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推荐9篇)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篇1

《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学生要更深入学习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把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学诗成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作变教学的重点,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所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部分难点,比如文中涉及到的三首诗的理解,没有能很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强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些少,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应该学生说,应该学生查的没有让学生说,让学生查,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还做得很不够。还有在语言赏析,讲得太多,让学生读得太少,有时候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往往要比多讲一些效果更好。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选用了一首《红楼梦》的主题曲,学生对这首歌非常喜欢,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让本文的学习有了一种韵味;另外还有一些人物的相关图片,虽然对于学生想象力有影响,但毕竟让学生对于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关于文学常识和字词的文字性的内容,则很好地起到了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作用;其它的一些文字性的内容则以问题为主,通过问题来实现让学生的再读,使学生的读更有指向性,更有效。但整体看来媒体的运用还是有些单一,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课文朗读的一些音频或其中的视频片段就更好了。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篇2

文虽长, 却可精讲;虽是精讲, 却意味悠长。

一、“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要有精当的取舍

哈默顿说“阅读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语文教学中,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 摒弃繁琐的分析, 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 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削枝强干, 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 教学生有用的语文。一篇课文, 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 因此, 要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 大胆舍弃。

于是我决定“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紧扣文章的主人公香菱, 重点品析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 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将难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精准的切入

对于一篇长文而言, 不管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 进行怎样的处理, 找准切入的点, 就能带活整篇课文。研读文本之后,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一字评香菱学诗”。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 品读香菱是怎样学诗的?用笔画出评析的相关语句, 同时想一想你会用哪一个字来评香菱学诗?

这一问题带动全篇文章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 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 产生了绚丽的火花, 学生在品读中总结出“苦”、“勤”、“专”、“痴”、“诚”“疯”等字, 香菱学诗勤奋刻苦而专注是她的外在表现,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诗歌的痴迷, 可谓“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贴切的词语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传达出人物的精神, 通过侧面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形象等。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零敲细打, 囫囵吞枣, 不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如能在文章中努力寻找一条主线, 贯穿全文, 贯穿课堂, 牵一发而动全身, 集一问而悟全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悟文本的主要内容, 领悟文章的内涵,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那么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真正实现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精巧的突破

“简约”不等于“简单”。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 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刻画香菱这一人物?在她身上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本堂课学习的难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如何引导, 才能既不至于晦涩难懂, 又不失于表层肤浅。长文精讲, 要有精当的“取舍”, 要有准确的切入点和精巧的突破, 只有找准突破口, 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 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在反复研读文本之后, 我留心到香菱有一个表情在文中反复出现,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 文中有大约16处写到香菱“笑”, 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由此入手,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语句, 品读感悟作者对香菱的情感。很快学生就能感受到香菱学诗乐在其中, 作者对香菱饱含了赞美之情。在此补充,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千锤百炼之作”, 再以PPT配上《叹香菱》的音乐, 补充介绍香菱的悲惨命运。此时再来体会小说中她却为什么总是“笑”呢?“作者写《红楼梦》跟香菱学诗很像,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种审美理想。”“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更显其悲, 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 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曹雪芹对香菱不仅有赞叹, 更寄托了很多的爱怜。”……此时学生思路被打开, 情感被调动, 智慧的火花也就尽现其中。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精妙的拓展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在于课堂, 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启迪孩子的思想情感, 最终要能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实现由“教”到“不教”的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一文, 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由此自然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作者, 走进经典。

《香菱学诗》的教学策略 篇3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阅读需要兴趣,需要进入文本世界中,方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因而,在教学之初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特殊情境,用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香菱学诗》这篇课文中,由于课文系名著节选内容,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个片段,有必要在导学阶段简要地介绍故事的前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教学时间有限,长篇累牍难以实现。笔者依照两点来创设情境:

其一,挑选原著中与课内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作为导学内容。课文节选了香菱学诗的一段内容,对于香菱如何进贾府、如何到宝钗房中的情节少作交待,这些内容可留待学生自己去原著中挖掘,而教师可将导学重点放在突出香菱的性格和品质上,这样更突出人物形象,为学生引导一个阅读方向。

