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通用8篇)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1

——读书报告

黑沿子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靠海为生,海洋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不依不赖、富于竞争、敢于冒险、追求成功。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的急剧加大,海洋已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人类的明天和希望在海洋。因此走向海洋,了解海洋科普知识,学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珍爱海洋,保护海洋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古往今来成功的学校,无不拥有个性的特色,无不以自己特色的文化给学校罩上金色的光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学校的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学生的发展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行政的管理由物和事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随着各类高标准验收通过,大多数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方面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建设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一、从书中汲取营养,深入理解海洋文化教育。

1、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2、张仁贤的《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学习,认知课堂》和《自主学习,活力课堂》

3、《舟山渔岛海洋文化》的海洋文学

二、阐释“海洋文化”理念。

对于“文化”,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界定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流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合或复合体”。

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

据此,对海洋文化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大海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性格取向等。

二、和谐共赢,营造宽容氛围。

“海洋文化”代表一种宽容的态度。“海纳百川,争创一流”,要求教师要有海洋一般的胸怀、善待他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学校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洋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依据海洋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设施布置、活动组织,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可以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发扬海洋精神,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从绿化的布置到校园小品的塑造,从教室、走廊等的墙面和空间布置,到学校大中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

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海洋文化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要面向未来,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新体系和新的教育文化,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资源,是深具民族性的。沿海地区的学校,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校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之上。厚重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我们着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提高和预见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海洋国家观,促使受教育者由传统的“陆地思维”向“海陆协调思维”转变。我们要以山东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引领学生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和海洋权益与国防等六大领域自主探究;它不仅仅是地方课程,它同时还是可以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知识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亲近海洋与探索海洋的意识,提高和发展综合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提高学生海洋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2

1 舟山水下文物调查现状

1.1 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挂牌成立之前

2006年6月至8月, 国家博物馆组织开展浙东沿海水下考古调查, 在舟山群岛大部分濒海乡镇渔村及海岛进行陆上实地走访调查, 取得初步成效, 基本完成了水下文物信息和收集工作, 共发现水下遗存点65处, 采集到一些出水文物, 对舟山海域的文物分布位置、保存状况及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舟山海域古航道、古航线及海上交通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2007年, 为了配合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和“十一五”中国海疆水下考古工程的实施, 在国家博物馆水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 在舟山市政府的积极协助之下, 通过仪器探测、潜水探摸等技术手段得到了众多的水下文物遗存线索, 这些线索经过整理之后可分为三个区域:Ⅰ区-灰鳖洋海域 (舟山群岛西南部) 、Ⅱ区-中街山列岛海域 (舟山群岛东部) 、Ⅲ区-嵊泗列岛海域 (舟山群岛北部) , 在这些区域中分布有大量的沉船、瓷器等文物, 这次水下文物普查活动为舟山水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挂牌成立之后

由于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各个部门对其都相当重视。自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挂牌成立以来, 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以六横双屿古港研究为切入点, 不断加强对水下沉船、古代航道和港口的调查, 最终确定突破性进展, 共发展65处水下文物遗存点。2009年, 舟山市新发现“海天舰”等9处沉船 (群) 遗址疑点, 徐公岛等6处港口遗址, 涉水临港型古文化遗址、遗存7处。考古发掘古文化遗址1处, 探测探摸水下沉船疑点3处。2010年, 共发现有价值的水下文物信息50多条, 新发现“鲚鱼礁宋代沉船”, “东白莲元代沉船”等疑点5处, “小尖苍山”等水下文物疑点7处, “东座山”, “阜巷”等古港码头遗址4处, 清埋化成寺外销瓷遗存1处, 探测探摸确认“太平轮”和“江礁沉船”水下遗迹2处。

*由于表格有限, 仅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载。

2 2015年暑期调查结果

自浙东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开始至今, 舟山市水下考古工作站共征集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水下文物线索, 其中包括水下沉船、古港码头遗址、水下文物疑点等, 但是其中一些由于水文条件、科技水平等制约, 无法进行有效的发掘保护。当然不管是岸上文物和水下文物的调查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海陆位置的变迁, 更加加剧了文物调查的难度, 另外加之舟山所辖海域广阔, 以及人员过少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导致水下文物调查面临重重困难。为此舟山文物局加强同当地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2015年暑期, 舟山文物局委托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在嵊泗地区进行水下文物的调查和摸底。此次嵊泗水下文物调查之行, 我们采访了老渔民、水下文物研究学者、政府机关工作者、学生等各个文化层次的人群, 而且在年龄层次上也考虑到青、中、老不同的层次。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也补充、完善了之前舟山文物局原先考古调查中得到的所不确定的调查线索, 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表1)

参考文献

[1]蓝色宝典编撰委员会.蓝色宝典[M].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1.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3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化通过选择和整合形成了各自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原先没有关系的两个文化部门之间的结合会使两个领域都发生变化。

以艺术和宗教的关系为例。西方的艺术传统深深地受到宗教思想的浸润,艺术描绘宗教故事与教义,使其家喻户晓,如果中世纪的艺术完全是装饰性的,与宗教无关,那么当代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将艺术定义为对形式美的追求,它可以与宗教无关,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村庄中,陶器与纺织品的艺术形式十分精美,而用于宗教活动的祭钵却装饰粗糙而没有风格,祖尼印第安人认为宗教上的苛求排斥了任何艺术追求;因此,艺术与宗教各有自己的宗旨,相互独立,本无必然联系,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西方艺术因为与宗教的结合而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本尼迪克特认为应该去探究宗教与艺术相互渗透的程度,以及这种交融给宗教和艺术带来的后果。

