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精选7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他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1.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不好,“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3.示例:镌刻着流逝的日子。
4.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是因为顶针凝聚了母亲一生的艰辛,是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5.“略”。
真正好的少儿读物, 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式的, 将成人世界的现成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孩子, 让孩子去阅读、背诵, 而是以孩子为主体, 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许多潜在的可能性, 比如想象力、创造力、梦想、自由等, 少儿读物需要保全和呵护这种天性与潜能, 而非用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禁忌来约束他们的天性。真理是教人得自由, 读书也是教人得自由。
我相信, 在孩子的幼稚之中, 蕴含着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图文书, 如《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 之所以获得许多孩子的喜爱, 首先是因为它尊重孩子, 从孩子出发。在国外乃至中国港台地区, 有许多才智之士意识到对儿童的塑造, 即是参与对未来社会的构建, 他们的笔端充满对宇宙万物的好奇与善意, 笔下的文字与图画充满了未泯的童心。剑桥大学的麦克法兰教授写过一本《给莉莉的信》, 给孙女讲故事的方式, 深入浅出, 有大量活泼的细节, 10多岁的孩子读来甘之如饴。德国的博多·舍费尔为孩子们写了一本介绍理财知识的《小狗钱钱》, 童话般有趣, 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三联书店曾出过一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孩子们的信》, 作者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谈论的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这些杰出的人们心甘情愿俯下身子, 以极大的热情和爱意, 跟孩子们谈论究竟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类之间会有战争?……他们将孩子当做平等的主体, 未来社会的主人。
我发现, 从晚清到民国, 无论是小学教科书还是少儿读物的编写者, 已超越原先四书五经给予他们的限制, 从异质文明中吸收了新的亮光、新的思想, 致力于开启民智, 造就一代新民, 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 被戏称为“猫猫狗狗”的国文课本, 一方面贴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可能性, 一方面悄悄地将美好的文明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中。叶圣陶、丰子恺他们参与编写、绘图的课本、课外读物之所以抓住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心, 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从孩子出发的。
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网络时代, 我们需要跟孩子们谈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信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套丛书的作者, 郭初阳、蔡朝阳、蒋瑞龙都是前几年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2010年《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的出版, 曾引起了公众包括许多家长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和审视。如果说, “救救孩子”是“破”, 那么,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套读本, 便是他们“立”的一个小小尝试, 当人们在关心小学课本中的内容真伪, 爱迪生究竟有没有救妈妈的时候, 他们就已开始埋头编写这套读本了, 其中贯穿了他们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 也贯穿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近百年前, 孙中山痛感国人如一盘散沙, 连开会、动议、附议、表决都不会, 亲手编写了《会议通则》 (之后改名为《民权初步》) 。他说, “孩提之学步也, 必有保母教之, 今国民之学步, 亦当如是。”郭初阳的《为什么要开会》有一个神奇的开头:这是被施了魔法的一天, 街上阒无人烟。然而, 人类之所以是一个社会, 正在于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我们最基本的关系。那么, 究竟如何相处呢?聪明的人类想出开会商讨的办法, 这种智慧, 不断推进人类的和平共处, 消泯歧见, 求同存异。郭初阳最初的灵感来自《罗伯特议事规则》, 为此他多次请教该书的中译者袁天鹏先生。
丛书的多位作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他们初为人父。这种身份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教育的重要有了崭新的体认。正是蔡朝阳5岁的儿子蔡从从给他的灵感, 使他写下《为什么不能买下所有东西?》, 实际上这是一本给小学生看的经济学常识, 他从活的现实中撷取真实的故事, 步步深入, 向孩子解答:为什么不能够把所有的玩具都买走?钱从哪里来?工作是什么?假如你有一笔钱会用来做啥?勤劳就能致富?干净的钱与肮脏的钱?人一辈子究竟需要多少钱?常立是一位大学的文学教师, 因为做了父亲, 他立志要为孩子写一本最好的童话。他的《从前有一个点》充满奇思妙想, 同时不排斥对科学和逻辑的尊重, 这当中贯穿着他对孩子无尽的爱意。蒋瑞龙要跟孩子们谈论的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中国和中国人。这事关我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尤其是当下, 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常常弥漫着一些习见的错谬。他从家园出发, 展开跟孩子的对话, 推己及人, 化抽象为形象, 可以让孩子对祖国有更真实的体认。
这是一群七零后朋友在少儿读物上的初次试笔, 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同时, 让我想到民国时代那些先辈们曾经的努力, 因此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接续。我不敢说他们所做的有多么完善, 但我敢说, 他们确实是从孩子出发的, 他们用心了。我敢说, 有幸与这些读物相遇的孩子们是有福的, 你们将在这里打开一扇门, 一扇通往更辽阔的文明世界的门, 你们的人生也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17岁那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临时工作。母亲喜忧参半:家有了指望,但又为我的毛手毛脚操心。
工作对我们孤女寡母太重要了。我中学毕业后,正赶上经济大萧条,一个差事会有几十、上百的失业者争夺。多亏母亲为
我的面试赶做了一身整洁的海军蓝衣服,才得以被一家珠宝行录用。
在商店的一楼,我干得挺欢。第一周,受到领班的称赞。第二周,我被破例调到楼上。
