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精选8篇)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篇1

一是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引擎。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机遇,在成功引进中国五矿集团和加拿大铝业集团进驻该县后,又引进上海汇功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28亿元,与山西昌靖建材有限公司合作兴建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及配套建设6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武乡县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0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二是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09年,武乡县以“三个十”工程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着力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题。大山禽业公司、老家农业开发公司等10大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完成投资1.8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6亿元;故城万亩蔬菜园区、故县生态农业园区等10大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780万元,蔬菜、药材、谷子等种植面积达到17164亩,建设蔬菜大棚240座;丰州镇西城村桑椹种植合作社、石北乡张村龙象养殖合作社等10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投资1.05亿元。在“三个十”工程的强力推动下,该县“一乡一业”特色乡镇发展到10个,“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到238个。全县的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6亿斤。三是推进三产富民战略,红色旅游品牌越叫越响。确立了“革命圣地〃红色武乡”主题旅游形象,着手对革命旧址进行维修改造,加大了红色旅游宣传推介,推出了一批黄金旅游线路,推动了“武乡红色之旅”的持续升温。2009年以来,该县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7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

达到1.68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该县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产业之一。

撰稿人:闫海斌 审核人:孙世宏 报送人:张小玉

联系电话:0355-6382535

国家统计局武乡调查队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篇2

关键词:三大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理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战略是山东省实施区域突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十二五”时期山东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分析和研究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 对于山东半岛抓住良好发展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

当前, 山东半岛集“蓝”、“黄”两个国家战略和一个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战略于一身, 三大战略将对山东半岛今后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三大战略的多重叠加效应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 三大战略实施的政策叠加效应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依赖性, 科学合理的政策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和自我强化的促成力量。实施三大战略, 无论在国家层面, 还是省部委层面, 都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 一大批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必然为山东半岛经济迎来一个密集政策交汇, 从而形成井喷式的政策叠加效应。2011年3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专门出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意见》, 从扩大企业经营权、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商标战略、创新市场监管执法方式等方面授予山东许多突破性的优惠政策。而从省政府层面目前也已出台有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框架方案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山东省对金融机构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等10多个关于三大战略发展的文件陆续出台, 业已在金融、产业、机制、生态、土地等多个方面对三大战略在山东半岛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良好的政策支撑, 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 政策叠加为三大战略实施提供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便于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使三大战略实施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第二, 政策叠加为三大战略实施提供了财政支持。实施三大战略均需大量投入, 特别是全球目光聚焦海洋、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之时, 对蓝色经济区内龙头项目的吸附带动作用期望不断增大, 由此诞生拥有产值过百亿、千亿的高新企业和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 其后续投入和持续发展均需要长期投资。第三, 政策叠加为三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完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三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部门联动与综合管理, 尤其是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快速发展下, 我国在近海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 海洋综合管理亟待加强。而三大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也将在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机制下制定出来的政策与开发规划指导下组织实施。目前, 陆续出台并进入实际运行期的政策、规划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政策引导、聚合、保障效应,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如能抓住机遇, 充分把这些政策带来的利益发挥出来, 必将对半岛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二) 历史经验与现实基础的叠加效应

山东半岛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兼具独特的区位优势, 具有经济发展的许多优势条件。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 渔盐业已逐步发展, 有“通齐之渔盐于东莱”的记载。战国时代, 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盛唐时期烟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明清时期, 胶州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1861年后, 烟台、青岛等被迫先后开埠, 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激荡使青岛、烟台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镇。新中国成立后, 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业、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青岛、烟台又跻身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行列, 大量外来资本和企业相继涌入, 各类经济形式迅速发展, 经济突飞猛进, 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完备的产业体系, 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烟台张裕、龙大食品、威海清华紫光、黑豹汽车公司等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三大战略的实施, 将是山东半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绝佳时机。落后产业和落后产能在产业规划和战略调整的重新洗牌中将被淘汰, 新兴产业将会得到关注, 获得发展的活力和优势。《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 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助于奠立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山东半岛的经验, 使各种产业和优势充分迸发。

(三) 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的叠加效应

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 区位条件优越。山东半岛介于京津唐与长三角两个经济区之间, 与日、韩等国隔海相望, 极易吸收来自国内外经济区的经济辐射能量。第二, 自然资源丰富。山东半岛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 禀赋较好, 开发潜力巨大。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全省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海洋矿产资源丰富, 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 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 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 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海上风能、地热资源开发价值大, 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第三, 具有发展海陆经济融合的巨大潜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 约占全国的1/6, 沿岸分布200多个海湾, 多数为半封闭型, 有50多处港址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 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第四, 良好的待开发的生态系统。山东半岛沿海具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 生态系统独特, 具有加快海陆经济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山东半岛坐拥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长期以来“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 使得陆地产业发展与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异, 由此产生了明显的发展历史梯度。陆地资源被开采殆尽甚至过度利用, 资源日渐枯竭与环境保护日渐严峻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政府与从业者的严肃思量。海洋产业起步时间虽短, 但由于缺乏蓝色经济发展规划与长远思路, 亦导致在发展过程中海洋产业仍现稚嫩, 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亟需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方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收益。

基于此, 三大战略的叠加, 对于山东半岛转变发展思路, 综合利用开发海陆资源、统筹安排海陆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 在三大战略视角下, 统筹开发山东半岛海陆资源, 可以在经济发展梯度、经济基础梯度、资源禀赋梯度、发展空间梯度等方面寻求或达到相对适度均衡。其次, 通过三大战略综合开发, 海陆产业布局相互交融, 海陆产业链相互交汇, 海洋产业中相关链条深入陆地, 陆地相关产业链条深入海洋, 形成海洋产业陆地化, 陆地产业海洋化的交汇, 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形成海陆资源良性循环的大生态系统, 而在各经济发展地区, 也可以使自然资源各种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群, 进而形成对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发展的新优势。

(四) 区域与城市吸引力提升的叠加效应

山东半岛地区经济发展良好, 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 半岛城市群本身已具较好的城市形象和较高的知名度, 三大战略的实施, 将进一步提升半岛城市群与半岛区域的吸引力, 起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 作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 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三大战略的实施, 又为这些城市提升城市形象与吸引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各半岛城市也在对接三大战略过程中提出了新的城市规划, 形成了新的战略构想。如青岛在发展蓝色经济规划中提出了“蓝色硅谷”大战略;烟台借机规划了东部新区崛起战略, 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等等, 无疑为这些半岛明星城市增添熠熠闪亮的城市新名片。同时, 三大战略在山东半岛叠加融合, 已经吸引国内外经济界的高度关注, “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未来必然有越来越多的总部经济落户半岛城市群, 汇聚更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 在与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对接中、在对接日韩的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吸引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五) 优势产业的联动叠加效应

