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专项整治(精选10篇)
二〇一五年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方案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全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组:
组 长:马永杰(院 长)副组长:张荣华(支部书记)
闫 勇(副院长)
张清萍(副院长)
赵 杰(副院长)
郭耀东(医务科主任)成 员:闫江屏(医务科副主任)
刘海斌(医务科副主任)
杨林平(办公室主任)
关百锁(骨科副主任)
闫建军(外科主任)
韩富民(神经内科主任)
马选平(内科主任)
张江菊(妇产科主任)
任仙强(儿科主任)
乔吉祥(眼耳鼻喉科主任)
卫贵宾(口腔科主任)
刘瑞智(急诊科主任)
王 琦(麻醉科主任)高大鹏(药械科主任)
吴清海(门诊部主任)
陈 婧(药剂科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处。主 任:闫 勇(兼)副主任:刘海斌(兼)成 员:张卫平
王 蕾 工作职责:
1、院长是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第一责任人。
2、研究制定并批准发布我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3、确定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控制指标,并纳入科室与个人工作质量、业绩与处方授权再授权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
4、每季度对我院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小结,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持续整改措施和方案,并对下季度工作作出部署,形成长效管控机制。
5、办公室负责参与合理用药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并
协调各部门工作。全面参与医嘱审核、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治疗方案制订等过程。
二、临床科室管理小组 组 长:科主任
副组长:科副主任 诊疗小组组长 科护士长 组 员:科室全体医师 工作职能:
1、监督本科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合理用药制度。
2、负责制定本科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督导实施。
3、督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情况,及时研究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提出改进与完善管理。
4、对科室内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法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监督、指导和考核本科室用药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5、每月质量安全分析会要体现本科室药品使用情况,指导药物利用研究,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评价药品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不合理用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二)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药师每天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监护,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进行干预;每周点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每月与临床科室主任一起分析科室合理用药形势。
(三)临床合理用药公示通报
1、每月抽查1000份处方、100份病历,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考核指标。
2、每月对以下内容进行统计并公示通报:(1)单床单日平均药费
(2)每周消耗金额超过2万元的药品的分管医师排序(3)日均药费超过1000元的分管医师排序(4)单日药费超过2000元的患者分布(5)患者日均床药费科室排序(6)使用量前十位的药品排序
(7)药品使用量前十位的科室和医师排序
(四)建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考核制度
药剂科每季度汇总全院用药情况,分析药品采购应用和对重点品种的监测情况,定期统计各临床科室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抗菌药物占总药费比例以及单床单日平均药费等数据,由医务科或质控科将指标列入科室考核体系,落实奖惩措施。
(五)监督奖惩办法
1、对于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通知医师本人进行改正;一个月内发现3次以上者对医师本人警告,并进行诫勉谈话;一个月内发现5次以上者,认定为医师合理用药考核不合格,离岗三个月,在医务科进行培训考核。
2、临床药师每月未按规定审核处方、调剂药品、进行用药交待或未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有效干预的,及时告知药师本人;一个月内发现3次以上者对药师本人警告,并进行诫勉谈话;一个月内发现5次以上者,认定为药师考核不合格,离岗三个月,在医务科进行培训考核。
3、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或医师,院长召集有关科室主任或医师进行诫勉谈话。
4、一年内未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医师、药师,优先考虑当年的晋升、评先评优。一年内出现5次以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医师、药师,当年不得晋升、评先评优。
乡宁县人民医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2年1~6月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为干预前组, 选取2012年6~12月的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为干预后组。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 对抽取的每份病历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统一制定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逐项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体质量、入院时间、出院时间、诊断、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 以及用药情况 (用药目的、药物通用名、用量、用法、总用量, 用药起止时间等)
1.3 干预措施
1.3.1 制订控制标准
统计2011年本院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及使用时机、使用疗程, 根据《整治活动方案》制定符合我院情况的2012年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案及目标责任状, 以使各项控制指标具体化。主管院长为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对本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负全部责任。
1.3.2 培训教育
医务部通过组织外院专家及我院的药学专家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 并进行分批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授予处方权, 否则继续到医务科进行培训;为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又针对不同科室进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进行培训, 达到每位医师都熟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规。
1.3.3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信息科根据医务部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利用计算机HISS系统对医师的处方权限进行限定, 对抗菌药物按照不同分级设置开具权限, 使医师不能越级开具抗菌药物, 从而控制越级使用, 杜绝了医师越权开具抗菌药物现象。
1.3.4 双十制度落实
每月利用信息系统统计出抗菌药物金额、数量前十位药物及每种药物排名前十位医师, 查其病历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把检查结果通过内网进行通报, 并对严重不合理应用科室的某品种抗菌药物停止在本科室使用。
1.3.5 持续改进
我院医务部组织专家及青年学组骨干和临床药师对运行病历现场督导检查、检查中发现不合理问题当场反馈, 并令其写出整改措施, 专家组根据整改措施再次检查整改效果, 并网上通报督导检查、反馈的结果;每月对全院各科室出院病历及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并将结果在内网以药学简报及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方式进行通报, 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前三名医师通报批评并进行经济处罚。每季度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 同时反馈给临床科室, 要求科室在限期内提交整改措施, 从而达到持续改进。
2 结果
2.1 干预后组和干预前组两组数据比较, 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及≥60岁患者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2.2 抗菌药物费用
住院天数、抗菌药费、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后较之前均有下降, 见表1。
*P<0.001
2.3 用药合理性
抽取干预前使用抗菌药物400例次;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400例次, 比较结果见表2。
P<0.001