楼上珠宝部是商场的心脏,专营珍宝和高级饰物。整层楼排列着气派很大的展品橱窗,还有两个专供客人看购珠宝的小屋
。
我的职责是管理商品,在经理室外帮忙和传接电话。要干得热情、敏捷,还要防盗。
圣诞节临近,工作日趋紧张、兴奋,我也忧虑起来。忙季过后我就得走,回复往昔可怕的奔波日子。然而幸运之神却来临
了。一天下午,我听到经理对总管说:“艾艾那个小管理员很不赖,我挺喜欢她那个快活劲。”
我竖起耳朵听到总管回答:“是,这姑娘挺不错,我正有留下她的意思。”
这让我回家时蹦跳了一路。
翌日,我冒雨赶到店里。距圣诞节只剩下一周时间,全店人员都绷紧了神经。
我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约莫三十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我一跳,他几乎就是这
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有如陷入了他人置下的陷阱。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是褴褛不堪,诉说着
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永不可及的绝望眼神,盯着那些宝石。
我感到因为同情而涌起的悲伤。但我还牵挂着其他事,很快就把他忘了。
小屋打来要货电话,我进橱窗最里边取珠宝。当我急急地挪出来时,衣袖碰落了一个碟子,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滚落到
地上。
总管先生激动不安地匆匆赶来,但没有发火。他知道我这一天是在怎样干的,只是说:“快捡起来,放回碟子。”
我弯着腰,几欲泪下地说:“先生,小屋还有顾客等着呢。”
“去那边,孩子。你快捡起这些戒指!”
我用近乎狂乱的速度捡回五枚戒指,但怎么也找不到第六枚。我寻思它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就跑过去细细搜寻。没有
!我突然瞥见那个高个男子正向出口走去。顿时,我领悟到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瞬,他正在场!
当他的手就要触及门柄时,我叫道:“对不起,先生。”
他转过身来。漫长的一分钟里,我们无言对视。我祈祷着,不管怎样,让我挽回我在商店里的未来吧。跌落戒指是很糟
但终会被忘却;要是丢掉一枚,那简直不敢想象!而此刻,我若表现得急躁——即便我判断正确——也终会使我所有美好的希
望化为泡影。
“什么事?”他问。他的脸肌在抽搐。
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我能感觉得出他进店不是想偷什么。他也许想得到片刻温暖和感受一下美好的时辰。我深
知什么是苦寻工作而又一无所获。我还能想象得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看这社会:一些人在购买奢侈品,而他一家老小
却无以果腹。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猛地,我知道该怎样作答了。母亲说过,大多数人都是心地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个男人会伤害
我。我望望窗外,此时大雾弥漫。
“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我说。
他长久地审视着我,渐渐,一丝十分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我能肯定,你在这里
会干得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他伸出手与我相握。我低声地说:“也祝您好运。”他推开店门,消失在浓雾里。
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不好,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我一眼就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去,不想让她发现。我甚至暗暗祈祷:她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买糖果……
③那是50年前的事了。那时,“大革命”已接近尾声。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被划为了“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④看着这个母亲一般暖和和爱护过我的老师,看到她被凛冽的寒风冻得通红的双手,我不由一阵辛酸。忽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它的包装纸上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名字还是烫金的——“奶油太妃”。晚上睡觉时,我曾几次想要剥开来吃掉,却一直没舍得。那年月,嗅一嗅那“奶油太妃”的香味,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⑤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刘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等我转身离去,才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⑥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思的目光;整整一天,我心里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⑦只是等到了晚上,才发现出了问题。军军问我:“小余子,我那块包在‘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你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原来那不过是一块包在淡淡奶油糖香里的假糖!我竟跟刘老师闹了一个恶作剧!我竟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夜里,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⑧从那以后,我开始害怕刘老师那注视的目光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没颜面去见刘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⑨“我买两斤水果糖。”花白头发的刘老师还是走了过来。我迅速打量了她一眼——她真的老了,脸上已出现了老年斑,但她那慈爱的笑脸,使她显得那么和善。庆幸的是,她没有认出我。
⑩忽然间,我想到必须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难得机会!“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她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含泪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松开。忽然,她像想起什么似的,抓了一把糖果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⑾捧着那把糖,我却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下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的样子,她笑了:“怎么?(甲)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乙)你忘了,你还请老师吃过糖呢!(丙)我还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丁)”
⑿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心中几十年的怨恨?我羞红了脸,真想躲到一边偷偷地大哭一场!刘老师却一点儿也不顾我情绪上的变化,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颗糖,让我感觉到人世间的爱还没有泯灭,所以也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只是,老师没那福气消受,就在你走后不久,糖就被专案组的一帮人搜走了。至今我还在后悔,当初,为什么没舍得早点儿将那颗糖吃掉呢?”刘老师感伤地叹息起来。我则仿佛忽然间拨云见日…!
