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学案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祭十二郎文》学案(共6篇)

《祭十二郎文》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二、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韩愈这篇祭文,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要目的的惯例,也摒弃了四言骈文的老套,采用散文笔法,自由抒写。文章不再受祭文篇幅短小的束缚,叙事简备,抒情尽致,洋洋千言,完全脱去前人写祭文的窠臼。

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

闻汝丧()及长()不省()

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

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尚飨()

(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

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

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业其家

东亦客也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

惟其所愿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长吾女及汝女

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⑥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四)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古义:。今义: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

(3)将成家而致汝古义:。今义:

(4)明年,丞相薨古义:(5)未可以为信也古义:。今义:

(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应为:“")

②其又何尤(应为:”“)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

吾又罢去(译为:)

(六)一词多义(解释该词词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

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

①不自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

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11、世:

①皆不幸早世。()

②两世一身。()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七)文本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3、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5、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â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祭十二郎文》学案 篇2

此类古代散文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要做到“信、达、雅”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找到两个权威英译本, 一个出自罗经国翻译的《古文观止精选 (中英文对照) 》, 英文名为A Sel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from Guwenguanzhi, 另外一个出自《朝花惜拾系列——中国文学古代散文卷》, 英文名为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杨宪益、戴乃迭曾参与本书翻译, 但本篇具体译者不详。二者都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综观全文, 这两个译本最明显的不同即为所采用的翻译手法大相径庭。罗译的字数明显多过朝译, 并且还添加了详细的注释。这是因为罗译更加尊重原文, 将原文中所有的细节比如亲属关系和官职等予以保留, 采用了异化的方法, 达到了“信”的标准。而朝译看起来更像是简单的叙事, 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旨在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 读朝译本毋须不时地停下来参看注释, 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但是却难免失真, 这样实现了“达”的标准却破坏了“信”的原则。

以下将比较分析的范围具体化, 针对六个有代表性的词汇或短语来比较一下两个译本。

1 标题

关于标题两个译本的差异就非常明显。罗译为“An Elegi⁃ac Address to the Twelfth Nephew”, “Elegiac”意为“1.Used in, suitable for, or resembling an elegy.2.Expressing sorrow or lamen⁃tation.”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elegiac) “Address”意为“a speech or written statement, usually formal,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rsons.”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address) 事实上“Elegiac Address”这个词组并不常见, 除了用来翻译中文的吊唁、讣告等祭文外鲜少碰到, 有时会用来翻译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学术论文标题或摘要。由此得知罗译是以源语言为导向来处理的, 谨慎详细, 郑重其事。朝译为“In Memory of”意为“as a reminder of or memorial to”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in memory of) , 虽然也有“as a way of re⁃membering someone who has died” (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 的意思, 但是这个短语用在标题中总是略显模糊和随意, 含义不够清晰明了。另外, “考昌黎年谱世系所载:韩愈三岁, 即失去父母, 由长兄韩会、长嫂郑氏抚育成人。韩愈兄弟三人, 韩会无子嗣, 二兄韩介生有二子, 一名百川, 一名老成。后老成过继给韩会为嗣, 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百度百科) 根据中国传统习惯, 常以姓氏加上家族排行来作为称呼, 比如《水浒传》中的武大郎, 比如张学良的爱人赵四小姐, 这就是韩十二郎得名由来。其实不仅限于古代和民国时期, 前不久《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都用“四叔如何如何”来作为头条, 而没有直接讲李兆基, 表明即使在现代社会用家族排行来作为称呼都是十分普遍的。罗译不仅译出了辈分twelfth, 而且注释“1.The twelfth nephew of Han Yu was Han Laocheng.He was in fact the son of Han Yu’s second elder brother and was adopted by Han Yu’s el⁃dest brother.Han Yu’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and he was brought up by his eldest and his wife.”详细说明十二郎与韩愈的关系及其家族背景, 其翻译态度是十分认真而负责的, 而朝译仅说“My Nephew”并且没有注释的辅助, 就让人心中突生许多疑点, 比如为什么仅仅是侄子就会同作者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这些疑问可能会影响读者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2 首句

