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共11篇)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1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的世界范围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世界逐渐连为一体。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被迫迈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这一变革的发展也必然带来历史发展的剧痛,不仅是对中国本身,对欧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在185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就用黑格尔的“两极相联定律”来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巧妙的有逻辑性的联系起来,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当时的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南京条约》的割地赔款,还有资本主义世界对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的致命冲击。在社会制度方面,大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寿命将尽,这或许是中国亘古不可改变的历史循环规律,而在华夏走过了漫长的古代之后,终于在清朝迎来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变异,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而就经济来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鸦片战争的推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为原料输出地和世界最大的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濒临破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级差异不断分化,阶级斗争的趋势开始不断加强;文化上,魏源翻译了赫胥黎著作在中国发表为《海国图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相继发起了戊戌变法等运动,掀起了爱国运动的思潮;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强制打破,《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也丧失了大部分关税自主权,通商变得更加开放。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欧洲这一阶段的情况。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阶级矛盾日益显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凸显工人阶级不满的呼声日益增加,被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也均在此时爆发;而同时美国的独立、法国的政变、欧洲各国的混战、“神圣同盟”的名存实亡,酝酿着民族起义的爆发。终于,1848年欧洲爆发大革命,民族主义浪潮逐渐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对封建专制和资本残酷剥削的反对声音迅速在意大利、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沙俄等整个欧洲大陆上响起,但是在封建君主的大力镇压和各国混战的压迫下,革命军队均以失败告终。

在正式解读思想之前,先介绍一下1853年6月左右马克思的状况。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据此可知,马克思参与了欧洲革命的亲身实践,而实践是真知的来源。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解读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马克思所指的中国革命正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原因有三:一,“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各地连续爆发多次农民起义,较大型的近有捻军起义,远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而期间小型的农民起义可谓从未间断,最终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终于成为农民阶级不满集中爆发的导火线;二,“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知道,太平天国的思想基础是拜上帝教,而太平天国运动不论是对腐朽的清王朝,还是对侵略的西方资本主义,都产生了强大的打击;三,强调是“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暴力运动,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发起的起义。综上,可以确定马克思文中所提及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马克思由此看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不断的量变积累起来导致的质变,并对社会的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而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中国近十年来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统治者的矛盾尖锐,而这两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民生活无以为继,生存受到威胁,不得不反抗。而通过十余年的积累,这场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大有将清政府推翻之群众力量基础。接着,马克思以哲学的眼光运用了两极相联规律,论及到欧洲势必会爆发又一次革命,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问题、激化的矛盾将以中国革命为导火线而最终爆发。

接下来,马克思开始由经济角度切入,列举了从1833年到1853年中英贸易的数据,证明了中国与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的紧密联系。而随着中英贸易的不断加深,资本的逐渐扩张,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习到的辩证主义以及他《资本论》中的经济学理论。下面让我来引述一下他列举的一些论点和论据。

一,货币方面。马克思阐述了在当时,黄金价格上涨,白银流失,而贸易是循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英国没有足够的货币对茶叶丝绸等进行采购,导致货物的损失和涨价,棉纺织品市场也因此缩小。

二,西欧农业歉收引发的生活必需品的涨价。马克思通过《经济学家》杂志的调查报道,预言“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必会导致群众对工业品需求的减少。

三,中国市场紧缩。他描述道:中国就犹如是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在被欧洲列强轰开大门后,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开始解体,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都受到了破坏性的打击。由此带来一个重大的问题,民不聊生,人民购买力下降。而中国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巨大的反外浪潮,太平天国运动正轰轰烈烈地进行,许多人据买洋货,砸洋店,在革命爆发的地区,贸易几乎瘫痪。而欧洲各国彼此间的纷争剧烈,对华贸易严重受限。

四,中国本国意欲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如此一来印度的主要贸易来源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使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

从以上论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都是非常客观的从经济资本的角度来剖析世界的局势,不过从以上我们不免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不是什么才华横溢的帝王将相,而是看得见的资本与看不见的市场。

马克思接着又从欧洲本身的情况开始论证。欧洲1789年和1848年的革命都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马克思论述道:“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繁荣气息,国君们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战争也好,革命也好,如果不是来自工商业普遍危机,都不大可能造成全欧洲的纷争。”随后他又尖锐地指出欧洲各国所隐含的巨大危机:

“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无庸赘述的。”

也就是说,欧洲的革命的内部矛盾己经逐渐酝酿,就只差一根导火线。而中国的这次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必将成为欧洲革命的导火线。

马克思从以上经济方面论述了欧洲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性,他每一个论点都有强有力的论据作为支撑,而他列举的众多数据和引用的权威刊物的报道都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这是多角度的综合性论证。不过,虽然马克思说得有理有据,但为何世界却没完全按他的预言发展或许是因为他忽略了经济背后的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不论是民族,还是社会,都不能用单纯的经济数字勾勒。

首先,我们应该看出,马克思论证的核心规律是两极相联规律,他用其前瞻性的广阔的视野看到了近代社会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在他看来,虽然中英相隔甚远,但其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双方某一方面的小小改变必将导致另一方的重大变革。然而,对于他来说,他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认清中国内部社会和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送往西方世界。”确实,西方列强于清政府忙于平定内乱之际,趁火打劫,于19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用暴力的方式,再次大开中国大门,并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来维护所谓的贸易 “秩序”。同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将开始腐败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我想马克思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如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居然这么快就被镇压了。马克思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推翻那个腐败的满清朝廷.没有想到它自己先腐败了。他没有看清此次农民起义真正的性质,那只是一群农民的绝地反击,一旦这些农民获得了土地,获得了金钱,他们就满足、奢靡了,反而会造成内部争权夺利,最后土崩瓦解。马克思在文中说道“在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 然而,事实是,西方的干预使革命很快就被镇压,而且使中国进一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国家,他们也在对华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利益。他们通过对清政府的威胁获得了大量的赔款,从而解决其本国的财政问题,又通过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使其贸易能更深入中国,而且各种不平等条约降低了列强贸易的成本,从而实现了把本国的危机转移到中国来。也就是说,中国的这次农民起义,不仅没有引起欧洲的革命,反而加快了欧洲的资本累积,促进了欧洲的工业化,从而使欧洲下一步实现民主的和平过渡成为可能。我想这是大大出乎马克思所预料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马克思有几个观点是值得肯定的,其一,重大的革命都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只有当经济危机爆发,各方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人民才会选择采取行动,在欧洲,他们选择对外侵略,在中国,只是愚昧的农民起义。其二,中国这个原料生产地和市场对欧洲有巨大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虽然人均少,但总量却很多,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都是欧洲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绝对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尚未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三,众多偶然叠合在一起必会使某一问题激化而爆发,欧洲的物价上涨,贸易顺差,加速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列强的侵略,自然灾害,造成了天平天国运动。

另一方面,马克思有几个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其一,世界发展改革的方法不是只有革命,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定的基础,改革是人民更愿意采取的和平演变方式。其二,中国的国情与欧洲大有不同,若类似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发生在欧洲的工人阶级或农民阶级身上,很有可能是会取得成功的,至少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从而出现像马克思所说的中欧贸易的瘫痪而带来重大经济危机。然而,中国固有的愚民政策所带来的中国农民的的保守思想根深蒂固,而清政府的妥协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需要,使得欧洲的经济危机迅速地转移到了中国。另一方面,美国独立后的迅猛发展也是出乎马克思意料的,而它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缓解了危机。

综上所述,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马克思全球化的视野以及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清晰的认识,但毕竟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所以其对中国的解读很有缺陷,但是其对欧洲各国的剖析确实是非常到位的。马克思试着从中国的角度对欧洲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而我们为何不试着从欧洲的角度对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呢。应该说,如果当时有人能深刻的认识欧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中国的近代化就不会那么坎坷了,如今,中国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马克思在文中所提到的,清朝制度的腐朽性导致鸦片轻易就侵蚀了整个政府,权钱交易以及利益相关的裙带关系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官员的目光的狭隘性以及思想上的愚昧使得他们日益沦落为鸦片的奴隶,也逐步丧失了他们自己的统治权。而如今中国这种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依然大行其道,仍未有根本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历史的发展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中华民族的觉醒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找寻一条更适合中国的道路,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是如此。在这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活用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就像读马克思的这篇《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我们始终要怀着一种批判的心态,还要尝试从新的角度解读发展他的理论。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2