类似的,中国儒家传统将音乐与政治、道德结合,这种礼乐传统使得礼与乐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乐的元素没有加入到礼的领域中去,周礼的面貌会大不一样;若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中,音乐只是起娱乐作用,我们今天很可能拥有更多的音乐传统,历史上很多风格各异的“淫词艳曲”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流传下来了。

礼是中华文化中十分活跃的一个元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着礼之色彩,政治、艺术、生产、教育、仪式无不与礼结合,礼对文化的整体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即是以礼与乐、礼与教、礼与物的结合为例,来探讨礼与不同文化特质的融合及其意义。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礼主要界定为纲常伦理,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宗族、国家等不同层面上的社会秩序。

二、礼与乐

从音乐的本质看,感于物而后动即成音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本身包含了音色、节奏、旋律等,它只是有组织的音,其艺术感染力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与思想无必然联系,故音乐的一个天然作用即是娱乐;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符号,其所指是任意的,本无善恶之分。

正是音乐的这两个特质——艺术感染力与声音符号——分别为政治与伦理与音乐的结合提供了空间,最终促成了礼乐的形成。

音乐的巨大的感染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是音乐与政治的一个交叉点;“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人化物”,人被事物所迁化,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连结物与人的音乐因此可以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从心中出,无法矫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所以,乐可以成为社会民生的晴雨表,知其乐,知其政矣,此为历代统治者采风的理论依据。

其二,乐与伦理的交叉点在于,音乐同样是区别人与禽兽、庶民与君子的标志,“禽兽知声而不知音,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唯君子为能知乐”;音乐是语言之外的另一种文化载体,特定的声音符号一旦被用来代表某种伦理思想,音乐就有了道德内涵,“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一旦固定,音乐就成了一种濡化方式,音乐因其直接的感染力,有着比语言更优越的教化功效,“故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至此,当音乐因为与政治、伦理的结合而面目一新时,我们终于可以说,“知乐近于知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与乐相遇了。

礼与乐原先是两个独立的文化元素,当它们都为贤者所用,成为施政工具时,二者的目标就一致了,礼与乐因此结合,密不可分;礼与乐用于政治,可以说一个是外在化控制,一个是内在化控制,“礼者,动于外者,乐者,动于里者”;晓之以理,为礼,动之以情,为乐;礼乐合一,才是情理兼备,天下归心。

礼与乐的功能相反,“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而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在等级制度下,使人民团结,社会和谐靠的是乐的力量;礼与乐各司其职,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一旦协调,便是天下大治,“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古人还为礼与乐的结合找到了更深的原因。礼与乐皆从道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与乐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礼乐之情同”;礼乐与天地四时的运转相通,“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而礼与乐的来源有异,“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这便是礼乐结合的哲学根基了;礼乐就有了两层含义,

既指合礼而成的音乐舞蹈作品,又是一种哲学思想。

音乐在与礼结合之后,发生了几方面的变化。

音乐的娱乐性变得次要,教化作用成了它的主要价值,“乐之隆,非极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与礼结合之后的乐就有了德音与溺音之分,礼形成了对音乐形式的限制;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形式的创造、音律的排列本无善恶;郑卫之音为何放肆无规矩、桑间濮上之音又如何亡国,我们已不得而知,从艺术角度讲,那些地区的民间音乐很可能是另一种流派,只是其风格创新不合古制,故贤者非之。

综上我们看到,礼与乐的结合是考察中国音乐美学与政治思想的一条线索。

三、礼与教

教育本身的功能是培养人的能力、塑造人的性格,教育的方法本应不拘一格,但是由于礼对教育的渗透,中国的教育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来看,学习本应该允许足够宽广的空间去尝试、犯错、冒险,待到充分全面地发展了自己的天性能力之后,才可能成为齐家治国的君子。总是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恭肃气氛中长大,束手束脚,难以活泼开朗,违反了儿童天性,中国的孩子才畏畏缩缩,被动,“不问不敢对”。

符合自然的成长,应是放而后收、动而后静、野而后文;浪子而后圣徒,这一现象历史上也有,往往日后最文质彬彬的恰是童年时代尽情疯过的野孩子。

从日常的濡化来看,以礼乐的教化作用为例,一般认为德音催人向善,溺音使人沉沦,实际上,这是光注重“好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而忽视了“坏音乐”对人不良情绪的释放作用。今日的摇滚乐便可看作是年轻人发泄不满的一种途径,这种仪式中的叛逆、暂时的反结构反而成了工业社会的一个安全阀,最终对维持原有结构有利。

如特纳所说,荒谬和矛盾可以彰显规律,过度和暂时被允许的违法行为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破坏性仪式有着强大的整合效果,它可以释放社会结构中固有的压力,具有清洗社会结构的效果;可以说,儒家对仪式是正利用,荒废了反利用。

不管从哪方面说,礼对教育的影响都是极大的,礼为教育设定了目标,礼规定了师生双方的行为规范;直到今天,在当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中,仍然应该考虑教育之中礼的元素,才能触及其根本。

四、礼与物

礼最初是一种精神存在、看不见的社会秩序,它的表达必须要借助物质手段,比如人们的日常问候语言和鞠躬招手等仪式,从甲到乙,再从乙到甲,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波动,礼的流动是传播意义上一个信息流(语言、动作)的完整循环,与器物无关。

