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小学知识(精选9篇)
一、填空
1、容量只有1.44MB3、计算机开机时先开电源,后开电源。
45、启动Windows后,人们看到的整个屏幕显示区域叫。
6、Windows78、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够高速、精确地进行计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目前用得最多的计算机是微机(微型计算机),简称PC。
9、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年在美国产生。
11箱(耳机)、打印机等。
12利用关键字搜索和按类别搜索两种搜索方式。
二、判断
1、删除磁盘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时,它没被直接清除掉,而是放入了回收站。(√)
2、任务栏上显示着那些已经关闭了的程序。(×)
3、表示存储量的单位有B、KB、MB、GB等。(√)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可以传染给人的病毒。(×)
5、打字时,人体与显示器的距离约为20厘米左右。(×)
6、出现“死机”时,按一下POWER立即再开机即可。(×)
7、文件夹里可包含文件和文件夹。(√)
8、硬盘上的Windows文件夹可以随便改成我们喜欢的名字。(×)
9、当删除某一文件夹时会连同其子文件夹一起删除。(√)
10、退出Windows最快捷、正确的方法是直接按主机上的电源键。(×)
11、用鼠标将桌面上的快捷图标拖到回收站即可将它永久删除。(×)
12、在Caps Lock键的指示灯亮时,我们是不可以输入中文的。(√)
13、目前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至少应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打印机。(×)
14、文件夹中只能含有文件。(×)
15、CPU就是中央处理器。(√)
16、出现“死机”现象时,应同时按住CTRL、ALT、DEL键。(√)
17、Enter键的中文名字叫回车键。(√)
18、复制的快捷键是CRL+C,粘贴的快捷方式是CTRL+V。(√)
19、我的邮箱地址是geping&sina.com。(×)
20、Word、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研发的。(√)
21、录音机、画图程序是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22、8个基本键是ASDFJKL。(√)
23、两个定位键是F、J。(√)
24、显示器、打印机是输入设备。(×)
一、兴趣与知识之间有多大的距离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明白, 兴趣与知识并不完全在同一个范畴当中, 也就是说学生可能对一门学科感兴趣, 但一旦涉及到这门学科系列的知识时却不感兴趣, 也就是说学不好这门学科的知识;也有可能学生能够学好一门学科的知识, 但对这门学科却没有多大的兴趣。结合对本人所教的信息技术的教学, 笔者认为这门学科更容易为兴趣与知识之间寻找到有效的联系点。
从教学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来看,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主要集中在利用电脑进行游戏的兴趣,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兴趣其实不是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而是对电脑的兴趣;而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不感兴趣, 往往是因为对相比较之下知识的枯燥不感兴趣。如果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 我们认为这种对立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因为电脑提供给学生的是直接刺激, 包括视觉、听觉上的刺激, 而且这种刺激往往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刺激, 能够满足他们的感官需求;而信息技术一旦离开了这些刺激, 其与其他学科所表现出来的枯燥无味简直就是一样的。
二、由兴趣走向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首先, 要基于兴趣, 并将兴趣向知识导引。既然学生对电脑是感兴趣的, 那我们在教授某个信息技术知识点之初, 可以先设计一座桥, 把这座桥的桩打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把知识筑成桥的桥面, 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实现一种由兴趣向知识的自然过渡。
打个简单的比方,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对打游戏所用的那几个键比较熟悉, 但对整个键盘却不怎么熟练, 那为了帮学生形成良好的指法技能, 我们在让学生知道了键盘布局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通过运用不同的键来控制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 这样学生既感兴趣, 而指法技能又得到了训练。在学生基本熟练之后, 我们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学习反思性的问题, 介绍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大家感觉到自己的指法熟练了吗?我们特地练习了指法吗?那我们怎么会不知不觉地熟练了呢?如果我们只喜欢那些网络游戏, 我们能真正获得知识吗?为了获得有益的信息技术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事实证明, 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 就会多一点思考, 这种思考哪怕只是一种萌芽, 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次, 创设情境, 让兴趣开出知识之花。无数事实证明, 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愿意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知识。学习情境的创设是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发生的根本变化之一, 情境创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具有趣味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这一项工作时, 要能够发掘信息技术知识中的兴趣点, 并使之成为情境的内在特质之一, 这样, 当学生处于情境当中时, 就会直接产生兴趣, 而教师预设的知识教学要求就会不断地被实现。
例如, 在一次五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在PPT中插入图片的知识 (根据笔者之前的实践, 五年级的学生是完全能够学会的, 只是这次的教学, 笔者更重视兴趣在情境中发挥的作用) 。笔者注意到学生在其他学科如语文或英语学习中, 都会用到类似效果的课件。于是在上课之前,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英语课件, 学生自然是比较惊讶———“电脑课”上怎么出现了英语呢?然后通过鼠标单击等方式, 学生可以听到相应的读音等。在学生进入了这一熟悉的情境之后, 笔者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想做出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当然异口同声地说“想”。有了这样的兴趣驱动, 后面知识的学习就比较简单了。当我将先制成的组件发给学生, 并经他们亲手插入并成功播放时, 他们的成就感是相当巨大的。
三、信息技术教学, 由兴趣到知识的浅显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2
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困境探究
只有真正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研究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发现其存在以下特点:
1.抽象性和专业性。
