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16河北教招:《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情写意的文曲风格,感受雅致优美的旋律所描绘的良辰美景,进一步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欣赏与哼唱中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感受作品展现的唯美意象。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背十个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难点】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作曲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播放《渔舟唱晚》并提问: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听到它同学们觉得心里是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古筝曲,叫《渔舟唱晚》,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音乐听起来使人感到心情愉悦、悠然自得的情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民间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同样是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乐曲。
(二)新课讲授
1.感知:教师播放乐曲,同学们整体感受乐曲有没得旋律,提问:这首乐曲共有几段?都有什么民族乐器?同学们听到这首乐曲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器乐合奏曲是G大调,乐曲共分十段。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表达丰富乐思。
2.学习:(1)朗诵《春江花月夜》诗词,帮助大家进行想象和联想。(2)分段落播放乐曲,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学习乐曲的主旋律。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招考点大全
最全汇总>>>河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主旋律进行哼唱,介绍“换头合尾”的手法。(4)播放多媒体画面,为大家展示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整体赏析音乐作品。(5)教师弹奏《春江花月夜》主旋律,同学们集体哼唱。
3.拓展:播放与乐曲,教师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曲,原名是《夕阳箫鼓》。,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4.小结与作业: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描绘了唯美的自然景色,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实际上,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这样的美景,苏杭的湖堤、云南的洱海都是我国的美丽景致,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请同学们自选段落,分组练习配乐诗朗诵。
五、板书设计。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招聘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师招聘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知识与能力: (1) 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进入诗歌意境; (2)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 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 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 对本单元要求“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歌境界。 (3)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多种感情和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浮想诗歌的境界; (2) 解读诗中的意象。
难点:理解诗人对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教学设备、课时〗
采用PPT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 导入 (《春江花月夜》音乐营造氛围) , 介绍作者及作品, 初读诗歌 (教师不做朗读指导, 等每一部分的文本意思和赏析结束后进行朗读指导与细读) 。
二、分析诗歌层次结构
请学生回答诗歌的层次, 并说明每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最后教师统一)
三层观点 (课堂采用观点) : (1) 月下之景 (1~8句) :月夜美景、画意美; (2)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哲理、哲理深; (3) 月下之情 (17~36句) :相思之情、诗情浓。
两层次观点: (1) 1~16句:月下之景, 以及引发的思考; (2) 17~36句:月下相思之情。
三、赏析诗歌
1.探究一:“置身诗境”, 赏析诗歌画意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层次)
赏析指导:鉴赏诗歌, 不能简单地翻译诗句, 应通过对诗句意象的理解,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第一,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几句诗中, 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分别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具体分析每个意象所在的语句)
第二,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还原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色。 (比较两位学生改写的散文)
生一:月亮出来了, 从潮水中央, 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 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 月照林梢, 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 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生二:春江的潮水涌动, 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 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 波光粼粼,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 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三,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这些景物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朦胧气息, 优美、恬静、空明的意境。
小结本层次。 (略)
第四,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明确: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 (高亢)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2.探究二:缘景明理, 感悟诗歌哲理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层次)
赏析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诗人对所见之景和境, 引发对大自然、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运用哲学中的观点来赏析。
第一, 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 睹月思情, 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的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 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明确:诗人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
“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有限 (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已不在) ;“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永恒 (最早照到人间的那个月亮却还存在, 仍然年年照到人间来) 。这与刘希夷所写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道理是一致的, 变的是人, 不变的却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月亮、江水。在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先, 揭示了宇宙无穷的规律——人生有限, 宇宙无穷。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古到今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苏轼:“寄蜉蚴于天地, 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等。再次, 指出了奋进的人生态度。在感慨宇宙的无穷时, 古代文人们选择了怎么样的态度呢?是及时行乐还是惜时奋进呢?在不同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当前的青少年来说, 趁青春年少之时, 发奋努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如曹操诗中说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最后, 揭示了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曾经的红颜终究会老去成为白头, 人生总有生老病死, 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 就是自欺欺人, 就会对人生作出许多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 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但这首诗最深刻的却在接下来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体的人是有限生命, 但是人类繁衍的无穷——这就是“有限”中的“无限”。
诗人在有限中看到了无限的客观存在, 虽对人生短暂有一定的感伤, 但在我们看来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因为在下文我们从游子和思妇的深切相思中发现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以明显感到是“哀而不伤”,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所表达的: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小结本层次。 (略)
第三,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月光下的遐思冥想。 (平缓)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3.探究三:缘景明情, 体验诗歌情感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三层次)
赏析指导:品味意象, 推敲炼字。
第一, 思考:这一个层次是缘景明情, 作者由己及人, 由慨叹宇宙无穷无尽到人生的代代相传, 由慨叹江月有恨到流水的无情, 一腔愁绪, 洒满诗篇。第三层主要写了什么情?