当礼的往来借助物的流动来表达时,便是礼物。“礼物”是一个偏义词,重在“物”,“礼”这个形容词界定了这个“物”的内涵;“礼”是“物”的象征含义,赠予的是实在的“物”,传达的是象征的“礼”;礼物的流动实际上完成的是社会关系网的编织。

从人们平常无意识的语言习惯来看,我们明明是“送物”,却说是“送礼”,真正送的是“礼”;别人收下的是“物”,却说是“收礼”,真正收下的还是“礼”。

“礼物”之“物”的象征含义突出的表现在“千里送鸿毛,礼轻情义重”;宝玉将自己平时用的一块旧帕子托袭人给黛玉,袭人不解,这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宝玉道,你只管送去,林妹妹自然知道。——林妹妹当然知道,重要的不是帕子,而是它的象征含义;与此“情物”相对的是“利物”,为了直接利益关系而给医生、官员送的礼,便是直接的钱财,完全是重实用价值。

礼的物质形态极其复杂,鸿毛、旧帕子是一端,直接的钱财是另一端,二者之间是物质实用性与情义并重的其他形式。我们看到,双方的关系越亲密,往往礼物的实用价值就越小,只是借助物的形式来含蓄的表达情义,如鸿毛代表的君子之交,旧帕子象征的纯真爱情;反之,双方的关系越疏远,礼物的实用价值就越大,直至完全成了买卖。讽刺的是,在中国的人情文化中,明明是钱权交易,却仍然要借助礼物的形式,仿佛双方只不过是礼节来往,真是一种掩耳盗铃。

不管是情物还是利物,都还归于礼物的范畴之中;与礼物相对的是商品,后者交换的完全是物的实用价值,没有礼物中丰富的象征含义。

礼物的往来之中至少包含了三个礼的元素:器物文化、仪式与社会制度。送的物是礼。最后,送礼这件事本身是礼,礼物往来的背后是社会秩序,包含着请求、尊敬、友好等多种含义,例如聘礼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开始,节庆时亲友之间的礼物流动是既有关系的巩固与延续。

礼尚往来,该送礼不送礼,非礼也,收礼不回礼,非礼也;为什么“礼”像是长了翅膀的性急的精灵,有了某种自主性,崇尚往来?为什么“礼”像是一位风风火火的信使,不可久留?

这里抽象的、非物质的礼,是一种观念的存在,一旦人们普遍相信它的存在,它就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了;中国人的“礼”的概念可以与毛利人对“Hau”的信仰相映成趣,不过与后者主要受宗教观念的强制不同,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惯法,不管是周天子给诸侯的赏赐还是附属国给宗主国的朝贡,礼的往来清楚地来受到社会秩序的推动;送礼、收礼与回礼,这一过程同时包括了看的见的物质交换和看不见的社会契约,受到互惠法则的强制;小小的礼物,一来一往,搅动的是背后一整套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人们对它的遵守也是基于非常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机。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回到礼本身来审视礼的存在,礼是什么?

礼是一种社会制度,一套知识体系,一个施政纲领;礼既是理想,也是一种实践;礼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是正式场合的仪式。

礼既实又虚,既可以是周代的器物文化,又是周代贵族的精神追求与日常修养;礼上达天子,下至庶民,它是历史上大小传统的不断互动;礼可大可小,可以相当于人类学“文化”的概念,又可以只是一句话语、一个动作。

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礼是情感的,也是理性的。

正因为礼的内涵异常丰富、礼的概念很有弹性,礼可以与文化中的很多不同元素结合,构成许多复合词组:礼貌、礼义、礼仪、礼法等等;这种融合是一个历史过程,最初不下庶人的礼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结合也反映了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创造性。礼的内涵随着时代而改变,礼的词组中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变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礼总是带着深厚的岁月痕迹。

在现在萌发的回归传统的呼声中,在将来可能出现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中,礼都将占有一席之地;礼,时至圣者也,具有强健的生命力,为了需要,历史上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语言与观念,将来礼又将与什么结合呢;老树发新芽,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条线索,一个在历史流转、文化变迁中异常活跃的元素,必将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陈莉选注,2008 礼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1987 文化模式。北京: 华夏出版社。

[3]李安宅2005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报告 篇4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本书不仅是殷先生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回应解析,还全面展现了他的文化观与人生观,具体反映当代自由主义者探求理想未来的思维世界。本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要用简短文字完整地进行评述,显然是有难度,因此挑出本书中我关注的“自由主义的趋向” 和“西化的主张”这两章进行分析。

就文化观来讲,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功利主义文化观,一是自由主义文化观。《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是自由主义文化观。殷海光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又深受罗素、海耶克等人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支撑——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观念体系。因此殷海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严重的曲解,这些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都有所体现。我们普遍认为,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也不允许自由主义泛滥,社会主义也不会允许。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至最高阶段的表现,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在、自为。而在阶级社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允许自由主义泛滥。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否定殷海光的文化观,因为他的文化观必竟为我们的文化哲学增添了增添新的内涵,也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化愿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而“西化的主张”中,书中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的一些极端观点。关于梁漱溟对文化的认知问题,他认为人类生活有三大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和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同时,人类生活有三种根本态度,即意欲向前要求、意欲调和持中与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近代“西洋文化”以第一种态度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分别以第二、第三种态度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于是人类文化演变为三大系,由于三大问题深浅不等,其出现时期应有先后,“西洋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第一期文化尚未完成,而中国人不待走完第一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期。中国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于是出现了短缺的一面,即为幼稚、衰老、不落实。不过,按他的说法,印度文化就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是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中国文化则是人对人意欲调和持中。而发展至西方文化的工业革命则是人对物的问题,体现意欲向前要求,如今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而前工业时期,则是印度文化为主导,是解决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体现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这种出世的文化倾向,依然无法规避当前的全球化碰撞的问题。

