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辩论赛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系辩论赛(共6篇)

体育系辩论赛 篇1

一、活动性质:

由体育系系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举办的竞赛类活动。

二、活动背景:

为了活跃我们系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气氛,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展示我系同学的青春风采,增强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增进思想交流,繁荣校园文化,使我系同学能够及时了解世界社体发展方向,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定于11月左右举行由体育系团委主办、系学生会承办的辩论赛。本次比赛面向全部09、10、11级同学,希望各个班级能够积极组织同学参加。

三、参赛方式:09、10、11级以班级为单位报名,每组5人。班长或团支书登记后若班里报名人数超过两组,可以举行班赛推选。

各班班长或团支书把参赛组的成员名单在12月之前交至学生会学习实践部部长单长春处,逾期视为弃权。

四、活动过程安排:

前期事项

1)召开部门会议,讨论辩题。

辩题:

1.正:大学阶段文化知识重于个人能力

1.反:大学阶段个人能力重于文化知识

2.正:大学生做兼职利大于弊

2.反: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

3.正:考查课应该压缩课时

3.反:考查课不应该压缩课时

2)组建辩论队,确定各轮比赛时间。

3)确定赛制,决赛安排。

4)奖项设置及其它

此次活动的宣传工作以宣传板形式,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宣传。

初赛开始,秘书处以飞信、通知的形式通知大家辩论的具体时间、地点、每场辩论赛的辩题,正反双方及代表队成员,并及时总结公布比赛结果。把每一场比赛的结果及战况及时告知同学。

1、比赛时间:

11月10日 向各班学生发辩论比赛通知及辩论题目。

11月11日 各班筹备、举办班赛。

11月12日 各班上交参赛队员名单。

11月13日 各班班长抽选辩题及所辩班级。

11月16日 召开选手会议。

11月17日 正式比赛。

2、比赛地点:

初赛地点:教三楼

3、比赛内容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邀请评委:

体育系的老师以及相关辩论题目专业的老师

五:经费预算:

项目:奖牌数量 6个水1箱奖金:一等50元二等40元三等30元

六、活动总结:

由学习实践部负责

四、辩论赛细则

1、时间提示

a、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b、攻辨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c、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计时员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序号时间程序备注比赛程序及用时规定

1正方一辨发言2分30秒2反方一辨发言2分30秒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辨2分钟每个提问不超过30秒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辨2分钟每个提问不超过30秒

5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辨2分钟

6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辨2分钟

7正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30秒反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30秒

9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8分钟

10观众向反方提问一个问题回答不超过1分钟除四辩外任意辩手回答

11观众向正方提问一个问题回答不超过1分钟除四辩外任意辩手回答

12反方四辩总结经验陈词3分钟

13正方四辩总结经验陈词3分钟

2、陈词: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各队题材准备既要有事例、又要有理论支撑;既要雄辩,又力争不乏幽默;观点既要新颖、又要充满说服力。

4、攻辨

(1)攻辨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辨。正反方一辨作攻辨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单独完成攻辨,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辨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一轮攻辨,攻辨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独立完成第一轮攻辨阶段,攻辨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辨,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辨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辨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辨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辨再由反方一辨为本队做攻辨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辨小结要针对攻辨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的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问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2个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7、结辩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五、评判

(一)组委会将聘请5位固定的规则评委对本次比赛进行全程评议。每场比赛的点评嘉宾不参与比赛主分。

(二)评分标准

1、团体分、共300分

(1)按辩论阶段评论,计200分

陈词:30分

攻辨:40分

攻辨小结:20分

自由辩论:60分

回答观众提问:20分

总结陈词:30分

(2)综合印象分,计100分

语言风度:50分

团体配合,临场反应:50分

2、辩手个人得分,总计50分。最佳辩论员得分最高者获得

语言表达:10分

整体意识:10分

辩驳能力:10分

美感风度:10分

综合印象:10分

(三)胜负判断

体育系辩论赛 篇2

一、案例描述

(一)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小组进行合 作讨论

采用启发式提问:运动前加餐有哪些利弊?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领到任务后,分成6人1组讨论 (见图1),有的学生认为运动前加餐能补充能量,满足运动中的能量供应;有的学生认为运动前加餐能防止贫血,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等;有的学生则认为运动前加餐增加了胃的负担,易产生胃下垂的病变; 有的学生则说运动前加餐易导致消化不良等等。学生们合作交流、分析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观点不尽相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研讨问题的热情。此部分教师用时3分钟,学生用时10分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的积极性。

(二)现身说法,共享亲身体验

让学生现身说法,说出自己在室外体育课前加餐的亲身体会,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学生们各自理直气壮,据理力争的情况下,让有课前加餐习惯的学生发表“感言”,把加餐后运动的亲身体会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有的学生说课前吃了少量面包,是为了活动时有力量;有的说,没吃早饭,课前吃饼干补充能量;有的则说,课前加餐,跳远的时候不敢用力;有的学生说, 课前加餐,在跑步时感觉肚子不停的晃动, 不舒服等等。大家听后感同身受,均对运动前加餐有了新的认识。此环节用时12分钟为宜。

(三)组织辩论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开展辩论赛,进一步研讨运动前加餐的问题。如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一组支持运动前加餐,另一组质疑运动前加餐, 分别就支持理由和质疑原因展开辩论(见图2)。

辩论规则:三名代表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每人主辩5分钟。辩论时由主辩发言,对方主辩质询,代表队另两人为联络员,负责把本组其他学生的观点写在纸条上传递给主辩,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辩论赛中。通过辩论,让学生对运动前加餐问题再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思辨能力,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此阶段可安排时间15分钟。

(四)及时总结评价,拓展知识空间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辩论得出结论:第一,运动前加餐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胃部不适;第二,运动前加餐补充能量,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效果;第三,加餐后不能马上运动,应提前半小时加餐为宜;第四,忌空腹运动,因为空腹运动易损害身体健康。

布置课后思考题:

1.通过查找资料回答:空腹运动有哪 些害处?

