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音乐学科工作计划(通用13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市相关部门及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要求,认真完成进修学校的工作计划所规定各项工作任务。强化学习意识、研究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教研品位,提升教研层次,增强教研实效,全面提高研训质量。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与各级行政、业务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提升个人专业水准,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拔尖、业务过硬、身体健康、人格完善的研训教师。
1、坚持完成部内月工作计划总结交流材料,及时交流互通信息,有效利用交流合作中的生成资源,多向其他教研员学习,通过学习与实践使自己不断提高。
2、积极参加进修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积累知识、锻炼思维。
3、协助教育局做好研修工作,打造区域音乐特色校等工作,为形成区域新的艺术教育特色作出自己的贡献。
4、充分利用教研员研修室活动,开发研修专题。以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突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达成的相关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自我监控
意识和能力,积累培训资源。
5、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凸显个人工作特色及成果。充分利用局域网“教学研究”栏目或开建个人博客,及时发表教研信息、资源,开辟网络教研园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学科教师信息库。充分了解本学科学段的教师的自然情况,教学能力现状,以信息表呈现具体内容,并随时更新。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留下教师培养工作记录。
3、继续配合市教育学院做好对市级骨干教师实践考察,组织市骨干教师跨校服务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4、有效利用教研员研修室活动,培养学科骨干,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发挥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在学校乃至区域的带头作用。
5、关注中青年及新教师教师的成长,捕捉教师发展契机,寻求教师发展规律。发现新的典型教师,从而促老骨干,带新教师。本学期将开展 “希望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为准高级教师搭建锻炼展示的平台。
6、进行09年参评高级教师的学科答辩指导工作。
7、搞好优秀教研组的表彰及经验交流活动。
8、按计划继续做好十一五教师教育。
9、组织教师参加东三省素质教育会相关材料,指导教师对
上报材料进行完善。
(三)教学研究,服务指导
1、做好学期初集体备课安排,做好管理工作。各学科分年段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将新学期的备课任务(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内容的形成)分配到每位教师,在新学期初组织教师交流。集教材辅导、教学指导、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于一体。
2、继续研究形成《西岗区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努力做到让课堂自我教学评价走向每位教师心中。切实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问题。
4、持教学常规的指导、检查工作。坚持凡下校必检查和指导教师备课、听取组内教研反馈,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5、加强对我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西岗区教育网“教学研究”栏目建设,丰富网络教研资源,大量补充教学案例、评价研究的成果、优秀教学经验等资源,使其成为具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强大交互功能的教研服务平台、培训平台、教学资源库。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如此说来, 要想让学生改变差异性, 真正走进音乐殿堂, 感受音乐的真谛, 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
一、以爱为源, 让教师亲近学生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 以爱来善待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的惧怕感, 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 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感情融洽, 学习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而大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教学重在课堂效率的提升, 往往忽视了课堂外和学生情感的交流。那些音乐教师在抱怨上级教育部门对音乐等综合学科不重视的同时, 而忘记思考自己该如何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了解是班主任老师的事情, 与己无关。我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任教哪门学科, 都应最大限度地对自己施教的对象充分了解, 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走近音乐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 一旦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自信的表现。兴趣不是天生的, 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音乐是丰富多彩的,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此, 我们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教学,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比如在《小雨沙沙》一课中,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 或扮演破土而出的种子或扮演淅淅沥沥不断落下的小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去, 我采用集体表演、分组表演、个别表演等多种方法, 让性格内向的和胆大的学生结对子, 表演能力欠缺的和擅长表演的学生结对子。通过取长补短, 实现共赢, 逐渐培养全体同学的自信心和表演兴趣。长此以往, 大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了。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音乐氛围中兴趣得到了培养, 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我们教师也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歌唱教学中,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表现欲强等身心特点, 在歌曲教完后, 留十分钟时间给学生开个“音乐擂台赛”:请一位能力强的学生来当小主持人, 教师当伴奏师, 其余学生当小歌手, 请学生上台演唱。让学生自由选择, 可以自荐, 可以同学推荐, 可以独唱, 可以小组唱, 可以轮唱, 形式多样。学生评委要对于参赛的歌手给予适当点评, 教师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 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快乐歌唱的观念。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始终充当主角, 教师为配角, 学生的兴趣浓, 积极性得到了发挥。“音乐擂台赛”提高了学生演唱水平,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 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三、肯定成果, 让学生感受成功
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千过, 莫如奖子一长。”表扬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 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 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 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素质教育改革中,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也逐步被“引导、启发、创新、探究”的新教育理念所代替。因而在音乐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并鼓励他们大胆探究, 大胆创新, 允许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 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众所周知,教育理念仅仅只是教育的载体,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学科综合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它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学科的综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第三,学科的综合可以避免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缺失,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看似简单的三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根源。