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域文化的论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体育品牌;体育消费者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必需品。体育产品的极大丰富化让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时往往难以选择。而在选购这些体育产品的过程中每位消费者都有着独特的选择标准。在这其中,一件体育产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归属性则是这些标准中最具说服力的。而能使品牌产品呈现出这种特质的方式就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件产品通过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传递出某种设计语言,并使之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那么此产品将会深受该消费者的喜爱。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当今这个时代的“消费”概念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了。尤其是随着人们认知意识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这个概念的其他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文化性、社会性以及符号性等。尤其是符号属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为国民消费的一部分,体育品牌的消费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在《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作者概述了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阐释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符号在消费者心中的传播。在《符号消费的意义解读》一文中,论述了符号消费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并从品牌角度探究了构建符号消费意义的方式。在《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及体育消费分层》一文中作者探讨了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认为符号消费正成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但是,关于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中的运用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促进体育品牌符号消费的重要途径,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该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的运用,为以后体育品牌更好地传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源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造就了这个地区特有的丰富印痕,是一种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人类再将这些地域文化现象透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将其具象化,构思出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图形,就称之为地域文化符号,它同时也是代表该地域文化显性及隐形特点的所有符号总称。在产品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地域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多样性和原创性,而且还能够使消费者内心中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购买欲。
2体育品牌中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个体育品牌想要其新产品在大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将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其中不失为一种捷径。在保持自身产品特征的前提下,对所销售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提取、概括、抽象,借助有形的、可感知的文化图形具化为文化符号,使它们在体育商品上给人以冲击力和新鲜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1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与提取
体育品牌在设计生产一件新产品时,首先要选择能代表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关键符号,用来形成产品的基础构架。能高度概括该地域文化特点且能运用在设计上的代表性符号很多,但是在选择和提取时,应该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建立在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充分了解之上,使其能更好地与产品相结合,展现出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魅力。当然更多时候,在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和提取上,耐克公司都有着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个体育品牌巨头在的夏天,推出了一款带有北京地域文化符号的产品,引发了运动球鞋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在这款体育产品中,耐克选择了极具老北京元素的“四合院”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整款产品运用了砖灰色为主色调,这与北京特有四合院建筑颜色不谋而合。产品两侧让人一看就能立马联想到历史悠久并历经沧桑的墙砖。而仿古皮革本身的特性使得每只鞋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皮革纹理。北京胡同中遍布的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例如:金色的门口,红火的灯笼,“囍”字,鞋舌上的铜狮子以及鞋垫上“胡同”的字样都被耐克精准地一一选择提取,并运用在了整款产品上,这些奇妙地选择都迅速地拉近了该体育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使得该产品受到广泛好评,销售场面也是十分火爆。
2.2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和创新
《周礼·考工记》序目 :“橘逾淮而北为枳。”草木如此, 人的性情气质亦然。《荀子 ? 孺效》有云 :“居楚则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 积靡使然也。”后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习积了生活之地的风俗习惯, 使得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气质面貌。
