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推荐12篇)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学好语文,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或者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授之以渔”。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环境、条件、氛围的创造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可重点从以下五方面来培养:

1、重视自读,培养预习能力;

2、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积累知识,培养整理能力;

4、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5、加强阅读,培养语感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是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①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和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语文自学能力指的是中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正确地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得新的语文知识的并用之于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试把培养学生看成“养花护草”,土壤为学习环境,水分、阳光、空气等为学习条件,园丁是教师,肥料为知识。由这些因素构成的内外完美组合,花草才能茁壮成长。同样,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环境、条件、氛围的创造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具体内容如下: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教育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2、教师位置和作用的恰当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理安全的后方和支持者,让学生的学习既独立于教师,自主地学习,又随时都感到有一种安全感和精神的支撑;他应该是一个道具的准备者和精明的布景师,随时都能魔法般的使活动的场所变成一个开放而自由的世界。他知道自己不能将任何东西都教给学生,只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促使他们学习的环境。

3、注重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教材的编写迫在眉睫,营造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4、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冰心《忆读书》说过,要让孩子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教师应当经常推荐、介绍好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辅导,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挑选课外读物,阅读课外读物,燕形成了勤于思考、喜欢钻研、有恒心的习惯。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扩展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语文教育的网络,为学生提供锻炼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更为广阔的天地。如指导学生参与听读说写多种语文能力的实践机会。

6、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潜移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作用不可小视。创建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针对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各种各样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首先,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逐步

②放手,让他们自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把《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由观念变为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创造环境、条件、氛围。

再次,应有重点地培养中学生的预习能力、思维能力、整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语感能力。

(一)重视自读,培养预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早以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学生学习语文要预习。预习,就是要学会自己读书。自读分三种情况进行:一种是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读;第二种是学生先自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领悟阅读的方法;第三种是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读。自读,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首先应学会使用工具书,比如查字典,做到能快速且准确地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并做好记录。其次采用符号助读,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勾段落,画重点,随手批注。再次,可根据课前提示与课后习题采取有针对性的预习,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摘记,待上课时再自行解决。

(二)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有了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加深理解,真正把书读活。我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钱梦龙老师主张用“曲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说:“‘曲问’,是我相对于‘直问’杜撰的一个词儿。接‘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比较的‘有想头’。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③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也要懂得自我“曲问”。

(三)积累知识,培养整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积累整理知识的方法,如学习制作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积累知训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记录,只有笔录下来的才是经久耐用的。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中要求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阅读教学则鼓励学生自己以科

学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把握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信息重新组合以及发现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加强阅读,培养语感能力。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叶对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④“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⑤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学生要多读典范课文,抓住语感点,有的放矢,对精彩段落,精妙语句,关键阅读,一些要求背诵的课文要做到熟读成诵,潜心揣摩。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感训练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提高认识上入手,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条件,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培养好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辅之以教师及时的启发、引导与点拔,学生时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习。教师应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学中, 教师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金子, 而是交给学生拾金的钥匙。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自如。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作为教育主导者应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 要教会学生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培养自学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在语文教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时, 进行朗读比赛,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自学兴趣, 课前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朗读内容, 让学生充分准备, 等待时机, 抓住短暂的五分钟, 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每一节的教学中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 我在讲《背影》这篇课文时, 我是给他们唱了一首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 让他们体会歌曲的内容, 理解伟大的父爱, 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最后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一环节, 启发学生大胆设疑、释疑, 树立他们的信心。课堂设疑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由易到难、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 力求做到难易适度,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四、培养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入手。实践表明,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语文课文的内容,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预习这个环节作为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预习, 但流于形式的多, 学生被动的多, 效果普遍不明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我做了如下尝试:

我除了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哪些认识的字、哪些不认识的字, 熟读课文, 理清脉络外, 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 例如“课文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哪些美词佳句?”等, 让学生独立解决, 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 分享他们的预习成果。

例如, 现代文预习, 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预习字词、课文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古诗文预习则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翻译课文, 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让每个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都有所收获。

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兴趣, 我还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例如, 教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这篇课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不在纸”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 怎样才能避免我们日常生活中借条纠纷?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在预习的时候问问自己, 我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感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等。应充分而有效的预习, 为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了知识储备, 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有了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就会在进入课堂之前对一篇课文有了扎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真正做到了预习为课堂的序曲, 培养了有目的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

