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篇1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总是充满热情地追逐流行, 喜欢标新立异, 很“潮”。那么, 能否采用这样的办法:将流行与课本知识相融合, 利用学生对流行的兴趣和偶像崇拜心理, 将热情转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入手, 选择中国风的歌词, 找出它与诗词的通用知识, 让他们关注社会生活这个大学堂中无尽的宝藏。

歌词也是语文。当今的流行乐坛百花齐放空前繁荣, 流行文化不一定就是快餐文化, 今天的流行很可能会成为明日的经典。比如流传至今的《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歌词。其实, 语文不是死的, 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存在, 它灵动又富有魅力, 它总是在时代潮流的顶端盛放, 然后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底蕴与厚度。

方文山是周杰伦的“专用词人”, 也是中国风流行歌曲填词第一人。周杰伦每张专辑必有一首中国风歌曲, 而这首歌必是方文山填的词, 如:《东风破》、《千里之外》、《青花瓷》、《烟花易冷》等。这些歌曲流传很广, 学生很喜欢。他的词作既典雅精巧又创新通俗, 和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 并有诗集《素颜韵脚诗》出版, 很多海外华人甚至说:正是看了方文山的歌词, 才觉得中文特别美。其实, 文山词本身就脱胎于中国诗词, 使用了诗词的写作技巧, 甚至化用了很多古典诗句, 其中深厚的文学积淀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以方文山的歌词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培养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如何巧用文山词

1.巧用文山词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手法用得比较多的是叠词、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反复, 等等。这些在文山词中均有体现。

院子落叶, 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七里香》) ———比喻、叠词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菊花台》) ———叠词、拟人

大雨过后, 一口好吃的嫩绿。 (《蝴蝶》) ———通感 (味觉通视觉)

手法用得好, 可以给词句增色不少, 但如果用得不恰当, 反而令人难懂。

正例:有三句歌词“故事很无奈, 聚散在城外, 情浓化不开。”[1]最后一句感觉很俗, 同样的句子, 看看方文山是怎么写的———“故事在城外, 浓雾散不开, 看不清对白。” (《千里之外》) 运用比喻与通感, 不但可以免俗, 还可以增强意境表现力。

反例:“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 我等燕归来。” (《千里之外》) 只有特点相同的事物才能相比, 悬崖的特点是“险”, 但“险”并不是屋檐的特点;沧海的特点是“广”, 但“广”并不是风铃的特点。这个比喻用得并不恰当, 让人看不明白, 不如不用好。

2.巧用文山词学习诗词的倒装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青花瓷》, 这是典型的主谓倒装句, 调整语序后是“你眼带笑意,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主谓倒装在诗词的倒装现象中比较常见, 如“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 , 调整语序后是“梁上燕自来自去, 水中鸥相亲相近”;又如“下西风黄叶纷飞, 染寒烟衰草凄迷” (《长亭送别》) , 调整语序后是“西风下黄叶纷飞, 寒烟染衰草凄迷”。

3.巧用文山词学习诗词的用典

用典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流行歌曲的用典应该从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随意抽取意象, 再加上词人恰到好处的加工创作, 引经据典而不露痕迹, 旁征博引而浑然天成, 既能引发听众的文化共鸣, 又不艰涩做作。

正例1:篱笆外的古道, 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蔓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东风破》

分别地点选在“古道”, 让人想起“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 。“芳草碧连天”是以乐景衬哀情, 而“荒烟蔓草”则是以哀景写哀情。学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中学过这样一段话:“顾自民国肇造, 变乱纷乘, 黄花岗上一抔土,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荒烟蔓草”这四个字还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民国。