于是,按梁漱溟的观点,中国文化正当重新可以焕发新生命之时,意欲调和持中,这才是解决文明的冲突,构建和谐的世界的主导思维。这个上个世纪提出的观点,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之后,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性的。

于久达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5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一、书名:江村经济

二、著者:费孝通

三、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四、页数:220

五、内容大意: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的界定、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村里的人、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 家

家、扩大的家庭、“香火”延续、人口控制、父母和子女、教育、婚姻、家中的儿媳妇、表亲婚姻与“小媳妇”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所有权、家产、财产的传递、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赡养的义务、新的继承法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父系亲属的扩展、母系亲属的扩展、名义上的收养、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

第六章 户与村

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 生活

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运输、衣着、营养、娱乐、礼仪开支、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 职业分化

农业--基本职业、专门职业、渔业

第九章 劳作日程

计时系统、三种历法、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 农业

农田安排、种稻、科学与巫术、劳动组织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湖泊、河流及道路、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不在地主制、完全所有制、继承与农业

第十二章 蚕丝业

变迁过程图解、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当地对变革的支持、养蚕的改革计划、合作工厂、政府的支持、改革的困难、对亲属关系的影响、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交换方式、内外购销、小贩、零售商、航船、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航船、生产

者的销售代理人、其他收集方式、贸易区域和集镇、销售与生产

第十五章 资金

积蓄与亏空、互助会、航船、信贷代理人、高利贷、信贷合作社

易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书末还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六、读后心得:

《江村经济》的作者是费孝通先生,这本书是他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之后而写成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获益良多,而且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鲜活画面,让我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文章里虽然没有运用到什么太过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太多由作者心里产生的主观的评论,只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流露出作者客观的严谨科学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农村人民生活的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不得不让我们读者产生非常深厚的敬佩之情。现在,就让我们从两方面来评论这本书:一方面,是从文章的内容来说,另一方面,是从文章的方法论的来说。就文章的内容而言,《江村经济》这本书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主要通过对中国的一个江南小村庄的农民的实际生产还有其生产过程的调查,来对中国的农村结构和社会变化的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进而探讨中国在那时候的条件下应该往哪方面变迁,往哪方面建设,往哪方面改善,才能使人民生活过得更富足。就文章的方法论而言,作者把江村看作为一个整体,然后研究江村的经济生活与其社会结构的关系。如,“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顺理成章地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这就反映了系统论的观点。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篇6

我还知道了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大约在50亿-55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一边漂浮与太空,以便有绕着太阳转,一边又在自传,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碰撞,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而海洋圆,而海洋原来是没有的,那它是怎么来的n呢?是因为在引力作用下,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地内物质溶解。而气洋则上升下降后,形成了海洋。

地球上的海和洋风姿百态,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流动的“哑铃"因为他的轮廓呈"S"形,恰似哑铃等等有趣的海和洋。

海的居民有很多,因为还是生命的摇篮。

海同样是宝库,又有取之不尽的海洋矿产与用之不竭的能源,它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而海洋也不是一个平静的主,它带来的灾难十分可怕。

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护它。因为人类的原因,海洋的环境在不断恶化。海水的污染也越加严重。

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篇7

1 山东的海洋文化资源

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基础的文化, 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仅需要消耗各种海洋自然资源, 也依赖于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是实现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1.1 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山东海洋景观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 这一地带海岸线绵延曲折, 岬湾相间, 山海相依, 自然风光秀美。青岛的崂山、烟台的蓬莱阁、威海的刘公岛、东营的黄海入海口景观等都是著名的海洋旅游资源。沿海也存在着丰富的海疆文化。海洋文化的地方色彩浓厚, 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众多。

1.2 海洋历史文化资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由于紧紧抓住“鱼盐之利”, 谱写了我国海洋文化的光辉篇章。姜太公“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 就是充分发挥了齐国的地利优势。为了发挥沿海发展的优势, 除推行了“因俗、简礼”, 还并行九府圆法。用此以助鱼盐之利和商工之业。由于姜太公选地利, 因民俗, 重商工, 后来齐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太公之制, “设鱼盐商工之利”, 本末兼营, 农工并作, 产商互补, 并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加强经济交流。这些措施使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人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齐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由于其蕴涵的开放与兼容性的海洋文化特征, 使其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齐国的东部沿海开发与海洋文化的开放兼容, 既促进了齐国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的巨变, 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使齐国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国家, 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齐国的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其发展与影响是我们开发先进海洋文化资源, 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

1.3 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海边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 总结并传承了大量涉海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山东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涵盖面较广, 如集中于荣成龙须岛、蓬莱大季家和刘家旺等处的渔村, 渔业生产习俗以驾“瓜篓”、打风网 (围网) 为特色;北渔村的海带草房、海产食品、行船禁忌等习俗, 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在农历三月十九的祭海习俗, 仪式在春汛起锚前举行, 祈求海神保佑平安, 现在演变为“上网节”, 成为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

