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质量评价总结(推荐11篇)
1.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2.污染源:能够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污染物的来源
3.污染物: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或能量,称为环境污染物
4.环境标准:国家根据人群健康、生态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所规定的技术规范
5.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污染影响的条件下,其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又称环境本底值
6.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影响识别:通过系统的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与措施
9.生态影响分析:在工程分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开发建设项目影响生态环境的途径、方式、强度和性质以及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应特点
10.环境风险评价: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或面临的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11.环境风险识别:运用因果分析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从纷繁杂乱的环境系统中找出具有风险的因素的过程
简答题
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
1)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2)污染物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背景值的预测
5)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6)评价结论及对策
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1)总则2)建设项目概况3)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附位置图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5)环境现状调查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8)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9)经费概算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建设项目概况与分析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5)评价结论及建议
零散考点
环境模拟实验
评价级别较高,对预测结果要求很严,没有类似的工程可类比或无法利用数学模
型进行预测时,可用此法
环境标准分类(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分级(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
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我国环境标准的执行
1.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执行
2.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执行行业,无行业执行综合。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时间长,工作量大,所得结果准确,评价时间允许,评价级别较高时)、物料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简便,准确性差)主要污染源的确定(由大到小排列,由大到小计算累计污染负荷比,80%左右即为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物的确定(同上)
内梅罗污染指数介绍
参数选择:水温、水色、混浊度、pH、大肠杆菌、总溶解固体、悬浮固体、总氨、碱度、硬度、氨、铁和锰、硫酸盐、DO
水质指数等于均值的平方加极值的平方除二的根号
土壤背景值的确定
背景值=平均值—标准差和平均值+标准差
背景值的检验:标准差检验法、“4d”法检验、富集系数检验
分级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起始污染值xa土壤轻度污染值xc土壤重度污染起始值xp 统计噪声级
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中值 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底值环境影响分类
按来源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效果分: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性质分:可恢复、不可恢复
基本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区别
辐射逆温、地形逆温
烟囱排烟:波浪型天气极不稳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圆锥筒型中度稳定——
直细型稳定度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稳定度分类
A(强不稳定)、B(不稳定)、C(弱不稳定)、D(中性)、E(较稳定)、F(稳定)六类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
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主导方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水体污染物
按污染性质分: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废热 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扩散水质模型
1.零维水质模型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2.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适用条件: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小风(1.5m/s>u0>=0.5m/s)静风(u0<0.5m/s)
计算
1.污染排放量的计算(物料衡算法)
2.燃煤SO2排放量
3.大气污染物中烟尘量的计算
4.等标污染负荷
5.DO的标准指数和PH的标准指数
6.类指数法计算(内梅罗)
7.声压级和噪声的叠加、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评价航空噪声
8.水质完全混合断面以下的任一断面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06年首次开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 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环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我们率先就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课程开发的思路
要进行新的高职课程开发, 就要对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对原有的学科内容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
岗位调研通过对大量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环保咨询公司、设计院的环评机构进行调研, 了解到环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 明确了从事工作的岗位群主要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开发人员、环境规划技术员、清洁生产审核员等, 其中,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占70%以上。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职业的代表性, 所完成的任务具有综合性, 并能反映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过大量的调研及课题组成员多年的环评实践, 得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1) 。
行动领域的确定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 并对多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 得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的行动领域 (见表2) 。
行动领域能力分析能力分析是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笔者主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分析该行动领域所对应的能力 (见表3) 。
构建学习领域在对行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 聘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课程开发组全体教师一起, 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构建了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见表4) 。
注:此表不包括基础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以环评技术人员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上岗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依托学院环评中心具体项目设计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教学与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真实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案例, 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进行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的编制。
课程的组织实施
笔者拟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课程学习领域为例, 说明课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 树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应该有的职业道德观念, 能够针对具体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达到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 (国家职业资格) 的要求, 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职业技能。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职业技能和要求,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 (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系统地介绍应如何开展具体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 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如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理, 技术方法, 标准和案例实践。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岗位、企业及各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整合教学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岗位技能和知识结构为目标, 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 分别为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及环评文件编制, 在循序渐进的6个学习情境中, 完成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职业角色转化。具体学习情境的设计及对应的学时、培养目标 (见表5)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本课程学习情境的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 (1) 资讯。对于每个情境的教学, 教师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 或告诉学生资料来源,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 (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标准、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项目资料等) 。引导学生获得完成任务的资讯。学生以4~5人分成小组, 通过通读、讨论、查阅等方式学习相关资料, 锻炼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2) 计划。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讨论, 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 在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的基础上, 激发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 决策。分小组讨论, 分析阐述各自制定的资料清单和工作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的资料清单和工作计划, 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工作计划和资料清单准备情况。 (4) 实施。按照工作计划分组实施, 每个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扮演项目建设方、环评技术人员、环评文件的审批人、项目涉及的公众等多个角色, 并进行角色互换。 (5) 检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自查、小组互查、教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 (6) 评估。模拟环评评审会的要求, 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咨询者、引导者、指导者,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 自己发现问题, 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 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突破了传统的知识点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团队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完成状况及学生本人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突出能力目标, 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勤、平时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也纳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质量考核中 (见表6) 。