⒀当天晚上,我买了礼物去刘老师的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心中更有了一股勇气……
1、第④段划线句应填入的关联词是(2分)
A、如果……就……B、即使……也……
C、虽然……但是……D、不但……而且……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处是()(2分)
A、甲B、乙C、丙D、丁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③段-第⑧段属于,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3分)
4、第12段加点词“拨云见日”指的是。(2分)
5、第13段中“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心中更有了一股勇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6、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请补出刘老师想说却没能说出的话,使其符合文意(5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2分)B
2、(2分)A
3、(3分)插叙(1分,写错别字不得分)补充交代了“我”50多年来一直愧疚自责不敢见刘老师的原因(1分),为下文“我”了解事情真相而释怀的情感变化作铺垫(1分)。
4、(2分)指的是“我”终于摆脱了多年来压在心头的内疚和自责而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和轻松。
5、(4分)“感到解脱与轻松”是因为“我”知道当年的那颗假糖并没有给老师造成伤害;“心中更有了一股勇气”是因为看到刘老师在那样的重创下都能坚强乐观地活下来,想到自己怎么可以因为一时的生意不好就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A.一生只有三天 B.抓住今天,把握现在
C.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 D.不再做那种虚度今天、等待明天的人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在论述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仿例再补写两句:如果有时间,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时间,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一生只有三天!可作者为什么认为只有今天最重要?请结合课文简要回答。
4.文中以问句开头,又以问句作结,你认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吴清源于20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1)答D给3分、C给2分、E给1分
(2)?爱才。知道了吴清源的棋艺后,濑越决定收吴清源为徒坚定。濑越收吴清源为徒,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但濑越信念坚定关心别人。由于政局动荡,濑越十分担心吴清源的人身安全,就把吴清源接到自己身边,随后又把吴清源的家人接到日本。
(3)表现:?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的围棋思想担任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③亲自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
作用:?)照应题目“一生一世一棋局”,表明吴清源一生都在致力于围棋事业,即便退出棋坛,但主要工作还是围棋表现吴清源围棋水平的高超。在日本棋圣战决赛中,吴清源对棋局的判断验证了他棋艺水平的高超表现了吴清源对围棋发展的贡献。即便是到了晚年,吴清源依旧尽自己的努力发展围棋。
(4)示例?痴迷围棋。吴清源从小就以下棋为乐,在北京时整天都研究棋谱;不被外界影响,父亲去世造成家庭十分困难时,也没有忘记围棋有创新精神。在日本与木谷实一起有意打破围棋的固定模式,形成了现代围棋的雏形“新布局”不惧危险。在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候,吴清源在十番棋中的每一次对决都充满危险,但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4)顺其自然。在围棋的对决中,吴清源用平常心,顺势而为,最终成为“棋坛第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蒋丰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曾留学日本,对围棋非常痴迷,回国后也爱不释手。在父亲的教导下,吴清源和几个兄弟在家以下棋为乐,但他明显比其他几个孩子进步快,从小就会两手同时打谱。
吴清源童年时,全家“北漂”进京。父亲看见吴清源潜质非凡,专门为他订购了新出版的日本棋谱。他人小手小,棋谱大都很厚,每天从早到晚一手拿棋谱一手拿棋子,因为学习异常用功,久而久之吴清源两只手的中指都弯曲变形,从小就落下“职业病”。
1924年,吴毅因患肺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当时,吴清源仅有10岁。失去了顶梁柱,家道中落,但吴清源似乎并没有收到什么影响,依然是每天埋头研究围棋。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名手顾水如是他门下的清客,常和他一起下棋。于是,母亲带着吴清源拜访顾水如,请他把年幼的吴清源引荐给段祺瑞。
段祺瑞见了吴清源后,很是喜欢,每月给他100大洋的补助。此后,随着时局变化,段祺瑞自身难保,吴清源的补助也彻底“断了炊”。为了养活家人,吴清源在福建同乡的带领下,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
一天,吴清源和一个日本初段下了一盘棋,苦战数小时后获胜。这盘棋把日本人山崎有民惊呆了。他立刻给远在日本的`著名棋士濑越宪作写了封信,力荐濑越收下吴清源做弟子。从1926年夏天到1928年,吴清源又先后与日本3名高手下了多盘测试棋,均胜出。看了这些测试棋谱,濑越决意收下吴清源。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吴清源将来棋下得不好,作为当世高手的濑越脸面何在?另一方面,如果吴清源太凶猛,打败日本众多高手,日本围棋脸面何在?濑越说:“吴清源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让他到日本学习是我的夙愿。”
1928年,吴清源抵达日本。由于政局动荡,濑越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把吴清源接到身边住下。之后,又将吴清源的家人陆续接到日本团聚。
吴清源刻苦好学,棋艺越来越精进。从1929年至1932年,他段位不高,执黑棋为多,因战绩辉煌,获得了“黑先无敌”的美誉。
