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推荐8篇)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1

在中学,思品课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如何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通过实践,我发现课前时事演讲和音乐穿插教学效果很好。

课前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使大家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时事演讲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必须有自己的评论;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许播报娱乐新闻和广告。

初中生由于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其自尊心、自信心日趋强烈,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同,反感别人对自己喋喋不休的说教,并有强烈的表现欲。课前时事演讲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态,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课前时事演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课前时事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进行演讲活动,我要求学生一事一议,通过事例分析和观点论证谈出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有物。这样,学生们就会对所观、所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课时,有位学生就以近几年来沙尘暴频繁袭击北方,以致大连也出现浮尘天气这一事件发表了见解。他认为这是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他大声呼吁同学们要勇于挺身而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并把着眼点放在大家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上来。

演讲结束了,学生的热情依然很高涨,此时我开始了这一课的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种教学方法是课中穿插音乐,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政治课枯燥无聊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2

一、生存叙事的教育智慧之魅

作为一种应用到价值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故事与叙说(述)同生同在,人们在故事中叙说和表达对生存处境的经验解释,又经由故事去获得对本真生活世界的理解和重构。在叙事中,一切意义由此得到澄明,这是叙事的本体论意义。当叙事方法进入研究视野,成功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道路,也唤起了人们在各领域研究进行“讲故事”的热情。生存叙事,作为叙事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叙事主体表达对自己及他人经历、经验、体验和追求的故事和感悟。从时间指向上看:一是从对过去现实生活的描述和总结中概括出经验得失,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为自我及他人提供认知引导和借鉴启示。二是生存叙事通过叙述未来期望,借助想象的参与和智慧的启迪来从现实困扰中超脱,来体验活着的价值和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与文学一样,教育学也是一种“关系中的人学”,生存叙事的出现,旨在呈现和表达所叙所述之间经验和意义的生成和融合过程,从而把“纸上的教育学”变成“生活中的教育学”。故而,生存叙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和方法,在“谁在叙述”“叙述什么”“如何叙述”的理论内核中具有如下价值意蕴:

第一,在叙事主体上关注“我”的存在。这是生存叙事有别于教育叙事的着力点,“教育叙事即是教育当事人或教育研究者‘叙述’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1],而生存叙事的认识论基础更接近胡塞尔的“现象学”,其理论宗旨便是“面向事实本身”,重视本人的“个人视角”“个人立场”“个人感觉”和“个人想象”,正是这种理论要义为生存叙事直接聚焦大学生“原生态”的生活,直接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处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支撑。过往的教育叙事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展开,即“一种无需论证且不可怀疑的基础性、本质性、确定性的叙事,它强调一元和权威主义的逻辑,并对偶然、异质、多元、差异加以边缘化的叙事道路”[2]。在这种叙事模式的召唤下,我们听到的依然是代表着大众的声音,虽然叙述着个人的事情,但仍然携带着符合公共旨趣的价值观判断,没有在叙事的声浪中听到个人生存境遇的表达,貌似“具体的个人”实质上还是“抽象的个人”。而生存叙事通过叙述个人的生存经历故事、感觉和经验,来透析个人的生存伦理,这是一种经验成长的叙事,更是一种精神成长的叙事。从故事走向精神,从经验走向伦理,这是生存叙事对“我”的存在的显现和澄清。

第二,在叙事内容上对“善恶”进行无差别呈现。或许会有人疑问:教育的本质是真善美,怎么还会有恶的教育?然而,即使说教育本质是向善性,这也是对教育主流和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主流就有支流,有共性就有个性,主流和共性的存在正是通过支流和个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教育存在善恶矛盾是基于方法论意义上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现实的把握。人类生活的丰富可能性书写了教育场域的复杂性,好的教育叙事不仅只关注“善”的伦理,也会关心教育生活中“恶”的存在,不但“不会用鲜花和掌声去覆盖它们,不会用伪装的成长幸福去冲淡它们,相反,它会揭开华丽的面纱,直面教育现实”[3]。因此,生存叙事不应只满足于对教育生活进行非“善”即“恶”的判断,既要承认“恶”在教育生活的存在,又要超越善恶对立,在叙事中将善恶进行无差别的整体呈现,倡导大学生个体用反思的态度去考量教育生活中复杂的过往和未来,这是有生命、有深度的生存叙事的基本面貌和伦理诠释。

第三,在叙事过程中注重教育者的倾听与对话。交互主体性作为教育叙事伦理的理论来源,内蕴着主体间的“互识”和“共识”两个方面。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关于存在的经验认识,如何能打破这种“本己”的存在,去体验“我”之外的陌生经验,这必须缘起于主体间的“互识”和“同感”;此外,在属于你我的共同生活世界里,交互主体性预设了一个互为互依的共同体,从而为主体间的“共识”提供了共同交谈、共同思想的场域。由此“我”便可以理解“他人”,进入到“他人”的经验世界,获得反观他人、认识自己的价值体验,在对照中形成一种意义生成价值层面上的自我。而对话与理解架起了通向主体间“互识”和“共识”的桥梁,“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4]。在生存叙事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叙述主体,不仅意味着对自我生存境遇的表达,更意味着对教育者存在和交流的渴望;而作为教育者,不是简单地告知对方或对或错,而是帮助对方能“进入”和“理解”所叙述事件的情感场域,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陶冶。反思过往的教育实践,我们一直在注重“谈话”,而“谈话”却与“对话”相去甚远,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主体间双向度的对话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平台载体。

二、生存叙事维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回归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宏大叙事”去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高线”,以“政治价值观”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主导意识形态教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我说你听”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逐步偏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教育情怀,演变为理论权威和话语专制。在此背景下,以生存叙事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引导诉求,用叙事去跟随、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是形成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与“生命力”的价值取向。