课程改革的实现条件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 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课程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建设。
环评实训室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必须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模拟, 为学生提供现场的操作过程,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其顺利开展必须有相关实训环境的支撑。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 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工作任务的现场工作环境, 完成相应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在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成立了独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训室, 配备了必要的环评软件、绘图软件、计算机、投影仪、GPS、数码相机、DV、资料柜等器材, 同时, 进一步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资源的开发国家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与更新, 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标准更新得非常快, 而目前的教材内容更新比较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更新及时修订和调整, 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时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训条件, 结合项目内容与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 开发出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 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全方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目前, 我院该课程有专任教师8人, 兼职教师5人, 兼课教师5人。专任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 其中, 有注册环评工程师1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3人, 具备清洁生产审核证书的8人;兼职教师中有注册环评工程师3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1人;兼课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 其中, 有环评工程师3人, 具备环评岗位证书的2人。课程组教师都接受了国内良好的高等教育, 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学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理论研究和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 有较强的教研和科研能力, 可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摘要:根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 以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方向) 为例, 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思路、课程的组织实施及课程改革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工作过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范珍, 管亚风, 黄志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0 (23) .
[2]邱梅, 付正祥, 段琼.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0) .
[关键词]监控评价 工程机械专业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122-02
一、构建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必要性
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必须付诸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和措施才能予以落实。正因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直接影响高职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应当充分体现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监控、评价主体到位;二是监控、评价客体覆盖全面;三是监控、评价机制行之有效;四是监控、评价体系完善合理;五是监控、评价标准科学公正;六是监控、评价结果准确可信;七是监控、评价办法易于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八是监控、评价结果达到奖优罚劣、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积极效应。
传统的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教学系部、教研室的有关负责人承担的。监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平时的教学工作检查、听课、了解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反映以及考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似乎只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只有教学管理部门才说了算。这就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的单一或严重缺位。二是监控、评价内容单纯,似乎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全部,而体现高职重要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质特征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之外的其他素质和能力、所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被排斥在监控、评价的范围之外。这造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客体狭隘且覆盖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监控评价主体基本是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这就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很容易受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监控评价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更新以及变化更快的要求,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构成监控评价的常规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指挥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从这里抓起。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决不是要削弱或替代这些部门的监控、评价功能,而是要明确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监控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直接责任者。他们的任务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动态要求,开发并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负责对教学的组织,进行教学管理与监督;负责组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教学检查;负责学生对任课教师意见的收集、反馈;负责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测评活动;负责组织考试和成绩分析;教学系部还要负责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做出每个教师工作态度、表现、业绩(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结论,确定考核等级及奖惩等。教务处还要履行对各系部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和评价。
(二)成立教学督导组,形成对教学过程日常巡视检查的督查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忙于冗杂的教学事务性工作,教学监控、评价工作基本上是阶段性、有重点地安排,并非天天进行。为了强化并提高教务处对全校日常教学工作监督与检查的权威性,有必要成立由教务处长、教学系部主任及教学总支书记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保持每天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巡视检查。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教学纪律日常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对当天发生的教学责任事故进行认定,提出处理意见并通报各系部;向教务处提出改进教学监督、管理方面的意见。
(三)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
学生质量本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客体,同时又可以成为重要的监控评价主体。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师德水平等了解得最详细、感受最深刻,因而也最有发言权。
学生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各班级学生干部如实填写“班级教学周报表”,对教师课及实习教学的教学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课后辅导等常规性教学环节进行记录,使教务处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各种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二是通过学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动走出校园,接受社会有关课程的统一水平考试,通过学生的“过关”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检验理论教学水平,并且作为教学奖励的依据。目前全国性的课程水平统一测试科目逐渐增多,如公共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全国计算应用技术等级考试、机械绘图员等级考试等。这些属于全国性的测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得到全国各行各业的认可。
2.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引进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测试,作为实践教学水平、成绩的检验标准。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拿到毕业文凭,还须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就自然引入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水平的测定有了更客观、更权威的检验标准,推动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华同曙.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教育导刊,2009,(1).
