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 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理请文章思路。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的思路。

教学重点:理请文章思路

一.走进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脚步集》,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二.知识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

相间( ) 池沼( ) 镂空( )

鉴赏( ) 阑干( ) 丘壑(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ong 俗( ) 嶙 xun ( ) zhen 酌 ( )

3.文学常识填空。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顺序、顺序。

(2)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等。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阅读第1自然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一总体印象的?

3.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介绍苏州园林的?

4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有层次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5.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说明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局部说明的?

四.学后练习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

五.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时间:11月日

班级: 姓名: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具有分寸感,准确性且优美的语言。

一.研读品析

1.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并写出实例体会其作用。

2.课文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主要是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的还用到( )和( )的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并勾画。

3.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

4.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怎样理解这一句话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5.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2)水面假如成了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3)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二.我出你猜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哪些景色?

1.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2.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三.内容小结:本文由( )到( )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 )和( )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2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3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自读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广州有“花城”之称,济南有“泉城”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那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2“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2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3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0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文,明确说明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文,师巡视并作指导。)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3“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的基本内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二)速读文,明晰说明顺序。

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文结构图。)

3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最初是以“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2.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6.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建筑美和艺术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深入研读课文,回顾说明文要素,探究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

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

丘壑(hè)模样(mú).....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阑干(lá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层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讲求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讲求景致美。(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与花木配合,具有色彩美。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学生读课文,概括每段的大意,划分结构层次。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禁回味、思索和向往。

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第1~2段总说特征;第3~9段分说;第10段再总说。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交流点拨】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的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说明的顺序。

【交流点拨】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一不美。最后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一、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变成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的重要性,改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为什么?)【交流点拨】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去掉则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美感,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苏州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二、把握说明方法。

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③引用:“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三、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描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多种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又显得结构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

园林艺术美的同时,还应借鉴作者的说明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2.拓展延伸:

居室设计:当今社会,有人因为久处繁华闹市,生活节奏忙碌紧张,因而很想拥有一个能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的处所。那么,不妨从苏州园林的设计中借鉴一点灵感,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有自然之趣的居所。来,说说你的创意!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谭义专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7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八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8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上一篇:互联网渠道商工作计划下一篇:六五普法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