生存叙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德性复归。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视角”的情有独钟,形成了单一的政治性叙事话语,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政治宣传和理论说教的传声机。另一方面,在世俗社会生存下的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步觉醒,难免出现既想超越物质利益的享受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又想超越个体欲望而追求集体利益发展的两难选择,如何在这些方面给予引导和开解,也是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诉求的召唤。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讲清楚,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可;又要讲深、讲透精神生活超越“物化”的问题,缓解大学生在生存境遇中的内心焦虑和精神压力。生存叙事回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诉求,生存叙事下的“人”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集体代名词演变为当下现实中的“个体的人”,回到大学生的生存本身去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和情感体验,将生存叙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过程中,澄清思想困惑,化解价值冲突,消解存在焦虑,在人文关怀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生存叙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本真指向的理性依归。“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意识形态教育灌输使命的影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真实”被漠然的忽视和曲解,很难引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应该依附于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大学生生活本身,是经过大学生个体生命亲身历验过的真实。生存叙事借助于真实生存事件的叙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性话语落实到现实生活层面,从事实本身的善恶面出发,循着现象学“朝向”的意义逻辑,去解析背后隐藏的主流价值,使大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场”和“在场”,实现历史与现实叙事视域的融合,并进一步在精神融合中找到真实的自我[5]。这种生存视角所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于“领悟”而非“接受”,诚如鲁洁教授所说“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是这两种教育的协调与统一”[6]。生存叙事既是对过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化、政治化视角的有力扭转,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教育智慧和思维智慧的有声回响。

生存叙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话语转换的时代诉求。话语是社会交往的言论,它既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隐藏于制度、知识和理性中的权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文本式话语、精英式话语、经院式话语并存的话语形态。文本式话语通常以一种纯粹的学理式表达去阐述、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精英式话语则弥散着话语权威的味道,以少数个体的政策性话语去领导和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领导权;经院式话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导来论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然而,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却面临着双重困境: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内容解构了其主导力,生活化语境下的教育内容减弱了其亲和力。语境是话语存在的意义域,话语只有与特定的叙事内容相契合才能彰显其价值,进而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生存叙事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语境,立足大学生的微生活,依靠大学生生命个体,融注教育情感因素,在话语内容、传播主体、传递艺术等层面进行话语创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地表达出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与价值关切,注重社会成员的民生需求,增加其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品位”[7]。

三、生存叙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向度

生存叙事既是一种叙事现象,也是一种叙事策略。叙事过程本身的“开放性”和故事本身的“多解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教育和情感体验的有力方式,展示了一幅源于自身实践、鲜活而生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图景,生存叙事通过叙“事理”“情理”“哲理”来理解和表达意义性、移情性、参与性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

首先要叙“事理”。“事之理”不同于“物之理”,在于其可变性,事在变,理也在变,理在变,事也会随之变。“事”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体:一方面指向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状态;另一方面是指不一定实际存在或有可能成为事实存在的可能性。故而,生存叙事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扎根”于大学生的“经验叙述”,致力于大学生亲历亲为的一种故事化、过程化和情境化的再现,要忠于大学生所叙故事的原汁原味,使其既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能言之无物,教会学生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呈现得清清楚楚[8];此外,生存叙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给他们提供具有丰富时间、空间、人物、情境等要素的故事画面,在这一叙事空间里可以陈述、想象、隐喻、理解,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疑惑的思考,不断去认识过去的自我,激活当下的自我,设计未来的自我。只有引导大学生把“事理”叙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现实心声,才能使教育主体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持敏感性和问题意识,在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经验之中不断延展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反思,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

其次要叙“情理”。生存叙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把叙事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以心传心,以情传情来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情感教育;当他们通过意境深远又经久不忘的真实故事的叙述以及具有后果论性质的道德情感判断,他们就会像照镜子一样去反观自己的日常行为是高尚还是丑陋,唤起自身内心的真实情感去进行道德考量,发挥自己的德性潜能,从而不断地去锤炼自身的行为规范;又或者说,虽然大学生身处喧嚣尘世,但是当他们为别人体验幸福或不幸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叩问自己的心灵,体验别人的内心情感,从而使自己浮躁的心灵得到平复和净化。因此,生存叙事维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帮助大学生去搭建一个体验他人生活和情感,激发道德情操去进行情感沟通的平台,实现人生经验故事的分享以及真实情感的流露与碰撞,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善”。

最后要叙“哲理”。这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说理,而是经过疑问、反思、联想和批判等过程,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内化到心灵深处的“理”。因此,生存叙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育者既要走进大学生的故事细节深处却又不能迷失在细枝末叶中,要帮助大学生跳出故事外去解读其渲染的义理和哲理;此外,生存叙事维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一味地使大学生陷入对过往叙事的自我辩护,而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视野,通过对经验的分享、故事的体悟和意义的诠释来表达对自我成长的深刻理解和体悟,使他们体会到自我的“心灵颤动”,真正促进良好德性的生成。万俊人教授认为:“道德的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证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生成的。”[9]最高境界的生存叙事正是在叙“事理”和叙“情理”的基础上,去见微知著而达于义理无穷,将大学生的整个人生成长之路照亮,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

参考文献

[1]蔡春.“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5.

[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3]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J].教育研究,2006(10):20.

[4]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5]佴康,付昌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叙事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5(6):135-137.

[6]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

[7]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96.

[8]张晓阳.论“教育”历史的“真实”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80-83.

