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共9篇)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1

摘要:对我国6个省市的15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的调查表明,不同时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主成分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建设管理指标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15个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3类,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3个不同的阶段.不同背景下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着相异的建设管理特征,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还未真正从生态建设的需求和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这或许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来看,6个省市可以被分为3类,而其中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相差较大的地区(如辽宁和江西),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方面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与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有密切的关联.决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很多,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性特征,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作 者:喻泓 肖曙光 杨晓晖 崔国发 罗菊春 张学顺 YU Hong XIAO Shuguang YANG Xiaohui CUI Guofa LUO Juchun ZHANG Xuesun 作者单位:喻泓,YU Hong(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肖曙光,张学顺,XIAO Shuguang,ZHANG Xuesun(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信阳 464133)

杨晓晖,YANG Xiaohui(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崔国发,罗菊春,CUI Guofa,LUO Juchun(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2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企业规模,行业类型,调研

0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截至2011 年底, 我国有7. 86 亿劳动人口、就业人员7. 64 亿, 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超过1600 万家, 超过2 亿人接触到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等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 到计算机、汽车制造、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 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30 多个行业, 发病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1]。鉴于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严重形势, 对四省市开展了职业卫生调研, 调研结果分述如下。

1 调研基本情况

1. 1 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企业基本情况: 包括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从业人数。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包括接触不同类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

3) 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 包括工作场所警示标识设置情况、合同告知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达标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4) 职业病发病情况。

1. 2 调研对象

根据整体工作部署, 每个调研省市选择2 个市县开展职业卫生统计调研工作, 每个调研市县选择不少于30 个企业参加统计工作。本次调研共选取了15 个行业, 每个行业每种规模至少选取1 家代表性企业。共对298 家企业开展了职业卫生调研工作, 分别为A省60 家、B省117 家、C省61 家、D省60 家, 共涉及260251 人。按照规模和行业类型划分, 调研企业的组成情况见表1 和表2。

1. 3 调研方法

对298 家企业发放了《职业卫生情况调研表》, 企业填报完成后, 将该表提交至职业卫生研究组进行总结与分析, 回收率与填报合格率均为100% 。

2 调研结果

2.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2012 年, 调研地区企业共计67169 人接触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为25. 81% 。调研地区企业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平均接触率如图1 所示, 调研地区企业从业人员不同类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如图2 所示。

根据我国卫生部通报, 截止2010 年底, 尘肺病和职业中毒占我国职业病构成的94. 88%[2]。由图1、2 可知, 调研地区企业从业人员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和粉尘为主, 这与我国实际职业病发病诱因有所差异。

2. 1. 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调研地区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如图3 所示。

由图3 可知,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微型企业由于人力和财力有限, 并且受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等各方面的限制,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方面投入往往不足, 这些企业中的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整体相对较高, 因此调研地区职业危害最严重的是小微型企业, 这与我国小微型企业职业危害现状相吻合[3 - 4]。

2. 1. 2 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受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别较大, 且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型也存在显著差异, 调研地区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如图4 所示。

由图4 可知, 石化类、化工类、建材类、电力类和纺织类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57. 46% 、46. 59% 、38. 57% 、35. 62%和34. 16% ; 而非金属类、铁道类、农业类、医药和其他类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相对较低。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和水平来看, 建材类、电力类、化工类和金属类行业从业人员的粉尘接触率较高, 分别为35. 08% 、27. 78% 、24. 16% 和21. 58% ; 石化类、交通类、电子类和化工类行业从业人员的有毒物质接触率较高, 分别为99. 20% 、59. 05% 、38. 28% 和26. 07% ,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 - 6]; 石化类、化工类、交通类、建材类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物理因素接触率较高, 分别为52. 04% 、28. 31% 、24. 53% 和20. 18% 。

2. 2 调研地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情况

2012 年, 调研地区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知, 调研地区职业健康检查率、监测点达标率、在岗职业卫生培训率、岗前职业卫生培训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较高, 超过90% ; 而警示标识设置率和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较低, 低于80% 。

2. 2. 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情况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知,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整体相对较差。从各项职业病危害预防及监控措施的实施率来看, 大、中型企业普遍高于小、微型企业, 特别是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警示标识设置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 远低于大、中型企业的水平, 由此可见小微型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因此应提高微型企业的职业病防控意识, 并加强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防控的监管和指导[1,7]。

2. 2. 2 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情况

调研地区不同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如表4 所示, 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整体相对较低。石化类、电力类、其他类、电子类和轻工类行业职业危害因素防控措施较好, 其次是医药类、机械类、金属类、农业类和建材类行业, 而铁道类、纺织类、非金属类、交通类和化工类行业职业危害防空措施相对较差。

由表4 和图4 可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较高的五个行业, 石化类和电力类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相对较好, 而建材类、纺织类和化工类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控实施情况相对较差, 因此, 这三个行业应作为调研地区职业病防控的重点行业。同时, 从职业病发病情况来看, 2012 年调研地区, 建材行业的新增病例占新增总病例接近70% , 因此建材类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控应引起高度重视。

3 结论和建议

对调研地区职业病危害接触率、防控措施以及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如下:

1) 调研地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 尘肺病、职业中毒等传统的职业病仍将是该地区重点防控的职业病类型。

2) 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高于大、中型企业, 而小、微型企业职业危害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相对较差, 因此应提高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防控意识, 并加强对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防控的监管和指导。

3) 调研地区应将石化类、化工类、建材类、电力类和纺织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作为职业卫生管理的重点, 并依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工种数量、接触有毒有害作人员的数量与比例、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性、职业病的种类以及发病率等, 分析职业危害的重点环节、重点岗位, 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同时, 建材类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控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郭泽强.我国中小型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现状[J].职业与健康, 2013, 28 (4) :497-498GUO Ze-qiang.Pres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Occupation and Health, 2013, 28 (4) :497-498

[2]卫生部.2010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和2011年重点工作[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jdj/s5854/201105/51676.htm.2011-04-18

[3]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3) :102-105QIU Man.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status and probe into the counter measu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 (3) :102-105