明确: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离愁别绪之情。
分为两个层次来解读:一是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 写思妇怀人;二是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 写游子思家。
第二, 诗人是如何写思妇怀人的?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通过“月”来写:相思在明月楼, 楼上月徘徊, 月光卷不去, 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那无边的月光, 笼罩着一切, 鸿雁不停地长飞, 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 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 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重点:从徘徊、卷、拂与月光的联系和其他意象来分析。
如:“徘徊”, 写浮云的游动导致光影明灭不定而晃动;拟人手法表现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徘徊不忍去。写出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第三, 诗人是如何写游子思归的呢?
明确: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在潺潺流逝的江水中, 逝去的不仅仅是流水, 更是在外游子一生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广阔的江潭中, 一轮孤残的落月, 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洒落在江树上, 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 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本层次 (学生先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 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 显示人生的短暂, 而在短暂的人生里, 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里面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 但总的来看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境界开阔。
第四,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明确:楼上思妇的愁情 (低回) ——游子的梦回故乡 (哀怨) ——梦醒后的更加孤寂 (悠长) 。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课堂小结〗
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述, 尽情赞颂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并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进而对人间思妇游子离情别绪进行了形象的描写, 讴歌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作者将自然的景, 宇宙的理, 人间的情, 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完整优美的诗歌意境。 (景、情、理有机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并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赏析。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一读,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正音通意,整体感知诗歌。
2.二读,把握语速,停顿。
3.三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诗歌语言节奏,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把握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哪一个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明确:“月”统领所有景色,“月”贯穿全诗,整首诗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由“月生”写到“月落”,描绘了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
(二)品读悟法
下面让我们循着月光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来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问题①:这几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诗人选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问题②“生”换成“升”好不好?“共”为什么用得好?
讨论明确:“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写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长、相伴相携的情态。
小结: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诗人的时空情境中,看诗人所见,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要学会抓住诗歌中选取的意象特点,通过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主赏析,展示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以上的鉴赏思路,分小组赏析诗中的内容。(把后面的内容分成5部分,一个小组赏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从画面特点、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注意品味炼得妙的字,独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修改补充。(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鉴赏任务。)
2.展示与交流
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选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写了月光的清辉洒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闪烁发光,银色的天地清丽、空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月光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
小结:诗人像一个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胧空灵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静明净,浩瀚无边,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发问:是谁最先在这江畔看见明月?月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如此短暂。
“待”拟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个画面。
小结:这部分由写景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富有哲理。(理)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通过“白云”“清枫浦”等意象,营造出幽远空寂的意境,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诗人由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飘忽,象征了游子的行踪不定。“一片”写出游子的孤寂。
“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万家的离愁别恨。
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④“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亲人,这种愁思无法排遣。想要随着月光向爱人飞去,却又不能实现。鸿雁不停地飞翔,飞不出无边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天长海阔,难通音讯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通过“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哀怨之情。
“徘徊”,拟人化的手法,既写出了月光的不忍离去,也写出了人的孤枕难眠。其实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卷不去”“拂还来”,月光无处不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用得好,写出了思妇思念之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鸿雁”典故出自《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鱼龙典故出自《国史补》: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鱼龙”是善于游水的神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指书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也写到这两个意象。鸿雁和鱼龙指信使。
⑤“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用落花、流水、残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四、涵咏深思,悟出诗味
1.全诗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真挚爱情,思考宇宙人生,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人生感叹浑然一体,景情理水乳交融。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发现和感悟?(总结上一个环节并引入对艺术手法方面的赏析探究。)
①语言优美典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②对仗工整,韵律婉转。四句一韵,九次换韵。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
③意象丰富,意境优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吟诵、美读。
五、作业
把《春江花月夜》改写成一篇散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987)研究成果〕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和“换头合尾”变奏法。
(二)能力发展目标: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在上两节课,我们领略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河北吹打乐曲,感受了它们不同的音乐风格。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华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二)、新课《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单介绍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课件演示】边介绍边幻灯展示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3、鉴赏《春江花月夜》: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乐器?