相较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因为此,现在的音乐教育摒弃了以往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某些乐器演奏的技巧和技能,而是通过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他们热爱音乐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运用音乐知识,这恰恰印证了那句话:“音乐的思维,音乐的创造,音乐的反应和音乐的学习都是独特的经验模式。”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抽象的具体化。音乐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的抽象在于你看不到它,也摸不着它,它的具体化在于它能够通过旋律或歌词等实现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尤其需要其他学科的加入来实现它的具体化,如通过物理知识来解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器的材料性质、震动的模式、发声的原理等;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音、影、画整体地展现给学生,更能展现出我们不能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出的东西;美术和舞蹈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则更能够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第三,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音乐作为古老艺术的一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它的综合性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被喻为学习的基础。音乐学习不仅是对音高、旋律、节奏的掌握,更是获取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习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不断革新,音乐教育不再孤立。现代音乐教育在尊重音乐独特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将音乐学习扩展到和音乐相关的文化领域,通过关联、整合、开放等学习方式为音乐教育营造出一个宽广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泛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完美发展。
通过以上的探讨,相信大家对学科综合的作用有了一定了解。作为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丰硕果实,新课改中的学科综合理念确实意义非凡,已成为引领音乐教学的风向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综合,并以此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增加教育途径,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来感受音乐教育的真谛。在这样一面大旗的指引下,音乐教师应紧随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路,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这一举措更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伴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空间的延伸,历史、地理、舞蹈、美术等相关学科都步入了音乐课堂,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任何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在看到光明的同时,亦不可忽略它的阴影。在新课改学科综合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老师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学科种类越多,加入其他学科的元素越多,涵盖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体现新课改的宗旨。殊不知,这恰恰是“过犹不及”的表现。要知道,简单的拼凑与粘连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偏离了学科综合的主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学科综合的过程中要凸显基础性。所谓的基础性是指学科综合的课程应以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为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绪论中就明确表示:“在学习中,无论是相关、综合还是其他类似的方法,它们的基础首先是各门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必须充分、完整、透彻。”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宜过早融入其他学科的专业性技能,而应以音乐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主,为以后的学科综合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科综合教学阶段,应注意学科综合的先后次序,应该先学习理论课,后讲授技巧课,以便于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不至于本末倒置。其次,学科综合应具备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针对学科分科过细、缺乏整体性而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综合性的课程,因此不应过于细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而是应把音乐与其他学科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以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感受多学科融合的艺术魅力。最后,学科综合应重视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实施多学科综合时,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课程应保持一种“度”,即保证音乐在具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他学科只是辅助、促进与延伸音乐教学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总之,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不可牵强附会,也不需要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进行综合。应在确保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万万不可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科综合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要认识到哪些环境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以及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想要完成这些责任,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智慧”。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相信有了这些夯实的基础,音乐教师在实施学科综合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综合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它的科学性要求音乐教育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都有合理的、系统的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并非你想综合多少就能综合多少,要考虑综合的是否恰当,是否能被学生所吸收和消化。
音乐虽然带不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充实我们的生活。在此,笔者坚信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音乐不仅会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更会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①《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②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音乐不仅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的。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深知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音乐教师在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上,应该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让学生从歌词和旋律里,品出乐曲中的歌唱美、曲调美、配器美、立意美、情景美的同时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中学音乐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课它不仅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更重要还有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意识品格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激起一种迁移默化的力量。寓教寓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教学是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结合,是构成良好学习音乐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音乐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音乐课一周只有二节,因此,校风和班风是否在一个学生身上形成,音乐课上最能体现。所以,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音乐气氛,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秀的作品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而对不良现象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这样环境中才能上好音乐课。