2.4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抽取干预前后围术期用药各300例, (2) Ⅱ类切口手术:抽取干预前后组围术期用药各400例, 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与否构成比 (%) 结果见表3。
2.5 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原因在干预前、后的变化, 见表4。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还会诱导细菌耐药, 破坏正常菌群平衡, 导致耐药菌的医院感染。为促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我院通过制定控制标准、培训教育、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双十制度落实等一系列措施,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本调查显示,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组的71.13%下降为干预后的63.99%;患者住院天数由干预前的9.6d降到干预后的7.9d;抗菌药费由干预前的322.84元降到干预后的253.42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60.48DDD降到干预后的48.96DDD (表1) 。由此可得出, 干预后在降低抗菌药费、减少住院天数等方面行之有效, 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化了我院“心系社会, 真情为民”的办院宗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从45.00%提高到74.75% (表2) ;而在表3、表4中, Ⅰ、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从预防用药时机、选药品种、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用药合理性比较, 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比例由干预前的58%提高到干预后的86.71%;以上数据均证明了整治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尤其需要提出的是, 干预前组我院越级使用抗菌药物问题比较突出, 与我院医师构成比有一定关系, 本次采取了信息系统控制权限措施, 从而杜绝了越级使用抗菌药物问题。本调查显示, 干预后组与干预前组比较,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程度大幅上升, 表明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总之, 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P<0.001
注:P<0.001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周筱青, 刘皈阳, 朱士俊.医院抗生素应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成效[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4) :204-206.
[3]卢秋红, 房树华.我院综合干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政治活动措施及成果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12, 9 (7) :14-17.
[4]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1596.
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
为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和县卫生系统党建党风廉政暨软环境建设会议精神,深化“三好一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研究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通过“三合理”规范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我院医疗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遏制过度医疗,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推动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整治指标全面达标,进一步完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巡视督查制度,实施对医院医疗行为的评价和巡查制度;全面落实同城医疗机构之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规范医疗收费;促进临床“三合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严格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薄弱环节,细化分解今年专项整治工作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二)加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管理
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医药费用,依据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 号)等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细则》,加强该类药物的使用管理。
(三)加大合理用药监控力度 一是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处方点评数量、点评要求、处理按《医院处方点评规范》执行。抗菌药物处方、糖皮质激素处方点评侧重使用频度及用药金额排名靠前的医师进行针对性抽查,分析其使用的合理性。二是根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培训,促进医疗行为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结合临床路径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及时研究解决临床路径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定期公开、透明公布处方点评结果,表彰合理处方和通报不合理处方,将处方点评结果和配合合理用药干预情况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相关人员的奖惩按照《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执行。
四是强化处方监督,提高合理用药内控水平。依据干预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对临床用药的规范化培训,加强提高药事管理水平,加快临床用药监测等环节制度建设,突出药师的作用,做好处方调配前对医生处方合理性进行前置审查干预,实时监控相关处方指标,杜绝不合理用药处方的调配;促使处方调配习惯良性发展,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
(四)大型检查、医学检验同城互认
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我省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及项目名单(2013年)的通知》(苏卫办医〔2013〕23号)和认真执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简化就医环节,减轻就医负担。互认内容:本院对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同级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予认可。减少化验检查的盲目性,新入院患者不能盲目的广覆盖性检查,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五)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规范医疗收费。
严禁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禁止分解收费、比照收费和重复收费。健全医疗服务收费内部自控机制和管理制度,向病人提供规范的费用清单,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医疗服务信息。实行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和价格公示制,完善病人医疗费用认可制,建立方便群众、便于操作医疗费用免费查询系统,提高群众医疗消费的透明度。依法规范医院的经济活动,严禁将药品收入、医技检查、医疗服务收入与个人收入挂钩。严格落实处方值超过特定数额要患者签字规定,对违反规定乱收费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工作步骤和要求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5月20日)
研究制定我院2013年“三合理”规范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根据县卫生局部署,研究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召开动员部署会议。
(二)全面实施阶段(5月21日~9月30日)
依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工作重点,落实相关措施,运用有效的行政干预模式,建立“三合理”规范整治工作小组,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排查,要找出具体问题作为行政干预的重点突破点,要将“方案”各项措施要求的全面落实贯穿至整个过程,力争尽快达到目标要求。组织学习与培训:要将“三合理”规范特别是合理用药相关规范和文件内容纳入2013年院内继续教育重要内容,学习考核《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12〕84号),《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32号),《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和处方规范要求,以及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规范和文件。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要求医师人人知晓,不留死角,积极参与;在医院宣传栏要张贴宣传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培训安排:组织培训不得少于每季度1次;培训具体内容请参阅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和相关规范。