理论本身就是抽象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亦是如此。比如在学习有关信息的概念时,只是很抽象地告知: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其实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一切所获取的内容就是信息。
2.相似性与关联性。
在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时,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硬件设备,例如CPU、内存、主板、硬盘、光盘驱动器、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它们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图,介绍它们之间的这些特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3.概括性。
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某些内容在教材中可能只占很少的篇幅,但将之视为专门的知识来讲授,就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掌握陌生的内容,根本就不可能。
二、多管齐下,去除“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策略探究
1.激活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奋点”。
理论虽然抽象,但如果能用贴近生活或前沿新奇的实例来帮助润色,鲜活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计算机病毒》这节课的导入便是用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就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是理论学习,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因為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
许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课件的用处不大,无非是显示一下标题、任务罢了。其实不然。若用心制作课件,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将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计算机病毒》这堂课的教学课件,老师为了打发理论课的“枯燥”,特地从网络上搜集了一堆搞笑图片,比如在计算机病毒防治环节时出示的各种图片,学生们看了之后哄堂大笑,但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对如何防治病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1)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教学法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游戏式教学法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娱乐的方式,从而掌握基本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的。游戏式教学的娱乐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因为游戏式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玩得投入,玩得快乐而已,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2)竞赛法
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六年级(下)《机器人的故事》时,我们就采用了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老师将学生们分好组,并将学生们平时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等作为小组的名称,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是进行互帮互助式的团队学习,并对获胜的团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效果显著。
在整节课中,老师还将关于“机器人”的话题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意思的活动,如猜一猜、考一考、连一连、搜一搜、理一理、填一填等,配合有趣的实用的课件,在热烈的竞赛氛围中,学生认识了机器人,走进了机器人,真正体会到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无穷乐趣。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以体现学生互相合作进行主动探究为特色,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事实(事例)和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的充分发展。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在《计算机病毒》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性、危害、诊治和预防的知识之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组合作探讨制订《机房管理制度》的环节,出示了“从信息安全和保护角度出发,为学校机房制订一份管理制度,进而约束大家的行为、给大家的行为一些建议,使人人都当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任务。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制订管理制度,让学生真正成为机房的主人,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增强保护机房、管理机房、人人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教学策略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最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多管齐下,打破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促进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为实践操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8-29.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计算机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 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电子管阶段
(1946-195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晶体管阶段
(1955-1964)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4.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
三、计算机的分类
1.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
四、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辅助工程
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嵌入式应用
6.人工智能(AI)
第二节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
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
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
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
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2)地址线
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3)控制线