三大战略的实施, 必将极大地推进半岛经济中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与海洋、生态经济相关的产业的联运发展。以烟台市为例, 烟台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城市, 产业基础雄厚, 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烟台全市经济基础雄厚, 拥有相对独立、健全的工业门类, 已经培育了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四大支柱产业, 初步形成了汽车、电脑、手机等六大产业集群, 并正在建立、巩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海洋经济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初, 烟台市即在省内、国内较早的提出了“海上烟台”建设目标, 将加快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全市的重点来抓。近年来又大力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战略, 对于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成立海洋经济推进委员会, 领导协调全市的海洋经济工作。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集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水制盐及盐化工、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多产业为一体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 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开发 (风电、核电) 、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居国内、省内前列。这些优势产业在三大经济区战略下, 必将在全新的局面上呈现出新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使优势更强, 启动全新市场, 引发整合共享。从国内其他地区多个经济区叠加对优势产业的影响看,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配套体系———基础设施、生产、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四方面的完善;二是重视产业链上下游的招商引资, 促进外地企业在当地的落地生根;三是在适当发展阶段发挥当地政府的引导和规划作用。这一切如果运用得合理, 必将为烟台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另外, 高效生态经济区、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 具有明显的高端产业特征, 包括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三大经济区, 将会吸纳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聚集, 提升改善烟台市产业层次, 带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依托三大战略叠加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山东半岛要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和一个省级战略,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要求, 全力实施三大战略建设, 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着力调整优化结构, 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文明水平,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率先建成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集聚区, 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一) 加快半岛经济协作与融合,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内生要求。山东半岛实施三大战略, 客观上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因为三大战略所涵盖下的区域,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政策上的共享与互动。三大战略各自独立, 又互相促进。在地域空间上有部分重叠, 在产业选择上有些地区非常相近, 在发展政策上有些方面比较类似, 因此有必要加大在市场、产业、交通、信息、制度、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半岛各城市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协作观念。逐步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分割, 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 建立协商对话、协作行为机制。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区内港口、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条件的改善。通过建设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等措施, 推动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的加速集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形成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经济区域, 强化整体优势、增强集群竞争力, 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 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在全省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实施三大战略, 要加快进行技术革新, 推动传统产业和创新高效产业升级。

一要全面统筹产业优化发展的规划。在推动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 加大对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 要按照不同城市已有的发展基础, 配套设置健全产业体系要素。要加大引导产业链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的产业特征, 制定“产业链目录”和“产业链短板目录”, 定期向社会发布, 吸引产业链相关链条企业充分参与, 弥补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功能。

二要全面提升健全产业升级发展的服务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具有高创新性、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据统计, 部分处于技术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 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成功比例甚至在3%以下。必须要全面提升健全产业健康转变发展的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 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型政府, 加快简政放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要积极培育和引导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创新:发展风险投资, 推动银企合作, 规范信用担保;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撑;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记忆功能、预警功能、揭示功能, 培育鼓励创新和创业、包容失败、有利融合的区域创新发展文化, 让社会活力充分迸发。

三要按照三大战略要求和山东半岛经济现状规划发展创新产业。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端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必须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引导, 整合创新资源, 组织联合攻关, 突破关键技术,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提升核心竞争力, 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努力发展现代高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以及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 构建区域高端农业的基本框架。要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围绕船舶制造、汽车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设备和基础产品等六大领域, 加快建设青岛、威海、烟台等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和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骨干企业。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业向市场化、国际化, 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变, 突出服务业对半岛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服务功能, 着力推进服务业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从以生活消费为主向以生产服务为主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提升发展海洋高端产业。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 处于产业链条上游, 掌握核心技术、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耗能低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 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构成蓝色经济区的隆起带和主力军。全力推进高端海洋产业发展, 使高端海洋产业成为山东半岛的优势和主导产业。

(三) 加快促进高效生态发展

三大战略建设, 应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通过生态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加大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 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 适度增加黄河口生态用水指标,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强化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加快农村、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工业治污力度, 加强重点河域污染治理。三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 实现对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的高效利用, 并要大力推进东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模式, 推进海水梯级利用、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形成一批特色生态化工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提供智力支撑

“得人者兴, 失人者崩。” (《史记·商鞅列传》) 当今世界, 人才竞争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 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山东半岛实施三大战略建设, 必须要重视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合理配备党政人才队伍。山东省要为“三大战略”的实施配备专门党政人才队伍, 负责对其实施指导和组织协调。“三大战略”所涉及的市区县也要配备精干、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 负责对其科学决策与协调管理重大事项, 通过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性行业协会等形式, 健全完善区域内各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 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 细化分解目标任务, 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和完善“三大战略”实施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加强工作绩效评估, 科学评价和监测其发展动态, 为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要加快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 建设一支适应“三大战略”发展、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经济运行规则、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企业高级人才国际化培训项目, 着力提高省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依托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成立企业人才学院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分层次、大规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推进公开招聘、市场选聘等方式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实行契约化管理。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地域界限、身份差别限制, 鼓励企业人才合理流动。

三要努力打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 依托全省重点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 集聚一批能够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的学术精英,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团队,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在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拔尖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领军人才强、骨干力量齐、整体水平高的核心团队。

四要尽快形成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工业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 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 形成一支适应“三大战略”发展需求、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当今时代,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和标志, 更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动力和支撑。三大战略的实施及其未来的竞争发展能力, 归根结底是蓝色文化、生态文化和高端产业文化三大文化的竞争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山东半岛的文化资源优势, 以文化产业为载体, 促使三大文化繁荣进步, 为三大战略提供动力、活力和持续竞争力。