身份政治·历史叙事·谍战悬疑 篇3

【关键词】 《北平无战事》;身份政治;历史叙事;谍战悬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0月6日,导演孔笙(1)的现代史诗巨制《北平无战事》开播,成为时髦的热议话题。这部历史剧的收视率一路飘红,被誉为2014年“电视荧屏上名副其实的现象级‘剧王’,在该剧播出的19天中,共有10天荣登收视榜首。同名小说首印10萬册迅速脱销”[1]。面对近年来国产历史剧文化意识表达层面的集体失声,或有论者看到剧作的“中国骑士精神”,宣称该剧“立于传统农耕文明——大河文化的根基之上,通过影视剧的故事内容充分表达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诉求”[2]。或有观众醉心于“程晓云‘程派青衣’的嗓音唱腔、叶碧玉细细叨叨的侬音软语;经济学者、银行家方步亭、燕大副校长何其沧所念‘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样的风骨;追求信仰的无间道青年梁经纶幽幽念着‘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饿着肚子的流亡学生集体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3]。更不用说片中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方孟敖、儒雅温润的崔中石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甚而至于反腐杂志《廉政瞭望》以《“建丰同志”,你们失败了》、《〈北平无战事〉,希望当官的人多看》为封面故事展开反腐教育。[4]至此,《北平无战事》已然超出一位导演、一部历史剧,一次收视狂欢盛宴,变为整个影视圈内外争议的“现象奇观”。

照编剧刘和平的话来说,该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观众用‘谍战’这个词,听起来觉得里面很多神秘、悬念、暗杀、情报等等。但我这部戏不是谍战戏,而是描画历史第二条战线——地下战争的斗争。”[5]在《北平无战事》当中,传统“谍战剧”国共对抗的二元冲突叙事模式显然已经退到后景,而焦点情节则移至国民党内官场的尔虞我诈与各色人物身份认同的焦虑与纠结。全剧不从脸谱论人物,人物形象性格的繁复矛盾方为电视剧最大的看点所在。无论小说原著还是电视剧本,《北平无战事》谍战争斗的背后,凸显的是解放前夕蒋经国一腔热血的“金圆券币制改革”和“打虎反贪”。在“大历史”背景上描画一个行将溃败的政权如何自救以及为何无法自救,方为影视剧要旨所在。黄仁宇先生所谓“大历史”观,强调“历史上的原因只有一个诸种原因的总原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原因。但是,各种事物的发生受各种规律支配,这规律有些我们茫然无知;有些则即将摸索到手。要使发现这些规律成为可能,首先即须排除当中某一人之意愿可能为一切之起因的想法。”[6]6也正因为秉承高屋建瓴的“大历史”观,历史小说《北平无战事》才会脱颖而出,让剧作家刘和平自认为“超出其此前所有作品的史诗剧作”(2)。基于此,姑且不论《北平无战事》高端的制作水准和多纬度的网状叙事,结合小说原著,将剧中诸般人物之“身份认同”置于“大历史”的角度来解析,本身就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一、《北平无战事》中的“身份政治”

《北平无战事》起于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前夕的“七五事件”,止于解放军挺进德胜门。在“以嬉笑替代思考,以虚浮替代责任、以商业替代文化蔓延为‘时代病’的当下,《北平无战事》之所以被关注热议,恰是因为它激荡着时代的共鸣与期盼:如剧中对腐败与反腐这对矛盾的呈现。”照编剧刘和平的解释:“整治腐败首先要坚定我们的信念。我特别写到铁血救国会成员、国民党党员梁经纶在监狱里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就是借此告诉观众:1948年的国民党已经完全抛弃了建党时的宗旨,以及孙中山一手建立的国民党文化……任何没有建立在此之上的反腐败,都注定走向失败。”[7]与戏说类历史剧相比,《北平无战事》的叙事缜密细腻,影像制作华美精良。(3)观众津津乐道的,除却刀光谍影与儿女情长,更有民国官场政治腐败生态的波谲云诡以及芸芸众生派系争斗的“身份政治”。

亡国之“势”源于长期的腐败,剧中那个永远存在于电话线另一头的“建丰同志”(4)企图通过反腐,争取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和“铁血救国会”少壮派的支持,却最终无法获取民心,挽救大厦将倾的政权。“当时的腐败者自上而下,充斥在国民党政府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高官亲属,利用网络和裙带关系,垄断国计民生。倘若仔细分析国民党内部自相攻讦的每一场戏,都是一个死局……年轻的蒋经国虽然努力,终究无法扭转大势。可谓有张居正之图谋,却无张居正之权柄,也无张居正之时势,终究只是个聪明能干的人而已。”[4]16-17 1944年日寇侵占独山,重庆朝野震惊,国民党发动抗击敌寇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蒋介石旋即任命蒋经国担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兼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主任。“从此,蒋经国长期掌握青年军领导权,形成一个以‘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为核心,包括原赣南旧部,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和原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干部训练班的蒋经国嫡系的干部体系,其基层是九个师的现役青年军和近十万人的复原青年军。”[8]261在此基础上,1948年4月,蒋经国于南京励志中学成立“铁血救国会”,其成立所宣称之宗旨为:“当前,国民党内部腐化,而共产党恶化,都不能成功,我们主张‘一次革命,两面作战’,既反对共产党的恶化,也反对国民党的腐化,两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要完成这个伟大革命使命,就必须发展‘第三种势力’,随即提出成立一个秘密核心领导组织‘铁血救国会’,代号‘社会问题座谈会’,作为反共的领导组织。”[8]266而刘瑶章先生于《忆蒋经国在华北的“反贪污运动”》一文中,颇有洞见地分析了华北“反贪污运动”失败的三条根本原因:“一、不先办南京的特大贪腐案,自然免不了‘上梁不正下梁歪’。二、不先从根本上把一般公教人员的生活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再来‘反贪腐’。三、‘反贪污’还是一个消极的口号,应该提出一个更便于号召的积极口号。”[9]276

nlc202309020414

以“反贪运动”和“币制改革”为历史大背景,《北平无战事》描画出千人千面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同为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精明能干、却不愿介入政治;燕大副校长何其沧书生意气,却也深知自己那套金融理论回天乏力。作为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壮派代表的曾可达游刃博弈、协调权衡于中共北平城工部和黄埔系元老派之间,其强弱之势取决于“二号专线”另一头的“建丰同志”,“建丰强他则强,建丰弱他则弱”。[10]18熟稔官场生态的马汉三用各种利益与金钱把自己与权势集团捆绑在一起。与传统影视剧中的贪腐形象相比,马汉三同方孟敖称兄道弟,在被处决前还不忘给崔中石遗孀留下一笔不菲的财产,也不算“无情无义”。