计算机网络传播时代 (2008) -首位黑人互联网总统电报代码传播时代 (1838) 古登堡印刷传播时代 (1439) 1946年2月14日, 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 在美国宾法尼亚大学问世。1930年, 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889年, 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 用以储存计算资料。1946莫尔斯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林肯总统有效利用电报指挥打赢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确定民治、民有、民享的强国之本。美国开国者杰佛逊、富兰克林创办报纸、大学奠定强国之基。621六次媒体革命技术革命18381439

1.印刷时代催生现代文明2.电报时代打赢南北战争3.无线电波声音助力新政4.电视直播助传新火炬5.卫星推进全球化融合6.万物相联促进全球分享卫星传播时代 (1957) 电视传播时代 (1924) 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了轨道;美国于1960年8月12日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生“回声-1号”;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1924年, 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 用电传输了图像。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英国广播公司1946年6月第一次播送彩色电视节目, 美国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20世纪60年代, 美国肯尼迪充分发挥电视新媒体的作用赢得了总统选举。与社会变革中国未来41954195319241946193951957 1960 19703广播传播时代 (1895) 1895年, 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1897年, 尼科拉·特斯拉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世界各国一时竞相建设广播电台、生产收音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巧妙使用广播“炉边谈话”为赢得美国民心、战胜经济危机和战胜法西斯、建立联合国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2008195719241895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篇3

xxx 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作者:托克维尔 译者:冯棠 作者简介: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摘自搜狗百科 内容梗概: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摘自搜狗百科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推荐的,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身也对法国大革命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高的,读了一遍,只是有一些粗略的感想。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第二篇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第三篇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有学习法国大革命了,老师说过,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书上写的只是皮毛;高中的课本讲的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是很表面的分析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托克维尔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却非常详尽的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他分析的原因深刻而且令人深思甚至是让我震撼的。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就提到“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这本书非常深刻。在初高中课本中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追求自由平等。自由与平等,在以前的我看来这是一样的,有了自由才有平等,没有平等何来自由。它们是分不开,也无孰轻孰重之分。但托克维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在法国大革命中,“平等”远比“自由”重要,法国大革命追求的更多的是“平等”。托克维尔写到: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虽然我还不太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但它确实是这样的。

在第二篇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在旧制度下的法国,长期以来,各省特有的生活已经消失,这也促使了一切法国人变得彼此极为相似。不仅如此,在省内的各个阶级,尽管人们地位不同,却也变得相似了。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若干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变得越来越贫穷,尽管贵族享有特权,但他们每天都在破产,消亡。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地产划分,贵族将土地一块一块地出卖给农民,只保留领主的定期租金,而且在某些省份,有些贵族差不多不再拥有土地了,只能靠领主权和地租维持生活。是的,他们彼此变得相似,但是他们却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互相孤立,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虽然贵族之间逐渐贫穷化,但是贵族还是不同于农民和资产者的,因为贵族是由国家中的所有首领构成的,他们是进行统治的公民团体,他们会决定谁是进行统治的首脑,这个通常由出身决定,所以非贵族出身的人,他们在同级之间的身份可能会不同,或高或低,但是他们永远都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所以在法国才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似乎趋同却又互相孤立。这让我感动惊讶且迷惑。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观点就是革命往往是在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这个观点,我从看到目录时就开始感到奇怪。因为我总觉得在这个国家最为苦难的时候,在人民最困苦潦倒的时候,就是革命爆发的时候。可托克维尔却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事实。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这段话很精辟,也让我明白了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这个问题。托克维尔也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在第三篇第五章: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在我看来,一般都是人民受到压迫,被剥削打压,在这个时候人民会被激怒,从而出来反抗。在大革命前13年,法国国王试图废除劳役制,他颁布了敕令,说国家里的道路几乎都是由最贫穷的人修的,使得贫穷的人更贫穷,所以他决定废除劳役制,但是这些话说了也是白说,因为在几个月后,行会和劳役制又重新恢复了。虽然到后来社会上层人士开始同情关心穷人,他们不断议论农民,研究用什么方法救济农民,谴责特别危害农民的财政法规;虽然这是好的现象,但是越多的谈论,越多的叙述农民的苦难反而使得农民们变得愤怒,上层阶级的热情终于点燃了下层阶级的怒火和贪欲。

以上都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但是看完之后有很多内容我还是不太明白的,所以看完书后,我上网查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学者提到了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这是我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不过后来想想,里面讲的很多现象与中国的状况真的有些相似。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4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活动描述

