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精选8篇)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篇1

三.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1.教师功能的转变和提高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们 要深刻领会xxx的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清醒认识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虽然我国仍处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作应付。

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首先把担子压在教师身上。能够抓住机遇,使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迎头赶上,就需要 教师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知识丰厚,而且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人才。实际上教师的功能和对教师的要求 也在变化。我们以古代、近代和现代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来说明这个问题。

古代:教师的功能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第一人品好,第二学识高。

近代:教师的功能除了继承古代的传统之外,主要增加了管理学生、组织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除 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外,主要增加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能力。

现代:教师功能发展的主要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学生一生将受到立体教育。学校 的教育主要是打下发展的基础。对教师的要求,核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有五点 :第一,教师要热爱职业、敬业。不仅仅把教师职业看做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第二,为 学生树立做人的楷模。第三,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学艺术。第四,要有改革意识、观念。第五,要有发展的 意识、观念。教师如果不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是不能完成新时期德育任务的。

2.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

回忆以往的德育方法和形式,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即使搞一些主题教育,也是教师设计,学生“上 套”。所以,在德育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服、被教育、被管教、被管制、被指挥、被批评、被训斥的 被动地位。

德育的主体是谁,应当是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应当参与德育活动。如果学生参与德 育活动,而且又是主体,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效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当认真地反思过去一些德育活动,学生经常说:“没意思”,“不感兴趣”。“要不是非让参加不可,我 才不去哪”。许多活动,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好。而像新年联欢,学生能够自我表现,自我体 现才华,学生兴趣盎然,很晚了,学校“轰”都“轰”不走。分析其原因,除去内容原因之外,主要取决于学 生的参与度。

我们经常说,管理也是教育手段。那么,如何使管理目标内化为一种学生的追求,即学生是主体,学生积 极参与,这是关键。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节奏也大大加快。今后,更要强调人的主体意识 。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 自我磨练,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来在决定个人事务时,有高度的独立自主能力 ,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举例来说,如自我认识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思维、判断、品质都有正确的定位,像 国外的反思性教学、能够调控自己的行为。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从单一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 维,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能够自主运用。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不能培养21世纪的人才。我曾到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了多所中学。许多学校在 食堂工作,卫生工作,学生宿舍工作,以及值周班工作等方面,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比 自己。教师只给予引导。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收效极佳。这就具有鲜明的德育活动以学生为 主体,学生参与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3.德育工作的配套措施要完善

时代要求我们人才的培养要有全球眼光,要培养有全球视野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德 育工作必须从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人,要求我们各校必须有提法可以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以立志 成才为主题的激励型的德育模式。

在反思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评“三好”因为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而被削弱甚至中止。就是有些家长 为了使孩子能当上“三好”,以便保送重点中学,于是就给有关人送礼,评“三好”出现了假象。本来学生对 当上“三好”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积极性,也是调动学生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确被“中止”了。难怪有的家长 说,不评“三好”,小学生还有什么方向?

事实启发我们一定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配套措施,这在许多学校都是有很好经验的。总的来说,共性的方 面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顺畅有力的管理系统保证。第二,要有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因年龄而 不同)。第三,要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第四,要有催人向上的校园环境。第五,要有各具不同 功能的教育基地。第六,要有恰当的、形式各异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载体。第七,要有协调一致的教育 网络。第八,要有全面育人的政策导向。

4.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

教育部《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部的.指示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搞好德育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社会里,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疾病、心理扭曲以及心理障碍是经常 遇到的现象,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少难题。随着独生子女许多问题的出现,随着信息时代青少年接受“教育” 途径的增多,很多问题不是一般德育工作所能完全解决的。对于这一点,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要 有准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据了解,一些学校搞了心理健康教研室,百分 之九十八的教师不是半路出家,知识不够,要么就是富余人员来凑数组成的。更有甚者,本身就有心理疾病的 人搞心理健康工作,可怜得很。还有的学校,不少教师骨干兼职搞这项工作,本身工作忙得很,无暇进修,完 全“热心”的用说服教育的一套办法充当心理咨询,令人啼笑皆非,用不了多久,便门庭冷落了。许多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热闹劲”过去了。

我们这项工作为什么如此缺乏教师,我想,第一是师范院校思想准备不足。第二是这项工作的地位不很明 朗,并不如数理化那么重要。今后晋级、晋升职称等利益十分不清楚,所以缺乏志愿者。第三,是我们的技术 设备极其缺乏,手段简单、落后,效果不明显。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的予以解决,否则,落后的局面不会 改变。我在浙江参观学习,受到很大启发。他们计划,到每六百个学生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现在师 范院校的这方面学生,生源质量好,学校给些“小灶”,毕业后重点校又抢着要,绝无“失业”之虑,前途一 片光明。能够在几乎是一片“处女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何乐而不为?不少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非 常乐于“光顾”的地方,心理教师成了学生最可亲近的人,最知心的朋友,不但是心理上的医生,而且实际上 是思想上的导师,成绩斐然可贺。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显得轻车熟道,得心应手。

5.构建德育工作的百花园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篇2

中国目前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新闻传播活动逐渐在社会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以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间, 新闻界不仅提出了很多关于新闻采编策划的理论研究, 并且也加大了实践应用的力度。做好新闻的采编及策划工作, 可以提高新闻媒体的产品质量, 可以使广大观众读者受益匪浅, 可以创新新闻媒体界的传统模式。