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基础
一、操作系统
定义:
是自动管理计算机中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一组大型程序 1.目的:(1)使系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增强计算机处理能力(2)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分类:(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如:DOS(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如:WINDOWS
(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如: UNIX、LINUX(4)网络操作系统
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三大功能:
(1)硬件管理
CPU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2)软件资源管理
程序和数据管理
(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
控制用户的作业 排序及运行、作业 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
二、程序设计和语言
定义
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
序的软件
1.翻译方式
编译、解释。
2.低级语言
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
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3.高级语言
比较接近于人类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特点 容易理解和编写但是执行速度比较慢,常用来编写应用软件。常用高级语言有:Basic、C语言、Fortran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VisualC(VC)等
4.程序设计
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制作程序的过程。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工具软件
1.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Access和 Oracle等)
2.工具软件:为了方便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而提供的各种软件。(如压缩软件、加密软件和反病毒软件)
四、应用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软件等。
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接受。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差,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我感觉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合理情境,打比方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物与图片展示,结合教师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
3、介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受益匪浅
第二章
PC系列计算机
第一节 PC机发展简史
一、PC(Personal Computer)机的定义:即个人计算机,是为个人单独使用设计的。
二、PC机的发展简史(即INTEL公司的芯片发展史)
兼容机
不是由IBM生产但却和IBM所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具有相同特性的计算机;
第二节
微机组成PC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一、认识PC机(了解主机箱的按钮Reset和Power等)
二、PC机的内部结构(实物演示)
1.主板: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软盘驱动器
(1)分类:3.5“英寸(容量1.44MB)和5.25”英寸(容量1.2M)
(2)软盘的构造
磁道、扇区、写保护
注:软盘一旦格式化,盘中存储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3.硬盘驱动器(450M-60G)
(1)硬盘的接口标准(IDE接口和SCSI接口)
(2)硬盘分区(对于高容量的硬盘可分成若干个逻辑驱动器)
(3)特点
容量大、速度快、价格贵
4.光盘(650M)
(1)CD(Compact Disc)小型光盘
(2)光盘类型:只读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读写
光盘CD-RW
三、中央处理器CPU
1.CPU的基本功能:取出和执行主存中的程序(通过指令实现)
2.CPU的指令系统
3.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即主频)
如Pentium II 466,700等
四、内存
1.内存容量(关系计算机的整体运行速度)
存储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一个字节由8位(Bit)二进制数组成,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存取速度以及快存和虚存
3.RAM和ROM CMOS
(1)RAM 随机存储器,通常意义所指的内存,也叫主存储器,主要采用DRAM和SDRAM技术,特点:速度快,一旦掉电,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2)ROM 只读存储器,存储量部分程序,一是开机自检程序,二十基本输入输出程序
(3)CMOS 保存微机重要系统参数
五、输入与输出设备
1.键盘的使用(键盘的实例讲解和键盘的操作方法)(p39)
2.其他输入设备(如: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光笔和触摸屏等)
3.显示器
(1)显示器的分类:单显和彩显
(2)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横向点*纵向点)
(3)显示卡(AGP显卡,颜色数)
注:在刷新频率达到75HZ时可消除闪烁现象
4.打印机
打印机的分类: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
5.其他输出设备
如:音响,录象机和投影仪等
6.数据传输
(1)数据传输是计算机与外部交换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2)信息交换的两种方式:模拟量和数字量
注:调制解调器是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化的电子设备
第三节
PC机的使用
一、PC机的启动
1.启动的方式:冷启动和热启动(复位启动)
冷启动
加电启动计算机系统,相当于关机开机
热启动
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不运行自检程序,启动速度快,主要解决“死机”情况
2.开关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关机相反)
二、PC机的系统参数设置(即CMOS设置)
三、磁盘操作系统DOS简介
1.DOS命令分类: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2.了解系统配置文件Config.sys 和自动批处理文件Autoexec.bat
3.了解盘符、路径的概念
四、PC机的安全使用
1.PC机的工作环境
2.计算机病毒
(1)定义: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信息通道进行传播,以占用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危害为目的的程序或程序集合。
(2)特点: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传播性
(3)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安装杀毒、防毒软件,格式化磁盘
教学反思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课改规划纲要
望奎县第二中学信息技术组
本书共五章:(共计:36课时)
