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2010经济公报(推荐5篇)
2011年3月14日 延安市统计局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 关
闭本页 】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综合
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5.49亿元,增长14.8%,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74亿元,增长11.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0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70.8∶21.6调整为8.0∶71.8∶20.2。预计人均生产总值为41093元,折合6198美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12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99.07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2.9亿元,下降10.7%;牧业产值19.43亿元,增长11.9%;渔业产值0.32亿元,增长2.6%;服务业产值3.44亿元,下降1.9%。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7.0%。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14.35万亩,比上年增加0.87万亩,增长0.3%,粮食总产82.04万吨,比上年
增加4.94万吨,增长6.4%,创近10年新高。全年园林水果总面积为391.16万亩,增长6.2%,其中:苹果面积282.78万亩,增长11.3%。水果总产233.3万吨,比上年增加26.32万吨,增长12.7%,其中:苹果总产为221.52万吨,比上年增加24.61万吨,增长12.5%,苹果优果率达到78.0%。全市蔬菜面积29.31万亩,增长3.2%,蔬菜总产88.14万吨,比上年增加17.13万吨,增长24.1%。年末蔬菜大棚累计达到12.48万座,比上年同期净增加2.61万座,增长26.5%,其中温室大棚达到8.91万座,占蔬菜大棚71.4%。
畜牧业生产发展态势较好。全年全市牛存栏14.39万头,牛出栏4.06万头,分别增长4.5%和9.6%;生猪存栏60.85万头,生猪出栏63.32万头,分别增长16.5%和10.6%;羊存栏54.11万头,羊出栏33.38万头,分别增长8.2%和5.8%。家禽存栏324.27万只,增长10.1%;家禽出栏321.02万只,增长12.2%。全市肉类总产量6.19万吨,增长13.8%;禽蛋产量2.4万吨,奶类产量0.71万吨,分别增长9.1%和8.3%。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5.95万亩,比上年下降1.9%;零星四旁植树1002万株,下降7.1%;育苗面积3.11万亩,增长35.8%。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14.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2.48亿元,增长15.1%,拉动全市总体经济增长10.6%,对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2%。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25.1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企业完成产值1149.15亿元,增长27.8%;地方工业完成产值76.01亿元,增长18.5%。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产值1195.1亿元,增长27.7%;轻工业完成产值30.06亿元,增长7.5%。按行业分:煤炭工业完成产值126.24亿元,增长32.9%;石油工业完成产值1021.63亿元,增长28.0%;烟草业完成产值24.27亿元,增长8.8%;电力工业完成产值27.74亿元,增长15.9%;其他工业完成产值25.28亿元,增长5.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原煤2559.93万吨,比上年增长23.0%;生产原油1602.01万吨,增长5.8%,其中:延长油田股份公司生产原油921.33万吨,增长4.0%;加工原油1023.27万吨,增长6.1%;生产卷烟34.2万箱,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实现利润149.9亿元,增长1.5倍;税金总额207.05亿元,增长25.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7.23亿元,增长29.5%;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增长7.4%。在城镇投资中(不含跨地市项目),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1.68亿元、330.36亿元和185.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35.3%和20.0%。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97.11亿元,增长30.3%,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222.99亿元,增长31.8%;煤炭工业34.27亿元,增长2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9.42亿元,增长35.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政及仓储业投资54.37亿元,增长7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2.22亿元,增长3.0倍。
重点项目投资再创佳绩。全年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17个。截止12月底,已开复工107个,开工率为93.9%,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从隶属关系看:中省属项目32个,完成投资251.3亿元;市县属项目82个,完成投资164.2亿元。从进展阶段看:收尾31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增长2.4倍;续建50个,完成投资160.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8%;新开工36个,完成投资156.8亿元,增长194.7%。从行业看:交通项目完成投资99.4亿元,增长41.6%;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51.5亿元,增长33.4%;农林水利项目完成投资20.6亿元,增长2.7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40.5亿元,增长8.3%;社会事业及其它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同比下降10.6%。目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有:延安声威200万吨水泥粉末加工项目、子长至安塞公路、尹家沟至任家窑子公路、延安卷烟厂异地技改项目、安塞县体育场改造及财富广场建设、安塞县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吴起退耕还林森林公园、甘泉雨岔水库及管网工程、延川县红枣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延川县红枣深加工项目、延安电信综合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工程、延安电信无线基站建设及无线网络优化工程、黄陵县实验中学扩建、黄陵建北煤矿、黄陵县店头镇至后烈桥二级公路、省道205姚店至延长白家川公路、省道304洛川至黄龙公路、省道206延安城区北连接线、包西铁路延安段复线建设工程、永炼干气脱硫及磺回收改造工程、县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场项目、西北川环境整治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川地部分)、西北川滨河道路及堤防工程等23个项目。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1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0.28万平方米,增长0.5%;商品房屋销售额5.78亿元,增长10.4%。
建筑业生产情况良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全市51个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1.82亿元,增长8.2%。全年共签订合同额7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6.84万平方米,增长10.5%。
五、国内贸易、旅游、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2亿元,增长18.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96.27亿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14.35亿元,增长20.6%。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50.83万人次,增长41.6%,其中:海外旅游人数8.54万人次,增长6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51亿元,增长42.0%,其中:外汇收入658.9万美元,增长80.8%。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受粮食、肉禽、菜、蛋等食品类涨价幅度较大影响,全市CPI持续上扬。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8%。从居民消费八大类看,呈现出“七升一持平”态势,食品类涨幅较高,上涨8.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类上涨8.8%、蛋类上涨9.2%,蔬菜涨幅高达19.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居住类也保持着较高的上涨态势,分别上涨3.4%、2.7%、2.3%、2.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上涨0.2%;交通和通讯类与上年持平。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4,上涨3.4%,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2.8%。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19亿元,增长16.3%。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9.48亿元,增长29.9%;非税收收入55.71亿元,增长6.4%。财政支出192.71亿元,增长22.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31亿元,增长14.4%;一大批关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9亿元,增长19.5%;医疗卫生支出12.96亿元,增长29.9%;环境保护支出8.65亿元,增长35.4%;教育支出30.26亿元,增长15.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69亿元,增长35.2%;农林水事务支出30.21亿元,增长36.3%;住房保障支出6.22亿元,增长4.8倍。