原文的意思是“某年, 某月, 某日”, 因此透过下文便可以得知, 虽然韩愈写这篇祭文时一定知道当天的日子, 但是他并不清楚十二郎具体是哪天去世的。罗译直译为“Day, month, year”并加了注释“It was the custom in the past that the date of the elegi⁃ac address was not given”, 其后的“季父:古人排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韩愈在兄弟中最小, 故对十二郎自称季父。今通称叔父。” (《古文观止》鉴赏:181) 罗译为“I, your youngest uncle”暗示了韩愈在兄弟中的排行和辈分, 十分精准。而朝译干脆把“日, 月, 年”这句给省略了, 也许是因为译者认为, 讲到太多中国古代写作的禁忌礼节等反而会让西方读者更容易混淆, 只要不影响上下文通顺就好, 但其实不论基于怎样的原因, 译者跳过句子不译都是不合适的。如果碰到含义模糊的词语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一些添加删减的处理, 然而若是句子不译有可能让读者怀疑译者水平是否达到标准。“Seven days after I, your uncle”仅提到韩愈是十二郎的“uncle”, 英文“uncle”这个词包含的范围过于广泛, 用在这里不太恰当。罗译的注释讲到此文写于五月二十六日也仅是照搬韩愈原文, 但这里应是韩愈的笔误, 因为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十二郎还写过信, 但孟郊又说十二郎六月二日已经逝世, 所以在日期上的确比较混乱, 或会引起读者对原文真实性费解, 但这点着实不应该怪译者。

3“殁”和“夭”

两个译本风格和翻译手法的不同也导致了选词上的重大差别。罗译严格遵循祭文应该有的委婉表达和注重呈原文的哀怨气氛, 用词较正式, 偏向书面语, 而朝译有时过于随意, 从韩愈作为一名跟晚辈十二郎感情深厚的长者的角度来讲, 口语化的用词表达其哀痛之情是不恰当的。

文章中出现了几处“殁”, 意为“死, 终。国语晋四:‘管仲殁矣, 多谗言在侧。’《史记<八四屈原传>》《怀沙赋》:‘伯乐既殁兮, 骥将焉程兮?’” (《辞源 (修订版) 》:1681) 。虽然根据《礼记·曲记》来讲,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普通人才用“死”或“殁 (没) ”, “殁”可以译作“die”, 罗译正是这样处理的, 包括另一表达“死”的字“夭”意为“少壮而死。管子形势:‘贵有以行令, 践有以忘卑, 寿夭贫富, 无徒归也。’” (《辞源 (修订版) 第一册》:709) 罗译中也统一译作die。虽然这样看似词汇缺少变化, 单调重复, 实际上却比口语化处理译作“cut off”和“strike down”要好得多。“cut off”意为“to bring to an end”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cut off) , 而“strike out”意为“to cause to die, e.g.:he was struck down in his prim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strike out) 。然而动词加上介词构成的动词短语本身就通常用于口语表达, 较少在正式的文章中使用, 更何况是这种更加正式更加委婉的血泪悼文。如果使用动词短语不但不能重现原文的气氛, 反而让人觉得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感, 原作的悲切哀怨荡然无存。

4“董丞相”

再如古代的官职名称。文中多次出现的“董丞相”即董晋。罗译为“Chengxiang Dong”, “丞相”用了斜体, 在这里表示不要误以为是人物的名字, 其实是官职头衔, 还特意加了注释9“Chengxiang Dong was Dong Jin.He was then jiedushi in Bian⁃zhou, who was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西方读者来说, 也许看过此注释仍然无法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思。罗译的注释虽然很详细, 但不足之处也在于注释中出现了太多的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称, 注释大部分只是把这些名称列举出来却并没有加以解释, 因此其译作更适合对于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外国读者。“董丞相”朝译为“Minister Dong”, 虽然让读者明白了这是一个官职名称, 然而“Minister”同“丞相”其实并不是对应关系。丞相又称宰相, 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 辅佐皇帝治理国政, 无所不统。丞相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 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 避免专断。一般政务, 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 常向丞相咨询, 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 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百度百科) “Minister”在西方国家有“Christianity”, “Diploma⁃cy”和“government”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中“government”方面的含义为“A minister is a politician who holds significant public of⁃fice in a national or regional government.Senior ministers are mem⁃bers of the cabinet.”