其二,挑选最能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在课前导学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显然不大适宜。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有所了解,可运用影视作品剪辑的方式,并配以影视作品插曲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可有效营造出学习氛围。学生沉浸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中,对香菱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好奇,并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深入探究,沿波讨源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鉴赏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小说类课文,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可运用小说三要素作为基础: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在人物形象剖析方面,学生在导学阶段已对香菱的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接下来沿着这一思路,教师运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逐段品读,挖掘次要人物宝钗、黛玉、宝玉等人物对香菱学诗的评价,并一一罗列出来,如“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等具体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这样从正面和侧面来深化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环境剖析方面,主要以环境对人物构成的影响作为剖析重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文本描写的大环境,即明代,荣国府。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贾府浓郁的诗学氛围影响了香菱,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学诗的动力在诚心向学,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只是为了打发在贾府的寂寞时光。学生的回答中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揣摩。在情节剖析方面,需要先提炼文章主线,进而沿着主线深入剖析全文情节,以便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展现的作用。教师在导学中虽已确立了香菱学诗的主线,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主线,将全篇文章划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学诗,二是做诗,进而再分别剖析两个段落。在学诗中,香菱分几次向黛玉学诗,在做诗中,香菱又做了几首诗才得以成功的。通过分层提炼文章框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深入认识。

课文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干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文本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互动性,以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还可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深究文本,达到沿波讨源的目的。

三、情理交融,反思升华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勾连个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香菱学诗既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局是香菱学诗成功。那么,在反思阶段中,教师可以此为题,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反思香菱学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文章重新梳理了一遍,并从文章找出香菱自身资质与学诗氛围熏陶等内、外因。进而,再引导学生剖析作者从香菱人物形象的设定上要表达什么寓意,使学生从感情阅读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也提高了文学鉴赏的层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4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哪篇课文?

生:《香菱学诗》。

师:它是哪部小说的节选?

生:《红楼梦》。

师:2012年的5月31日有一位杰出的红学大家去世了(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他就是周汝昌先生,他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具有最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今天我们就要集合大家的智慧,通过对《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的学习来走近《红楼梦》。

预习检测: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任务,嘱咐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先请你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内容。

生1:香菱学诗。(有学生笑)

师:这位同学仅用了标题中的四个字,就把主要人物和情节全概括了,言简意赅,非常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老师给出的这段话中的每个括号内填上一个动词,使它符合课文内容。

屏显:跟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下决心()诗,于是拜黛玉为师,并在其指导下和众人的鼓励下开始()诗,()诗,最终能够自己独立()诗。

生2完成填空,(学、读、论、作)

师:填写非常准确,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生2:这段文字概括了香菱学诗的全过程。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简单了解了文章的情节内容后,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走近香菱这个人物,了解香菱。

初识香菱:

师:香菱学诗,这个姑娘为什么要学诗?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出香菱自己的话来回答。

生1:老师,我找到了!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师:她“羡慕”什么?

生1:她羡慕大观园里姑娘们的才情,所以要学诗。

师:在这句话中香菱说自己学诗的态度是什么?

生1:顽。

【板书:顽】

师:大家注意这个“顽”字,其实是哪个wán字的意思?

生集体答:玩耍的”玩”字。

走近香菱:

师:香菱自己说她是学着“顽”,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

生集体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那你们认为香菱学诗是什么态度,请到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然后发言交流。

生1 :“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师:香菱是到了大观园后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要学诗的吗?

生1 :不是,“常弄”说明她平常就喜欢诗歌,“旧诗”说明书都被她翻烂了,“偷空儿”说明她经常忙中偷闲,注重自学。

师:日常生活爱自修的香菱。

生2 : 香菱说:“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说明香菱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黛玉等人请教,和他们交流学诗的体会。

师:遇见良师多请教的香菱。

生3 : 老师,我找了这一句:“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诸事不顾”,体现香菱只顾读诗,别的事情都不管了,特别专注。

师:那把这个句子中的“一首一首”换成“一首首”行不行?

生3 :不行,“一首首”就有一种读得很快,囫囵吞枣的感觉,“一首一首”强调了她读得细致、认真。

师:你能将香菱这种细致、认真读出来吗?

生3再读此句。

师:你的朗读很到位!

生3 : 老师,我还找到一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鳏鳏”是眼睛长睁不闭,忧愁失眠的样子,说明香菱一心想着作诗,无法入眠。

师:这个词抓得好,特别形象。另外,老师补充一下,这里的三更是夜里11点至凌晨1点,三更后才躺下,到五更,即凌晨的3点到5点钟才睡。这里是全心投入废寝食的香菱。

生4:“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这里,我读出了香菱的刻苦。

师:句中哪些关键词最能够体现香菱学诗的刻苦?