五、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手段。在自学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 这就需要求师, 专家学者是老师, 而期刊、计算机网络、词典参考书等也是老师, 经常与同学老师交流心得, 谈论问题能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活跃思想, 提高自学效率。

六、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教师是这个场所的指挥人,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怎样学习和思考, 学会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学呢 ? 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生自学之法,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几年,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结并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 愿意与大家分享。

(一) 阅读提示, 明确目标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单元有单元提示, 课文前有阅读提示, 其中单元提示告诉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等, 这就有助于学生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和掌握。课前提示有助于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具体落实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圈点字词, 扫除障碍

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 边读边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标记。然后借助工具书和教学资源查出这些字和词的音形义, 并学会整理。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又能训练他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为他们自学语文扫除障碍, 为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减少了在课上不必要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的实用性。

(三) 理清思路, 提出质疑

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 完成理清思路和提出质疑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理清思路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线索以及层次结构, 品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这是自学的难点, 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赏析, 步步设疑, 然后把解不开的问题提出来, 待老师讲解时再询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的精力就会集中, 目的就会明确, 如能日久天长, 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学的乐趣, 教师的教学也会轻松自如。

(四) 知识迁移, 小结得失

学生自学了上面所讲的几个问题之后, 就进入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与运用阶段, 巩固和运用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 总结得失。

总之, 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学, 让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创造。这样才是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会学生自学, 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本领等于交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一些老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热衷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在课堂上一贯注重教, 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导者”, 而是当做“主宰者”。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前,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迫切需求相差甚远, 面对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让学生加速获取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裴丽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下, 2012 (11) .

[2]陶展.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B:中教版, 2011 (7) .

浅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3

“教会”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学”。这样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会”这种教学,是根据课文确定的目的要求,在教师逐步深入到“知其所以然”。“学会”虽然在“教会”的层次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这还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境界。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理想境界是变“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呢?我们应把指导学生“会学”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自学效率

1、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例如,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必须使他们掌握“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梗概、部分理解、弄清课文的逻辑关系、围绕中心、品味课文的重点语句”这一整体性阅读规律。

2、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要提高自学效果,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根据兴趣规律,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兴趣是小学生自学的最佳动力,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自学的全过程。

根据“注意”规律,合理安排自学时间,中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根据这一规律,一般来说,上课开始的10分钟,可先组织学生自学,自学后,课堂讨论15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自学,这样“静——动——静”的自学结构,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根据思维规律,加强自学的直观性指导,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指导自学时,应加强自学的直观性指导。除了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直观性描述外,还应把自学与学生的观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记忆规律,协调多种器官的整体功能。在设计思考题时,要把说说、想想、写写的内容穿插进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优化课堂结构,设计自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指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最优的自学程序,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变“注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为“自学式”的课堂结构,以阅读教学为例“自学式”的教学结构有以下几种:

1、自学三段式。其结构形式为:“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研究课文内容”。“初读感知”就是学生通过审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精读理解”就是根据课后提示或自学提纲的要求,逐段逐层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内在联系。“品读研究”,就是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悟后,品味课文中的佳词妙语,体会其妙处所在。

2、自练三步式。其结构形式为“试练、议练、写练”,这种结构形式是以练贯穿始终。“试练”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要求进行尝试性练习。“议练”就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写练”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读写练习,做到学以致致用。

3、自探三步式。其结构形式为“初探质疑、细探释疑、深探明疑”。这种结构形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即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桌互议,或向老师提出,直至问题的全部解决。

以上三种典型的“自学式”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各异,但它们有着本质的联系。即自学必须在课内进行,可以把问题解决于课内。学生自学时,人人必须动手、动脑、动口,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三、教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是衡量他们智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把科学的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教给最基本的读记方法,培养自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滴水穿石”的功夫。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应逐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记方法,使他们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拿到一篇课文,一边看一边在书上圈划批注,碰到生字用“O”把它圈起来,优美的句子用“~ ~ ~ ~”线勾划出来,疑难之处在旁边打 “?”等等。一边看,一边在课文上写间要的批注。

2、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学语文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阅读基本法:即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分层、归纳等方法。

质疑学习方法:质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这种方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边读边质疑、释疑,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生疑、知疑、释疑”的矛盾转化过程,在学生质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要领。即质疑的内容,必须是课文的重难点。