1.4 海洋节庆文化资源

海洋节庆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现有海洋节庆活动近30项, 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红岛蛤蜊节、中国青岛钓鱼节、渔家乐民俗文化节、中国荣成国际渔民节、中国威海国际钓鱼节、日照刘家湾赶海节及威海海洋文化产业周等。各具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为海洋节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 海洋科技知识文化资源

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是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的, 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积累的经验、管理技术都可以转化为海洋文化。在当今时代海洋科技知识已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产品的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1]。山东正利用海洋科技知识展现自身魅力。山东具有多所海洋高等院校和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 仅在青岛就有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30多家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机构, 这为山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在开放方面,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现代的开放文化, 尤其是“海上山东”与蓝色经济区建设, 也已经成为海洋文化的绚丽奇葩。

2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2.1 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的现状

按学术界的意见,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科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 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 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新闻出版业和涉海艺术业等。目前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以上产业的主要成绩如下。

2.1.1 发展了富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目前山东在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中, 旅游产业的转化最为成功。山东沿海各市突出海洋特色, 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 如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海岸旅游区;以潍坊为中心, 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滨海民俗旅游区;建造了集赏海、游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海滨公园等;还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海岛游, 如对甲午战争纪念地、北洋水师提督府所在地刘公岛的开发, 对有“蓬莱仙岛”美称的庙岛群岛的开发等。

2.1.2 开发了多种休闲渔业和休闲体育业

海上休闲渔业观光游是以传统渔业生产为载体, 按安全标准改造、装饰的休闲渔船乘载游客在海上捕鱼、观光, 使游客亲临其境, 既可体验渔民传统淳朴的海上生活, 又能观赏美丽的海上风光, 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奇特性为一体的浪漫休闲观光项目[2], 全省近海渔业资源丰富有力地促进了休闲渔业的发展。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开发, 则包括帆船、划船、冲浪、垂钓、潜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和沙滩拔河等。

2.1.3 涉海庆典会展业丰富多彩

山东历史文化悠久, 民风淳朴、民俗节庆众多。传统民俗庆典活动主要有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湛山寺庙会、烟台龙口南山灯会、妈祖祭拜活动月、牟氏庄园民俗旅游文化节、日照刘家湾赶海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现代的有青岛国际啤酒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红岛蛤蜊节、威海中国荣成国际渔民节等节庆活动以及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各种会展。

2.1.4 涉海影视艺术业、动漫产业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一直比较重视演艺事业的培育, 开发了《蔚蓝青岛》《梦海》《印象日照》等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演绎剧目。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已经建成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动漫产业基地, 创作了一些涉海动漫作品, 如《八仙过海》《郑和下西洋》等。

2.2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的海洋文化资源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2.2.1 技术和人才问题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不足, 存在着技术转化不及时, 高科技及综合性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的问题。

2.2.2 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问题

海洋旅游产业是目前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 其他海洋产品的开发对海洋旅游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涉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转化较少, 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广播影视业、网络文化等行业发展也相对落后, 许多海洋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总的来看, 目前的海洋文化产业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尚需打造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更好地发挥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2.2.3 企业创新经营能力薄弱问题

目前企业规模小, 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且由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 海洋文化产品呈现肤浅性, 绝大多数海洋文化产品都只是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和仿造, 产品的文化含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受文化发展体制改革慢的制约,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其他文化发展先进省市有一定差距, 也制约文化企业的发展。

2.2.4 保护意识不强问题

部分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做到科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资源承受力过重, 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过度开发、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如, 在旅游旺季时崂山风景区、沿海海滨、蓬莱阁景区和刘公岛等, 客流过于集中, 呈现出较重的超负荷现象。

2.2.5 文化产品雷同问题

在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许多产品具有雷同性,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部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意和吸引力, 存在盲目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 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比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在沿海一线遍地开花, 各地旅游产品雷同, 出现无序竞争。

3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原则与思路重点

3.1 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原则

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和重点创新原则。可行性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指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上要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整体协调原则是指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各种环境以及人们的接受水平相协调。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分轻重缓急, 先开发市场需求较强的海洋文化资源, 而对那些市场需求已饱和或未有需求的资源, 不去开发或仅做尝试性的开发。重点创新原则指的是在海洋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突出重点, 寻找创新点, 注重提炼内涵, 实现突破。

3.2 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思路重点

3.2.1 坚持海洋文化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海洋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 所以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 也要讲科学、讲效益、讲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价值, 摒弃那种为谋求一时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做法。处理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与保护相协调, 例如以旅游开发来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反过来又促进海洋旅游的开发。

3.2.2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政策法规中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必须树立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对海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全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带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2.3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 构建人才战略高地

要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 即以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为依托, 通过产、学、研联合办学, 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重点培养图书营销策划、动漫设计制作等, 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经营、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课程, 形成多层次、立体性的人才培养层次。要加强海洋文化乡土教材的编写以及师资的培训, 通过学校教育, 保障海洋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提高。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 有计划地对有关领导和文化单位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 提高管理文化产业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选派人员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研修, 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3]。

3.2.4 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

山东应逐步增加财政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 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山东的海洋文化建设, 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市场营销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同时要建立灵活投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和建立适应海洋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破除发展“瓶颈”[4]。

