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雾霾学术论文(通用2篇)
1、躲
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疾病以者及儿童和老人。
宅在家里时,一定注意不要开窗户,应避免开窗换气。
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为宜。
2、捂
要阻挡PM2.5需要医用N95口罩,其对0.3微米的颗粒能抵挡95%,注意要购买正规合格、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N95口罩,取下后要等到里面干燥后对折起来以防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
佩戴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以免呼吸困难导致头昏。
出门别骑车千万别运动。
骑车时需要吸入更大量空气,在这种天气下,空气是被严重污染的`,骑车越快,吸入的化学成份越多。
雾霾天气尤其不适合晨练,天气污染时,晨练应取消。
3、洗
进门先洗脸、漱口、清理鼻腔。
洗脸最好用温水,可以将附着在皮肤上的阴霾颗粒有效清洁干净;漱口的目的是清除附着在口腔的脏东西;最关键的是清理鼻腔。
洗鼻方法:洗净双手后,捧温水,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反复几次,鼻腔的脏东西就全部清理干净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理鼻腔时,一定要轻轻吸水,避免呛咳。
家长在给儿童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蘸水,反复清洗。
4、抗
可以在居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也可以在自家阳台、露台、室内多种植绿植,绿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色冠叶类植物,因其叶片较大,吸附能力相对较强。
如果使用空气净化器,要注意勤换过滤芯,避免二次污染。
5、调
严重的灰霾影响,可对肺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咽干、咽痒、咳嗽、痰黄甚至气喘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症状。
这些症状通过辨证食疗和中药调理,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的。
像沙参、麦冬、百合等性甘味寒的食材,对于长期患有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属肺阴不足者,有养阴、清肺、润燥而止咳的效果。
目前, 国内对“雾霾报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将有关雾霾的报道置于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之下, 分析媒体雾霾报道文本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运行机制。如李浩鸣、史公军写的《中国主流报纸雾霾报道的框架构建——以人民日报2006年至2013年报道的内容分析》, 还有李文杰写的《纸媒对预警机制的议程设置——以“雾霾天气”报道为例》。
二是从新闻业务的角度出发, 探讨媒体对于雾霾的报道, 如报道特点、报道策略、报道的叙事模式。比如顾家城的《雾霾事件的报道策略研究》。
三是对“雾霾报道”的研究有的将雾霾报道归入环境报道或环境传播的范畴, 通过梳理雾霾报道以挖掘环境报道的新角度。或者将“雾霾报道”纳入气象新闻的范围, 通过梳理报道, 提出指导建议, 意在进一步提高气象新闻的服务性。如2013年第3期《中国记者》刊登的《从雾霾报道看气象新闻的拓展》, 作者指出气象预报的价值在于通过预先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帮助人们对生产、生活活动做出预先安排。媒体应保持与气象部门信息畅通, 对于雾霾天气的报道, 要及时、权威、准确, 让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影响、范围等做到心中有数。再如《新闻报道推进环境改善对策研究——由雾霾期间的报道说起》。
四是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比如文一的硕士毕业论文《党报与都市报对空气污染报道的框架研究——以北京日报和新京报的“雾霾”报道为例》。文中通过“前窗”“后窗”理论, 比较了党报和都市报在雾霾报道中各自的框架特点和异同, 给出了党报要更亲民、加强决策政策性报道、加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都市报要增加深度报道、减少重复性报道的建议。再如《中美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五是将外媒对我国的雾霾报道进行分析, 探讨外媒“批评性话语”“以偏概全”“负面居多”的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引发的思考。如《法国媒体对华报道解析——以法国报刊关于雾霾报道为例》。文中指出, 法媒对中国的雾霾进行了以偏概全的甚至妖魔化的报道, 究其原因跟法国的心态偏狭、历史因素和现实规则有关, 我们要做的是正视问题、借鉴他国经验;加强民间交流、消除误解;提高媒体公信力和对外报道水平。还有阴卫芝、唐远清写的《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 他们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国内报道欠缺科学性, 使得过度对外媒授之以柄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二、关于气象灾害和气象新闻报道的文献梳理
笔者以“气象新闻”“灾害报道”“灾害新闻”“气象报道”为关键词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而各类文章中涉及的具体案例, 绝大多数为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两例。
首先, 涉及气象新闻或灾害新闻报道的观念、策略、模式的发展变化, 气象新闻灾害新闻的报道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方面, 主要体现在:
一是气象新闻或灾害新闻报道的观念、策略、模式的发展变化, 气象新闻灾害新闻的报道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一领域的文章探讨的问题集中在新闻文本自身。报道观念产生变化, 从“党本”到“人本”再到“事本”。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 灾害新闻长期处于严密的控制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在报道中则集中体现人定胜天等思想, 追求教化层面的意义;2003年后的报道呈现出信息开放的局面, 追求信息层面的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道中还加入了“理性”和“规避”理念, 报道追求不掩盖、不回避、客观真实。由“抗”转“防”, 亦开始追本溯源探讨规避灾害的途径而不仅仅停留于灾害报道本身。
二是应如何做好气象新闻灾害新闻的报道。这一领域的文献从各个层面探讨要如何做好相关新闻的报道。既有宏观层面的, 整个大众传播系统的, 如加强各媒体联动、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又有微观的报道技巧层面的, 如掌握专业知识、做好预警报道, 做到先知先觉;追踪热点, 做好相关事件的后续报道;跳出气象小圈, 深入解读新闻;增多报道种类。还有理念层面的, 如注意人文关怀、建立积极舆论导向、把握报道尺度、建立灾害报道的长效机制。
三是气象新闻灾害新闻报道现状。对相关新闻报道现状的分析多集中在不足上, 如:媒体反应和报道滞后;内容同质化, 缺乏特色;总结成绩太多, 反思灾害太少。名为《是什么在遮蔽常识——媒体灾害报道“五失”现象析》的文章就犀利地指出了当前媒体灾害报道普遍存在的五个问题:失声、失言、失实、失范、失伦。
其次, 对气象新闻灾害新闻的报道中媒体应起到的作用 (尤其是服务性) 及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道德、气象新闻灾害新闻的深度报道等方面。
一是灾害报道气象报道体现出的媒体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在爨宜李的《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解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中, 他指出政府对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体制进行了不断完善和修改, 政府新闻发布活动的内容和及时性有了质的提高, 发布形式逐渐丰富和完善。媒体为政府赢得了良好的舆论支持, 政府与公众通过媒体进行了良性的沟通。
此外很多文章都提出在灾害报道中, 要注意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的平衡。在刘冰《突发灾害报道的“责”与“度”》中指出, 由于突发灾害事件关注度高、影响大, 因此媒体在及时发布新闻的同时, 有义务防止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维护社会的稳定。时机有“度”, 内容有“度”, 表达有“度”。而在董媛媛的《论灾害报道的有效传播——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的平衡》中, 更强调公众的知情权, 认为及时准确的灾害报道能够起到社会“稳压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公众的紧张和不满情绪可以因此得到释放。
二是气候报道和灾害报道中体现的新闻伦理。《“规范与失范”中国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中阐述了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失范的几个集中体现:缺乏约束新媒体的伦理规范、人文关怀的缺失、信息不全面, 并分析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我国灾害新闻报道中的媒体失范现象探析》由于成文时间较早, 没有涉及新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 但是它从灾害事件的不同阶段解读了媒体失范现象:前期的媒体缺位, 中期的信息超载, 二度伤害和有偿新闻。
再次, 灾情报道、气象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气象新闻灾害新闻报道中反映出的人权问题。
在《气象灾害电视报道中的“灾”情与“人”情》中, 作者廖烨认为报道不仅仅要客观及时地反映灾害本身的情况, 还应该讲求人情, 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字里行间流露感情, 适度报道灾情, 避免二次伤害。
在日常的气象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也十分必要。《人文关怀是气象报道的核心理念——<陕西日报>气象新闻报道的认知和探索》一文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应该怎样在气象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包括位置醒目、报道及时、通俗易懂、关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等。
人权问题领域主要探讨的是知情权和新闻自由。邓利平《从灾害新闻看知情权在中国的发展》一文认为, 汶川地震是灾害新闻对知情权彰显的分水岭。知情权的彰显也体现着我国新闻自由度的提高。
最后, 中西方对于灾害报道的比较。
这一类的文献集中出现于汶川地震发生之后, 且多将中国和日本对地震灾情的报道进行比较, 探讨了报道中存在的差异, 并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以及提高中国灾害报道水平的启示。另一部分文章则是将中国和西方对于灾害报道进行了比较。如梁赛玉《中日在海报道比较研究》、孙发友《中西灾害报道视角比较》。
摘要:环境问题历来被认为是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因为它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 还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雾霾”就成为2013年度关键词。本文主要梳理我国学术界针对气象灾害报道的现状研究, 尤其是以“雾霾”这一典型的气象灾害作为案例。这样的梳理将有助于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借用已有的经验, 拓展尚未涉足的研究领域。
【防止雾霾学术论文】推荐阅读:
防止误操作10-27
如何防止小学化07-22
防止意外伤害制度12-03
防止人才流失措施01-09
防止土壤污染措施05-29
砼质量通病防止措施06-01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06-27
施工防止高空坠落措施09-11
防止性侵害主题班会10-29
防止利益冲突暂行规定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