1 新闻采编策划的定义

新闻采编工作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确定、采集、处理、制作的过程, 包括采访和编辑两部分。有如下特点:立场明确;信息量大;处理果断;传递迅速。

新闻策划工作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在遵从新闻规律的前提下, 确定好准确的目标, 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去糟粕取精华、去伪存真、由外及内地探索和分析, 发掘已知、把握现在、期冀未来, 做出应对措施, 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其关键点是:寻找最佳切入点;选择科学分销路;借机提高知名度。

2 新闻采编策划的重要性

采编工作是从新闻的事实出发, 获取足够多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新闻采编工作不但关系到新闻的内容和丰富程度, 也关系到新闻是否能够满足时效性和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加强重视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1) 新闻采编工作与新闻内容的丰富度、全面性、真实度息息相关;2) 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基础之一, 若没有良好的采编做后盾, 其他后续工作将难以实施;3) 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新闻策划工作是选取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新闻事实案例展开角度独特、选材典型、立意标新、品位深层的报道, 能够深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 揭示真正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 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据经验总结, 良好的策划对于新闻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加大深度, 保障了报道质量;2) 切中要点, 增强了渲染效果;3) 把握方向, 引领了社会舆论;4) 优化资源, 升华了媒体特色。

3 新闻采编策划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新闻采编的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对于一些突发案件以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案件, 采编工作人员要能及时迅速的到达现场并获取有用的新闻素材, 跟踪采访报道, 充分表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但在深层次上的剖析力度不够;

2) 新闻采编的形式单调。现阶段的新闻采编工作大都是通过专业的新闻记者完成, 而工作人员应用的采编方式仅限采访式。如今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 要求采编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新闻采编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新闻采编工作要求采访和编辑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能够从众多基础素材中提炼出典型、价值的新闻事件。

3.2 新闻策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策划的同质化。如果策划人员缺乏创新思考精神以及对事件独特的见解, 那么在对同一案例的报道, 往往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样导致广大观众读者的排斥心理, 对于新闻报道将不再感兴趣, 阻碍了新闻界的发展;

2) 新闻策划被误导为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 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但有些策划人员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故意扭曲事实, 扩大影响, 炒作新闻。这将会严重毁坏了媒体的良好形象, 造成读者的反感;

3) 新闻策划的滥用。新闻策划在新闻媒体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媒体将新闻策划看成是行业竞争的至尊法宝, 导致新闻策划被滥用, 已经严重偏离了它本来的发展宗旨及奋斗目标;

4) 新闻策划逐渐倾向于低端产品。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风气逐渐浮躁, 很多家媒体创造了许多比较低端的产品以迎合消费群众, 这样对提高新闻策划产品的层次水平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 阻碍了新闻策划工作的长远发展。

4 如何做好新闻采编策划工作

4.1 做好采编工作的具体措施

1) 新闻采编工作要加大对新闻事件深层次的挖掘力度, 使新闻更具震撼力和影响力。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创新思维, 开阔视野, 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扩展, 使广大群众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和了解整个事件过程;

2) 新闻采编的工作模式要进行革新和改变。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积极拓展新思路、新方法, 在利用传统的采访方式的同时, 也要采取部分创新的科学手段, 使新闻采编能够与时俱进, 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3) 新闻采编工作要大力创建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我们应该加大对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力度。结合自身情况, 积极探索高效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完善采编的人才机构, 提高采编工作的质量, 使采编工作增添无限活力。

4.2 做好策划工作的具体措施

1) 新闻策划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新闻报道因其具有受众广泛、手段先进、竞争激烈等特点, 故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质以及扎实的基础功底, 新闻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以及科技文化的潮流动态, 尤其要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对象及本质。总之, 新闻工作者要有开放、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 要有独特的联想能力, 要有深层剖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2) 新闻策划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及判断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和任何行业, 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一项素质是创新能力, 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创新在新闻策划中主要表现在:新闻制作、新闻摄制、新闻采访防范、新闻报道角度、新闻选题等方面。新闻策划的创新就是报道别人尚未关注的新闻事件、发表别人尚未挖掘的新闻动态。新闻策划人员要时刻擦亮双眼、激活头脑, 想别人不敢想, 做别人不敢做, 抢做新闻报道的先锋。

3) 新闻策划要具有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最大差别就体现在竞争性, 因此各家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我们进行新闻策划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效益。现阶段新闻媒体数量越来越多, 很多家媒体争相抢夺同一个新闻事件,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心, 在别人动作之前快速出手, 保证新闻策划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5结论

新闻采编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 掌握必备的技巧, 并按照具体流程, 完成整个采编工作。新闻策划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 成为新闻界的关注热点。良好的新闻采编策划, 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正确进行新闻的采编及策划工作, 使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J].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 2011 (16) :255.

[2]陈新华.艾丰的新闻策划观:如何寻找共同利益、“趋利避害”[J].新闻知识, 2010 (10) .