2.运动后能不能进餐?何时进餐为 宜?运动后进食哪些营养素最好?

二、案例分析

以学生合作讨论、辩论质疑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室内体育课,是互动式的高效率课堂教学,本案例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研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辩论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环节严谨、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得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组讨论中合作、交流,分析、质疑,生生互动,思维互补,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分析质疑中体验成功。

让学生现身说法,谈课前加餐运动后的感受。把实践中的体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感觉亲临其境,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样,赢得大家共鸣。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为辩论赛埋下伏笔,环环相扣。此环节是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全体师生参与其中。

为加深学生对运动前加餐的正确认识,组织辩论赛,通过学生的辩论、对峙, 呈现出学生对运动前加餐问题理解的程度和误区,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有充足的时间发展个性特长,获得成功与失败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此时教师是“旁观者”,但又能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对“失败”与“挫折” 的承受能力,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进程。

最后,教师用5分钟时间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对学生得出的正确观点和见解充分肯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布置课后思考题,拓展教学内容,为下一次课的交流、共享做准备。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结语

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分组辩论式的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分析、主动合作、主动质疑,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 让学生主持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现身说法,分享体验感觉,引出不同观点;通过分组辩论,让学生占领课堂主阵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大胆质疑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学生爱好科学、崇尚科研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完成室内体育课教学任务。

体育系辩论赛 篇3

赛知识

【第一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辩题】

决赛 :(正)科技发展应有伦理界限(反)科技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

半决赛(一):(正)新闻市场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反)新闻道德比新闻市场价值重要 半决赛(二):(正)骑驴找马的爱情观可能找到真爱(反)骑驴找马的爱情观不可能找到真爱 复赛(一):(正)企业专业化比多元化有利(反)企业多元化比专业化有利 复赛(二):(正)人际关系比真才实学重要(反)真才实学比人际关系重要 复赛(三):(正)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反)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复赛(四):(正)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值得提倡(反)工具理性比价值理性更值得提倡 初赛(一):(正)长生不老是人类的福音(反)长生不老不是人类的福音 初赛(二):(正)未来时代知识将驾驭资本(反)未来时代资本将驾驭知识

初赛(三):(正)体育明星偶像化利与体育发展(反)体育明星偶像化不利与体育发展 初赛(四):(正)娱乐节目充斥荧幕是文化的进步(反)娱乐节目充斥荧幕是文化的退步 初赛(五):(正)全球化会使人们丧失自己的本土性(反)全球化不会使人们丧失自己的本土性 初赛(六): 中小学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成才

中小学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成才(正)乱世中,人们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反)乱世中,人们应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思想 初赛(七):(正)纪律促进个性发展(反)纪律限制个性发展

初赛(八):(正)发展经济应鼓励超前消费(反)发展经济不应鼓励超前消费 ☆☆☆【人生】☆☆☆

★人为自己或者更快乐 vs 人为别人或者更快乐★ ★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更重要 vs 人的自我实现结果更重要★ ★平凡是福 vs平凡不是福★ ☆☆☆【身边】☆☆☆

★应该禁止大学生熬夜 vs 不应该禁止大学生熬夜★

★大学生心理保健主要靠自己 vs 大学生心理保健主要靠他人★ ★法律应该允许大学生结婚 vs 法律不应该允许大学生结婚★ ☆☆☆【男女】☆☆☆

★现代社会男性更需要关怀 vs 现代社会女性更需要关怀★

★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男性的努力 vs 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女性的努力★ ★做男人更累 vs 做女人更累★ ☆☆☆【颠覆】☆☆☆

★做鸡头比做凤尾好 vs 做凤尾比做鸡头好★ ★时势造英雄 vs 英雄造时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vs 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 ☆☆☆【社会】☆☆☆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vs 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vs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 ★应该施舍乞丐 vs 不应该施舍乞丐★ ★★以下题目供大家选择★★ ☆说说你【喜欢】的☆ ☆☆☆【网络】☆☆☆

★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 vs 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强★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 vs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网络使人更亲近vs 网络使人更疏远★ ☆☆☆【爱】☆☆☆

★相似性格使爱情更长久 vs 互补性格使爱情更长久★ ★爱比被爱幸福 vs 被爱比爱幸福★ ★爱情是自私的 vs 爱情是无私的★ ☆☆☆【搞笑】☆☆☆

★猪八戒比孙悟空更适合做老公 vs 孙悟空比猪八戒更适合做老公★

★曹操更适合做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vs 刘备更适合做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笑比哭好 vs 哭比笑好★ ☆☆☆【热点】☆☆☆

