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7篇)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一、折纸教学反思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二、星期日的安排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 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三、“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复习“小数的意义”这个环节,然后引入课文的情境图:“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正在进行激烈地争吵,比大小,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帮忙比比看1/20和0.06哪个大,让学生很自然地探索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回忆,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小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小数与分数内在的联系,为知识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全过程,直观在展示出了教学步骤,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做练习时兴趣较高,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三、练习一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 长方体

(一)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展开与折叠

教学反思

1、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三、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四、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二教学反思

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依据知识的迁移,我首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后续教学铺垫。

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二、分数乘法

(二)教学反思

1、有了前几节课的铺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多大的错误,说明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很多学生对约分还是比较好的。

2、我调整了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学后教,课堂上学生讨论明白了:谁是单位“1”,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我认为适当渗透有利今后的教学。

3、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分数乘法

(三)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整张纸的关系。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理说得头头是道。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倒数

1、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本节课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一、体积与容积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通过《乌鸦喝水》的动画以及实验来体验“石子、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2、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近、容积相近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4、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5、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体积单位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三、长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体积单位的换算

四、有趣的测量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即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计算其体积,并复习常用的体积单位。接着展示不规则物体石头,引出刘课题)。第二,分组活动,动手实践,探索方案(1、让学生探索测量石头的体积;

2、学生小组汇报“测量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情况;

3、具体测量结果;

4、交流小结)。第三、巩固练习(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介绍“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第四、回顾总结。在本节课当中,我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较好。

第五单元 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一)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部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必须要有一个旧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铺垫,在这里就用到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做铺垫。北师大的版本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和定义来死记硬背,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把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学习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三道应用题来引入分数除法的意义,希望学生能够从实际意义上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

这节课体现的重点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算法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是本节课要体现的重点之处。

二、分数除法(二)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主要是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致使后面布置的进一步练习没有当堂去做而改成课后完成,造成缺憾。改进方法: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同桌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考虑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而整堂课安排更为合理一些,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在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交流时,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没参与进来,或参与不够。那么在今后教学中无论课中、还是课余都应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

三、分数除法(三)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第六单元 确定位置

一、确定位置(一)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最后得出结果: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

二、确定位置(二)整节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积极的态度以及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较好。经过反思,也找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今后的工作中会加以改进。

第七单元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一、邮票的张数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家人谈话—集邮情况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获得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选择能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须的条件。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然后再让学生来决定哪些题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是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交流、研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列方程的方法的选择,不是强求一致,而是通过列不同的等量关系式,然后进行交流、比较等,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列方程的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并没有为了一味体现新理念而开展合作学习,而是对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倡导自主探究,只有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或在产生想法需要与他人探讨时,才倡导合作与交流。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是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方程来解,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学生就会碰到不知是设弟弟的邮票张数还是设姐姐邮票张数为x张好,还有找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等问题,他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合作交流。先有对立思考,合作与交流才显得更有价值。

二、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工程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数学好玩

一、象征性长跑

二、有趣的折叠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包装的学问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第八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二、复式拆线统计图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中,我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2

问题一:忽视联系,只关注问题本身

在新教材中,不再单列“应用题”教学单元,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计算教学之中。这里,解决问题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年级的解决问题看似简单,但问题的呈现形式是循序渐进的,有联系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问题之间的联系,只关注到问题的本身。

问题二:文字过多,使问题缺乏趣味

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教学中容易出现为图方便,将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形式出现,这使问题缺乏趣味。

问题三:机械使用,缺少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环节:出示主题图———找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正确解决,总是用定向思维引导学生,如:问题“一共有多少?”就是用加法计算;问题“还剩下多少?”就是用减法计算。机械的使用,使学生们的思维缺乏创新意识。