物流地产投资前的几点理性思考 篇3

【关键词】物流地产 运营模式 市场分析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物流地产作为物流活动的载体,对于提高物流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以来,世界制造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产业分工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市场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物流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物流地产市场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我国物流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物流业均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未来几年我国物流市场将保持年均20%的速度增长,可见稳步增长的、规模巨大的物流地产市场必将出现。随着物流地产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的困难与瓶颈。本文作者从实际出发,分析物流地产商在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分析物流地产如何做到理性投资提出几点见解。

1 物流地产的概念与内涵

不同学者对物流地产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冯耕中教授2006年在我国第一份物流地产年度报告中指出,物流地产属于工业地产的范畴,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仓库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张英教授在《物流地产运营模式研究》中认为,物流地产属于工业地产范畴,指投资商投资开发的物流设施,比如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等,这里的投资商可以是房地产开发商、物流商、专业投资商;南开大学韩炜博士借鉴物流地产老大Prologis公司运作理念,认为物流地产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为其选择合适的地点,投资建设优质高效的物流仓储设施,再将其出租给包括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等在内的客户,并为其提供物流管理服务。

从上述关于流地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投资物流地产与投资住宅房地产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投资住宅房地产是开发商以市场价格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建设商品房,商品房建成后尽快卖完房子,获得一次性收益;而物流地产是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不仅包括为单个企业量身定做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仓库,也包括按照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地产是根据客户需求,建好物流设施后,返租给客户,并提供物业服务,实现稳定的资产回报。

2 物流地产行业的特点

而物流地产投资具有风险低、回报高、收入稳定等优势(见表1),并具有拿地较易、区域性强、门槛较高、经营综合以及对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运作要求高等特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持续性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物流地产以其相对稳定、空置率较低、回报合理等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眼光。

总体来看,物流地产行业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开发商能够比较容易地以低价格得到土地。物流地产项目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郊区和边缘地带,土地价格较中心区便宜。据统计,工业地产成本远远少于商业地产,工业用地的基准地价只有商业用地的1/4,甚至更低。

(2)物流地产经营除租金收入外,还有营运收入。物流地产的开发商不仅仅是建几栋标准化厂房,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为进驻企业提供横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全套服务,包括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生产制造、人才培训、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务。

(3)需要专业的管理能力。房地产行业与的资金门坎相当高,而物流地产的资金门坎则更高。但仅有资金能力并不能保证赢利,由于物流地产后期经营要求更加专业、更加复杂的管理能力,所以国内至今涉及物流地产的开发商屈指可数。这种专业管理能力的要求,使得不少即使具有雄厚资金的开发商,也不一定具有行业竞争力。

3 我国物流地产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的契机,很多国外企业进入了我国物流地产领域。其中最早在国内打出“物流地产”口号的普洛斯,在外资中的扩张速度最快,目前已基本覆盖国内物流的主要城市。紧随其后,美国AMB、日本新熙地、澳大利亚古德曼、美国盖世理、新加坡丰树基金等外资企业都加速在中国开展项目,物流项目正成为房地产商们新的扎堆地带,被称为是土地市场的一块“新奶酪”。

从物流地产的概念2003年由普洛斯带入中国后,国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也掀起了物流地产的热潮,国内一些从事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开发商也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物流地产领域。中粮集团斥资19亿元,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政府签订共建成都西南物流中心的协议。广东珠江投资、美林基业、合生创展等也动作频频。目前,国内物流地产的项目主要都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仲量联行2008年对中国仓储和物流行业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接受调查企业的仓储设施(85%)都集中在三个主要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最为集中的是以上海(32%)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43%)。在这三大地区之外,成都也是企业扩展规划的重点,11%的被调查企业准备在成都设立新的物流设施。

4 物流地产的运营模式分析

有学者按照不同的投资和管理主体把物流地产划分为四种运营模式,分别是:①地产商开发,租售给物流商并代其管理;②物流商自投资,自己经营管理;③地产商和物流商合作经营;④由第三方牵头,实现物流商和地产商强强联合,第三方可以是政府或相关中介组织。物流地产开发商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模式,切忌“随大流,一哄而上”。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合作经营模式,大型的物流地产商可采取“普洛斯”模式(图1),充分降低市场运作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总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普洛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物流仓储设施开发商和管理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供应链作业效率,节省成本。自1993年威立以来,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普洛斯已率先建立起最大的全球化物流仓储设施网络,在北美、欧洲、亚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管理和在开发的仓储设施达1700多处,总面积2300万平方米,所管理的资产总值高达110亿美元。“世界1000强”中,有近一半已成为普洛斯的核心客户。

普洛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以客户需要为核心,专注于物流地产租赁服务。普洛斯的经营模式是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建设优质高效的物流仓储设施,出租给客户并为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但决不参与客户的日常物流业务经营,其本质是一家地产开发商而非物流公司,收益来源于物流设施租金与管理费。普洛斯提供的强大物流配送服务网络涵盖了仓储设施的整个流程,包括策划、构建与设施管理等各个环节。普洛斯掀起的物流地产风暴正在以无以伦比的迅猛姿态,成为物流领域内投资者关注的新宠。由于普洛斯在物流地产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已经使普洛斯成为这一领域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5 我国物流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5.1 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逐步趋向正规化和规范化发展

我国物流地产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供需两旺,市场容量继续增长。分布上逐渐向内陆城市扩展,各企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仓储网络,实现规模经济。各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会相继出台和实施。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物流地产会逐步良性运转,实现正规化和规范化。

