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13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摘 要: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探讨和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希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意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或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就要从小学生做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数学中的知识不全是一个类型的,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版块,老师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相同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要总是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之前就进行讲解,一定要认真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看法,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和强化。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对语言和词汇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教学言语不可过于深刻,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

举例来说,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热情,学习数学是最鲜明的案例。作为最博学的老师“兴趣”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导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所以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反之,一旦老师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加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学习数学不能仅仅依靠讲解理论知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贴近数学并走近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这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若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开展密切的协作,不仅会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更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开展交互式的合作,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扩展,更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教学的时候,我“放开手中的大权”,拿来一个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摸索与发言,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对圆锥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才是真理。没有实践,任何理论知识都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要特意设置一些数学实践课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下,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基础上,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容易,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是数学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增强,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一、教师意识要创新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教师, 尤其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全新的思维考虑教育改革;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特别是自身的创新意识亟待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和提高, 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拓宽、更新知识, 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知识和技术, 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新技术的发展的最新成果, 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 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 才能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和给他们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 才能和他们一起走进知识、走进教材, 共同探讨所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 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 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远大的目标, 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 必须具备敢于不断探索, 敢于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使用要创新

教师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个问题已经不断引起重视, 教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 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方法进行调整。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履行着课程材料的创造和实施有关材料的多种功能, 不论教师是自己编制课程还是运用现有的课程教材, 教师总是一个课程的决策者, 因为课程的发展和运用总是要依靠教师的思维和行动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而好的课程实施不是原原本本地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表现出来, 而是要求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因此,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使用教材必须有独道之处。

三、问题设计要创新

古语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可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想要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 独道的创新, 让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关态, 教师必须注意问题涉及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准确恰当。不是一下子难道一大片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是应设计具有灵活性、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上课伊始我这样提问, 学过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拿出学具到前面一个一个给大家展示。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也是用学具指给同学们看, 并问你能根据这些知识指一指哪是圆的周长吗?这样提问学生容易根据已有知识很轻松地回答出来, 因此也乐于回答。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能乐问、敢问、会问。我是这样做的:自己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准确无误, 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让学生给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在教学时针对一段文字同时提出两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进行回答再让学生评价哪个问题最有价值、最有针对性, 接着再出示一段话问学生, 如果让你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解决呢?讨论问题, 回答, 再评价问题的准确与否, 这样处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一定时间内学生不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 其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的。例如:通过一定时间训练后学生在学完正比例和反比例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不能做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 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由于学生对熟悉或亲身体验过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特点, 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 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 在教学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问题可用乘法解决, 这时有的学生就能说出和妈妈上街买东西时算出多少钱能用上乘法口诀并能说出是怎样计算的。因为与学生的实际有关, 学生们纷纷乐于参与不一会就编出很多。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出所需数据并计算出身边熟悉的各种图形的表面积。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他们从小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参与数学, 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并能培养他们在应用中逐渐养成不断创新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当学生在教师提问中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时,老师可以说“没关系,再想想”。这样可以使那部分想说又不敢说的同学勇敢地举起手来。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环境、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宽容学生,特别是那些淘气的学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适应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师声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学生无惧怕,有话敢说、有疑敢问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适时、有效地给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自己到结果,更应参加学习得出结果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各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操作。分别用2根、3根、4根、9根火柴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3、6、9根火柴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2、4、5、7、8根火柴棒摆出的任意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同学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火柴棒根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的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是此类数的特征。先创设情境,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保持了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从而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8

三、布“动”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21世纪,素质教育在呼吁: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必须从过去的执教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学时,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材料,布设“动“境,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一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是否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结果学生有发现了三种推导方法。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操作,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合作,让学生能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合作学习迷失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自主讨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效果。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群体智慧和不同层次学生互补等作用。它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讨论的方向、方法,科学巧妙地安排好合作讨论的组织形式、时间和空间。

五、发散训练,开阔思路

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式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善于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的问题 情境,精心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中,我采用如下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三份小棒,分别是2根、3根、7根。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摆弄起手中的学具,很快就找到了多种方法。这里,学生的思路各不相同,又互相交织,而老师的设问和最后的归纳又恰倒好处的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创新的空间。