5“佐戎”

意为“参赞军事” (《辞源 (修订版) 第一册》:189) , 并且其后所跟例句即为此句。罗译“That year I took office in Xuzhou, working as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military supply.”“take office”意为Assume an official position or employment;Assume an office, duty, or titl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take office) 。既然董丞相当时身为“jiedushi in Bianzhou, who was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根据维基百科, “The Jiedushi were regional military governors in China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节度使负责管理军事和行政事宜, 那韩愈应当是辅佐董丞相处理军事政务, 包括军事装备粮草供应等, 原文却说韩愈“in charge of”主管负责军事事务, 是同辅佐的意味不符的。朝译“assist the gov⁃ernments”虽然不再把韩愈的地位刻意提高, “assist“表达出了辅佐的意思, 然而这种译法甚至没有明确说明韩愈从事的是哪方面的事务, 政治、经济抑或军事, 而且“goverments”指代不明, 范围太过宽泛, 因为当时唐朝只有一个中央政府, 而这里是复数, 不知是否指代地方政府。但不管怎样, 韩愈只负责辅佐董丞相, 不负责辅佐处理政府事务。这又属于原文模糊化, 只注重了上下文连贯通顺而忽视了对原文史实的尊重。

6“冀其成立”

“冀”有“希冀、期盼”的意思, 罗译“expec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更加书面化, 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盼之情, 希望他们能达成某种目标, 实现自己或者他人的愿望。朝译“hope”太过平淡, 而且“hope that”常用于口语化的表达。再次古语“成立”同现在人们常讲的“成立”这个词有很大差别, 因为“成立”其实分为两部分“成”和“立”, “成”即为“长大成人”, “立”即为“成家立业”, 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罗译为“grow up to fulfill their careers”译出了“长大成人”和“成家立业”这两层含义, 但是“to”表达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虽然要先“grow up”才能“fulfill one’s careers”, 然而逻辑关系与原文表达仍然有一定的出入, 不过此种译法尚可接受。朝译“coddled children will grow up”其中“coddled”意为“to treat tenderly;nurse or tend indulgently;pamper;e.g.to coddle children when they’re sick.”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coddled) , 虽然韩愈的子女只有十岁, 十二郎的子女只有五岁, 也许真的平时十分溺爱自己的子女, 然而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溺爱”而是“年幼”, 因此“coddled children”不合适。而且“coddled children”缺少定冠词“the”难脱指代不明的嫌疑。“grow up”也过于肤浅, 只表达出了“希望他们平安健康长大”的意味, 没有暗示出“成家立业”的期盼, 说明译者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尚且不够, 完全没有提及“立”的意思。总体来说, 罗译的“expect them to grow up to fulfill their careers”比“hope that coddled children will grow up”技高好多筹。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针对词汇和短语的重点分析, 由此便能很轻易地得出不论是在风格、手法还是具体细节处理上, 罗译比起朝译都实在是更好的译本。朝译毕竟还是只注重通顺而过于随意了。罗译谨慎认真, 将大部分带有强烈中国文化印记的细节之处忠实而妥当地翻译过来, 并不让人感到冗长、啰嗦、重复。而且罗译加了详细注释, 虽然有些注释译者可能也是无可奈何才加上去的。金无足赤, 译无完本。应当在以后的笔译过程中, 都要悉心向罗经国先生学习, 苦心查阅资料, 含英咀华, 发挥慢工出细活的精神, 使自己以后的翻译工作更加细致、认真。

参考文献

[1]辞源 (修订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祭十二郎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8839.htm.