文学作为“人的文学”, 受到了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法国著名文学思想家泰纳就曾指出, 影响文学创作与发展有环境、时代、种族三大要素, 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影响很大。在现代地域小说中, 南北作家由于成长于不同的自然环境, 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常常是突显着南北差异的, 如, 北方作家常常并善于描绘地域辽阔之壮美, 南方作家则能通透地描绘出山水之柔美。
除了描写的自然环境之不同外, 现代地域小说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流派风格无一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将中国现代地域小说的艺术取向引向了不同的两种风格。正如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说 :“大抵北方之地, 土厚水深, 民生其间, 多尚实际。南方之地, 水势浩洋, 民生其际, 多尚虚无”。北方地域辽阔, 土地贫瘠, 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相对于温暖多雨的南方是较为艰苦的。在这样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 北方人必须具有一种“抗争自然”的意识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 北方人滋生出了一种生命的忧郁感和哲理的沉思, 但同时也成就了他们独立坚忍的意志和豪爽激昂的性格。而南方气候清新温润, 山林江河众多, 满目山清水秀。生活在这种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下, 南方人性格开朗活泼, 感情细腻柔和, 生活富于情趣且兴趣广泛。在北方人“抗争自然”的时候, 南方人早已学会了“享受自然”, 感恩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赐予的较好的生活条件。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使南北文化在美学上存在着几乎相反的风貌, 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 北方则是“铁马秋风塞北”。南方柔美, 妩媚婉约, 充满阴柔之气 ;北方壮美, 豪放刚劲, 具有阳刚之气。南方文学呈现出的是明丽如画, 秀丽动人 ;而北方则沧桑如歌, 悲怆感人。在文学风格上, “南方文学笔调柔和舒缓, 从容不迫, 荡漾着纡徐轻松的旋律, 于细波微澜中点染出一幅幅升级盎然、风光旖旎的‘清明上河图’, 洋溢着喜剧精神 ;北方文学粗犷豪迈, 昂扬激越, 喧腾着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格调, 于大气磅礴中谱写出一部部高亢雄浑的交响曲, 响彻着悲剧精神”。1 地域小说是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 阅读北方地域小说时所感受到的苍凉辽阔的奋进之感恰如“悲剧”使人震惊, 给人力量, 激励人们勇敢向前。而在阅读南方的地域小说时, 读者们往往感到一种“喜剧”般的愉悦, 令人伤心悦目, 精神上获得放松和慰藉。例如, 萧红的《北中国》中大量对雪的描写就让人感受到了东北冬日的冷峻, 尤其, 是她用“轻纱幔帐”来形容绵绵细雨是十分准确的, 只有把“雪”当做了生活中的部分才会有如此精准的描写。试想, 若是一个从未见过雪的南方作家来抒写对“雪”的感情是不会如此准确而动人的。在阅读萧红的作品时, 人们会对生活在日军侵略下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感到震惊和痛惜, 同时也会燃起胸中的爱国之情, 从而使人真正理性地去思考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而在阅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时, 人们更多地感到的是沈从文对“水”的喜爱, 湘西的人如湘西的水般温润善良隐忍且有力。湘西的人是那么的富有人性美, 人们在阅读了小说以后, 内心像用湘西的水洗净了一般清澈, 像听到了湘西的对歌一般喜悦。
二、人文文化
严家炎曾说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 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 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 例如, 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而越到后来, 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2
1、语言
南北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现代地域小说以方言特色为首要标志。南北文化影响下的语言运用特征是 :北齐南繁, 北方作家们的小说语言比较单一, 容易理解。而南方作家们使用的小说语言则比较复杂, “土话”较为丰富。
北方的地域小说语言风格受到了他们粗犷直爽的性格影响, 作家们习惯于直接的表达, 较少有对情景的细致描写。从而形成了北方地域小说严肃正直, 质朴醇厚而又略带粗糙的语言风格。“东北作家群”生活在倍受侵略之苦的东北地区, 这使得他们使用的语言更加朴实客观, 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的语言就散发着严肃冷峻的语气, 情感色彩淡薄。“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是善于运用农村“土话”的北方作家代表,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语言运用带有政治目的, 像《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所说的话都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例如, 二诸葛多次向区长说着“请区长恩典恩典”。这句话其中就隐含了一种政治上的“上下有别”, 表现出了人物的谨慎微小的“阶级感”。这样的“土话”是通俗易懂的, 但较之于真正来自民间“土话”的南方地域小说则要稍显逊色。
在南方现代地域小说中, 整齐划一的语言书写是难以做到的。南方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来往交流, 使得南方方言繁复多样, 各种方言复杂且自成系统。南方作家们在创作时时常使用小范围的本土“土话”, 而这些“土话”并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大同小异, 即使同属于南方地域小说, 但在理解南方不同的地域小说时, 语言成为了一道关卡。例如, 鲁迅所写的江浙“土话”和沈从文所写的湘西“土话”就完全不是一个语言系统, 读者若不去查证和理解这些“土话”的含义和带有的感情色彩, 那么, 真正读懂南方的地域小说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对江浙和湘西的地方方言稍作了解, 否则很容易忽略作家语言运用的技巧。而在阅读北方地域小说时, 语言障碍则小得多。不同于北方文化的豪爽慷慨, 南方文化以“水”为基, 崇尚柔美, 这奠定了南方地域小说细腻、柔和、流畅的语言风格。南方作家在描写人、事、物时, 常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和北方作家那种冷峻质朴的语言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 鲁迅描写江浙农村的小说, 《祝福》《明天》《孔乙己》等小说, 运用的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鲁迅通过运用细腻而深刻的语言让他笔下的人物都鲜活起来, 而每个人物又都饱含了鲁迅自己的价值判断。
