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通用6篇)
相关阅读:
浅谈中庸之道
涵义: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到达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表现方面:
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之道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取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透过学习而到达的天人合一。就应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能够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到达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就应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到达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到达中庸之道。
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此刻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内含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能够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因而清朝杨?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能够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
‘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此刻《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我一人独处的状况下,别人看不到自我的行为、听不见自我的言语,自我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阴阳中和之道, 是太极拳的灵魂, 这一表述, 过去本门长期未曾公开阐述, 直到师兄钱惕明先生在《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中才开始介绍, 为了弘扬太极, 我们特再予披露。
一气与二气
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 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 却各有千秋。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 炼天地至柔之术”, 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 就是通过练拳练功, 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 融合为一, 返归太极一气, 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 内外交感, 中和为一, 并且循环往复, 生生日新, 不断优化, 以常葆青春登寿域。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 也要通过分阴分阳, 阴阳平衡, 阴阳中和, 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 才能培植聚集内劲, 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所以, 炼阴阳中和之气, 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 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 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 人称“哲拳”。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 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 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 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 始于《周易》, 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 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先哲们认为, 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 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 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 混元一气, 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 “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 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 尚未分别出来, 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 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 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 阴与阳成熟了, 就分阴分阳, 分别而出。这时, 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 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阴阳分, 天地判, 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二气中和
既然分出了阴阳, 为何还要中和为一呢?因为宇宙生成过程并非到阴阳二气为止, 再要经过多少个序列的演变, 才能生成天地万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太极生二仪, 二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颐在著名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 描述宇宙生成有六个序列, 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乾男坤女—生化万物。周子还特别指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 无极的真谛, 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 非常奇妙的凝合为一, 才化生出天地万物。
假如太极一气归一气, 阴阳二气归二气, 各不相干, 互不交感 (中和) , 也不妙合 (为一) , 怎能生成宇宙万物呢!所以先哲们把阴阳中和之道, 作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之道, 是天地人万物新陈代谢的总规律。如《周易》所言:“天地 (阴阳) 交而万物通也”, “保合太和, 乃利贞”。
因此, 自古以来, 儒、道、释、医、武诸家, 都把阴阳中和之道, 作为天地大道, 尤其是儒家, 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 认为“致中和”, 就是循天之道, 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汉朝的董仲舒说得更透彻:“中者, 天地之所始终也, 而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能以中和理天下, 其德大成, 能以中和养其身者, 其寿极命”。《周易》塑造的阴阳 (乾坤) 中和精神, 是中华文化之魂。
道家同样把“中和”作为天地大道, 三丰始祖说, “天地大道, 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纯著《中和集》一书, 他说:“中也, 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 无极之真复矣, 天地万理皆悉备于我矣”。武当山上的太子坡, 至今还在《姥姆亭》内悬挂着“保合太和”的匾额。传说玄武大帝当年修炼遇阻时, 天地化作姥姆予启示, 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飞天。虽然是传说, 却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当名家说得好:“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 人间不可一日无祥气, 中和之道, 祥和之气, 是驱魔成道的至宝。”
返归一气
炼阴阳中和之气, 并非一加一等于二, 而是中和为一, 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 并且不断螺旋升华。
