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基本职能(通用8篇)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直接从事和干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大大削弱,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明显增强;单一追求高增长目标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作重心逐渐集中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来;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不断丰富,政府的政策方针更多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然而,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政府职能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管理体制不够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干预经营,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还不能得到全面禁止。三是执法不严,侍权干预,行政执法制度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政府只有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重审批重管理转到重执法服务上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主导权在政府,主动权在政府,关键环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三个协调
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制度把政府的职能固化下来,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确保政府及其部门实现行使职权的法制化、规范化,努力做到“三个协调”:一是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对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组织,不断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真正到位。二是要与健全社会组织相协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同样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政府要积极对社会组织予以引导和管理,促使其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分担传统体制的部分政府职能。三是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理国有企业,而仅仅是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的管理方式转变。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体制下的政企关系,就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搞活的目的。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
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开展了对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确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予以精简、规范;对部门之间重复、多头交叉的审批予以归并。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真正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部门从过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
法制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是政府的职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职。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执法必严保公正,以违法必究顺民心,以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论干部,确保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四、塑造诚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法治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早在1985 年, 彭真同志就提出了政府的建设不能只依靠行政命令, 还是要建设健全法治的, 是需要依法行使职权的。这当然是从文革之中得到了一个教训和反思。当然, 也就开启了我国政府法治进程的序幕[1]。但是, 这个时期提出的“依法办事”, 其实还只是法制型政府建设的初期阶段。到了同年八月, 国务院召开了一个行政管理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研究怎样加快政府的改革进程。这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学术共识, 那就是要使我国的政府逐渐朝着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水平迈进。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 我国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不断的升级。
到了1988 年, 依法行政这个名词出现在了社会公众的视野。我国的相关机构也把《中国行政法》列入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之中, 并要求严格执行。在这一时期, 政府的合法行政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在1989 年《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先后颁发, 并实行, 我国政府逐步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阶段。在随后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发布要对行政类型的案件做到审理和依法执行, 这样就能够为政府的依法行政奠定法治基础。在新世纪初年, 政府加快法治建设进程, 要求当前的政府机构由“治事”转向“治权”或“治官”的一个发展进程中来。
二、法治型政府的属性和特征
法治的对立面就是人治, 人治就是封建独裁。因此, 我国的政府走上法治道路建设是必然的趋势, 是人民和政党的要求。其实, 法制型政府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而是一个相互连接的, 相互依存的政治主张。它和人民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廉洁高效政府是相辅相成的, 也政府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最高目标。
虽然, 法制型政府和阳光政府等概念相互联系, 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 法制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法律要求和概念。法制型政府也是一个法学概念, 在严格的意义上, 它不属于政治学或者行政管理学, 它就是一个法治要求, 而不是其他[2]。
它要求政府要以法律为准绳, 以为人民服务为依托。要依法行政、依法施政。要实现人民的目标, 要在逻辑上符合法律和人民的意志。其实, 在本质上, 政府的权利来源是法律, 是人民赋予了它的权利。因此, 政府要有依法行政, 要有权力法定、监督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
政府的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要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够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是不言而喻的。要有法定监督, 和责任监督, 只有做到人民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督才能够保障政府真正的做到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型政府。也要有政府地方法定责任, 要求行政问责制度, 权利和义务是高度统一的。政府只有依法履行政治职能, 才能够使得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才能够建设成人民满意的法制型政府。
三、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新形势
十八大以来, 政府在法治的建设中不断加强政府职能的重塑, 这也是因为面临着新的形式, 党的这次会议中提出要到2020 年把我国的政府基本建设成法制型政府, 这说明了我国政党从现实出发的务实态度。当前, 我国政府的行政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依法、不依规, 高高在上的作风仍旧很严重[3]。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 我国政府要建立一种法治的生态,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 任何的法治建设都是空话。这个生态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 在社会上普遍建立起一种法律氛围, 人人知法、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只有落实到人民的监督上, 人民都懂得法律, 并且敢于、能够使用法律, 政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建立法制型政府也应该做到科学的立法, 做到法律建设, 做到规范政府的法律保障。法律建设之后, 政府要严格执法、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把法治建设落到实处, 才能够使人民真正相信这个政党和政府。在国家宪法实施30 年的讲话上, 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政府要依法公平地对待人民, 要让人民的述求得到依法的保障, 让他们活的有尊严, 有希望, 有中国梦。”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行政对司法的干预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司法机构完全成为了行政的工具和政治手段。因此, 在今后的法制型政府建设中, 要法律独立, 要司法独立, 只有法律机构和政府平等, 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制约, 当然, 这些都是漫漫无期的事情, 需要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需要政府自觉的还权、还法于司法机构, 于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依法执政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法治型政府下, 政府服务职能重塑的目标
首先, 政府要建设成生态文明型政府。近年来, 我国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健康。而且, 随着人们出行的更加频繁, 工业生产的更加过剩, 人们制造生态污染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另一方面, 人们经济上的富裕, 开始追求生态和自然的健康。这就要求一个绿色的生态社会。这样的难题摆在政府的面前。需要政府在法治的指引下, 寻找到新的出路。其实, 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前, 我国的政府什么都参与, 什么都管理, 结果很多方面不该政府管理, 应该是由经济市场管理的[4]。政府出力管理, 而且结局也很不好。所以说, 政府要在新的形势下, 在法治的要求下, 建立服务型政府。2013 年, 我国政府再一次提出要到2020 年基本建成法制型政府。可见, 我国政府在法治建设下改革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法制型形式下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努力方向, 也是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最后, 政府应该在法治的制度下, 建立诚信型政府。很多政策从中央下达到地方, 就遇到了各种问题。官僚主义, 不作为。这些情况都是对政府诚信的一种打击。因此, 政府要进行职能上的重塑, 还要在法治型政府的指引下, 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娟.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05.
[2]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3]王海佼.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舆情给政府提了个醒
由于部分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存在腐败行为,加之征地拆迁、劳资、医患、交通、环境污染、物业服务管理等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大量涌现,有关政府管理的负面舆情不断发生。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0年,国内20大网络热点事件中,直接与政府管理、决策、有关活动或公职人员相关的事件有11个,包括上海世博会、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北京查封“天上人间”、宜黄拆迁自焚、各地校园袭童案、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山西“问题疫苗”、商丘赵作海冤案、王家岭矿难救援、唐福珍自焚、部分地区罢工等。