南北语言在现代地域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表现, 那就是语言的幽默。老舍作为“京味小说”的大家, 小说创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京味幽默。老舍用具有浓重北京文化气息的白话、俗语、俚语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平民市井的幽默。《开业大吉》中的行骗“医生”们用充满京味的“套近乎”的幽默语言使一个个病人相信了他们的谎言。老舍运用的是北京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去塑造人物,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巴蜀小说的代表作家沙汀则就不同了, 《在其香居茶社里》《代理县长》等小说中都运用了很多巴蜀的土话, 俚语, 这些土话, 俚语是完全取自民间的, 沙汀似乎没有慎重考虑过它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塑造人物时只考虑人物本身的需求。在不同的场合, 人物会说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话来, 甚至有些当地的粗暴语言都被写入了小说。读者在阅读沙汀的小说时, 需要了解巴蜀的文化背景, 否则, 很容易误解这些粗暴语言的运用是种瑕疵, 不能充分理解有些粗暴语言在巴蜀文化中是一种幽默甚至是一种亲近的表现。老舍和沙汀的语言幽默艺术都是植根于所处的地域文化之中的, 如果不了解北京文化和巴蜀文化就简单地去评断两位作家的语言幽默艺术都是片面而肤浅的。
2、思想传统
中国南北自古就传承了不同的思想传统。北方属于麦菽文化, 兴儒学, 儒家的理想在于社稷钟鼎, 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滋生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就使得北方地域小说多关心现实, 多描绘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 探索人在社会背景下如何生存的问题, 现实主义色彩浓厚。而南方属于稻作文化, 以道家文化为主, 道家志在山林, 看重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崇尚自然, 富于幻想, 注重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理想世界的把握。因此, 南方地域小说关心人在自然背景下的生存状况,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了地域小说作家自身的性格, 进而使得他们所创作的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印记。“因为诸种地域文化因素, 只是在各个地区人们的性格中, 才能得到最充分、最生动的综合, 并且在个性的千差万别中显出其共同的色调, 而这种色调又与其他地区的人们相区别。”3
自古以来, 儒家文化作为统治阶层推行的官方文化, 很早就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地位。儒家文化教化深厚, 重视现实, 政治观念强, 北方由于长期处于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带, 儒家文化早已渗透到了北方知识分子的血液里, 他们创作的地域小说中的人物, 大多都关心国家社稷具有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在这些人物身上, 人们可以找寻到儒家所推崇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和道德意识。特别是忧患意识, 儒家文化使得北方作家们对于社会、国家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创作出的地域小说明显带有一种“社会教化”的目的, 北方作家们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说去影响读者, 期望读者能够对国家命运和文化积淀有深切关怀。极力张扬传统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重义轻利的人格风貌的山东作家群就是其中的显著代表, 如, 陈忠实试图连续三秦文化的“根”, 张承志则开掘塞外蒙古大草原的文化意蕴。而南方作家们所秉承的是“无为”的道家文化。不同于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对伦理、政治的超越, 超越一切束缚的精神。否定一切外在束缚, 追求自由无拘, 以此来化解人生的烦恼。所谓“无为”, 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但在尘世中开辟一片净土的理想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浪漫的气质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南方的自然环境使人对自然有一种本真的向往, 南方人的基因中相较北方人有更多的自由浪漫的气质。不同于北方地域小说的崇拜理性, 南方地域小说呈现出的是一超脱空灵的意境。北方地域小说注重家国意识, 而南方地域小说则更注重的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揭示和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也就是说, 北方作家更关注的是“社会属性”的人, 而南方作家更关注的是“自然属性”的人。沈从文的小说就是对复归人性的强调, 他的湘西小说表达了一种渴望人性回归的呼唤。楚文化造就了湘人崇情尚性的浪漫情怀, 特别是“与吴越、齐鲁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乡民相比, 湘西男女在情爱方面是相当自由的, 带有原始情爱的意味”。4《媚金, 豹子与那羊》就是一篇带有神秘巫风色彩的表现男女之间原始情爱的湘西小说, “一个熟习苗中掌故的人, 他可以告诉你五十个有名美男子被白脸苗女人的歌声唱失魂的故事”, 小说中所描绘的神秘的迷人歌声会令人失魂落魄, 神不守舍。
3、文学传统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一直被视为北方文学的文学传统。《诗经》植根于现实生活, 朴实无华, 沧桑悲怆。遵从这种文学传统的北方地域小说豪迈激昂, 向往英雄般的悲壮感, 在艺术手法上更加崇实, 多用直陈。而神秘瑰丽的《楚辞》成为了南方的文学传统, 南方地域小说笔调柔和舒缓, 生机盎然, 追寻轻松愉悦之感。《楚辞》发源于南国楚地, 驰骋在理想的世界中, 以此为传统的南方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崇虚, 多用比兴、象征。
举例来说, 赵树理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没有营造精彩度和神秘感, 一切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 仿如记述的是一件发生在了某个村子的真人真事。在人物刻画上, 大多透过人物的语言, 较少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整个小说只为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所表现的乡土文化不是营造出的而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南方的地域小说崇虚的代表则当属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他们注重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叙述来呈现故事的发展。