从人体的生成来说, 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 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人之生成时说:“唯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 人得到上天的灵气而最灵, 才能形神兼备, 成为有生命的人。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问题:“父母始生之时, 一片灵气, 投入胎中, 此太极时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 母血藏于心, 心肾脉连, 随母呼吸, 十月形成, 脱离母腹。斯其时也, 性浑与无识, 有以无极优其神, 命资于有生, 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的生成, 乃是阴阳中和以后, 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元固本来说, 人之初生, 元气充盈, 阴阳和合, 生命旺盛。由于后天失调, 阴阳失和, 元气日损, 疾病缠身。为了健康长寿, 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一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 采取多种方法培元固本。武当丹派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修炼, 让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 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 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 这三个“中和”, 合成一团太极元气, 用以祛病延年益寿。
从炼气的层次来说, 太极拳的练功层次, 由低到高, 从分清阴阳, 到阴阳平衡, 进而阴阳中和, 中和为一。其中, 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 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 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 阴阳平衡, 但是还不够, 不能到此为止, 应当更进一步, 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的, 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 仍不能充分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关系。事实上, 阴阳的动态变化, 也就是新一轮的太极一气, 并且循环往复, 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 干脆把阴、阳、和三者, 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 三气中和为一, 它指出:“阴、阳、和三者为合, 上应天理, 下合人伦。”
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 也要中和为一。王宗岳在拳谱中描述了练功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有懂劲而阶及神明”。怎能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这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 渡也、和也, 相济, 即相互济渡到对方去。所以王氏所说的阴阳相济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 和合为太极一气, 并不是说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阳, 一半阴, 各自平立, 互不相关, 怎能达到懂劲练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劲要分六部走, 一是着熟, 二是知阴阳, 三是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四是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练成了, 才能进入“懂劲后越练越精, 默识揣摩, 渐至随心所欲”的第五步, 最后的第六步, 才是“阶级神明”的阶段。
炼气之法
太极拳之炼气之道, 与松柔之道相辅相成。松则能通, 通则易顺, 顺而能致和, 所以要“炼阴阳中和之气, 练天地至柔之术”。松柔要诀, 将另文介绍, 这里主要谈炼气之法。
武当丹派, 以道家内丹功为根基, 练拳与炼丹结合, 练拳过程, 就是炼丹过程, 初听起来, 似乎复杂玄奥, 其实下手功夫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凝神调息, 调息凝神八个字, 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 气归于脐下曰调息”。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概括为“揉转玉环, 鹤息归脐”的心法。李景林总结出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法—脐转胎息法。
脐轮, 俗称肚脐眼, 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 赖以呼吸的脐带, 出胎后脐带虽短, 元阳一点 (元气) 尚存, 输气血, 通百脉的功能犹在, 是人的“性根”、“命蒂”, 是内丹练功的主要穴位, 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胎息, 是练功到高深阶段的一种呼吸法, 如胎儿在母胎中的内呼吸, 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气, 修炼精、气、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个层次:
一、守脐。守脐内深处约寸深, 常守此穴, 能激发脏腑经脉充血的生成与运行, 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 寿与天齐。”
二、敛脐。吸气时意念肚脐内敛, 吸至背后命门穴, 使命门鼓撑饱满, 呼气时将气从命门穴注入下丹田。命门又后升田, 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 肾精属水, 命门饱满, 则水火相济, 真气生发。
三、脐息 (胎息) 。初时, 只是意念上的脐息, 练之日久, 慢慢忘却鼻息 (实际鼻息尚在) , 由脐窝呼吸, 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 若有若无, 进入胎息。三丰始祖指出:“人能从此处立功, 便如母呼亦呼, 母吸亦吸之时, 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四、阴蹻之息。阴蹻即会阴穴。三丰始祖说:“调息者, 调度阴蹻之息, 与心中之气, 相会于气穴中也。”倘能知此, 则天门常开, 地福永闭, 尻脉周流于一身, 贯通上下, 和气上朝, 中和为一。
内容摘要:物权行为理论是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物权行为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简单的阐述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三大原则:独立性、无因性和公示性原则,并简要的分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公示性……
物权行为谓之物权之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之行为。也即以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此在契约而言,即为物权契约。物权行为理论为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首创,虽不被所有法学家认可,但仍被德国等少数国家采纳。物权行为理论的建立以及在德国民法典中的完善被认为是大陆法民法学中最辉煌的成就和德国民法中最难理解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德国民法把通常认为是一个合同的物权设立和移转行为,分解为两个行为的做法,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普通法法学”。在17世纪德国法学家为了解决德国法制不统一问题,编纂了一本《实用法律汇编》。在书中,德国法学家们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所有权的有效移转应具备两个条件:名义和形式。所谓名义,即私法上的契约。当事人为了达到所有权移转的目的而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即债权契约。这种契约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变化甚多。形式,就是物的实际交付或其他代替交付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物权契约,因为交付具有一个契约的特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契约,一方面包含有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保含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这本书确定了一个“名义与形式相一致的取得所有权的原则”强调取得所有权应有其合法的依据,但该书强调原因和移转实际的区别。