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
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揭示音乐结构特点。
① 江楼钟鼓:
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 给出这些乐器的图片】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试唱下面曲谱: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② 聆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 所变化。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
(3)、熟悉音乐主题,描述音乐形象。
这首乐曲一般分为八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今天我们来了解八个乐段。听录音【课件演示】
① 记下所感受到的画面。
② 学生描述后教师出示乐曲结构图:
【 另外两乐段为风回曲水和桡鸣远籁】 ③ 拓展练习,视唱曲谱
思考:这首渔歌有何特点?
【每一句的旋律都是宽—紧—宽,中间弱起部分把渔翁丰收后摇橹歌唱的悠闲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课外创作:请为这首渔歌创作合适的歌词。
4、欣赏整曲,【课件演示】课件配以吻合意境的画面,更整体地理解曲子
再次感受乐曲的创作特点,并从许多音乐元素(作于课件之中)提示和引导去理解作品。
四、总结
【轻轻地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
《春江花月夜》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诗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佳作!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 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
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 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 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 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第三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可以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 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教师择要点拨:
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
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
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
宙意识。)
④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
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
亲情永恒。)
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
乡。)
⑧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 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 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 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 “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结合课后赏析,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 1-8 ) 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二) (9-16) 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三)(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那么, 面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的教学时, 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将悦耳的乐曲与优美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以再现诗歌的意境, 加大诗歌的内涵深度,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走出的第一步, 是让学生听曲。