[4]翟光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13) :1154-1155ZHAI Guang-fu.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ment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 China[J].Occup Health, 2007, 23 (13) :1154-1155

[5]苏志.中国职业卫生立法与实践[EB/OL].http://www.lm.gov.cn, 2004-04-30

[6]徐桂芹.2000-2009年全国职业中毒状况规律分析和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5) :96-100XU Gui-qin.Analys is and control proposal of occupat ional poisoning from 2000 to 2009 in China,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5) :96-100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篇3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有效性;产销平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二、国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率先由美国人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付诸于实施,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得到了预期效果。2000年,美国物流服务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渠道中存在严重问题。在美国已经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先进,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直到消费者,可以实行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经营人,尽管也在高喊“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但实际仍停留在设想和规划的水平上,具体操作不过是储运公司的老一套,仓储、远洋运输及航空货运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相互脱离,没有任何协议或承诺用于保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机制。

目前,供应链管理风靡全球,但凡有一定积累且有雄心抢滩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纷纷试水。部分尝到甜头的企业如戴尔、IBM、丰田等国际大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咨询团队,为中小后继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考和管理建议。

三、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具体到本土企业,受改革开放年限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仍占国内企业总数90%以上,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供应链中各环节“低级博弈对抗阶段”。少数大企业处于生存和长远发展考虑,已经跨出了寻求“供赢链”的征途。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4

我国集成吊顶建设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各个集成吊顶品牌纷纷在品质上推陈出新,较以往不断标榜自身品牌的推广策略大不一样。不论是产品原料、功 能上的扩展诉求,还是全新的家居诱惑标语吸引消费者,以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来表述就是“名流全质控产销体系”,是集成吊顶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充分科学的补充。这种“全质控”的品质建设趋势是集成吊顶企业未来品牌建设道路的必经之路。

中国的集成吊顶行业从起步至今只有几年时间,虽然市场规模的发展迅速,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无论是一线品牌或其他小品牌,都是在探索中前进。集成吊顶品牌 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不同于其他行业品牌的建设,没有参考借鉴的对象,就没有正确的标准来衡量,导致集成吊顶行业品牌的混乱不堪。

在集成吊顶的发展之初,由于门槛低,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认可程度高,众多的企业纷纷投入集成吊顶行业,争夺市场份额。激烈的竞争推动了集成吊顶行业的发 展,数十家的“十大品牌”集成吊顶企业纷纷登场。各类品牌在重推广轻品质的 “发展列车”快速前行,使集成吊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扎根落户。

通常品牌发展,是先以品质为基础,获得消费者认同,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口碑传播,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一个知名品牌。但集成吊顶自出生以来,以超乎寻常的速 度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集成吊顶在之前几年似乎成为了“不愁卖”的市场宠儿。集成吊顶企业走出了一条“品牌为先”的道路,打响企业品牌,迅速抢占市场。

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集成吊顶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缓速增长期,消费者也更加理性的选择集成吊顶。一夜之间,集成吊顶品牌贯使的“十大品牌”招式似乎不灵了?

在讲究品牌、创新和服务的一体化消费时代,只要其中一个没有做好,品牌不强、专业性不足或是服务不够完善,集成吊顶企业就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集成吊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头来把品质做好,再谈品牌建设。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5

一、FBO:固定运营基地

FBO英文全称为Fixed Base Operator,其含义就是固定运营基地。它起源于美国,是为通用航空,尤其是为私人飞机和公务飞机服务的产业。一方面,FBO代表包括公务机候机楼、与候机楼连接的停机坪、机库以及维修车间等四部分组成的综合设施及建筑;另一方面,FBO可以为公务机运行提供停机服务、飞机及乘客地面保障服务、加油服务、机组航务及签派服务、飞机航线及维修定检服务等。FBO其实并不是机场,而是机场的管理体系,属于一种软件体系。规模最大的FBO管理公司BAA在美国拥有上千个FBO。我国目前没有对FBO明确的定义,但是业内人士一般定义为:FBO是设在机场为除了航班飞行之外的小飞机,特别是公务机和私人飞机提供加油、维修、旅客等综合服务的通用航空服务企业。

1、基本分类

国际上对于FBO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传统方法是根据FBO服务对象及其从事的服务内容,按照投资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规模FBO。在美国小型FBO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经营者大多是航空爱好者、专家或者是机械师,他们从一两项业务开始进入FBO领域,随着资金和经验的积累会逐步拓展业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2、服务对象

FBO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通用航空飞机,特别是公务机和私人飞机。如我国以密云机场为基础,由北京华彬天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京华彬天星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的华北首家FBO运营模式的通航机场。其业务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飞机的维护、维修外,还包括飞机销售、租赁和飞行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为私人飞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服务。

3、业务功能

传统型FBO主要是为开展通用航空作业的航空器及其飞行人员提供服务,业务种类主要是加油和航空器及其零部件维修,而公务型FBO的业务种类几乎涵盖了传统型FBO所能提供的全部业务。

公务型FBO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1)外场服务:航空器停场;航空器加油;航空器日常服务。(2)维修服务:整机保养、维修;零部件维修;内部装饰及改装;航材销售。(3)飞行保障服务:航线选择、航路申请及确认;政府联检,机组过站等;飞机落地许可申请。(4)新兴服务:航空器销售;包租机服务;飞行培训服务。(5)非盈利性服务:旅客休息大厅;驾驶员休息室(配有地图、气象信息、通信等);会议室,娱乐设施。(6)延伸服务:汽车租赁,酒店预订,会展,礼宾服务;各种特殊的商业或私人服务。