生4:“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因为她一直在想着读诗作诗,说明她已经到达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地想诗句程度了。

师:这个句子里还有三个“又”字,能品一品吗?

生4:这三个“又”字把香菱既想读诗、又想作诗那种两难割舍,都放不下状态写出来了。

师:宝钗见到香菱这个样子,是怎么评价她的?

生4: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师引导抓关键字:怎么理解这里的“呆”字,真的是说香菱迟钝不灵活,傻呆呆的吗?

【板书:呆】

生4:这是借宝钗之口侧面烘托香菱学诗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忘我地步了。说明香菱专注于学诗,痴迷于做诗,已经给别人有点呆迂的感觉了。

师:人物形象塑造有两个角度,一是正面描写,一是侧面烘托。类似于此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留心。这位同学们分析非常细致精准,还有吗?

生5:“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这个句子运用了人物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把香菱在第一稿失败,作第二首诗时,那种沉浸在诗的境界当中,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的状态刻画出来了。尤其是“默默”、“出神”“抠土”这些词体现出了她忘我作诗的精神。

师:嗯,“抠土”这个举动就像是小孩子般的无意识的动作,她全情投入,忘却自我了。那你能不能分析一下香菱“出神”“皱眉”“含笑”时,她分别在想些什么?

生5:“出神”说明香菱一心只想着怎么作诗,所以神游其中,不能自拔;“皱眉” 体现出她在认真思考、斟酌某些词句的写法,可是思虑阻塞,还没找到灵感,“含

笑”一定是想到了好词佳句,所以满意、欣慰的笑了。

师:你的分析就好像是亲眼见到了香菱本人,这是不惧挫败,忘我投入的香菱。那香菱这副样子,来往的人和宝钗怎么看待她?

生5:来往的人见到香菱这个样子,都忍不住“诧异”,宝钗忍不住说这个人要 “疯”了。

师:她真疯了吗?

【板书:疯】

生5:“疯”说明香菱的神态动作已经和平常迥然不同,神游诗境其中,物我两

忘了。

师:“疯”了的香菱在写了第二首诗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那就是宝钗所说的“可真是诗魔了”。大家找到相应的句子没有,看看哪一处细节描写最能体现

出香菱“走火入魔” 的状态?

【板书:魔】

生6: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句子里“怔怔”是发愣的样子,探春叫她闲闲吧,是想劝她休息一下,可她却满脑子里面想的都是作诗押十四韵的事,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与她无关,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跟诗有关,所以她答非所问地说“闲”字是十五删的,可见其走火入魔了。

师:你对这个词挖掘的很深。香菱这样全心投入、废寝忘食地学诗,最终作出好诗了吗?

生:作出好诗了!“ 师:何以见得?

生7:只听得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这个反问句不就表明香菱自己都觉得好吗!还有宝钗说:“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从侧面表现出上天都被她感动了,让她在梦中悟出了诗!

【板书:仙】

师:文中描写香菱的第三稿诗是梦中所得,你觉得这是不是偶然的,是不是香菱不做梦,就作不出好诗?

生7:不是这样的。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情节的设计很巧妙,用

梦话来暗示香菱学诗的成功。“通了仙了”所指的梦中得诗,其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香菱苦心孤诣的结果,是苦思冥想的结晶。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同学们找找看,香菱学诗的态度用文中最具概括性的话来

说是什么?

生7:“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板书:苦志学诗】

师:香菱指把自己所有心力都聚集在一起,刻苦学习,费尽心思,呕心沥血地致力于学诗,这就是香菱学诗的态度。如果把香菱这种态度说成是“顽”,那咱们每个人都得好好学学这种难能可贵的态度,这种不玩之玩,可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啊!(在板书“顽”字上加上双引号)

师:刚才大家的分析都源于文本,而且细致准确,现在我们归纳一下香菱学诗的态度。

屏显:醉心学诗

寻常自修

虚心请教

全心投入

废寝忘食

不惧挫败

锲而不舍

„„ 深读香菱:

师:香菱学诗,学得越发“呆”了,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通了“仙”了,学得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汇聚到学诗这一件事上,在作者笔下,在别人眼中,在我们读者心中,觉得香菱学诗学得很苦,那她自己觉得苦吗?