[2] 曾仲.构建学习型社会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继[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3] 谢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4] 苟建明.发展性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5] 冉进财,米金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全方面的专业学科,在这个专业里包含了很多门得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环境艺术专业可以分为:手绘制图、建筑结构分析、材料运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制图软件学习等。
我作为一名环境艺术系的学生在工作后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进行了自我学习的分析与评价:
手绘制图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的课时是比较适中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基础知识大的很扎实。在手绘制图中有个手绘效果图,这个学科的课时设置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有些紧张,工作中发现手绘效果图也相当的重要也是自己手绘能力的一种表现,学校可以适当的增加学习的机会。
建筑结构分析我们当时遇到了很好的专业老师老师,每个结构分析的到位很细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画了很多结构图,让我们学的很轻松。
材料运用这门课程需要实践的地方比较多,我们上课时老师多次组织外出去材料市场调研,对调研材料举例一一讲解,回来后自己写调研报告。但是实践的次数不多,学生对材料了解只是皮毛,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调研次数,学校可以通过赞助的途径配备详细的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
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学科,我们学习的太少了,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怎么回事,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增加课时量。
制图软件学习包含了三个软件:CAD、PHOTOSHOP、3D.其中CAD的学习算是三个之中最好的了,PHOTOSHOP、3D只是了解有这么个软件怎么样使用软件上的标志符号,过多的学习还要自己课后自主学习研究。我觉得作为专业专科学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
以上是我对学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评价与个人看法,希望学校越来越好。
我学习成绩优良,学风端正,学习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在认真完成自身学业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选修课学习和各种课余活动,并取得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计算机三级,并获得奖学金。努力吸收各方面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如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生态学和污染治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及行政单位等部门从事科研、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熟悉化工产品常规化学、物理性质及含量分析方法及操作原理,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用,熟悉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物质的方法,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常规分析仪器操作。
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也注重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广泛的涉猎了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计算机理论与操作也具有一定的水平。
在思想方面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多次参加了义务劳动和社会活动。同时我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力求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培训是环境保护学会组织的,现场培训两天,并随后开放网络课程,培训主要是环境评价和修复两方面技术,课程包括《场地环境修复产业发展与投融资机制》、《污染场地调查》和《污染场地实用修复技术》,现就培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
1.土壤污染形势
由于目前环境恶化形势愈发恶劣,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对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迫切需要一个新型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将会得到法律与资金的双重支持。环保法关于水体污染防治的“水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气十条”都已经陆续出台,而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土十条”也将在2015年内出台,很可能土壤修复的力度还要超过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
国内的土壤修复始于2004年,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事件”使得人们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同年在上海为筹备世博会开始进行最初的土壤修复,目前统计全国70%的地区存在土地污染问题,受污染的土方总量达到29.68立方米,污染物轻微超标、轻度超标、中度超标、重度超标的比例分别是11.2%、2.3%、1.5%、1.1%,污染物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最小。
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的转变呈现出以下特点:由有毒化工污染向重金属污染转变,由工业污染向农业污染转变,由城区向农村扩散,由地表向地下扩散,由水土污染发展成为食品污染。
如果按照每治理1立方米污染土壤58元计算,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需要45万亿,仅耕地污染治理就要6.8万亿,而目前我国花在土壤治理的经费仅为40亿元,预计在2015年用于土壤治理的资金将提升到400亿,未来五年将上升至上万亿。这里面用于工业土壤修复的为1.06-9.5万亿,农田土壤修复的3.4-25万亿,矿山土壤修复的0.54-3.46万亿。
2.场地修复产业发展