本院自查:从2013年5月起,各每月按照《灌云县医疗机构“三合理”规范整治评估细则》(附件)的要求进行自查,认真落实比对《细则》要求,督促临床科室落实好调控目标和干预措施。
(三)总结评比阶段(10月1日~30日)
要及时总结、评估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成效,上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对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工作较差的给予批评。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临床“三合理”规范应用
专项整治活动相关组织
一、成立灌云县临床“三合理”规范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高善超 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田维祝 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副院长
成 员:王建国 潘宁宁 吴靠山 杨祥干 陈树凤 潘冬梅 沈华梅 工作职责:负责本院“三合理”规范的决策、组织、领导和协调。
1、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来抓,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亲自抓,常抓不懈。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德教育,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特别是抓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规章教育及《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学习。
3、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切实搞好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使医院干部职工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作风训练,提高“三基”水平。尤其要提高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病情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合理用药水平。
4、在疾病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失,避免盲目检查。
5、医师对检查结果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必要时要与所做检查的医师共同讨论后做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临床诊治。
6、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指导和引导患者就医,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诊治方案。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效果好、毒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本院或当地易购的药品。
7、充分发挥本院质控组织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医嘱和处方等医疗文书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项目是否合理、诊断是否及时准确、用药是否合理、安全、经济,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执行情况。把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预防用药的合理性、联合用药的正确性、有无配伍禁忌、重复用药、过度用药、根据药敏用药作为重点。要对医师用药进行点评。
8、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医院对医师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要进行干预、通报、处罚。对此类现象严重的科室从重处罚,对“用药不合理”现象严重的医师停止处方权。
临床合理用药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碑林区中医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和医务科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须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药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批,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
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1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指标如下:
(一)处方指标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6、抗菌药物 特殊品种使用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具体指标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另行制定。
八、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确保抗菌药物等药品使用趋于合理。继续执行《关于控制药品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的暂行规定》,各科室要把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下同)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全院控制药占比低于42%。
各科室药占比由财务科统计。药占比超额部分按金额的20%从处方医生的效益工资中扣除。
九、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
每月对医院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公示,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
每月对药品使用量前3名的医生中药占比超标的在院内公示。对第二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三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暂停处方权一月。
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扣当事医生一次50元。
根据县卫生局文件精神,为做好我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宣传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及乡医的业务水平,提升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使我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顺利开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药物治疗的合理需求,成立了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培训学习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在县卫生局领导下,我院成立了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培训计划,发放教材,及时总结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
二、培训内容
我院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及自学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大纲》主要包括:
1、解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使培训人员了解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2、依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以及培训大纲进行培训,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和计划,组织召开全院医务人员及乡医会议,分发培训教材,集中学习《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
2、为避免集中培训给正常医疗工作带来的影响,我院采取集中授课及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进度,促进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效果
培训期间,大家认真听讲,所有医务人员基本上都掌握了培训内容,不懂之处由主讲人员现场解答疑难。通过这次系统培训,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及乡医全面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和法规,提高了我们合理用药的意识和知识,规范临床用药,加快了我院基本药物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今后的基本药物临床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虽然培训顺利完成了,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对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重视程度不足。
2、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不足。