摘要:中国地域广袤辽阔, 无论自然地貌, 还是语言等人文文化都有很大差别, 南北文化的不同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之中。中国现代地域小说正是受到了南北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小说流派, 如, “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 “江浙小说”, “西北小说”, “中原小说”, “东北小说”, “巴蜀小说”等等。本文拟从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南北地域文化对中国现代地域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南北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代地域小说,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成都:巴蜀书社, 2003
[2]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3]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理论与创作.1995年, 第1期
[关键词]地域文化舞蹈创作影响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05-03
舞蹈艺术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地域文化是在人类的聚落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以世代积淀的集体意识为内核,形成一种网络状的文化形态、风俗、民情、宗教、神话、方言,包括自然生态和种族沿革等,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1]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都弥漫着独特的气息,不同的地域中包含着不同的文化色彩,而这些地域所具有的多彩文化正是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底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文化是滋养和孕育杰出艺术的根源,是一个成功艺术作品灵魂、精神和根脉的体现。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滋养出了无数生动而又鲜活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成功的艺术作品犹如天空中不断闪耀的璀璨星星,散发着无限的光芒与魅力。历年来的舞蹈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每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舞蹈作品,都势必富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渊源,当然,其创作也必然会被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2]对于地域文化的内涵专家们众说纷纭,每个人对于它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实在笔者看来,它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并不局限,大可以大到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层面;小可以小到仅仅是指某一个具体地区的自然环境或是生活形态,像方言、宗教、神话、风俗、民情等。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民间传统仪式或是一个简单的古老传说,都应该是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舞蹈创作内容上的影响
(一)提供丰富创作素材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3]大量的、丰富的素材可以强有力地支撑舞蹈作品的创作。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具备了各自独有的色彩,从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所以每个地区都必然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而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都是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其作品的产生往往也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对生活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有意识地筛选、提炼、概括、整合,随之再把它完整地表现于作品当中,这样才能形成舞蹈艺术中的完整作品。
如辽阔而又奔放的蒙古草原风情就为蒙古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带着浓厚地域文化气息的素材,像挤奶、放牧、骑马、摔跤这些常见的生活场景,还有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和茫茫的大草原这些独特的地域风景,都能十分强烈地激发出人的创作欲望。再看那沟壑纵横、厚重雄浑的黄土高原上,粗犷豪放的秦腔,高亢嘹亮的信天游,铿锵奔放的腰鼓,勤劳、朴实的农民,这些也都是依据三秦文化来进行舞蹈创作时常见的素材。有些民族和生活地域本身所固有的显著特点也是创作的一大来源,比如云南当地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多彩多姿的热带雨林、美丽的傣家山寨、珍奇的动植物等,都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使得依托云南这一地域而创作的舞蹈作品因它那浓厚的地域特色而独树一帜。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有亚热带地貌特征,有着少数民族多元、多样的文化背景,也是有着原始图腾文化的地区之一,这些同样是舞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舞剧《妈勒访天边》是一部诗意盎然、恢宏壮美,充分展现舞蹈本体魅力的舞剧佳作,它是依托地域文化,吸收广西原始图腾歌舞的理念来编创的。舞剧中表现了一位坚强的壮族母亲和她勇敢的儿子,到天边去寻找光明的生命历程。舞剧凝聚着壮族人民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美好明天的民族精神,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品中大量的民族歌舞充分展示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壮族风情风貌;在音乐方面采用的是广西独有的三声部无伴奏合唱,力求一种朴实自然之美,使之与壮民族古风民俗更契合,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二)提供大量题材的选取