一要全面盘点文化资源, 做到保护文化遗产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是三大战略的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要加强考古研究, 深入研究早期的先民海上活动遗迹、文化遗址等, 深入研究渔业生产、养殖、祭海等迄今仍生生不息的蓝色文化, 探寻历史发展脉络揭示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要重视对蓝色文化、生态文化及其在山东半岛长期发展中裂变形成的有形无形文化的保护, 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保护的同时, 可以产业化的手段深度挖掘与开发相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 既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 又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要突出半岛文化特色, 做到打造文化品牌与文化普及相结合。文化发展必须具有特色,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才有活力, 才能长久。山东半岛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优势, 这是山东半岛文化发展的立足点。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蓝色海洋文化, 这是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文化的最大共同处, 是半岛文化的基石。可以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开展研究、挖掘, 塑造既有半岛一致性又有各地特色的文化形象。二是突出仙道文化。山东半岛民风淳朴, 民心向善, 兼之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仙道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特色。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全真七子、崂山道士等故事, 是山东半岛仙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仙道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 使流传旷远的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风采。三是突出果品文化。山东半岛地理位置独特, 气候宜人, 果品业生产和加工销售一直在全国久负盛名。苹果、樱桃、葡萄等水果种植历史悠久, 产量高, 质量好, 商品率高, 突出果品文化并下大力气加快果品业升级转型, 对推动半岛经济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要发展文化新兴产业, 做到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文化新兴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但又超越传统文化, 并对其他文化领域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山东半岛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高端文化人才日益聚集的优势,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悠闲娱乐、会展博览、文化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 加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培育和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 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黄”“蓝”战略引领山东科学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 (09) .

[2] .高建丽.山东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元素整合战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02) .

[3] .李硕雅.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0 (03) .

三大战略构建探路者发展生态圈 篇3

盛发强:对于不了解探路者企业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件很突然的事,或者觉得很好奇,这样跨界到底行不行。但其实我们内部的这种讨论已经有三年时间了,我们上市以后一直在重新做战略梳理,也请清华的专家帮我们做新的战略分析,这时候我们发现,怎么样围绕用户去思考可能是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

之前我觉得探路者比较成功的地方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渠道、一个是产品,这三个方面像三驾马车来驱动探路者的发展。但现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只围绕渠道是不能跟顾客紧密联接的,所以我们想往上追溯:有了户外运动、户外旅行的这种需要,才会回过头来有户外用品的需要。以前我们是在某一个节点上等待跟顾客的交流互动,但现在我们主动去围绕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可以说将服务嵌入到用户出行的过程中。这里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从渠道为王变成以用户为中心,这是根本点。

那我们就在想用户在哪?他们是谁?他们有哪些行为特征?他们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潜在需求?这么一分析就发现,活动本身才是真正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延展。户外用品区别于其他服装在于,它有特定的环境,户外行为需要引领、指导甚至培训。我觉得绿野符合这些特点,它已经建成成熟的社区,也是最早的户外论坛、AA制结伴游、继而领队商业化兴起的网站,我希望绿野未来能建设一个全品类户外活动一站式服务站点,用户通过移动端或PC端,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需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服务机构。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所以就探路者企业而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向互联网延展是很自然的事情。

OUTDOOR:为什么是绿野而非其他网站?

盛发强:确实国内也有一些别的很强的户外网站,但我觉得绿野有它自己的基因,它是以活动和社区为主导的,累积了一定的活跃用户,并且建立了领队服务模型,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另外我个人觉得绿野这个名字也非常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传播起来比较方便。有一天,人们想到户外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绿野,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OUTDOOR:4月份咱们的新网站“绿野旅行”上线,应该说跟之前的绿野网差别还是蛮大的,您能聊聊绿野旅行的定位和构想吗?

盛发强:是的,在绿野创业团队的努力下,我们把lvye.com这个域名收回来了,未来lvye.cn 和lvye.com还是要融为一体,这样传播起来更方便。前期我们主要突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网站有大量的户外活动和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服务供应。未来我们强调的也还是社区功能,用户在上面交流分享,可以讨论某个主题的活动、出行攻略或是感悟。甚至我们会建立适时沟通工具,让想去那个地方的人、准备要出发的人和已经在那儿的人都能进入到一个即时交流的群,以特定目的地或运动方式把大家链接起来,以群落化的方式让实时的有价值的沟通和分享成为可能。我认为绿野成功的三个主要要素是:一是全品类的户外活动社区;二是海量的专业领队或机构供应商 ;三是完善的交易保障和评价体系。

OUTDOOR:事实上探路者之前并没有涉足过任何互联网业务,就您个人而言,您会觉得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是种必然趋势吗?这种转型和创新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盛发强:我想说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是谁能逆转的,它已经来临了,看你怎么去面对。当然各个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也不是说不做互联网就没有出路,就像非洲大草原一样,各种生物共存,它们都采取不同的生存和防御之道,但大家都能活下去。所以不见得某个路径一定是正确的,不管你参不参与互联网或者参与深度多少,这未必是错误或正确的,这个取决于各自企业的定位。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确实不少,但是怎么说,作为一个品牌创始人,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前瞻性思考。15年前我创立探路者这个品牌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看好,觉得你从来没做过这东西,怎么能成功呢?但现在我们在国内连续六年做到行业销量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创业路上,怎么样把事情做好可能是第二步,关键是你决心要做什么,这个也许更重要。很多人一开始被陌生的概念、陌生的领域吓倒了,我觉得一个引领公司发展的人不应该是这种面貌。首先应当确定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然后再来说如何克服困难,应该是这样的。

做互联网也一样,定位清楚了目标和战略,接着我们建团队,然后再来分析下一步怎么做,这都是细节了。现在探路者决意走这条路,肯定会有质疑的声音,你一个传统品牌要做互联网何其困难,我觉得这个也正常。传统企业往往把互联网神秘化了,其实它就是一个工具,跟其他所有行业一样,还是围绕用户,只是一些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探路者今年在电商的销售已经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提出未来百分之五十销售来自互联网,有些人认为有点夸张,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十年之后才能达到,而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OUTDOOR:您刚才也讲认准了方向肯定要去做这件事,那我们也想知道,现在国内同质类网站可以说非常多,有些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绿野旅行作为后起之秀,它的竞争力在哪?

盛发强:没错,在线旅游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第一说明这个市场是存在的。相比现有的这些网站,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差异在于绿野是户外基因的,我们更懂得户外用户,户外活动的边际可以延伸到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如果绿野把自身的特质做到极致,专注于户外领队制、AA制出行的户外平台,肯定不一样。有市场竞争是必然的,但只要立意于自己的特征做下去,做到个性化和特殊定位,我觉得市场空间一定是存在的。另外探路者本身已经有15年的户外资源,这些可能是其他网站比不了的。

OUTDOOR:绿野旅行的上线应该说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发展互联网业务方面,不知道探路者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呢?