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信贷投放力度增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8.54亿元,比年初增加83.18亿元,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5.73亿元,比年初增加44.93亿元,增长14.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60.97亿元,比年初增加58.92亿元,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122.53亿元,增长10.8%;中长期贷款235.05亿元,增长27.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28.09亿元,增长29.1%;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590.11亿元,增长27.5%,货币净投放62.03亿元,同比下降2.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保险机构24个,其中:财险机构15个,寿险机构9个。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1.4亿元,增长21.9%,其中:财产险5.71亿元,增长29.9%,在财产险中机车险占82.8%;人身险5.7亿元,增长14.9%。在人身险中人寿险占91.8%,意外险和健康险仅占8.2%。全年赔款及给付3.44亿元,增长4.2%,其中:机车险赔款2.41亿元,机车险占比例依然居各险种之首,占87.3%;人寿险0.51亿元,占75.5%,下降21.5%。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客运量6572万人次,增长9.8%;旅客周转量24.21亿人公里,增长12.4%;货运量4172万吨,增长11.8%;货物周转量51.18亿吨公里,增长16.0%。完成乡镇五级客运站建设107个;购置90辆节能环保公交车投入营运,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客运运力不足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乘车难的问题。新修县乡和通村油路642.8公里,投放通村客运车辆251辆。全市境内13个县区实现了二级公路连接,实现了百分之百乡镇通油路、百分之百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干线公路优良里程为1386.58公里。优良路率为93.9%。截至目前,县乡实现年均优良里程1403.8公里。优良率67.4%。
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达4.2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3.5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50.67万户。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受理市级各类计划项目192项。全市共引进新工艺238项,新技术263项,重点推广新技术78项。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16项,增长31.9%,其中:发明8项;授权量132项,增长49.2%,其中:发明8项。全市共发放知识产权相关资料5万多份,接待群众咨询3000多人次,使广大群众更多更好的掌握了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小学893所,其中:普通中学139所,普通小学38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7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18.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1%。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278人。幼儿园349所,在园幼儿达6.36万人。职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2.7万名。“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享受“两免一补”学生28.09万人,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22亿元。全市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县区达到9个。全年多渠道筹集资金2230.65万元,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27万人。发放助学贷款合同1.45万份,贷款金额8614万元,较上年增长26.0%。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目前已有11个县级信息平台、253所中心小学采用光纤线路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接入率达到68.0%。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30.26亿元,增长15.8%。
九、文化、档案、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766人;文化馆(站)191个,从业人员726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55万册;艺术表演场馆3个,从业人员64人。截至目前,全市创作戏剧作品11部,曲艺、小品30个,歌曲26首。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53.23万卷(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463个,已建立村级档案室144个。
新闻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年市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344期,4128条,广播新闻349期,2922条,其中:电视新闻在中、省台播出491条,广播新闻在中、省台播出127条,《百姓关注》播出98期,纪录片27部。电影公益放映4.3万场次,放映覆盖率占行政村100%,自然村占85.0%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广电网络覆盖了13个县(区)、163个乡镇、1182个行政村,县、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已达35.0%以上,用户覆盖率达55.0%。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4.35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用户3.0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25.96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6.52万户,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市电视覆盖率99.6%,广播覆盖率99.3%。《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46期,共计1211万份。九月份正式挂牌成立了陕西中广传播延安分公司,并开设了市内第一家CMMB终端产品营销点。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已发展到近3000户。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床位851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00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8488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村卫生室258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40人,2009-2010年两年共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15个,使全市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接呼救电话1.42万次,出动急救车辆1.42万辆次,接回伤病员1.21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体育先进县(区)4个,先进乡镇12个、先进社区5个、先进单位16个,市级体育县3个;建立了90多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60人;建成全民健身广场16个。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2个室内健身房、56条全民健身路径、100多个晨晚练点,为群众健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到7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在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杯9尊、银杯9尊、铜杯2尊;金牌168枚、银牌99枚、铜牌124枚,团体总分16267.25分,比赛金牌和团体总分均位居全省第三,并被省运会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参赛目标任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2亿元,筹集公益金700多万元;销售网点从去年的206个增加至230个。