此次我们小组近代史研究的课题是——评析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拿到题目以后,在仅仅一周时间里,我们小组的十位同学展开了紧张但有序的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制作课件以及熟悉讲解的工作。我分到的任务主要是和其他几位同学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由于对历史的学习比较陌生,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切切实实地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来。经过将近一周的悉心准备,课堂上,由我们小组的两位同学将我们的陈果展示了出来。

二、活动过程

首先,周二接到题目以后,我们负责找资料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等手段,精心准备与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洋务运动等改良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有关文字叙述,图片视频的资料。我的任务即是如此,通过上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中国历史网,凤凰网,优酷网等网站,我收集到许多关于近代改良与革命的评论和陈述式的文章,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等到中期制作ppt,大家集体讨论学习时备用。

然后,过了两三天时间,负责制作ppt的同学把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整合处理,以多媒体的形式制作并展现给大家。制作过程中,时时处处还有需要资料的地方,于是我们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把结论展现出来。

最后,负责演讲的同学把文字材料的主要意思加以整理归纳,列为提纲性资料,配合ppt在课堂上做出说明。大家井然有序,时不时聚到一起,讨论一些模糊的问题,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不是近代革命性质的,应不应该列入这次学习的范围。而演讲的同学任务最重,他们必须充分熟悉这段历史,并加以概括性说明和总结。我们一起也进行了好几次排练,试讲,最后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夸奖。我个人认为我们组的同学做得很出色。

三、活动感受

 知识方面,通过将近一周的准备和讨论分析,首先,我们对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我们对立宪运动,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经过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了它们的性质和对中国近代的影响。经过总结概括,我们认识了改良运动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以及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得到了许多历史知识。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5

(板书)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争取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1845年~1846年,欧洲发生农业灾荒,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1847年欧洲又一次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由于发生革命的各个国家历史条件不同,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在德意志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在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匈牙利等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外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总的来说,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范围: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1848年欧洲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提问: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7月,经过“七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路易菲力浦政权并不代表全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30年代到40年代法国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各种矛盾不仅反映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尖锐,而且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冲突――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满意金融资产阶级的大权在握。同时小资产阶级对于菲力浦的统治也深怀不满,他们要求普选,要求共和国。这些阶级矛盾,随着菲力浦的发动措施的加强而日益扩大。1845年~1846年的马铃薯病虫害、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这些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对“法国二月革命”的描述。

法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表现出动摇、妥协,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才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无产阶级在1848年远比在1830年坚强有力,他们同学生和巴黎市民一起,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组成临时政府。由于工人的斗争,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当资产阶级转向公开的反革命后,工人阶级毫不迟疑,立即投入战斗。6月22日晚,一夜之间,起义工人在巴黎东城和东郊工人住宅区构筑起600座街垒。巴黎的工人阶级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表现出空前的英勇、坚决、沉着和机智,把1848年法国革命推向了最高峰。他们面对六倍于自己的敌人抗击了整整四天之久,他们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

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伟大搏斗,是决定资产阶级制度存亡的斗争。六月起义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三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鲁士首都柏林和匈牙利发生了人民武装起义,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板书)概况: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

(漫画《梅特涅出逃》)

梅特涅,奥地利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以擅长外交权术著称的外交家,长期总揽奥地利的外交内政大权。在奥地利帝国内,他实行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压制一切自由民主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传播。19世纪上半期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各种矛盾,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使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奥地利一度称霸欧洲大陆。他俨然以“欧洲首相”自居,坚决主张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极力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维也纳三月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梅特涅被滚滚革命洪流冲下了历史舞台。有材料说,他男扮女装逃往英国。课文中的这幅漫画,描述梅特涅出逃时的狼狈相,说明在人民革命的浪潮面前,这个曾在奥地利掌权30多年的铁腕人物,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板书)概况:普鲁士革命

1848年3月,柏林人民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群众运动愈演愈烈。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定宪法。

欧洲东南部的各国人民也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和捷克,受俄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都发生了起义。其中,匈牙利起义影响最大。

(板书)概况:匈牙利革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描述的起义过程)

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的。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欧洲革命的迅猛发展,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吓坏了封建君主,各国反动势力开始反扑。

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俄国,尼古拉一世曾调集40万军队到西部边境,沙俄帮助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和捷克起义,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沙俄曾派14万俄军进入匈牙利,同12万奥军汇合,联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板书)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9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被扑灭。但是,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篇6