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编导对其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过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4]题材并不等同于素材,只有对素材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整理以后,才能称之为题材。任何自然界和社会中呈现出的各种事物和形态都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编导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对这些事物予以再现。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不可能并且也不可以脱离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在进行创作时也势必会不自主地受自己所生存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就如大家所熟悉的舞蹈家杨丽萍,她的舞蹈作品的题材大多是依托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杨丽萍的家乡在美丽的云南,她从小生长的这片土地就与她的舞蹈创作息息相关。正是云南这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杨丽萍的舞蹈创作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柔美灵性。她蜚声中外的舞蹈作品《雀之灵》,就是以孔雀为化身进行编创和表演的。孔雀这一形象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自然文化代表,是图腾的象征,更代表着云南少数民族人民对于美丽与神圣的向往,舞蹈中表达出纯净和圣洁,就是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她创作的《云南映象》也是就地取材,将云南的乡土歌舞与民族舞蹈重新整合,是充满着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云南印象》有原汁原味的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舞技,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强烈的云南民族风情舞蹈。这两部作品是杨丽萍舞蹈创作的顶峰之作,是对云南浓郁地域文化的完美再现。
三、地域文化对舞蹈创作风格上的影响
(一)地理性地域特征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舞蹈作品的风格是编导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不同编导创作的作品会有着不同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着地域的属性。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由于他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甚至文化修养、思想情感不同,因而他们在舞蹈创作的表现手法上,艺术风格的形成上,都离不开所选题材的地域性特征。著名编导张继刚,他出生在山西,受三晋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他创作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的民间歌舞,其表现形态和内在情感无不刻上地域的印记。张继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汉子,他的舞蹈创作总是包含着对黄土文化的深切情感,始终固守着他的“黄土情结”。他自认为是“农民的儿子”,笃信“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这一朴素而深刻的农耕文明精神。正因张继刚有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根基,所以他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例如《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一系列舞蹈作品,都充分挖掘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尽情讲述了黄土高原人的悲欢离合。山西所特有的三晋文化使得张继刚的创作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性,他创作的这些作品的风格也正像黄土高原一样,坦荡从容、朴实无华。张继刚这些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孕育他成长的这片地域文化。所以说,优秀的舞蹈作品的产生,一定会带着编导所关注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面貌。
关键词:地域文化论文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媚外,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 地域文化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究论文
★ 地域文化范文
★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作文
★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 地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融合论文
★ 浅析给水系统的运用与分析论文
★ 关于地域文化的议论文范文
★ 环境工程水处理下曝气设备运用分析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21世纪,文化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递增相互推进,带来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和文化消费的大幅增长,以北京市为例,首都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809.5元,比增长1.03倍,年均递增15.2%,比同期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增幅多了5.7个百分点.但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还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
作 者:汪辉 程妤 作者单位:汪辉(法国哥诺贝尔高等商学院)
程妤(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跨文化交际会对双方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局限于不同国家之间人们的交流。因为文化是一个人文的、相对的概念, 是人类生存的状态, 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下的行为系统。不同的生存状态, 比如地域的不同就会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那些行为特征的总称, 行为特征是清晰的语言、制度、道德和礼节的法则、意识, 一种具有延续性、累积性和进步性的符号过程等。只有人类才具有使用符号表达事物的能力, 人能自由地, 随意地赋予事物、事件、物体、行为以意义, 清晰的语言是使用符号最大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式。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一般符号, 特别是清晰的语言产生出来并延续下去的。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 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 也是传统和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媒介。我们必须在语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思想和行动, 任何人都无法超出语言的束缚, 尽管这种束缚是无形的, 它不仅是语法和逻辑的束缚, 而且也是文化和传统的束缚, 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某种文化承诺。地域文化和语言变体也是同样的道理。
2 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域的语言变体