5.2 企业更注重彼此间的相互协作

物流地产项目开发运营期和回报期长,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而且要求流地产商要建好市场,经营好市场,管理好市场,具有保持物业持续增值的能力。因此开发商在介入物流地产项目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研究物流行业的运营规律和运营商的需求,以及了解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这就要求物流地产商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互惠互利。对于对物流领域不熟悉的地产商,很容易造成像当前商业地产一样大量过剩的现象,这就要求地产商和物流商之间建立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

5.3 大量增值服务出现

我国物流地产未来的发展趋势最明显的体现在仓储设施功能的变化上,由储存功能逐渐转向增值服务。目前储存是仓储设施的最主要用途(25%),其次是转运(20%)、增值服务(20%)、集拼(18%)与行业运营(9%)。从长远来看物流地产相关增值服务会大量出现。如提供更短的运输时间;将仓储设施和IT技术相结合,提高信息化水平;致力于降低企业库存等服务。

5.4 专业化分工将更细

我国目前国内的物流地产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企业规模过小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专业分工的落后,现在的物流地产很多都是由物流企业自己来做,大部分企业服务能力和品质都不高,甚至很多郊区的农民可以来做物流地产,自己建起仓库,再出租给企业。但随着我国物流地产市场的发展,中介机构、咨询机构会更加专业化;各种增值服务的出现,也会加快物流地产市场专业化分工进程。

6 物流地产投资的理性分析

通过上述关于物流地产的几点介绍与分析,作者对物流地产进行理性投资提出如下见解。

第一,物流地产商首先应该对物流业有较清楚的认识,并具有独立或合作动作物流业务的能力。在选择物流地产项目时有必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适度确定物流地产项目的用地规模,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既能减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同时也避免了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的情况

第二,资金、管理理念、开发经验不足使得我国物流地产商在与外资物流地产商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我国物流地产商在市场环境的熟悉程度上有外资物流地产商不能比拟的优势,目前在外资地产商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时候.我国物流地产商可将开发重点放在欠发达地区和二线城市。

第三,物流经济是网络经济,物流地产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网络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收益率。我国物流地产商应该重视物流地产网络化的问题。通过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物流网络节点并将节点逐步延伸到较小的城市中去,从而建立起庞大的物流网络将极大的提高物流地产商的竞争力。

第四,加强前期市场需求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我国物流地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而导致的物流地产项目失败。物流地产商应充分做好需求市场的调研与分析,进行市场细分。

第五,物流地产商应该摒弃传统物流单一的、分割的经营模式,把开展运输和仓储业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进行渗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网络为支持,不断对企业信息化设施进行改造,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寻找企业经营的位置的优势,将物流地产、物流市场与物流运作紧密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物流地产企业。

7 总结

物流地产在我国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物流地产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在此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作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物流地产的良性发展;物流地产的开发商也要作好需要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将市场细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建立有特色的专业物流地产。物流地产的发展,对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形势,把握时机,使得物流地产市场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伟荣,蔡南珊.物流房地产理性投资之管见[J].现代财经,2008,28(8):37-40.

[2] 刘国庆.我国物流地产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J].商业经济,2007,36,21-22.

[3] 魏书威.西北地区物流地产市场特征分析及其发展路径新探--以兰州都市圈为例[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40-43.

[4] 陶倩.物流地产狂飙前进[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8:25-29.

[5] 孟玉飞.国内外物流地产发展对比分析[J].产经透视,2008,11:79-83.

[6] 刘利丽.我国物流地产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物流科技,2007,5:131-133.

[7] 夏季.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运营模式研究[J].物流平台,2008,6:541-542.

[8] 韩炜.基于顾客需求的物流地产价值创新[J].研究与探讨,2007,26(2):28-30.

[9] http://www.prologis.com.cn/en/aboutus/default.aspx.

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题,对在新形势新阶段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了新的全面部署,提出了党建的总体要求,重大任务和创新举措.严格遵循我们党对党建工作的部署,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是一项十分迫切和极为重要的任务.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全面推进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建立人力资源大国,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宏观与一般的角度,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发表几点意见.一,高校党建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关于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

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引领.党的十七大精神集中体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十七大报告内容博大精深.用十七大精神引领党建工作,我们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对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主线,是我们把握十七大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深刻的阐述,是十七大的重大理论创新.高校党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我们的党建工作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正当的权益要求,构建党内和谐,干群和谐和党群和谐关系;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党建上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正建设等诸方面相互协调,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党的干部队伍后继有人,党的光辉事业继往开来;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党建上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既要抓住党建工作的重点,着力推进,又要统筹党的“五大建设”,统筹党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抓好党的建设,又要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的党的自身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党建的总体要求,重大任务和创新举措.党建的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条主线”:增强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五个重点”: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据这个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紧紧围绕党建的五个重点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与相应的创新举措.报告还特别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关于党建工程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明确高校党建的目标,方向,思路,重点和举措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要遵循和实施的重大方针.二,高校党建工作应走在社会基层党建工作的前列,走在学校其他工作的前列

高校虽然是一个基层单位,但它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大阵地,它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高地,思想高地和文化高地.我们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应高于社会,先于社会,优于社会.高校党建是校园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党建必须走在整个社会基层党建工作的前列.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以国家举办的公立高校为主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在国家举办的高校里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居于学校的领导地位,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与廉正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其他工作的发展.如果学校党委领导不力,如果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模糊,各级党组织涣散无力,党风不正,党员和党组织行为缺乏严格规范,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学校的各项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要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做好党建工作.高校的党建工作必须走在学校其他工作的前列.牢固树立高校党建工作要走在整个基层党建工作的前列,走在学校其他工作的前列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增强我们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紧迫感和使命感,促进我们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三,高校党委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党建工作,把党建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并严格予以考评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篇5