3、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禁忌症等的熟悉程度还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加强国家基本药物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药物的基础知 识。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3、提高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意识。2014年2月28日篇三:村卫生员合理用药学习培训总结 卫生员合理用药学习培训总结
通过加强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培训,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我镇实际,培训工作全部结束,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总体情况
(一)时间安排:总体时间安排:共10天,计48学时,包括理论与实践培训。总论培训8学时,其中合理用药培训4学时,《行为规范》培训4学时;内科培训16学时;儿科培训8学时;妇科培训4学时;外科4学时。
(三)课程安排: 11月14日培训总论
11月16日培训行为规范、合理用药 11月18日内科培训 11月20日内科培训 11月22日儿科培训
11月24日妇产科、外科培训
(四)师资安排:任课教师由我院的医生或业务骨干担任,具有医师资格,学历均在大专以上。
(五)组织安排:每部分培训,院领导都高度重视,指定专人管理培训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召开总结学习成绩,鼓励学员们不断学习,为我镇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好务。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学员们都深刻认识到此次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刻苦学习学员均通过了各个科目的测试,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次的培训村医生了解了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掌握了合理用药原则,进一步增强了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为患者提供有效、价廉副作用小抗生素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坚持学习新文件、新规范、新进展,不断调整抗生素合理使用方案,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
临床治疗中, 药物因素对合理用药水平影响复杂。在欧洲约15%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人院, 在美国约6.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2], 我国住院患者因不合理用药导致或促成死亡者占住院死亡人数的比例介于5%~17%[3], 因此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对医嘱用药合理性进行监控成为发展趋势。我院于2009年11月引进应用PASS系统, 将其嵌入HIS系统 (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门急诊医师工作站, 住院医师工作站、药房工作站、临床药学工作站等[4]。在医师开具处方后PASS系统将实时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用药时应该给予的关注程度, 以不同颜色的警示灯标识方式突出显示在每一条医嘱的前端用以提示医务人员。警示灯分别为: (1) 黑色灯: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 严重关注; (2) 红色灯:不推荐或较严重危害, 高度关注; (3) 橙色灯:慎用或有一定危害, 较高度关注; (4) 黄色灯:危害较低或尚不明确, 适度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嵌入医院HIS系统, 分别抽取2009年8月门急诊处方61338例, 2010年5月门急诊处方65276例, 2011年1月门急诊处方65522例, 分别对应的是未安装PASS系统前、安装PASS系统后、对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5]的三个不同阶段。
1.2 方法
利用PASS系统对上述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以红色灯 (较严重危害) 和黑色灯 (绝对禁忌) 提示为不合理用药依据, 用SPSS13.0对不合理用药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抽取的2009年8月未使用PASS系统前的门急诊处方61338例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357例, 红色灯警示889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3%;对抽取的2010年5月使用PASS系统后的65276例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242例, 红色灯警示591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28%;对抽取的2011年1月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65522例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审查分析, 共监测到黑色灯警示0例, 红色灯警示235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0.35%, 结果见表1。
注:*与未安装PASS组比, P<0.001;△与安装PASS组比, P<0.001
3 讨论
通过使用PASS系统对我院门急诊患者处方用药分析, 发现我院门急诊处方用药大多数是合理的, 在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间等方面均符合患者的病情需求。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 监测发现, 在未使用PASS系统前,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为2.03%,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的28.7%。在使用PASS系统后,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率降至1.28%,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的29.1%。通过对安装PASS系统的HIS系统医师工作站设置了干预功能后 (即对PASS系统审查出“黑灯警示”的处方, 系统限制其提交, 并自动弹出一个对话框提示医师:“绝对禁忌、错误或致死性危害, 请修改后再提交”;对“红灯警示”的处方则弹出对话框提示医师:“不推荐或较严重危害, 确认是否需要修改”) , 不合理用药率降至0.35%, 其中配伍禁忌用药则完全杜绝。本研究通过对未安装PASS系统前、安装PASS系统后、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门急诊处方回顾性分析比较, 发现与未安装PASS组比应用PASS系统可以降低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χ2=111.686;P=0.000) , 特别是结合设置HIS系统的干预功能后, 可以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 (χ2=339.865;P=0.000) 。
临床上药物治疗大多数需要联合用药, 其目的是获得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 以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机体的耐受性, 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但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医师、药师有时未能完全记住和掌握上述知识, 且难以做到随时查阅文献, 而利用PASS系统可以有效地发现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潜在的用药不合理, 从而减少医疗不合理用药的发生[6]。如果结合HIS系统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强制或提醒临床医师对处方进行修改, 则可以达到显著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的目的。
总之, PASS系统能极大的帮助临床医师、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即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 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实现合理用药的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估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PASS) 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价值。方法 对PASS系统安装前、安装后以及安装PASS系统的医师工作站设置干预功能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取, 数量分别为61338张、65276张及65522张, 通过PASS系统的监测、审查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红色 (较严重危害) 和黑色 (绝对禁忌) 提示为不合理用药依据, 并对不合理用药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与未安装PASS组比应用PASS系统可明显降低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χ2=111.686;P=0.000) , 设置干预功能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更低 (χ2=339.865;P=0.000) 。结论 应用PASS系统并对PASS系统设置干预功能后可显著提高门急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PASS系统,门急诊处方,合理用药,干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喜荣, 郝晓菁, 曹瑞丽.PASS系统监测医嘱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4) :308-309.