其中:(一章2)、(二章6)、(三章18)、(四章5)、(五章4)
第一章:绪言(本章建议2课时)
第1课时: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2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信息获取(本章建议6课时)
第1课时: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来源的确定
第2课时:获取信息的方法(上)
第3课时:获取信息的方法(下)
第4课时:信息价值的判断
第5课时:综合活动(夸夸我的家乡)(上)
第6课时:综合活动(夸夸我的家乡)(下)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本章建议18课时)
第1课时:信息加工需求的确定
第2课时:文本信息的加工
第3课时:数据信息的加工
第4课时:图片信息的加工
第5课时:声音信息的加工
第6课时:视频信息的加工 动画信息的加工
第7课时:集成的一般过程
第8课时:信息作品的制作(一)
第9课时:信息作品的制作(二)
第10课时:信息作品的制作(三)
第11课时:信息作品的制作(四)
第12课时:信息发布与交流
第13课时: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14课时:智能信息处理
第15课时:制作资料网站(一)
第16课时:制作资料网站
(二)第17课时:制作资料网站
(三)第18课时:制作资料网站
(四)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本章建议5课时)
第1课时: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第2课时: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
第3课时: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第4课时:综合活动(信息资源管理)(上)
第5课时:综合活动(信息资源管理)(下)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本章建议4课时)2
第1课时: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
第2课时:信息技术及青少年
第3课时:综合活动(上)
1、出现――整个文档――全选
2、出现――正文――不选标题、其他全选
3、字体、字号、字体颜色、加粗、倾斜、下划线―选中文本―“格式”菜单―字体
4、添加文字效果为“赤水情深”。
选中―“格式”菜单―字体―文字效果
5、段落的对齐方式设置为“居中”。
选中―格式―段落――对齐方式――居中
6、首行缩进“2”字符。
选中―格式―段落―特殊格式――首行缩进
7、行距设置为“2倍行距”/将整个文档的行距设置为“2”。 选中―格式―段落――行距
8、左、右缩进“2”字符。
选中―格式―段落――左、右缩进
Excel程序操作要点
9、页面左、右、上、下边距 。
“文件”菜单―页面设置
10、文字替换 。“编辑”菜单―替换
11、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
12、插入表格。光标定位―“表格”菜单―插入―表格
13、将表格的第“2”行的行高设置为“1”厘米。
选中第2行―右单击―表格属性―行―修改
14、将表格的第“2”列的列宽设置为“2”厘米。
选中第2列―右单击―表格属性―列―修改
15、将文档分成“2”栏。全选――格式―分栏
16、移动文字。选中―左键拖动/剪切―粘贴
17、删除文字。定位―退格键/删除键
18、插入文字―复制文字―定位位置―粘贴文字
或直接输入文字。
1)单元格字体名称设置为“黑体”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字体”选项卡
2)单元格字行设置为“加粗”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字体”选项卡
3)设置水平“居中”对齐,垂直“居中”对齐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对齐”选项卡
4)添加颜色为“红”的边框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边框”选项卡
5)添加颜色为“黄”的底纹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图案”选项卡
6)单元格格式设置为货币格式
选中区域――格式――单元格――“数字”选项卡
7)单元格的行高设置为“20”
选中区域――格式――行――行高
8)插入图表(子图表类型为第一项)
定位一个数据或全选――插入――图表
9)输入公式“=COUNTIF(C2:C11,“>=60”)”
中文引号里面全部,复制公式―定位单元格―粘贴公式
10)数据清单按“信息”进行“降序”
定位一个数据――数据――排序
11)筛选数据中“信息”等于“64”的记录
定位一个数据――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12)把工作簿中第“1”个工作表改名为“成绩”
复制名称―双击或者右单击sheet1――粘贴名称
FrontPage(网页制作)操作要点
(1)设置网页中字体的格式(字体,字号,颜色)。提示:选定―格式―字体
(2)在网页中的文字后面插入图片 。
提示:定位―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3)设置网页中字体的效果,为“闪烁”。
提示:选定―格式―字体
(4)插入水平线。
提示:定位―插入―水平线
(5)设置网页的背景色为蓝色,文字颜色为紫色。提示:格式―背景 (两个在一起)
(6)设置网页的背景图片。提示:格式―背景
(7)给网页加上背景音乐,音乐的循环次数。
提示:网页任意位置右单击―“网页属性”
(8)在网页中插入表格。
提示:定位―表格―插入―表格
(9)表格的边框设置 ,边框颜色,对齐方式,
表格背景颜色。提示:表格―属性―表格
(10)把文本超级链接链接目标URL设置为:“jzly@126.com” 或“www.baidu.com” 或“地球.jpg” 或“母子的梦想.doc。
提示:选定链接文字―插入―超链接―地址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要求不高, 更着重于学生实践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旧知识很快就被淘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支架式建构
学习新知识时, 先有同性质的旧知识, 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搭“脚手架”的过程, 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可利用的知识结构, 提出任务或者提供知识点, 帮助其进入探索情境, 进而自主学习和探索。其教学流程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初识Excel》, Excel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软件, 如果按普通的教学方式分别介绍软件的界面、各个菜单和工具, 学生对枯燥的功能说明兴趣不大, 不但费时而且教学效果不好。使用支架式教学法, 用一个游戏《找相同》将Word和Excel的界面同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Word和Excel界面的相同之处,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适时引导。因为, Word和Excel都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组件, 如新建、保存、格式的设置有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这样就将学生以往所学的Word的旧经验迁移到了Excel的学习中。再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应用文档的设计》,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并分析封面设计的要素和所使用的知识还有哪些是自己没有学习过的, 在课堂中设置小讲台, 由学生自己来介绍, 如标题、作者、出版社、自选图形、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 通过将以往的知识重新组合再加上一些设计技巧, 就可以设计出精美的书籍封面, 兴趣大增, 甚至会创造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
二、抛锚式建构