美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根据修复资金占GDP比重来划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90年代(GDP占比0.056%)、第二阶段93-01年(GDP占比0.123%)、第三阶段01-04年(GDP占比0.7%)、第四阶段05年至今(GDP占比0.49%),目前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人员设备发展刚刚起步,技术也处于试验阶段,主要受困于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以及人员技术装备落后。
目前参与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达到了上千家,包括前期的调查咨询,中期的修复及后期的验收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比较大型的企业有湖南永清环保、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北京金隅红树林、江苏大地益源、中节能大地等企业,由于土壤修复涉及国家安全,国外的土壤修复企业很难进入,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上、广、江、浙、鄂等省市
3.土壤修复技术
在《2014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中提出了15种技术手段,包括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异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异位热脱附技术、异位土壤洗脱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土壤阻隔填埋技术、生物堆技术、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地下水修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地下水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多相抽提技术、原位生物通风技术。对于污染环境及污染物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土壤修复。
4.商业模式
一般的商业模式分为招标模式、修复开发模式、BOT、EPC四种,招标模式由于是政府进行买单能够保证治理的质量,但庞大的资金政府无法承担;修复开发模式是开发商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进行开发,这其中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可能在修复质量上打折扣;BOT模式是通过治理污染土地获得土地的经营权,通过经营权转让获得治理的利益回报,能够解决资金问题,缺点是周期比较长;EPC模式是环保企业承包治理,政府对治理效果进行验收,同样面临资金问题。由于很多污染土地是长时间累积出现的问题,责任主体难以明确,这样治理的费用没有来源,目前面临着没有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困境。
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提出了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模式。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用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最终使合作双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如供水、供电、医疗、高速公路等行业,都是采用PPP合作模式,永清环保采用PPP运营模式,与政府合资开发项目,企业通过投资管理,最终获得土地的增值价值,2015年出台的《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保证了企业的投资回报。
第三方治理改变了以往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由于污染企业缺乏治理的技术和意愿,借助环保企业的技术手段进行土壤治理,污染企业只要通过付给政府污染费用,由政府以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招标治理,通过土壤修复将有害土壤变为可产出价值的绿色资源,以此作为绿色金融产品进行融资。
5.污染场地调查
污染场地的调查首先要建立场地污染模型,其要素包括岩性解构与水文地质特征,污染源特征,特征污染物及其状态,污染聚集介质,污染物在介质中的分散及迁移规律,以这个模型为基础进行调查评估。
主要任务可分为三个步骤,初步调查阶段收集污染场地的各项资料,进行现场勘查;探索性调查阶段为验证污染模型并进行少量的取样分析;详细调查阶段要对污染物进行定量调查。
初步调查要了解场地的基本条件,主要污染物,潜在污染源等内容,前期可通过观察或访问当地人员的方式了解污染物的大致情况,确定调查取样的比例尺后,可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现场测量,最终确定详细的调查测试清单。清单内容包括介绍污染场地的类型,初步测试的清单,筛选测试分析污染物和确定最终清单。
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污染源、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地下水、受体等情况,方法可采用仪器筛查和钻探的方式。
6.新型修复技术
热脱附修复是一种常用技术,包括热转窑、直接焚烧、等离子熔融、蒸汽气提、电子气提、水合热裂氧化等技术,其中一种新型的电磁加热技术,其单位体积成本约400元,相对其他热脱附技术修复时间减少86%,能耗降低46%;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修复术,成本相对较低;还有一种球磨反应技术;土工管带修复技术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材料,将污泥填充到土工管带中,添加促凝剂使其形成絮团,通过自身重力脱水固结,一般市政污泥在半年后能够脱水50%左右,随着时间得延长脱水速率会下降,在天津滨海生态城污水库治理项目中,这种方法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本次培训针对的是土壤污染评价和修复两方面的学员,而我们主要从事的还是修复工作,对于修复技术方面,涉及到植物修复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但了解了一些其他物理化学的修复方法,对于行业发展以及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说培训还是有收获的,目前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公司如果参与其中,必须要掌握有效的技术措施,并通过治理效果获得认可。
《化工原理》以“三传”理论为主要内容,是一门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训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掌握各化工单元的操作原理、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计算、设备选型与校核以及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树立工程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兼具了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和教学都基本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模式,理论课由于课程的理论难度大、知识点广、公式繁多、应用性强,学生学起来困难很大。实验课又仅仅局限于对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和补充,导致很多学生学完后只能记住一些公式,根本不会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与实际生产过程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在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中培养起前面所述的专业核心技能。