应该说,正是“铁血救国会”两面作战的宗旨,造就了梁经纶、孙秘书、王蒲忱一众“铁血救国会”核心成员的分裂人格与悲剧宿命。而观众也很难用“善恶忠奸”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分析这些人物的“身份政治”。即使是方孟敖的国军历史,也因为其抗战期间“飞越驼峰”的义举而得到消弭与正名。“这份后冷战的‘超越’或曰弥合,首先是消弭、淡化或曰遗忘20世纪最大的政治:两大阵营、两种制度间的对峙与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间的殊死搏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消弭与和解,正是当下新主流的建构之一。通过这一始自80年代的建构过程,新主流意识叙述终得以在新世纪连缀起剧变中的意识形态断裂,完成一份平滑而连续的现代历史叙述。”[11]10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战长沙》和《壮士出川》等抗日剧中国军正面形象的塑造,以及经典电影《血战台儿庄》里领导全民抗战的民族领袖蒋介石都可视为这种新主流的重要表征。特别值得提醒的是铁血救国会核心成员、共产党北平城工部党员梁经纶,作为双面间谍,他的“身份政治”决定其对信仰价值、国家民族的认同与忠诚。梁经纶必须在不同时空成功扮演截然相悖的两个角色:或是身着美式军服的上校特务、或是一袭青衫的经济学教授。为了获得敌手的信任,他必须处处展现自己的忠诚,但最终却沦落到双方都不信任的边缘地位。真情假意、背叛忠诚的巨大张力撕裂着他的焦虑人格,梁经纶“闭着的眼睛深藏着忧虑,眼角却堆出微笑”。面对徐铁英的质问,他索性承认自己不在乎身份是“国民党党员梁复生,还是共产党员梁经纶。”[12]260、367而自己之所以加入铁血救国会,正在于认同蒋经国竭力打造之“第三势力”。因为“先总理领导国民革命深知国情,因此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张。这个主张被国民党抛弃了,却让共产党在他们的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民心。在党内只有经国同志看到了这一点,在赣南试行土地改革反而受到攻击,中央党部甚至说他是苏俄共产党。”[12]370应该说,梁经纶“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混同“党国精英”的迷茫、与生俱来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情结,赋予了这个人物特殊的人格魅力。

二、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谍战片《北平无战事》的历史叙事

“我们平时所见的历史,很有可能是被编排和组织的对于过去发生事情的文本性表述,相反,文学(特别是文本的阐释)可以被视为对强加于我们的‘历史’的一种反动与颠覆——即便这种颠覆仅仅存在于文学想象当中……今天的创作者显然试图通过‘古今对话’,进而阐发这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那些被遮蔽的‘历史本体’,然后这种‘历史本体’被他们以最大的想象力彰显出来。”[13]181-183套用布里恩·汉德森有趣的讲话:“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14]68如前文所述,民国影视政治剧、谍战剧中国民党负面形象的扭转,“清流派”形象的出现,应当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契合于不同历史境遇之诉说。从《亮剑》中的楚云飞到《潜伏》中的李涯,从《黎明之前》的谭忠恕到《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王蒲忱,无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抑或“特务”都变成了“有信仰的人”。国民党荧屏形象的剧转,可以解释为:“伴随着共产党从阶级认同的革命党转型为‘民族国家认同的执政党’,重新讲述国共关系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民族国家意义上解释中国人的内战成为一种必须克服的意识形态难题。”[10]18本文将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立于国民党当年的角度阐释国民政府崩溃之原因,以后见之明理性分析《北平无战事》的历史叙事,以作后车之鉴。

《北平无战事》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方步亭、谢培东、方孟敖、曾可达等人的命运铺展在宏大历史这块坚硬庞大的底布之上。该剧以思辨的历史观启迪当下,力求以考究的史实细节探究历史变革的本质。(5)《北平无战事》从1948年国民党“七五学潮、反腐肃贪、改革币制、国共谍战”等新颖的角度出发,切入对北平和平解放特殊时代背景的历史分析,该剧持续并改造了谍战剧的传统特质。

不可否认,盲目跟风、机械复制让谍战剧这一电视剧类型饱受诟病,但受惠于观众长期的阅读培养与庞大的收视基数,《北平无战事》等优秀谍战片得以脫颖而出。(6)谍战剧发轫于1950年代“十七年电影”黄金期,此间出现了诸如《国庆十点钟》(1956年)、《羊城暗哨》(1957年)、《寂静的山林》(1957年)、《徐秋影案件》(1958年)、《51号兵站》(1961年)、《秘密图纸》(1965年)等一大批经典反特片。受当时冷战国际环境影响,这些影片既不乏强烈的英雄主义气质,又充斥着无法调和的敌我阶级斗争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到西方“悬疑剧”等类型片电影语言的影响,中国内地出现第一部谍战题材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此后,《夜幕下的哈尔滨》(1984)、《誓言无声》(2002)、《暗算》(2005)、《潜伏》(2008)、《悬崖》(2012)等优秀谍战剧相继热播。“如果反特片敌我分明的二元对立结构呈现的是冷战意识形态表征的话,那么时下‘谍战’类影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镜像式结构呈现的则是以全球化为表征的后冷战时代的鲜明特点,其貌似中性化的表述表现的是对阶级认同甚至国(民)族认同的改写和超越。”[15]2基于此,不难理解,《北平无战事》热播的背后凸显的是观众对时下反腐风暴、“打大老虎”等时事的关切。借古鉴今,以《北平无战事》为研究文本,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当年国民政府经济致败的原因,同样意义深远。