二、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开展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探索出以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研读教材,注重联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各内容之间也没了联系。因此,对所教教材系统的整体掌握,将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为例,整册教材围绕着求“整体量”和“部分量”这两种问题的解决。从对加法和减法含义的认识开始,形象生动的情境和图片故事,让学生学会看图列式,为学生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大门;教学6、7的加减法时,就带领着学生真正进入解决问题,这时候“?”形式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带着这个全新的概念形成问题意识;紧接着,教学8、9的加减法时,问题的提出有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的跨越,文字的出现体现了学生的成长,在图、文中寻找条件,在较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呈现的形式多样了,开始让学生尝试着从给定的情境中找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到最后,引导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掌握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解决问题的教学就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呈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思维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策略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行的。”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入学习。过去我们把兴趣当成手段,现在我们要把兴趣当成目标。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他们的的思维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必定会兴趣高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会像在沐浴在春风中一样。

如:在教学“8和9的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神秘的大森林”的故事情境,可爱的小鹿,憨憨的白鹅还有草地上有人的蘑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小鹿间的对话将问题以简短的文字呈现:“我们一共有9只,呀,有3只小鹿跑走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又一次深深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又如: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时,我设计了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猜猜,“老师从盒子里拿出2根铅笔后,盒子里原来有几根铅笔?”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被激发,纷纷发起了猜想。一个说:“如果盒子里还剩1根,把拿出来的2根再放进去,那原来就有3根。”另一个马上说:“不对,老师的盒子里可能不是1根,有可能是19根,把拿出来的2根放回盒子里,原来就有12根。”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将“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这个较难的问题在轻松的游戏中慢慢的理解。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不会因为一节课而结束,他会激励学生不断的研究、探索,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策略三:形象教学,引导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在较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内专注的解决问题,对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要多用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思考,甚至是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的引导也能让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豁然开朗。

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问题,什么是“一共”,什么是“剩下”,这些问题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并让学生和我一起参加表演,学生和我一起将两手在胸前一抱,并大声说:“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心的明白了,要把两部分加起来,用加法来解决。反之,让学生做出拿走的动作,他们也马上明白了是要用减去,要用减法来解决。可见,“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的辅助教学,对于学生在形象中思考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

策略四:适时归纳,提高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来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让他们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排队问题”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一开始,我组织学生排队,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发现“要知道谁和谁的中间的人有几个”,不包括给定的那两个人,并运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例题的出现将问题抽象化,这时,老师又以画图的形式将问题带入“符号阶段”的形象理解中,让学生明白,画画图也能解决问题;最后,“数形的结合”的列式计算将问题的解决升华,学生在一次次的推理中解决问题。多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经验的活动得到领悟和转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得以体现,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才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3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4

南留完小 曹胖胖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对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将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较快地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采用为获奖同学买奖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提出与情境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感知、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解决问题,还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3.部分后进生掌握不够好,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还不够灵活,需课后辅导。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2、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叙万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并能识别各数位数字的意义。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P19-21数一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法学法:迁移类推,演示交流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⑵教具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

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

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第二课时 数一数

(二)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生:;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师:在这几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拨”、“数一数”等具体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观察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互补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挂图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填一填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比大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1)看图写数:2003 2040(2)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3)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1)388,389,,392,393(2)3260,6370,3290,3310(3)5725,5825,,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1、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2、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汇报,交流

4、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6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一)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

2、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重点:

1、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同学之间踊跃发言,互相分享

/ 26

一下生活中的小数。

出示书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说说图片中反应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答:

1、一元钱里面有10角,就相当于把一元钱平均分成十份,一份是一角。一角就是一元的十分之一。

2、一元钱还可以分成一百份,一份就是一分,一分就是一元的一百分之一。

3、一元是一元,一角是0.1元,一分是0.01元。

4、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学习的兴趣。

二、小数的再认识1、2、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

3、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 26

4、巩固练习

5、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以此类推。

三、当堂练:

四、作业: 第3页 练一练 1-4题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1元=()角=()分

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 26

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二)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尺子、课件

/ 26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36厘米=36/100米=0.3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0厘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二、填一填: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试一试:

/ 26

强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学生在由米换算到厘米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米换算成分米今儿换算成厘米。

四、作业:

第5页 练一练 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二)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1千克=1000克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4、5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三)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以及小数的读写。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2.222,试着说出其中的2表示多少?