正例2: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等你来

———《千里之外》

“闻泪声入林”, 主人公听到眼泪的声音进入树林寻找, 结果发现是雨声。能把雨声误听成泪声, 那这雨必定是十分凄婉悲凉。这让人想起了唐代也有这样一个男子, 在弥旬霖雨中闻得铃声, 入林寻找, 却不见芳踪, 只能黯自断肠, 最后谱出了凄婉悲凉的长调《雨霖铃》。白居易在描写这段爱情时, 说杨贵妃哭泣的样子是“一枝梨花春带雨”, 她娇美白皙的脸上挂满泪珠, 就像雨后的梨花一样动人。“梨花雨”这一意象, 在后世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宋欧阳修《渔家傲》有“三月芳菲看欲暮, 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有“弹到离愁凄咽处, 弦肠俱断梨花雨”, 等等。因此, 在歌词里, 男主人公闻得泪声后入林寻找的不是梨花, 而是哭得梨花带雨一样的旧日恋人。可惜他并没有找到, 那是他听雨的错觉, 最终只得到“一行青苔”。他独自一人活在冷落孤寂的回忆里, “我等你来”, “等到两鬓斑白”。如此美丽的意境营造, 就缘于“梨花雨”这个典故的运用。

典故运用得好, 能增强作品的文学性, 引发读者共鸣。但这毕竟是流行歌曲, 要避免典故太艰晦、太生僻, 否则就会曲高和寡。

反例: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青花瓷》

对这句话仔细推敲, 会发现意思上有点不通。一般来说, 天要下雨时是浓云密布的, 应该是天“阴”色等烟雨, 或者天“墨”色等烟雨, 是不是原句写错了呢?

其实方文山在这里是用了一个典故, “天青色”是汝窑青花瓷的颜色名称。相传, 汝窑瓷器烧制完成后, 官员请示宋徽宗为其颜色定名, 宋徽宗一看这青色美到极致, 如雨后最干净澄明碧空如洗的天空, 于是御笔朱批“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此后, “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称。[2]

歌词可以理解为:要等待天青色这般美丽的颜色, 必须等到一场烟雨过后, 正如我必须等到你出现以后, 才会拥有天青色的心情。虽然这个典故跟青花瓷很相配, 但太过生僻, 知道的人太少, 如果无法引发听众的广泛共鸣, 对于一首流行歌曲来说, 这个典故写上去的意义不大。

4.巧用文山词学习诗词的赏析

炼字 (诗眼) , 是指文中最凝练最传神的一个字, 也是最能体现词作者语言功力的一个字。

例: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

其实“瘦”字是中国古代词人非常喜欢用的一个字眼, 女词人李清照就被人称为“李三瘦”, 因为她的词里面有三个“瘦”字用得特别出彩:“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此外, 陆游有“春如旧, 人空瘦”, 冯小青有“瘦影自临春水照, 卿须怜我我怜卿”, 秦观有“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曹雪芹有“菱花镜里形容瘦”, 等等。为什么会“瘦”呢? 柳永告诉我们“衣带渐宽”的原因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因思念而瘦。所以歌词里“酒暖回忆思念瘦”的意思是:酒暖愁肠, 勾起回忆, 思念令人消瘦。这个瘦字形象地体现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消瘦的愁苦之情。

赏析写景的句子, 是诗歌鉴赏中经常见到的题目, 往往是先说手法并结合手法说明, 然后点明景物特点, 最后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烟花易冷》

此处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以“草木深”写出了如今故里的荒芜, 以故里昔盛今衰的变化, 写出了人世沧桑的感慨。一来照应了下文“我听闻, 你始终是一个人”, 因无人来访无人洒扫导致的园子荒废;二来象征了独守孤城的女子在光阴中被荒废的美好年华。再加上纷纷而下的雨, 营造出了萧瑟凄冷的氛围, 衬托出了相爱而不能相守、枯等一生的悲哀与无奈之情。

三、学习文山词的意义

1.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学习诗词中, 这把钥匙就是鉴赏能力。

生活化的语文与经典语文存在一定差距, 我们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语文, 并不代表盲目肯定一切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就像鲁迅笔下的大宅子一样, 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语文教育, 就是让学生具备这种“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自己来拿”的能力。在挖掘文山词的语文知识时, 应注意列出正反两种例子, 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赏析品读, 去伪存真, 能够站在一个高度鉴赏流行文化, 而不是为潮流所淹没, 盲目地追随推崇。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掌握了这把钥匙, 那么对诗词的学习鉴赏能力会大大提高, 对经典也会有更多的感悟与喜爱。