生1: 她自己不觉得苦,我找到了证据。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这说明了香菱非常渴望学诗,而且乐此不疲。

师:香菱这个时候脸上挂着什么表情啊? 生1:笑。

师: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中写了香菱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笑,共计15次,下面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三处有代表性的笑来了解香菱,看看她因何而笑,笑从何来?

屏显:

(1)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2)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3)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生2:第一处笑写出了香菱因为即将实现学诗的愿望而高兴。

师:“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的“就”字能够看出香菱怎样的心思?

生2:表明她很好学,心情迫切地想尽快读诗,学诗,所以央求黛玉把书给她,好抓紧点滴时间学习,连夜里还要回去念几首。

师:你试着把香菱急迫的心情,央求的口吻通过对这个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第一处笑。)

师:读得真好。哪位同学接着说?

生3:这第二处笑表明香菱才学了这么几天诗就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竟能了解诗歌的妙处,所以她很高兴地谈到自己读诗的感受,也可以看出她很聪明。

师:难怪林黛玉要评价她“是个极聪敏伶俐的人”。这里的笑是高兴,开心,你也试读一下。(生读第二处笑。)

师:你读出了香菱悟诗的欢喜。第三处笑如何解读?

生4:第三处笑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的诗很满意,很自信,用一个反问句,可以

增强语气,如果换成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也体现了香菱对作诗很感兴趣、很执著,所以梦中成诗。

师:你能读一读这第三处笑吗?(生读第三处“笑”。)

师:你在读的时候把“还不好”的音拉上去,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生:将音调上扬可以读出香菱的自信。

师:你处理得很妥帖。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这三句话,读出其中的情味。(生齐读,效果甚好。)

教师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三处笑的品味我们看出了香菱是一个聪明好学、执著自信的女孩子,她学诗在大家看来是苦的,可她自己在学诗的过程中却是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

【板书:以苦为乐】

香菱悲歌:

师:面对香菱学诗这件事,宝玉是这么说的:“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对这样一个苦志学诗,以苦为乐的痴心女子来说,真的“天地至公”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香菱的生平经历。

播放背景音乐《叹香菱》,投影香菱主要经历,深入体会香菱的悲剧命运。

幻灯片1: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姑苏望族甄士隐独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

幻灯片2:五岁那年元宵,看花灯时因家奴霍启(谐音“祸起”)看护不当,被拐子拐走;

幻灯片3:在拐子的打骂中艰难度日,十一二岁被卖于公子冯渊(谐音“逢冤”); 幻灯片4:呆霸王薛蟠打死冯渊,强买香菱,逼其为妾;

幻灯片5:薛妻悍妇夏金桂搅家不贤,拨弄是非,虐待香菱;

幻灯片6:香菱气怒伤感,内外拆挫不堪, 酿成干血之症,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幻灯片7:香菱受尽凌辱,含恨而死!

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再读香菱: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香菱的命运,你会用哪个字?

生1:惨。

生2:苦。

生3:悲。

师:是啊,香菱的命运非常不幸。按照常理来说,她应该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学诗,也未必能够笑得出来,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为什么能够不觉其苦,反得其乐呢?

生4:香菱从小被拐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沦落为呆霸王薛蟠的妾,饱受折磨,所以她想通过学诗写诗来排遣她心灵的痛苦,她刻苦痴迷,精血诚聚,终于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诗篇。

师:这位同学认为学诗成为了香菱的一种情感宣泄的手段,也成为了她的一种精神寄托,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生4:如果香菱整天因为自身遭遇而愁眉苦脸,就会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孩。但写她笑着去面对生活,通过学诗来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反而会更让人怜惜她,喜爱她。写她老是这样笑对生活反而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悲苦。

师:有学者说: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来写“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生5:香菱的命运是极为悲苦的,当她来了大观园这个美好的环境,又接触像林黛玉这样富于才情又乐为人师的少女,她内心里的对诗歌热情就激发出来了。学诗,可以让美好的香菱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

师:如果让你给香菱的人生涂个底色你会涂成什么颜色?