《化工原理》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3,4,5]。笔者针对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专业岗位进行知识技能的整体分析后,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项目任务,如“非均相分离及其设备的选择——大气中颗粒物的去除及设备选用、水中颗粒物的去除及设备选用”、“吸收及设备的选用——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吸收及设备选用”和“蒸馏及设备的选用——简单二元混合体系的分离设计”等,将项目任务揉合到《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每个章节的教学以章节项目完成的步骤为主线,每次课以子项目完成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时根据项目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每节课及时完成对应的子项目。如在蒸馏这一章利用“给定简单二元混合体系的分离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经过一系列计算后确定精馏的设备数据和操作条件。这样,“蒸馏”章节结束后学生就通过完成上述项目而熟练掌握了精馏的原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评估、校核,并学会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文章以“吸收”为例,具体介绍本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1确定章节目标
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原则,确定“吸收”章节总体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本章节的总体目标为掌握吸收过程原理和吸收设备选择及操作,能够设计简单的吸收塔。知识目标是掌握吸收单元操作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依据、目的以及吸收操作过程的分类和流程;掌握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传质机理和吸收速率方程式;掌握吸收过程的物料平衡、操作线方程式和吸收剂用量计算;掌握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及设计要点。能力目标是能根据指定任务进行吸收设备的选择和操作;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设计简单的吸收塔。
2选择合理项目
章节的总体目标通过学生完成设定项目实现,项目的选择以及子项目的划分均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结合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要求,选择了给定参数的“废气中二氧化硫吸收塔的设计”任务。这个项目是一个经典的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任务,涉及到“吸收”章节所有重要知识点,且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个案。学生通过学习完成该项目后,除了能够实现学习目标,还能够深入真正的工程实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化工课程对环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桥梁作用。
3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的设计还是从完成子项目入手,不拘于教材上的先后次序和篇幅多少,确保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尽可能做到“现在学”和“将来用”的零距离对接,满足专业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需求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教学方法,按照项目完成步骤安排教学顺序,保证学生每一个子项目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化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确保能进行实际项目的工作。有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密切,或者不是核心环节的内容,可以不体现在项目中,亦可进行简化。例如本章节最后关于二氧化硫吸收塔附属设备的设计,因其难度小,且设计的计算与前面章节雷同,故简化处理。“吸收”章节的项目化教学安排见表1。教学方式采用每个子项目中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并行,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总结进行点评等。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主要通过播放视频讲解,或组织学生到实训场所现场参观学习。
4优化考核方案
本课程使用项目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死记硬背。对于理论的掌握已经从记忆公式会计算变为结合工作情境的深刻理解,同时更掌握了实践中才能累积的专业技能,此时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已经不合理。课程考核应该兼顾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学生在参与项目工作时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果也必须考虑进来。基于这个思想,考核方案可以调整如图1。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的形式。过程考核即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权重分别为20%、30%和50%。
5结论
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实施《化工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后,学生非常重视基于实际工作而选择的各章节项目,完成这些涉及岗位技能的项目对他们来讲充满挑战和新奇。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角色融入课堂,认真听讲、深入发掘、迫切汲取自己所需,同时更会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如此,《化工原理》的课堂真正从教师“满堂灌”的枯燥无趣变成了学生“我要学”的生动有益,使得学生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学会了结合实践完成简单的项目,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和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薇扬,谭怀琴,赵清华,等.环境工程与化工原理单元操作的结合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34(12):151-152.
[2]王玮武,李融,蒋丽芬,等.化工原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29.
[3]苟建霞,解胜利.《化工原理》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时刊,2010,24(8):69-71.
[4]朱建梅.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156-157.