十、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113个,总投资717.30亿元,引进资金714.31亿元。有100个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85.55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8.0%;续建项目91个,本累计建成39个,到位资金59.17亿元。新签和续建项目总到位资金144.72亿元,其中:境外和境内省外到位资金81.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35.77万美元。新签订协议项目44个,总投资143.76亿元,协议引进资金143.70亿元,7个协议项目转化为合同,协议转化率16%。全年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2221.54万元,争取捐赠资金670万元,捐赠资金到位670万元。其中,市直单位5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150万元;县区24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520万元。目前,2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42吨,比上年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18484吨,比上年削减1.5%。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315天。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2489个,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95.4%;建成废水处理及回注站207个,回注率达到90.8%;建成输油管线6289.6公里,年管输原油580.35万吨,管输率达到45.0%;绿化油区面积11.7万亩,绿化道路7723.44公里;石油伴生气年利用率达到60万立方米。与延安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绿色家园专栏,播发节目186期,发布空气质量信息预报1826次。在延安环保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4.8万余条,网站点击数达43万多人次,成为群众了解环保的窗口和环保部门服务社会的桥梁。
十二、市政建设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13.86万吨,垃圾清运率达到9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0%。全年共办理建筑渣土清运证54个,发放限改通知书132份,查处违章行为200余次,有效规范了城区建筑渣土的管理。栽植各类乔灌木72.8万株,新增绿地2.2万平方米,改建绿地3.8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34.9%和9.58平方米。完成供水1490.7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销售液化气5830.41吨、天然气6147万立方米,新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6907户、餐饮用户120家、锅炉38台。新增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全年共处理污水138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0.0%以上,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到97.0%以上。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80元,比上年净增加2663元,增长17.5%。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2368元,增长13.5%;家庭经营性收入1962元,增长19.6%;财产性收入407元,增长33.0%;转移性收入4208元,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73元,比上年净增加915元,增长21.5%,其中:工资性收入1434元,增长25.7%;家庭经营性收入2871元,增长21.3%;财产性收入276元,增长53.9%;转移性收入592元,增长3.7%。
一、全国电大学历教育
(一)开放教育
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科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毕业生为64.98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9.94万人,授予学士学位6914人,专科毕业生41.24万人,“一村一”毕业生3.8万人。
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共计招生91.93万人,其中本科招生24.42万人,专科招生61.22万人,“一村一”招生6.29万人。
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279.61万人,其中本科生80.26万人,专科生182.36万人,“一村一”16.99万人。
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专科、“一村一”共开设专业93个,其中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47个(另有在籍生的停开专业8个)、“一村一”专业18个。2010年开放教育本科新开设专业3个,专科新开设专业4个,“一村一”新开设专业1个。
2010年,开放教育本科在校生数在十万人以上的专业为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合计在校生为39.98万人,占开放教育本科在校生总数的49.82%,其中法学专业在校生数居首位;开放教育专科在校生数在十万人以上的专业为行政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4个专业,合计在校生数为109.73万人,占开放教育专科在校生总数的60.18%,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数居首位;开放教育“一村一”在校生数在万人以上的专业为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4个专业,合计在校生数为15.02万人,占“一村一”在校生总数的88.4%,其中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数居首位。
2010年,开放教育本科、专科、“一村一”各专业与学生数情况见表1、表2、表3。开放教育按学科分类的学生数情况见表4和图1。
(二)计划内学历教育
全国电大执行国家计划内学历教育,包括:1.统招高等专科学历教育,(1) “高职”:指通过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简称“高职”(2006年全国电大“普通专科班”停止招生,但个别省校执行当地教育计划开展高职类的教育);(2) “成招专科”:指通过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利用业余或脱产等形式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学生(含第二专科学历教育),简称“成招专科”。2.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入学的高等学历“专升本”教育。3.中等专业学历教育。
2010年,全国电大统招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毕业生6.67万人、招生5.17万人、在校生15.53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 1.22万人、招生0.24万人、在校生1.77万人;“成招专科”毕业生5.45万人、招生4.93万人、在校生13.76万人。
2010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专升本”毕业生470人、招生938人、在校生1869人。
2010年,全国电大成招高等专科和“专升本”学历教育在10个学科、51个二级类中设置了320个专业,见表5。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的教育统计,从2005年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统计用)”,该目录为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2010年全国电大“高职”在13个学科大类,29个二级类中开设了70个专业,见表6。
2010年,全国电大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毕业生6.3万人、招生7.53万人、在校学生16.75万人。
二、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
201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结业生252.72万人次,注册学生(指统计期间在册学习,尚未结业的在册学生)89.94万人次,表见7。
201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中,“资格证书培训”结业生47.27万人次、“岗位证书培训”结业生33.35万人次,合计80.62万人次,占进修及培训结业生总数的31.9%。
201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中,“外语”结业生4.95万人次、“会计” 结业生8.99万人次、“计算机”结业生16.45万人次,合计30.39万人次,占进修及培训结业生总数的12.02%。
三、全国电大教师和职工
2010年,全国电大教职工总数为9.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1万人、行政人员1.76万人、科研人员0.17万人、教学辅助人员1.07万人、工勤人员0.65万人、其他人员0.1万人。
2010年,全国电大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26万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69万人,具有初级职称的1.91万人,分别占教职工总数的23.86%、39.06%、20.15%。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5万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59万人,分别占全体专任教师的28.84% 和45.45%。