生5:灰色,或者黑色。

师:那么香菱学诗这一段,其实是给香菱的人生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

生5:嗯,我会涂成红色或者是明黄色。

师:嗯,有见地。这样的情节设计丰富了香菱的人生经历,可以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6:香菱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骨子里流淌着读书人家的血液,有读书人的基因,所以她的学诗是命中注定的,是一种本真的回归。

师:(笑)这位同学的解读用了“基因学说理论”,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没有被拐的命运,以香菱的家境出身、天赋性情以及她个人的后天努力,她有没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林黛玉、薛宝钗?(生纷纷点头。)

生6:黛玉夸她极聪敏伶俐,宝玉说她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师:你的学说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哦!(生笑。)

生7:香菱命运不济,但她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学诗来勇敢地和命运抗争,这种精神值得人尊敬。

师:香菱笑对多舛的命运,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完成了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痴心追求!师:同学们知道“香菱学诗”的原回目是什么吗?

学生摇头,表示不清楚。

师出示投影: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师:这里“慕雅女“的指的就是香菱。香菱不羡慕大观园里小姐们养尊处优的地位,不羡慕她们锦衣玉食的生活,她慕的是一个“雅”字,清雅、高雅、雅志,雅趣,因为有了一颗慕雅之心,她忘却了一切不幸,投身到学诗当中来,所以她能不觉其苦,反得其乐。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是香菱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所以她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学诗,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无情的命运非但没有让她沉沦麻木,反而使她的精神追求愈加执着,痴心不改。当这样一个女子笑着追求诗歌性灵时,她的形象在红楼大舞台上便熠熠生辉了!

【板书:慕雅之心】

香菱颂歌:

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完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香菱在这篇文章里是美的,但同时她的命运在整部作品中是悲惨的,香菱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曹雪芹的书斋名叫“悼红轩”,是表明他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一部红楼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每个人都领略了其中的点滴滋味。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记住香菱这个人物了吗?如此,老师就觉得非常安慰了。最后,让我们在一首送给香菱的赞歌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师配乐朗诵《致香菱》:(配乐《欢颜》)

犹如一株独立寒潭的白莲 / 在寂寞的季节遥送暗香

任凭闪电狂放地打击 / 任凭风雨无情地摧折

尽管淤泥也试图将你沾染 / 你却还给世俗一个惊喜

学诗是你的自我回归 / 慕雅亦是一种精神自赎

你如饥似渴、如痴如醉 / 你废寝忘食、痴心不悔

你以一贯的坚守 / 绽放自己生命的春天

无情的命运 / 湮没不了/ 你血液里流淌的诗性与才情

你笑着追求诗歌性灵 / 迸发出灵魂的美和生命的诗意

你从红楼中姗姗而来 / 在红楼舞台上熠熠生辉

原来你从未走远 / 一直立于彼岸 / 微笑千年

(备注:《致香菱》节选自钱伟燕老师同名诗作)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呆魔疯仙

苦志学诗 “ 顽”

以苦为乐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5

执教者:长岭中学李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探究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引出《红楼梦》,并引入本课课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感知,梳理主要情节

填动词,在初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悟情,把握人物形象

1、比较两个题目,明确香菱学诗的态度。

2、找出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

3、分析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明确她乐在其中的学诗态度。

4、归纳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了解身世,触摸作品主题

1、了解香菱身世,初步体味香菱的“悲”。

2、通过香菱在作品中的判词来看香菱命运,进一步体会香菱的“悲”。

3、由香菱推及作品中其他悲惨结局的女子,体会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4、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五、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将香菱学诗的精神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红楼梦》,推荐章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探春结社》《晴雯撕扇》。

板书:

香菱学诗

曹雪芹

苦志学诗 乐在其中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篇6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语句,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解说: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2.整体阅读。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自读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从《香菱学诗》走进《红楼梦》 篇7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 《香菱学诗》,节选自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是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如果联系香菱一生的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特别是 《红楼梦》的主人公———林黛玉热情、率真的性格特点,在这节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儿刻苦努力的品质。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香菱学诗的态度、方法等对中学生有现实教育意义。编者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安排 《红楼梦》 中的一个插曲让学生品读,也是希望学生能凭借《香菱学诗》 这个冰山一角打开了解《红楼梦》的通道,使普通的中国人能够对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之作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从 《香菱学诗》到 《红楼梦》,这一步步该如何走呢? 笔者认为:

一、读透文本

中学教师从文本入手,把握作者创作的脉搏,就能引领学生把握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文本的思想。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读透文本,就要重视一字、一词的作用。《香菱学诗》中,作者塑造了香菱的苦读、乐读、善读的形象,就是靠饱蘸深情的一文一字来传达给读者的。