可以说此书对萨维尼创造物权行为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初德国法学巨匠萨维尼认为: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以所有权转移为目的的“物的契约”。从萨维尼的思想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对德国民法物权体系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法国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物权法和财产法的规则是不同的。这些规则概括起来为:物权的变动除了需要具有债权契约以外,还必须要有专门的物权变动为唯一内容的物权契约。物权契约是独立于债权契约之外的,债权契约仅能使当事人负担交付标的物和价金的义务,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后果。只有通过以所有权的移转为主的物权契约,才能实现所有权的移转。事实上,这些规则后来成为了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内容:独立性、无因性和公示性。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论述: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又称为分离原则,指权利主体承担的移转标的物的交付义务的法律行为(一般称为契约或合同)和其完成物权的各种变动的行为是作为两个法律行为的,并非一个法律行为。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即物权行为,是两个行为。这实际上是把交付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契约。按法国民法法系或英美法系的法律逻辑,当事人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与其履行义务的交付行为存在于一个法律关系之中,前者是后者发生的原因,后者是前者发生的结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即交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合同。交付行为本身具有意思表示,又具有外在行为。交付的目的是完成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或转让,也就是交付行为有其自身的合意存在。这里的合意指民事权利主体创设、转移、变更、废止物权而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此意思表示与债权契约中的意思表示是有明显区别的。债权行为的合意是为了使对方负有一种交付物的所有权的义务。债权行为和后面的交付行为即物权行为各自有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因此他们是分离的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关于物权契约和债权契约,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物的买卖中有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同时存在。其中根据民法买卖条款规范的是债权行为,而根据物权编中的登记或让与合意规范的是物权行为。不应该认为这两种行为互相抵触或者没有区别。根据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德国民法典》第873条规定,移转土地所有权或在土地上设定某项物权或移转此项权利或在此项物权上更设某物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由权利人及相对人对此种权利之设立或变更成立合意,并登记于登记簿。第929条规定对动产所有权之出让须有所有人将物交付于取得人而且双方就所有权转移达成合意。我们从这几条也可看出它是不同于债权合同的另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也必然演绎出其无因性。既然其为独立性的契约,物权行为的效力自然不受作为其原因的债权行为的效力的影响。无因性又叫做抽象性,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撤消不能导致物的所有权变更的当然无效或被撤消。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也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著名罗马法学家萨维尼提出的,他认为为了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一种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此种物权契约往往是以债权行为为其原因的,将该原因从物权行为中抽离但不因债权行为的欠缺或不存在而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因为物的.所有权的移转是物的合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的结果。故物的履行行为的效力只与物的合意成因果关系,而不与债权行为成因果关系。当原因行为被撤消时,依此原因行为所为的物的履行行为却不能当然失效,因为当事人之间的物的合意并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权不能随之而撤消。萨维尼曾断之为:“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有效的。“
自从萨维尼的无因性理论被提出后就经历了学者们的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论。关于其优缺点各有说法,根据学者们的见解现将其主要优缺点归纳如下: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在客观上使物权行为与其原因行为分离开来,概念清楚,每个法律行为的效力容易确定,每个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非常清楚,有助于准确的适用法律。例如在我国,《担保法》将登记作为抵押合同、将交付作为质押合同的形式要件,因此,如果未登记或未交付,不仅抵押权、质权不能设立,而且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本身也是无效的。在当事人有过错而未登记或交付的情况下,利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没有必要的法律上的救济手段。但是在采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原则时,由于登记、交付只对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起决定作用,虽然没有登记、交付,物权设定变更、消灭的效力不发生。但债权行为仍可成立,一方当事人仍因债的关系而承担法律责任。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依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是基于当事人自己的物权契约,即当事人关于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因物权契约不计其债的原因,第三人获得之物只依物权契约,而不依其原因行为,物权转移前手的法律行为原因不能影响后
手的法律行为,故原物主不可依债的原因而向第三人追夺物之所有权。
由于该原则在债权行为无效,被撤消或未成立时,出卖人由物的所有人降为普通债权人,丧失了其在物权法上的对物的支配的权利,严重损害了出卖人的利益,违背了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从而也成为大多数国家否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根据之一。另外,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具有过高的技术性要求,难以为公众所掌握,这也是多数法学者提出拒绝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依据。
物权行为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公示要件主义原则。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物的合意乃是对物的交付行为中存在的意思表示的抽象,所以必须有一个具有公示性的行为来表达或者说是记载这一物的合意,否则就会给第三人带来不利的损害,影响交易的安全。公示行为应具有物权的一般的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和能充分表示该物的合意成立的效力。若没有该公示行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权的设立、变更、和废止也应无效。从各国的法律规定来看,公示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登记和交付。对于动产来说,一般只须交付即为公示;不动产则需要到专门的登记机关作相应的登记,才能达到公示的效果,否则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总之,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简单的说是关于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和行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其效力和结果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是没有绝对关联的学说,它抽象的把物权行为从债权行为中分离出来,认为物的合意与债权行为中的合意是有区别的。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对《德国民法典》起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流性的观点以及一些立法草案所表现的作法是对这种观点予以否认的。我国现行民法并未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从未来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的精确、细致、安全、公开的法律制度着想,我国立法还是应逐步采纳物权行为理论中的一些合理的观点,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台)史尚宽《物权法论》荣泰印书馆1979年版第17页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页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页