●戴建明林婧

舆情信息是对社情民意的反映。舆情信息工作是对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和反馈,是关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局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党委了解社会动态、分析形势任务、掌握工作全局的重要渠道。通过抓好舆情信息工作来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凝聚民心,为全面完成各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跨越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和我国发展新阶段新要求的重大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接受程度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起来,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提高把握形势、驾驭全局、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掌握实情、广聚民智,有效应对和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发展上的阻力。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能使我们更加及时、更加准确、更全面地掌握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了解民心所向、基层所需、群众所想,进而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和重要的决策依据。

2、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根本手段。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必须以全面了解和深刻洞察意识形态领域为前提,当前我国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敌对势力的渗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多元,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势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重大课题。只有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建立灵敏高效的舆情信息反馈机制,才能及时有效准确地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控社会动向,作出科学决策,牢牢掌握思想领域的主动权。

3、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重要职责,只有把握群众的思想意愿、心理情绪,做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有的放矢,才能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当前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的新形势下,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尤显重要,通过舆情信息工作就能更好地了解掌握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析社会心理和群众心态的原因和走向,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同时,舆情信息工作还能及时地把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反映出来,有利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结提升。舆情信息工作已成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舆情信息工作的主动性。

1、在服务大局中积极作为。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舆情信息工作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科学判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立足海西建设大局,充分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的作用,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总要求为指导,围绕“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快状’推进、连片发展”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发展思路,收集报送、分析研究舆情信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和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环境带动战略的实施,及时反映广大干群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举措的贯彻情况和存在的意见和建议,为工作大局畅通民情渠道,提供决策依据。

2、在服务决策中主动融入。领导科学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地把握舆情。分析舆情站位要高,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中找位置,善于从换位的角度,用逆向的思维来思考和看问题。善于突出发展、服务全局、“心为帅谋”,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主动关注广大干群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重大决策部署引起的社会舆情反映,及时了解和正确把握领导的意图等方面,进而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为科学决策服务。同时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使信息成为领导决策“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

3、在服务基层中增进实效。掌握社情民意,反映人民意愿,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信息的收集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出台之前,积极开展专题性的社会舆情调研,及时听取群众对这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具体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为制定改革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政策和措施实施以后,及时了解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同时,充分利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工作平台,把群众需求和领导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收集上报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时刻不忘群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

1、围绕要点持续运作。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全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结合实际,明确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和工作重心,及时制定下发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确保信息报得对、报得准、报得好、报得有用有效。重点关注涉及党和国家全局、宣传舆论或意识形态领域全局的舆情信息,关注事关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舆情信息,统筹舆情信息报送的整体布局,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内在价值。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反映干部群众学习和贯彻中央精神的成果,及时收集报送干部群众对海西建设、发挥三明前锋作用等方面的社会舆情,不断提升舆情信息的功效。围绕中央和省市有关工作提示和要求,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

2、掌握要领提升水平。善于寻求舆情信息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掌握舆情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紧紧围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不断提升舆情信息工作水平,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的思想反映,心理情绪,有针对性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使宣传思想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展示各地在改革开放的新变化、新成就、新风貌,充分展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围绕大事、大势、大局精心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和成果,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有效工作途径。

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及时捕捉亮点,在挖掘特色信息上下功夫,善于利用丰富的宣传文化资源来找信息、挖信息、出信息、报信息,注重把地方的特色与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采写信息、报道信息,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角度,突出“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抗战文化”、“旅游文化”、“民间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这方面的信息采写与挖掘,不断增强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注重总结提升、归纳提炼,注重从全局着眼、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载体和工作内涵着力,把领导的关注度、基层的认可度与工作的推进度相结合,围绕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等方面挖掘特色和亮点、提炼新典型、新载体,拓展舆情信息采编的角度和思路,通过提升采编舆情信息质量,提高舆情信息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四、创新方法机制,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

1、把建好工作队伍作为根本。高度重视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把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举措,进一步建立市、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各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舆情信息网络。切实把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的同志安排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保证有一支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队伍,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将经常性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举办舆情信息员培训班,定期召开舆情信息工作分析会,邀请专家讲座授课,选派信息员参加省、市跟班学习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把构建网络平台作为关键。抓好网络舆情始终是信息工作的主渠道,只有构筑起强大的舆情信息网络,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最基层群众当中去,才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把舆情信息工作做好。充分发挥各级舆情信息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联系。通过构建灵敏高效的网络平台,使广大信息员能借助平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加全面广泛地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舆情走向和当前热点,交流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做法、经验,了解各地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思辩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工作平台的方便快捷,及时传达各级下发舆情工作相关文件要求、舆情综述、舆情报送要点以及舆情预测方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设立专用邮箱等方式,进一步整合资源、密切沟通,强化指导和监督,以此推动舆情信息工作发展。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篇6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是对外开放的先导、桥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宣传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县对外宣传工作坚持 “三贴近”原则和务实、管用、对路的工作要求,以正面导向为前提,以关注经济热点和突显县域特色为基点的宣传报道思路,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把松潘打造成国际旅游胜地,推进全域松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全县对外宣传工作基本现状