[2]唐镜波, 颜敏, 兰奋, 等.药物警戒是ADR监测发展的大趋势[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 (1) :1-3.
[3]唐镜波.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8) :449-450.
[4]郑斌, 刘茂柏, 曾晓芳.我院利用合理用药监测软件PASS对用药医嘱进行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医学, 2010, 22 (4) :200-202.
[5]王书杰, 张新春, 王丽萍, 等.以PASS系统为依托全面搞好临床合理用药[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6, 22 (3) :240-241.
综合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10日说,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
据介绍,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还包括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等等。
我国城乡居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在全国合理用药网络知识竞赛中,只有6.3%的网友能够全部答对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10道合理用药常识题。
中国科协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被调查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人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在孩子生病后,近30%的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有时还是多品种联合用药。
此外,针对社会关注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姚宏文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指导基层依法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缴公开工作,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姚宏文在回应张艺谋、陈婷涉嫌违法生育问题时说,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享有生育特权。
1.医院应加强医政、药政、行政管理,重视医药护人员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医政、药政法规。医药护人员应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原则,按照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为患者用药。
2.各级医药护人员均有义务接受药学继续教育,深入地学习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特别是新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3.医师在用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并了解患者用药史、药品不良反应史,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药物使用。
4.医师制定药物治疗计划应考虑患者病史、并发症、病理生理状况、遗传等因素所致的用药个体差异对药效的影响,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等手段,使给药方案由常规化、经验化转向个体化、科学化,提高用药水平。
5.医药护人员应严密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合并用药所致的不良相互作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尽快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
6.药师应积极开展用药监护工作。应严格新药审批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开展好合理用药咨询工作,编写资料,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信息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经常进行药物利用评价,特别是抗生素合理应用调查分析,监督合理用药执行情况。
7.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药师应坚持下临床,参与医师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搞好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
1合理用药的原则
1.1 使用任何一类高血压药物, 都应自最小剂量开始, 以减少不良反应, 如血压控制不理想, 可依据情况逐渐加量。
1.2 推荐使用1次/d的长效制剂, 已保证1 d 24 h内稳定血压,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氨氯地平控释片5~10 mg, 并能防止靶器官损害。
1.3 单一药物效果不佳时, 不宜过多增加单种药物剂量, 及早采取联合治疗, 提高降压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1.4 高血压是终生疾病, 控制并不容易, 一旦确诊应坚持治疗, 达到理想血压, 是降低相关疾病危险的最好方法。抗高血压药物无论单用还是联用, 无论选用老药还是新药, 目的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重点强调选择药物时, 还应强调治疗对象个体状况,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疗意义。
2用药的选择
2.1 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治疗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最好的成本-效果比值。由于各类一线药物在降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性, 控制血压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根据TOMHS试验的经济学评价结果, 对于新诊断为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起始治疗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 还是新型钙拮抗剂或ACEI, 将节约大量成本。
2.2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用价格较贵的ACEI、ARB、CCB, 因减少了并发症的处理费用, 实际上节约了总的成本, 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其成本-效果比值优于其他药物。
2.2.1 高血压合并心衰
选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并用或不用地高辛治疗心衰。ACEI:能缓解心室重塑, 防止心室扩大, 能改善临床症状, 需终生使用, 对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 可用ARB;利尿剂:其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和体液潴留的体征, 不应单独使用, 一般和ACEI或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衰患者心排血量降低,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使心衰进一步加重, 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打断这一恶性循环, 改善心衰预后。
2.2.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 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性及并发症增加, 病死率上升。且控制血压可缓解冠心病症状。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获益较大[1]。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ACEI, 且与钙拮抗剂合用特别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为首选。
2.2.3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
有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越高, 越容易并发脑血管病, 抗高血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曾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 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为每年4%, 该类患者接受降压治疗, 脑卒中危险的减少与未发生过脑卒中者相似, 故曾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应接受严格的降压治疗[2]。选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滞剂、ACEI、噻嗪类利尿剂, 不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时应注意不可过快、过低, 以免加重脑缺血。
2.2.4 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紊乱
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对其有不利影响。而ACEI、ARB和CCB则无明显影响。ACEI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脂代谢, 可使TG和TC下降, 另外, ACEI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并能逆转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内皮功能损伤。ARB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脂代谢, 还可通过促进LDL分解代谢加强, 使血TC水平下降。CCB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它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正常和功能正常[2]。