盛发强:拥有一个互联网用户平台,最大的好处是在大数据获得上会有一定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细分每个户外运动类目参与人群的数量、人员、年龄的构成、职业特征等等,方便定向去做研发设计、定向供给,这种近距离的沟通使我们能够与用户相伴成长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用户的群落化。每个人手机上可能有几十个圈子,包括工作和生活,你大部分时间跟这些圈子有密切关系。比方说清华EMBA户外协会,里面有三百多人,几乎每周末都有户外活动。探路者为这个组织定制专门的户外装备,很受欢迎,因为这样的定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这个圈子里用户特定的需要。

在这样一个群落化的时代,企业就要通过专业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的群落。因为群落化之后,个体到店面采购的比例降低了,也就是说用户在被能够接近群落组织的供应商空中截流了,这种截流将会越来越显著,未来如果你不能获得这种空中接近用户群的能力,你不具备专业产品的能力,你的市场份额就会萎缩。

基于互联网战略,探路者公司同步实施了管理组织变革,我们已经完成了六个事业部的改制,包括登山、徒步、旅行、DISCOVERY自驾、阿肯诺骑行、智能穿戴六个事业部,事业部改制的思维是随着对用户需求的类目化,把原有的团队化大为小,专项针对类目产品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这样能把专业产品做透,满足不同主题户外活动。这样的组织变革与我们整个战略是吻合的,因为之前探路者店铺平均面积75平方米,陈列的产品是有限的,而互联网上的陈列面积却是无限的,为深度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展示窗口。未来的市场一定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市场,通用产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一些细分领域,未来可能丢失整个市场。事业部转型也将促进团队与市场接驳的紧密度,更趋于“人单合一”的管理思想,使小团队更有活力和创造性。

OUTDOOR:探路者三个战略板块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未来几年互联网业务将会占到公司多大比重?

盛发强:探路者自有多品牌业务目前仍然是重心和基础,未来3~5年,绿野活动平台将成为整体三个业务板块的枢纽。绿野平台不是探路者向下的营销平台,也不是产品销售网站,而是完全独立,为用户提供深度体验式户外活动的服务平台。我们把户外装备的供应当成整个户外活动服务内容之一来看待,垂直电商会是其中一个板块,但这个垂直电商提供的用户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来自于用户的体验和评价、领队或意见领袖的推荐等等,而不是优先探路者或旗下品牌。举个例子,假如你预定了库布齐沙漠穿越活动,垂直电商会给你推荐速干服评价最好的三个品牌,防沙护套最好的三个品牌,你来选择下单。

绿野的赢利模式第一是活动出行的服务佣金,第二个是广告收入,第三是一些正在酝酿中的线上线下打通的项目。有了海量用户之后,会有一些其他赢利模式产生。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肯定还是先做活跃用户规模。

线下的购物体验是不可能被网购完全取代的,就像电视并没有取代电影一样。我觉得线上线下各50%这个比例是符合趋势的。线下我们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好零售店面的扩张和管理。这块业务还是产生现金流、健康赢利的主要业务板块。对新业务而言,短期是看不到多少利润的,但你必须要有前瞻性考虑,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和布局,如果你现在没看见趋势,五年后机会来的时候你是抓不住的。

OUTDOOR:您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户外玩家,个人更喜欢什么类型的户外活动?这种个人喜好是不是也会影响探路者产品的研发设计甚至是公司的经营策略?

盛发强: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把户外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很好,到户外享受阳光身心都很健康。我去年登了乞力马扎罗和慕士塔格,也尝试去开飞机,拿到了PPL私人飞机驾照。其实这些活动都是一种体验,寻找自由的感觉,这挺好的。做企业和去户外的相同之处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潜能的挖掘。我第一次跟着教练尝试开飞机的时候,只是想体验一下,还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但经过认真学习之后,笔试成绩还拿到了那位快70岁老教练带学生以来的最高分,97分。单飞那一天,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但是系统学习了飞行原理、航空规则、气象知识和实操技能之后,你的自信实际上已经建立起来了,你需要的就是突破心理上的障碍,让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当我第一次独立飞行,一个人飞上天再落地,往复三次,教练竖起大拇指的时候,那一刻你超越了昨天的自己,这就是探路者的本意。做企业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被一堆概念吓倒了,不敢尝试,那企业怎么可能往前走呢?!

创新对探路者非常重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渠道方面,十年前进百货渠道的时候很多公司因为前怕虎后怕狼裹足不前,但是我想清楚了就没有犹豫,作为一个掌舵人,就是要在企业趋于平静的时候敢于主动去搅动它,发起突破,并引领全员跟上变革。

现在我们形成了完整的三大战略定位,多品牌、绿野户外活动服务平台和垂直电商,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如果能建成功,探路者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将会比较顺利,也将为国内户外爱好者、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旅行者们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009年10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全国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已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同类市场产品销量第一,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两百多个大中城市,截至2013年11月,探路者连锁经营店铺总数已达一千六百余家。

探路者以“打造卓越品牌,分享户外阳光生活”为使命,将品牌定位为“追求科技创新,为勇敢进取的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运动装备”。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内户外行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研发中心。

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三大战略 篇4

迈克尔·波特教授(Dr.Michael Porter)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为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架设了一座桥梁。在经典巨著《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战略思想,这三种思想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实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他优势(如与原材料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其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差异化战略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企业能因此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应对五种竞争力量的挑战。波特认为,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因此,推行差异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这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这些优势也能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也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篇5

在人才强局战略方面:

通过在职培养、积极使用和适当引进三个环节,形成了一批管理能手、业务骨干和创收精英。1位被确定为省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位为省局“1050”工程成员。自1995年以来,全市新加入党组织的25名,新提拨科级干部的27名,其中42岁以下13名,大学本科7名,近两年引进土木工程、中文、财务专业本科生4名,在职人员专升本6名,新获专科学历14名。正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

在科技兴气象战略方面:

积极加强现代化建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投入业务试运行,从8月4日以来,雷达运行状态良好。建成了射阳L波段测风雷达,新建自动站19个,建成了省-市-县2M数字专线,重新构建市局局域网、宽带网。参加研制了省局现代天气预报智能业务平台,设立了科研经费达1万元的《新型气象信息服务终端系统》课题,加快信息服务手段的改进和增强对外辐射能力。目前服务终端系统已经安装成功,迅速实现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121”信箱内容和9210工程内容向县站和专业用户的延伸,受到广泛欢迎。