抛锚式建构是指当学生学习新内容时, 先呈现一组实例, 学生围绕实例学习。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学”为中心, 要求建立在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任务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任务或问题被圈定后,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 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教学《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节时,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Excel, 应用操作能力还不强, 所以, 教师给学生的表格通常比较简单, 数据处理和统计要求也不高, 会有一部分学生用口算或者笔算的方法直接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而不愿使用公式的方法。这个现象表明虽然教师着重讲解了公式的特点, 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使用公式的优势。如果设计使用一个比较合适的实例 (如表1) 进行教学, 学生在用自己原有的方法完成任务发现行不通或很麻烦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使用公式, 并在实例情境中学会使用公式的方法。
三、随机进入教学建构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 这种理论是斯皮罗等人于1990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们指出:“所谓认知弹性, 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 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 (超越单一维度的多维表征) 的功能, 也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功能”。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建构基础, 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 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数据图表与分析》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赛, 有ABCD四个信封包含四种不同类型图表, 让学生随机选择一个打开其中的题目进行制作, 评选哪个小组制作出的图表最符合数据表现要求, 并且最美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学生产生主动建构的行为, 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学生不管选择哪个信封的题目制作都需要理解数据源、图表选项和图标位置等知识, 并合理应用才能做出满意的图表。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 Evernote印象笔记 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57-03
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Internet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但也让我们面临严峻的事实: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信息是免费的,但毫无目标的获取信息,我们就无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刻体会到,现代网络学习,如果用有限的时间去学无限的知识,将会被知识“淹没”,我们应该有目标地去学习那些给自己带来最大提升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般是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简单地讲,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 、知识的分享。
一、知识的学习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单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广泛地涉猎其他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知识的载体和学习的方式也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交互网站、App、富媒体(Rich Media)等形式已越来越多,随着这些媒介方式的蓬勃发展,书本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纸质书的阅读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更多类型的学习手段和更容易被大脑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值得我们去尝试。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其学习的方式不应该喧宾夺主,它最终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是知识载体所承载的知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学习工具,以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如今,Google被学者广泛地用作做学术的利器,WIKI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被作为电子版的大百科全书进行专业检索,使用CNKI中国知网查阅文献,探索和挖掘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各种电子形式书籍的涌现,极大丰富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多样化,用豆瓣书评作参考,用Kindle阅读器 、多看等下载电子书进行碎片化阅读,假期里沉浸式阅读,适时地做笔记,并整理导出到Evernote印象笔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此外,Coursera、edX、udacity、学堂在线等MOOC(慕课) 的蓬勃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知识学习的一种新趋势。在线课堂一般指无人物教学,录制电脑画面教授编程、设计类知识,重点在于实战,可边看边操作,同时提供多种交互。在线课堂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知识的提高。通过浏览TED(TED:http://www.ted.com/)某一观点的阐述,可以给人以启迪;大学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包含一系列的专业性大学课程,集数多,细致深入地介绍这门课程,在線课堂不仅是技术类的,还有哈佛幸福公开课之类的,能给人们带来生活方面的启示。
二、知识的保存
知识的学习,对个人知识管理来说,只是开始的第一步。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也只做了这一步,即已形成了常态的知识学习,可是,为什么感觉没有进步?整体上没有提高,在教学上没有突破?原来我们忽视了知识的保存与分享。
月光老师说:“保存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够以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内容。”信息技术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因场所不同而变换,上课、办公、在家所使用计算机各不相同,知识的学习变得分散、零乱,极不利于保存与查阅。而目前云端服务的兴起为用户带来了便捷,使知识的集中保存与学习成为现实,因工作生活的使用习惯,笔者选择了Evernote印象笔记,作为知识保存和查找的工具。Evernote是一款笔记软件,拥有简洁的操作界面和稳定的远程存储功能,支持多平台使用,支持微信,微博的转存,运用印象笔记,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笔者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一)保存信息技术相关资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学生奠定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上,为学生展示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相关资讯,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对教材内容的最好补充。学生能因此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增加学习的动力,激发创新灵感。笔者将平时知识学习看到的优秀的Flash 动画、TED视频,学生比赛现场录像,等等,随时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在信息课开始前的几分钟,从印象笔记中找出来,给学生播放,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分享。当学生看得兴致勃勃,觉得“好厉害”、“好酷”的时候,告诉他们这是同龄人的作品,只要他们愿意尝试和努力也可以做到,将极大地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开动自己的脑筋并动手实践。