理解记忆法。例如背诵一课篇幅较长的文章,就可以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理解记忆法。即先通读全文见遍,记住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理清各段的逻辑联系,逐段记忆,最后熟读成诵,把各段内容连贯起来记忆,形成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性认识。

学生对以上三种自学方法的掌握,必须经历一个“阅读——认识——再阅读——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现成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一种自学方法时,必须经历“感知——理解——记忆——巩固”的认识过程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加速自学方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会——会学”这三个教学层次,教师只有在研究“会学”上下功夫,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4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

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

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栾迎春

自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是以独立为核心,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及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的数学自学活动是综合性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上,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学生应该是主动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庞大群体。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自学能力,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寻求进步的强烈愿望。都想成为学习成绩拔尖,又多才多艺的孩子;成为让老师夸奖、同学羡慕的人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强烈愿望。孩子们不能成为最好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是因为他们暂时的、实际的能力还达不到造成的。老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要放在提高能力的训练上,而不是反反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或者总是质问他们“为什么学不好?”还有就是,我们要明白孩子持久真实的自信,源于他的不断进步中。也就是说,不论每个人的水平高低,只要他处在不断进步当中就会自信,一旦停止进步,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

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长期坚持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去发现问题,去观察比较,通过玩风车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还会通过实例去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这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有些知识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通过活动角,加深对角的种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拼摆七巧板,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等等。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越来越强。

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自己有独立学习的潜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究知识形成的规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学。

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本身要转变教学观念,敢于放手,大胆尝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要有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资料,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这样才能为学好新课做准备。

学生的自学也要贯穿课堂始终,依据思考题,练习题展开疑问,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知识,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也是一种自学能力的表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的特点,灵活组织学生自学;先学后教;先讨论后归纳,先独立探讨,再小组交流;先讲解难点再让学生看书巩固理解,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对于讲概念的内容,要按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去引导,而不是去背结论,明白的结论是有具体材料归纳总结来的,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讲法则的内容,要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注解,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大家参与,直到弄懂,这样才能体现注解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55-02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的一种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学”不是指广义的“自己学习”,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自愿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在教师、家长的逼迫下,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一个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地学习,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不能吸收并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并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反之,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快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初中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与学生都因此受益非浅。教师上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课前学生如果自学、预习了,课堂内容也就易消化、吸收,课堂时间相对也就充裕,内容安排也就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信心十足,如虎添翼,这便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经过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我在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英语的“新鲜感期”即初一起始阶段的关键时期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新鲜感和神秘感,教师应树立学生“英语不难学”这一观点,排除心理障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记忆方法;防止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初二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两极分化时期,更应该加强学生兴趣的提高,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习兴趣。比如:初中低年级学生可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采取游戏、歌曲、绕口令、竞赛、猜谜等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对初三学生可采用复述、缩写、演讲、写作及指导阅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简易读本和其他一些语言地道流畅、故事情节有趣、插图美观的读物,创造情境和语境,激发学生对国外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抓好基?A知识的教学与巩固,是英语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让学生掌握英语的结构。“讲授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因而,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快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深度、难度和巩固程度,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我想教师要教会学生两种基本能力,即语音拼读能力和查词典的能力。实践证明,拼读和国际音标没有掌握好,就很难过“单词关”,而“单词关”是造成初

一、初二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借鉴好的教学法,吸收好的经验,使语音的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效果。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记忆单词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过好语音拼读和单词记忆这一关。为解决语音拼读这一问题,我采用“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在学生基本掌握语音拼读后,我便开始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自己看音标学拼生词,在我进行教学之前,请同学起来把生词读给大家听,检查他们预习的情况并及时给以鼓励。长此下去,同学们逐渐养成了上新课前自觉自学拼读生词的习惯,拼读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同时,我经常向他们传授记忆单词的方法,如:按音节拼读记忆单词;利用读音规则记忆;把同音异形词归在一起记;或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等进行释义、造句、替换等单词操练方法;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和拼读生词的习惯和能力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教会话、课文前,布置他们预习,要求他们把会话、课文中出现的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词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同时布置几个问题要求回答,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简明的英语说出课文的主要意思,促使他们有目的地思考,逐步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不断得以提高,为以后难度较大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是查词典的能力。“词典是英语学习无声的‘良师益友’”。

