缩小。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利探索,那绝不是划出一块土地盖上几顿房子,而新的小城镇是一个配套完善、文化品位高、环境优雅、管理完善、就业充分的小城镇,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的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农民是主题,农民是衡量这项工作成败的标准,华明镇把“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的方针贯穿始终。实际上,对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周边郊区农民而言,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心已经日剧减弱,传统村庄功能在逐步消失,广大郊区农民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强烈愿望,可以说,他们已经站在了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给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华明镇提供了有力的群众保障。
宅基地换房,使农民财产大幅增加,进入居民楼后,每户财产可增加30万元左右,迁居小城镇,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天津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是因为他们贯穿了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的思路和做法,最终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步,才有了今天的华明镇,成了农民产业发展和现代工业有序快速发展的小城镇,进而华明镇成为全国推广学习和借鉴的示范小城镇。
——对卓尼县加强三农投资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想法 一是兴修公路,改变卓尼交通落后的面貌。卓尼县位于州府(合作市)的东南侧,两地相隔110公里左右,交通十分落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卓尼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现阶段,只有打通县与县、县与乡、县与其他地区的交通屏障,兴修公路,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枢纽,卓尼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才有出路。
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解决农牧民增收难问题。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适合日光蔬菜大棚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县共有人口10.5万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日光蔬菜大棚约4000多座,按照人口比例,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农民的收入总是上不去,每座大棚每年的产值最多只有2-3万元,还必须投入两个劳力才能正常运营,每年的收入按照人均计算的话,就只有4000-5000元了。通过到天津华明镇农业园区灵芝种植园参观考察得知,一亩土地种植灵芝的产值可高达30万元之多,而且种植技术含量和投工投本低,灵芝生长周期短(一个正常生长周期只需三个月),与我们种植蔬菜相比,收益率极高,假如使我们县的种植户能够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附加值的名贵中药材灵芝,并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就不难实现了。
为期一周的赴兰州大学处级干部培训结束,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次培训课程设计合理,学习内容比较丰富,通过学习,使我拓展视野,认清工作方向,夯实政治理论基础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获:
一、改进思想,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我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通过对党的执政能力学习,了解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使我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思想和作风、适应执政环境变化,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二、调节工作压力,合理安排时间
作为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压力可以使人发挥无限潜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压力过大,会导致心理焦虑,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关系到领导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对于领导者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应识别压力的来源,压力可能是来自技能、人际关系、工作时间、工作职责等多方面的,当压力过大,就会从生理上,情绪上,精神上折射出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较早判断压力的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压力,就会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接受和释放压力,懂得接受,采取适当抱怨,休息等方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
时间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时间管理尤为重要。时间管理是指在既有时间中,具有正确处事观念,以正确处事方法,善于利用和开发自己时间资源,全力于目标奋斗,使自己成就达到最大满足。作为领导者,应擅于与别人共事,合理安排工作,有效提升沟通能力。领导者的工作繁忙而复杂,重视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将重要安排在身体黄金时段全力以赴;清楚下属的长处,取人之长,精于授权,宜将耗费时间、收益不大的工作转手他人代行,切实做好追踪工作即可。改变自己的心态,培养平常心,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将事情安排太紧凑,应放松处事。
通过对压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学习,我收益颇多,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发现压力,释放压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人们通常把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作为领导者应该对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了解熟悉,以便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的能源消费已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地保证措施和有效地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当前形势下,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发展过程中,了解城市规划,掌握如何经营城市。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下,采取流通、组合、裂变、出租和转让等形式,对城市资产进行有效运作,实现政府对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城市经营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它强调城市建设不能靠城府“负债经营”,应该“以城养城”,强化政府调动资源办大事的能力,政府职能由直接经营和企业转向以市场运作方式利用市场主体和民营资本间接地经营城市土地、国有资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信息、城市功能、城市品牌及城市形象等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经营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经营的基本思路:
1、搞好经营城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着手;
2、搞好经营城市必须要盘活城市土地资源;
3、搞好城市经营必须抓好国企改革。城市资产商品化、经营活动资本化、经营手段市场化、经营目的效益化,这些直接关系到经营城市运行机制的建立,是经营城市工作推进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在西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通过学习,将好的发展观点引入我市的城市规划,建立适合我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案,促进我市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掌握好经营城市的关键点,有效地经营和改善城市。作为副处级干部,有义务将新知识纳入工作中,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培养创新思维,加大决策力度
创新各有千秋,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在那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上,领导人自身独立于不下和外脑,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领导者的创新管理包括工作设计管理,利用资源的效率和前面学过的时间管理。创新是简单的、容易的,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形成创新的习惯;创新要敢于尝试、大胆想象。同时,创新也有缺陷:一是任务导向,忘记根本,背离了领导的正确方向。二是内部导向,只关注细节和局部创新,不顾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领导注重变革和远景,管理注重效率和秩序。总之,管理要规范、高效、井然有序。如果创新过渡,管理跟不上,组织发展不均衡,最终领导功能无法实现,领导创新无果而终。
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个人、群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就是实施这个过程的人。
1、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当一个人能够影响别人,别人愿意追随他的时候,他就是领导者,要影响别人,先要影响别人的死别,要影响别人的思维,首先自己要有思想,人格要有魅力。
2、领导者应有远见,看见他人看不到的未来。
通过此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有效地避免领导创新思维的思维误区,必须在领导工作创新中坚持五个“统一“,首先是创新形式和创新内容的统一领导。其次,变革与继承的统一。第三,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第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统一。第五,领导和管理的统一。领导创新要求变求新,但又不能失之于稳。领导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管理,不断地使领导的创新规范化、制度化和秩序化。