2011年,又接连发生了多起涉及官员腐败与作风问题的网络事件。近两年,网络舆情往往发端于网络,盛传于微博,持续暴热于媒体跟进,呈现迅速强烈、多元叠加、集中放大等传播特点,从而在短时间和大范围内对政府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抱怨是没用的
政府形象是需要塑造的,然而我国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形象树立和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舆论监督,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
一些地方对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理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健全的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效果也就不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适应,不会做、不善做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不高。
此外,公众教育需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法制意识有待确立。而实情决定舆情,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够及时有效。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树立政府形象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准确把握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规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形象根源于政府职能转变
形象发生于政府本身,归根结底,政府自身的修炼才是根本。要致力于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重点落实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把精力、人力和财力向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公共产品转移,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宣传和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摈弃“以GDP为中心”的观念,纠正“重经济指标,轻公共服务”的倾向。
为建设广大公民心目中的诚信政府,要依法行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注重司法公正,增强对公众的诚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职责权限,开展绩效评估,建立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增强政府机构内部的诚信。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素质,减少“害群之马”。
新闻媒体本身具有“阳光、目光和激光”的作用,将政府行为亮在“阳光”之下,聚焦于群众“目光”之中,进而通过舆论监督实现“激光”手术。要推进大部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升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和水平。要加快社会工作、应急管理等改革,充实部门和力量,完善工作流程机制,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尤其要快速反应,公开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服务型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和逐步建立,已是一种大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新情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04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又予以重申,至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在全国形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因此,研究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以及结合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意旨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政府建设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现实回顾,由此提出我国当前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操作框架,以期能够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目录
摘要...................................................2
1、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4 1.1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4
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5 2.1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5 2.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6 2.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8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9 3.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10
4、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10 4.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10 4.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11 参考文献..............................................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1、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如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和补位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在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要提上日程,以跟上并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胡鞍钢提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一个最不公平的时代”;中国需要社会进步就必须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与进步。
1.1为什么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
1.1.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多年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理念、职能配置、政策法规、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1.1.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很多问题如果不从政府改革开始,就解决不了问题。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 3
量。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1.1.3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失衡要求政府转型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邵秉仁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地区失衡: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渐次落后。产业失衡:我国第三产业一直比较落后。贫富失衡:城乡、地区、行业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财产的集中度提高。1.1.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2.1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新概括,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新界定。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必须透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余晖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是一个没有私人利益的政府。如果一个政府有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就不是一个公共型的政府。公器私用的渠道很多,第一个渠道开办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量地进入竞争性的产业,与民争利。
第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政府最小化有经济学道理。首先,政府提供服务是要有税收的,即有税收成本的。其次,政府官员不承担管理失败的风险。这跟企业不一样。企业经营亏损了,企业老板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政府官 4
员就不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政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损失越大。企业、市场,还有非政府组织,甚至社区,都是可以来替代政府的。所以政府应该是最小化的,它应该在市场、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干不了的情况下才介入。如维护产权、巩固国防、裁决,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介入其它领域。
第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民主的政府。以民为本还不够,应该强调主权在民。
2.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民本性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2.2.2责任性
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付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2.3调控性
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2.2.4法治性
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法治政府执政的新理念。所谓有权必有责,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享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权受监督,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2.2.5透明性
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只有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2.2.6务实性
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2.2.7绩效性
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公共行政成本立于公共财力。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2.2.8廉洁性
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从机制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蔓延,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总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理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但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更需要把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一一加以落实,这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2.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
方栓喜在“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下一步改革”的文章中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现代经济社会政府观念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丰富的而深刻的内涵。