2.2.5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很多研究证明,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在降压的同时能减少大、小血管疾病的发生。ACEI、ARB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占首选位置, 因为这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有利作用, 同时在减少蛋白尿、减缓肾病进展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实践证明, 若要长期把血压控制到目标血压 (<130/80 mm Hg) 往往需要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 且联合用药对肾脏及心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使用任一种药物的效果。因此, CCB、利尿剂、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选择。
2.3 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与持续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减至最小, 如有效, 可根据年龄和反应逐步递减剂量以获最佳疗效;为防止靶器官损害, 要求24 h内降压平稳, 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至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 为此最好选择每天一次给药而持续24 h降压作用的药物, 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 (T/P) >50%, 即给药后24 h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 确保血压整个24 h期间均得到持续平衡的降低。选择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讨论
综上所述, 现阶段高血压药物的应用, 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降压, 还应考虑防治高血压并发症。因此, 长期、系统、个体化是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选择用药时在考虑效果的同时还应关注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实, 朱珠.抗高血压药物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2) :80.
(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
①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②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
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医嘱)包括全身作用的抗生素类和合成抗抗菌药物类,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对象选择:全部门诊处方。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分母: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注: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四)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急诊处方(%)。对象选择:全部急诊处方。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分母: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注:
1.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象选择:全部住院病人。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DDD)。分子: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分母: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注:
1.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2.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 =该抗菌药物消耗量/DDD值(克/DDD值)3.DDD(Defined Daily Doses)值:WHO推荐的日处方协定剂量
庆大霉素(24万单位)+ 阿莫西林(1克)+ 头孢他啶(4克)
庆大霉素(1DDD)+青霉素(1DDD)+头孢他啶(1DDD)= 3DDD 4.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六)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指标名称: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对象选择:医疗总收入中的药费总收入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药费总收入(万元)。分母:医疗总收入(万元)。计算公式:
药费总收入(万元)
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100
医疗总收入(万元)
(七)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对象选择:西药出库总金额中的抗菌药出库总金额。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分母: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计算公式:
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100
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要求
(八)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
计算公式: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量%=----------------------------×100%
同期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
(九)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门诊总人次
(十)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急诊总人次
(十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3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注:
1.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十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小时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24小时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前0.5-1.0小时内给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符合指南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适宜的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静脉输液百分率=-------------------×100%
同期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例数
(十六)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门诊患者总人次
(十七)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急诊患者总人次
(十八)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例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100%
同期住院患者总例数
(十九)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袋(瓶)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同期住院患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二十)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30%)计算公式: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生物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十一)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50%)
计算公式:
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
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
者总例数
(二十二)住院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合格标本)检查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80%)
计算公式: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标
本送检数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
例数
(二十三)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25%)
计算公式: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人次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率=----------------------------×100%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人次
【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推荐阅读:
合理检查合理用药09-07
合理用药考评制度07-14
合理用药培训试题01-31
合理用药培训计划07-05
合理用药管理办法01-23
不合理用药现状02-07
抗生素合理用药探讨06-19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09-15
新宁县中医医院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06-13
用药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