4、我国FBO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路径较为特殊,现有的几家FBO基本属于公务型FBO,无论数量、建设规模还是服务水平都与国外FBO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国情的FBO建设、运营和监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的FBO建设才刚刚起步。2008年2月,金鹿公务航空在海航北京基地规划建设公务机FBO,将其作为市场拓展的根据地。2010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家具有完善功能和设施的全天候公务机专用地面保障基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务机基地FBO启用,为世博会期间进出上海的公务机提供了良好的地面保障服务;2010年5月,首都航空在海航北京基地规划建设公务机FBO,开展国内外公务包机、执管、公务机代理等多项业务;2010年7月,美国西锐公司通用飞机FBO运营与服务基地动工兴建,这是我国首家私人飞机服务站正式落户珠海的标志。该FBO是国内第一个为小型私人飞机进行航空服务的通用航空服务站,将面向全国,为客户提供航行和气象信息、加油、检修等服务,预计前期客户主要以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等地的私人飞机拥有者及爱好者为主;2010年年末,中南地区惟一独资经营且取得完整营业资质的公务机基地——深圳金鹿FBO投入使用。该基地实现了公务机的空中和地面服务的结合,根据旅客需要确定航程及飞行时间,为其提供专业性服务。另外为了充分保证其私密性,其基地规划将公务机旅客与乘坐普通航班的旅客隔离开。2012年11月1日,海航集团旗下金鹿公务航空有限公司三亚FBO在凤凰国际机场开业。三亚公务机FBO的成立,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珠海之后的又一家为公务机提供地面服务的保障企业。

北京、上海、深圳、珠海、三亚FBO的建立地点均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反映了通用航空发展需求在这些地区的率先增长。然而相比美国,无论从运营商还是服务上中国的这些通航FBO都尚属低端,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与运营规模与国外相差甚远。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通航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由于服务能力限制了FBO的利润空间,从而极少有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自身的再投资能力很弱,反过来限制了企业的服务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FBO在国内的发展步履维艰。另外,国家在通用航空领域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专门针对FBO的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缺乏。没有国家政府的明确认可和扶持,FBO的发展就更是缺少方向性和保障。

二、FSS:飞行服务站

FSS英文全称为Flight service station,其含义就是飞行服务站。这一设施和概念源于通用航空非常发达的美国,在美国各类民用及通用航空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飞行服务站为通用航空提供广泛的飞行服务,包括提供气象服务、飞行计划服务、飞行支援和其他需要的帮助。通用航空的经营者通常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方式,向飞行服务站申报备案飞行计划。私人飞行可到飞行服务站当面申报备案,或以电话、空中传递、空地对讲等方式申请飞行计划。

1、服务范围

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的适用和服务范围限定在报告空域和部分监视空域内。提供气象服务、飞行情报服务、飞行计划的报备,必要时,向通用航空的区域(地区)、分区(终端区)空管部门通告起飞和降落时刻。通用航空的区域(地区)、分区(终端区)负责对监视空域和部分报告空域提供包括监视服务、告警服务在内的更多服务。低空飞行用户自行组织飞行,并对安全负责。

2、服务流程

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向通用航空用户提供阶段性服务,包括:飞行前服务,飞行中服务和飞行后服务。

(1)飞行前服务:包括飞行前讲解和飞行计划的申报。飞行前讲解提供气象信息、航空情报信息和对飞行计划的建议。飞行前讲解分为标准讲解、简化讲解和展望讲解。飞行服务站可以根据通用航空用户的需求提供适当的讲解类型和内容。通用飞行服务站应当及时受理通用航空用户申报的飞行计划并进行备案。

(2)飞行中服务:包括飞行中讲解和飞行情报服务,飞行中设备故障报告,飞行活动数据记录,飞行员气象报告,告警和救援服务,飞行计划实施报告。

(3)飞行后服务:包括飞行员报告,飞行活动统计和飞行计划完成报告。飞行员报告包括飞行后通用导航设施报告和飞行后气象报告。飞行后通用导航设施报告是通用航空用户飞行后对通用导航设施工作状态的报告;飞行后气象报告是通用航空用户提供航线、活动区域内相关天气的报告。飞行服务站应根据飞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飞行活动的统计;接收航空器落地报告,确定相应飞行计划完成。

3、基本功能

通用飞行服务站基本服务功能包括:飞行计划服务、航空情报服务、航空气象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告警和救援服务。

通用飞行服务站提供飞行计划服务包括:飞行计划的申报服务、飞行计划的变更服务、飞行计划实施报告处理、飞行计划完成报告处理、飞行计划存储等功能;提供航空情报服务应当收集、上传本飞行服务站服务范围内的原始航空情报数据,并向通用航空用户提供所需航空资料汇编、航图、航行通告、飞行前和飞行后航空情报等服务。

此外,飞行服务站应具备接收天气报告、提供飞行前和飞行中气象服务、接收飞行员气象报告的功能,并提供本飞行服务站服务范围内的机场或者起降点的气象观测信息。通用飞行服务站应当提供飞行情报传输服务,空中交通咨询服务和机场情报咨询服务;提供告警和救援服务。

4、我国FSS建设推进情况

(1)早在2005年9月,由民航局空管局、飞标司、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和民航西藏区局有关各部门人员组成的中国民航RNP运行考察团赴美国西雅图、安克雷奇和朱诺等地进行了考察、交流。考察团主要就涉及RNP标准、技术及运行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学习。其间,美方安排考察团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所属的阿拉斯加地区朱诺自动飞行服务站进行了参观。通过双方的交流,考察团对朱诺自动飞行服务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获得的有关信息和资料中对美国飞行服务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是国家实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建设的重要配套工程项目,可为通用航空活动提供重要的飞行保障服务,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根据民航局《关于珠海开展航空服务站试点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精神,由民航负责指导和规范航空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民航空管行业管理体系。为了让通用飞机能自由飞翔,我国2012年共批准在珠海三灶、深圳南头、沈阳法库和海南东方市成立首批通航飞行服务站。2012年11月13日,珠海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这标志着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正式成立。中国首个通航飞行服务站揭牌意味着首条珠海-阳江-罗定低空飞行路线已实质性开通。珠海通航飞行服务站将提供飞行计划审批、航空情报、飞行情报、告警和救援服务,乃至地面加油等一系列地面服务。

(3)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低空管理改革全面推进的战略决策,配合国家空管委办公室落实十二五期间飞行服务站布局建设工作部署,2012年11月23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委员会在天津召开了“关于飞行服务站(FSS)建设研讨会”。主要议题是整理、收集有关企业所使用的机场或使用空域需要建设飞行服务站(FSS)的需求。内容包括所使用的机场或使用空域的具体情况、需要建设的理由、具体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等等。会后由通用航空委员会整理相关资料向空管委汇报并协调推进。