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树立了最终模式,正确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只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或“小政府”,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定其规模,严格限定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效率。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与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宗旨相一致的政府模式,是法治政府,严格依照宪法赋予的有限权力进行治理,所谓“有限权力”,就是政府的权力必须严 6
格限定在为人民服务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其它任何特权和私利。因此这种政府是“阳光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先决条件,由于摆脱了经济上的利益之争,才可以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仅保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更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型政府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将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建设者,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政府的本质不在于如何指挥和命令老百姓怎么做,而是老百姓怎么做决定政府如何做好配套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对应的社会结构是是“大社会”、“小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解决中国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出发,为政府转型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理论界一直认为政府改革重要,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认识上没有突破,所以政府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上确认了我国政府改革的起点和终点,并为寻求改革路径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是一个观念上的突破。
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是在新的政府理念指导下,对政府的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不仅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上端,在执政党的理念和组织形式,人大政协等层面进行改革,还包括对政治体制的下端,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3.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称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3.1.1制度供给服务
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政府根据人类最基本、最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来向社会提供制度、执行制度和纠正已经过时的制度。政府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推进制度创新。制度供给的内容非常的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财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服务,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就有了保障。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
3.1.2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在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其主要的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3.1.3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享用的产品。如国防、公安、司法等。还有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是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产品。如教育、社会保险等。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进行分配,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让社会组织来提供,但是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3.1.4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3.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简单地说,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具体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讲,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完成的,包括以下几个任务:
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薄贵利认为,必须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只要各级政府从竞争性市场中退出来,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何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许多国家在对政府的建设方面有成功 8
经验,但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却不是简单地改革,就象迟福林所说,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自身革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单纯地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地政府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模式。
4.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并重、借鉴与创新结合,大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加快政府转型步伐,努力建设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一思路包括以下要点:
行为规范。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包括政府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运转协调。所谓运转协调,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运转有序。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相一致。
公正透明。所谓公正,就是政府应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政府应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使社会分配公平合理,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扶持困难群体,维护社会正义;搞好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廉洁高效。政府应廉洁从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高效行政,就是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各级政府 9
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增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把成本管理、效率管理纳入政府管理之中。
4.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专家的共识。大家认为:
一是要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服务的模式选择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德国采用的是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和义务对等性的俾斯麦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强调机会平等、鼓励个人自助的贝弗里奇模式,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采用的是强调全面公平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中欧公共行政合作项目欧方负责人李斯特教授提出忠告,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公共服务模式,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中国目前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确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当前,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要把农村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公共设施建设等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不仅要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
三是要探索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是世纪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正在成为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发展方向。
四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问题。市场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要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五是公共服务的社会化问题。社会化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六是公共服务的法治化问题。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建设,要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监督,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必须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3.国家性质与政府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即统治阶级的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即实施保护本阶级的政策】。政府职能反映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
二.政府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二步 疑难解析
1.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政府的职能
(1)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及其各具体组成部门。(2)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其职能具有广泛性,但不能包办一切,其职能的行使,要于法有据,要依法定程序行使,即坚持依法行政,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3)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弱化政府职能。2.我国的政府职能有交叉
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关系。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市场监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材料探究一: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某市按中央要求,把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任务,向市民承诺市政府在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本市住房问题: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购房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土地审批、税收征管中的官员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炒房”行为,对囤积开发用地加增土地闲置费等。问: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该市市政府的“承诺”履行了那些职能?