3.2.5 依托山东海洋文化特色, 做强节庆会展

山东应该凭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海洋资源优势, 开发一批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浓郁海洋气息的节庆活动。也因此有必要在宣传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等统一调度下, 成立一个全区域统一的节庆领导机构, 减少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以更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经营的理念、包容的模式、规模的效应、政府的引导、科学的运作, 把以往分散的、零碎的、初级的、闲置的节庆活动集中整合起来, 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促销。坚持以海为题, 文体搭台, 旅游、经贸唱戏;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对节庆活动的内涵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力争使其内涵以及外延都有一个新的突破。

3.2.6 加强海洋文化的整合重组, 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价值

要贯彻“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 实行错位竞争, 抓住重点, 经营强项, 发挥优势, 树立自己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 提高市场认知度, 形成注意力经济, 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其次, 营销好自己的品牌, 即给自己的品牌合理定位目标群, 实现品牌的“产业化”运作。

3.2.7 突出海洋文化区域特征, 实现特色文化错位发展

山省海洋文化地方色彩浓厚, 历史典故, 神话传说较多, 可以相应的开发旅游产品, 如蓬莱仙话、海神祭祀、徐福东渡纪念活动以及海防建设等。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主题, 衔接半岛城市群建设、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和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 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 进一步提高海洋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 推进优势互补与和谐发展, 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以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 整合开发山城相连、海天一色, 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文化环境, 成为符合现代人时尚需求, 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知名蓝色经济文化产业带。

3.2.8 整合海洋文化资源,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加强区域海洋文化联合, 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以利于市场的开拓、市场开发成本的降低和区域文化品牌的树立。合作要以海洋文化为纽带, 用共同的海洋文化将各自独立的沿海城市连接起来, 形成海洋文化产品体系。此外还要主动打破封闭性, 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 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 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 建立行业监管体系, 从宏观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 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 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从微观层面上提升海洋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5]。

3.2.9 推进海洋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民族文化的竞争力, 既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 更在于结合时代要求, 深入挖掘海洋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 不断加以创新, 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的海洋文化产品,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4 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对策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 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丰厚文化内蕴, 增强发展潜力, 可以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了, 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发展模式, 对于创建海洋文化强省, 实现富民兴鲁, 造福人民有重要意义。

4.1 维权——加强海洋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是文化产品流通、交换的必要规则, 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游戏规则”。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下形成的品牌, 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与灵魂。要采取措施, 强化海洋文化知识的创造与保护。

4.2 聚智——凝聚人才, 推动海洋文化高成长性产业创新

海洋经济发展中所包含的科技因素越多, 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越高, 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要强化人才资本优先积累, 聚智重点集中在: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 尤其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 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人才和智力的作用。推动海洋文化产业进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海洋文化库, 加强文化成果的选择和储备;二要建设海洋文化市场, 加速文化成果商品化进程;三要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供全方位服务;四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环境,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流动创造优越发展空间。

4.3 集群——强化海洋文化产业集群, 展延产业链条

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海洋传统文化产业, 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巩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新兴海洋文化产业, 科学布局、培育开发高端文化产业, 推动新的文化产业革命, 努力构建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蓝色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整合海洋优势资源, 发挥集群以及产业链延伸, 提升品牌竞争力,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4 塑形——塑造海洋文化形象, 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重视山东的海洋文化形象设计, 形成山东独特的文化魅力。要进行CI形象设计, 就要大胆引入企业中的CI设计原理, 分别从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 对山东沿海的海洋城市或经济区形象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 使海洋文化产品的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通过挖掘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海防建设等, 加之当代改革开放创造的新的蓝色与绿色文明, 形成系统的现代海洋文化现象, 加以宣传和包装, 使其逐步成为山东海洋文化符号, 并沉淀为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 以创造新的蓝色辉煌。

参考文献

[1]王东京.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9 (3) .

[2]谢生石.珠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3]李晓磊, 姚武太.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4]郭明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山东文化产业跨越发展[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岱山:海洋文化之岛 篇8

观赏海洋渔业博物馆,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文化

在岱山西北部,有一个叫东沙的古镇,在4000年前已有渔民生息,素有渔都古镇之称。走入东沙古镇,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小巷两旁极具渔家特色的一座座老宅,一座古朴的四合大院跃入眼帘,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在岱山渔民赵行法先生近30年的精心收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以东海地区的藏品为主,集中反映了渔业生产这一主题。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一期工程占地1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博物馆现内设渔史室、船模室、网具室、鱼类标本室及渔俗风情室等,融历史、渔业、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透着浓浓的原汁原味的渔家风俗。当我们沉浸在海洋渔业博物馆里时,

OCEAN CULTURE海洋文明

海洋文化之岛

从木帆船到机帆船的发展史、舟山渔民的闯海闹洋史,以及舟山渔业走向世界的历程,一幕幕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信步走进贝类标本陈列室,里面那形态奇异、色彩艳丽、花纹清晰的贝壳,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这里,唐冠螺、万宝螺、大法螺、鹦鹉螺这世界四大名螺齐聚一室。鹦鹉螺内有许多隔层和气孔构成气室,帮助螺体在海洋中控制上下沉浮,据说潜水艇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还有那砗磲,大得简直可以作浴缸使用。这里还有一只长达96厘米的蛇螺,形状似条长蛇一般。据馆内资料介绍,按螺纹分析,这只蛇螺已有百余年的生命,十分罕见和珍贵。

在贝壳馆里,还另辟了个日本友人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社长神原真人赠送的贝壳标本室,内有763个品种,共计1199件,是他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形状之独特,真让人叹为观止。

在鱼类标本室,有几条须鲸的下额骨,其中有条下额骨

中国海防博物馆开馆 An opening ceremony is under way for China Coast Defense Museum.