三、MRO:飞机维护、维修与大修

MRO是英文Maintenance, Repair&Operations的缩写。即: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peration运行。通常是指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不直接构成产品,只用于维护、维修、运行设备的物料和服务。在航空业,MRO从一开始表述的是飞机及军用装备的维修保养管理。是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以确保设备能够在其生命周期中发挥最大作用,维持正常运行。目前普遍是指飞机维护、维修与大修。

2005年5月2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04号《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中的“维修”,是指对民用航空器或者民用航空器部件所进行的任何检测、修理、排故、定期检修、翻修和改装工作。

1、全球MRO业的规模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持续保持4%以上的增长,民航客、货运市场已踏上复苏之路,带动民航维修市场以3.4-4.4%的速度持续增长,世界维修市场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500亿美元以上。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TeamSAI曾预测,全球MRO业的规模将从201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69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9%。而其中,发动机业务将保持最快增长率。其中,亚洲市场2011年的MRO规模为116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25%,到2022年则上升至30%,年均增长率达到6.8%,高于世界其他地区MRO业的增长率。

2、我国MRO业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国内共有389家维修单位,全行业拥有维修机库总数104个,能够提供各类宽体机和窄体机机位360余个,中国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人员数量总计约6万人。通过我国CCAR-147部审定的维修人员培训机构共44家(含11家国外培训机构)。“十一五”期间,我国申请维修人员基础执照的人数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3000人/年。同时,局方发布了49个规范性文件,以及91个相关的行业标准、手册以及管理办法,为维修单位的生产管理以及局方的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材料。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民航机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95%,民航维修行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民航维修市场总量达到23.2亿美元,占世界MRO市场的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民航维修市场。根据预测,2015年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人民币以上。新增维修专业技能人员需求在2.4万人以上。中国民航维修业将继续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航空维修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机队规模的日益扩大,中国民航维修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在中国培育出世界级的MRO企业不仅是民航强国的要求,也是中国民航业发展逐渐成熟的标志。民航局在对“民航强国”的表述中提到了对国内MRO业的期望:2010年-2020年,形成3个大型的维修集群;2020年-2030年,在中国培育出1-2个世界级的MRO企业。

3、MRO沟通与交流

全球航空公司运营和维修管理者、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是通过MRO系列会议与展览实现的。MRO系列会议与展览由美国航空周刊集团创办。首届MRO会议与展览于1995年在美国德州的达拉斯城召开,随后分别于1998年、2001年在德国柏林、中国香港推出了MRO EUROPE和MRO ASIA会议与展览。现在这一系列会议和展览已成为全球航空维修业的一大盛事,每年吸引10000人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此,MRO Asia已分别在香港、新加坡(三届)、泰国、上海(两届)、厦门举办了八届。在民航总局的大力支持及推动下,由航材及中航传媒集团/国际航空杂志社共同参与的MRO Asia2004、2006、2007分别在上海、厦门取得了空前成功。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6

1.1、全民健身社会价值体现

体育的目的就是强筋骨、健体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耐力性项目更能体现这些价值,运动过程加强了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与协调性各项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长时间长距离的耐力性项目从意志品质上也是一种历练,对机体承受压力和调整身心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周期性耐力项目竞走和马拉松,非周期性耐力项目散打和足球。

1.2、耐力性项目科研和教学现状及发展意义

针对耐力性项目科研和教学现状及推广意义,通过查阅浏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检索了以“耐力项目”为关键词的所有文献,共计70篇,时间跨度是1979年至今,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一所示,

在研究内容上,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最多,项目上以周期性耐力项目居多,通过尝试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竞技能力;训练监测与机能状态评定为研究内容的篇数较少,仅占整体的8.6%,在近几年训练监测与机能评定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出一种趋势,这也跟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刚性需求分不开,过去在运动训练中通过尝试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这些更多的是从动作技术的外在表现来进行强化,而目前提出需要从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同步进行监测,所以训练监控与机能状态评定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化探索也在不断发展;运动能力和效果评价及运动营养和损伤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对竞技运动员的一种效果反馈和保护,对个体参与耐力性项目也是提出了一些要求,针对个体参与耐力性运动,目前能够通过项目运动时间和强度测算出能耗的量,而且根据个体形态学指标将自己每天需要代谢的能量和需要运动的能量都能够估算出来,量化运动指标更有实效性;国外有研究证实,耐力性项目对心脏功能发展有较好影响,“心脏寿命”会更长,同时参与耐力性项目运动的人群受益也存在些差异,女性较男性相比,相同的训练强度下,女性受益优于男性。

2、我国耐力性项目奥运展望

耐力性项目从释义上绝大部分属于有氧运动,有竞速类项目,有技术得分性项目,针对项目不同,选择几个有针对性,当前在我国有较强影响力的项目做一奥运展望:竞走在我国有着较好的竞技水平,我国自92年至今,共取得了2金2铜,三个第四的好成绩,竞走是技术耐力性项目,技术是生命,体能是基础,技术优化条件下的能耗节省是项目竞速能力的根本保证,立足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竞走军团也是信心十足,从训练方法手段的优选到科研服务的深入,都在努力使竞走技术和体能有个长效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中,王浩是技术较优的选手,但是由于近几年伤病的困扰,成绩受到了一些影响,去年的大邱世锦赛表现平平;王镇当前是我国男子20km中成绩最好的队员,在江苏太仓举办的国际竞走挑战赛上走出了赛季最好成绩,在大邱世锦赛上取得了第四名,总结比赛经验和调整战术安排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伦敦奥运会上王镇能否取得奖牌我们拭目以待;除了竞走还有中长跑、马拉松也有比较好的潜力,周春秀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也在积极备战。赛艇和自行车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我国赛艇队在2010年亚运会上层一度获得所有参赛项目冠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总之,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有较好的竞技基础,展望奥运也是充满信心和期待。

3、总结

任何项目的发展需要有着强大的后备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需要有广泛的参与人群;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而且当前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政策形势较好,通过不断增加受众人群,获得健身、健心的体适能状态,同时提高项目社会影响力,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从训练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通过科技服务的不断深入,实现了项目训练和比赛的科学性,竞技能力得到改善,不断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径.杂志[J].2006年4月.