[3]dictionary[EB/OL].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4]孔立新.古文观止赏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5]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 (中英文对照) [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韩愈《祭十二郎文》抒情艺术探析 篇3

一、反复使用第二人称,诉尽衷肠

明代徐师曾认为:“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古人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革新。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悲痛悼念之情。形式上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尤其是全文用了四十个表示第二人称的“汝”字,用“汝”字称呼十二郎,好像十二郎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诉述衷肠;又好像十二郎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琐事。众所周知,使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文章开篇一句“告汝十二郎灵”开启阴阳对话模式,闻之肝肠寸断。“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十二郎虽已逝却有灵,让人感觉韩愈正在与十二郎对话,悲凉的家世、辛酸的成长经历,如在眼前,催人泪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又二年,……汝来省吾。……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相聚,别离,终别离,仿佛昨日,让人唏嘘。“吾书与汝曰……”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事无常,不觉泪从中来。“汝去年书云……”小毛病竟成了致命伤,这将成为韩愈心中永远的痛。

二、情因事起,自然深沉

明代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评《祭十二郎文》“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面对侄儿十二郎的英年早逝,作为叔叔的韩愈心情无疑是沉痛的。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这种沉痛之情。这种痛楚又是绵长无期的,因为其中交织着悔恨、自责、内疚等情绪。

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每一种情绪的生发都是基于一定的事情。这些事虽是生活琐事,但却真挚感人。

文章第二段韩愈叙写了身世与家世的不幸——“吾少孤,……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的确是家门不幸,“门衰祚薄”,曾经的相依为命,如今是阴阳永隔,特别是作者忆及嫂子对自己与十二郎的“抚”“指”等动作细节及语言细节时,心中的悲怆自然无法言说。

文章第三段写他与十二郎总是错过相遇的机会。此段写自己与十二郎多次因为各种事情错失见面的机会。韩愈没有重点写哪一次,而是写了多次,这增加了他的自责心理,为后面永失十二郎的抒情蓄了一势。

文章第四段写了韩愈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二郎,信中提及自己虽未四十,却已呈老态,不知能存于世间几时,写这件事为后面惊闻十二郎英年早逝的难以置信蓄势。除以难以置信,更有对天地神明的怨责,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对尚未成人的下一代的担忧。

文章第五段写了十二郎曾经对韩愈写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提及自己得了软脚病,而韩愈却不以为意,结果铸成大错,永失贤侄,这份自责与愧疚恐怕要与韩愈相伴终生。

文中所叙事情看似琐细,然而却是韩愈情感生发的直接原因,甚至促成其思考人生,改变人生志向。比如正是因为思虑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的现实情况,所以才促使其做出人生的重要决择“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三、连用虚词,直抒感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几乎每开始叙述一件事或叙述完一件事,都要自然而然地使用虚词生发感叹。

当开始忆及自己的身世凄苦时,“呜呼”两个虚词直抒作者内心悲叹:本已零丁孤苦,如今十二郎又作永别,韩氏家族希望在哪呀?这种内心的苍凉不直抒不快呀!

当回顾到自己为了奔前程一再错过与十二郎的相聚,又是一声“呜呼”直抒痛悔:“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文章第四段是韩愈感情奔涌的高潮。他原本以为“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自己可能会不久于人世,生怕十二郎“抱无涯之戚”,却未料到正处壮年的十二郎会英年早逝,先他而去,这一意外着实让他茫然无措。因而,他直呼“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长者、衰者而存乎?”借助文言虚词一连构成七个充满疑惑的设问句,错落参差,反复低回,抒发韩愈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极度矛盾的心态。字字句句浸透着血泪。接下去又由“呜呼”引起,七个“矣”连用,表明无论其兄是否盛德,十二郎是否纯明,无论自己愿不愿意接受,十二郎已经亡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面对这无可否认的现实时,他不禁悲痛欲绝,甚至怨责“天”“神”。当想到“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的残酷现实时,韩愈不禁直抒“呜呼哀哉”!满腔悲痛无处排遣。

文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连用虚词对于情感的抒发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加重了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套数,以散体抒写情感,朴实无华,真挚感人,在家常琐事的叙写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亲情,可谓字字含血,句句带泪。无论是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人鬼对话,还是连用感叹语直抒胸臆,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从肺腑中汩汩流淌的真情,凄楚动人,荡人心魄。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4

《祭十二郎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基础

知识

1.基本的诗词虚词。

2.基本的文言句式。

学科

能力

1.学习祭文的基本格式;