答:①该市市政府的上述“承诺”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提高提高低收入人群购房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增土地闲置费等是经济调节。
③加大土地审批是进行社会管理。
④加大税收征管中的官员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炒房”行为等是在加强市场监管,同时也是在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材料探究二:
政府是万能的,政府的作用无处不在。这个观点对吗?
答:
1、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2、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类。第三步 巩固练习合作探究一:
某县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为改变这一面貌,该县政府锐意改革创新,使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他们的做法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透过自筹资金,修建遍布全县的的标准化柏油公路;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笑服务活动,积极落实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的方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封山造林,大力发展旅游业;该县还加强民主管理,加强农村和城市的基层组织建设。现在,该县又有了长远规划。
材料体现了该县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
答:
①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该县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自筹资金修建公路(2分)
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该县通过加大 “软”环境建设力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笑服务活动。(2分)
③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该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2分)
④积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该县加强民主管理,加强农村和城市的基层组织建设。(2分)答题方法点拨:分点标号,观点+材料。合作探究二:
海洋经济有望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山东半岛各地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所作为。然而市场运作机制不灵活、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也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现出巨大地发展潜力,邮轮与游艇、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创意等新兴高端海洋文化产业更是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海洋安全与权益的斗争,把保护我国领海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答:①政府要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好发展规划,运用好市场机制,做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②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
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
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
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
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
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
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 国内理论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童本立认为,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在组织、领导、协调社会经济运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优化资源配置或实现某些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从而对内对外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所履行的经济、法律、行政职责及相应发挥的功能。黄素蕙认为,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担负的职责和功能。这种观点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政府经济职能是发展和变化的。朱光华认为, 政府经济职能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就开始存在, 这不只是国家维护阶级统治的要求, 更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客观需要。这种观点强调了政府经济职能是随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客观需要而存在的。
笔者认为, 政府经济职能应该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 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称。从上述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可以看出, 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机构, 而不是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 (2) 行为的目的是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政府都是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的, 其经济职能也一定是为达到政府目标和维护公众利益而施行的。 (3) 行为的实施范围是具有全局性的。
笔者认为, 就当今政府而言, 其一般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社会经济在遭受供需不均衡的冲击后, 市场机制本身虽然可以使经济从一个非均衡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 这要求政府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去影响和调节引导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使经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代价再度恢复到均衡状态, 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指的是通过公共部门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实现对社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的调整与选择, 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3) 政府的社会分配调节职能。政府必须制定符合战略目标的收入政策, 利用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分配悬殊的问题进行调节, 以求得分配公平, 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变迁
从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来看, 经历了以下的几个理论变迁过程:
(一) 亚当·斯密的“消极政府”理论
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 政府经济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1930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前, 亚当·斯密的“消极政府”理论占有主导地位, 其主张最低限度的政府作用, 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 建立一个“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政府经济职能只是建设和维护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基本上不参与经济的发展, 政府担当“守夜人”的角色。
(二)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学说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的一场经济浩劫后, 使人们从亚当·斯密制造的神话中清醒过来,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学说逐渐占了主流。凯恩斯认为私人经济制度的自发调节, 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如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等。为此, 需要扩大政府功能, 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政府的经济职能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来维护市场功能, 弥补市场缺陷, 矫正市场偏差, 行使职能的范围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这一时期政府扮演着“道德人”的角色。
(三)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新综合理论