1、学期开学工作会议(3月1日下午2:30区政府二楼会议室)
2、体育中考座谈会(3月4日下午2:30区政府二楼会议室)
3、召开名师工作室会议(3月18日下午3:00区政府二楼会议室)
3、体育中考考前巡视指导(3月14日56中、包河中学、烟墩中学等)四月份
1、组织全区中学备战体育中考,合肥市包河区体育学科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五月份
1、郑州观摩汇报课(5月13日下午2:30在29中 陈凯)
2、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太极拳培训班(5月21、22日包河苑小学)
3、体育教学研讨课(5月27日下午2:30在烟墩中心校 吴劲、杨晶)六月份
1、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专家讲座(6月10日下午2:30曙光小学)
2、体育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6月21日上午8:30卫岗小学北区)
3、第四届中小学生篮球比赛(6月25、26包河苑小学)
七、八月份
1、组织召开包河区首届羽毛球比赛(7月15—17日)
2、合肥市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8月20日)
3、学科总结,工作计划《合肥市包河区体育学科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注:
1、未尽事宜请查阅名师工作室网。
2、请有任务的学校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
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认真贯彻《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中教部和各科教研员的研究、服务、专业引领的作用,全心全意为基层学校服务,为基层教师服务。以课题为牵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有效开展,努力提高教研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为提高我区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本学期主要以“以评价,促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带领区内教师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下校调研培养典型教研组及有潜质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全区共享,圆满完成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研训教师自我提升。
1、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利用一切时间阅读学科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提升理论修养。
2、加强对学科教学知识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和指导作用。
3、潜心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为教师和基层学校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学科教学工作及措施。
1、迎接省艺术示范区教学督导检查评比。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对全区教师进行迎检的培训和指导,要求各校教研组制定合理培训和实施计划,保证在检查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区音乐学科教学常规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对骨干教师下手狠一点: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定为骨干教师的精品展示课的课题,经过展示研讨交流,达到促进骨干的不断发展、年轻教师的不断成长和区域教学水平的提高。
3、对青年教师下手早一点:通过提问题有目的观摩骨干的精品课、自己视频课反思、师徒教学公开课等活动促其快速成长,并带动教研组的整体进步。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的成长计划,师傅和教研员随时跟踪,开展针有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4、继续深化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的研究。巩固和推广上学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本学期要加强对西岗、71中、等几所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力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研组。同时,关注其他薄弱教研组的成长,为不同层次教研组的成长搭建交流的平台。
5、继续研究区域学科研究课题,以点校、研修室为依托,提升部分教师的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促优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转变。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6、组织全区音乐教师的京剧培训,保证京剧区本教材的顺利实施。开展中学音乐教师的舞蹈编舞能力培训,并通过考核促进培训的实效。
7、根据市局的统一安排,做好大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相关活动安排工作和区教育局的合唱节的筹备工作。
三、研修室活动安排:
1、了解调研、问题梳理,确立本学期研修室的主题。
2、针对研修主题进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研究实施计划:如依托西岗区小班化高效教学评价标准,如何检验骨干教师的“精品展示课”、如何评价青年教师的达标课、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师徒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每月主要工作安排:
(一)3月份:
1、了解检查各校开学前准备情况,做好上学期工作总结和新学期工作计划。
2、参加市教研培训并落实其精神,进行迎检的培训指导工作。
3、通过研修室活动收集整理教室教学的教学需求,制定实施计划。
4、舞蹈培训。
5、达标课。
(二)4月份。
1、实施迎检计划,在调研活动中根据文件精神检查常规工作。
2、骨干教师的“精品展示课”。
3、督促检查各校三队乐器的使用情况。
4、舞蹈培训。
(三)5月份。
1、认真组织五四青年节的大型展演活动。
2、筹备区合唱节(国学思想为主题)。
3、筹备那个“六一“大型庆祝活动。
4、区教研活动:(讲座或开放课)。
5、京剧培训。(聘请京剧团的专业演员,对象中小学音乐教师)
(四)6月份:
1、区合唱节。
2、师徒教学研究课。
音乐能够益智、辅德, 陶冶性情,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但音乐教育的本位教育是首先的、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介绍一种方法, 一种有着音乐规律特殊性的方法;一种能使人们通过音乐这个方式认识、了解、世界的方法。
第一, 音乐学科有其他学科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殊性。纵观学科构架, 自然学科或是人文学科, 皆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介绍了解本学科的方法, 一种独特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 从而最终介绍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当然, 这种方法或者说这种策略的运用熟练程度将会产生在这个学科的精英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了解者。同样, 音乐教育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而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则是后一种的期望,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天才, 不是精英教育, 在广大的受教育者面前我们介绍的仅是一种了解认识音乐的方法, 一种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认知模式, 而这种模式又是唯一的, “一种模式的思维, 开发以那种模式思维的能力, 但是对思考的其他模式鲜有影响, 因为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是独特的……在美学的一般领域内, 每一种艺术都要求一种独特的, 只有它所体现的那个认知次领域独有的思维模式。”由于音乐的感觉性, 体验性, 不可能用其它学科的概念化方式进行认知, “人类体验的一些领域由于其自身的本质, 是不能被概念化的, 也就是不能被放入概念所要求的三维模式。形成和呈现对主体意识体验的唯一方式, 就是以某种物体或事件的动态样式来体现其动态样式”。可见, 音乐教育是一种用音响、音符这种特殊的材料来呈现世界丰富性的途径。
第二, 音乐起源于交流表达。不管是原始先民操牛尾歌唱天地万物 (即“娱天”) 的感情流露, 抑或孔子及诸子百家的礼乐治人、治国思想 (即“娱人”) 的论辩, 都是一种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法, 暂且不提其目的是否具有音乐性, 但都建立在遵循音乐表达规律的基础之上, 尽管方式直白, 逊于当今含蓄和深刻的音乐表达方式, 因为是雏形, 所以尽管直白, 但体现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方式在远古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先于许多今天居于“基础”地位的学科。
第三, 音乐的构成有其特殊的规律。音乐的表达需要载体, 他的载体也就是形式,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旋律, 曲式, 和声等构成音乐的诸要素;而音乐的内容就是形式所呈现给听觉的意义, “意义和价值是内在的, 它们是艺术性自身的作用, 也是他们得以组织起来的由来”, “你必须深入到使作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那些创作素当中”[1]p41, 显然, 我们只有深入到音响中去,