nlc202309020414

徐中约先生将当年国民政府的溃败原因归结为:“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美国调停和援助的失败”、“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迟滞”、“失却民心和政府威信”几点。[16]514-517在我看来,最后一点为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金圆券改革失败,民众对政府用毫无价值的纸币收买他们的黄金、白银和外币深恶痛绝。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币制改革加速了国民政府的颠覆,但事实上币制改革本身并非一件错事,错在国民政府中那一帮萎靡不振、无动于衷的官僚。如蒋经国1948年9月在《沪滨日记》中所记:“今天,所有的麻烦和困难就是因为绝大部分高级干部坚持‘观望’、‘怀疑’和‘敌视’的态度。他们不喜欢平民大众享有一个安乐的生活和衷心支持改革成功的殷切期望。因此,我只能孤军奋斗,不会有一个高级官僚愿意助我一臂之力。”[17]184《北平无战事》之所以占据了“大历史观”的至高点,正在于洞察到:“像翁文灏和王云五这样的官僚在心里就很明白,只要国民党政府坚持以财政赤字来支付共产党的军费,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得到制止……他们认为蒋经国想通过道德说教和政治高压的办法来创造一个经济奇迹无疑是荒唐的。在金圆券改革的前前后后,并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恶棍人物,因为在这次革命的舞台上,所有的参加者似乎更像悲剧中的牺牲品。”[18]185

三、结语:历史的挽歌

蔣经国1948年的上海经济整顿,“打虎”变“打猫”,最终铩羽而归、闹剧收场。作为历史正剧的《北平无战事》,标榜“尊重历史、绝不戏说”,以深厚的历史意识还原神圣的历史感。联系当下热议的“打虎”话题,该剧“影射现实,但又要避免现实的针对性……创作者作为大众文化兴趣的制造者,一方面要迎合大众文化的需要,一方面要满足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的需求,同时还要规避来自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挑剔和批判。”[19]95-96片中发蜡锃亮的方孟韦、身着笔挺美式军服的方孟敖、谢木兰卧室中张贴的明星海报、昔日的流行金曲《花好月圆》,皆可视为新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物恋表象背后承载着北国故都旧梦和当代流行文化需求。而另一方面,如《北平无战事》中与风车作战的唐吉诃德方孟敖所言:“北平和平解放,就是一件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12]446避免千万生灵涂炭、追求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北平无战事》结局所赞许的历史高度。反思当年国民党政权溃败的原因,亦如蒋介石在台北草山“革命实践研究院”所总结:“我们这次失败,因为我们的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我们的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到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打到了自己。”[20]378此时读来,仍然让当今执政者警醒。在《北平无战事》中,作为正面形象来塑造的铁血救国会成员及其领导蒋经国,自诩为“清流正能量”,最终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战胜特权利益阶层,空然为自己奏响一曲“历史挽歌”。

正如那位举头望月,一月在天、四野空阔,却不见南京的曾可达所言:“到底是月亮近,还是长安近?月亮近,长安远。月亮能看见,长安看不见……”[12]394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4

作者/ 刘玉芸

写下这个题目是有感而发,是因为接连遇到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学校的师徒结对会议上,“师傅”代表谢老师发言,他刚刚被评为区先进班主任,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谢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在座的“徒弟们”能把握机会好好学习,不断成长。在发言中,谢老师提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我要向在座的刘玉芸老师学习,去年刘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一年里,无论是在开班委会时,还是在开班会时,或者是在和学生随意聊天时,我都可以听到学生对刘老师的赞赏与喜欢,甚至是在召开家长会时,也会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回家讲刘老师可好了……”听了谢老师的话,我既开心又惭愧:谢老师的这个班是我初三新接手的一个班级,为了让同学们尽快适应我,为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与成长,我确实用心对待每一节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但,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啊。可是,我没有想到,我的应该、我的付出原来都被学生看在了眼里,并给了我最真诚的肯定与鼓励。谢谢你们,我可爱的孩子们,为了你们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眸,我会努力做得更好!

第二件事情是那天和新教师秀梅老师聊天,她无意间说:“小刘老师,其实你对我影响很大的。”我很纳闷,我教政治,她教历史,我怎么就对她影响很大了?她告诉我:“刚工作的时候,常听人说你上课很好。一次,我没有事先跟你打招呼就贸然闯进了你的课堂,那节课收获很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上课并不一定要用很大的声音,原来老师并不一定要很凶很威严。你上课时一直面带微笑,说话柔柔的,可是学生就那么乐意去听,就那么乐意跟着你转,你的课堂让人感觉真的很温暖。”我笑了,谢谢你,小姑娘,没想到你还真是我的知音。确实,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有强大气场的人,我不可能做到往讲台上一站学生就立马听我的,我只能扬长避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心与学生交流,因此我的课堂确实有生活的味道、有温暖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只要学生能喜欢我的课堂,别人是否懂得并不重要,可是,今天,这位新教师,她用她的那双善于发现与学习的眼睛看到了我的风格与特点,这种懂得是这样地让我觉得温暖与感动。

第三件事情是关于不久前结束的阶段性学情测试考试卷的问题。(感想随笔 )国庆节前,学校说片里要进行统一的阶段性学情测试,每个学校承担1-2门学科试卷的命题工作,我们学校承担的是数学和政治。当学校领导找到我,让我利用国庆假期准备一份政治试卷的时候,我真的不高兴,这个国庆假期我已安排好了啊,现在冒出这样一件事,会打乱我的计划的。我心里挺不痛快,有一种随便出一份试卷应付一下的想法,但想法归想法,毕竟这不是我的做事风格,终究我还是改变假期计划,把自己关在家里,用两天的时间弄了一份自认为还可以的试卷。那天,片里统一阅卷,兄弟学校的老师都说这份试卷出的很有质量,很有水平,说出卷人真的挺棒的。我听了不由得偷着乐,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又觉得有点惭愧,差点我就准备糊弄过关的呢!原来,无论你做什么,你是否用心,却有眼睛在看到呢!