★中国足球队的未来是光明的 vs 中国足球队的未来是暗淡的★ ★姚明比周杰伦更出名 vs 周杰伦比姚明更出名★

★超级女声会成为今后娱乐的主要形式 vs 超级女声不会成为今后娱乐的主要形式★ ★应该全国性禁止吸烟 vs 不应该全国性禁止吸烟★ ★应该提倡素食 vs 不应该提倡素食★ ★彩票发行弊大于利 vs 彩票发行利大于弊★ ☆☆☆【教育】☆☆☆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vs 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教育更应注重人格培训 vs 教育更应注重知识培训★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vs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第一场正方: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 第一场反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第二场正方:企业用人才为先 第二场反方:企业用人德为先

第三场正方: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第三场反方: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第四场正方: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第四场正方: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

第五场正方: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 第五场反方: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

正方 反方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 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便利器具便利 便利器具不便利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

民族技艺应该保密 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 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 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强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

相处容易相爱难 相爱容易相处难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 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

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 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企业发展不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 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

杜绝盗版,政府比消费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杜绝盗版,消费者比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送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 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

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的责任 避免人才外流,不是政府的责任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

天灾比人祸更可怕

相爱容易相处难

远亲不如近邻

新闻自由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

全球化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

性教育应列为中学课程

性教育是科学教育

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博彩事业的兴旺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 教育应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

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重要

强权胜于公理

大学私营化的利大于弊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以暴制暴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重奖大学新生利大于弊

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名人拍商业广告可以虚构

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应当保密 克隆人有利于人类发展

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

电子商务将会改变现有营销模式

仁者无敌

乱世应用重典

人的功利色彩增强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同性恋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需要向企业输血

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酒乡

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相处容易相爱难近邻不如远亲

新闻自由不是社会改革的最大动力 全球化不能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 性教育不应列为中学课程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

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博彩事业的兴旺不是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 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银行合并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重要 公理胜于强权

大学私营化的弊大于利 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以暴制暴不是打击恐怖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重奖大学新生弊大于利 社会安定主要靠道德维持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名人拍商业广告不可以虚构

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不应当保密 克隆人不利于人类发展 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 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 电子商务不会改变现有营销模式 仁者未必无敌 乱世不应用重典

人的功利色彩增强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同性恋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不需要向企业输血 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吆喝”

保护弱者是社会的倒退 保护弱者不是社会的倒退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善心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

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用和平手段可以遏止恐怖主义 用和平手段不能遏止恐怖主义

情在理先 理在情先

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大 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大

钱是万恶之源 钱不是万恶之源

美丽是福不是祸 美丽是祸不是福

功可以补过

人类应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管理比收费重要

当今世界合作高于竞争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人生路上乘胜追击好

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男性的努力

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盗版”折价换购“正版”活动利大于弊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辩论赛新形式利大于弊

不破不立

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知足常乐

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挫折有利于成才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

大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选择”利大于弊

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当代社会,“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当今时代,应当提倡“干一行,爱一行” 地方保护主义可以克服

电视征婚利大于弊

读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知识

对于西部开发应当知识优先

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

法律无情

法治能消除腐败

高分是高能的体现

革新技术更重要

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功不可以补过

人类应限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收费比管理重要 当今世界竞争高于合作 强将手下未必无弱兵 在人生路上见好就收好

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女性的努力 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

“盗版”折价换购“正版”活动弊大于利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 辩论赛新形式弊大于利 不立不破

不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不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 不知足常乐

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 挫折不利于成才

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生打工弊大于利 大学生广泛社交弊大于利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造择”弊大于利 大学生勤工俭利大于弊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当代社会,“求专”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地方保护主义不可以克服 电视征婚弊大于利

读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人格 对于西部开发应当资金优先 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 法律有情

法治不能消除腐败 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 革新思想更重要

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机遇是成功的关键 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 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 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可以统一

经济发展可以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

克隆人有利于人类发展 克隆人不利于人类发展

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应当保密 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不应当保密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 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留学生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名人拍商业广告可以虚构

目前的彩票发行方式利大于弊

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逆境有利人才成长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 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

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人为自己活着快乐

人性本善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社会发展应重利轻义

社会发展主要靠法制

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避免拜金主义

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

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外行能够管好内行

网恋能成为婚姻的有效途径

网络爱情是真正的爱情

网络影响人际关系

网络对大学生的的影响利大于弊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

现代社会女人更需要关怀

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哭比笑难

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留学生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名人拍商业广告不可以虚构 目前的彩票发行方式弊大于利 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逆境不利人才成长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不是效果 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人为别人活着快乐 人性本恶

儒家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 社会发展应重义轻利 社会发展主要靠德制

社会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避免拜金主义 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发展 提倡购买国货不利于经济发展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外行不可能管好内行 网恋不能成为婚姻的有效途径 网络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网络不影响人际关系

网络对大学生的的影响弊大于利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现代社会男人更需要关怀 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笑比哭难

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选美活动利大于弊 选美活动弊大于利

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 烟草业对社会弊大于利

一所学校的社会地位如何关键在领导 一所学校的社会地位如何关键在学生

医学的发展应有伦理界限 医学的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

应当鼓励“新新人类”作家 应当批判“新新人类”作家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愚公应该移山 愚公应该搬家

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 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机遇更重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奋斗更重要

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知难行易 知易行难

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中国发展网络经济应走洋为中用 中国发展网络经济应走洋为中用另辟蹊径

中国社会更需要德治 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

中小学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成才 中小学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成才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不应提倡

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自动售套机进入校园利大于弊 自动售套机进入校园弊大于利

大中学生辩论赛知识 有关辩论赛

辩论赛不问辩论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辩论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和听众从而来战胜对方。

比赛程序:

一、陈词阶段,顺序和时间依次为:

正方一辩 3分钟

反方一辩 3分钟

正方二辩3分钟

反方二辩 3分钟

正方三辩3分钟

反方三辩3分钟

二、自由辩论阶段

共8分钟,双方轮流发言。自由辩论规则:

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一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一辩手应立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至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自由辩论要求简洁明了地加强本方观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不能流于空间无物的攻击,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生观点、语言的混乱。

发言和辩论要严格控制好时间,在赛前准备时就应严格按照寒时规定准备辩词,在比赛中,主持人宣布“现在由×辩作开场陈词,时间为三分钟”才能开始发言,当主持人提醒时间已到时,应立即停止发言,并说“谢谢”然后坐下。

三、总结陈词阶段共8分钟

反方四辩总结 4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 4分钟 辩手注意事项

注意言谈辞令,辩论风度

辩手参加比赛举止端庄,即使在辩论中针锋相对,也应做到 态度温和,彬彬有礼,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

辩论时,要求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观点明确,互相尊重,只能针对对方的 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带有轻视,贬低污辱对方的语言)

在辩论中,特别是一对一攻辩和自由辩论时,应针对对方提问和辩驳的内容回答或反驳,内容不能偏离辩题或各自

为论,要体现比赛的对抗性。

辩论评分标准

1.辩论技巧(25分):辩手是否言语流畅、立场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

2.内容资料(15分):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引述资料是否正确、翔实。

3.自由辩论(25分):能否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动、准确、及时、机智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思路清晰、立场坚定、逻辑正确、应对灵活。

4.整体配合(20分):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论点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表情风度(15分):辩手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初次参加辩论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 辩论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辩论赛知识,或赛前 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辩论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

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辩论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辩论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辩论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辩论(即辩论演习)。这种辩论往往不问辩论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辩论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辩论的题目、辩论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辩论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

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辩论,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

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辩论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辩论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 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辩论赛准备的成败关键。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辩论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辩论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典型说明这个问题,下面试举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一例。应该说,这三个过程是整个辩论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昼找一些有一定理信纸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辩论能力的人请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而应在以后的辩词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

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

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四、试辩准备

如同其他比赛一样,辩论队要想在正式比赛中获胜,一定要在正式比赛前搞一次尝试性的比赛,以检验自己的赛前准备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为了达到检验的效果,试辩条件和气氛要尽量搞得逼真些,这就需要在正式参赛队员进入准备阶段的同时,应有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假设“对方”也进入准备阶段,并且双方都应处于“保密”状态。不过,为了增加正式队员的一些难度,正式队员应故意泄露些立论方面的要点,来吸引“假设对方”作有针对性的进攻准备,用之在试辩中检验参赛一方的立论和战略战术是否能奏效。

试辩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参赛队员进入角色。前面已经说过,辩论赛的最大特点就是辩题观点不一定与辩论者本人最初的观点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员本身的性格与剧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进入角色。辩论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有理信纸上的正面交锋,还辩论风度、情态等方面的表演,通过试辩往往能促使参赛队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辩题观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现出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而又通情达

理地维护真理的样子。对于初赛者来说,试辩还可以先锻炼一下上场的胆量,培养一下临场的经验。试辩一般宜在正式比赛前一两天举行,这类似于赛前的热身赛,使参赛队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确立立场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弱化我方命题,强化对方命题。确立立场不仅应确立我方对辩题的理解,还须限定对方对辩题的理解,也就是必须明确指出对方应该论证的内容。尽可能扩大我方立论范围,从而给我方留下较大的加旋余地。如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北大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北大队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学队举出许多例子论证许多国家由于具备某些条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成功。北大队马上指出,正方的立场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所以中文大学队跑题了。这实际上是要正方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发展旅游业都利大于弊,当然使正方无从论证,陷入被动。

(二)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把争论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

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和队员们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比如,在关于”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

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 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 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体育系辩论赛 篇4

今天开始,本报搭建起一个“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平台,将用宣传、讨论、普及、教育、践行等多种维度,演绎出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认同。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系民族未来,关乎国家发展,是基础工程,亦是灵魂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这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灵魂体系”。

在我国,很早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谦”等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超稳定结构的精神支撑。

在浙江,八千年文明史锤炼了浙江人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精神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价值品格,构成了代代相传的“道德基因”。

如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爱国、创新、开放、包容„„我们希望广大读者一起来凝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一种准确、简明、易记的方式表达给大众,引导人们自觉践行。

今天,三位学者率先登上我们的讨论平台,从回望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的角度,谈一谈价值观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并思考,这个时代,应该构建怎样的价值观?约访学者:

陈寿灿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

马力宏 省委党校副校长

杨建华 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

问一:为什么要开展价值观大讨论

马力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自主性增强,价值观多元已成必然趋势。然而,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长期和谐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显然,我国存在如何尽快形成这种价值观的紧迫感。

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有些企业产品造假、部分官员权力腐败、少数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甚至有人见死不救,这一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深深的忧虑。

陈寿灿:中国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都会进行价值观大讨论,五四时期就是价值观转型时期:对孔子、孟子为主的传统理论的颠覆,进而是西方民主科学精神对中国产生影响,以及中国仁人志士自身对于文化价值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也面临价值观大讨论,1980年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次对人生观的大讨论。

现在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因此,讨论价值观问题是时代的需要,是一个时代声音的反映。这也印证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杨建华:我们社会的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滞后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管理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架构。