[2]王列东.基层少年儿童中长跑选材[M].田径,2001年.

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7

2.1管理咨询为主兼顾物流的咨询业务萌芽阶段

80年代物流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咨询业也在那时刚刚在中国开始起步。80年代咨询业首先起源于政府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等领域。所以可以说,80年代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咨询。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开始起步,开始从信息咨询逐步转向管理咨询。国外管理咨询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方面咨询,开始在管理咨询中进行物流业务方面的管理咨询活动,如埃森哲为和光进行了一系列的咨询中就有物流咨询。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也在咨询过程中开始重视物流管理的咨询。

2.2物流管理咨询业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其中,物流管理在企业营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领导层的关注。因此,物流成为中国的一个热门行业,企业和政府纷纷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管理咨询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物流领域对咨询业务需求显现,各种政府物流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业务规划、物流仓储设备等各种需求都很大。因此催生了国内的专业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产生,其中不乏比较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欧麟、扬子江。同时,一大批管理软件公司和设备公司(如招商迪辰等)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也给客户提供物流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但是客观地说,从软件或者设备公司转变的管理咨询公司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难以给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咨询方案。

2.3物流管理咨询业专业化和综合性统一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如扬子江、欧麟、睿文等等,通过认真学习国外出色咨询企业的咨询经验与程序,并结合自己企业的专业优势,形成了符合中国咨询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已度过艰难的创业时期,在咨询实践中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随着物流业热度开始消减,对物流咨询的需求也开始了理性和成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为求生存发展,许多物流咨询公司逐步走向细分阶段,在专业化方面更进一步,如专门从事物流设备咨询的物流咨询公司、专门从事管理和物流业务流程业务的.公司。

但是,同时由于物流咨询市场涵盖着非常广泛的领域,必须满足客户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到设备选型、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因此,物流咨询公司开始和咨询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能力。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8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其存在问题的影响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解决对策.

作 者:陈彦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六陆分公司,辽宁,锦州,121000刊 名:长三角英文刊名:YANGTZE DELTA MAGAZINE年,卷(期):3(14)分类号:F2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篇9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 家政服务业是为家庭提供多种类服务的一种行业, 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家政服务业在我

国被誉为朝阳产业, 但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进程。针对家政服务业存在的种种问题, 引发对规范家

政服务市场各主体行为及保护各主体合法权益的思考, 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家政服务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 法律和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家政服务业;家政公司;用户;家政服务员

中图分类号: C916;DF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40(2008)07-0107-04 收稿日期: 2008-06-08 作者简介: 李艳梅(1969-), 女, 广西恭城县人,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法、民事 诉讼法。社会科学家

SO C I AL SC I E NT I ST 2008 年7 月

(第7 期, 总第135 期)J u l.,2008(No.7,G en er a l No.135)【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家政服务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所谓家政服务, 是指家政服务员为家庭生活提供 事务性、管理性的社会服务。[1] 19 世纪后, 随着资本主 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妇女 摆脱家务束缚, 走上职业岗位, 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 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许多家庭产生了提高生活 质量和家政服务的需求, 产生了家政服务社会化的萌 芽。从此家政服务业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并 获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迅速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家政传统的民族, 从 来就重视治家之道。《四书》、《左传》、《礼记·大学》中 都有关于家政内容的记载和论述。改革开放后, 人们 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集中地表征为四化, 即家庭小型化、人口老 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2] 不少现代的家庭已

经具备接受社会提供家政服务的能力和条件。社会经 济的持续增长, 使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 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家庭的日常事务中摆脱 出来, 使自己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能享受更多的 生活乐趣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这为家庭服务社会化和 家政服务业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90 年代之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 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也 在不断加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家政”模 式, 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 意的家政服务。从服务的内容上看, 烹调、洗涤、操持 家务、照料老人、看护婴儿、看护病人、护理孕妇与产 妇、制作家庭餐、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休闲娱乐 等都属于家政服务的内容。从服务方式上, 由单一的 常年服务转变为灵活多样的定期或一次性服务。从服 务的质量上看, 用户不仅要求家政服务员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和老人, 而且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和生活方式, 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 学会使用高 档现代化电器, 能够完成家庭事务管理、家务筹划、家 庭接待、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多项任务。家政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 我国被誉为朝阳产业。

二、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活发生 的重大变化, 家政服务业成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 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的有效平台, 越来越显出巨大的发 展潜力和前景, 同时, 家政服务热的背后, 有着较为突 出的矛盾。为了深入地了解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现状 和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思考 用户、家政公司和家政服务员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提 出规范家政服务市场各主体的行为以及保护各主体 合法权益的建议,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 法, 在广西桂林市、南宁市等地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情 107 况进行了调查。关于“用户”的调查问卷共发出108 份, 回收100 份, 回收率为92.6%;关于“家政服务员” 的调查问卷共发出113 份, 回收100 份, 回收率为 88.5%。调查显示, 家政服务的用工形式主要分为住家 保姆、全日制和钟点工等。家政服务员中, 一种是挂靠 于家政公司, 另一种情况是直接与用户建立雇佣关 系。家政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对家政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重视 不够 家政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目前我国关于家政 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政府主管部门对家政 行业的引导、协调、扶持还不够, 存在着对家政服务业 管理滞后的问题, 在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务价格等 方面无章可循。另外, 随着家政服务热而出现的中介 机构, 缺少对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中 介机构的良莠不齐, 缺少行业规则和管理。有的存在 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市场 的声誉, 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用户需求不断增加、提高与服务员供不应 求、技能贫乏的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口之家日趋普 遍化, 许多家庭中的老人、病人、独生子女需要照顾。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也使人们对家政服务需求迅速增 加。但由于受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做家 政低人一等、“小富即安”思想及自卑心理, 阻碍了一 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家政服务业, 从而导致了我 国劳动力市场“有人没事做, 有事没人做”的供需缺位 现象。