其实,最近我的状态不是特别的好,我好像也到了职业倦怠期,好像也遇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我常常问自己,还要不要坚持?还要不要努力?还要不要用心?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热情在减退,职业倦怠在增加……感谢此时我遇到了这样几件事情,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人不是单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总有意无意地落人他人的眼里,学生的,同事的,同行的,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做好!

因为“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所以,我愿意做得更好,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5

武岗中学 潘树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教材《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源远流长。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一目标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体会只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她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对于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通过中国历史的演变来展示。如下: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辽、元、明、清、民国、新中国

直线代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直线上的文字代表我国朝代或时代的演变。通过这一图示来说明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分析:夏朝,文字的发明,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开始。商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这样说,它预示中华文化正式形成。汉: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宋金辽、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可以说隋、唐、宋、元、明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时期。明清: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开始走向衰微。但即使如此,清代“康乾盛世”时,我国的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只是由于近代实施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才使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

通过这种直线图示方式展开,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既可以使同学们回顾了历史,又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也为

(二)、(三)两个问题作了铺垫,打下了伏笔。而西方文明古国由于异族的入侵或衰落或中断或湮灭或异化,成为文明遗址。教学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达到进一步升华。

对于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仍根据上述直线图示来探讨分析说明。

中国历史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主流。中华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只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中通过中国的汉字、史书典籍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来逐一分析说明。

首先,以通过汉字的发明、方言和民族的多样性与汉字的统一性、汉字的作用来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其次,通过史书典籍来印证中华文化的确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重点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己为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所在。亦可以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说明。

对于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仍根据上述图示来分析说明。

首先探讨:中华文化的衰微。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分析:

17、18世纪,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而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移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化渐趋衰微。但是,中华文化的衰微并不预示着她要走向衰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其次扼要介绍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历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神州六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到嫦娥一号探月,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以现实科学实例教学,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更高的升华。

总之,本节课通过图示展开教学,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中国这样泱泱大国延续了几千年,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中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探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逐渐增强与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树立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12月12日

教师教育叙事 篇6

一、教学工作,锐意进取

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经过进修学习,已经具备比较系统坚实的数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能把所学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贯坚持面向全体、夯实基础、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遵循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施行情感教育、兴趣教育、因材施教,关注学困生,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成绩突出,2012年中考数学平均成绩在全县农村中学排名中居第三名。能身体力行出公开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优的教学模式,深受上级领导和教师们的好评。

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及时掌握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能够在教育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很多数学教学课件,把数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整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很多教学荣誉。

2009年10月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所出的《二次根式》一课,表现突出被评为优质课;2011年6月在绥化市组织的中小学优秀教研成果评比中,设计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被评为数学学科教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6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被绥化市教育学院评为一等优质课。

二、科任工作,播撒爱心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秉着爱生如子的原则,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把爱心奉献给他们,让“爱”成为教育的“武器”。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亲切的称呼我为“爱心老师”。孩子们对我的感情却异常深厚,我知道是我的爱让他们感动了,也是爱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科研工作,潜心钻研

任教以来,我工作到实处,为了更快的找到适合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我积极与同行探讨,认真分析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老教师共同磋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在新课改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1年5月参加的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研究》经望奎县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验收合格。

在课余时间,我也把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与大家分享。2011年6月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一文被绥化市教育学院评为一等科研成果;2012年6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文在绥化市中小学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二等科研成果。2012年12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一文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师范(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分中心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四、注重提高,强化素质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自学、武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数学通报》、《走进新课程》等书籍,使业务水平有一定的提高。2009年10月完成了“十一五”期间新一轮中学教师数学学科岗位培训。2011年12月参加“国培计划(2011)”——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成绩合格;2013年7月通过全省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五、热心帮带,共同提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数学教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课余时间积极帮带青年教师。2009年10月到2011年6月,帮带青年教师石磊,2011年10月到2013年6月,帮带青年教师高啸天,使他们成为学校数学教学的骨干,在2013年学校组织的“构建高效课堂分科研讨展示大赛”中,获数学组优秀奖。

六、授奖情况

11年的教育教学工作,11年的风雨兼程,洒下汗水、播种希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被评为县级教学新秀; 2010年被评为校级教学能手;201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7

接班了解情况之后,在校领导的关怀和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从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入手,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德育实践系列教育,从而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为准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从行为规范上让孩子们懂得仪表礼仪,做讲文明的学生。制订“大让小,男让女,班干让同学”的班规,并严格执行。

开展了以“争做值日班长”“品味书香”“学雷锋见行动”“学道德模范”“交通安全伴我成长”“做环保小卫士”《论语诵读》“我诚信我快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活动中,突显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队部的竞选,让榜样的力量带动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淘气包”,使他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在正能量的引领下,班集体有了朝气,有了活力,有了前进的动力!

班级在校眼保健操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知识”竞答中获得先进集体奖“‘我营养、我健康’手抄报”最佳奖,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晨读自律班级”“艺术月突出创意班级”等;承担学校的主题班会《交通安全伴我成长》获优秀奖,活动实践课《我诚信我快乐》获一等奖。班级还开展班干竞选挂牌上岗、班组长的“流动值日”、“积分卡”的建立、“积分宝转起来”、家校评比“反馈单”等活动,调动了每个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班级朝着“星光璀璨”迈进了一大步,从此摘掉了“头疼班”的帽子。班集体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少先队工作方面脱颖而出。

一、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每天有两位体委和一位安全巡视员管理队伍,体委分工管理男队和女队,巡视员则管理“四大金刚”的一举一动。我特地与学校申请不跟班,让班干部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优势。有表扬,有批评,班干部各个公正无私,渐渐地我们班站队是全校快、静、齐的之一,多次受到整队领导和体育老师的广播表扬。

二、注重家校合一反馈效应

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了“家校反馈单”。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在反馈单上一一体现,让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表现有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各位家长无建议和意见就签字,有意见可直接写在反馈单上,第二天由值日组长收回,我检查。慢慢地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更关注了,避免家长或老师的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让“家”与“校”真正有意义地沟通,也省却了有事没事找家长,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形成学生教育的“一条龙”模式。从带班以来,班级杜绝家长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上门来。