我们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素养、精神家园建设的关注,还不如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多。人们对是和非、美和丑、善和恶、真和假有些混淆,在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诚信缺失,还有以牺牲环境、牺牲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增长自己的财富等等,都显示出我们在精神领域、价值观的建设,在道德素养的养成方面,有所缺失。

然而,市场经济不单单是一个财富经济、资本经济,更是一个法制经济、契约经济、诚信经济、道德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GDP的快速增长,更应该关注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关注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程度,关注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整体的文明水平程度。因为,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于这个民族和地区的道德水平。问二:如何解读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陈寿灿: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以德治为核心的伦理性社会的基本准则。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说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是有效的治国之道。

其实,由技术带来的文明是多变的,由基因郁成的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作为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的道德基因,“仁、义、礼、智、信”一直存在,不会消失。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内化、反馈而积淀,在时光的磨砺中不断演进。因此,真正有生命力的道德准则是自下而上的,是源于民间的,根植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要在传统资源与现代道德生活的结合上获得属于现代的、有生命力的价值观。

如:“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义”可以理解为公正、合理;“礼”可以理解为规则、礼仪;“智”可以理解为知识和智慧;“信”可以理解为诚信、信用。这些内容无疑也是当前我国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杨建华:中国文化是内省的文化,也是一种修身的文化。它更强调人的价值自觉,更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尧舜”的君子人格的培养,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性、道德性。所以中国文化从先秦以来,一直以价值自觉、道德建构、人格操守修持作为它最基本的特点。传统的文化成了中华民族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精神内核、生活守则。所以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基本上是由先人们最基本的价值元素作为判断的,他们也从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当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作为伦理的黄金律,这和基督教所提倡的“不杀人,不奸淫”,和佛教的“修行成佛”,一起成为最基本的人类共同准则。

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下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元素。任何社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割裂与传统的血脉联系,都不可能把传统完全抛弃,另辟一方天地。我们今天价值观的建设也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内核,作为今天建设当下价值观的最基本参照。这不仅仅是传承,更是弘扬。

马力宏:“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当然,由于我国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因此,“仁、义、礼、智、信”中也包含了部分封建内容。但是,由于“仁、义、礼、智、信”体现了中国文化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十分精炼,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剔除部分封建主义色彩的解释后,“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内容仍然对我国社会的价值和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问三:怎样理性看待道德滑坡现象

杨建华:首先要看到,现在社会成员的拼搏、自强、权利意识都比原来要强,这是现代社会精神的折射。如今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像古代的夸父追日一样,怀揣着梦想,追寻着心中的太阳,这是一种进步。

当然,我们也看到,人们的精神方面、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诚信缺失、造假等问题,人们更多地顾及自己不顾及社会。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比如老人倒地不敢扶,让人们都觉得这个社会怎么了,良心去哪了?这和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怎么认识应尽的责任,应有的道德,应有的理念,这都是在价值观讨论中需要形成共识的。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从社会化开始,就应该慢慢熟悉公民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经济目标,更重要是一个社会目标,人的目标。只有人现代化了,才能将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道德。所以我们的价值观讨论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浙江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力宏:我不认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说法。很难想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是在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状态下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历史实践证明,与道德整体滑坡相对应的必然是社会的混乱无序和经济的停滞不前。

事实上,我国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大部分社会成员中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了延续和发扬光大。出现道德滑坡的只是个别人和局部现象。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发生在个别人身上的恶性事件和局部问题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离心力,而且直接影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那些严重恶性事件的发生,既暴露了我们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效果问题,也反映了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到位,未能及时建立起使坏人不能做坏事、好人可以放开手脚做好事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因此,亟需通过价值观大讨论,尽快建立完善这些制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陈寿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价值多元化,我们首先要看到价值分化也是一种社会进步表现。但价值分化不一定会使道德滑坡,也不一定会带来价值缺失的问题。价值分化、社会分化也可以导致和谐。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辩论赛辩论稿 篇5

今天,自杀合法化的英文辩论稿终于写完了,以下是辩论稿的全部内容

Good evening,Ladies and gentlemen.

According to the law, every single individual is born with the right to keep living. Since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to suggest that it is a right is to grant that it is a freedom to decide when and where to give up this kind of right. In a manner of speaking, it is a man’s right to commit suicide.

Again, we can find in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the explanation of “suicide”----the act of killing oneself intentionally----which indicates that suicide is simply a libertarian movement for human freedom and the right of making choices. It is the law’s duty to protect human’s freedom and the right of making choices.

While it is without doubt that suicide, in reality, is human’s right, there main argument remain:

1,Maybe some people will say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human being is to live, so suicide is inhumane and totally against the standard of ethic;

2,Suicide is criminal offense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killing of a person;

3,The people who commits suicide is irrespondsable to those who love him, even if it is a physical and mental realse to himself.

However, an evidence to sustain the first argument is difficult to obtain.It is common sense to note that Modern medicine has its own limitation and can not cure all the existing diseases.In spite of the extraordinary progress made in Modern medicine, problems remain in terms of guaranteeing that all the pains due to illness can be reduced to a tolerant level. As a result of this,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must be some illnesses which can not be treated, some pains which are uncontrollable, some people who are terminally ill. Mayb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an ordinary and healthy human being is to live, but what if the person we are talking about is a terminally ill patient whose remaining time is no more than a series of suffering . Neither the law nor medical ethics requires “everything be done” to keep a person alive. However, insistnece, against the patient’s wishes, that death be postponed by every means available is contrary to law and practice. It would also be cruel and inhumane.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continued attempts to cure are not compassionate, wise or medically sound. That’s where only euthanasia can be of use. Voluntary euthanasia,which is another form of suicide, is human, because it brings mental and physical release to the patient and his family and helps to put an ultimate end to the torment of a termnally ill patient by hastening his death when he has no prospect of recovering. Extending an incurably sick patient’s life means the same as aggravating the pain . It is unnecessory to maintain life artificially beyond the point when people will never regain consciousness. Because effort should not be made to perpetuate what has become a meanless existence.