名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原名《夕阳箫鼓》。按音乐标题理解, 可能是描写夕阳西下时, 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动人的乐曲在琵琶的独奏中拉开了序幕, 使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晚霞映照着碧波万顷的江面, 映红了金色的沙滩;一叶渔舟静静地漂流江中, 渔人轻抚船桨, 神情怡然。接着, 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 使他们仿佛看见独立江畔的一座江楼, 聆听江楼的阵阵钟鼓。月出东山之上, 溶溶月色, 皎皎清辉, 江上银波闪闪, 江流曲折, 江畔花影重叠, 水际浩渺。观一叶渔舟漂流江上, 渔歌唱晚, 婉转悠扬, 江水回澜拍岸, 银浪堆雪, 桡击月影, 波及远濑, 此时无尽的情思揉进夜月江波之上。接着, 有伊人伫立沙滩, 江风拂面, 柔发共柳絮飘飞, 企盼之神情尽在曲中。尾声的琵琶声是那样的飘、悠、长, 如同一叶轻舟在远处的江面上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的幽静与安谧, 使人沉醉于这春江水波、江天夜月。一切都沉浸在梦魂牵绕的琵琶声中, 一曲《春江花月夜》牵动了多少衷肠。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在听曲的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如何用声音塑造形象, 从优美的曲子中去感悟、品味、想象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 去想象在月下发生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去感受曲作者营造的美好、安静、闲适的氛围, 去领略大千世界赐予人类的美景。当我们沉浸其中时, 会理解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想到夜月之柳絮、夜月之花丛, 会感到热血汹涌, 衷肠畅抒, 仿佛朦胧的夜月、清朗的春风、沉重的春花、皎洁的明月、伊人的企盼伴随着你, 如一幅真挚祥和的人生生活画卷铺展在你的面前, 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原因使名曲《春江花月夜》达到如此美好的地步?产生这般无穷的魅力?这与它借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欣赏诗亦是如此。通过诵读, 可以把诗中的意象部分找出来进行诵读, 体味每个意象的意蕴。通过反复的诵读, 普遍感觉意象、非意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依象而生, 象依意而显。没有象, 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意, 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 第二步便让学生吟诗。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两首诗, 此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构画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 诗中有绚丽如画的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有在月夜之中, 思妇与游人两地相思的深沉的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一尊残月中的落花与流水的烘托: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水波荡漾, 江花落红无声, 残月清辉难留, 静夜思情依依。无论是浓墨重彩的写景, 还是深沉迷离的抒情, 无不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之美。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从节奏上看诗, 从语言上看诗, 从情境上看诗, 从构思上看诗。此诗如同白话, 语言通俗, 意境深远, 反复吟诵, 进入境界。以《春江花月夜》之诗看《春江花月夜》之曲, 有吻合珠联之妙而又各有千秋, 各得其所。听曲吟诗, 会景揆情, 相得益彰。
一首诗, 一曲曲, 使我懂得了生活在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教学。在这新课改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岁月里, 不妨听听琵琶声, 诵诵古诗词, 做一个古诗词的教学者和享受者。
摘要:如何将古代诗歌的欣赏进行到底?适当地调动有效资源进行诗词曲共赏, 听吟诵同行。
月上中天,那月华的雪片也愈落愈密。渐渐的,整个江水与夜空都被裹上了迷雾,模糊成了月白的颜色,只余下空中那盏明月,还在明晃晃地亮着,放着皎洁的光。宁静淡雅,妩媚动人,月光投映在江水中,更似能打动人的一腔柔情,让人从内心深处怜惜她。月将她的柔光倾泻在树上,放眼望去,一片片的小树连在一起仿佛成了一个小雪林,让人想要在这雪林中月光下,翩翩起舞。看,那别致的雪林;听,那轻柔的江水;闻,那清新的空气。这皎洁淡雅的月将她的柔情都向世界展示了,整个世界都被月光染成了银白色,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缥缈的月色中,如幻如梦,似真似假,春江偷偷的隐藏在这被月光笼罩的世界下红了脸,让人不易找到他的足迹。
月华之下,几片凝云被如水的月光洗去了深夜的颜色,给夜带来了无限的神秘感,却仿佛在赌气被吵醒了一般,又飘向更远处夜空的枕席中去了,不愿再被人打扰,窝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于是皎白的月光倾泄而下,洒在江畔我的身上,给我渡上了一层银裳,又穿过万里的时空,洒在了飘荡江湖的客子与榭水楼阁之中愁思难却的少妇身上。月光荡进少妇的纱帘,落在她闲置一旁的捣衣砧上,又抚过散置在妆镜台前、精致可爱的花钿玉钗----纵然有雪肤花貌、云鬓罗裳,却无人欣赏,又何必梳妆呢?徒有一番容颜,却又找不到人来陪伴,更是增添了无尽的忧愁及苦恼。少妇门前的珠帘一串串垂落,遮住了房里正在落泪的她,即使不能完全见到屋里的场景,但是仍就感受到少妇心中的无边无际的相思之情啊! 听,房内传出的阵阵抽泣声,那是思念之情转化而来的,月光都被她感动。