三、注重“奖励卡”“积分卡”“积分宝”“表扬信”的鼓励作用

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和“值日组长”。每节课间值日班长负责整理课堂上同学们在学习、纪律、卫生、道德、活动等表现。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按照学号每人只做一天的值日班长。值日班长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有权加分与扣分,每周一评比,突出者可获得奖励卡一张,集齐一定数额的奖励卡换积分卡,再升级到“表扬信”。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孩子的管理能力,又增强了每个孩子的荣辱使命感。

四、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午休和放学时间,但凡路过四班门口的老师们经常会慨叹:“哇,好干净!没看你留值日生啊?”这时,我就会笑言:“我们班真没固定值日生!”同学年的n位教师和三学年的曹老师都分别带领学生进行了“视察”。

其实,我们班固定的值日生、值日组长是有的。就是每组的第一排靠近过道的那个学生,也就是“值日组长”———按照班级规定就是每天的值日生了。

有人会有疑问:“那这个第一座的孩子岂不是很辛苦?一干就是一周啊!”非也,因为我们班的排座方式不走寻常路。我们班每次开学就按照孩子们的个头儿进行站队排座,小个头儿一组,中等个差不多两组,最后大个头儿显然就在一组了。这样的排座方式好处在于,无论怎么串座,都不会出现前面同学挡后面的情况,因此也就避免了家长背地对老师的指指点点,也省却了老师的众多纷扰与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我们班采取每天串座的方式:二座到一座,三座到二座,四座到三座……然后一座串到最后一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每天都如此这般。有的老师觉得这样很乱,会参差不齐,每天会很麻烦。我倒是觉得这样妙处: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每天放学前,都会注意把自己的书本全部放到书包里,以免落在学校;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们把自己的座位清空,保持书桌内的整洁干净,避免他们在书桌里乱放杂物。

大家是否又觉得奇怪:“刚刚提到值日生的问题,怎么又扯到串座了呢?”细心的你,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因为班级的这种串座方式,给我们班的值日组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换言之,值日组长就是每天轮换到第一桌的那位靠近过道的同学。大家不会因为过去每周值日时间过长而疲于应付,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哪一天值日。这样,一举两得。

这些流动的值日组长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才能使班级焕然一新呢?

首先,需要班级每个同学协助值日组长把自己的椅子翻到书桌上。翻椅子的时间规定在周三上午大课间,其余时间是午休和下午大课间。但说明一点,我们班主任必须经历自己感到心烦意乱的那些日子,也就是允许孩子们最初的乱七八糟。不然,此工作就会被我们的不耐烦而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先要耐着性子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一次锻炼之后,做到“扶”“放”有序,方可让他们大胆去干。

其次,值日组长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岗到位到人。除了负责本组的清洁外,大到前面老师的讲桌、卷柜,中间过道和后面地面、门镜的擦拭,小到每节课的黑板清洁、垃圾筐的清理、扫除用具的摆放都要专人专责,层层落实、把关。

然后,就是清扫的严格管理。每组值日组长按照先扫后擦的顺序,先完成本组清洁任务,然后按照分配的分担区依次完成。在清扫阶段,值日组长的总值班长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严格把好彻底清扫关。每组清洁完毕,必须做到无纸屑、无杂物、无污垢方可通过验收。否则,必须返工重新打扫,直至清洁干净为止。我们的宗旨是:绝不能给下一个值日组长留后患。反之,自己重新做值日组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班级的整洁需要大家合作保持。由于在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下午大课间四名流动的值日组长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所以下午放学前五分钟,只要各组的值日组长监督大家把自己剩余的垃圾清理干净即可,再不用“大动干戈”就能使班级整洁如初。值日组长再把本组的桌椅对齐,就可以放学回家了。

其实,在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上,需要鼓励我们的学生:“你行!我行!大家都行!”让他们如同雄鹰一样展翅,并指导他们飞得更高。只要我们够细心,够耐心,够踏实,够坚持,就必定能够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五、注重品味书香的快乐

在这两年半中,同学们已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少儿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童年》《母亲》《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故事大智慧》《格林童话》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创建并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系列活动:

1.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

2.好书大家读,每天早自习和下午自习课先完成作业者奖励阅读时间,或在周四无作业日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书。

3.好书进家庭,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

4.好书共分享,班内读书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5.好书伴我成长,学生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并与积分、奖励挂钩。

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书香胜花香,书声胜鸟鸣,零距离地与学生一起阅读,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走过四班,留下了我的教育印记。时光荏苒,两年半的岁月不知不觉从身边划过,昔日的没了“主心骨”的“头疼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中,已转变成现如今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群星闪耀的“星光班”。假如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的话,那么一个班集体的特色与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学问,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只要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相信更多的先进班集体,会层出不穷。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为实现教育的“中国梦”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政治教师教育叙事 篇8

接班了解情况之后,在校领导的关怀和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从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入手,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德育实践系列教育,从而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为准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从行为规范上让孩子们懂得仪表礼仪,做讲文明的学生。制订“大让小,男让女,班干让同学”的班规,并严格执行。

开展了以“争做值日班长”“品味书香”“学雷锋见行动”“学道德模范”“交通安全伴我成长”“做环保小卫士”《论语诵读》“我诚信我快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活动中,突显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队部的竞选,让榜样的力量带动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淘气包”,使他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在正能量的引领下,班集体有了朝气,有了活力,有了前进的动力!