2010年,全国电大聘请校外教师3.7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4万人、中级职称的1.85万人,分别占聘请校外教师总数的36.24%和49.89%,见图2。
2010年,全国电大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0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196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47587人,具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2914人,分别占全体专任教师的0.7%、10.85%、83.35%和5.1%。
2010年,全国电大专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专业人数,按11大学科分类分别为经济学:6624人、法学:4538人、教育学:5617人、文学:12378人(其中,外语:4585人)、哲学和历史学:3837人、理学:6224人、工学:12030人(其中,计算机:5438人)、农学:730人(其中,林学:132人)、医学:1071人、管理学:4048人。
2010年,全国电大专任教师的年龄构成为:30岁及以下1.20万人,占21.06%;31~40岁为2.23万人,占39.04%;41~50岁为1.74万人,占30.49%;51~60岁为0.53万人,占9.23%;61岁及以上为105人,占0.18 %。全国电大专任教师仍以中、青年教师为多数。
四、全国电大资产和校舍
2010年,全国电大学校产权固定资产275.5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67.55亿元;拥有图书7570.67万册;计算机39.59万台,其中教学用计算机30.61万台;语音实验室座位数8.25万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62.36万个。
全国电大非学校产权固定资产65.38亿元,其中独立使用10.57亿元,共同使用54.81亿元。
2010年,全国电大学校产权校舍建筑总面积2289.0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090.17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242.1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733.17万平方米。
全国电大非学校产权校舍建筑总面积585.14万平方米。其中独立使用162.22万平方米,共同使用422.92万平方米。
五、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时期回顾与展望
“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全局,主动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明显提高,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达341万人,占同期全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1]毕业生的30.1%(见图3);招生累计447.54万人;2010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295.32万人(见图4),比2005年增加71.21万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累计毕业生286.36万人,占同期全国高等学历网络教育毕业生的62.17%(见图5)。全国电大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大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开展各学科、专业、课程及远程教育技术等的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进修研究生课程,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电大系统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国电大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和聘请校外教师人数分别为9.45万人、5.71万人和3.7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1.32万人、1.18万人和438人(见图6)。全国电大专任教师水平显著提高,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人数分别为16464人、400人和6196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936人、267人和2933人(见图7)。
“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大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建设力度,充分整合资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科研以及改革发展的需要。2010年全国电大固定资产340.93亿元,比2005年底209.36亿元增长62.84%(见图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83.1亿元,比2005年底53.23亿元增长56.11%。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新要求,全国电大教育战线坚定不移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顺利转型。我们将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学习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保障,以新一轮改革促进新一轮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华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4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062.9亿元,增长12.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54.1%和43.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5.3%和33.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4269元,增长13.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926美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呈现出“四升四降”的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8%,居住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5%。2010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1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2亿元,增长6.8%。全年税收收入198.4亿元,增长17.1%。其中,增值税82.8亿元,增长10.8%;营业税33.8亿元,增长40%;企业所得税27.3亿元,增长37.9%;个人所得税10.2亿元,增长30.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环境保护支出7.6亿元,增长53.6%;医疗卫生支出7.9亿元,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2.9亿元,增长7.4%;农林水事务支出15.5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28亿元,增长15.1%。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5万公顷,增长2.3%。全年粮食总产量99.3万吨,比上年下降1.3%;油料产量3.2万吨,下降54.5%;蔬菜产量82.2万吨,增长10.6%;青饲料产量96.7万吨,下降7.4%。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6.2万吨,下降17.6%;玉米产量80.1万吨,增长0.4%;马铃薯产量12.4万吨,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50.3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大牲畜存栏40.2万头,下降1.2%;羊存栏183.0万只,增长14.5%;猪存栏27.1万口,增长1.1%。年末牲畜出栏头数达429.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1%,其中羊出栏351.5万只,增长8%;猪出栏52.0万口,增长4.8%。全年肉类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7.5%;牛奶产量155.0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1.2%;水产品产量7103吨,增长2.2%。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4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机耕面积2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机播面积24.7万公顷,增长1.6%;机械收获面积9.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2.4亿元,增长20.1%。其中,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电力五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81.7亿元,较上年增长23.2%,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1.4%,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6.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实现利税总额229.7亿元,增长94.5%,其中利润123.3亿元,增长2.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