婵娟之夜,游子与思妇相隔千里,却又沐浴在同样的光华下,望月怀人。可纵是相思彻骨,谁又能化为流光,拥彼此入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双方即便不能相见,但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想念着对方,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柔情?这又何尝不让人为之动容?经历了这么久独自漂泊的日子,似乎早应该适应了这孤寂之情,但每当夜色来临,明月挂在黑夜上空时,思念、孤独之感还是如江水般汹涌的朝我袭来,我躲不开,避不了,只能让它将我淹没。无数次想要逃离这个世界,但生命是可贵的,是永恒的,心底在告诉自己不是我一个人,我有这春江明月在陪伴我。人生数十载,可长可短,当你来年再回顾往昔岁月时,又会是别样的风景与心情。点点头,月夜是她赠送我的礼物,让我在这孤独的夜晚不至于那么落寞。
花落月潭,春光将尽,少妇的情思化作一江春水,延着月光的指引,奔向游子客居的河畔。月光投射在河畔中,似是等着将两人的情思相连。只惜残月西斜、海雾无情,转瞬间就吞尽了最后一点载着希望的光影。只余下茫茫不见尽头的归路,和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畔花林中的、少女缭乱不宁的哀思离情。游子那孤寂的身影伫立在河畔,久久不愿离去,不愿待在只有自己孤身一人的房间,远离家乡的无奈,远离亲人的痛苦,这一切的一切都牵动着游子的心,无数次在梦中梦到自己回到了家乡,呼吸着家乡的空气,拥着情人入怀,窃窃私语着,彼此倾诉着思念之情,然而午夜时分醒来时,泪水却已沾湿了枕巾,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他们未到伤心处,当心中的痛苦无法承受时,泪水还是流出了眼眶。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春江同存。皎皎月辉穿越时空的局限,从千年前流淌而来,朦胧在我身畔。江水之畔,是谁有幸最初窥见了明月的倩影?月光之影,谁又能透析江水的满腹柔情?明明之月,你又是何年点亮了这蜿蜒的河畔、广远的世间?你又是何时将自己的柔光投射到了大地,唤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又是何处将自己的影子献给了花树,给自然增添了美丽?为何你从不与江水嬉戏,只愿徘徊在无际的黑夜中、黯自神伤?莫非在这暗夜的彼端,也有位你愿意为之守候一世、为之照亮一世行路的俏佳人么?你心中难道也有意中人,让你甘愿牺牲自己来照亮他么?世间更替,我以为只有我独自在这月夜思念着家乡,思念着爱人,月啊月,莫非你也在陪着我,想你所想,思你所思,念你所念吗?一直以为你是看我可怜,才出来陪着我的,也许,我们是两个同样的可怜人,在互相伴着对方。
静默如你,为何从不肯对我敞开心扉?人生短暂,或许今世我无缘窥知你的秘密。欣慰的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与你永世相伴于这孤寂的夜间。或许有一日,你也会不甘寂寞,向我倾吐你的过往、你的哀思。就如同你,方才不也在静默地探知着我的情思么?摇晃的月影将情思洒向了满江的树影,他们心心相惜着,或许在互诉衷情。春江中的小舟停靠着,也许是另一个思乡的游子在醉酒梦回,这样的夜,又有幾个游子不在思念着家乡的点滴呢?这样的夜,又如何不勾起游子内心的痛楚呢?这样的夜,又有多少人是在家中或回家的途中呢?我思念着你,宛若你在想念着我,这样的夜终究会消失,天亮后,又是另一番思绪,但是,我想念你的情是永远不会改变,不会消逝的。江水,明月,花,将这春夜渲染的更加神秘动人,凄美中带着温暖,而我,在这春夜中,将自己心中的所有情思倾吐,但愿千里共婵娟,让远方的家乡和爱人体会到我的思念之情。等春夜消失时,我又将背起行囊出发。
课型
诗歌赏析课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情简析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
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十一、师生共同诵读:(配乐)
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
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师明确。
学生自由诵读,自主把握节奏。
学生倾听教师朗读,体会感情和节奏。
学生多种形式诵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学生自主评价朗读情况.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生个性阅读,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或描述诗句的画面内容、或品读诗歌炼字的妙处、或体验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本课难点。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师生共同诵读。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自由读,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在音乐声中、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作业设计