2.学习韩愈的散文特点;

3.复习古典散文的鉴赏方法。

思想

方法

1.注重文本解读;

2.注重通过诵读体味文意。

教育性目标

德育

渗透

理解韩愈叔侄深厚的情谊。

发展性目标

良好

心理

素质

的培

培养自己在激动的时候,能控制自己的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

难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

方法

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

要求

1.熟读课文;

2.熟悉客下注释。

课件使用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

教师泛读,学生跟读,正音;

五、学生自读

问题: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3.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六、作业。

1.继续完成课上的作业。

2.完成《质量检测》。

第二课时

一、内容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二、文章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 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三、鉴赏要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 所怙( ) 殁( )

汴( )州 孥( ) 薨( )

嗣( )位 殒( )生 奴婢( )

窆( ) 尚飨( ) 颍(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乃能衔哀致诚 B致敬亭于幕府

C将成家而致汝 D何意致不厚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老妇前致词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齐国其庶几乎

E汝其善抚之

②信

A其信然邪?其梦邪?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E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呜呼!其信然矣! B虽然,我自今年来

C吴广以为然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书

A汝去年书云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F《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G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比

A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③以

A未始以为忧也 B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C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然

A其然邪?其不然邪 B其信然邪?其梦邪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⑤如

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④未始以为忧也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分析

①食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

C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病

A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 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意

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何意致不厚

④长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G茅檐长扫净无苔 H府吏长跪告

I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探究活动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哀盐船文》(汪中)。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A、回忆与逝者交往之事;B、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C、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方法(1)”。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L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

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銮樽矗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参考:

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

不同点: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

3、“性灵”的内涵与写性灵的标准探究。

研究方法:

(1)精读名家作品:如杨万里、姜白石的诗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灵”就是创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3.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5.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教学重难点: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世间遗憾的事情有很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其中之一。当失去亲人的时候,才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可此时,纵然有万般的悔恨也无法挽回亲人的生命。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祭十二郎文》也是如此,这是一篇悼念亲人的祭文,此文可以说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駢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1 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这篇祭文,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3.韩愈与十二郎

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来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母亲也去世。幼时依靠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因此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生活在一起,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后韩会病死,当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但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了解了两人的关系后,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读后感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的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1.谈谈你读后的感受。2.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①《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②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③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看来我们的这种情感是古今相通的,这也是这篇祭文能够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原因吧。而文章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字“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祭十二郎文》好在脱去祭文窠臼,绝少空洞赞颂文字,专从叔侄情重处下笔,最终释放出强烈、隽永的人生至情至性的光辉。《祭十二郎文》笔至情随,所在感人至深。

四、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结构的把握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文章抒写十二郎生前叔侄二人深厚情谊的段落应该是哪些呢? 【明确】

二三两段,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洋溢于字里行间。祭文是祭谁的?——十二郎

所以十二郎死时的情状,前前后后亦是应该交代的。对应的段落是——4-7节。因此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

第一部分(1)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交代写祭文的时间,情况及致祭的对象。

“年月日”是一种省略具体时间的写法,古人在拟草稿时经常如此,誊抄正文时再补上祭文的开头文字,固定形式。

第二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三部分(4-7),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四部分(8-10)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2.情感的把握

本文有“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之誉,思考,全文蕴含了哪些情? 【明确】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感慨

五、有感情地朗读,正音,再次体悟情感。

闻汝丧(sā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从嫂丧来葬(sāng)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吾 万乘(shèng)之公相

六、点拨引导自读课文1-3自然段。方法步骤:

1.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点拨重难点语句 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

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③吾又罢去 重要实词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及长不省所怙 ③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④吾往河阳省坟墓

⑤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⑥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⑦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⑧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引导欣赏,思考问题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祭十二郎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叙骨肉之情。叔侄之间情同骨肉,亲如手足。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接着历数了韩家迭遭不幸,回忆了许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说的悲痛至极之语,写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继承韩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点拨:此段抒悔恨之情。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①了解韩愈的生卒年、籍贯。(阅读课本《唐宋八大家小传》P114“韩愈”)②根据课文内容,列出韩愈简历,突出年龄、地点。768年,出生,河阳;