12.5%。在本市注册的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98户,完成总产值185.1亿元,增长1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3.7亿元,增长53.3%;第二产业投资918.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投资838.8亿元,增长22.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877.3亿元,增长1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621.8万平方米,增长36.4%;房屋竣工面积398.2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面积597.7万平方米,增长12.1%;商品房销售额266.6亿元,增长38.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2.1亿元,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5.8%。按消费形态计,商品批发零售额626.3亿元,增长18.4%;住宿餐饮收入额94.4亿元,增长20.5%。在限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5.3%,烟酒类增长36.4%,日用品类增长33.9%,书报杂志类增长22.9%,汽车类增长34.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3%,金银珠宝类增长42.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9%。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4%。其中,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增长80.1%;进口总额为7.5亿美元,增长22.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金额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8373.7万吨,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铁路完成货运量11445.5万吨,增长29.2%;公路货运量16928万吨,增长23.5%;民航货运量0.16万吨,增长49.8%。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115.5万人,比上年增长9%,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643.2万人,增长3.6%;公路客运量1406万人,增长11.0%;民航客运量66.3万人,增长24.5%。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4.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增长18.9%;电信业务总量73.4亿元,增长6.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8万户,下降5.9%。移动电话用户266.2万户,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人数601.5万人次,增长14.5%;国内旅游收入109.1亿元,增长15.0%。入境旅游人数1.9万人次,增长5.6%;旅游外汇收入1058万美元,增长36.0%。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0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28.5亿元,增长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0.8亿元,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37.3亿元,增长27.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1.7亿元,增长10.5%;中长期贷款余额647.6亿元,增长40.9%。全年保险业务收入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财产险收入15.2亿元,增长60.2%;人寿险收入18.4亿元,增长10.8%。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8.2亿元,增长1.0%。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5.3亿元,增长31.7%;人寿险赔款及给付
2.9亿元,下降27.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收学生1.8万人,在校学生5.6万人,毕业生1.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3万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6万人。普通中专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19所,在校学生2.8万人。普通
高中34所,在校学生5.0万人。普通初中62所,在校学生8.5万人。普通小学185所,在校学生14.3万人。全市有幼儿园151所,在校幼儿3.1万人。全市有民族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中、小学16所,在校学生1.1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38%和94.94%,比上年分别提高0.25和1.64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全年申请专利731件,比上年增长44%。全年组织实施2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科学进步奖25项、自然科学奖1项。全市已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型(试
点)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累计创建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6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个,美术馆1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13个,其中医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189个,卫生院7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279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10人。成功举办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包一中女排代表中国参赛并获得银牌。年内全市运动健儿在广州亚运会上共获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共获得103.5枚金牌、79枚银牌、77枚铜牌。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实施了一批城区道路、供水排水管网、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年内全市新增道路面积170万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继续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67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8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24.3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水资源总量6.94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水)。全年年均降水总量303.4毫米,增加9.9%。全年总用水量10368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71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26157万立方米,农业用水70814万立方米。全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2685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522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5788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96%。截至2010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4.2万公顷。初步预计,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01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5%;单位GDP能耗2.01吨标准煤/万吨,比上年降低4.74%;“十一五”时期,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25%,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6天,比上年增加8天。
十二、物价、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初步预计,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64.9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2元,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994元,增长10.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6%。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766元,比上年增长12.0%;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32元,增长11.0%;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2%。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
Communiqué of the Washington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April 13, 2010
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全文
