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共5篇)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1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为师生互动做好良好的铺垫。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了解、掌握“对手”的情况之下,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等。可以从多渠道去了解,任教过的老师、学生档案、家长和自己的观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做好了这一步,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大下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选取开放、多样湖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从不同的方向看》的第一课时时,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一首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入手,再展示出水瓶、茶壶、包装盒、球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亲身去观察,然后引入课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就在他们身边,结尾时,把课题联系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事或一个人,说明要全面的评价一件事或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数学寓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灵气。遵循新课程理念,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研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让“辩论、猜谜、游戏”等形式充实课堂,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平行》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并驾齐驱,打一数学名词。在教《乘方》时,我又出了一个谜语:10*3与100*2,打一成语。在教《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是于组织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一是唱儿歌“青蛙”、二是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三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进行探究、讨论和合作交流。

四、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运用有深度和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之一。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保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因而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深的文化底蕴、较广的文化视野,也就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这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学历之中,应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和通过博览群书来不断地积累、丰富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效果会更好。否则可能会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危机和尴尬,无法回答学生的质疑,将导致课堂教学僵化,师生互动就无法深入。例如:在教《世界新生儿图》时,就有很多内容与地理知识和社会统计知识有关;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很多图案设计是与美术知识有关,象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和学习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在师生互动中取得好的效果。

六、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又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同时又是所在班级的班长,在纪律、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然而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并不突出,有时甚至不理想,但是因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显得非常高傲,同学们对其也有诸多不满,我私下里把同学对他的意见做了一个调查,于是我先在课堂上给予其所得成绩的肯定,然后突然挫其锐气,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人士,应该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出自己比别人的优越,而且是虚怀若谷,你,不行!适当的打击其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课堂上,他当着全班的同学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从现在开始与你打赌,证明你说的是错的”,从这以后,他确实改变了许多,数学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同时也明白了老师对其评价的良苦用心。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2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 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 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 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 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 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 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 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 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尤为重要的是, 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 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 教师作总结, 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 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 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 引以为戒。最后, 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 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 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 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 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 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 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 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 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 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2009年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 造成许多农田被淹, 农作物严重受损, 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 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 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 陷入了深思。这时, 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 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 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 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 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 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3

一、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能从整体上考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语文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语文中也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忙起来,动起来。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语文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语文,在语文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学院共设有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家政服务等16个专业, 基本形成了与卫生技术和健康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相关医学类、护理类和健康服务类专业体系。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基本救护技术校本课程, 进行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同时, 将该课程列入学生公共素质平台课程, 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综合评定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1.2 方法

(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组对院前急症和常见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广泛调研, 邀请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红十字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以研讨会、小组讨论等方式, 确立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 形成“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训练学生面对突发意外事件或急危重症病人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能力;树立先进救护理念, 掌握救护知识、基本救护技能, 能在现场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 (自救和互救) , 防止意外伤害事件发生。

(2) 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以心肺复苏、创伤急救为主的授课内容, 重点为院前现场的应急处理, 强调教学内容“必需、够用”, 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确立对应教学内容训练要求, 进行教学设计。基本救护技术内容、要求与教学设计见表1。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院为卫生类高职院校, 各专业招收的学生为第三批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专升高职学生, 学生个体差异大,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第一学期未学习医学基础知识, 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学中灵活运用PBL、CBS、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多元化教学方法, 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情景模拟实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与理实一体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所有内容都通过Power Point软件编排, 配以丰富的图片、图形、视频、操作录像等在课堂上演示。例如, 讲解异物梗阻时, 以大家熟悉的《人在礮途》电影片段一老年妇女被枣核梗阻场景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高职生知识层次高、理解力与求知欲强的特点, 对部分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例或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扩充。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应用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先导, 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 理实一体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理论学习结束后再进行实训) , 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 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做中学、学中做。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 理实一体教学18学时。例如, 心肺复苏术的大班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只能对心肺复苏术有大概了解;而单纯实践操作, 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也难以掌握。因此, 在讲解这一内容时, 把100人的大班分成50人的小班, 在实训中心的多媒体示教室上课, 教师一边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 一边在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上示教, 最后, 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回示。课后组织学生观看操作录像, 之后再进行操作练习和考核, 确保每名学生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