六、突出主线,贯穿始终

问题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冲动的前提,还应存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概念多,需要掌握的内容琐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一组画面:三只猴子分别坐着方形轮的车、圆形轮的车和椭圆形轮子的车向前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猴子那滑稽的样子所吸引。随之,有的学生开始质疑:坐圆形轮子的车如此平稳,而坐方形轮子或椭圆形轮子的车却上下颠簸?另外有写学生开始大胆的猜想,并拭着做各种各样的解释。此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张圆形纸来代替圆形车轮,你把它反复对折后,就会从中发现坐圆形轮子的车为什么平稳的奥秘了。“悬念”的产生,激起学生对“悬念”的渴求,接着学生在“我要第一个发现,我能自己学会”的心理驱使下,经过讨论、测量、验证等手段逐一建立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解开了心中的疑云。最后,学生关于“为什么直径大,圆的一周就长”的问题,就作为课后的“存疑”,它将成为学生继续探究和创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进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 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情感,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

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抽象,常常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譬如某一空间,放了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另外的物体,因为这一空间已被桌子所占了。由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概念之后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城市街头,十分拥挤,主要是街头的空间被房子占有,要是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一楼,那街头就不会这样拥挤了。”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北京 段蕴婷

------------------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创新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则征集《鸟的天堂》导游语的广告出现在黑板上,看着黑板上画的大榕树,树上贴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耳边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清脆的鸟叫声,随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到了新奇,要把大榕树即刻介绍给游人的冲动被点燃了。事实表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用精心设计的情景,营造民主、和谐、欢愉的教学氛围,诱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我要写”的状态中。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课文是范例的功能,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1学文仿文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后,指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排比的句式学写游记。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掀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等。

3相关迁移式。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写《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让学生练习缩写等。

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让学生多文题、多角度地练习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选材,感受兴趣,强化创新

在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题;平时每周的小练笔,也让学生自己选材,自拟文题,放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翱翔。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会从独立选材,自主拟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在习作资源中,拓宽时空,体验兴趣,打造创新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目前的小学作文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从训练时间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加强课外习作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时及时地记录下来。

从训练空间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五、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得乐趣,完善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五、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应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完新知识后,应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一些简单的、有趣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基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疑惑、解决疑难。让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大胆设想, 从而提高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 有意识地做一些新问题的情境创设, 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把他们带入问题的情境当中, 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 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大家能说出一位数, 老师就能说出它可被哪个数整除。”大家出于好奇心, 纷纷抢着说出自己的数字, 想以此与老师“对抗”, 当老师准确迅速地做出判断之后, 他们的好奇心瞬间就转化成了求知欲, 纷纷提问老师:“老师, 为什么您能说得又准又快呢?”大家都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 从而主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口算问题,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萌发。

二、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 认为解答某一类问题就一定要用某一种方法, 但是有时候, 如果我们用原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反而是比较麻烦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方法, 换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可能会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例如, 某水果店原有桃子若干千克, 后来又运来一批桃子, 运来的桃子正好是原有桃子的一半, 第一天卖出了运来桃子的一半, 这时剩下的桃子比水果店原有的桃子多250千克, 问水果店原有桃子多少千克?

像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运用一般的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就显得比较麻烦, 而通过分析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份数”来解答。用“份数”方法解答此问题, 就很好避免了学生深陷难以理解的分数算式中,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 又为学生开辟了解决问题的另一通道。像这样运用转换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理的课堂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之一

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 而创新意识的加强与提高, 则是在课堂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在设计练习题时:一是通盘考虑, 全面照顾。既要设计出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题, 还得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延伸题。二是形式多样, 丰富有趣。练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乐于学习。三是练习题的条件要多设障碍和迂回, 使学生必须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后才能够得到正确答案,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四是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措施

小学数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宜、教学设计不科学等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制约着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要从小学生抓起,创新意识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据此安排课程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鑫,代杰.逻辑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兼谈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

[2]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1).