录》《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2.张楠.《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99页.3.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上海音乐学院, 2007;李静:《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和方法研究》河南大学, 2009。4.杨天君:《周小燕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论》, 《艺术探索》
才会把握音乐的丰富内涵。对音乐要素的特征和规律没有基础的话, 很难想象那跳动的音符和流动的旋律到底意味着什么。而我门音乐教育就是让大家认识这些东西, 并最终为体验做准备。音乐教育除了要告诉人们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则是告诉人们进行体验的方法和规律, “音乐体验直接来自组织得有表现力的音响, 听音乐――对音乐进行感知结构――它来自他或她想象的有表现力的音响”, “音乐上的实际脱盲, 可以定义为运用标记编码解码技能的能力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准”。可见, 我们要普及音乐教育, 让大家懂得体验音乐, 除了等同于其它学科的概念学习以外, 关键是要普及音响特点和音乐体验的技巧, 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独特目的。
音乐教育需要社会的认可, 就要为其应有的地位建立理论基础, 音乐是审美的教育, 在这当中, 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音乐的辅助功能, 指出音乐教育的诸多促进、改善功能。但我们对“审美”这个哲学分支的理解不是所有不懂音乐的人有耐心和能力去理解和接受的, 更有甚者, 不是所有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能对“审美”一词理解到应有的深度的, 我们陷入了孤芳自赏, 至于通过音乐教育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和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那也是在掌握了这种独特规律后, 所能达到的远景。就像通过正确地篮球训练方法就有可能很好的驾驭篮球并有可能进入NBA一展风采一样, 我们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是向人们介绍、认识、并最终掌握音乐的规律和方法。
从学科体系来看, 音乐和其它学科的地位一样平等, 因为每一个学科的视角和规律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 就像在化学这个学科里所遵循的微粒法则决不可以运用到语言学里;通过绘画的视觉刺激也鲜有对人听觉的发展有巨大影响。现在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不但分为抽象推理和空间想象两大半球, 而且在这当中又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区域, 而每个区域又有特定的细分。所以, 我们不能说这个学科优于那个学科, 这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果真其然, 音乐这个学科优于其它任何学科, 在远古时期, 声音几乎占据了人们进行交流的所有方面。现在对各个学科的重视程度虽然不同, 但都源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实际操作, 客观的讲, 特别是对于学科体系来说,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学科教育是一个媒介, 一个连接于不懂音乐者和充满独特魅力的音乐世界的纽带, 是一个必须讲明和强调的问题, 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不尽如人意。
总之, 音乐教育是学科体系大家庭中的一员, 有学科的共性, 更有本学科的独特之处, 只有在此基础上了解认识音乐学科, 才会以独特的音乐视角来认识、体验、改造世界, 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才会更进一步。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而首当其冲的意义就在于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 即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需要各个方面的发展, 不管音乐教育是否被人们接受, 音乐教育的独特方式是不能被其他任何科目所代替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方法,学科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美能力 学前教育 音乐学科
一、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学习的音乐学科包括键盘、声乐、视唱、舞蹈、乐理、音乐欣赏等等。不仅要学习丰富的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歌唱表演、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才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和深化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使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真正在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追求美的表演,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内在美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用音乐的美去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为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活动和教学的重要领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音乐课学习,已掌握了钢琴、声乐、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出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较差,体现在表演时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和正确的表达,所表现的作品很难感动别人,这就是音乐教学的误区——重技能培养轻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而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同其它审美教育一样是通过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一种关系到学生内在本质的教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就目前各级各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招生看,首先,所招收的学生学制不一,专科类的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有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生、还有对口招生的三年制专科生等等;本科类的有对口招生的二年制学生、有高中起点的四年制学生……其次,所招学生的年龄不一,初中起点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高中起点的学生有的十八九岁,年龄大一些的已经二十一二岁。学生骨骼发育已基本完成,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较差,学习类似钢琴、舞蹈这样的技能课较为吃力。第三,生源音乐基础差,大多数来自各级乡镇、农村,城市里的学生数量很少,很少有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过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甚至有的学生连一首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跑调现象经常发生。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各科教师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是有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依然是不开窍,不仅这些学生感到痛苦,老师们也是苦不堪言。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幼师教育的性质来看,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演员、演奏家,而是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幼儿教师。如何让这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适应音乐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审美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渗透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的示范教学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效仿之。