/ 26

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

二、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2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认一认

/ 26

四、试一试

5元=5.00元(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结果不变)一定要强调是小数的末尾。

5元和5.1元做比较的话,因为小数的末尾是非0,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五、作业

第7、8页 练一练1、2、3、4、5、6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三)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分 分 分

位 位 位

七、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6、7课时 课 题:练习一 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P3第3题:

/ 26

明确小数的意义,正确写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P5第2、4题:小数数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P7第1题:在计数器上表示小数。正确识别小数各个数位的名称。P8第4题:复习小数的性质。P8第5题: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教学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比大小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 26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信息,提出问题:

1、问题1:王红和李娜谁跳的高?

2、问题

2、郑强、李明和张华谁跳的远?(小组讨论并说明比较的方法。)

3、汇报1: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0.69<0.8

4、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97<3.13<3.08

5、汇报2:

/ 26

6、针对两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好。

二、试一试

应用上面总结的两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两组分数的大小。

1、根据题意是比较在0.48米与0.5米的大小。应用法一,首先比较整数部分,两个数的整数部分全部为0,继续比较十分位。0.48的十分位上是4,0.5的十分位上是5。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出0.48<0.5。

2、1.1与0.95的比较方法与上题一致。

3、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1.1和0.95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三、作业

/ 26

第10页 练一练2、3、4

四、[板书设计]

比大小

比大小的方法:

1、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五、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 26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课堂讲授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买菜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估算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一共需要多少钱?

2、讨论如何核对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 26

1.25+2.41=()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向学生强调两个数的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分析题意得出:爸爸的身高=亮亮的身高+凳子的高度-0.05米 列式为爸爸的身高=1.45+0.4-0.05

/ 26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作业

第12页 练一练1、2、3、4、6

四、[板书设计]

买菜

两个小数相加减的时候,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五、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2、13课时 课 题:比身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以一个数为参照来同时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小黑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 26

1、鹿妈妈身高多少米?

小花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鹿妈妈的身高=小花的身高+1.7米

2、小黑高多少米?

小花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

小黑的身高=小花的身高-0.8米

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鹿爸爸身高6米,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比小花的身高高=6米-2.4米

4、比较、归纳:

类似的题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题目的意义。尤其在比较大小

/ 26

的问题中。何时是加何时是减,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汇来判断。还应该多做类似的练习。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二、试一试: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计算淘气上次的体重,根据题意用这次的体重38千克-增加的体重2.65千克就是上次的体重。淘气上次的体重=38千克—2.65千克

第3题:学生根据2题的计算方法独立计算3题,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

根据上题中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本题的计算。注意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作业

/ 26

第14、15页 练一练2、3、4、5、6、7

五、[板书设计]

比身高

小花 2.4米 小黑

比小花矮0.8米

鹿妈妈 我比小花高1.7米 鹿爸爸 6米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4、15课时 课 题:歌手大赛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26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 26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4、汇总结果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5、算一算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了多少分?

带领学生寻找关键字,“高”既然是比较高低,首先想到的是找差。所以这个题要用减法来计算。

6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三、想一想

/ 26

先分别算出专业得分的差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差。然后再让两个差相减继续求差,这个差就是他们总分的差。

四、练一练: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五、[板书设计]

歌唱大赛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1、小数加法竖式题

2、小数减法竖式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6课时 课 题:练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练习法。教学准备:习题本、课件 教学过程: 第1题:

分数与小数的转化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有哪些? 第2题:

9.8在10.1的左边所以10.1>9.8 第5题:

/ 26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第7、8、9题:

应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分析题意,明确运算方法。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有的学生提的多有的提的少,都要给与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在提问时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与指导。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7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上一篇:机关公文常用排比句大全(2003)下一篇:家乡的苹果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