参见姚瑞光《民法物权论》第118页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1991年10月第6版138页
参见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载〈〈法学研究〉〉第三期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1991年10月第6版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A.迁移。
B.同化。C.顺应。
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B)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孩子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孩子(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幼儿园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B.基本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实践。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B)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总是又快又好。有一次,老师提了个问题叫小敏回答,她却答不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小朋友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他一定是在说自己。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的心理问题是常见的(C)
A.焦虑症。
B.恐惧症。C.强迫症。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大三班的班主任,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总是叫苦叫累,哪怕运动量没有超出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也是如此。如果你是袁老师,可在全班进行(B)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D)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法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0年1月9日
阅读材料
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材料一 “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材料二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①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5分)答: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②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5分)答: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启迪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会思考;
指导学生能实践。
1. 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项目教学的这些典型特征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学习理论;情境;工作任务
作者简介:徐涵,女,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7)06--0009—04
1986年,杜威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其所创设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其后由杜威的学生们对设计教学法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设计教学法主要包括:“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是有日的有意义的单元活动;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包括—种有始有终、可以增长经验的活动,使学习通过没计获得主要的发展和良好的成长。”①设计教学法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许多关于项目教学的研究都把杜威及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作为项目教学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一、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持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项目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针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以经验为中心。杜威认为:“知识不是由读书或人解惑而得来的结论”、“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他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他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不论对学习者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教育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这些经验往往是一些个人的实际的生活经验。”二是以儿童为中心。实用主义反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做法,主张教育应以儿童(或者一说受教育者)为起点。三是以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崇尚书本的弊端是没有给儿童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只提供了被动学习的条件。他提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由此,杜威提出“做中学”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设置疑难情境,使儿童对学习活动有兴趣;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让儿童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动每个步骤所含的结果;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反证假设,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方法是否有效。这五个要素的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②