在技能课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是学生感受音乐美的重要手段,舞蹈老师用美丽的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声乐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向学生展现歌曲带来的心灵的诉说,钢琴教师用娓娓动听的琴声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震撼……教师根据音乐表达的意境,把作品的审美内涵通过示范有滋有味地呈现出来,这种示范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还有着强烈的样板效应,让学生在欣赏教师示范的同时对作品有所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产生共鸣,增加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用对比学习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用对比学习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摇篮曲》(东北民歌)时,老师进行有表情的示范,不妨把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儿歌《睡吧,小宝贝》《小宝宝要睡觉》等属于摇篮曲风格的作品都唱给学生听一听,让他们感受不同国家摇篮曲风格的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摇篮曲风格的差异,让学生充分体会摇篮曲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感受摇篮曲风格的作品柔和、摇曳、晃动的律动感,用对比的手法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在学习蒙族舞蹈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蒙族舞蹈的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舞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下藏族舞蹈,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是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相关的,他们在舞蹈中常用的松胯、弓腰、曲背等动作形成了特有的律动,体现了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这种用对比学习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最行之有效的过程。
(三)多元化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音乐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比如在学习钢琴作品《快乐的女战士》的时候,不妨让学生课下以自学的方式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再欣赏一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拓展学生对芭蕾舞剧的认识,再听一听这部芭蕾舞剧中的一首配歌《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歌曲也是声乐课教学中经常唱到的作品。再比如在教授儿歌弹唱《拔萝卜》的时候,不妨先让学生看看根据这首儿歌创作的音乐表演剧《拔萝卜》,都学会了以后再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下音乐剧《拔萝卜》,自己画头饰,自己布置场景,自己弹琴自己唱,自己导自己演,用一个小小的作品将多学科知识串在一起,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这种将欣赏、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多元化的渗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渗透,不仅需要有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识,还需要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可以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性质来看,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也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员,而是培养有着一定审美能力和音乐修养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技能技巧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各个学科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美好的学习愿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音乐的审美始终贯穿在整个音乐的意境之中,有助于提升她们的审美能力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
一、积极学习,提升自我音乐素养。
结合本学科组的学科计划以及学科组成员的特点,我们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激发工作实践新灵感。我和本学科组成员一起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以及许卓娅编写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并围绕“打击乐教学的策略”、“如何开展打击乐”、“打击乐中的总谱有哪些”等主题进行了学习研讨。每次教学研讨活动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明主的氛围,使每一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大家在学习中拓展思维,在讨论中激发灵感,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迪。从而我们也知道了活动氛围对打击乐活动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要根据音乐的特点为教学选择合适的总谱,还知道了“声势”在节奏训练中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更好掌握感知音乐,除了语言必须通过动作,不仅让孩子动手,还要动腿、动脚、拍腿、拍肩、跺脚等“声势”进行节奏训练……
这学期中,我们学科组成员还多次参加了“上海幼儿园艺术教育展示”以及南京“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教学优质课观摩交流会”的培训活动,回来后,也和组内成员进行了沟通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打开了教师们全新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解决工作中的困惑。许卓娅的游戏精神与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的完美融合让教师们耳目一新,在师徒汇报的活动中,我们学科组,就采用了许教授的音乐“傻瓜流程”为全园教师展示了一节小班唱歌游戏活动老虎歌曲,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地进行了游戏,并在一次次新的游戏刺激下,感受了歌曲,学会了歌曲,整个活动轻松而有趣,简单却紧凑,非常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活动也受到了园内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学期末,老师们的学科组活动心得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对音乐有了自己重新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延生到自己教学行为中,特别是几个年轻老师,从原来的害怕上打击乐到现在的从容驾驭,这些都是学科组活动成长的一个见证。
二、内化理论,琢磨开发教学实践
在理论学习的帮助下,教师们的音乐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自我的热爱之上,更有了去实践、去尝试的萌动。
这学期中,我们学科组的老师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幼儿园的课题开展,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如:小班节奏乐美味萝卜、老虎歌等,并在区、园内进行了展示,老师们的聪明才智将扇贝壳融入到音乐节奏中,让孩子感受到了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把游戏和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老师们看到了孩子对游戏对音乐的喜爱,更让老师们恍然大悟:原来音乐活动还可以这样开展!在大象和小蚊子的活动中,我们学科组的老师也认真解读指南精神,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出了小班节奏乐大象和小蚊子,以及适合中班小朋友的节奏乐大象和小蚊子,在活动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们受益匪浅。比如在教幼儿学习看指挥的这个环节中,了解到了小班初期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的掌握有规律的节奏,因此活动尽量不要碎音乐进行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让孩子学习看指挥做动作。在中班初期了,孩子的节奏感有了初步发展,就可以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歌曲或音乐,教幼儿看指挥随音乐进行齐奏。
结合活动的开展,教师们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并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和自然界中的自然材料变成了孩子们的表现乐器,在小班节奏乐美味萝卜中,教师们发现“娃娃家”是小班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做菜过程中的“刮皮、切丝”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师们就挖掘了其中有趣的声音节奏并进行了提炼,将刮皮的“唰唰唰刷”以及切萝卜的“嗒嗒嗒嗒嗒”的生活声音,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了表现,这也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以及指南中对3-4岁幼儿的艺术目标:“容易被自然界中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另外考虑到小班孩子拿取、演奏的方便以及与刮皮、切丝声音的表现,选择了“扇贝壳”作为打击节奏的表现乐器。让幼儿探索自然物,感受自然的声音,并乐于表现对自然的美好理解,也是指南中精神所向,这对孩子是一次艺术的享受,突显的是学科组老师理念的科学性。
三、热爱音乐,为幼儿传播音乐种子。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学科组老师也注重孩子音乐兴趣的培养。
首先是利用日常生活和孩子接触大自然中美好的声音,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会关注那些平时熟悉却又被忽视的声音,孩子们走路的踢踏声,碗勺碰撞的叮当声,洗衣机洗毛巾的轰隆声,秋风扫落叶的沙沙声,小鸟飞翔的啪啪声等等,这些声音在老师暗示性的节奏下,成为了孩子们的音乐,大家一起拍着手感受节奏、体验音乐,乐此不疲!