1、机构设臵及人员构成

目前,全县的对外宣传工作组织协调机构为县委外宣办,组成人员为宣传部副部长负责主抓,另设外宣办主任1人,外宣干事1人。外宣办的工作职能是在县委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拟定外宣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各方,争取支持,组织和指导各项外宣活动的举办,以及各种外宣作品的组稿报送工作,负责外来记者的接待,负责全县重大外宣活动的初期策划组织落实,指导全县乡镇和部门的外宣工作,组织指导协调好外宣品的制作,对外宣新闻作品进行审核奖励。县级部门与外宣工作紧密相关的为县广电局,其主要职能为及时向市级以上媒体报送县内有亮点、有价值的新闻,提高松潘在域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乡镇一级,对外宣传工作全部由乡镇党委副书记负总责,专职宣传干事1人。全县现有通讯员20余人,大部分为机关工作人员,是全县外宣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是明确一个思路,牢牢掌握对外宣传主动权。宣传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哪一项都马虎不得。针对县委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深化三大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幸福松潘的发展思路,我们适时提出了宣传工作“协调、服务、经营”的整体思路。协调,就是协调好宣传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关系,协调好宣传部门与县委其他工作部门的关系,协调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协调好宣传部门与上级宣传部门的关系。每年,县委宣传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对外宣传工作方案,确保工作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口径一致,做到分工明确、有机协作。统筹安排内宣外宣,重要策划、重点报道做到市县联动,实行报纸电视一同上的办法,以形成集中攻势,发挥规模效应。服务,就是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战略思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经营,就是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效果,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实际工作中,改被动为主动,抢抓时机,主动策划系列宣传活动,巧设载体并通过媒体等形式反映出来,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地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鼓与呼,既提高了松潘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宣传部的工作能力和整体实力,真正做到了“有为”才能“有位”,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宣传部工作的大力支持。以经济宣传工作为龙头和突破口,使宣传部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进而带动了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走活了宣传工作整盘棋。二是巩固两个阵地,不断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松潘县目前拥有县电视台和县新闻宣传中心两个阵地。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这两个阵地的管理力度,加大了经费投入,充实了工作人员,整合了宣传资源,使这两个阵地在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上发挥出了积极作用。首先是加强管理。坚持党管宣传,在管理上,宣传部定期召开新闻通气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宣传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并提出具体措施,以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其次是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宣传部及这两家媒体,在重要稿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实行通稿制度,不惜篇幅,深挖主题,连续报道,使新闻宣传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是建立三种机制,始终保持对外宣传旺盛活力。在开展经济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至关重要,它决定着经济宣传工作的效果和成败。这几年,我们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三种工作机制。

首先,我们建立起以外宣办工作人员为主体、以骨干通讯员为辅的新闻通讯机制,分别成立了县委中心通讯组和各乡镇、各部门党委中心通讯组,培养一批骨干通讯员,从人员上保证外宣工作的需要。其次,我们建立起以松潘新闻奖为主、以各基层单位为辅的新闻奖励机制,以县委、县政府名义重奖宣传松潘的有功人员;县委宣传部以文件要求,凡通讯员见报(台)稿件,所在单位一律对其实行稿酬奉陪制,不执行的,一律不能申报通讯报道先进集体;通讯员见报(台)稿件除了申报松潘新闻奖,还可以参评优秀通讯员奖;此外,对于外宣干部在市以上媒体刊发的稿件,依其刊发媒体版位和稿件质量给予100-1000元不等的奖励。

四是探索四条途径,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

以点促宣。总结点上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济宣传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发现典型,宣传典型。

以节促宣。每年西博会,县委宣传部全程介入,邀请省、市媒体现场采访,配合通讯员写稿在媒体上全面开花。在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同时播出,是看到电视、报纸后找到松潘展台咨询情况的。以节、会搞大型宣传活动已成为我们的一个惯例。

以文促宣。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名人就是广告,将文化与宣传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轰动效应。我们充分利用人们喜爱文化名人文章、追慕文化名人的心理,特别邀请省、市文化界知名人士。

以事促宣。近年来,松潘发展盛事渐多,每遇盛事,必大张旗鼓宣传。都在媒体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宣传报道,对外展现了松潘建设成就,对内起到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良好社会效应。

二、对外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对外宣传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对外宣传泛指本区域以外的任何地方和领域的宣传活动。狭义的对外宣传专指对国(境)外的宣传。我们讲的对外宣传,通常指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深入,对外宣传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的“软力量”,虽然起不到直接的效应,但在树立地方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当前全县的对外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把“对外宣传”和“宣传思想工作”混为一谈,在概念上没有明确区分开来,认为两者的属性一样,目标一致,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自然地把“对外宣传”等同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工作的针对性。还有部分的领导干部认为本辖区、本单位的资源不丰富、工作业绩不突出,不具备深入开展外宣工作的前提条件,只要做好常规的宣传思想工作就可以了;实际上,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都有好的宣传资源,可以是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也可以是经济建设、工作业绩、制度建设等,只要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宣传,一样可以出彩。