Others may argue that “suicide is criminal offense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killing of a person”. Indeed, killing another person is a kind of serious criminal offense which we call “murder”. However, what we are talkig about is “suicide”, not “murder”. Do they realis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ves of our own and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Since it is our own life, we have the right to decide in what way the life meets its end. If no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gonna be? For instance, you are guity of keeping other people’s possession without permition. Because you are stealing the things which do not belong to you. But when it comes to your own possession, that it is to say, when you keep your own possession or even use it in a way that will probably destroy it,no one would consider you as guity.So, Sustaining the idea of “suicide is criminal offense” is as ridiculous as saying that a person is guity of using his own possession in a destructive way. In the case of suicide, there is no victims, let alone the so-called criminal offense.

With regard to the last argument----”the people who commit suicide ,even if it is a physical and mental realse to himself, is irresponsable to the people who really love him”----the argument itself, ironically is in some sense to abmit that suicide is a physical and mental realse. But what they fail to realise is that the kind of release is not just to the one who commit suicide, but also to his family.It is a terminally sick patient’s right as well as duty to put an utimate end to the torment of himself and his family. Because he is the reason of all the suffering. Those who choose suicide are a class of people whose remaining time is nothing but simply suffering, a class of people who choose death as an ultimate escape from the eternal torture they are destined to ,a class of people who need compassion and understanding from their relatives and the society, rather than meanlessly prolonging his painful life. If we really love the one who commit suicide, we should let him die in a desired way, die with dignity as he wishes. Because this is where true love lies.

Judging 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can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make suicide legalized. Because it’s a new and bitter truth we must learn to face.

体育系辩论赛 篇6

1议会制辩论

议会制辩论 (Parliamentary Debate) 是一项在全世界大学生中享誉盛名的辩论活动, 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英国剑桥联合协会 (Cambridge Union Society) 和牛津联合协会 (Oxford Union Society) 等大学学生辩论协会, 主要模仿借鉴西方议会模式对国际政治、法律宗教、人文科学等多领域的热点话题争议的问题进行正反方辩论 (袁庆锋、淮艳梅, 2011) 。

1.1.议会制辩论赛的背景

1997年, 第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 (FLTRP 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ompetition/FLTRPNEDC) 在中国召开, 从此每年一届, 到现在已经走过16个年头了, 并成为中国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也是最权威的英语辩论赛事之一。虽然在2005年“外研社杯”转用全美大学生辩论赛的通用模式——美国议会制 (American Parliamentary Style/AP) , 但其主流也是目前比赛形式则是在2010年第十四届中采用的与“辩论界的奥林匹克”——世界大学生辩论赛制度接轨的英国议会制辩论 (British Parliamentary style/BP) ——这一世界最先进的赛制。也是从那时起, BP英辩制度开始为中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辩手们逐渐熟知, 成为中国最主流的英辩形式之一。

1.2英国议会制辩论流程及特点

在英国议会辩论中, 8位发言人轮流上台, 且各自职责不同, 各有7分钟陈述时间。发言人名称与发言顺序如下 (万江波, 2010) :

政府方上院 (Opening Government;OG)

1.首相 (Prime Minister;PM)

3.副首相 (Deputy Prime Minister;DPM)

反对方上院 (Opening Opposition;OO)

2.反对方领袖 (Leader of Opposition;LO)

4.反对方副领袖 (Deputy Leader of Opposition;DLO)

政府方下院 (Closing Government;CG)

5.政府方成员 (Member of Government;MG)

7.政府方督导员 (Government Whip;GW)

反对方下院 (Closing Opposition;CO)

6.反对方成员 (Member of Opposition;MO)

8.反对方督导员 (Opposition Whip;OW)

由此辩论流程看出, 议会制辩论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辩论或是中文辩论里的交替质询和自由辩论, 着重直接正面交锋 (confrontation) , 它更侧重的是全面广泛地了解各方观点立场, 寻求解决之道 (solution) 。在笔者看来, BP英辩其实是最“以受众为核心”的辩论制度之一, 它尤其强调“以第三方为对象”, 这个“第三方”包括评委和观众, 这从辩手上台之后的致辞也能看出来, 一般都以“Mr Speaker, ladies and gentlemen” (主席/议长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开场, 发言的形式也是属于非直接对抗, 它是很典型的探讨“方法论”的辩论, 锻炼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而非某个成型的价值观。BP辩论比赛4支队伍之间彼此既合作又竞争——正反方针锋相对, 但同一方上下议院基本立场方向须一致, 否则会被评委判为“自相攻击” (knifing) 。有些不太了解BP英辩的人会觉得它就是8个人轮流演讲, 侃侃而谈, 甚至认为这比的就是辩手的英语口语, 而不是思辨能力, 而事实远非如此。BP辩论一个引人入胜的特色就是它允许对方辩手在非保护时间 (第2分钟到第6分钟) 内的任意15秒内提出质询 (POI/Point of Information) , 这种交锋很好得体现了辩论的对抗性, 同时也有利于维护辩论秩序, 避免其陷入一片混乱, 这也是很多人将BP辩论称为“绅士间的辩论”的原因之一。此外, 它的另一特色是允许观众通过欢呼、嘘声、敲桌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支持或者反对。当台上辩手以其滔滔雄辩征服听众时, 经常会有台下辩手、观众, 有时甚至是评委, 以敲桌子的方式来表达对辩手的支持。因此, 说BP辩论毫无对抗这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3国内英国议会制辩论赛比较