2.激发创作热情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学生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同 时, 如果能动手自己创作中国风歌词, 则不仅是对鉴赏能力的一种巩固, 更能通过创作的愉悦激发对语文和生活的热爱。

方文山走上填词的道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之前做过推销员、送外卖、水管工, 后来毛遂自荐将打好字装订成册的一百多首歌词邮寄到各大唱片公司, 但过了近一个半月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在他打算放弃的时候, 吴宗宪亲自给他打来了电话, 给了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机会。很多学生私下也一直尝试填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把获得的乐趣化作创作的原动力, 引导学生填出立意更妥帖、文句更优美精妙、语言更深入浅出、题材更广泛的作品, 从而拓展流行歌曲的内容, 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学生曾以《霍元甲》为曲牌名, 《逍遥游》为内容, 填写了一首新词。就这首词来说, 我觉得他们填的比方文山的还要好。只要有恰当的契机, 学生的热情与潜能就会爆发出来, 达到创作的兴奋点。

参考文献

[1]新浪网友“snowhebe”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f28eb010009k1.html.

清平乐·东风依旧诗词鉴赏 篇2

古诗原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译文翻译

和煦的东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注释解释

①东风:赵令畤作词为“春风”。

②著(zhuó)意:有意于,用心于。

③隋堤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重浚汴河,开通济渠,沿渠筑堤植柳。至宋代,近汴京一段多为送别之地。

④鹅儿黄:幼鹅毛色黄嫩,故以喻娇嫩淡黄之物色。

⑤紫陌:旧指京师道路。

创作背景

《清平乐·东风依旧》是宋代词人刘弇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此时的情景绾合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诗文赏析

《清平乐·东风依旧》是一首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在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词的上片写似曾相识的景物,为全词蒙上一层怀旧的色彩。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起首二句写春风轻拂垂柳,语言很通俗,意思也很简单,但却层折多变,富于婉约特色。句中的隋堤,指汴河一带的河堤。相传隋炀帝时开运河,自洛阳至扬州,沿堤广植杨柳。初春时节,和煦的东风轻拂隋堤上的杨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著意”二字,更把东风拟人化。言外之意仿佛是说,自然界的东风对杨柳尚如此多情,而现实生活中的词人却如此孤单,再也得不到亲人的怜爱。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这一句承东风拂柳而来,写柳色清新主要体现在一个“搓”字上。此字以俗为雅,说东风轻拂杨柳,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在东风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现出“鹅儿黄”的颜色。鹅儿黄,指柳色的嫩黄。杨柳初绽的嫩叶,宛如雏鹅的羽绒,而这惹人喜爱的颜色,竟是东风搓出来的,真是奇绝之笔。“天气清明时候”总括前文,在写景中蕴含一股淡淡的哀愁。

词的下篇写往昔感怀,直接抒情抒沉痛伤悼之情。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去年紫陌青门”与上片“东风依旧”相呼应,是词人回忆从前与爱妾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今宵”句,用雨、云,写明逝者的身分,关系;用魄、魂。写出死。用今宵,写梦,写只能梦中相逢。用典灵活、宛曲而生动。

“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最后这两句将词人对于爱妾逝世的`哀痛抒发至极点,催人泪下,爱妾一死,断送了自己一生,憔悴、瘦损,还能消受几个黄昏,这“物是人非”的强烈悲凉感,引得他黯然神伤而导致一生憔悴。尤其在黄昏时刻,烟霭迷茫,景色惨淡,在失去爱妾的词人看来,仿佛来到一个催人泪下的境界。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篇3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

唐诗诗词鉴赏-《送魏万之京》 篇4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创作背景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篇5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诗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未几:不久。

“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綦毋潜予以慰勉、鼓励。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创作背景

古诗词鉴赏:敦煌曲子词 篇6

满眼**多陕汋[4],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5]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注释】

[1]五两:古代的测风器,把鸡毛五两系在高竿顶上,用来观测风向、风力。

[2]棹(zhào):一种从船的侧面划船用的工具,样子和桨差不多。

[3]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古时安装在船侧或船尾。

[4]陕汋:陕,通闪。陕汋,就是闪烁不定的样子。

上一篇:学校财务审计总结报告下一篇:城管队员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