其次是为孩子选择恰当、适宜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活动中要选那些旋律简单、形象鲜明、或有游戏性质的音乐,或者从幼儿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比如游戏“美味萝卜”就是选取了孩子们生活中的内容作为素材,加上音乐让孩子根据音乐对自己已有的“娃娃家”的经验进行再次创作,这样很容易使幼儿理解,使孩子们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并能运用音乐、律动等手段加以表现。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欣赏、表现,我们还利用午休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表现经典的名曲,从国内的到国外的,孩子的视听视野打开了,心灵享用了一次美好的音乐饕餮大餐。
三、注意教学中上下环节知识的衔接,做到过渡自然
以休止符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的练声曲中就埋下休止符的引子,选用DOREMIFASOFAMIREDO四分音符的连音练声曲与同样唱名的八分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组成的短促跳跃的练声曲进行练声,练毕,教师引出问题:这二条同样唱名的练声曲唱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为何不一样?原因在哪?学生便会在书中找出不一样的原因:一个练声曲带有休止符,一个练声曲没有休止符。师:请同学们谈谈上述二条有无休止符练声曲的音乐特点。接下来就自然地进入系统地学习和认识休止符的名称、书写法。休止符的练习:练习(一):以拍手的形式进行无休止符的节奏练习;练习(二):将练习(一)改为带有全休止符的节奏练习;练习(三):再将练习(二)改为带有二分休止符的节奏……、由易到难,直到最后将其改成带有八分休止符的练习。最后师再次提出问题:休止符在音乐作品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分别听赏带有休止符的儿童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让学生通过听赏音乐得出结论:休止符能使音乐产生短促有力、欢快活泼、仇恨、泣不成声……等效果。从练声到听赏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休止符。这其间自然渡过,一气呵成。
四、充分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
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唱的内容还是欣赏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只有一种版本,为了让课堂更加的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求,教师要做大量的收集资料工作,在课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如:学习第十五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除了给学生播放了教学光盘里的录音(成人的百人合唱)外,还播放了用童声演唱的合唱曲及张靓颖等人演唱的旋律稍加变化的独唱曲,以多种音色、不同的唱法、不同的演唱形式及旋律有变化的同一首乐曲的不同版本给学生听觉上最大的冲击,学生反应极好。有些作品不仅有声乐曲(或曲乐曲)还有曲乐曲(或声乐曲)以及由此改编的舞曲。如《嘎达梅林》,它有民歌的声乐曲形式,同时它也有交响诗的器乐曲形式,我们尽可能地收集并引进课堂,一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二来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层面去感受同一个主题音乐,使学生觉得一首歌可以进行多次创作,并能有这么多形式的表达方式,启迪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视听资料的丰富,学生们对教学感兴趣,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对歌曲不同的表现方式也畅谈了自已的喜好与见解。
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计划篇三
在初中教育中,不仅仅是语数英史地生政的教学,还有音乐体育教学。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从教已经有很多年了。在慢慢的教学中,我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最觉得自己进步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应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一直以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进步,我相信我是能够做好的。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初一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初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工作任务:
1、初一、二级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五、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初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七、具体安排:
周次初一级初二级
1《岭南春早》《编钟》
2广东音乐古琴
3广东民歌印安人的音乐
4《故乡的亲人》欧、非黑、白人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5《噢!苏珊娜》北美洲的音乐
6亚洲的歌中国民歌的题材
7圆舞曲中国民歌形式的分类
8小步舞曲民管乐简介
9玛祖卡、波兰舞曲古曲欣赏
10中考中考
11进行曲简介民族调式
12《军队进行曲》《在太行山上》
13《送别》《黄河大合唱》
14《问》抗战时期的音乐
15《快乐的铁匠》贝多芬简介
16至17终考终考
一、德育渗透在声乐教学中
前苏联音乐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好的歌曲能对学生的言行品德起到早期的奠基和定型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的歌曲大多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还要借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1.当今社会,部分中职生对人冷淡,缺乏爱心,缺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观念,处事高傲、冷漠,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都是对的,不知道知恩图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为此笔者在声乐课堂上,首先选择《父亲》《母亲》《母爱》《父爱如山》等歌颂父亲、母亲的歌曲,通过演唱让学生们体会到父母亲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而且还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他们为儿女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所以我们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其次选择歌颂老师的歌来让学生们演唱,如《老师我想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来练习,在演唱中不仅让学生们能以甜美亲切的声音和饱满的感情来表达歌曲的内涵,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在成长的道路上是每一位老师的辛勤栽培,淳淳教诲给予我们丰厚的知识,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培养。再次选择人间友爱的歌曲让学生们演唱,如《为了谁》《爱在天地间》等歌曲演唱,通过充满深情质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才能形成我们今天和谐的大家庭。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亲情、友情世界就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2.结合当地音乐,开展声乐教学。广东河源的万绿湖和东江水是河源人的骄傲,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演唱《多彩万绿湖》《多情东江水》《我是客家妹》等作品,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教育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二、德育渗透在钢琴教学中
西方心理学家有一个理论,那就是“每人心中都有一只狼”,音乐可以驱赶人心中的“狼”。台湾首届“十大广告金句”评选中入选了一家琴行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学坏”。中职生的钢琴教学,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而钢琴弹奏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个人意志品质培养的过程。
1.通过识谱读谱的长期训练,渗透做事认真、严谨的意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5~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超过了最佳学琴年龄,所以在钢琴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识谱,演奏者要严格按照铺面上的音符进行弹奏,也就基础训练的重要方面。