事实说明,学会查词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判断能力。

总之,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就有可靠的基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成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素质得到提高, 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我首先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 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 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 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 如:园 (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 、披 (用手披) 等。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区别许多形声字组:喧 (用嘴做宣传) , 浩 (水很大) , 伏 (狗趴在人身边) , 胞 (身体中的细胞) , 涟 (小水纹) , 杖 (用木头做的杖) , 凄 (让人感觉凄凉) , 蛟 (蛟龙是大虫) , 咛 (用口叮咛嘱咐) , 跑 (用脚跑步) 抱 (用手抱) , 雾 (像雨一样的雾气) 等等。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 但需逐步掌握具体查字方法。每学一篇课文都首先让学生预习, 找出生字, 然后查字典, 读准字音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字的含义, 学会字的应用。

在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学生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 讲自学汉字的方法, 并进行个别辅导。归纳识字方法:找 (找出生字) 、查 (利用工具书查字义) 、读 (读准字音) 、记 (记住字形) 、写 (能准确默写)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 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 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 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准确。学生提高了识字能力, 学习兴趣就相应提高了, 从而阅读、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开始,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告诉学生不要惧怕, 只要跟老师认真学, “你能行”。为此学生们满怀信心, 我也满怀信心, 师生开始了学习阅读的旅程。

首先我为学生印刷了一小册阅读短文。我们每天利用十五分钟来学习一篇短文。在学短文前让学生课前预习, 把生字排除。上课先请一位学生读短文, 然后大家齐读。之后由学生归纳出每自然段的段意。开始时, 学生概括段意的准确性有些问题, 这样的学习经过半月之后。情况就有了转变, 半数以上学生已学会了怎样去阅读短文, 一个月后有了起色, 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阅读, 全班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导入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 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 恰当的导语就是学好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新颖别致的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 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从而开启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门。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我采用实物、图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 创设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 鼓励、表扬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情趣。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 古诗背诵, 成语接龙, 名言交流, 歇后语对接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 有了阅读能力就有了阅读兴趣, 从而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 多读

1.我在班里开了个“读书角”, 有故事、散文多种优秀读物,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段;充分利用每周五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 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写日记, 还要求用至少半小时时间阅读书籍。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节语文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一篇好文章, 师生共同细细欣赏。各种文章见多了,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学生还坚持写日记。这样, 学生思路会开、词语会精。

3.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 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课间时间面批, 批改效果不错。学生写作积极性越来高, 自然水平也越来越高。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终于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 加强评讲

1.读好的例文。

2.找出病句写在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小老师帮其改正。

3.学生互相评阅。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再训练”教学模式,营造自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探索、讨论和得出结论后,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即使是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只是点拨、启发。当然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但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已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每堂课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师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实践证明,运用“先学后教,再训练”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生充分创造自学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课堂自学氛围,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高效地自学,从而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自学水平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名著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忽略课本。名著要读,但要有针对性地读,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特别是逐句逐段阅读教材,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说这个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同事也常会小看。似乎要脱离课本、“高屋建瓴”,才表明教师有水平。殊不知阅读教材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字、词、句、意等构成自已的知识体系,而教材则是科学地呈现这一知识体系的载体。我们知道,教科书在编写时,在知识点的呈现和阐述上是符合学科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却惮于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学习课文的知识体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教材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字、词、句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字词要重复读,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投入,作好标记,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在初步形成阅读习惯后,教师便可以提出更多更高的阅读要求,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课外材料。对于范文的讲解,也可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引导学生用感悟和领会,确定最佳的阅读方法。

三、创设课堂活力,激发自学兴趣

教育心理认为,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说,把学生的注意保持在课堂上,保持在每一个环节中,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主体的情绪状态,是保持注意,特别是保持有意注意、长时间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是情绪功能的动力所在。课堂上学生情绪状态会影响教师,教师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而不能使部分学生消极的情绪影响了自己。要从自己做起,教师就要保持良好的激情。即是积极地投入情感,用心地施教。让这种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自觉地、主动地、愉快地共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因此,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首先就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基础,也是课堂活力的保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复习引入新课,提高自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复习引入,评价引导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对课堂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课堂教学情绪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激活原有认知结构,对学生将要进行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需知识,进行温故、铺垫,清除认知缺陷和思想疑虑,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造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并顺理成章地进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阶段。例如,我在上初三《海燕》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二下学期历史剧《屈原》选段《雷电颂》,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充满激情的课文,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光明的无限景仰和渴望。课堂上,我先播放了《雷电颂》,然后再范读了《海燕》课文,要求学生认听读、体会,思考作者对海燕的赞扬,在范读过程中我很投入,那次朗读,似乎是我自执教以来,朗读最投入的一次,因为两篇文章对比,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都在发自内心地朗读。这样的复习铺垫看似复习旧知识,实则是在学习新知识。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9