在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方面:

积极拓展沿海气象服务,成立了海洋气象台,研制了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对沿海气候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积极开展沿海盐场、农场的气象服务,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气象信息微机终端。开展的对虾养殖气象条件适应性研究与服务获得较高评价。与环保部门开展了空气质量和紫外线观测业务服务,与港口、高速公路指挥部、供电和民航等部门签订了气象服务协议。同时,积极开展杂交稻、紫菜、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在实施“三大战略”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通过最近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回良玉总理、秦大河局长和卞光辉局长的讲话后,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大家认为,盐城在实施三大战略方面距离中国局、省局目标和盐城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就人才战略而言,目前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21%,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八个县局只有11名本科生,其中有6名将在近两年内退休;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29%,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目前尚没有在职研究生人员,全市科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偏大。有些部门中层干部领导能力明显偏弱,学历层次偏低。在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开发方面缺乏业务骨干和支撑人才;产业服务方面,特别是防雷产业方面既有政策保障又有经营市场的有条件下,但明显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盐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容易导致高素质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又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编制满员,另一方面又面临可用人才较少。如何克服这些矛盾?弥补这些不足?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三大战略,才能确保盐城气象事业的持续、协调、跨越发展。通过分析不足和寻找差距,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深深感到实施三大战略对于促进盐城气象事业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今后一段时期对实施“三大战略”的初步打算:

实施“三大战略”是实现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过渡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我们气象部门的立身之本、竞争之本、强局之本。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拓宽思路,积极探索,狠抓落实。我们初步考虑:

在人才强局战略方面:

人才战略是实现“三大战略”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培养,使用、引进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队伍的总体素质。着重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求得新的突破。以省局学科带头人、“1050工程”人才为主启动全市“1020工程”。培养引进一批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从全市目前的21%达到30%,形成一支技术型和开拓型以年轻同志为主的中层干部队伍。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篇6

□人民日报记者 梁小琴 王明峰 张文

今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保持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的势头,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比如四川,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前4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3.1亿元,增长20.2%;实现进出口总额206.9亿美元,增长29.5%。

不久前,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发展新格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

多点多极,构建竞相发展总体格局

四川经济发展长期存在“成都一城独大、梯队发育不良”这一区域结构问题。截至2012年底,24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川投资,其中90%以上在成都;去年全省GDP突破2.3万亿元,成都占1/3强。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利于调动各区域各方面积极性,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体来说,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提升“首位城市”成都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局面。

从今年4月“民企入川”投资重点选择二级市场,到5月“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入川”签约项目覆盖全省21个市州,成都之外,越来越多的二、三级城市成为投资选择。数百个签约项目,涉及特色农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钒钛稀土、生态旅游„„四川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布局热点正从核心向边缘扩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0.6%、25.7%和22.5%,在全省的占比纷纷提高。省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认为,投资不仅增加即期需求,又为长期发展蓄积能量,当前的投资状况反映出四川的经济布局热点正在扩散。

“两化”互动,增强协调发展持久动力

2012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26.5亿元,增速位列全国第五位。工业增长的“含金量”也在明显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发展加快,正在改写全省工业经济版图。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5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领域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板块。需求,又为长期发展蓄积能量,当前的投资状况反映出四川的经济布局热点正在扩散。

“两化”互动,增强协调发展持久动力

2012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26.5亿元,增速位列全国第五位。工业增长的“含金量”也在明显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发展加快,正在改写全省工业经济版图。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5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领域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板块。

汽车产业异军突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聚集汽车主导产业重大项目200多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0余家。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工厂已与德国工厂实行对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四川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致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走出“四化”同步的新路子。2007年,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发展试验区。同年,自贡、广元、德阳三市被确定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效果持续显现。2012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92∶1缩小至2.9∶1。2012年,全省新农合参合率位居西部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至2012年,四川城镇化率为43.53%,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增速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内生活力

“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区收入榜上,成都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项网游产品登上第一名。尼毕鲁是从天府软件园创业场走出的佼佼者之一。截至目前,天府软件园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里,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超过400家,不少本土创业企业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新星。2012年,四川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就。全省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总数保持西部第一,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41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0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9项。

但大不等于强。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四川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必须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点,增速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内生活力

“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区收入榜上,成都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项网游产品登上第一名。尼毕鲁是从天府软件园创业场走出的佼佼者之一。截至目前,天府软件园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里,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超过400家,不少本土创业企业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新星。2012年,四川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就。全省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总数保持西部第一,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41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0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9项。

但大不等于强。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四川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必须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当前,四川创新能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知识创新能力、获取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4个主要指标分别居全国第九位、第八位、第十六位和第十一位,具有实施创新驱动的良好基础。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四川转型跨越的内生活力将大为增强。

经济发展三大战略 篇7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规定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省在2010年出台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江西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这是应对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江西省情所提出的具体实施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保护和运用能力。作为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专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我省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中医药三大产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同时三大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对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从这三大产业入手,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创造、促进运用、加强保护和科学管理,助推创新型江西建设。

1 江西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专利状况及发展趋势

1.1 江西LED产业专利情况

半导体照明是指利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新型电光源的通用照明,半导体照明产业也称为LED产业。江西省是LED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区域之一,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人才队伍优势。和国内外相比,江西LED产业的专利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1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材料及器件制造技术,走出LED产业独立发展的第三条路

此前全球LED外延片衬底材料主要是使用蓝宝石、碳化硅两种,相关LED外延片生长技术、芯片加工技术和器件封装技术及关键专利也分别为日本日亚公司、美国Cree公司所垄断。相比于美国、日本和欧洲20家芯片企业申请专利超过30万项,占据85%—90%的份额,中国62家芯片企业申请专利3万项,不足10%。[1]

针对这一现状,南昌大学与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硅衬底Ga N基LED外延材料及器件制造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打破了日本日亚公司和美国Cree公司的技术垄断,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硅衬底Ga N基LED外延材料与芯片生产,围绕该技术已获得或者公开国际国内发明专利七十余项。

1.1.2 拥有LED技术研究机构,为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LED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的专利优势,在于我省拥有(南昌大学)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两大LED技术研究机构,专利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为我省的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 江西LED产业专利发展趋势

应该看到,我省LED产业发展虽然存在一定的专利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两大急需解决的专利问题:

1.2.1 专利技术的后续研发和改进问题

尽管我省首创的硅衬底GaN基LED制造技术已经研发出来并开始产业化,但是和具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的蓝宝石衬底和碳化硅衬底技术相比还不够成熟。因此如何开展该专利技术的后续研发和改进,获取更多的相关专利,以及在专利技术研发过程中如何避开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专利垄断和壁垒,是我省LED产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

1.2.2 专利技术产业化的程度问题

目前从全国来看,国内LED产业85%以上的厂家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福建省的外延、芯片产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涉及LED的有效专利有703件。[2]我省与福建省等省市相比在产业规模上还有相当差距,与欧美、日韩和台湾地区的大公司相比差距就更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乏LED大型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LED应用企业规模较小、力量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程度和范围,不利于LED完整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江西LED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硅衬底LED的产业化建设,对硅衬底、蓝宝石衬底、碳化硅衬底LED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LED企业的技术研发,在LED领域取得核心技术专利、外围专利和改进型专利。同时充分发挥我省荧光粉材料的生产和研发优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白光LED产业的国外专利壁垒,建立LED照明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积极研究和应对LED领域的专利纠纷。

2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情况及发展趋势

2.1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情况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各类别产品。[3]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专利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动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产业上。我省拥有动力电池所需的锂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先进工艺技术,掌握该领域部分商业秘密,拥有一定量的国家专利,具备一定的规模化效应,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

2.1.1 企业专利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专利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我省的赣锋锂业、江锂科技和江特电机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以技术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专利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赣锋锂业拥有专利13项,在2007年制订的电池级氟化理质量标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江锂科技2010年投入1000万元研发经费,拥有诸多工艺生产秘密,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江特电机借助江西江特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的研发平台,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此外,我省的江铃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设计和控制上也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专利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较强。

2.1.2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研发工作

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积极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和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在若干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和突破。江西理工大学拨出专项经费建设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研发中心,研发条件居国内领先地位。10月,在江西省科技厅的倡议下,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成立了“江西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专利研发和产业化。

2.2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发展趋势

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深入发展。

2.2.1 动力电池产业的核心专利被国外垄断,容易产生知识产权隐患

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磷酸亚铁锂系技术路线,但该系的两个核心技术的专利都在国外。随着产业的发展,相关国家在中国境内加强了知识产权布局,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在华发明专利申请1785件,其中国内申请227件,仅占13%。国内研发重点主要是燃料电池技术,有发明专利申请量52件,仅为国外(1028件)的5%。[4]在这样的专利环境下,可以预见我省的动力电池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国际专利垄断的问题。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不完整,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产品不足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我省拥有锂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先进技术,却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整个产业链布局不完整,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产品不足。从全国来看,动力电池领域的相关研究团队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究上,动力锂离子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设备研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基本上沿用基于铅酸蓄电池技术状态的成组应用技术和设备,可能引发动力锂电池燃烧、爆炸、使用寿命缩短等“安全性”问题,[5]不利于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依托江西汽车制造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核心技术专利,同时完善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合理引进专利技术等方法加强产业技术含量,形成配套系列专利成果并将其产业化,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全面发展。

3 江西中医药产业专利情况及发展趋势

3.1 江西中医药产业的专利情况

中医药产业是生物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新医药产业。近几十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医药产业仍面临着创新能力低,研发投入少,规范化、标准化低等问题,尚未形成以专利保护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运作体系。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医药大国,但远非医药强国[6]。

江西省中医药产业专利发展优势较明显。根据2010年的专利检索情况分析,我省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同行业领域同期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1.31%,在我省各行业专利申请量比重排名中名列第二。其中,中药饮片加工领域专利申请占全国比重6.45%,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占全国比重6.7%,在全省行业领域中均为第一。

2008年我省获准组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将江西中药的区域、传统、资源和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我省中医药知识产权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2 江西中医药产业的专利发展趋势

但我省的中医药产业在专利领域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3.2.1 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利意识不足

我省现有医药的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申请788项,占37.83%,而在国外的医药专利申请中,非职务申请一般不超过5%。我省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192家,仅有77家申请过发明专利,占总企业数的40.1%。作为中药处方类专利的申请主体医疗机构,只有4家申请过发明专利。

3.2.2 具有自主专利权的药品数量少,中医药专利研发能力不够

我省中医药产业现有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数量还很少,专利药品率不足2%。我省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低,研发投入少,规范化、标准化低等问题。大部分中医药企业缺乏配套条件和科研力量,重复仿制药多而新药研发少。

我省中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要以南昌、宜春为中心,依托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中药产业传统优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从药用植物种植业到新药研发、生产、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进中医药技术标准化建设,建立江西特色中药炮制技术中心和饮片应用基地,保护江西特色中药炮制文化和技术。

4 以专利促进“三大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可以看到,我省在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中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专利优势,如掌握部分核心技术专利;具有一定的区域、传统、资源优势,能够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给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主体意识较好,出现了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企业等等。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如产业主体的专利意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薄弱,专利研发、产业化能力和发达省市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存在不足等,这些知识产权问题严重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和技术发展,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要使一个产业长久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产业知识产权。要大力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完善我省产、官、学、研高效协作的专利创新和转化体系,实施江西“科技大开放”战略,结合我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创新管理和应用机制,强化转化应用能力建设,才能全面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升级。

4.1 采取有力措施,提升“三大产业”专利创造能力

从我省三大产业的专利现状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利创造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产业主体和专利创造主体的企业对专利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二是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创造投入不够,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创造能力。

4.1.1 提升专利创造主体的专利意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专利创造体系

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造主体意识,推动有能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部门,加大研发投入;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或者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

高校和科研机构除了与企业合作或者根据委托开展专利创造外,可以将侧重点放在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大型基础性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专利创造主体要根据自身特性紧密联系,扬长避短,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专利创造体系。

同时要发挥政府作用,将专利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纳入科技计划实施评价体系,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创新主体积极开展专利活动。

4.1.2 出台和完善专利激励和专利优惠政策,为专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省实施的专利费资助和专利奖励政策,对于推动新兴产业的企业等创造主体积极研发申请专利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如2011年5月12日完成的首届江西省专利奖评选,在专利奖评价体系中对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了加分支持,被授予省专利奖的“在硅衬底上制备铟镓氮薄膜及发光器件的方法”、“健胃消食片的质量控制方法”等10项专利涉及光伏、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产业专利创造产生了有利影响。今后要进一步落实我省专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专利费资助政策和专利实施资助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鼓励专利产业化和商用化。