(3) 情景模拟实训。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 由被训练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 从中锻炼、考察其某方面的能力和水平[3], 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4]。针对基本救护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把情景模拟实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考核”医学实训教学模式, 采用心肺复苏模拟人、创伤模块、视频急救场景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模拟现场急救情景教学, 完成仿真实训和考核, 有效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与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教学。建立本课程网站, 上传课程同步录像、多媒体课件、讲稿、习题集、实训室开放情况表、实训操作评分标准、课程标准, 方便学生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并可进行师生在线互动。

1.4 教学评价方法

(1) 建立多元学习评价机制。采用理论笔试及实践能力考核两种形式, 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急救能力。实践能力考核由单项操作、情景模拟考核、小组考核等组成, 在考核知识技能的同时, 考查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以整群抽样法从各年级抽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抽取8个班400名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每个问题都有4个备选答案, 以单选作答。经调查者解释后学生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问卷。

(3)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 不定期开展同行听课、督导听课, 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1.5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我校任课教师均参加过各级红十字会开展的师资培训, 每3年复训一次;作为红十字会成员, 对本地市民进行救护知识培训;进行AHA (美国心脏协会) BLS (基础生命支持) 和ACLS (高级生命支持) 课程学习。除学习急救新知识与技能外, 还学习以视频为导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等。课程组注重集体备课, 组织教师对急救新知识与技能、教学技巧进行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级红十字会、省以及国家级教学比赛,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 结果

(1) 经过4年的基本救护技术课程建设, 全体学生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操作成绩均在80分以上, 较熟练地掌握了两项基本急救技能, 综合考核合格率达98%以上。学生综合成绩逐年提高, 平均成绩为:2010级76.6分, 2011级78.9分, 2012级82.3分, 2013级85.3分, 2014级86.3分。理论和操作皆合格者获得宁波市红十字会救护员证书, 98%以上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拿到了救护员证书。学生学习基本救护技术后, 能学以致用、救死扶伤。2010级口腔1班一名学生实习期间应用急救技术成功救助杭州一名心脏病突发的病人, 受到一致好评。

级共400份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5%以上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授课难度适中,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较高, 对课程教学总体满意度较高 (见表2) 。

年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均分为92.7分。校内督导和校内外专家认为本课程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内容精、实践性强;教学实训设备齐全, 方法先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基本救护技术课程于2010年9月被确立为首批校本课程。通过4年的建设, 该课程被确定为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首批高校网络课程。在宁波市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技能大赛中我校一名教师获一等奖、两名教师获二等奖;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一名教师获二等奖, 2013年和2014年各一名教师获浙江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作品一等奖、高职微课比赛一等奖。

3 讨论

学习急救技术, 提高急救现场自救互救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医学生外, 我国主要对警察、消防队员、游泳教练、机动车驾驶员、导游等特殊群体进行急救技术培训, 由红十字会或急救中心组织培训。公众接受急救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 同时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5]。大学生接受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 能促使其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 降低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率, 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并且, 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作为流动群体, 还可形成广泛的急救知识传播载体[6], 并成为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

针对高职生特点, 精选教学内容, 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理实一体、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全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把基本理论的掌握真正融合于实践技能培养中, 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学习相关课程, 其自身教学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我国公众急救培训起步较晚, 现场急救培训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虽然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但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仍然较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疾病谱改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 公众需求多元化的今天, 传统的面对面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方式已面临挑战, 以多种途径有效传播急救知识, 促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势在必行。网络教学在其他领域已实施多年,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工作忙碌、喜欢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年轻人而言, 网络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将网络教学引入院前急救培训, 使学生在线进行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 不仅能扩大院前急救学习人群, 还能满足当代人们自主、高效、快捷的学习需求, 提高急救培训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高职基本救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开设基本救护技术校本课程, 进行常用急救技术培训。根据调研结果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灵活应用理实一体、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评价, 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结果 4年来, 学生操作考核成绩均在80分以上, 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综合考核合格率在98%以上;教师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结论 基本救护技术校本课程教学是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的有效途径,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基本救护技术,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Zaritsky A, Morley P.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The evidence evaluation process for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 2005 (112) :128-130.