国内较盛行的英国议会制辩论赛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国内相关组织主办的比赛与国外相关组织主办的比赛。而由于英辩对一般的中国大学生有着语言关这一难题, 与之对应, 我们也能看到目前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规模BP英辩赛其实并不多, 权威赛事屈指可数。就国内主导的比赛来说, “外研社杯”在高校中影响算得上是最大的, 仅针对于中国大学生, 但它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商业化, 比如它会向全国总决赛选手收取为数不低的参赛费:“外研社杯”其实已不单以传播BP英辩为目的了。除“外研社”比赛外,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BP英辩赛还有中国辩论公开赛 (China Open) 。这是由国际辩论教育协会 (IDEA——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而非中国国内官方机构主导组织的赛事, 而此项比赛则是完全免“门票”的:任何高校大学生只要对BP英辩有热情就可以参赛。这是由它的宗旨决定的, 并与其mission statement不谋而合:通过支持活跃的区域讨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相互理解, 推进民主进程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emocracy globally by supporting discussion and active citizenship locally) 。IDEA并非一个盈利性机构, 它的相关运营是有各方机构资金支持的, 如European Commission, Netherlands Youth Institute, Open Society Foundations Youth Initiative等等, 因此它可以本着教育精神, 致力于传播这样一种辩论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国辩论公开赛面向中美学生, 而非仅仅针对中国学生, 因此在最后的总决赛里常常能看到中美大学生同台竞技, 格外精彩。

1.4议会制英语辩论赛的意义

要具体阐述BP英辩赛在中国的意义, 就不得不从“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说起了。国内对BP英辩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它创办以来才逐渐崭露头角的。某种程度上, BP英辩比赛的展开才是BP英辩相关研究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而它的举办与盛行也相应促进了BP辩论本身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普及度。这也是为什么“外研社杯”可以长盛16年而不衰, 从最初的8-16支参赛队伍发展壮大到现在的上10个赛区, 并且北外、北工、西交、西翻、南理、复旦、上海理工、上海大学等很多高校都组织了以英语辩论赛为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英语辩论学、辩论赛制的研究及应用无疑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创新研究, 其前景峥嵘, 尚有大片的处女地有待开垦 (万江波, 2010) 。

(1) 促进语言上的飞跃

从加入武汉大学外院英辩队到成为英辩队的队长, 笔者接触BP英辩已经快三年, 也见证了BP英辩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赛制要求是7分钟的发言时间, 而这7分钟里, 辩手们不仅需要完成对上一个发言者的反驳 (rebuttals, 首相除外) , 还需要条理清晰地阐述己方观点, 这对每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每当跟朋友说起英辩的时候, 大多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都与语言相关, 觉得“你的英语一定很出色”, 而非你的思维。而这其实也是BP英辩比赛在中国大学生中长久以来难以大众化、平民化的的重要原因之一——语言门槛较高。虽然语言要求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BP英辩的优势之一——它可以给每一个辩手带来英语语言上的巨大进步, 尤其是口语方面。像武汉大学英辩队里大多数队员, 刚入队的时候都是很难讲满7分钟, 且就算讲起来也多是结结巴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到现在不仅每个人都能说到7分钟, 而且语速明显加快, 流利度有了很明显的飞跃。而每每参加过连续2-3天的英辩赛后, 大家在接下来的1到2个星期里都能感到讲起英语“得心应口”。英辩在提高英语口语方面的如此良效也是它被引入教学课堂和学生社团的原因之一。

(2)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素养与思辨能力

除去语言方面的影响, 英国议会制辩论赛营造了大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及其思维习惯深入探讨国际性热点话题的氛围, 加强大学生明确辨析西方价值体系与母语价值体系的核心趋向异同的能力, 以实质性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袁庆锋、淮艳梅, 2011) 。这一点是可以从BP英辩的议题 (motion) 看出来的。BP辩题多以THW (This House Would) /THBW (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开头, 大多属于政策性辩题, 与制定方针政策、立法与社会宏观监督调控有关。纵观“外研社杯”近几年来辩题的类型与覆盖领域, 其变化趋势非常明显。1997年第一届辩题是“广告在我们社会中发挥负面的作用”及“考试弊大于利”, 到了第十一届, 辩题不光涉及一般的国内热点话题 (如网络实名制、环境保护、流动人口权益等) , 而且还包括非洲问题、宇宙空间利用、世界金融问题等国际问题。第十二届辩题涉及了中国的户籍政策、妇女权益、慈善事业、大学招生等热点话题。第十三届中出现了更具挑战性的题目:索马里海岛问题、妇女捐卵、美元国债、六方会谈等 (万江波, 2010) 。而在笔者去年参加的IDEA举办的华中区BP辩论赛中, 出现的辩题包括“Thishouse does not support government subsidies for fi rst-time homebuyers” (本院不支持对首次购房者给予购房补贴) , “Thishouse believes that China should criminalize cyber manhunt” (本院相信中国是否应当将人肉搜索非法化) 以及“Thishouse would abolish the toll free policy in the golden week” (本院将取消十一黄金周免费通行的政策) 等等。这些辩题贴近生活, 要求辩手不单要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及敏锐的思辨能力。而通过这些辩论, 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国家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目的所在, 比如对于第三个关于“十一黄金周免费通行”的辩题, 辩手们需从政府立场出发, 探讨政府为何要出台“十一黄金周小型车免费通行”的政策并探讨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BP英辩的辩手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的, 而如《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 英语专业毕业生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差, 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 (张艺琼, 2010) 。因此BP英辩则是针对英专同学“思辨缺席症”的一剂良方。正如第十一届“外研社杯”总冠军选手黄诚说的那样:“准备一个辩题简直赛过速成一门专业课。”这也是笔者在自己近3年的BP英辩经历中的深刻体会和发现的准规律——辩题越来越朴实,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并且政策性辩题明显多于价值性辩题。而由于BP英辩和中辩的一个巨大不同点——中辩一般有较充裕的准备时间, 而BP英辩则只有赛前约15分钟的准备讨论时间——所以它某种程度上完全是辩手们的“即兴出演” (improvise) , 因此它就更加要求辩手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个善于思考、关注时事的有心人, 看任何事物都试图从多角度分析, 使用批判性思维, “叩其两端而竭”。否则, 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 赛前15分钟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临时抱佛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3) 促进高等英语教学改革