4.1.3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引智”政策相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创造人才

针对我省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扩大开放,积极“引智”,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强原始创新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发展之路。

我们在萍乡、宜春、新余等市进行《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调研中,看到当地利用本地资源和平台,积极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和一批拥有专利(即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并依托着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通过设立工作站、研发平台等直接服务于企业的需求,直接面对市场变化和发展,提升了专利产业率,产生了一批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好的专利。

针对我省高校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创造人才的空白现状,可以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支持,鼓励高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大开放的“引智”政策,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特别是科技型的企业家和经营型的科学家,全面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完善产业布局,提升“三大产业”专利应用能力

从三大产业的目前情况来看,都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产品不足、产业链布局不完整、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专利应用和产业发展。

4.2.1 通过“引智”借力,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布局

要结合我省新兴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引智”借力将资源集中到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突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如LED产业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区,加快向吉安、赣州、景德镇、九江、宜春等地辐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布局南昌、景德镇、上饶、宜春、赣州等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等等。通过试点示范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导向、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2.2 通过重点扶持,加强技术集成,获得市场优势

2006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出台了《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要求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研制予以重点支持。我省应参照该目录,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认定一批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新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给予重点扶持。对列入目录的关键技术的研发、专利申请和产品的开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无息借款、种子基金、补助(引导)资金、创业风险投资等支持。通过重点扶持推动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强产业的技术集成,并形成知识产权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

4.2.3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专利应用

在专利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政府应发挥不可替代的服务职能。首先要建立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完善10个专利数据库,推动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其次要完善和规范专利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专利技术转移、交易、实施转化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还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隐患,加强产业的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机制建设,关注国内外专利领域发展的新动向,跟踪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竞争态势,指导企业及时处理专利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建立专利预警应急机制。

4.3 巩固专利制度,提升“三大产业”专利管理能力

4.3.1 推动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了企事业单位、园区、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其中的试点企业多数来自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三大产业中专利优势明显的晶能光电、江中制药、汇仁制药、济民药业都在试点之列。试点示范工作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增强知识产权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对企业专利工作的这一推动作用,通过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分层次、分步骤地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主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产业的整体专利管理能力。

4.3.2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专利审查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涉及重要专利权的技术引进、合资合作、企业并购、技术产品生产出口等重大经济活动时,加强专利审查,尽可能消除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隐患,对于避免重复研发、专利技术的盲目引进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流失,降低知识产权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主管部门对可能涉及专利的重大经济活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会和当地专利管理部门沟通了解有关专利情况,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查机制,专利审查的重要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我省的重大经济活动专利审查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专利,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4 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三大产业”专利保护能力

4.4.1 加强专利保护,维护良好的专利市场秩序

加强专利保护,维护良好的专利市场秩序,是利用专利制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两种专利保护手段,依法加强专利执法等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12330”维权援助公益电话作为平台,为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4.4.2 大力倡导和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契机和手段,大力倡导和培养“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在全社会大力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形成“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的成果”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创新型江西发展的关键时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专利制度保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占领专利制高点。知识产权及专利的大量拥有、有效应用和强有力的保护必将助推江西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LED专利之争冷思考:专利授权合作渐成趋势[EB/OL].http://lights.ofweek.com/2011-07/ART-220008-8420-28473228_2.html.

[2]赵建国.海峡西岸闪耀知识产权光芒.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8-24.

[3]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4]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外企业在华专利布局意图明显[J].知识产权竞争动态,(14).

[5]李雷,夏凡.新能源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发展仍具难点[J].中国电子报,2010-11-11.

山城:三大战略 篇8

2009年重庆旅游实现“开门红”

“2009年1月份旅游人次达1347万人次,同比增幅160%,实现了开门红”,王局长指着记事录上的统计数据兴奋地说。虽然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但重庆旅游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重庆旅游人次突破1亿,国内游、出境游均较火爆,入境游稍逊一筹,达86万多人次,针对三大旅游市场不均衡发展,重庆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多、吸引力强的政策。汶川地震后,重庆出台了221号文件,王局长说,“这是全中国最优惠的文件”。一是政策奖励方面;二是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三是景区降低门票;四是大力营销;五是根据旅游业态,调整旅游结构,大力发展自助游。项目推出后,大受重庆市民欢迎。

重庆旅游优势明显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从地理上看,重庆正好位居中国版图中心,东传西递、承北启南,是中国西部唯一具备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一小时经济圈”航程。重庆是西部旅游主要景区的几何中心,以重庆为中心到周边省份著名景区的航程基本保持在一小时左右:到四川九寨沟一小时,贵州黄果树瀑布45分钟,西安兵马俑40分钟,云南丽江一小时,西藏拉萨一小时二十分,湖南张家界50分钟,湖北武汉、宜昌一小时,广西桂林稍微远些一小时五十分,这样与周边知名旅游景区形成“一小时航空圈”。

铁路枢纽。重庆是铁道部确定的继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后第五大中国铁路枢纽。铁路大提速到380公里/小时后,按350公里/小时运行,重庆到成都、昆明、西安、武汉、兰州、广州、北京、上海分别行程1,2,3,4,5,6,7,8小时,将形成“八小时西南”铁路交通格局。

“一大三小”航空布局。重庆民航机场将形成“一大三小”格局。“一大”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它在开通多条国际航线的基础上,最近又开通了洛杉矶、东京等多条航线,将建设为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2008年旅客年吞吐量达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接近8%,预计今年将达1300万人次;“三小”是指积极发展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巫山机场。舟白机场将于今年5月1日通航。王局长兴奋地表示,巫山机场通航后,畅游长江三峡,不仅能坐万吨级豪华游轮目睹三峡水上风光,而且也将参考美国科罗多拉大峡谷做法实行空中鸟瞰三峡全景。

重庆旅游资源禀赋是丰富的、齐全的,独特的。重庆有壮丽的长江三峡,激情的山水都市,精美的大足石刻,峻秀的乌江画廊,神奇的武陵风光等一批闻名中外的世界遗产和国家旅游景区。

重庆旅游资源特点:一是数量较多。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70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处。二是特色突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约400余处。这些资源围绕“山水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及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相对集中分布,各具特色。