摘 要:本文針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项目基金:本论文为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项目“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2014-R06)”子课题“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M].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服装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教学环节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之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贯难度很大的问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成衣工艺与制作、纸样制作、服装 CAD 系统操作、服装材料学实验、企业顶岗实习、服装设计、毕业设计、服装市场调查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职业技能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挂职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
(3)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艺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实际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会不会”、“行不行”?上面阐述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实践教学质量如何,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因此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除检查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外,还应评价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状态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等相关要素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开展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地分析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教育来说,应突出以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实践教学的条件、状况和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对实践教学经费的保证和场地建设的完善提供改进意见。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以下原则:
(1)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要评价的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分)的1/3 以上。
(2)评价体系中要考虑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评价。因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训练的场所。
(3)产学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训练,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工作意识,培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4)在评价体系中,要科学地指定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明确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评价指标要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给出模糊的评价标准。
(6)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同时与各有关部门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走过场,切实保证评价质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相关因素较多,而且,又相互制约、综合性很强的复杂过程。有许多因素是实践教学教师所力不能及的,但又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全方位的,要在教与学各自相关的主要因素上,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3.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的确立(20 分)
为保证培养人才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无论实践教学内容如何,都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必须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
(1)实践教学计划时数一般不应少于教学总计划时数的 1/3。
(2)实践教学文件完备,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合理;有实践教学进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教材、指导书和参考书;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体系。
实践教学组织(10 分)
实践教学组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编班编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实践教学师生比等。
为了确保工厂实习的教学计划顺利展开,服装专业的企业挂职实践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学生个人的意愿,将挂职实习分为定向挂职实习与不定向挂职实习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进行的挂职实习,参加这种定向挂职实习的学生通常已被挂职企业录用,实习的岗位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将理论、实践、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学生与企业的需要,也体现了企业投入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轻了学校组织挂职实习的负担,拓宽了校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后者是指针对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尚没确定,将学生安排到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以提高他们今后在服装企业就业的适应能力。工厂实习的计划与组织采取了以下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组织形式,整个实习计划由三方面紧密配合完成。二是企业、学生为主体,学校兼管的二主一辅的实习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管理(10 分)
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各实训室和对校外实践都应建立(1)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实践教学教师责任制;(3)实践教学学生守则;(4)实践教学安全制度等。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10 分)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保证,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因为该专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受办学规模的影响、市场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要完全具备这两类特征的人才是很困难的。
为了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任务的完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加强专职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再教育、下厂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思想、新的工艺与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是聘用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通常兼职的教师都是服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服装设计师,他们可以将服装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及最新的服装经营管理信息及服装市场流行信息及时地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10 分)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硬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而是需要与专业教育要求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设施,如果缺乏实践教学设施,负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就很难有特色,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学硬件投入方面,能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及自身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这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水平能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专业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了纸样实习车间与服装缝制车间,服装缝制车间是模拟服装企业一条生产线设计的,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第二阶段建立了服装表演厅、材料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展示学生服装作品及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及服装 CAD 实验室,并将服装缝制车间扩大了一倍,加强了服装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服装企业对服装生产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从而保证学院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40 分)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1)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2)学生学习过程考核;(3)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考核;(4)学生毕业设计成品;(5)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评价;(6)实习基地(单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意见。3.2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
从以上六个方面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需根据评价体系标准进行检查,即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1)评估机构的建立。(2)安排评估进度。