2010年4月13日
Nuclear terrorism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hreats t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ong nuclear security measur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prevent terrorists, criminals, or other unauthorized actors from acquiring nuclear materials.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强有力的核安全措施是防止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及其他非授权行为者获取核材料的最有效途径。
In addition to our shared goals of nuclear disarmament,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peaceful uses of nuclear energy, we also all share the objective of nuclear security.Therefore those gathered here in Washington, D.C.on April 13, 2010, commit to strengthen nuclear security and reduce the threat of nuclear terrorism.Success will require responsible national actions and sustained and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除了在核裁军、核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有共同目标之外,我们在核安全方面也有共同的目标。因此,我们于2010年4月13日齐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承诺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这方面的成功需要负责任的国家行动以及持续和有效的国际合作。
We welcome and join President Obama’s call to secure all vulnerable nuclear material in four years, as we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nuclear security.基于我们为增进核安全而共同努力,我们欢迎并与奥巴马总统共同呼吁在4年内确保所有易流失核材料安全。
Therefore, we:
鉴此,我们:
1.Reaffirm the funda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to maintain effective security of all nuclear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nuclear materials used in nuclear weapons, and nuclear facilities under their control;to prevent non-state actors from obtainingthe information or technology required to use such material for malicious purposes;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robust national legislative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nuclear security;
1、重申各国根据各自国际义务,对维护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包括核武器中使用的核材料,及核设施的有效安全,以及对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恶意使用此类材料所需的信息或技术负有根本责任;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核安全立法和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2.Call on States to work cooperatively as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dvance nuclear security, requesting and providing assistance as necessary;
2、呼吁各国作为国际社会整体为增进核安全作出共同努力,并在必要时寻求和提供协助;
3.Recognize that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and separated plutonium require special precautions and agree to promote measures to secure, account for, and consolidate these materials, as appropriate;and encourage the conversion of reactors from highly enriched to low enriched uranium fuel and minimization of use of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where techn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3、确认高浓铀和分离钚需要采取特别防范措施,同意在适当情况下推动采取措施加强此类材料的安全、衡算和集中存放;在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情况下,鼓励将使用高浓铀的反应堆转化为使用低浓铀,并最大限度减少使用高浓铀;
4.Endeavor to fully implement all existing nuclear security commitments and work toward acceding to those not yet joined,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law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4、致力于全面履行所有现行核安全承诺,并根据各自国内法律、政策和程序努力加入那些尚未加入的承诺;
5.Support the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Convention on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as amend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 as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global nuclear security architecture;
5、支持将经修订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等国际核安全文书的目标作为全球核安全体系的实质要素;
6.Reaffirm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framework and will work to ensure that it continues to have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needed to carry out its mandated nuclear security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atute, relevant General Conference resolutions and its Nuclear Security Plans;
6、重申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安全框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努力确保该机构继续拥有所需的适当的机制、资源和专业知识,以根据其《规约》、相关大会决议和《核安全计划》,在其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
7.Recognize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Global Initiative to Combat Nuclear Terrorism and the G-8-led Global Partnership Against the Spread of Weapons and Materials of Mass Destruction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mandates and memberships;
7、确认联合国的作用和贡献,以及“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和八国集团倡导的“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材料扩散全球伙伴计划”在各自授权和成员国范围内的贡献;
8.Acknowledge the need for capacity building for nuclea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at bilateral, regional and multilateral levels for the promotion of nuclear security culture throu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d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z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assistance;
8、认识到有必要通过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和培训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以及在双边、地区和多边层面开展合作促进核安全文化;强调优化国家合作和协调援助的重要性;