①背诵全诗。
②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意象。
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问题的探究结束后,学生发言,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教师及时点评,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及时反思。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地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地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妙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深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确实, 《春江花月夜》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就是不同凡响, 它的内容及艺术的超群绝伦之处究竟在哪儿呢?遍翻文献, 论者多为泛泛而谈, 例如说它描写细腻, 例如说它换韵多且巧妙……, 笔者认为许多相关的评论皆未着要害之处。如此一首冠绝群诗的审美杰作, 其“冠绝”之处至今未被揭示, 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情。笔者不揣谫陋, 将对此诗反复领略所得的一些心得写在下面, 企望让《春江花月夜》的“冠绝”之美能够灼灼闪耀于当今诗坛文苑。
《春江花月夜》一诗, 其标题中的五个字就是诗中的五大审美要素, 其中“夜”承担着铺垫整个诗作的背景且突出“月”之主体的重要作用:夜色深沉, 形成无边的青黑的底色, “月”才能皎洁异常;而夜色深沉, 月辉淡洒, 笼罩成极为静谧的环境和朦胧的氛围, 诗人和读诗之人才能产生静下来品味人生况味的心理条件。这一点相关古代诗歌大多如此营造, 如大家熟知的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但要注意, 包括李白、苏轼此类诗词在内的作品都是诗人词人自己在“思想”和品味,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引导着每一个读诗之人都来“思想”和品味的。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积淀中, “有月亮的而且色调不甚明亮的静静的夜”, 是一个打开审美抒情闸门或浮想联翩之窗的颇具经典性的审美条件, 从古代许多有关名作到现代朱自清的煌煌大作《荷塘月色》莫不如此。张若虚利用《春江花月夜》让千百年的亿万读者的这一审美心理纷纷兴起和启动迸发, 是此诗作魅力超群和魅力永存的秘密之一。
“春”在诗中的作用不小, 它给人因为春来解冻, 江水充沛汹涌、充满无穷活力的确切感受, 它给人对于诗中的“芳甸”以可以想象到的鲜丽缤纷色彩的强烈感染, 它使得整个诗作因为此种季节的气息而从始至终“哀而不伤”, 它以象征游子那不断飘逝的青春年华而使读者的心灵顿生秋凉。“春”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积淀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古往今来咏春的作品数不胜数, 而《春江花月夜》将春情春色别出心裁地“写于深夜”, 只令人通过其在夜间弥漫天地的“素容”和“气息”去用心触摸和感受它, 也可谓是此类写作的一个创举。
“花”在诗中是“春”的象征实体, 是“春”的搭档, 是“春”的精灵。在青黑夜色与银白月色叠加的底衬上, 又增添了可以想见的姹紫嫣红娇黄嫩白。夜色、月色、花色, 这样几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今诗作中难以读到。“花”在诗中也扮演了一种“意象”的角色:“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这五彩云霓般的落花分明就是离家千里万里之外的游子期盼与妻儿团聚的破碎的梦。
“江”在诗中是与“月”相对的主景之一, 是时光和生命流动、流逝的重要意象, 整个诗作能够给人以浓郁的哲理意味和流动不居的感觉, 它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江”作为“水”, 其与“月”辉映, 为“月”增光添景。自古以来, 人们写到“江”, 常常对应着写“月”;写到“月”, 也往往忘不了写“江”。在中华民族文学创作和审美创造的血液里, 似乎已把“江”与“月”吸收作为成分了, 而《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独到之处是把“江”与“月”构造成如影随形的共同阐述人生哲理的伙伴:惟有在阔大江天里看“月”, 境界方能高远, 奇思才会翩飞, 遐想才会迭出;也惟有“月”笼罩下的江天, 才能产生某种堪与人生一样茫茫、莽莽、似可把握又无从把握的否泰命运相似的神秘莫测的幻相。宋朝的苏轼在其名文《前赤壁赋》中面对“江”与“月”大发感慨, 实际上是因为他对于自己当时的遭遇和未来的命运深感难以预测和把握, 他心中泛起的实在是迷茫无边的惆惘 (文中的洒脱和豁达乃是表象) 。但是《前赤壁赋》不如《春江花月夜》把“江”与“月”结合得如此紧密, 如同人之生命的两个“体征”。诗人张若虚正是借用这一生命的两个“体征”大发千古奇问, 将诗作推向询问人生奥秘的极大深度和广度的。“江”的永恒流动与“月”的永恒存在, 使得既永恒又不永恒的“人”千万年来疑惑而又浩叹, 张若虚将这几个哲学命题置于一诗之中, 交错连环地连连感叹和发问, 表现得天真而高雅, 确实臻于“问天”的极致了。这几个交错连环的感叹和发问真如静夜里吹响的朗朗号角, 使得《春江花月夜》增添了宝贵的声音的力度和亮度!