新会实验小学阮彩玲

“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古人说得很好。一个小学生如果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第一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切、可信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从心底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念头,学生有了我学数学我作主的念头,自学的兴趣就由然而生。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2页“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时,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教材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分月饼情境,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老师说:“有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老师又说:“如果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 老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分月饼的情境,由于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个小朋友正在分一个月饼,一人一半。有的学生还大声说出这个月饼的一半是它的二分之一;有的还说我会写出二分之一,写作:,先写一条短横线,横线下写2,横线上写1。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老师马上表扬他们会看书、会思考、会发现。同时,老师指出中,2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是分数的分母。1是表示其中的1份,是分数的分子。这时有些鬼马的学生悄悄地说昨天预习时我从妈妈口中已知道了。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 1 1212的学习氛围,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自信,自学兴趣得到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古人说得很好。一个人不能一辈子都依靠老师,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考中,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懂得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因为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所以学习的方法不能作为知识来教,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查、自己评价,在自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到一定阶段,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自学方法。学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得到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6页,例2把图形分类时,让学生从教材呈现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中获得信息,进一步把握不同的四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自学中明白教材场景中展示的二种不同分法,方法一是按照四个角都是直角进行分类,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二是按照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进行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为一类。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的自学成果的同时适时点拔、引导,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四边形分成不同的类别,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分法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方法三是按照四边相等进行分类,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四是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等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图形分类,特别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数学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提高自学效率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小组成员共同自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合作的意识。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思维的交锋,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如果每个成员都只顾着自己的发言,没有针对同学的意见提出反驳或补充,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成效不大。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激烈辩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达成共识,得到所讨论问题的合理答案,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共同自学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必须有序、有效地进行,大胆放手学生自学、讨论,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

1、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职责分明到位,适时调换。

3、在合作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分析、总结,不能流于形式。4、教师辛勤地巡视,及时指导合作学习的方向,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1页“周长”时,提前一个晚上布置同学进行新课预习,第二天一上课,老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和口述合作学习的提纲:

1、教材明确指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你们能用彩笔描出书本呈现的实物和图形的周长吗?2、书本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好又快又多。开始小组学习了,只见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用直尺分别测量出规则图形每条边的长;有的用绳子绕树叶、圆等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的边缘一圈的长度,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认真地记录测量出的数据和专心致志地计算着;有的一边测量,一边解说;有的在归纳总结„„老师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其中,在讨论时巧妙引导、点拨、诱导,把讨论引向高潮,适时发问:测量圆的周长

除了可以用绕绳法,还可以用什么法呢?顿时整个课堂沸腾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突然有一个小组灵感突现,只见一个同学大声说: “还可以用滚动法,先在圆上定个起点,再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老师让我们组给同学们演示一次。”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看了他们组的精彩演示,大家都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老师及时表扬了同学们合作的精神和精彩的发现。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美滋滋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0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浅谈 篇11

一、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1.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既有心理和机能的执行部分(如一定技能),又有智力操作和心理机能的调节部分,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能力。”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独立地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高效率的自读、自写、会听、会说、会思的能力。

2.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因素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综合性能力,由自学态度、自学智能、自学技能三种成因素构成。

(1)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性因素——语文自学的态度。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自学内动力,促使学生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生认知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了自学语文的意向,激起了自学语文的动机。学生通过积极自学,获得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成绩,从而体会到自学的乐趣,便会形成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悦感。

(2)語文自学的智能。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由多种智能因素构成。感知与观察、记忆与思维、联想与想象都是必不可少的智能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组成综合性的智能结构,影响着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语文自学的技能。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在掌握语文自学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学习技能: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理解题目的能力、把握文章层次的能力、理解文章思路,提纲挈领的能力、捕捉中心句或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找出写作方法的能力、找出并读懂重点词语、句子的能力、提出疑难词语或问题解答的能力、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要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任务来完成,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要破除急于求成,包办代替的做法,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轨迹。