9.Recognize the need for cooperation among State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spond to incidents of illicit nuclear trafficking;and agree to share, subject to respective national laws and procedures, 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 through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in relevant areas such as nuclear detection, forensics,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9、确认各国有必要就有效防止和应对核非法贩运事件开展合作;同意根据各国法律和程序,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在核探测、分析鉴定、执法和新技术开发等相关领域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
10.Recognize the continuing role of nuclear industry, including the private sector, in nuclear security and will work with industry to ensure the necessary priority of physical protection, material accountancy, and security culture;
10、确认包括私营部门在内的核工业界在核安全方面的持续作用,并将与核工业界共同努力,确保将实物保护、材料衡算及核安全文化置于必要的优先地位;
11.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ong nuclear security practices that wi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rights of State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and technology and will facilita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ecurity;and11、支持实施强有力的核安全操作规范,同时这些操作规范不应侵害各国为和平目的开发和利用核能和核技术的权利,并将促进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
12.Recognize that measures contributing to nuclear material security have value in relation to the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substances and encourage efforts to secure
those materials as well.12、确认有助于核材料安全的措施对于放射性材料安全具有价值,并鼓励为确保此类材料的安全作出努力。维护有效的核安全需要各国在国际合作协助下持续努力,并在自愿基础上采取行动。我们将通过与所有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促进加强全球核安全。
Maintaining effective nuclear security will require continuous national efforts facilitated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undertaken on a voluntary basis by States.We will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 nuclear security through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with all states.为保持有效的核安全,各国必须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采取持续的国家行动。我们将与所有国家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加强全球核安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时间:2011-05-31 12:32来源:未知 点击:
155次
综
述
公报(2010年)
时间:2011-05-31 12:32来源:未知 点击:
155次
2010年,兵团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兵团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综
述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内,下同)为4795.36万吨,比上
2010年,兵年减少4%。工业废水中COD排放总量17467.18吨,比上年减少53%。团环境保护工作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3378.96万吨,比上年增加11%。工业废水排终坚持以经济建设放达标率70.46%,比上年增加9.05个百分点。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为中心,紧密结合兵量为637.62吨,比上年增加11%,工业重复用水率为89.33%,比上团经济发展,深入贯年增加0.67个百分点。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786.18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工持续推进环保工作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0707.81吨,比上年减少5%,二氧化硫历史性转变,促进环排放达标率为77.1%。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为21992.36吨,比上年增加境与经济、社会协调9%。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3887.46吨,比上年减少13%。
发展,各项工作取得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96.8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61万了明显进展。
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421.5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49%,工业废水排放比上年减少12.1个百分点。
总量(统计范围内,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18168.6万元。其中投入废水治理资金下同)为4795.36万11907万元,废气治理资金6261.6万元。
吨,比上年减少4%。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6项,环境影响报告表604项,环境工业废水中COD排影响登记表1661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5%以上,“三同时”放总量17467.18吨,执行率90%以上。比上年减少5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3378.96万吨,比上年增加11%。工业废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严格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加大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扩大征收面,圆满完成排污费征收指标。2010年度共征收排污费3074.7万元。
2010年共争取国家各类环保专项资金9551万元,提高了兵团的环保水排放达标率70.46%,比上年增加9.05个百分点。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637.62吨,比上年增加11%,工业重复用水率为89.33%,比上年增加0.67个百分点。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786.18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0707.81吨,比上年减少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77.1%。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为21992.36吨,比上年增加9%。工业粉尘能力建设。
主要统计指标
一、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
(一)废水
比上年增减(%)
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4 3.工业废水中COD排放总量
-53 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5.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05个百分点
7.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
8.工业重复9.用水率
增加0.67个百分点
(二)废气
本年
4795.36万2.吨
17467.18 吨
3378.96万6.吨 70.46%
增加
637.62吨
89.33%
排放量为13887.46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1786.17亿标立方米
吨,比上年减少13%。17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96.8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882.26亿标立方米
20.5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903.91亿标立方米
量4.6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421.5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49%,比上年减少12.1个百分点。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18168.6万元。其中投入废水治理资金11907万元,废气治理资金6261.6万元。
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6项,环境影响报告表604项,环境影响登记表1661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5%以上,“三同时”执行率13.12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5 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SO2排放量