一般来说,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如海洋、山脉、河流, 以及其独特的人文精神等, 全部或者交叉产生的对于文化独特的、不可变更, 也无法人为变更的诸多影响。这种文化突出了地域的特点, 或者固守, 或者排斥, 或者融合并增加着自身的色彩, 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也不再是特指某种经济状况下的物质层面, 而是直接受制于地域限制和已经具有的人文精神, 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状况。
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人口, 分布在广阔的地域, 与此相应, 汉民族文化也包含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的语言变体也各具特色, 现在一般把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这些方言彼此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别, 各自构成一个系统, 但在语音方面又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语法和词汇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方言这种语言变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 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由于有相对独立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思维方式, 在语言上也就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并以此形成了各自的方言圈。但是, 真正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还是文化。使用一种语言变体就意味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
3 地域文化对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维系有种种条件,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而作为这种认同的主要表征就是民族语言。一般来说, 一个充分发展的民族, 都有供这个民族全体成员使用的语言。无论是政府文件, 还是报刊、广播、电影、文学作品、学校课本等都使用这种语言。因此, 在这个区域之内, 无论哪个地方的居民大多数都懂得它, 至少是能读懂或者听懂, 人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这就是民族共同语的作用。但是, 民族共同语也是一种语言变体, 它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政府或官方的推动因素外, 大部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政治文化背景。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共同语都是以一种语言变体为基础。而这种语言变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全民族接受的标准语就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学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几种民族共同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伦敦英语。在产业革命以后, 伦敦成为工业中心,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伦敦, 为了交际的需要, 标准英语就产生了, 这种标准语的语音不完全以伦敦方音为标准, 而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社会的语音为标准, 这以公立学校为代表。而且受过教育的伦敦人所讲的话在十七世纪获得了宫廷语言的地位, 现在每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都讲这种话, 只是个体之间有些微不足道的差别。而且英国人对于表明社会阶层的方言差别特别敏感。
法语。法语的基础方言是巴黎方言,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的资产阶级在取得社会实力后, 他们所说的巴黎话为王室接受, 经过贵族和文人的加工润色, 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现代全体汉民族普遍、共通的交际工具。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早期、中期、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每个时期又是跟当时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的。
早期汉民族共同语。殷商时代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聚居区, 就有了汉民族共同语的萌芽。历经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时间的发展融合和传播, 汉民族共同语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商朝迁殷 (今河南小屯附近) 后,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需要, 就有了早期共同语的萌芽。夏商周和春秋时, 民族共同语称“雅言”, 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 而不是鲁国方言。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 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或“凡语”、“凡通语”、“通名”。
中期汉民族共同语。隋唐宋时期, 是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中期阶段。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 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 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 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 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 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 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
近代汉民族共同语。金元明清时, 是汉民族共同扩大影响和标准音转移的重要时期。这四个朝代在北京建都长达700百多年。金人迁都北京后, 中原共同语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元朝时出现了汉族共同语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 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 元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 大量古话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流传, 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准音的地位。