[2]李宗浩, 金辉, 论心肺复苏的创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1) :3.

[3]李何玲, 胡宁娜, 冉俐.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 :44-45.

[4]陈小娟, 江桂素, 郑秀先.情景模拟教育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6) :56-57.

[5]田丰, 刘长军, 张彦军, 等.虚拟现实技术与实尺模拟人在创伤急救训练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设备, 2005, 26 (7) :28.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5

在一次听课中曾有这样的一个对话, “为什么要学压强?” “为了考试。”听了真想笑但又笑不出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只知道是为考试, 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所以, 物理教学不能忽视这个为什么教学即这个“理”字, 要培养学生说理、明理、论理、用理,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

二、问题症结

反思教师为什么会忽视这一教学重要环节的架构呢?本人以为有以下原因:

1.有的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忽视了教学重要环节“过程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还在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只满足讲完知识, 试图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多练, 如何计算压强。而关键地方没讲清:为什么要学压强, 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压强这个概念, 就急着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学生学得很茫然、被动, 不能很好理解物理其本质。

2.有的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二度开发。这些教师可以较好地教“教材”, 但是没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教, 教学没能做深层思考, 教学定位发生了偏差。教材中只是涉及到什么是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二次备课, 只能满足教材上是什么, 教什么, 讲什么, 而没有追问为什么要学它, 使学生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表层, 从而不能深刻领会学习“压强”的原因。

3.有的教师对教学没有反思的习惯。很多教师仍停留在完成“教案”讲解, 而没有真正站在学生层面考虑学情, 为学生“学”服务。学生做错, 就只怪学生没学好, 再讲再做再订正, 搞题海战术, 而没能反思“我的教学是否出了问题?” “学生为什么做错, 做错原因在哪里?” “怎样不会做错, 怎样才能减负增效, 怎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三、教学建议

鉴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再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理”的教学。

1.说理

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物理课堂。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 寻找新知最佳生长点, 由已知生成未知, 用学生明白的话讲他不明白的道理,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比如为了引入“压强”概念,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按图钉实例, 试问“按图钉时你手指放在哪端?” 面积大的这一边引导学生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如果用力按还是按不下去怎么办?”学生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生活体验讲出方法, 可用重物在上面敲打, 从而体会到这里不但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还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那物理学中为了能方便地描述压力的这种作用效果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压强”这个名词了, 使学生豁然开朗, 感悟所学知识背后的缘由。

2.明理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问、习题等多种方式, 创设物理情景, 引出相应内容所包含的物理概念、规律, 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感觉不是枯燥乏味的、不是强加给他的, 而是真实鲜活的、亲身感觉到的, 真正领悟所学物理知识“理”的魅力所在。比如, 怎么讲清“压力作用效果”中的面积是指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某一个面的面积更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可以创设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坐沙发与硬的板凳不一样感觉上说起。让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3.论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 不断追问,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性原则。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能力。学生学完新的物理概念、定律后, 还要进一步学会运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学会评判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是否正确, 有何理论依据, 尝试把自己做出来的过程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养成感悟、反思的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4.用理

物理教学应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让学生真正体会所学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比如讲完压强概念后, 可以请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说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然后再列举增大压强的例子, 如木桩一端是尖的、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等;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如冰要裂开时, 人应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背书包要用宽而扁的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学习的眼界,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形起来, 丰富起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知识迁移能力, 实践创造能力等

上一篇: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下一篇: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