旅游接待能力强。到2007年底,重庆市共有旅行社30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7家),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19家,1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3家待评);14家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进入重庆市;在重庆注册的旅游船85艘(其中涉外旅游船33艘);旅游车辆640台;全市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0多万人,导游人员6780名。目前全市有19个区县(自治县)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称号。巫山县荣获“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旅游发展“三大战略”

重庆旅游为了发挥好优势,提出了发展旅游“三大战略”: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坚持实施三大战略,是重庆市旅游经济加快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以大项目求突破。“十一五”期间,重庆旅游将紧紧围绕长江三峡、山水都市包括五方十泉、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加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力争每年上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王局长告诉记者,以前遍地开花的“温泉之都”压缩为“五方十泉”几大项目后,成了企业争相投资的沃土,半年内就引资113亿元。2008年全市旅游建设实际投入124亿多元,“五方十泉”建设累计投入32.4亿元。当前重点要抓好5个投资100亿元的项目和5个投资50亿元的项目,以及“太阳工程”(打造10个旅游基础建设,20个五星级豪华游轮,30个五星级宾馆,40个景区)和“一圈百泉”项目建设。

2、以大投入强基础。在大投入方面,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要继续借助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和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旅游节庆平台,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在投入重点上,主要向“4+1”旅游精品倾斜,重点投向旅游公共产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三个方面。还有,要借助生态、乡村等五大主题年活动,大力实施“三百”工程。

3、以大营销树形象。在大营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市场和政府+市场三种手段,加大境外市场,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国内市场的深度营销,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大重庆、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理念,重点打造媒体宣传营销平台、名人宣传营销平台、名节宣传营销平台,激情营销重庆旅游。首先是旅游主题年活动营销,重庆市旅游经济领导小组将2008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2009年确定为古镇旅游年,2010年确定为温泉旅游年,2011年确定为都市旅游年。其次是旅游节庆活动营销,每年推出两大节庆活动,即三峡国际旅游节和山水都市旅游节。节庆活动突出“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找寻平台”的招商主题,强势打造节庆品牌,使之经久不息、生机勃勃、永不落幕。三是大力度开展旅游文化促销。重点推出旅游文化促销“十个一”工程,以充分体现重庆旅游的道德基础、价值取向、艺术魅力、人文精神,深化旅游精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旅游精品的影响力。

构建“4+1”旅游精品

实施“三大”战略是为了打造“四大”旅游精品

第一,长江三峡。“高峡出平湖”后,万吨级的豪华游轮穿梭于三峡,三峡旖旎生态风景游客可以尽收眼底。中国政府对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更是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针对重庆发展出台三号文件,把打造长江三峡黄金国际旅游带列入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据中国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说,这是重庆旅游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里,把长江三峡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来打造。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对长江三峡“7+4”景区(“7”指白帝城、丰都名山、石宝寨、张飞庙、小三峡、神女溪、白鹤梁等长江沿线旅游景区,“4”指青龙瀑布、天坑地缝、红池坝、宁厂古镇等长江沿线延伸景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三峡旅游的统一品牌和整体形象,提升长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高峡出平湖”后,新生众多的壮丽景观,对国内外旅游者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在世界大江大河旅游中,长江三峡不愧是最为壮观、最具魅力的旅游精品。

第二,山水都市。重庆主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山城、江城、不夜城”,地方特色鲜明;作为集“美景、美食、美泉、美女”之大成“四美”现代化大都市,主题形象靓丽。重庆大力发展山城夜景、都市风情、会展经济等都市旅游产品,推出以“美丽之都、山水之城”为主题的山水都市旅游,以巴渝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风云为主线的陪都文化旅游,以“两江四岸”、山城夜景为背景的“八秀”旅游,以“五方十泉”为代表的“温泉之都”和以高尔夫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把山城都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光、休闲、购物旅游目的地。郭沫若笔下的“山城天街”,更使流光溢彩的重庆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第三,大足石刻。它是“大项目”之重点项目,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佛教摩岩造像石刻艺术群,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之一,199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重庆市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旅游财富。大足石刻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句,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寓意深刻,以其鲜明的宗教化、民族化、民俗化、地方化特色独树一帜,“每石每刻都精彩”,被誉为“田野里的艺术宫殿,东方的石刻圣经”,是集影视、养生、温泉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区,是重庆市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享誉中外的旅游文化产品。

第四,乌江画廊+武陵风光。主要集渝东南、张家界、贵州跨省市的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以乌江水道为主轴,以武陵山为载体,以民族风情为内涵,以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为纽带的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风光旅游,是重庆市山、水、石、峡、谷完美结合的一大自然景观,比较典型的景区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质奇观武隆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地震遗址黔江小南海、雄伟险峻的阿蓬江神龟峡等。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渝、湘、鄂、黔边区结合部,其鲜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底蕴,极具诱惑力。

区域联动提升旅游竞争力

谈到重庆与周边省份旅游相比较时,王局长说,重庆与四川省、云南省等旅游大省相比差距较大,压力也很大。王局长表示,近年来,重庆在旅游招商、景区打造、旅游产品、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逐渐提升,正在迈向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做到谋划、策划、规划、计划,做大量扎实工作,学习周边兄弟省份精华部分,加快发展,乘势发展,王局长信心十足。近年来,“大旅游”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因此,重庆与周边省市积极实行区域联动,共同促销,加大资源共享力度,共同促进旅游发展。重庆与西安、九寨沟、重庆、长江三峡共同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与云南、桂林、贵阳、九寨沟、张家界、重庆、长江三峡形成另一条线路,共同推销景区。渝黔高速公路刚开通,重庆与广安、遵义、贵阳三省市四城市就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包装推出了一条串联多个红色旅游景区的精品线路,深受广大自驾游客青睐。重庆、厦门、桂林三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三地就联手航空公司,推出“山、海、峡”旅游产品,形成“空中金三角”旅游新格局。重庆、湖北两地长期联手,开展三峡旅游联合执法活动等,提高三峡旅游品质。海峡两岸“大三通”协议签订后,重庆市被列为第二批直航台湾

航点城市。今年6月,重庆同国家旅游局联合西部其他11个省区,举办首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

西博会诚邀海内外客商

中国国家旅游局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两年一届的首届重庆西部旅游博览会将于6月18日开幕。王局长表示,展馆将免费开放,有旅游资源、产品介绍;有旅游产品研发与制造、游船游轮经济发展论坛、打造五星级宾馆等项目招商等,诚挚欢迎海内外客商,华侨华商莅临博览会,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下一篇:2019年会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