长5.3米,极为罕见。专家推测,这条须鲸,生前体长达到25米以上,体重超过30吨,仅次于海洋中最大的动物蓝鲸。不远处,是一条长3米、宽0.29米的巨大带鱼(“鳇带”)标本。继续前行,还有生活在温热带海区的翻车鱼,只见它尾巴很短,两边的鳍却特长,据称因为它游动起来,左右翻腾,故而得名。

在渔史室里,让人了解到舟山的海洋渔业全国闻名,而海洋捕捞为舟山渔业的绝对优势,形成了春捕小黄鱼、夏捕大黄鱼、秋捕乌贼、冬捕带鱼的四大渔汛。昔日渔民使用的是木帆船,抗风能力差,翻船丧命的事时有发生,渔民称木帆船是“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生命得不到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五代机帆船,具有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渔适航性好的特点,渔船上都用上了定位仪、测风仪,部分渔船已经用上小型宽带电台、彩色探鱼仪、卫星导航仪等更先进的助渔导航设备,对我们的渔船驶出国门,参与国际渔业生产竞争提供了保障。

在渔俗风情馆里,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海的敬畏和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比如说海岛渔民讲究做寿,俗称做生。30岁为头寿,“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80岁尤甚。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当地的渔民还有将足月的婴儿抱去海边,把婴儿放在脚桶内在海水上浮一下,期望小孩“长大不怕海浪”的风俗,希望宝宝能够经受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现担任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馆长、岱山县政协委员的赵行法说:“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除了目前的一、二期展馆,第三期展馆将在5年内完工。下一步还要继续充实南海、黄海、渤海等海域的展品,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海洋渔业博物馆。”言语中充满了信心和骄傲。

走进台风博物馆,感受台风威猛的破坏力

说起台风,总让人谈之色变。但没有想到的是,台风,也

中国台风博物馆

China Typhoon Museum

可以被见识被欣赏!在岱山,就有

这么一个中国台风博物馆。

车行在拷门大坝上,远远就

看到了一个海船形的白色建筑,这是中国第一家以台风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构造非常合理,整个建筑呈流线形,再加之旁边小山的护卫,既能有效地避免台风对博物馆的正面冲击,又能让游客在台风期间和台风面对面地“交流”,充分感受台风的威猛和张力。

博物馆的大门旁边,有7个手工竹编器具高高地悬挂在竹竿上,它们的形状分别是:沙漏、尖顶草帽、圆球、T字形、筐子、正方体、十字架,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这7个美丽的竹编器具叫“暴风警报风球”,看起来原始,但很管用,不仅是别具一格的装饰物,而且每个都能预报不同的风力大小及影响本地的时间。

在台风博物馆的一楼大厅,一眼就能看到一幅巨大的台风卫星云图:广阔的海洋上旋转着巨大的漩涡,中间的台风眼犹如万丈深渊,又如同噬人的黑洞,让人顿时毛骨悚然。台风的运行路线用红色的指示灯清晰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台风的生成、消亡过程,同时,加之大量的图片和以声、光、电为手段的台风模拟,让我们见识了台风强大的破坏力。

在二楼的观台厅,据说如果适逢台风登陆岱山,就可以呆在博物馆的落地大玻璃窗后,亲眼目睹台风来临时海面上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当看到台风掀起十几米、几十米高的巨浪,将海水甩过岛礁,重重地拍在拷门大坝上时,那将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呀!

中国台风博物馆得到了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国内有关的台风专家对台风博物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得到了全国气象系统的一致认同。台风博物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与一期相隔百米之远是台风博物馆二期,4D动感影院与模拟“亲历台风”两大项目让人享受追风之旅!该馆着重整合各种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打造4D动感影院和仿真模拟系统,在没有台风的日子里,你也可以亲临其境,在体验到台风凶、险、奇的同时,加深对台风知识和台风灾难的进一步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内景

An internal view of China Ocean Fishing Museum

了解。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里除了已陈列的650余幅图片资料和57件实物外,还配置了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为全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灯塔博物馆,航海守护神的文化记忆

舟山地区的灯塔在中国是最多的,而岱山又是全舟山灯塔最多的县。另外,在舟山所有的灯塔工匠中岱山人所占比例最高,岱山与灯塔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灯塔博物馆应势而生。

中国灯塔博物馆建在岱山县城竹屿新区内,以世界著名古灯塔为依据,规划建成体现不同建筑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并具有不同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的著名灯塔30余座。博物馆内世界各大著名灯塔汇集一堂,照亮了岱山,也照亮了这片神奇的海域。

nlc202309031224

中国灯塔博物馆的整个项目分三期,其中一期中轴主干文化走廊长河路上的6座景观灯塔已完成,分别是法国的阿姆德灯塔、德国的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的卡夫灯塔、挪威的考弗特斯灯塔、南非的罗本灯塔及乌拉圭的克罗尼尔灯塔。这些代表了不同风格和文化的世界著名灯塔,让我们大开眼界,由此,我们走进了灯塔的神奇世界。