[1]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
参考文献
[1]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摘 要: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等提供了必要需求。以延安市宝塔区景观为例,阐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设计中的影响,重点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设计要素,提出并利用“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从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延安
城市建立在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其地域特色具有客观必然性。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1]。
一、地域文化及其在景观中的影响
景观设计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并在设计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创新性。同时,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体现出景观的内涵和价值[2]。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中保持地域特色,彰显其魅力。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3]。地域文化可以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建筑风格及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观、自然资源[4]。从横向上来看,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凝聚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歌、语言及窑洞文化等,同时也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情感的寄托。
(二)地域文化与各要素之间在景观中的联系
在景观设计中用何种方式将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将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考虑到包括土地、水资源、建筑与雕塑之类的因素相互协调结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5]。
1.水、土资源利用
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和水资源在地域文化景观中有着重要影响。
2.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在长期生存中营造的安全据点,其拥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聚[6]。能鲜明地反映地域的各项差异,可以较好地作用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成为文化的结晶。
3.雕塑传承
城市小品是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品位[7]。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
4.乡土植物种植
乡土植物在城市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其实质是可识别性的植物景观对地域的景观代表性[8]。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乡土树种,在景观中合理利用乡土植物,适当引入当地的可食性景观,这样不仅反映特色的地域文化,还能够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二、实例分析——以延安城区景观为例
(一)陕北延安地区概况
陕北位于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接处,属于半农半牧区。早期,人们居住于窑洞中,以农业为主,民间艺术包括陕北民歌信天游、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布艺等。目前,延安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有古代宝塔、石窟和古建筑群等特色建筑。
(二)延安的地域文化特色
1.山水特色分析
延安宝塔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之间,该处山脊线的变化最为丰富,分别为宝塔山庄重、清凉山峻峭、凤凰山优美,赋予了延安极具独特性的意味。此外,革命圣地延安境内主要河流—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南川河发源于城市南部,自南至北在三山交汇处汇于延河。城市以河道为轴、两侧山体连绵,形成了延安城区特殊的地理条件。
2.历史传统文化
延安地区有黄帝文化气息和强烈的黄土地文化情结。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一直继承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素以“三黄一圣”旅游称著。由于生存需求而修建窑洞,使其成了延安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随后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的方便,渐由高山向缓坡移居,形成了一排排的窑洞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称为独一无二的传统地域文化。
3.民俗文化特征
民俗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是最根本的基础文化,也是地方精神最朴实的展现[9]。延安地区民俗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积淀。
陕北长期以来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当相隔于山川需要沟通时,他们便开口即兴演唱,以比兴手法见长,称为信天游。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它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延安边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陕北剪纸是珍贵的汉族文化遗产,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
(三)延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影响
1.山水方面