770年,3岁,丧父,河阳; 781年,14岁,宣城; 786年,19岁,长安; 790年,23岁,宣城;

794年,27岁,河阳,嫂死; 796年,29岁,汴州; 799年,32岁,徐州; 802年,35岁,长安; 803年,36岁,十二郎死。

③依据文章内容,对照简历,简述韩愈19岁以前的生活经历。【明确】

突出韩愈与十二郎幼年丧父、历经忧患的相同经历,突出两人在韩门特殊的传脉地位,突出韩愈和十二郎共度悠悠十六载惺惺相惜、“未尝一日相离”的深厚情谊。这种名为叔侄、胜于手足的特殊情感,是艰难日子里一束人性的光辉,它直抵韩愈的灵魂,成为他一生的寄托。

④根据简历,韩愈19岁到36岁这段时间里,生活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迫于生计,南北奔走,应科举、任幕僚、擢品官,命途多舛,宦海沉浮,变数多端。

⑤韩愈19岁到36岁之间和十二郎见了几次面,中间间隔多长时间,最后见十二郎是在何时?这些数字堆积、叠放在一起,会让你有怎样的联想? 【明确】

一共只见了三次面,中间间隔时间分别为四年、四年、两年。最后见面是在公元796年,韩愈时年29岁。这些数字能很好地说明在他们分开的17年中,两人饱受聚少离多的生别之恨!韩愈之所以无法接受十二郎已经离开的现实,除了情感因素外,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人为物役也是重要原因,这真可谓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数字好比浇在韩愈心头的一盆冷水,让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又好比一块厚重的巨石,让他呼吸的尽是自己的疼痛。

⑥宦游入仕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作为朝廷官员,君国第一,个人悲欢次之。但韩愈写到:“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你是怎样看待韩愈对儒家信条的“违背”的? 【明确】

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叔侄之情可以超越一切,情到深处,难以自已。心之所思,率性成文,情感汩汩而出,无可遏止,一切顾虑禁忌在巨大的悲痛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表面上看是对儒家信条的“违背”,实质上,是一个真正的儒者没有实现“孝悌、慈爱”的痛悔。

善事父母为孝,上爱下曰慈。韩愈幼年失怙,无法尽孝;年少兄殁,无法尽孝;嫂子早亡,还是无法尽孝。韩愈走的是宦游之路,有慈爱之心,却难进慈爱之力,无法与十二郎“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这对有着强烈的家族亦是和家庭责任感的韩愈来说是切肤之痛。所以韩愈给自己加上了“不孝不慈”的罪名。由此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韩愈与十二郎这种特殊的叔侄之情,恰恰源于两人从儿时孤苦相依而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

七、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八、文本探究

平凡琐事写真情: 三件生活琐事:

1、少年孤苦相依

2、为谋生聚少离多

3、未老先衰,少强先殁 所发真情:

1、骨肉亲情,家道败落之痛

2、宦海沉浮,内心负疚之情

3、惊诧痛惜,人世无常之感 典型细节蕴涵情

“抚汝指吾而言”:将家世的凋零、亲情的弥足珍贵渲染到极致;

“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等: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的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九、重要字词梳理 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②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④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一词多义

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词类活用

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④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⑤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⑥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⑦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古今异义词

①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②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③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⑤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⑥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④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⑤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⑥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⑦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难句翻译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③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④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⑤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⑥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⑦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⑧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十、片段练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是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爱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爱国情。喜怒哀乐都是情。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请以“情”为话题写一片断。写作指导:

写“情”,选材宜具体,写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动情的事。只有首先感动了自己,写出来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主题宜集中、单一,积极向上。父爱、母爱、朋友情、同学情、师生情,都在选材之列,都可写出时代气息来。

写“情”,描述宜生动。于平常事中见真情,善于捕捉典型、生动的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用细节传达真情;这样才能以少胜多,给人留下值得反复咀嚼的回忆。

【《祭十二郎文》学案】推荐阅读:

二郎小学写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通知07-09

上一篇:高一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奇偶性》教案下一篇:切实抓好新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