(二)随时记录课堂上的闪光点,应激事件,及时反思
课堂上,老师若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记录,进行反思,那么昙花一现的教学机智可能转瞬即逝,同时,原有的旧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也很难改变,其结果将有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同时,也难与其他教师共享。因为没有反思,即使工作了20年,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此,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地去分析自己的得失,对课堂环境和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对教学情境产生的直觉进行深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同样的编程题,1班的学生反应就是不懂,不明白。反复讲两次,很多学生还是一脸迷茫。于是在上课的间隙,随手在印象笔记中记下:1班学生对1+3+5+7+……+99=0中,s=s+(2i-1),i的取值范围不理解,下节课前用其他方式再进行解释。课后备课时,翻看笔记,按照笔记的记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多平台同步使用,及时反馈课堂情况
多平台同步使用,更能及时反馈课堂情况。某次,一学生放学时找到笔者,说班主任要班里上午信息课的旷课名单,电脑已经关机,门也锁了,只能叫该学生明天来拿。本学科平时的考勤,用的是南软教师端的“点名”,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存在电脑里,教师很少去翻看统计,而且有时因为输入法切换不了,某些学生是签到不了的,甚至个别学生上课几分钟才到,错过了签到时间,使得考勤数据不准确。于是笔者思考,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完善和保存?结合印象笔记的截剪+标记(如图1),在每班签到时截个图,标注上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签到但已到的学生,余下就是缺课的。划上下划线,存起来。在课后,通过电脑或手机,发送到班主任的QQ、微信,与班主任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反馈了课堂情况。
(四)记录软件使用体验,逐步挖掘,深入运用
信息时代,各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录软件的使用体验,有助于逐步挖掘、深入运用该软件。而善用小软件,可以提高我们课堂的上课效率。信息技术老师上的班数多,不能记下每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何去体现?带着对问题的思考,笔者寻找并使用了倪明的点名器(如图2)。使用印象笔记,记录使用体验:1)优点。可以分班级进行统计,每节课程分别设置,课堂上随机点名,按回答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打分,软件即时生成记录,可作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一种依据。2)不足。如设置了课程后,未点、已点,从未作用不明显,还是会出现点过了又点的情况。通过逐步摸索软件使用和改善的方法。最后,还可以根据体验情况与开发者进行联系,为改进软件出一点微薄之力。
三、知识的分享
个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认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教师的隐性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必须挖掘出教师的隐性知识,让教师的实践知识得到显性化。个人知识管理能帮助我们作好归纳和总结,但还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当有了这些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同积累后才谈得上质变,质变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需要的创新思维和系统观。
个人知识的管理,不但要关注知识积累,更要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出发点就是对知识的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即最关键是进行知识的分享,在显性知识的分享、共享中,通过使用和交流,让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螺旋式上升,进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对信息进行获取和保存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判断,然后系统的整理和学习、思考、最后或者告诉别人或者写成文字,完成这一完整的过程,这些信息才是我们的,会为我们所用。如果不懂得分享,知识永远只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不能流动,就像地上的一滩水,面积永远只有这么大,流动的知识才能被注入更多的活力。分享知识不只是分享,也完善了你的知识。重视个人知识的管理,做好知识的分享,能够以综合的方式利用隐性和显性知识,鲜活教师的课堂,提高教师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共享的渠道很多,其中Evernote印象笔记自带有笔记分享的功能;另外,简书,知乎,微博、博客等是很好的知识共享、交流反馈的网络平台。把我们收集积累的知识,通过保存,整理,编辑后,上传到网络平台,既可以利用平台的存储功能代为保存,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共享,让知识在分享过程中得到增值。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如广西南宁市教师研修社区http://nnjs.yanxiu.com/)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突破时空、身份的限制与隔阂,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激起彼此之间的思想震荡,实现教学经验的传播,在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时,将分散的、零碎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组织化,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个人知识,逐步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主动掌握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个人知识的管理,真正把各种新型信息技术互相结合,进行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知识的分享;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鲜活我们的课堂,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俊慧.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2]黄娟. 信息时代的個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3)
[3]林晗. 课堂五个细节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4(3)