-5.95
生产工艺过程中SO2排放量
15.7 工业烟尘排放总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
-13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77.1 % 27.98个百分点
(三)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421.56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0.49 % 12.1个百分点
70707.81吨
66622.68吨
4085.13吨
21992.36吨
13887.46吨
增加696.89万吨
0
减少
90%以上。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严格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加大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扩大征收面,圆满完成排污费征收指标。2010年度共征收排污费3074.7万元。
2010年共争取国家各类环保专项资金9551万元,提高了兵团的环保能力建设。
主要统计指标
一、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
(一)废水本年
比上年增减(%)1.工业废水排放总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
242.81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4.61万吨
(四)“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37646.9万元
-2.15
二、工业污染治理资金及使用效果
(一)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情况
1.施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
18168.6万元
其中:废水治理
11907 万元
废气治理
6261.6 万元
其他治理
0 万元
(二)使用效果
1.本年施工项目数
26个
其中:废水治理项目数
18个
废气治理项目数
8个
其他治理项目数
0个
2.本年竣工项目数
26个
其中:废水治理项目数
18个
废气治理项目数
8个
其他治理项目数
0个
三、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情况
1.环境保护机构数
73个
环保局
19个
其中:省级
1个
量
其中:地市级
14个
4795.36万2.-4 3.工业废水中COD排放总吨
其中:县(团)级
4个
环境监察机构
37个
其中:省级
1个
量
其中:地市级
14个 17467.18 吨-53 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5.量 3378.96万6.吨 1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70.46%
增加9.05个百分点 7.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 637.62吨 11 8.工业重复9.用水率
89.33%
增加0.67个百分点
(二)废气 其中:县(团)级
环境监测机构
其中:省级
其中:地市级
信息中心
其中:地市级
科研所
其中:省级
2.实有总人数
其中:中、高级称科技人员
大专以上学历
四、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一)排污收费
1.排污费征收户数
2.排污费征收总额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向环保部门申报的建设项目数
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表
22个
15个
1个
14个
1个
1个
1个
1个
362人
190人
342人
905户
3074.7万元
2351个
86个
604个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环境影响登记表
1661个
1786.17亿标立方米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95% 其中:燃料燃烧过程
(三)“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1.当年“三同时”执行率
90%
中废气排放量
882.26亿标立方米20.5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903.91亿标立方米13.12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0707.81吨-5 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SO2排放量66622.68吨-5.95
生产工艺过程中SO2排放量4085.13吨15.7 工业烟尘排放总量
五、各师工业“三废”排放情况(单位:吨)
地
区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烟尘 粉尘
农一师
2463 1978 2958.92 512.19
农二师 2009 1509 720.96 5759.35
农三师 150 785 312.36 24.86
农四师
785 2001 1060.15 669.8
农五师
1297 138.5 174.51
农六师 2011 1753 820.65 5.6
农七师 3222 5664 1992.13 0
农八师
2167.18 51607.81 9770.12 6183.23
农九师
3513 1247 1099.04 9.15
农十师 637 1292 664.33 399.83
乌鲁木齐地区 0 71 88 0
农十二师
342 255.81 7.06
农十三师
277 1104 2107.13 105.5
农十四师 50 57 4.25 36.38
总计
17467.18 70707.81 21992.36 13887.46
21992.369 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
13887.46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13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77.1 %
增加27.98个百分点
(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696.89万吨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421.56万吨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49 %
减少12.1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
二〇一一年五月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光明路 196号
邮编:830002
242.8168 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4.6148
(四)“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37646.9-2.15
二、工业污染治理资金及使用效果
(一)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情况
1.施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
万元
万吨
18168.6万元
其中:废水治理
11907 万元
废气治理
6261.6 万元
其他治理
0 万元
(二)使用效果 1.本年施工项目数
26个
其中:废水治理项目数
18个
废气治理项目数
8个
其他治理项目数
0个
2.本年竣工项目数
26个
其中:废水治理项目数
18个
废气治理项目数
8个
其他治理项目数
0个
三、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情况
1.环境保护机构数
73个
环保局
19个
其中:省级
1个
其中:地市级
14个
其中:县(团)级
4个
环境监察机构
37个
其中:省级
1个
其中:地市级
14个
其中:县(团)级
22个
环境监测机构
15个
其中:省级
1个
其中:地市级
14个
信息中心
1个
其中:地市级
1个
科研所
1个
其中:省级
1个
2.实有总人数
362人
其中:中、高级称科技人员
190人
大专以上学历
342人
四、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一)排污收费 1.排污费征收户数
905户
2.排污费征收总额
3074.7万元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向环保部门申报的建设项目数
2351个
其中:环境影响报86个
环境影响报告表
604个
环境影响登记表
1661个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告书
95%
(三)“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1.当年“三同时”执行率
90%
五、各师工业“三废”排放情况(单位:吨)
地
区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烟尘 粉尘
农一师 2463 1978 2958.92 512.19
农二师 2009 1509 720.96 5759.35
农三师 150 785 312.36 24.86
农四师 785 2001 1060.15 669.8
农五师 56 1297 138.5 174.51
农六师 2011 1753 820.65 5.6
农七师 3222 5664 1992.13 0
农八师 2167.18 51607.81 6183.23
农九师 3513 1247 1099.04 9.15
农十师 637 1292 664.33 399.83
乌鲁木齐地区 0 71 88 0
农十二师 127 342 255.81 7.06
9770.12 农十三师 277 1104 2107.13 105.5
农十四师 50 57 4.25 36.38
总计 70707.81 13887.4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
共建生态文明,17467.18 21992.36 共享绿色未来
【延安2010经济公报】推荐阅读:
延安延安07-22
弘扬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心得体会07-18
延安感悟06-18
弘扬延安精神10-13
延安旅游攻略11-07
延安整风运动05-25
《回延安》说课稿07-08
西安延安学习心得11-28
赴延安参观学习心得06-20
延安中学教师招聘启事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