除了对当代大学生辩手的积极影响之外, BP英辩赛对我国高等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BP英辩比赛在中国的流行开启了以竞赛推动教学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在不少学校的英专也好, 非英语专业也好, 都在尝试将BP英辩引入英语口语教学。比如笔者母校——武汉大学, 其外语学院已抓住先机, 成功开设了“英语演讲和辩论”这一课程, 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捧;也有一些教授将英语辩论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引入课堂, 促进了教学改革与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同学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促进了相关学生社团的产生与兴盛, 武大英语辩论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聚集了一大批对BP英辩充满热情的同学, 不仅包括外院学生, 还有相当数量的非外院同学, 包括法学院、经管院等等, 甚至还有一批热爱BP辩论的留学生也加入了我们这个队伍, 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投身辩论的热情。而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也注定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今年5月底, 笔者作为武汉大学英辩队队长带领队员赴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第四届China Open中国辩论公开赛时, 就与不少美国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 这也极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2英国议会制辩论比赛评判标准的主、客观性

在积极参加各大英国议会制辩论赛的同时, 笔者也逐渐意识到并思考着其评判方式的主观与客观性。

客观性很好理解, 8位辩手都有各自角色必须完成的任务, 比如说首相 (Prime Minister) 一定要给定义 (defi nition) , 成员 (Member of Government/Opposition) 一定要给延伸 (extension) 一样, 而评委在评判辩手任务完成情况时, 这是必须遵循的硬性标准, 这是客观的。

关于其主观性, 则是指不同评委间评判标准的差异性。从去年年中上海的China Open到今年年底华中地区的比赛, 几乎每一次比赛辩手们都会遇到评委老师意见不一的情况。而笔者从自己近3年的参赛经验中发现, 尤其对于最后两位辩手即正反方whip (党鞭) 的工作, 不同的评委标准完全不同。有些评委认为应该“罗列对方观点后逐条反驳” (summary method) , 有的偏爱“观点重组后直接总结冲突 (regrouping method) , 然后围绕冲突分析双方的观点”, 而还有一些则喜欢辩手将其“上升为总结本质问题” (fundamental question method) 的方法, 比如说“这个提案的本质是”, “政府的根本目的是”等等, 而对于其它的总结方式, 他们会认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具体来说, 关于BP辩论赛制中“党鞭不能提出新点”这一规定, 不同的评委对“新点”的界定也是不同的。在今年一场华中区英辩总决赛时, 武大辩位是正下 (closing proposition) , 即支持“This house believes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substantially discourage theconsumerist lifestyle” (本院相信中国政府应当显著限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在做5号Member发言人时, 笔者在提出最后一个新观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会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后由于时间不够, 只得用一句话来迅速简述这一点。而笔者搭档7号Whip在做整场总结提到“资源浪费”那一点时举出了例子和数据予以佐证。虽然最后我们武大夺冠, 但评委在点评的时候也提到, 在评委讨论环节, 各方对“例证是否属于新点”意见不一, 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我已提出观点, 所以搭档的延伸论述不算新点;有的则认为新数据和例证就是新点。

其实正如“外研社杯”主裁判约翰逊 (Steven L.Johnson) 先生在《赢在辩论》 (Winning Debates) 一书中明确提出, “辩论的评判是一项主观活动” (Evaluation of arguments is a subjective activity) , 这是辩论哲学的“两大前提”之一。因此一方面, 裁判工作对于整场辩论来说非常重要, 而另一方面, 由于裁判是一项主观活动, 其工作质量很难监管 (万江波, 2010) 。在某种意义上, 评委们意见不一才更加说明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说明这场辩论的精彩之处。因此主客观性其实也都是相对的,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所谓的clash在辩手和评委间都是存在的, 这才是辩论“辩”字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IDEA Funders[EB/OL].http://idebate.org/about/idea/funders

[2]Mission Statement[EB/OL].http://idebate.org/about/idea/mission

[3]万江波.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0 (1) :128-139.

[4]袁庆锋、淮艳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的图式建构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 (21) :446-448.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我亲爱的祖国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