2.培养学生语文科学的自学态度

自学态度是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培养积极的自学态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和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语文自学的榜样,应该注意选择同班、同年级、同学校的学生自学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重在自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自学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3.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倍功半。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学生们产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它深刻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以“读”生趣。

4.启发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需要得到启迪。要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欲望。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讲究“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思考、探索的价值。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语文单元教学,自学能力,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 把学习定为再理解、掌握、巩固, 运用人类的知识少。学生的任务是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下来, 将形成的定律、结果再检验一下, 导致学生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 也不知道做学问的办法, 没有教师灌输就没有学习内容, 自然不会自主学习。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办法是学生学, 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取新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 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才能交会学生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呢? 单元教学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它体现了教材和教学的规律性、阶段性和系统性, 而现行教材, 不仅体现了这个特点, 而且有所创新。一是以单元指要为先导, 明确教学目标。二是以读写为中轴, 透过活动, 由课内向课外延展。三是读分三个层次, 固定课型。四是写有三个步骤, 坚持读什么写什么。五是一个单元一个训练点, 一个读写小循环。 ( 摘自第一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着眼围绕单元教学, 只要进行单元设计以一篇或两篇带动一篇或几篇。导读、阅读、练习、写作考察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

一、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在单元教学中, 教师根据目的要求处理好单元内部各篇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化, 如学习第一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从内容上看, 都是写师生情的; 从创作手法看全都运用的叙事和抒情, 但每篇的侧重点不同, 《我的老师》是选取感受最深几件事, 侧重的是抒情, 要理解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再塑生命的人》运用铺垫手法来刻画人物, 抒发感情, 其中还有对“我”的动作行为及心理的描写; 《我的早年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充满轻松的调侃与自嘲; 《王几何》则是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侧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在学习本单元时, 既要按照每一课的目标进行教学, 又要引导学生写文章可以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手法, 选取不同角度表达同一主题。这样就把整个单元贯穿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精讲多练以练代讲

精讲是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 学知识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但老师要讲重点, 疑难处, 关键处, 把讲压缩到最低限度, 让学生多读, 多思考。

尽管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名篇佳作, 但也不能不分主次, 面面俱到。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是写四季不同景色的抒情散文, 偏偏俱佳, 景景优美, 但学习是要有所取舍。可以讲春的五幅图画中的一幅, 如春草图, 其余四幅图画让学生仿照春草图自己分析, 余下课文根据要求自己阅读, 以达到练的目的。在精讲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以练代讲, 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素质。

三、比同存异

第一册语文课本中介绍了一种叫比读法的阅读方法, 运用比读法, 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 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自学能力。求异就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想象, 对课文进行重新处理, 根据课文提供的条件或创设情境或改变结构或改变角度和补充情节,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比较好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单元内部比较, 第一册的第一单元都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都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都有时间地点人物, 但写法不一样。《羚羊木雕》运用顺叙插叙, 讲述了一个孩子之间珍贵的友谊和对世事无奈的故事。《散步》运用顺叙侧重写了一家人的浓浓亲情。《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以追忆的形式写母爱的深厚; 《散文诗两首》 (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借景写人, 托物寄情, 以花喻人, 极其自然的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通过比较, 很容易看清各篇脉络特点, 记叙顺序。不同文体的比较如写作重点也不同, 引导学生区别, 诗歌与记叙文写法上的异同。

四、传授自学方法掌握自学本领

古人说,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 终生受用不尽。我们要教给学生打鱼的本领, 让他们自己去找鱼吃, 让学生自读课文就要交给学生自读方法。

读课文一是过语音文字关, 学生在此阶段, 初步感知教材, 要培养学生熟练的使用字典和词典, 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二是审题, 要从题目和文章的关系上来理解题目的作用。如《秋天的怀念》从题目上看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三是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这一步要理清文章结构, 可以划分几层?中心和主题是什么? 写作特点如何? 例如记叙文, “写了什么”指弄请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写的”指找出人称、顺序、线索, 详略、中心、描写方法、环境。“为什么这样写”是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是做作业,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作业本上反应出来。这样, 学生就学会了怎样读书, 培养了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素质。

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 以后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脚, 大胆地让学生自学一些课文, 甚至某些单元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及时查缺补漏, 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一篇:致全行员工的公开信下一篇:整村提升改造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