然而面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中出现的滞胀现象, 使西方经济繁荣了半个世纪的“看得见的手”丧失了有效的解决能力。凯恩斯式的政策主张受到了挑战, 最终促成了新综合理论的诞生, 即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运作前提、功能、实现方式上互相补充。新综合理论指导西方政府再次重新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 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 同样地政府干预也存在政府失灵, 但政府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干预并不只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她肩负着实现国家整体目标的重任。这一时期, 政府主要的经济职能是从宏观上调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
政府经济职能的不断演变是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经济职能。中国正处在逐步迈向市场经济, 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的新阶段。在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又有了新的要求。
三、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现状分析
(一)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变迁
考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我们发现,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集中和分散的交替变化。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建国初期, 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迅速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体制, 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较建国前发生了深刻变化。当时实行的是以高度集权为特征、以对经济系统运行的指令性计划控制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职能, 可将其归结为“全能型”政府经济职能。
2.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政府总体计划体制下, 有限地实行商品经济的双重体制, 政府对重大物资分配、重要产品调拨、企业投资以及大中型国有企业等, 仍然实行计划经济, 对一些小型企业、集体企业或地方性国营中小企业, 逐步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
3.1992年以后。1992年以后, 政府不再直接和全面行使对企业经济的管理, 而是间接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主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并且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在为这一目标推进。
(二) 当前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1. 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适应。
尽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 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保护贸易政策,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与WTO规则尚有较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中国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开放型贸易体制的基础不坚实, 而且在市场准入上也存在差距, 许多经济和贸易政策明显背离世贸组织规则。近年来, 尽管在国外的压力下, 采取了一些贸易自由化的措施, 但总的来说, 中国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很低。此外, 一些经济政策与世贸组织规则不协调, 阻碍了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常常是一柄双刃剑, 在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改革以来, 中国各级政府自身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改革的总体进程。地方政府对其介入市场应有的行为边界和行为方式模糊不清, 不习惯运用各种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 而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和市场运作。另外, 政府和企业、市场分工不清, 行使了不该由政府行使的企业职能和市场职能。
3. 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依然存在。
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停留在理论上, 在政策上和实践上还没有解决。有资料表明,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仍未完全落实, 即使是上市公司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政府依然是最大的投资者, 国有经济的绝对控股地位和公有股的不流通性的弊端暴露的日益明显,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普遍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国家控股的公司制企业运作不规范, 董事由组织、人事部门选定、任命, 企业仍旧有主管部门, 还是摆脱不了行政干预, 政府仍在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去管理市场经济。
4. 政府干预的效率较低, 阻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政府干预效率低下原因有四个:一是缺乏竞争。由于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 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之间也不存在竞争, 缺乏竞争压力必然导致低效率。二是没有采取激励措施降低成本。政府部门的活动主要依靠财政支出维持, 很难计算其成本, 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利益驱动。三是政府部门工作大多具有垄断性,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这种垄断地位, 提高服务价格, 降低服务质量, 这种没有竞争的行政垄断必然带来效率损失。四是中国政府机构臃肿, 财政供养人员庞大, 人浮于事, 客观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5. 规制需求与减少规制的需求并存。
在改革过程中, 市场竞争不充分与无序竞争并存, 要求政府加强规制的呼声与减少规制的声音不相上下。一方面, 条条、块块的制约依然存在, 行业垄断尚未完全打破, 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实现国民待遇, 这些因素导致竞争不充分, 需要政府减少规制;另一方面, 不规范竞争、过度竞争大量存在, 需要政府加强规制, 完善竞争规则, 维护竞争秩序。
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及途径
(一)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选择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民经济的壁垒完全被打破, 在全球经济控制的宏观层面上也提出了制度转型的新课题, 即政府如何改善自己的经济调控机能, 将对经济的调控从国内延伸至全球经济领域。政府经济职能未来的走向:一是在追求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平衡的同时, 仍将保持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职能, 但其导向功能得以突出和增强;二是伴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围绕经济问题矛盾、摩擦也日益扩大, 国家之间调节经济矛盾、摩擦的任务也日益扩大, 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协调, 因此对外经济职能或外交将进一步增强;三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防止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和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就中国政府而言,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目标应该是构建有限与有为的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不否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它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提供公平的法律, 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 充分公正的裁判等。有限政府始终坚持社会自治范围最大化、政府行政范围最小化, 将政府行政局限于弥补社会不能和市场失灵的领域。
有为政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有为, 必须提高政府为民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二是政府的有为, 关键的是有一支廉洁、勤政、务实和高效的公务员队伍。三是政府的有为, 是做制度性的建设, 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公平对待所有企业。
(二)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1. 要强化政府培育和维护市场的职能。