评估结束后,并不是整个评价工作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评价工作的起点,将日常经常性的工作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评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但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估,不应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而是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特点和要求,可分别采取口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对毕业实习,可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有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综合考核。即由实习岗位所在部门主管根据日常考核情况进行鉴定和评分,另由实习学生本人进行自我鉴定、提交实习报告、记录,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抽查考核情况、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进行鉴定和评分,最后再将上述三个方面评定的分数,按规定加以综合,即为学生校外毕业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
对于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也可采取学年技能学分制加以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学年技能学分制是以强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学年制的计划性和学分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的。其特点是,在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学年技能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学分才能毕业。用这种方法,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有些学校已采取这一评价方法,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于2001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太原冶金工业学校环保专业,2001年8月分配到河津市环境保护局,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管理工作。2015年8月被评为环境监测助理工程师。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业务成果
1、恪尽职守,认真履责,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技术标准,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真抓实干,一丝不苟,使我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稳步削减。在环保专项行动中加强对正常达标企业的现场日常监管,有效防止了企业擅停污染治理设施,偷排偷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全市污染物达标排放率稳步提高。加强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城市“烟控区”控制标准,拆除燃煤大灶、治理锅炉废气、推广清洁能源,大大改善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为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转作出了积极贡献。
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群众信访反映的污染案件和纠纷的解决,在依照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依法处理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监测技术的支持。环境保护方法标准和技术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立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合法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公正、依法提供监测数据,为正确处理、调节环境污染纠纷和依法查处环境污染案件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使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
3、具体监测成果
(1)2010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中考、高考期间参加中考、高考考点周边噪声监测、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城市区域噪声监测。
(2)2010年至2013年期间,参与完成了各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主要负责废气部分的现场采样、废水的现场采样和部分水样的实验室分析、以及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3)2011年至2013年每年参加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4)2012年参加了河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资质认证和计量认证考核,承担了包括水、气、声在内的十余个项目的上岗考核任务,并且绝大部分通过了上岗考核。另外还部分承担了上级部门不定期对河津市环境监测站进行比对考核的任务,均顺利通过了考核。
(5)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参加城市锅炉废气治理监测。(6)2013年至2014年参加营业性场所周边噪声扰民监测。(7)2013年至2014年参与完成了各的常规例行监测任务,包括每月一次的地表水、污水处理厂例行监测、每季度一次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每年一次城市区域噪声监测、城区交通噪声监测等。
(8)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参与完成了各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主要负责废气部分的现场采样、废水的现场采样和部分水样的实验室分析、以及部分报告的编制工作。
(9)参与了数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环境污染信息,减小了事故危害。
二、主要做法
在政治思想上,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和县委保持高度一致,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环境监测知识,认真研究和具体落实监测方案。积极参加各项专业培训和辅导,不断提高自己的监测技能、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担负的工作任务,为身边同事作出了表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把治理环境污染摆到重要的议程,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作为环保战线的一员,既感机遇难得,更觉责任重大。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涉及的工作范围广,使用的监测方法和执行的标准多,特别是在现场监测时遇到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要求监测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监测技术,又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主动克服种种困难,不讲条件,不讲客观理由深入现场认真调研,对辖区内所有服务对象逐个排查,全面了解他们的分布状况、规模及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主动上门服务,现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既节省了服务对象的时间,又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减少了损失,同时又进一步融洽了关系。要想根本治理污染,最关键的要治理污染源。在工作中,注重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即推广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堵即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如在2012年冬季,全市开展主要街道燃煤锅炉集中治理工作中,向商贩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污染环境害人害已,主动改用节能、环保燃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作为部门业务骨干,在日常工作中,我一方面时刻注意提高自己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2010年——×年参加×大学×专业的自学,并顺利完成各项学业,取得×大学颁发的×专业本科毕业证书。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有关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嘉奖。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朴生活,时刻牢记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后,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该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
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本世纪90年代以后。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由法定评价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或结论,或者在诸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二、国外发达国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美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美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及其后的修正案和美国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CEQ)制定的《关于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法程序的条例》即《CEQ条例》。
战后,根源于片面、局部的调整保护方法不能制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必须寻找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法对待环境问题的缘故,产生了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也产生了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197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州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在1978 年指出,所谓的政府行为包括了政府政策、规划、计划。此后,联邦政府许多部门(如能源部)开始考虑将环境评价结合到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房屋与城市开发部在1981年编制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旨在帮助评价在大城市范围内的开发或再开发及其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在1986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环境质量法》(CEQA),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项目拓展到政府的决策、规划和计划。1997年纽约州还制定了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拟议行动的环境影响;(2)实施该拟议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拟议行动的替代方案;(4)对人类环境的短期利用的地方利益与维持和提高其长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实施该行为所可能引起的任何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耗损等。