2、经费投入不足。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应该说,外宣工作略带有产业性质,讲究投入和产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外宣工作做得好的,大多是经济活跃、发达的一些城市和地区,这些地方财政收入较好,舍得花钱,外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新闻信息是开展外宣最主要的途径。外宣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或专利,它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所有人员共同的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各乡镇、县级机关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除了专职报送新闻信息的几个人以外,大多数的机关工作人员报送新闻信息的积极性不高。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制度保障问题,乡镇和县级机关要制定出有效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本地区、本单位干部职工多写稿,向县级以上电视台、报刊媒体报送一些正面宣传本地区、本单位的先进典型事迹。

4、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全县的通讯员队伍存在着素质不齐、业务不精的情况,如何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显得迫在眉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资讯信息的迅猛发展,在为外宣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网上信息获取和舆情观察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全县的通讯员队伍中熟练计算机操作的人不多,这一项工作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三、加强和改进我县外宣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信息化不断的深入发展,对外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现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的外宣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1、通力合作,构建大外宣格局。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不是党委宣传部门单独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同心协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力度,力求使外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强同经济、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合作,形成联席制度。重大外宣事项、活动要全盘动员、统筹安排。要充分利用相关联席部门的资源优势,通力合作,借势造势,以经贸展销、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旅游促销等活动为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

2、增大经费投入力度。毫无疑问,开展外宣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在对外宣传这一块工作上的经费投入明显不够,有多种成因,既有认识不到位、本级财政收入不充裕的一些共性问题,也有想搞好外宣工作,但囿于财政收入的也不在少数。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得到更多的资金帮助。

3、切实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宣传部门而言,每一家新闻媒体都是潜在的资源优势,当然,这个资源是指新闻信息资源,谁争取到了媒体的支持,谁就获得了外宣工作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要切实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方式,以情感人,加强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感情联系,打通新闻报道的“绿色通道”。要精心策划,邀请新闻界朋友来松潘采风报道,争取获得新闻媒体的最大支持。

4、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通常来讲,有多大点钱,就办多大点事。对外宣传工作是一项隐性投入,在经济学上属于长线投资,一时半刻之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会有太明显、太直接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谋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升它的“孵化”速度。

5、进一步加强外宣品的策划制作和管理力度。外宣品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外宣工作实现了由“分散宣传”向“集中宣传”的有效转变后,要进一步坚定走“精品宣传”的路子,要切实提高外宣品的策划制作水平,力求少而精、精而美,以最优质的画面、最丰富的内容、最动听的言语把一个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松潘呈现在大众面前,最终达到吸引眼球、关注松潘发展的目的。要加大外宣品的管理力度,实行备案制,加大对外宣品制作的指导审核力度,统一外宣口径,规范制作流程。

德育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下 篇7

如果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围绕自身办学特色或需要针对某一专题、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开发的一门单一课程的话,那么,系列校本课程则可以理解为根据学校办学需要紧扣一个主题,开发的一系列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多门课程。我校依托书法办学特色,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和准备,确立以“翰墨书韵”为主题进行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及研究。

一、深入调查分析,寻求课程开发方向

随着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学校也利用自身的校本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到一些学校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国内有很多书法特色学校对传统的书法教育非常重视,开发了一些相应的校本课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以写字教育为主,着力培养儿童的书写技能。(2)将写字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实现写字的育人功能。(3)强调书法的文化性,发挥写字的文化传递功能。

二、紧扣书法文化,贯穿课程开发始终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汉字的发明及汉字的书写与应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实践。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缺失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含以下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书法教育的研究方向,在书法教育中适度融入书法文化和书法审美。理由如下:

(1)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可以说过去的优秀文化都应该视为优秀传统文化,均可以纳入学校课程。

(3)书法审美教育和书法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这里的融合是指书法审美教育、书法文化教育与基本技法的教学和学生的书写实践有机结合。关键是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书法本身的文化,引导学生去认识、体会、感悟,真正通过书法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增强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做到内外兼修,提高文化素养。

三、多种方法并进,拓宽课程开发领域

1.实施行动研究——“翰墨书韵” 主题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研究

根据系列课程开发的框架,学校制定《翰墨书韵主题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南》,对每一项子课程进行精细化要求,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系列主题、资源开发、教学指导建议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以利于教师开发一整套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标准化校本教材。

制定《翰墨书韵主题系列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对全校各项课程进行统一化管理。提供书法、语文、 综合实践、艺体学科阵地、社团活动、 课外拓展等学习阵地,形成讲授型、练习型、活动型、探究型、座谈型等不同的学习模式,真正给予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多元学习途径。从指导原则、课时安排、教室安排、师资配备、 课程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统一、有效管理,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为学生制定《翰墨书韵系列主题校本课程选课指南》,便于学生了解选课的目录和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集合所有参与课程实施的老师, 分学科、分主题,形成科研探究常态化,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系列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合理运用途径研究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整与实践。

2.实施平台建设研究——学校 “翰墨书韵”学习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进一步建设学校诗书画三苑、书法教育体验馆等传统翰墨书韵的校园环境,为课程开发、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平台,使学生在“墨路凝香,书香致远”的环境下主动徜徉,学习收获。

充分发挥数字书法实验室、“翰墨书韵”文化之旅网络学习平台、网上书法教程实时点播等最先进的数字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搭建现实和虚拟的立体化、多样化平台,形成校本化的学习资源库,创新课程应用模式,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进一步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研修,培养课题组骨干教师队伍,以便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为课题的全面展开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撑。利用办公网络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平台,做到课题进程网络实时更新,课题互动研讨网上完成,课题成果网上共享等。