[4]张红太.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7)
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体现、渗透计算机是工具、因材施教、前沿技术、计算机类竞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题、校本课程、关注艺术与人文属性这些内容,一方面树立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节课在机房进行。这门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来源于对电脑的喜爱,而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天然的兴趣,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和便利,逐步养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信息技术在娱乐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乐趣和意义,成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从2019年起,陕西省全面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重组,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更容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课的独有优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实施。
1、计算机是工具。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学习信息技术绝不是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所以计算机可以被看成一种工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目标渗透到具体的课堂任务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一方面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如在讲解Flash动作补间动画时,设计了飞机直线飞行的案例,那么在讲解引导线动画时,可以设计飞机随意飞行的案例,这样不仅与前面的课对应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
2、教学要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学校和家庭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的差异很大,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班可能有同学完全没有电脑基础,也有同学编程能力已经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可以加一些拓展或选做任务,对于早早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继续有事情可干。初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这样可以让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稍弱一些的同学也能学到理应掌握的知识,不会感觉学习困难,丧失信心。
3、课堂要与前沿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思想和新技术,如果只是讲解教材的内容,那必然是跟随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技术,尽可能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最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改变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新的认识。
4、积极组织计算机类竞赛。
掌握常规信息技术课是对所有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存在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天赋,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引领这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从而促进其个性最大地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观察、发现有天赋的同学,并组织培训,参加相关竞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研究,从知识层面来说,一方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个人能力来说,课题研究是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精心钻研、查找并分析、总结资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学会与课题小组互相妥协、合作,这是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创新性成果,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
6、研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共同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各方资源,开发出最适合学校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校本课程,要达到学生乐意参加并能真正得到成长的效果。
7、关注信息技术课的艺术与人文属性。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基本体现的是技术性的内容,很少去关注人文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多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渗透于课堂中。例如,在教学中增加信息技术相关发展历史,从而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相关决策的判断力;再如,在对学生设计作品如网页、动画等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在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之前,虽然我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真正地与学生接触之后,仍然出现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虚心借鉴各位前辈教师的成功经验,争取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总之,我会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一方面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公民,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小学知识】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知识的生成的有效整合01-02
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试题09-19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05-24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07-19
小学信息技术表格教案09-12
四川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9-1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09-20
小学信息技术答辩题11-01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全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