最突出的是作者对香菱 “苦读”的描绘,《香菱学诗》中的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这些看似简单的描绘,却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香菱苦读诗歌的情状,语言虽普通,却值得推敲。

再如文中除了通过香菱十个 “笑”的描写,来突出她的乐学外,还有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的“偷空儿”,“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的 “逼” 字,这些通俗的词语更让学生把香菱 “乐学” 的形象刻在了脑海中。

又如 “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一句体现了出身卑微的香菱聪明毓秀、善于学诗的品质。因为橄榄具有酸、涩、苦、甜、咸等多种滋味儿。吃橄榄切忌一口吞下,而是要含在嘴里细细品味,因此用品橄榄来形容品诗,品诗要品出诗味道是最恰当不过了。还如“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聪慧的香菱用朴素的生活语言表达出读诗定要进入诗境的道理。

读到此,无须作者再给香菱下定义,香菱的形象已经融入作者精心设计的字词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读、深深品,学生就能给香菱的形象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定位。

二、读通文本

在理解了香菱形象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勾画香菱这一人物的意图了。先从香菱的命运开始探究:如此钟灵毓秀的女子,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从香菱名字来看,开始叫甄英莲( 真应怜) ,三岁被拐,十三岁被卖,谐了真应怜的音; 被呆霸王薛蟠霸占为妾,受尽摧残与蹂躏,改名香菱,莲的质地高洁,但一旦脱离莲座委落红尘,处于污泥,甚而成为野草闲花群落中的一株菱花,虽暗香浮动,但终究少了高洁; 最后叫秋菱,菱花到了秋季都已成了枯枝败叶,连最后的香气都不复存在了,预示着香菱的悲惨命运。

在 《红楼梦》中,以香菱为回目题目的有四章: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从 “薄命女”— “慕雅女”—“呆香菱”— “美香菱”,这四个称呼不仅是对香菱经历事件的概括,更反映作者对香菱这个人物情感的注入。

如何把香菱的命运与社会相联系呢?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香菱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还是个人的命运呢?”

在香菱被薛蟠霸占之前,她曾经拥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掌管应天府的是她父亲曾经施恩的贾雨村,从人之常情来分析,贾雨村应该会对恩人之女施以援手,但深谙官场运行之道的贾雨村非常懂得自己要保住官位的做法,为了自保,他必须放弃心中可怜的善良,即使是恩人的女儿,他也依然可以牺牲。所以说香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香菱的悲剧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的 “不可挽回的衰败”。香菱是 《红楼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虽然着墨不多,但贯穿了整本书,是 《红楼梦》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她的身世和苦难的经历,其实都影射了作者曹雪芹自己。她是 《红楼梦》中最苦命的女子,她的经历正是曹雪芹对自己命运的叹息; 她又是最单纯的女子,这种看破红尘的淡雅态度,正是曹雪芹希望的在无法抗争的命运前摆脱悲苦的理想性格。

三、读懂文本

读懂了香菱,就读懂了曹雪芹。但要读懂 《红楼梦》,笔者认为还要借助《香菱学诗》读懂林黛玉和薛宝钗,从这两位人物身上理解作者创作的深意。

林黛玉作为 《红楼梦》 的主要人物,承载着作者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香菱学诗》中的林黛玉,没有世俗之人眼中的狭隘与刻薄。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面对一个丫鬟要学诗,在 《红楼梦》 的第四十八回写道: “黛玉笑道: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可见她率真、不虚伪、不掩饰、不矫揉造作,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完全忽视周围事物,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厉害,更不计较事后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得失,只是以纯真面对人生。在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对人性的发展加以束缚,这里,真实个性的存在本身就是叛逆。叛逆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林黛玉是作为叛逆者而被社会所牺牲了。

素有封建社会女子典范的薛宝钗为什么也会被社会所牺牲呢? 薛宝钗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的圆滑、机巧,可就是这样一个衷心维护封建礼教,具有 “温、良、恭、俭、让”典范之称的 “完美女子”同样以悲剧收场。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让人对这样的社会进行怀疑。

这样的社会,对底层人物———丫鬟香菱进行了欺压,对统治阶层中的叛逆者———林黛玉进行了迫害,还对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薛宝钗进行了背叛。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腐朽,走向灭亡。

学到此处,学生对曹雪芹创作的主题能有初步的理解,并能燃起读 《红楼梦》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香菱学诗》的启发 篇8