学期伊始,我选修的《法国文明史》周老师热力推介我们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由于图书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全都被借出了,只找到了相关的一本《现在为什麽要读〈旧制度与大革民〉》的书籍,便先借来翻阅,方得知此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还有老师的推介之由。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该书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中国很多进步开明人士很早就注意到并研究与讨论法国大革命,这本书特别是有了中译本之后,它一直是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关注对象,并被列为政治学的必读书目。随后我便带着急切阅读此书的欲望从网上下载了电子书版的《旧制度与大革民》,利用两周的空余时间将之通读,的确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思想触发点有很多,全书似在解疑,通读之,则引更多疑问与思考,带着很多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学者书评,便在之后又通读了第二遍。接下来,我将在我的读书笔记基础上浅谈一些思考与感悟。

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述与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于1856年出版,以“把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为目标的评价历史著作。本书着眼于对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下政治、社会生活画面的剖析,并由此阐明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亦是大革命后人民重新建立起来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原型。点明法国大革命真正的目的,是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本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

第一章托翁基于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疑惑,认为所谓的大革命的新鲜成果其实都是旧制度在新环境下的重新表现和完善,提出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探索时不我待。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宗教对大革命发生的障碍性作用,从而导致大革命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原因:一是宗教信仰与平等、自由、民主的18世纪哲学思想相悖,二是宗教对世俗的实际控制及其教会成员所享有的特权和优势地位所代表的等级制度与革命者对于平等的追求相冲突。同时分析说明了政治权力在大革命前的法国的无限集中趋势以及对特权的纵容,从而导致革命者为实现平等而欲完全摧毁的愿望,从而导致法国特殊的无政府状态。但大革命后基督教会和集权制的政府无一不重新振兴,由此证明摧毁宗教力量与削弱政治权力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本和最终目的。大革命真正的敌人,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在欧洲普遍建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大革命只是借用反宗教和无政府主义这两种形式作为实现革命的手段。第四章、第五章作者基于对整个欧洲制度、社会结构的相似性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封建制度衰落的地方,民众对其仇恨越大。同时得出,法国大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企图用平等、一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来取代统治整个欧洲的封建制、贵族制的政治制度。

第二编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

第一章指出了法国农民在自由权利方面的进步性,进而再次提出革命爆发于桎梏最轻的地方的问题。与之相对应,贵族权力也已在革命前大大衰落: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已经不得不放弃了治理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誓死保住了经济上的特权,并使之不断扩大。第二章描绘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的真实权力结构——由国王亲自设立以加强集权为目的的新行政体系:由御前会议、总监、各省的总督、各县的总督助理组成。税收、征兵、筑路、救济以及部分立法和司法等,都由这一行政系统所控制。从而证明,中央集权乃是存在于大革命爆发前的旧体制,大革命只是对其的沿袭。第三章描写集权政府为财政卖官鬻爵的行为使得城市政府混乱不堪,地方自治权丧失,城市全民大会不再具有全民代表性,农村领主也不再进行治理。人民几乎完全退出了公共活动,人民所剩的,只有空洞的教区自由。第四章叙述集权政府对司法权的剥夺:中央政府通过特别法庭、调案等手段实际控制法庭的司法权,通过官员保证制庇护着自己的官员,使法律总是为政府所用。第五章讲述了中央集权在旧制度中的生命力何在:中央政府的这个夺权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是出于政府独揽大权的本能,也出于人民的某种自然倾向。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大革命后君主制度的重新恢复。总之,作者通过对旧制度下行政、司法等机制的描述得出,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而是在旧制度中早已有之且已占据统治主体地位,大革命只是重新使之完善来适应新的时代。