这一时期,吴清源还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木谷实。木谷实和他一样,在各种棋战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当时被称为“新布局”。“新布局”打破了日本棋界从幕府初期开始300余年的固定模式,棋手布局的思维方法获得自由。“新布局”也成为现代围棋的雏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专门写文章赞扬说:“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两位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
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绝对的“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在十番棋中,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这样的成就让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
吴清源在棋盘上横扫日本棋手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日盛,他每赢一盘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吴清源把这些十番棋比赛,比做悬崖上的决斗,要么胜利,要么粉身碎骨。在巨大的压力和歧视中,他全胜而归,除了棋艺的精湛外,能够获胜的根本,则是他的平常心。吴清源说:“对战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从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之后又患上了肺结核。疾病使他退出棋坛,但他对围棋痴迷不改。晚年的他不再拘泥于胜负,而是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局限于边角,而应保持平衡。吴清源的围棋思维已更多渗透着人生哲理。直至耄耋之年,他一直担任有着“围棋奥运”之称的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亲临赛场观战。
年2月,吴清源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当时正值第五局,执黑的山下敬吾落在下风,许多人认为山下敬吾悬了。吴清源当场不动声色,临走时说:“白棋输了。”结果,山下敬吾真的赢了。众人感慨:百岁棋圣,宝刀不老。
(摘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1)吴清源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中日围棋交流、中日友好以及提高青少年围棋水平做出的贡献。(CCTV《新闻联播》)
(2)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吴清源的经历为蓝本,描写中国少年围棋天才赴日本学棋的故事,力图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文化界为了两国和平以及文化交流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遭受的磨难。(《形容吴清源:棋圣、独孤求败、入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标题概括出了吴清源与围棋的关系,他一生一世都围绕着围棋生活,同时也照应了以吴清源为原型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B.吴清源围棋的启蒙老师是其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吴毅,文章开篇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后文中吴清源能够到日本学习围棋做铺垫。
C.文章交代了吴清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十分贫困的状态下在母亲的操持下投奔段祺瑞以及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的内容,其目的是体现吴清源从小就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
D.吴清源跟随父亲学习围棋时展现出天赋,后来到日本后更是刻苦努力,所谓“吴清源时代”体现出来的是他对围棋的执着和坚持。
E.文章引用川端康成的话,证明了吴清源和木谷实创造的“新布局”在现代围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人利用“新布局”创作出了现代围棋。
(2)濑越收吴清源为徒的相关内容体现了濑越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吴清源退出棋坛后有哪些表现?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吴清源成为“棋坛第一人”的突出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1)答D给3分、C给2分、E给1分
(2)?爱才。知道了吴清源的棋艺后,濑越决定收吴清源为徒坚定。濑越收吴清源为徒,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但濑越信念坚定关心别人。由于政局动荡,濑越十分担心吴清源的人身安全,就把吴清源接到自己身边,随后又把吴清源的家人接到日本。
(3)表现:?倡导“六合之棋”“中的精神”的围棋思想担任应氏杯的裁判长和名誉顾问。③亲自去观看日本棋圣战决赛
作用:?)照应题目“一生一世一棋局”,表明吴清源一生都在致力于围棋事业,即便退出棋坛,但主要工作还是围棋表现吴清源围棋水平的高超。在日本棋圣战决赛中,吴清源对棋局的判断验证了他棋艺水平的高超表现了吴清源对围棋发展的贡献。即便是到了晚年,吴清源依旧尽自己的努力发展围棋。
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
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
15.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的表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1)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多面手”);(2)历经磨难却不悲观;(3)勤于阅读;(4)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查看完整高中传记类阅读训练答案100则(本题在页答案第4页)…
【《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人一生的《诗》07-11
李白的一生经历10-23
陆游一生的挚爱10-27
一生保留的美文11-08
改变一生的闪念12-12
一生的牵手作文12-15
一生的陪伴爱情诗歌06-14
美文故事:母亲的一生10-24
相伴一生的记叙作文10-29
一生的等待作文800字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