香菱到潇湘馆向黛玉求教作诗,黛玉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林黛玉说写诗的基本要求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不也应该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文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吗?虽说“文无定法”,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类文章的特点,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等。这些写作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要教给学生的。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体现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中好多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研习,化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找到了枴棍和依靠。例如:在学《济南的冬天》后,学生学会了篇末点题的方法;在《春》这篇文章中学生学会了巧用修辞的技巧,在《背影》中学生又懂得了刻画细节突现主题的重要。

黛玉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这种积累方法启发了我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要进行摘抄。

当香菱写出几首不成熟的诗作之后,黛玉一面指出诗作的不足,一面鼓励道:“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话说得多好!也只有放开胆子,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冰心说过:“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的困惑,所以,作文教学不能缺少实际的练习,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练习,并归纳出几种方法:①日记法。鲁迅先生写文章的三大秘诀之一就是勤练笔,而勤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写日记。很多新闻工作者、作家、诗人的写作实践证明,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基于以上认识,每学期我都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②模仿法,比葫芦画瓢仿写文章。仿写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借鉴范文中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及范文中作者观察,认识,表达生活的方法,然后依据自己的选材进行半独立写作。一般来说,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过程是:积累——模仿——创造。学生积累了写作知识并不能立即进入自能作文,之间还有个过渡,这就是模仿借鉴。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总是也积累,也模仿借鉴,也创造性作文的。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模仿的成份逐渐减少,而创造的成份逐渐增多。在指导学生仿写时我特别注重仿写中引导学生访中有创,仿创结合。

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作诗,也写出了几首好诗,深为黛玉、薛宝钗等人称赞,这虽说与黛玉的指导有方分不开,但先决条件是香菱善学、苦学、乐学。无论读别人写的,还是自己学写诗,她都“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甚至于在梦中都在读诗、作诗,被别人笑做“疯了 ”“痴了”。联系到作文教学,就不能不考虑解决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抱着“老师要我写”,为完成作业写的态度,老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甚至于厌倦反感,必然难以写好。

香菱学诗 篇9

主备人:金鑫

审阅人:沈建忠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人物形象。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刻苦学习的精神。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就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宝玉、黛玉、宝钗„„《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女子,就是香菱,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随宝钗进入大观园的香菱是怎样学会写诗的? 明确: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2、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____ 学诗 ”,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

三、研读赏析

一、品香菱

1、作品中哪里写到香菱学诗的“苦”?分角色朗读。(香菱、宝钗、宝玉、探春、黛玉、李纨)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曹雪芹认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真正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啊。

2、我们觉得香菱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

我们有同学发现香菱脸上挂着一个字“笑”,文中香菱“笑”了十五次。人的表情往往和内心连在一起,我们来看香菱的几次“笑”,读一读,你能看出香菱的什么心情或性格?

A、香菱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B、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C、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指导学生读,尤其是第三次梦中“笑”的惊喜和自信)明确:这样乐此不疲的状态,真正做到了“痴迷”的状态了。我们不妨把原题目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吧

总结:乐学、苦学让香菱初学诗就写作成功。都说“诗言志”,咏月

(三)中 香菱的诗有自己的影子吗?诗中表达了香菱怎样的希望?补充香菱的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连,三岁那年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薛蟠为妾。可薛蟠对她只有虐待与凌辱,她内心很是孤独苦闷。)香菱写诗是她一个美丽的梦,她想通过写诗倾诉自己的心声。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明确:看曹雪芹给香菱写的判词,首句暗含名字“香菱”,第二句写她的身世,第三、四句写被夏金桂折磨致死。曹雪芹对香菱的感情是同情,怜悯的,从她的姓名里可以看出,曹雪芹用了谐音“甄英连——真应怜”。

4、小结:又岂止香菱是一个值得怜惜的人呢?还有,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病中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悲惨死去的宝玉的丫环晴雯;聪明机灵美丽大方的贾母的丫头鸳鸯,能博得复杂的贾府上下的称赞,最后在贾母死后选择自杀;还有贾家的四个孙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取的名字的谐音其实就是“原应叹息”。

二、品黛玉

1、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三、说感悟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以上香菱写的三首诗比较鉴赏,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写作的第一要义在于感情,而非辞藻的华丽。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明确:成功三个方面:(1)自身因素(内因)(2)老师因素(外因)(3)环境因素(外因)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上一篇:城市触媒理论下一篇: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