一方面, 用户普遍要求家政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达 到较高的水平, 多数用户希望自己雇用的家政服务员 已经接受过正规化的专业岗前技能培训。不少家庭已 不再满足于请钟点工搞卫生、做家务, 而希望请个全 能型的家政员把家里的事都给安排了。按照岗位要 求,“高级管家”应当能够完成家庭事务管理、家务筹 划、家庭接待、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多项 任务。调查中, 在问到家政服务员在上岗前, 是否需要 接受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时, 回答“十分必 要”的用户比例高达80% , 而回答“无所谓”和“没有必 要”的仅分别占18% 和2%。另一方面, 家政服务员受 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水平有限, 综合素质不高。一 些家政服务员缺乏现代化生活用品的操作技能, 缺乏 科学的护理知识, 更不懂得营养搭配、合理膳食, 还缺 乏与用户的沟通技巧。调查显示, 家政服务员在被雇 用之前,“受培训并获得证书”的仅占6%。,“受过培训 但没有获得证书”的占26%;“从未受过任何培训”的 占68%。由于缺乏岗前技能培训, 较为严重地影响了 服务水平和质量, 用户对此极为不满, 但也非常无奈。由于法律的空白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家政公司通 常拒绝承担培训家政服务员的义务, 极少对服务员进 行系统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同时, 虽然多数家政服务 员渴望接受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但由于生活贫困, 囊 中羞涩, 无法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用户一方面要求 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过专业化培训的家政服务员, 另 一方面却也不愿意支付家政服务员的培训成本。此 外, 经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家政服务员不再是传统的 廉价劳动力, 他们对工资和待遇的要求有所提升, 尤 其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家政服务工作, 如护理工、月 嫂等。如今我国家庭护理工的平均月收入为

1500-2000 元, 月嫂的平均月收入为1200-1500 元,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护理工和月嫂的收入还要翻一 番。这样势必加重用户的经济负担, 有些用户为了节 约开支, 只好无可奈何地选择雇用那些未经过任何技 能培训的素质较低的家政服务员。家政服务要向专业 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家政公司服务培训开展不成 熟和服务人员素质跟不上成了最大的制约瓶颈。(三)家政服务合同缺失或者合同的形式和内容 缺乏统一规范, 格式合同大量存在 在家政服务活动中, 一般涉及三方主体: 家政服 务员、用户和家政服务介绍机构或家政公司, 由此产 生了几种法律关系。如果是用户直接找到家政服务员 并与之签订合同, 则二者之间就是雇佣关系。如果用 户是通过第三者—— —家政服务介绍机构或家政公司 与家政服务员建立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家政 服务机构的性质, 因其性质的不同而形成两种法律关 系: 第一种情形是用户与家政服务员之间是一种雇佣 关系, 用户与家政服务介绍机构、家政服务员与家庭劳 务介绍机构之间分别形成了一种居间合同法律关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居间人的义务主要是忠实和尽 力地向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媒介订约的义务;第二 种情形是家政公司采用员工制。家政公司与求职者签 订聘用合同, 吸纳他们为公司员工, 家政公司与家政服 务员之间是公司与职员的关系, 由家政公司向用户直 接提供家政服务员, 用户和家政服务员不发生直接的 法律关系, 家政服务员履行地是家政服务公司的职务 行为。用户和家政公司是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关系。[3] 在上述法律关系中, 最容易发生纠纷地是用户与 家政服务员之间的雇佣关系以及用户和家政服务公 司之间的消费与服务的关系, 而签订规范的合同则是 防止和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调查显示, 多数用户具 有订立家政服务合同的意识和要求, 但真正与家政服 务员或家政公司签订合同的用户数量极其有限, 仅占 被调查用户的34%。有58% 的家政服务员在被雇用之 前没有与用户或家政公司签订合同, 22% 的人与用户 签订合同, 16% 的人与家政公司签订合同, 只有2% 的 人与二者都签订。即使已签订的合同, 也在订立程序、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如许多合同形式不 符合规范;有的合同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实质性内容, 108 各方的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 不完整;很少约定或是 根本不约定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格式合同和霸王条 款大量存在, 严重损害弱势一方的利益。调查发现, 在 用户与家政服务员订立合同的过程中, 合同一般由用 户单方订立, 规定了一些针对家政服务员的苛刻条 款。由于多数家政服务员的文化素质与法律素质较 低, 无法深刻地理解合同的内容, 难以发现合同中对 自己不利的条款。即使有些文化层次稍高的家政服务 员能够认识到家政服务合同的条款损害了自己的合 法权益, 但为了生存, 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而在家 政公司与用户之间签订合同时, 家政公司提供的格式 合同条款都尽可能地使家政公司处于一种免责的身 份, 这实际上也是一些霸王条款。如南宁某家政公司 的合同上写明:“甲乙双方(指用户与家政服务员)在 生活工作中若发生触及有关法规行为时, 应交相关执 法部门处理, 公司不承担法律责任。”家政服务员迫于 生存压力必须尽快工作的愿望和用户急于雇用家政 服务员解决家庭后顾之忧的心理, 决定了他们只能被 迫接受家政公司单方拟定的家政服务合同, 从而导致 了他们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用户和家政服务员之间存在鸿沟, 人格不平等, 关系紧张

在调查与家政服务员的相处情况时, 仅有8% 的

用户认为“很好”, 认为“较好”的也仅占20% ,“凑合” 的占34% , 认为“很差”的比例高达38%。调查进一步 显示, 造成用户与家政服务员不能融洽相处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其中认为家政服务员文化素质差, 无法沟 通的占18%;认为家政服务员缺点毛病多的(如: 不诚 实、贪心、懒惰、攀比等)占14%;认为家政服务员是外 人的占30%;认为用户与家政服务员的层次不同的占 38%。而与此同时, 家政服务员的自我满意度普遍较 低, 有60% 的家政服务员认为与用户之间只是一般的 工作关系, 认为用户对待自己很好的只有14%。绝大 多数的家政服务员感觉得不到用户真正的信任与尊 重, 认为与用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依次是: 不平等占 32%;经常打人占22%;报酬太低占18%;不信任 14%;经常责骂14%。其实, 用户与家政服务员之间摩 擦与冲突的原因不仅是多元的, 而且是双向的, 最主 要是由二者的社会地位、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 以及用户的排外心理引起的。