3.做好相关案例研究——“翰墨书韵”主题教与学活动案例的搜集整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关注翰墨主题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成效,积累不同课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以及后续发展的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意见,为学生的个性成长、终身发展服务。

新形势下完善护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护理;医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5-0033-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范畴的扩大和护理内涵的不断深化,旧的护理理念和工作流程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护理部门是各级医院的一个窗口,其服务质量如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而且也将给病人带来最直观和最深刻的印象。因此,这就需要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断创新思维,改变观念,推动护理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一、当下我国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不高

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福利待遇方面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加之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风险性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偏差,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这就在无形中导致其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生硬,缺乏同情心。时至今日,对护理工作社会认可度偏低已经成为护理管理的一大难题,严重制约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2.护理人员的编制严重不足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推进,新业务、新技术的推陈出新,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是,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却严重不足,造成很多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为医患纠纷的频发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护理人员需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注射等工作,这就使得基础护理工作多由家属代劳,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这与我国新形势下医疗制度的改革是不相符的。

3.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学科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为数甚少,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贫乏、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过于狭窄等弊病。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对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且需要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才能不断推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护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尚未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护理工作的瓶颈。

4.缺乏系统的护理管理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引进西方护理知识,但是与之配套的现代护理管理制度鲜有介绍,这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短板。不可否认,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管理方式尚不规范,至今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护理管理体系,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护理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本原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一原则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来以满足被管理者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不少学者认为护理工作主要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工作中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时刻尊重护士、关心护士、鼓励护士、信任护士,并根据每个护士的不同特点具体安排适当、合理的工作,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为广大护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依据现代管理学的理念,护理管理工作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从外部约束护士、控制和监督护士的硬性做法。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尤其是护士长,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弹性的,只规定一个大致的目标和价值定位;柔性管理是一种人人踊跃参与的众人决策模式,不但可以汲取集体的智慧,而且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正如著名的决策理论创始人之一西蒙所言:“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善于把权力分散给下属,下属就会感到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其会表现出极大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者在作出决定前,应将决定方案事前让员工知晓,让员工感到自己是这个决策的主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挚的赞美,无疑都会使护士心生暖意,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一个善于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领导者才能产生一批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护士,并使护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2.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缩减不必要的流程

护理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指导思想的转变,一种观念的转变。依据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管理者一般会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繁杂的规章制度,让护士严格执行和操作,并派专人严格监督这些制度的执行。这种管理方式“重事不重人”,在无形用自身的行动给护理人员传递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信息。效益原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分散的个体所没有的效益,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根据这一原理,在护理流程中,凡与护理的目标、功能无关的环节都可以毫不留情地缩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例如,体温单的绘制点是否圆、线是否直,这些与护士的工作水准、护理质量并无直接联系,但是依据传统的管理模式却可能形成一种人为的“质量缺陷”,很明显这是一种没有产出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护士对职业规范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比其在工作中“绝对服从”更重要,相应的,管理者的超前意识比制度的补充完善更为重要。医院管理者应高瞻远瞩,大胆删减一些重复多余的程序,腾出管理的空间吸纳新鲜的、实用的、有益的东西,塑造专业形象,提升专业价值,实现医学资源的“财富最大化”。

三、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可行性思路

1.加强医德教育

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院方应当经常结合护士的思想状况和行业特点进行医学职业道德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敬业爱岗精神。与此同时,强化监督检查体系,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档案制度,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在制度上,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此外,通过培训,及时解决部分护理人员的认识盲点,清除其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充分发挥护士长的带头作用

护士长是医院护士群体的带头人,其既是护理学科的带头人,又是日常护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护士长在护理管理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护士长的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与科室护理工作的建设发展乃至医院的护理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选聘具有较强事业心,既能与护理部门统一步调、积极配合,也同时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护理骨干担任护士长,方能为护理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办护士长管理学习班、经验交流会,并采取参观、进修学习的方式逐步提高其管理素质,使护士长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迅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3.大力开展护理学继续教育的持续性

开展护理学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措施。随着新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新理念的迭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学护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护理专业的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护理学实施继续教育已成为各医疗单位的头等大事。在护理学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训练考核—综合评价—管理的应用的运作体系,特别是在学分制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突出“学分”在干部晋职、晋级、评功、评奖和提拔使用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投入教育训练的积极性,而且使护理专业训练考核规范化,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从而推动了护理人员的德、绩、勤、能、科研、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得到的均衡发展。

4.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护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病人早日康复。在治疗过程中,若双方都能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愉悦心情,有助于恢复。如果发生护患纠纷,对病人康复存在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这也是实施整体护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与基础。护患关系具有互动性、治疗性的特点,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沟通是关键。护士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相关信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这样患者也能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使得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达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效果,能起到治疗的作用,恢复健康。总之,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保证医疗质量。医护人员应用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合理的沟通方式来构建相互理解、信任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建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总之,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广大护理从业人员练好自身本领,也需要社会、国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多管齐下、群策群力,方能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琪霞.系统化整体护理业务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0).

[2]毕越英,张秀英,郭淑兰,等.确保继续护理学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

[3]王冰心.应用激励机制与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3).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刘滢(1984-),女,山东枣庄人,从事护理学研究。

上一篇:德育考核自我鉴定文章下一篇:东北果汁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