CEQ条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以比较的形式陈述拟议行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从而清楚地阐明问题的含意并为决策者和公众的选择提供明确的依据。替代方案又分为基本替代方案(Primary Alernative)、二等替代方案(Secondary Alternative)和推迟行动,对替代方案的特别重视和对补救措施的要求是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2.国外其他国家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战略环境评价应运而生,并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导则。
荷兰在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SEA制度,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89年,荷兰修改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规定了荷兰到20世纪末的环境战略,这个《规划》的宗旨就是要求对所有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作SEA。
新西兰1991年制定的《资源管理法》规定了两类环境评价,一是政策和规划的环境评价,另一是资源开发许可的环境评价。作为环境评价对象的政策和规划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同领域的国家政策报告;二是各地区政府制定的地区政策报告;三是各地方政府,包括区和市制定的区域规划。
1995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评价法》,对环境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其中也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加拿大还发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环境评价内阁指令》,它适用于提交各个部长和内阁批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该指令明确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的环境评价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俄罗斯总统1995年11月23日公布的 《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将生态鉴定的对象规定得十分广泛:将实施后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俄罗斯联邦各种规范和非规范性法律草案,须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核准的,作为预測俄罗斯联邦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依据的各种材料等,都必须进行生态鉴定。
欧盟1996年提出《特定规划和计划环境评价指令》的议案,要求成员国在批准或采纳一项规划和计划之前应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并提交公众审议,而且该指令对哪些规划和计划应当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内容和程序都作了规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4月欧盟(EC)发布了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稿)《Draft Directive on SEA》,并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以前执行。
三、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国家进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支持,依靠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在美国战略环评的各个阶段中是十分普遍的,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环境知情权是公众行使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基础,所以应该建立信息适度公开制度。依法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机关,应当通过适当的形式向公民、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机关、企业和组织发布与该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有关的信息,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
(2)应该将评价者和决策者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措施具体化。如美国CEQ条例中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即主办机关在准备最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考虑来自个人或集体的意见,并且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予以积极回应:第一,修正可选择方案,包括原方案;第二,制定和评估原先未加认真考虑的方案;第三,补充、改进和修正原先的分析;第四,作出事实资料上的修正;第五,解释所提意见因何不加采用。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建立具体的公众意见反馈制度,细化跟踪评价制度,这样才利于公众对于他们意见的处理、采纳、实施情况的监督,从而确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机制。
(3)逐步扩大依法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数量和范围,一方面,应该逐渐赋予广大的环境保护群众性组织,和虽然未组织起来但十分热心公益性环保事业的民众的参与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逐步扩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各级各类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公众参与的对象范围渐次达到满足其行使环境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的需要。
2.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参考国外多数国家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政府相应的具体或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列。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战略性活动则只包括规划,行政立法和政策未列入评价范围;并且还有一部分规划被排除了,如国务院的规划,市级、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还有一部分规划的战略环评从其编制和审批来看,也有可能事实上会被轻视了。由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环境影响法》规定的范围明显过窄。笔者认为应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也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并渐次扩展到行政法规,以彻底扭转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小范围有序,大范围无序”的被动局面。可以由经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环境保护专业机关对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增加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因此,战略环评项目的替代方案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应是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点内容。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应该增加替代方案的有关规定,以便于通过各种方案的权衡与综合作出最佳决策。同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设定替代方案。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拟定主体应该尽量充分地提供各种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并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4.完善评审体制
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中央级和省级。中央级主要负责中央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跨省区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剩余的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负责,包括本省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的评审。同样,省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由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目的的实现。
5.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
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的权威与尊严的根本所在,我国当前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环境影响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单纯用行政处罚不足以对那些可造成环境破坏、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有效打击。因此,对于未按法律要求举行有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的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该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宽严适度的法律制裁措施,参与各方才会增强责任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得到切实遵守。
环境执法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多元性的执法活动。由于环境影响的潜在性、累积性和灾害放大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不仅周期长,而且责任主体不易明确,因而要强化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仅针对管理相对人,而且对执法主体本身的法律责任、违法决策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都应加以明确;要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对环境影響评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方能得以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娟于庆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5)
[2]李峰左建安: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规范化初探[J]. 能源环境保护,2006,(2)
[3]袁志华夏维陈凌李玉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解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
[4]李爱年胡春冬: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 时代法学,2004,(1)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质量评价总结】推荐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2-10
环境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12-18
环境工程大学生的自我评价07-24
环境工程相关专业证书06-06
环境工程专业认知报告12-10
浅议提高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方法12-14
女孩子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07-24
环境工程专业应届生面试的自我介绍10-02
美国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排名Environmental10-18
环境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