在灯塔博物馆,首先了解到的是灯塔的起源与历史。为了给航海者指引方向,保障安全,人们采用了建筑航标与照明,灯塔就是把两者集为一体。公元前282年,古埃及人在亚历山大港旁法罗斯岛上建造的法罗斯灯塔,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灯塔。中国早期的灯塔,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建于僧人,有的来自官府,有的官民同建,没有统一的章法、管理模式和固定的经费来源,更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但它对船只的航行安全、发展水运和渔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灯器,形成了现代化的灯塔链。

在展厅展示的灯塔外观各不相同,每一座灯塔都各有特色,体现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相同的是灯塔的颜色都非常鲜艳,这是因为灯塔除了在夜间发出强光指引方向、保障过往船只的安全外,它也是白天船只辨识航向的依据之一。

国际航标协会确定了10 6座灯塔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其中中国有5座,它们是:上海青浦县泖塔、海南临高灯塔、温州江心屿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舟山花鸟山灯塔。中国的灯塔开始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盐业博物馆,留下“煮海”者的足迹

岱山是浙江的第一产盐大县,所产的“贡盐”享有盛名,岱西万亩盐场、高亭盐场、衢山盐场、双峰盐场等均是著名的大盐场。岱山就以这些盐场为依托,在岱西万亩盐田内建起了反映海盐文化的中国盐业博物馆。

上午时分,柔和的阳光从远处倾洒过来,大片大片的盐田在蓝天的映衬下,闪着粼粼的光,盐田旁堆积着晶莹剔透白似雪的原盐,晒得黝黑的盐民站在盐堆边,善意地朝着过往的游客微笑。不远处,外形像盐的结晶状的中国盐业博物馆就呈现在面前。博物馆前,是一座曾经管辖过岱山盐场的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塑像,他在《煮海歌》中呤诵:“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在这座博物馆内,我们了解到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自古以来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盐税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政府对盐皆课以重税。据《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唐时,“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岱山素以“渔盐之利”闻名。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在岛上留下了“渔猎煮海”的足迹。他们就海引潮,担灰摊晒,用岁月写就了“成云举万锸,落地连千锹”之苦难,也炼成了“洁白晶莹、粒细速溶”之品质。在盐业博物馆里参观海盐历史的同时,还能亲自体验到海盐的生产过程,特别是从“煎煮”、“板晒”到“滩晒”的工艺演变过程。

na Ocean

Fishing Museum

mens of 763 species, accounting for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species available. A close examination of all these specimens can be a rich education.

In the section of fishing history, visitors can see what fishermen

in Zhoushan Archipelago were after in the past and what boats they

have used from yesteryears up to today. Nowadays, some fishermen use a full scope of modern devices and go overseas to catch fish. You would not be disappointed if you wish to find out what busi-ness tools the fish wholesalers used in the good old times.

The museum has completed its phase 1 and phase 2 construc-

tion. Phase 3 is slated to be completed with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collection will expand to include exhibits from South Sea,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 relatively complete collection will make the museum national.

The China Typhoon Museum

Located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Kaomen Dam, the white mu-seum looks like an ocean-going ship. With streamline structure and against a hill, the museum can well withstand head-on impact of any typhoon.

The museum has 650 pictures and 57 exhibits on display includ-ing large-sized satellite images of clouds from which visitors can see the black eye of a typhoon. The museum is equipped with an automatic system for supervising the ocean weather changes and transmitting data to the provincial anti-typhoon headquarters. An observation platform on the second floor gives visitors a vantage spot to watch, through the ceiling-to-floor window glass, a pano-ramic view of surging sea waves during a typhoon.

The museum has received approval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13th national typhoon conference held at Daishan in 2004, participating experts thought highly of the museum.

nlc202309031224

About 100 meters from the main museum is a 4D cinema, a structure of phase two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visitors with a high-ly authenticate experience of a typhoon.

The China Museum of Lighthouses

Zhoushan Archipelago has the largest numbers of lighthouses in China and Daishan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lighthouses in Zhoushan. Daisha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number of lighthouse builders in Zhoushan.

Located near the county seat, the museum is China’s very first one with lighthouses as its theme. With a 13,650 square meters built-up area, the museum sits comfortably in a zone of 3.7 square kilometers. Altogether, the museum plans to build 30 some replicas of the world’s best-known lighthouses. Six have been built as the result of development in phase one,.

The Salt Industry Museum

With a number of famous large salt fields, Daishan has been the

biggest county-level salt producer of Zhejiang. Open to the public

since July, 2005, the museum is located in a 666-hectare salt field in

the west of Daishan, where salt as tribute for the royal family was produced in ancient times. The museum looks like a saline crystal structure. In front of the museum stands a statue of Liu Yong, a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who described the salt-making process in a poem. In addition to pictures and material objects such as tools and other exhibits, the exhibition halls display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salt making. Visitors can make salt through a modernized salt making process.

Salt making started about 4,000 years ago in Daishan. The primi-tive method was to get salt out of soil. Nowadays, a modernized method is to pump seawater into pools. The seawater stays in one pool for a day before it flows into the next one. In peak season, it takes about 7 to 8 days to complete a cycle. In off-season, it takes about 9 to 10 days. In the rainy season, it takes much longer time.

Also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are salt sculptures in zoomorphic animal shapes, fairytale figures, cartoons, and the twelve zodiac ani-mals used to calculate ages by Chinese people. The sculptures are all carved on salt blocks that are pressed tight by a machine. These sculptures can be kept for a long time under a dry and airproof cir-cumstance. □

上一篇:求职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一篇:《天平游戏》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