五、“三农”问题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因此“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是我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重中之重,本次学习,重点说明“三农”问题,使每个学员深刻了解“三农”问题。
首先,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是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户籍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第三,是农民问题,分别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三农”问题虽然随着一些限制政策解禁,大量农民进城,增加收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城市和农村全面展开,一系列诸如农民的收入并不牢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减负增收缺乏机制保障等矛盾显现出来。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主要有八大方面。
1、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4、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5、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6、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7、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8、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只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了也就是农业问题一个整体性的解决,生活宽裕,也就是解决了农民收入少,看病难等一些关于农名切身利益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六、走进会宁,了解会宁百姓生活 教育,农村风貌
七、突发事件应急与危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地域,走向城市,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民族性突发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探讨城市民族性突发事件诱因和对策,对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处臵民族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归纳,可以将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瞒而不报,隐而不发,即政府职能出现了“越位”。
2、消极应对, 心存侥幸,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缺位”。
3、瞻前顾后, 措施不力,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错位”。上述三种类型的行为代表了有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各有区别, 但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对政府自身形象的损害却是同样严重的。
目前,随着各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日益重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为了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规律,提出以下几条措施和看法:
1、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具较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等等),建立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处变不惊,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做到“常备不懈”。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4、建立财政资源动力机制,在财政上予以有力支持,从法律上给予切实的物质保障。
5、完善人才储备机制。6 完善干部问责纠错机制。
7、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
8、建立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
通过学习,了解到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定能战胜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危机,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学习研究,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从政府自身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现。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政府机构设臵不尽合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督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未能得到全面地解决;第四,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比较普遍。从理论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结构来看,主体结构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机构设臵不尽合理”;第二,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能要素上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整个体制的根本性问题;第三,从体制的运行上看,相关机制不健全是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从体制的制度要素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是主要的问题。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到的问题或者说行政机关感受到的真实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恐怕主要是权力不够大、力量不够强、经费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处罚不够重等。有必要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和谐的视角来考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主体的视角,二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印证管理者提出的问题,三是从被管理者对问题的感受的视角。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地方就是不适应的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针对其主要问题,解决其不适应的方面,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体制上的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法治化的路径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客观上就要求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来推进。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有以下几点:
1、通过法制化的路径能够比较好的解决此问题。
2、贯彻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和理念,切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优先原则,来规定公民法人的义务,设臵公民法人的行为规范。
3、对现有职能的转变问题,首先是理清已具有的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定渠道来解决。
4、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清理,修改或者废止相关规定,直接对政府机关不符合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定权力进行调整。
5、从法律制度的规定上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根本性的途径。
6、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以“法治政府”为中心并与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的多重目标模式概念来表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建设的总体的奋斗目标和新的要求。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法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符合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了解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既是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紧密结合体,也包括了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等内涵,是用法治政府为中心和主体概念来概括的以服务型政府为重要内容的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多重目标体系的综合模式。建立符合这种目标模式的体制,就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
九、当前经济形势与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赴武汉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专题11-06
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心得体会10-14
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体会09-17
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1-27
赴清华大学参加党政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心得体会07-03
女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培训班学习体会05-27
学习李源潮部长在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讲话的心得体会12-10
武汉大学中文09-08
武汉大学校史10-10
武汉大学网络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