[3]沈丹萍.让创造性思维之花在和谐课堂中绽放[N].江苏教育报,201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修理桌椅。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了就可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四、加强课外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摘 要】: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历史在前进,新的思想也层出不穷,在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更加需要创新的思想。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不仅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恰、宽松的教育环境,而且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字】: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思考 践行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我们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开始着手。小学生处于知识的形成阶段,各种思想尚未成熟,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广大教者加倍努力。这里笔者就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特点,谈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见解。

一、 抓好根基,稳战稳打

没有好的数学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就谈不上创新。因此,严格督

促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小学生知识面虽然不够广,但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把握好这点,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如鱼得水。但是由于小学生各方面思想不够成熟,学生要系统的掌握知识就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耐心指导,稳战稳打,安一营,扎一寨,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的系统的总结,并争取从中悟出新的知识理念。抓好了根基,我们就可以着手下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培养信心,鼓励实践

要学生大胆创新,就必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在掌握好牢固

的基础知识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决定于教者的教学方式。

这里教师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又不能让学生骄傲自满。其次,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信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呢?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再者,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平台。实践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长江大桥上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支架,在马路旁边的路标为什么也要选择用三角形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如,在买房过程中知道了房子总价为30万元,首付10万元,剩下的分为十二个月分付,问剩下的十二个月,每个月应该付多少钱?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最终也会明白一点:原来数学这么有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好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反复循环,则不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注重交流,合作总结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交流合作是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应该给学生创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比较好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设置比较合理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共同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进行交流合作,既可以发现自己不足,也可以探索新规律,突破难点,培养创新能力。

四、大胆求异,享受创新

求异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突破思维定式,让他们反复地问自己:“这样就对了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刚刚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新的关系。

其次,创新本身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创新,就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美、生活的美。这样,享受创新就成为了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二、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时,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样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六、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 一 )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 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 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 不轻易否定, 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 提供自主学习 、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 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 这样又方便又省钱, 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 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的心理取向。因此,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 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教学“应用题”时, 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境:“同学们喜欢小鸟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我接着说:“请看, 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 ”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 没关系, 老师把小鸟画下来, 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 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 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5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2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由于我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创新能力

(一) 渗透学习方法, 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 (人教版三下 ) 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 , 教学时, 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 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 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 分别是17种、15种、14种, 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 :整理好以后, 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 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 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 , 这样的设计 激发了学 生认知上 的冲突, 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 , 在合理引导下, 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 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 ) 加强实践活动 ,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 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 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 请学生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 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 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 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 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 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 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 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更要发扬民主, 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 让学生同桌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 让对方编应用题。学生为了表现自己, 都积极参与, 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

这样教学, 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 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拓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 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 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 激励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 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 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 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正顺应社会和朝代发展的要求,发生着全新的变化。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大语文观”,倡导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本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倡导宏观的语文概念。在学习《蓝树叶》一课时,我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接着,提出你所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删除与课文无关或无意义的问题,留下与课文中心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自己读课文解答问题。问题留下了三个:1.奇怪的“蓝树叶”是怎么造成的?2.为什么开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后来却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3.林园园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学生们思维活跃,个个跃跃欲试,答得非常准确、贴切。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学业生们不用老师讲解,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不能自私自利,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二、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有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以亲切的目光、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不是可畏的,是可交流的,可以提问的。在课堂上,我注重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允许孩子们多想、多问、多说。在学习《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姑妈已经知道花瓶是列宁打碎的,为什么没有直接指出来批评他?”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好问,接着启发孩子们思考:当时表兄弟、表姐妹都在场,假如姑妈指出是列宁打碎花瓶还说了谎,列宁会怎样?换了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会不好意思。”“我会很难过。”“我会羞得抬不起头。”这时我抓住进机告诉学生,列宁低声说“不是我”说明列宁知道自己错了,已经很惭愧,如果姑妈再批评他,他一定会非常难过。姑妈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本身就是含蓄地告诉学生花瓶不会自己打碎,是有人不小心打碎的。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通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整整一节课,学生都饶有兴致地讨论、思考,问的主动,学的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教效果。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善于创新是在敢于创新、敢于提问的基础上善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点拨对于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想像力和创造力,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鸟已经告诉青蛙天是无边无际的了,还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假如你是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反应热烈,有的说:“我会想小鸟说得对不对呢?我要跳出去看一看。”还有的说:“我会想我坐在井里天天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我才不出去呢。”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我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假如你是青蛙,一辈子坐在井里会怎样?”学生答:“我会永远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马上有学生反驳:“那种看法是错误的!”抓住时机,我再次点拨:“谁能想个好办法劝劝青蛙,让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它就会明自天到底有多大了。”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有的说用绳子拉青蛙上来,有的说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美,让它自己想跳上来。众说纷纭,但他们形式各异的答案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青蛙错了,应该跳出井口亲眼看一看。通过争论,学生们懂得了“井底蛙”的可悲,也懂得了“目光狭小”的含义。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下一篇:事业单位招考文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