2.通过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技术难点的攻关,渗透耐力和毅力的培养。中职生学习大多缺乏耐心,不易长时间专心做某一种活动,行动目的性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同一目标,稍遇困难就放弃。整个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伴随着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克服去完成一首首钢琴作品,每一个技术难点的克服都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当的耐力和毅力。让学生知晓弹好琴绝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做到的,必须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这个道理。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之下,方能逐步增长自控能力,建立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钢琴由慢到快的练习规律,培养循序渐进的工作学习作风。慢练是解决一切技术的根本,只有遵循钢琴由慢到快的练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踏踏实实,才能解决乐谱的准确性、手指力度等一系列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及时提出练琴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静下心来细心、耐心的进行基础练习;同时要求学生明确每天练琴的目标:一段音乐,甚至是一句、一小节的练习,不要盲目地同时练习很多曲子,囫囵吞枣式的练习只会让学琴的速度变得更加缓慢,相比之下集中突击一到两首曲子效果会好很多。
三、德育渗透在视唱教学中
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视唱课程中掌握识谱能力,并积累一定曲目量的儿歌。而很多优秀的儿童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而视唱课程中我们渗透的德育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儿歌是为将来的幼儿教学服务的,而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须要有更高的自觉性,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到为人师表。
四、德育渗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将音乐列在他所精心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第二位,并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哲学家柏拉图也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黄河大合唱》以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让学生看到了中国民族抗日卫国的壮烈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感受民族音乐艺术之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广东音乐《赛龙夺锦》以清新刚健的旋律、跳跃有力的节奏,展现了激烈壮观的竞争场面,让学生感染到奋发向上、集体协作、努力争先的精神;《梁祝》让学生感受“十八相送”“化蝶”的美好的同时,也从“抗婚”了解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禁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贝多芬的《命运》表现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戏剧性冲突的发展历程,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歌曲《我和你》让大家联想到祖国举办奥运的盛况,每个同学脸上都会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他们的爱国之情由然而生。音乐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必然随之升华。
五、德育渗透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合唱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合唱奠基人著名的指挥家马革顺教授指出:“合唱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和集体观念。”
合唱强调声音的协调,即均衡+和谐,个人的声音再好也不能突显出来,只有融入在大家的声音里,才能发出和谐的声音,对每一位合唱队学生来讲,他们基本上具备比—般学生更好的音乐素质和个人演唱能力,所以表现欲也很强,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合唱队时就要注意建立融洽和谐的合唱集体,要求学生认识到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是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的内容表述和艺术形象塑造的,个人的声音再美也得服从集体,融于集体。为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行为上首先和谐,使他们深知以集体为重的重要性,克服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强调共性的艺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一、跨学科的概念及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跨学科关系的认识论》一文中对于跨学科作了清楚的界定与分析。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是基于多学科之上的第二层次水平的, 是指在相同科学中的各科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 形成实质性的互动与交换, 使得相互之间得到发展与丰富, 具有互惠性。互动的类型分析与区分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但是如果知道相关的结构, 学科之间的联系形式是可以分析清楚甚至可以推导的。跨学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论的, 在达成共同形式之前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是技术性的, 涉及到两门学科之间因互动而产生的相互发展与丰富。
跨学科研究必须是学科间的相互接触、对话、跨越甚至融合, 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去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 开放性的进行知识的架构, 找到统一的跨学科范式,
增强学科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在此基础上, 积极运用研究所得, 去促进新的事物生成并通过实践检验。
但是, 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跨学科方面存在着种种不理想的局面。比如说在所有高校都有开设的《音乐欣赏》、《歌剧欣赏》等欣赏类课程, 教师授课均以影像资料观看为主, 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 也不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构学科间的平台, 因此这类课, 不管是从授课内容上, 还是授课方式上, 都不能达到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的途径和方法
(一) 加强教师职能, 改变师生关系
一个好的教师, 除了在其所属专业及课程上要有着深入地研究, 并能将自己的研究理论化, 系统化传授给学生, 还要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除了要具备驾驭课堂, 控制授课进度, 维持教师威严不可侵的统筹能力, 还更需要怀着饱满的热情, 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进学生中间, 倾听学生心声的新型教师形象。因此, 引导学生在公共音乐教育课堂上进行跨学科思维, 首先就要从教师这一引领者上进行观念更新。
1、向全能型教师靠近。跨学科, 顾名思义就是指研究范围在两个获两个以上的学科里。这必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对其他学科的一定程度的了解, 能够首先捕捉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微弱的联系, 或者说教师要拥有一定量的对其他学科基本情况的资料, 在课堂上, 能够通过这些资料建立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关于音乐与其所学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从而达到引导其向跨学科方向思考。
2、向朋友型教师靠近。随着“90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学习渠道广泛, 爱好多种多样, 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已逐渐被消除。学生更接受的是与老师建立民主与平等, 友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产生互动, 碰撞出学科间的火花。教师在这种时代要求下, 必然要转换观念, 朝着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方向摸索前进。