项目教学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教学强调现实、强调活动,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三)情境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有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和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两个流派。心理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体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客观定义或主观创造的。基于这种知识观,学习是不能跨越情境边界的,学习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决定了学习内容与性质。按照这种学习观,建构知识与理解的关键是参与实践。而项目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工作世界的实践任务,学生是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
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夫在对手工业学徒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了在学习过程中默会知识对新手的重要性,提出了情境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进而提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③按照莱夫和温格尔的界定,实践共同体意味着参与一种活动体系,参与者共同分享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理解,以及这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共同体意味着什么。1998年温格尔在其著作《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进一步对实践共同体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实践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是要与社会联系——要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或真实任务。“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个整体概念,边缘性.意味着多元化、多样性,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以及在实践共同体中,参与的过程中所包括的一些方法。④莱夫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目的是试图以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学习。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实践共同体中去,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从新手逐步到专家。
人类学家认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本身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理解学习的方式,或者说,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就是学习。强调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项目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通过多元方式参与工作过程,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与师傅、同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从新手成长为专家,这与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是一致的。
二、项目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
(一)项目教学的构成要素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
1.内容
项目教学是以真实的工作世界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其主要内容来自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中建构课程内容。内容应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如购材料,具体加工材料),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2.活动
项目教学的活动主要指学生采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工作方法解决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所采取的探究行动。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完成的任务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二是活动具有建构性。在项目教学中,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学生在经历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并建构自身的知识。
3.情境
情境是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所形成的工作环境的再现。
情境有如下特点:一是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主题,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完成到成果的评估,主要采取小组的工作方式进行学习,为了最终完成项目作品,他们相互依赖、共同合作。二是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实践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技术实践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的情景性,决定了这类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工作情景的再现。情境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环境,并能拓展学生的能力,为他们走向工作世界作好准备。
4.结果
结果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学生通过探究行动所学会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如技术实践知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项目教学的基本特征
项目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1.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
项目教学是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在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
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的弊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从实践中看,项目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
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
教师要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同时,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只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不熟悉职业实践已经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二)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是项目教学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这对教师来讲,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同事建立联系,关注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
(三)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在项目教学中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要求教师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协调;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四)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项目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他就给予具体的帮助,他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他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注释:
①威廉.H。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②杨荣米.中学化学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③④J.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Rauner.F:ReformbedarfinderberuflicheBildung,(Hrg.)BeruflichebildungaufdemPruefstand,Bremen,1998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4[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016年4月17日, 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第二季首播, 根据CSM35城数据显示, 节目收视率高达2.28%, 居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开播两季, 经历诸如版权风波、广电总局质疑等波折, 《极限挑战》仍旧不失为一档成功的真人秀节目, 在如今的各卫视真人秀节目扎堆中闯出一条血路。SCORE理论是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一种评价方式, 即故事 (Story) 、人物 (Character) 、运作模式 (Operation) 、情感口碑效应 (Re-talk) 、情感 (Emotions) , 正是因为《极限挑战》在这五个方面有不错的整合发挥, 才成为一个真正能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 能够score (得分) 的真人秀节目。
二、Story——有吸引力的故事
真人秀节目以参与者的发展趋势、故事走向来引观众的注意力, 所以故事性使得真人秀电视节目被观众当做连贯的媒体事件来消费, 也构成了观众对节目中发生的事件的基本认识。因此, 真人秀不管形态怎么多变, 都需要给观众讲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
不同于一般的真人秀节目, 《极限挑战》每一期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 每一期都有一个主要的设定大纲, 使整期节目具有完整性与连贯性。到第二季, 这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并没有被削弱。第三期《说走就走的旅行》中, 6位明星争夺去海南旅游的机会, 先让明星各自投票最想和谁去旅行, 王迅被淘汰, 之前孙红雷由于游戏未完成被淘汰, 在以为节目要就此结束时, 想不到主办方又公布了下一轮任务, 说服被淘汰的人继续回到游戏里, 在短短的几分钟里, 就产生了悬念和反转,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些创意独特的节目内容, 加上后期的剪辑与特效, 使得整期节目看点颇多, 时刻调动着受众的观看欲望。
三、Character——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极限挑战》的成功之处在于打造了一个“男人帮”作为节目的亮点, 每个人在节目中都有自己的形象定位:坏叔叔黄渤、神算子黄磊、小绵羊张艺兴、颜王孙红雷。每个人都会在节目中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如“抠门”王迅在遇到与钱有关的环节就会格外激动, “神算子”黄磊总是精于在节目中进行各种推理。节目也利用后期强化各种角色的特性, 如每次黄磊在进行推理的时候, 都会响起各种侦探剧的主题曲, 加强观众对于这一形象的记忆。
在塑造形象的时候, 节目组很巧妙地利用打破刻板印象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记忆点。孙红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以往的影视剧中, 他一直以硬汉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 在《极限挑战》中的“三傻之一”的形象却与以往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节目对观众呈现出一种欢迎的姿态, 让观众进入到新的情境中, 了解与以往经验中的孙红雷完全不同的形象。这种对“刻板印象”的颠覆使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
四、 (Operation) ——创新或引进成熟的运作模式
《极限挑战》在开播没多久就陷入版权风波, 有人质疑其节目多处与韩国综艺节目《无限挑战》相似, 后来节目组澄清, 《极限挑战》的创意源自东方卫视的节目研发团队的一个小灵感, 在一次模式探讨会议间歇中, 几个大老爷们开始探讨自己家里的“婆媳关系”, 纷纷抱怨“压力好大”——上有老, 下有小, 工资不高, 工作繁重, 天天加班, 没钱买房……继续探讨下去, 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中, 承受最大的压力就是男人群体, 是否能有一档反映“平凡的男人们”突破自己的极限, 展现自己的魅力, 迸发自己的闪光点的节目呢?以此为出发点, 节目组反复探讨, 以这个创意为抓手, 找到了6位个性迥异, 却能代表中国大部分男性群体的嘉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原创节目反映出平凡男人的不易、拼搏、魅力与逆袭, 让电视机前的男人找到共鸣, 女人竖起大拇指。”
通过对比, 除了某些集数个别环节的设置有所类似, 两个节目还是各有特色。《极限挑战》的创新在于它对于规则的打破。在大多数场合下, 甚至是在公共场合的竞赛中, 社会规范要求我们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而《极限挑战》的任务或游戏的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参与者有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地破坏规则, 如第一季中, 孙红雷骗走了张艺兴所有的金条,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节奏, 让观众对于下一刻发生的事情无法预知, 更吸引了观众的观看热情。
五、 (Re-talk) ——一再谈论式的口碑效应
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一般都能通过社会化媒体形成舆论的漩涡。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民也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且力量强大的群体。据统计, 《极限挑战》有80% 的受众来自网络。节目除了运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外, 还有效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立体化的传播。节目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 还有成员之间、成员和每期嘉宾的交流互动, 相关讨论长期居于微博热门话题榜。节目播出时段成了网友刷屏高峰, 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极限挑战》的好评。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与否, 除了取决于节目本身是否制作精良外, 还取决于节目是否能形成一再谈论式的口碑效应。
《极限挑战》第二季开播之前, 官方微博就发出一条花絮, 分别是黄渤和一条长得极像孙红雷的牛头梗以及黄渤与一条长得极像黄渤的柯基的合影, 在短短几小时, 就有2万的转发量, 为第二季开播成功造势。
六、Emotions——打动观众的情感
在真人秀节目中, 人性关怀、感人真情、励志梦想是打动观众情感的几个重要元素。在每一期《极限挑战》中, 这些情感都有体现。《极限挑战》的创新在于其没有规则, 为了游戏的胜利, 大家可以“不择手段”, 但是节目组也懂得利用情感的因素, 来折中这种“不择手段”, 增加节目的正能量。
如前文举过的例子, 在第一季中张艺兴因为被孙红雷骗走所有的金条, 非常失落, 但在节目的后期, 孙红雷也非常内疚, 几个男人不计较输赢让张艺兴可以获得胜利, 作为他善良的奖赏。
摘要:近年来, 明星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 竞争极其激烈。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开播到第二季, 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口碑与收视率。本文运用SCORE理论, 从《极限挑战》的故事、人物、运作机制、口碑以及情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推荐阅读: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06-27
儒家经典《中庸》的观后感500字12-04
中庸教案11-13
《中庸》第2课时教案09-12
读《中庸》读后感09-23
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07-26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0-21
中庸中国国学经典读书笔记10-01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2-10
中庸读后感1000字左右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