基于对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延安地区形成了“点、轴、区”的城市景观空间。三山两河交汇处为宝塔区的中心点,有 “塞上咽喉”的称号。“三山对峙,二水中流”的城市格局,对我国城市发展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一个区域的设计与改造不应当脱离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要只重视对其加以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区呈现出的或潜在的自然环境元素[10]。因此,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将其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红色文化区,有凤凰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与枣园革命遗址,反映历史和红色文化沉淀;旅游风貌区,有清凉山、嘉陵山,为宋代保留的旅游文化;历史遗址区,宝塔山、万花山,凝聚了历史特色文化。同时在各个区域内也穿插了多个文化景观节点,如红色文化区内的王家坪纪念馆。选址依山傍水,纪念了红军13年驻扎延安时的点滴经历,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同时也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旅游风貌区,如何将游客与当地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将成为设计的重点。文化艺术中心以开放式的入口让市民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基于对地域文化传承的考虑,景观设计时将中心用多个花坛分为了三个活动区域,在主区内可以供小孩练习腰鼓,旁边两个开敞小空间人们可以很好的进行陕北民歌的演唱以及陕北说书,市井文化其乐融融。休息厅里面有剪纸,腰鼓纪念品,唢呐等民间艺术商品。
2.建筑方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以建筑为依托[11] 。如何挖掘地域文化,营建出具有地域性的人居场所是景观设计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题。延安属于典型的川谷地貌,传统型建筑与依山就势的窑洞建筑则成为当地地域建筑的典型代表。
传统型建筑中沿街民居一般采用前店后宿、前店后场或上宅下店形式,沟道两侧居民也多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山体作为天然屏障,起到遮蔽风雨的作用。特色建筑窑洞与中国传统建筑建筑形式结合,三五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多排,单列或组成四合院,保温且隔热。高大厚实的窑壁,灵活多变的方格木窗,配在白窗纸上的大红剪纸,在树影和光影的映衬下彰显独特的乡土特色。
3.雕塑方面
雕塑是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传播、宣传地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延安地区雕塑品大都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价值,结合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人文环境:枣园旧址内耸立着许多革命先烈的铜像,传承了历史红色经典,具有爱国教育氛围,体现了人文环境的结合;民俗文化:许多广场周边出现了腰鼓,唢呐等当地民俗乐器的雕塑,为当地人带来亲切感与参与度,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结合;景观环境:在规划景区内出现了许多利用石头造景的小品,如南泥湾景区内的雕塑,展示了大生产时期人们的劳作景观,体现了景观环境的结合。
4.乡土植物方面
在植被的选取中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可以较好地发展地域特色,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如山丹丹花,由于大生产时期过度放牧,加之连年干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红百合花几近绝迹。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好转后,红百合又在杂草中发芽,形成了独特的山丹丹文化景观,供人们观赏游憩。
三、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景观设计往往需要通过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特质可以通过景观被传承,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塑造的景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实体标记,可以流传和弘扬地域文化。
本文通过“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分别从水、土资源利用、建筑、雕塑与乡土植物等四个方面描述了地域文化在景观方面的影响,并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则: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营建地域特色景观;2.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富有记忆的城市景观特色;3.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共生。
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13]。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1):49-51
[2]陈娟,孙琪,赵慧蓉.论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3):59-62.
[3]郭水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73-6675.
[4]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02):12-13.
[5]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6]林剑.城市雕塑规划的地域文化及特色营造——以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为例.规划师,2009,(10):39-43.
[7]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万敏.绿化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J].城市规划, 2004,(04):54-57.
[9]郑丽芳.地域文化符号在陕西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10]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01):73-75.
[11]西尔万·佛里波.园林设计与利用自然环境[J].风景园林,2005,(03): 21-40
[12]史青.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动态性发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13]叶绵源.传承与整合——山地小城市(镇)中轴线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婧超,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对地域文化的论文】推荐阅读:
地理地域文化11-18
地域文化复习01-27
地域文化天津历史与文化02-28
地域文化创意产品11-29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12-31
地域文化试题及答案07-11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1-09
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02-25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07-03
统计学地域分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