“月”当是张若虚用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主角, 你看他先用“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如现代摄像切分镜头又联贯一体的手法, 慢慢地推出了一轮新美润洁的明月, 这个景象众人常见, 但乏人给出生动的文字传达。张若虚却举重若轻地以如此阔大的境界, 仅用28个汉字就完成了任务, 而且满蓄着清新的意境, 这意境既是自然的、原生态的, 又充盈着诗人审美的情思。沿着澹荡万里的飘漾着春天气息的江面极目远望, 皎洁如白玉盘般的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大海浪潮里悄然跃出, 刹那间整个宇宙充满了银色的月辉, 江面上潋滟水波骤然呈现, 这种开头生命力极强, 动感极强, 使得整个诗作的动感也因此充盈了;应该知道, 动感是成为好诗的灵魂。接下来, 诗人变换第一个角度, 专写月色, 用“江流宛转饶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四句, 别致巧妙地传达出月色的纯净至极的银白。“不觉飞”、“看不见”等, 确不是一般手笔写得出来。再接下来, 诗人变换第二个角度, 专写“月”与“人”之间的哲理, 深沉的发问虽古有同类, 但是张若虚发问的婉转流畅、一气呵成, 问中有答则是前无古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把“月”与“江”紧密扣合, 并且让这两个“意象”都结合进“人”的情思, 让“月”、“江”、“人”同为一物, 浑然难分, 庄子之“齐物论”的意念全然寓含其中矣。
在整首诗的的下半部分里, “月”又充当了游子思妇间纯洁浓烈的相思之情, 这种使用古亦有之, 但是张若虚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变幻百端, 自然而了无痕迹, 贴切得体, 并且使得本无生命和情感的月光月色表现得至柔至大, 脉脉地充塞于天地之间, 成为似乎无处不在, 万物皆可荷载传达的宇宙间最大的生命气息, 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 (包括诗人张若虚) 将男女之间那纯洁的恋情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强大理念, 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关怀人性的民族。实际上, 我国远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以此作为一个恒久的命题, 而《春江花月夜》在将“月”、“江”、“人”糅和起来浩叹问天以后, 又以这样一个从万千男女生离死别的实情故事概括出来的题材借着月光月色尽情渲染其中的感慨和感伤, 这前面的浩叹问天和后面的感慨感伤在张若虚那里已经连成一个相通的主题了, 即都成为中华民族向天发问的哲学命题, 这是远古以来的文学作品所未曾做到的,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它是该诗作的一大贡献。
综观《春江花月夜》全篇, “月”自出场, 就重任在肩, 虽然“夜”、“春”、“花”、“江”等因素都在发挥不小的作用, 但“月”用得最频繁、最丰富、最有深度、最出神入化, 它为“夜”、“春”、“花”、“江”等着色, 它在哲理阐发和审美创造方面是诗作的线索和筋脉, 它是诗人张若虚思想的光亮、情怀的物象和灵气的源泉。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做好准备练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初次尝试练习、再次尝试练习,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准备练习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自主学习没有完全展开。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教师讲解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段感慨来得突然,学生讨论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
诗词春江花月夜10-05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上交10-12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06-08
富春江上教案06-01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07-26
富春江美景作文11-06
《惠崇春江晚景》诗歌赏析10-20
(春江乡中心校)自查报告07-21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