(五)家政服务雇佣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得不到有效保障

首先, 家政服务员超时工作, 劳动报酬缺乏保障 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查结果显示, 家政服务员每天工 作时间8 小时以内的占14%;8-10 小时以内的占 34%;10-12 小时以内的占40%;12 小时以上的占 12%。而每月的工资却相对较低, 收入在200 元以下 的占4%;200-500 元以下的占36%;500-1000 元的占 54%;1000 元以上的占6%。有50% 的家政服务员的工 资被拖欠, 其中用户偶尔拖欠的为44% , 经常拖欠的 为6%。由此可见, 超过一半的家政服务员的日工作时 间在10 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 超过一半的家政服务员 在超时工作。虽然每日工作的时间超长, 但是每月所 得的工资不高, 仍属于较低水平。

其次, 用户家中的失窃现象与贵重物品被损坏是 用户和家政服务员共同面临的两大困境。调查显示, 有32% 的用户家中曾经有过失窃现象。有的家政服务 员盗窃用户财物之后逃之夭夭, 下落不明, 逍遥法外, 用户无法追回被窃财物, 心中既愤怒又无奈。而家政 服务员认为用户是这样看待失窃现象的: 对自己将信 将疑的占30%;认定是自己所为的占8%;认为盗窃者 另有其人的占16%;其他(包括不填)的占46%。这说 明了用户家中失窃现象较为严重, 家政服务员与用户 之间存在互不信任。另外, 在工作中, 34% 的家政服务 员曾经损坏过用户家的物品。损坏物品的家政服务 员, 通常拒绝向用户承担赔偿责任, 因为他们认为自 己是在为用户工作和服务的过程中损坏财物, 而且有 时并非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用户则认为, 自己的物品 被损坏, 应当得到赔偿。尤其被损坏的是贵重物品时, 会给用户带来高额的财产损失和无法弥补的精神损 失。于是, 54% 的用户会要求其照价赔偿;11% 的用户 会直接将其辞退, 不再留用;12% 的用户会不予追究, 继续雇用;15% 的用户会直接扣发其工资来赔偿自己 的损失;8% 的用户会要求家政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即 使部分家政服务员认为自己有过错, 愿意赔偿, 可是 多数家政服务员的收入非常低, 很难独立承担贵重物 品高额的赔偿金。但是如果不赔偿, 用户的财产权利 又如何得到保障? 此外, 家政服务员还会遇到受辱骂和殴打、住宿 条件差、受男用户骚扰等侵权行为。而用户则会遇到 家政服务员工作偷工减料, 质量不符合要求、未经允 许擅自使用用户财物、虐待甚至拐走孩子、破坏家庭 幸福等恼人之事。

(六)家政服务员的工伤或医疗保险很难落实 调查显示, 有60% 的家政服务员在从事家政服务 的过程中曾出现受伤或生病的情形, 有14% 的人员受 过严重伤病, 只有26% 的人员未出现过任何伤病。当 家政服务员在工作中出现受伤或生病时, 用户的处理 方式依次为: 表示关心但不会出钱的占42%;让家政 服务员回家的占16%;退回中介公司处理的占12%;主动出钱为其治病的仅占10%。许多用户一致认为, 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意外受伤或生病, 虽值得 同情, 但要求用户承担支付医疗费用的责任的确有失 公平。因为任何工作都存在风险, 也都难免出现意外。如果让用户单独支付家政服务员意外受伤后的全部 治疗费用, 就意味着让用户承担家政服务员在工作中 的所有风险, 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风险和负担。因此 在家政服务员受伤或生病时, 用户通常都拒绝承担责 109 任。家政服务员的健康权因缺乏权利救济机制难以得 到保护, 他们不得不独自承担全部的医疗费用, 并有 可能失去继续工作求生存的机会。

进一步调查表明, 48% 的用户认为应为家政服务 员购买工伤或医疗保险, 但在“家政保险费由谁负担” 的问题上, 用户们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多数用户明 确表示自己不会承担家政服务员工伤或医疗保险的 全部费用, 认为应当由用户独立承担的仅占6% , 认为 应当由家政公司承担的占12% , 认为应当由二者共同 承担的占50% , 认为应当由家政服务员本人承担的占 32%。因保险费用的负担存在分歧, 导致家政服务员 的工伤或医疗保险很难落实。

(七)家政服务业的争议处理机制不健全, 纠纷责 任不明确 目前, 调整和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尚不 完善, 争议处理机制还不健全。许多家政公司只把业 务停留在中介, 声言对家政服务人员此后的行为概不 负责, 这使用户和家政服务员在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 少了应有的保障。经过中介公司介绍进入用户家工作 的家政服务员, 一旦与用户发生纠纷, 因雇方是家庭 而非企业, 劳动监察、劳动仲裁部门管不上, 家政公司 往往得以规避法律, 拒绝承担责任。只能通过家政服 务员、用户和家政公司之间的约定来约束, 如果未签 订合同, 则发生纠纷时的责任不明确, 各方的权利常 常很难得到维护。

三、完善家政服务业相关法律和制度 的思考

(一)重视和规范家政服务业

家政服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 存在 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服务价值高, 就业容量大, 是扩大 就业地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渠道。国家要重视家政服务 行业的发展, 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服务百姓、便捷 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 转变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家政 服务业和家政服务员的偏见和歧视, 扩大家政服务业 的社会影响, 把家政提升为一种正当的、有文化含量 的职业。同时, 为保证家政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可持 续发展, 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家政服务业迅速发展的 政策, 给予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政服务 业的规范化管理, 出台行业规范标准, 实行家政服务 机构市场准入制, 提高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要求, 规范 家政服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 逐步将家政服务业 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建立和完善家政服务员的上岗和培训机制 目前, 我国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多达数百万, 其 中以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 因缺乏专业的 技能培训, 大多只能从事洗衣做饭搞卫生一类的传统 低层次家政服务, 无法满足居民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 求。因此, 家政服务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课时的强 化培训。一方面要进行思想观念教育, 帮助家政服务 员转变观念, 端正心态,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 观念;另一方面要进行技能培训, 使其掌握家政服务 所必备的多方面技能。经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要参加 统一的职业等级鉴定考核, 考试合格, 持证上岗。[1] 并