班级在校眼保健操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知识”竞答中获得先进集体奖“‘我营养、我健康手抄报”最佳奖,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晨读自律班级”“艺术月突出创意班级”等;承担学校的主题班会《交通安全伴我成长》获优秀奖,活动实践课《我诚信我快乐》获一等奖。班级还开展班干竞选挂牌上岗、班组长的“流动值日”、“积分卡”的建立、“积分宝转起来”、家校评比“反馈单”等活动,调动了每个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班级朝着“星光璀璨”迈进了一大步,从此摘掉了“头疼班”的帽子。班集体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少先队工作方面脱颖而出。

一、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每天有两位体委和一位安全巡视员管理队伍,体委分工管理男队和女队,巡视员则管理“四大金刚”的一举一动。我特地与学校申请不跟班,让班干部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优势。有表扬,有批评,班干部各个公正无私,渐渐地我们班站队是全校快、静、齐的之一,多次受到整队领导和体育老师的广播表扬。

二、注重家校合一反馈效应

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了“家校反馈单”。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在反馈单上一一体现,让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表现有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各位家长无建议和意见就签字,有意见可直接写在反馈单上,第二天由值日组长收回,我检查。慢慢地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更关注了,避免家长或老师的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让“家”与“校”真正有意义地沟通,也省却了有事没事找家长,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形成学生教育的“一条龙”模式。从带班以来,班级杜绝家长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上门来。

三、注重“奖励卡”“积分卡”“积分宝”“表扬信”的鼓励作用

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和“值日组长”。每节课间值日班长负责整理课堂上同学们在学习、纪律、卫生、道德、活动等表现。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按照学号每人只做一天的值日班长。值日班长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有权加分与扣分,每周一评比,突出者可获得奖励卡一张,集齐一定数额的奖励卡换积分卡,再升级到“表扬信”。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孩子的管理能力,又增强了每个孩子的荣辱使命感。

四、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午休和放学时间,但凡路过四班门口的老师们经常会慨叹:“哇,好干净!没看你留值日生啊?”这时,我就会笑言:“我们班真没固定值日生!”同学年的n位教师和三学年的曹老师都分别带领学生进行了“视察”。

其实,我们班固定的值日生、值日组长是有的。就是每组的第一排靠近过道的那个学生,也就是“值日组长”——按照班级规定就是每天的值日生了。

有人会有疑问:“那这个第一座的孩子岂不是很辛苦?一干就是一周啊!”非也,因为我们班的排座方式不走寻常路。我们班每次开学就按照孩子们的个头儿进行站队排座,小个头儿一组,中等个差不多两组,最后大个头儿显然就在一组了。这样的排座方式好处在于,无论怎么串座,都不会出现前面同学挡后面的情况,因此也就避免了家长背地对老师的指指点点,也省却了老师的众多纷扰与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我们班采取每天串座的方式:二座到一座,三座到二座,四座到三座……然后一座串到最后一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每天都如此这般。有的老师觉得这样很乱,会参差不齐,每天会很麻烦。我倒是觉得这样妙处: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每天放学前,都会注意把自己的书本全部放到书包里,以免落在学校;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们把自己的座位清空,保持书桌内的整洁干净,避免他们在书桌里乱放杂物。

大家是否又觉得奇怪:“刚刚提到值日生的问题,怎么又扯到串座了呢?”细心的你,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因为班级的这种串座方式,给我们班的值日组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换言之,值日组长就是每天轮换到第一桌的那位靠近过道的同学。大家不会因为过去每周值日时间过长而疲于应付,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哪一天值日。这样,一举两得。

这些流动的值日组长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才能使班级焕然一新呢?

首先,需要班级每个同学协助值日组长把自己的椅子翻到书桌上。翻椅子的时间规定在周三上午大课间,其余时间是午休和下午大课间。但说明一点,我们班主任必须经历自己感到心烦意乱的那些日子,也就是允许孩子们最初的乱七八糟。不然,此工作就会被我们的不耐烦而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先要耐着性子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一次锻炼之后,做到“扶”“放”有序,方可让他们大胆去干。

其次,值日组长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岗到位到人。除了负责本组的清洁外,大到前面老师的讲桌、卷柜,中间过道和后面地面、门镜的擦拭,小到每节课的黑板清洁、垃圾筐的清理、扫除用具的摆放都要专人专责,层层落实、把关。

然后,就是清扫的严格管理。每组值日组长按照先扫后擦的顺序,先完成本组清洁任务,然后按照分配的分担区依次完成。在清扫阶段,值日组长的总值班长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严格把好彻底清扫关。每组清洁完毕,必须做到无纸屑、无杂物、无污垢方可通过验收。否则,必须返工重新打扫,直至清洁干净为止。我们的宗旨是:绝不能给下一个值日组长留后患。反之,自己重新做值日组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班级的整洁需要大家合作保持。由于在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下午大课间四名流动的值日组长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所以下午放学前五分钟,只要各组的值日组长监督大家把自己剩余的垃圾清理干净即可,再不用“大动干戈”就能使班级整洁如初。值日组长再把本组的桌椅对齐,就可以放学回家了。

其实,在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上,需要鼓励我们的学生:“你行!我行!大家都行!”让他们如同雄鹰一样展翅,并指导他们飞得更高。只要我们够细心,够耐心,够踏实,够坚持,就必定能够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五、注重品味书香的快乐

在这两年半中,同学们已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少儿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童年》《母亲》《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故事大智慧》《格林童话》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创建并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系列活动:

1.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

2.好书大家读,每天早自习和下午自习课先完成作业者奖励阅读时间,或在周四无作业日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书。

3.好书进家庭,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

4.好书共分享,班内读书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5.好书伴我成长,学生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并与积分、奖励挂钩。

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书香胜花香,书声胜鸟鸣,零距离地与学生一起阅读,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走过四班,留下了我的教育印记。时光荏苒,两年半的岁月不知不觉从身边划过,昔日的没了“主心骨”的“头疼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中,已转变成现如今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群星闪耀的“星光班”。假如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的话,那么一个班集体的特色与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学问,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只要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相信更多的先进班集体,会层出不穷。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为实现教育的“中国梦”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文化生活1-3单元练习题下一篇:一年级人教版前后上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