首先, 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产法律制度。无秩序便无市场, 而市场秩序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市场主体的权利平等和对合法权益的切实保护, 特别是受保护的平等的财产权。只有用规范的财产法律制度平等地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财产权利, 才会有平等、等价、自愿的交换, 才会有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 也只有这样, 市场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其次, 要加大反垄断和反不公平竞争的力度。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中国政府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 修订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 为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要严肃执法, 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 真正以法制手段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 遏止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最后, 要强化市场服务职能。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形势, 中国政府培育和维护市场的作用也不能局限于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而应当着眼于提高市场环境的有效性, 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2. 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 要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政府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 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其次, 要强化平衡协调职能。一方面, 要通过综合运用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克服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另一方面, 要针对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 采取诸如有效的转移支付等政策, 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差别;要依靠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 防止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出现两极分化。最后, 要强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要十分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强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职能。
3. 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职能。
首先, 要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控制职能, 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物财等各种资源的模式, 将这种职能让位给市场。这要求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取消相应的审批权、核准权、管理权、制约权。其次, 要弱化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职能, 使各类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 自主地依据市场信息进行自我调整。对于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有企业, 应本着有进有退的方针, 对绝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和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 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使政府从这些企业所有者的位置上彻底退出来, 从所有权关系上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实现政公分开。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 则要着力克服其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为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4. 强化与创新政府对外管理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时, 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对内管理”, 加强“对外管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 对外经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外经济管理, 重点要研究那些对中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国际经济活动, 如:资本管理中外资流入、内资流出的安全监管;人员出入管理、国际技术转让管理等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一定要兼顾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要求, 真正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取得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
摘要: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同, 通过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诠释, 提出经济职能的内涵, 论述了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过程, 并通过借鉴和分析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及其模式选择, 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论证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途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潮升.政府改革与经济治理[M].成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
[2]李文良, 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3]陈莉.西方国家政府经济职能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工会论坛, 2001, (7) :76-77.
[4]马荣华.转型时期政府的经济职能[J].管理世界, 2000, (4) :210-211.
[5]苗艳青, 林卿.论政府的经济职能[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25-27.
[6]赵爱庆.略论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及途径[J].浙江学刊, 2003, (5) :42-46.
“大政府”转变为“好政府”
各级政府要善于有效利用互联网,改善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同时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帮助政府监督和管理,坚持放管并重,实现责任和权利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
“全能型”转变为“有限型”
信息化办公手段和平台的更多运用可以减少对政府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减少政府机构和官员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对公共服务的关注。
“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一方面,网络舆论和监督将加速促使公务人员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型政府时期当官做老爷、居高临下的思想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建立在线政务平台,可以更便捷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相对“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将极大地提升政府行为的公开和透明度,逐渐形成公民可零距离参与政务活动的政府行动方式和行政制度。
某些部门“黑箱操作型”转变为“阳光型、透明型”
各类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些部门相对“人治型”转变为“法治型”
通过将互联网变成法治中国的宣传阵地、依法治国的教育基地,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同时,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也有四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引导各级政府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公共服务;二是努力缩小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三是努力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四是发动社会及企业参与创新公共服务。
【政府基本职能】推荐阅读:
政府的五大基本职能10-29
乡镇人民政府基本职能09-23
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政策研究07-09
政府职能转变论文06-18
政府审计的职能有07-22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06-26
镇人民政府主要职能07-18
政府职能部门及行政职能简介10-16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教案10-29
政府如何实现其社会保障职能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