实行分等定级, 以级定薪。

(三)规范合同, 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在家政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状况下, 规范 的合同成为明确责权利、保障权益、减少纠纷的主要 依据, 有关部门应提供规范的合同样本。我国现有的 家政公司90% 以上属于中介性质, 家政公司与家政服 务员没有劳动关系, 实际的家政雇佣关系多数是在用 户与家政服务员之间发生的, 因此, 用户与家政服务 员之间的劳务合同尤其不可或缺。雇佣双方应平等相 待, 并就劳动时间、劳动条件、服务质量、工资报酬、权 益保障、争议处理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如果家政公 司采用员工制时, 家政公司与用户、家政服务员要分 别签订好服务合同和劳动合同。一旦因家政服务员造 成对用户家人、物品的伤害或损失, 先由公司承担相 应责任, 然后再根据过错情况由公司对家政服务员进 行追偿。同时, 在家政服务员受到用户的侵害时, 公司 有义务协助家政服务员向用户主张权利, 提出损害赔 偿的请求。因此用户与家政服务员发生冲突、矛盾和 纠纷时, 家政公司将不再是袖手旁观、逃避责任, 从而 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保障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四)逐步将家政服务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应逐步将家政服 务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首先, 采用员工制的家政公 司, 应积极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 险登记, 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从而为家 政服务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安全和入会期间的医 疗费用提供保障。其次, 如果家政公司只是“居间人” 或者没有中介, 家政服务员则可以购买商业保险中的 人身意外伤害、医疗疾病等保险。保险金可采取由用 户和家政服务员个人按比例分担的形式缴纳。(五)健全和完善家政服务业的争议解决机制 根据《劳动法》规定, 对家政服务员经中介介绍到 用户家的, 家政服务员与用户发生的争议不适用劳动争 议处理。如家政服务人员是通过家政公司派遣至用户 处工作的, 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服务公司间发生的劳 动争议可以按照国家劳动争议处理规定处理, 甚至 可以将用户作为第三人。第一种情况下发生纠纷时, 首先可由用户与家政服务员协商, 协商不成时, 可申 请家政行业协会调解, 调解不成时可诉至法院。第二 种情况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如下: 家政服务员与用户 发生劳动纠纷, 先由家政公司调解, 调解无效, 由当地 家政行业协会调解, 仍无效, 由劳动(下转第113 页)110(上接第110 页)仲裁委员会进行劳动仲裁, 对仲裁结 果不服者, 可到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大力推行法治建设的今天, 各行各业都必须有 健全完善的法律规制, 才能够健康、良性地发展。家政 服务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 运而生, 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独立的市场。家政服务 业给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 量的就业岗位的同时, 也给工作事业繁忙, 需要解决 家庭后顾之忧的上班一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针 对家政服务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何把它纳入到一个 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 已有少数发达城市通过地方法规对家 政服务业作出专门规定, 如北京、广州、深圳等。我们 有理由相信, 不久的将来, 一批信得过、叫得响的家政 服务品牌将会不断涌现。

[1] 马丽梅.关于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考[J].理论,2006,(5):95;96.[2] 唐友华.发展家政服务业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J].政策 咨询通讯,2005,(1):30.[3] 郑毓枫, 李晟.家政服务业的立法思考[J].社科纵横,2005,(5):104-105.参考文献: [ 责任编校: 周玉林] [ 责任编校: 蒋民胜] [1] 温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事检察监督权[J].人民检察.2006,(9):23.[2] 贾春旺.2007 年3 月13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D B/ O L].新华网.[3] 卓泽渊.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民检察.2005,(4):9.[4] 张巍, 梁敏, 黄俊平.论法律监督能力[J].人民检察.2005,(6):25.参考文献: 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慎重查封、冻结企业帐目和银行帐户;慎重扣押企业涉案财物;慎重着检(警)服、开警车到企业办案;慎重宣传企业职务犯罪案件, 尽量避免给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 造成负面影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二)改革制度管理模式, 提高检察执法效能

法律监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分工很细的工作, 需要 相当的知识水平、工作阅历以及较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因此, 必 须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 突出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的主体 地位。根据检察机关的职责任务和岗位要求, 可以将检察人员 分为检察官、检察官助理、检察技术人员、检察行政人员、司法 警察五大类进行管理, 使各类人员各有专攻, 各有专长, 各得其 所, 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专家型人才。当前的重点是突出检 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的主体地位。一是完善主诉(办)检察官责 任制, 通过进一步规范权力范围和运作方式, 明确责、权、利, 增 强主诉(办)检察官责任感和荣誉感, 使检察官的作用和地位得 到更好的发挥。二是落实检察官的等级制, 使检察官等级与工 资福利挂钩。三是有针对性地从高等院校招收录用和从学者、律师队伍中遴选高素质人才, 进一步改善检察官队伍结构。与 此同时, 要加大检察官培训力度,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 要积极鼓励检察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高学历成人教育, 进行科 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 培养一批高层次 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 结合检察工作实际, 开展业 务骨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改进职务侦查方式, 提高发现和查办职务犯罪的能力 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内容, 国家 赋予检察机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保证国家法律正常行使的重 要制衡权力。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正确、充分 行使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在侦查模式上, 可以考虑从由“被动 办案、被动侦查”向“广辟案源、主动出击”的转变, 广泛开拓案 源渠道, 增强检察机关主动发现犯罪的能力, 大力加强案件线 索的发现、收集和管理机制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线索 的新途径新手段。如在犯罪多发行业培养信息联络员提供有价 值的线索材料, 总结深挖窝案串案的经验等。要建立上下一体、部门联动配合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发现、管理机制, 通过建 立统一、协调、高效、共享的案件线索及情报信息库, 加快信息 传递, 提高线索利用率。

(四)完善立法, 强化法律监督手段

上一篇:祝男女朋友的祝福语下一篇:员工工作和思想表现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