(二) 变换授课方式, 扩充课堂内容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学校除音乐专业以外的所有学生, 其这一特质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以对待音乐专业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但是,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 国家教育部强调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得如火如荼。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会弹钢琴、会弹古筝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因此, 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课堂的要求, 局限于纯粹的音乐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构建跨学科的平台
1、老师走入学生, 学生走上讲台。长期以来, 我们在对待师生问题上一直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观点, 无论是“主体客体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 , 还是“双主体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 都将教师与学生视为对立的双方, 而不是合作的整体, 这种二元对立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完全割裂了课堂, 使教师与学生失去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机会。对授课方式的改变首先就要把挡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层屏障撕开,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可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同学之间展开多项思维的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倾听他们对音乐的种种想法, 了解学生各自的专业与研究方向, 引导学生的思路, 与学生共同进入跨学科研究的思维空间。
2、建构音乐课堂, 完善知识结构。高校公共音乐课堂由于不同学校的受重视程度, 地方差异、条件设施等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教材的选择上都相对自由, 基本上没有确定使用哪一本作为固定的教材, 只是根据教师的专业学识, 学校的实际情况, 由老师来安排上课内容。作为有责任感的老师, 应该要好好把握这种自我学习与扩充知识的机会, 而不是随便的应付。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 要有的放矢, 把需要教授给学生的音乐问题吃准吃透, 不能仅仅浮于表面, 浅层次的音乐知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已经不再具有神秘感, 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纵向挖掘课堂信息的延伸,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自动自觉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与教师一起找到学习的兴趣, 同时, 把这些知识模块安插进自己的专业中, 与之相融, 找到共通点, 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引导思维创新, 加强学科联系
高校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脱离传统思维模式, 产生独特思维能力, 发展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的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而是用崭新的理念来处理问题。高校教育, 特别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对于培养跨学科型人才是很有助益的。
1、抛出问题, 引导思维创新。按照现代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要敢于提出问题, 并通过所学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方向的研究, 要向学生抛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 学生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也会抛向教师, 这必然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的带有思辨型的讨论, 学生在思考问题同时产生问题并讨论的过程中, 其思维在不断得到拓展, 把本专业与音乐相关内容进行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并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生成更多新的理念与新的交叉学科。
2、开展活动, 加强学科联系。教室里的讨论、思辨、反省, 其最终目的是运用在社会实践中, 让实践进行检验。学生通过课堂上老师有目的的引导, 已经对于跨学科及多学科交叉有了很深的兴趣, 如果还是继续停留在无限的想象中, 那么这种跨学科研究就会变成一种形而上学。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充实了自己的知识, 完成了真正实质上的跨学科研究, 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它们的内在联系。使跨学科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践中焕发出闪亮的光芒。
小结: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至今, 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进入21世纪, 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在学科建设中引入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研究, 为培养新型跨学科人才构建基石, 虽然现在尚处于摸索阶段, 但相信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将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成就。
摘要:文章在介绍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提出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进行跨学科引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跨学科,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主编花城出版社
《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李丽刚
《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周朝成
《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崔清泉《音乐天地》2006.1
《高校教师职能定位辨析》李丽傅国华《高等农业教育》2007-9
《正确处理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师生关系》郑彩莲《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一、教学常规方面(拟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大会)
1、开学前的准备会:安排布置有关教学准备工作事宜。
2、第一周:收缴各教师的教学计划(进度)。
3、第四周: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开学以来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4、第八周: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和期中教学检查布置会。
5、第十二周:召开期中教学检查总结会。
6、第十六周: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和期末考试工作布置会。
7、第二十周: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二、毕业论文方面
1、第二周:完成开题报告并进入正文的写作。
2、第五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各教研室)。
3、第八周:毕业论文整体进展情况通报与答辩前的准备。
4、第十、十一周:论文答辩。
5、第十三周: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优秀论文上报。
三、教研活动方面(仅指学院层面的教研活动,各教研室还需制定各自的教研活动计划)
1、声乐教研室:声乐教学观摩研讨会1—2次
2、钢琴教研室:钢琴教学观摩研讨会1—2次
3、术课教研室:舞蹈、器乐教学观摩研讨会各1次
四、艺术实践方面
1、拟在期中教学检查期间举行师生汇报音乐会
2、拟举办学生专业技能大赛
五、专业评估方面
1、制定详细可行的评估方案
2、做好分工,实施方案
【区教育局音乐学科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区教育局年度体育工作总结09-22
“区教育信息化总结暨计划”教育工作计划06-07
金凤区教育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07-11
区物价局年度安全教育计划06-27
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07-18
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计划11-16
綦江区营盘山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11-09
迎接区教育局教学视导活动安排06-17
区教育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资料建档清单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