接下来,托翁描述了这种中央集权制在旧制度下对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影响。第六章形象的描绘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如何重塑了社会风尚:政府方面,官僚机构效率低下,权力交叉严重,轻视和随意更改法律;人民方面,养成了对政府权力的依赖习惯,也不知何法可依,同时寄托所有希望于政府,认为一切成功的实现皆依靠政府的英明决策。第七章论述了由于中央集权制,首都巴黎成为全国的绝对主任,外省成为巴黎附庸,其行动皆以巴黎为指向标。从而导致日后革命自巴黎爆发后各省的蜂拥而至。第八、九章具体描绘了中央集权制下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不断分离和更加冷漠。贵族虽然日益贫困,与日益富有的资产者在财富、知识、思想、习惯方面差异越来越小,然而由于权力的差异,尤其是免税特权的差异,使得贵族对资产者始终蔑视,他们之间的界限始终分明。而且他们日益成为敌人。此外,资产者几乎全部住在城市,他们酷爱官职,这些官职也给他们带来某些特权,从而把他们与城市平民、农民也分隔开来。城市资产阶级内部也分裂为无数小团体,且越分越小,只图私利,毫无公共精神。最悲惨的是农民,他们被贵族和资产阶级抛弃,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总之,社会各阶级的相互隔绝,处于稍有触动就会分崩离析的危险状态。第十章对中央集权制所带来的这种种弊病给出来源上的解释。历代国王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些贪欲,顺利筹集供自己挥霍的钱财,施行更多不平等的措施。这些不平等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分离。随着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国王为顺利实现集权、集财,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自由,限制三级会议,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各阶级之间的分离和不团结。当各阶级之间陷入不团结的争吵时,地方自治变得更加困难,这就给中央集权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总之,这是一个循环作用过程。第十一章阐释了隐藏的大革命力量:人们的自由性格。一方面,政府贪婪捞钱的欲望损害了它的控制力,而且它的集权经验不足,不自信,行政风格上也受到司法习惯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专横跋扈。另一方面,虽然被大量剥夺,贵族、教士、资产者、司法机构,还都保持着一些自由的性格。它表明法国人并没有完全心甘情愿的服从于专制的奴役。当然,作者说,这种“病态的自由”虽然有助于法国人推翻专制制度,但它也使得真正“自由的法治国家”更难于建立了。

第三编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里,托克维尔认为,在大革命之前,持有政治理想却对政治现实一无所知的文人掌握了法国的社会舆论。而由于被分离开和被抛弃太久,人民早已与公共政治生活脱节,于是盲目地追随由无政治经验的文人提出的大胆的“推倒重来”的政治理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实践上的不可行性毫无预见。其结果是,文人这些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快速渗透了全民族的精神,从而导致了后来大革命因为理想的冲动而革命,产生的却是回归专制的畸形成果。第二章解释为什么反宗教成为普遍的情绪。由于文人在舆论中占有了主导地位,他们的理想主义政治原则和教会的宗教原则正好是相悖的,因此为了避免被孤立,无论是否与群众思想一致,均追随之乔装为反宗教的阶级。第三章论述了法国人对平等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模糊态度。法国的经济学派传统上就强调平等,并不崇尚自由。而人民处于对等级制度的憎恨,也只是将平等作为第一需要。同时,作者认为人民对自由的热情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他也直言:“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第四至七章描述了四个看起来矛盾的事实,这些事实构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刺激:一是路易十六政府着力于削减农民的不平等,在税收等各方面弥合差距,并开展公益事业进行救助等。这些措施在促进了公共繁荣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发财的欲望,但政府财政等方面和本身的局限性又妨碍了人们致富的步伐,这使得人们对政府更加仇恨;二是18世纪的一些显贵们同情农民,为农民大声呼号,但本质上对农民始终蔑视。他们言论没有使农民实际福利,只是刺激农民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怒火;三是在大革命过程中,人民推翻旧制度时所使用的种种手段,恰恰是旧政府自己教给他们的,这些手段包括对制度、传统、产权和个人意愿的不尊重、草率不公的刑事诉讼等;四是路易十六推行一系列重大的司法、行政体制的改革,其初衷是顺应民意要求,改善社会状况,但相应的却破坏了制度和传统习俗,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最细节的平衡被扰乱,结果导致更大动荡的出现。同时,因为草率和鲁莽,许多制度在改革后很快重新恢复,这更加嫉妒了人民。第八章,作者对大革命从旧制度种自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再一次阐述对于自由的热爱,并指明之追求平等的革命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等的奴役,只有追求自由的革命才会换来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自由。

二、思考与感悟

很多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无其必然性,那么,是什么撬动了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不容易,却着实激烈、彻底。正如托翁所言:“只有法兰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 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易,主要依据是四个稳定的阶级:国王与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农民(第三等级)。而以上阶级形态的构成,究其根源,均落脚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制度的影响。

具体来看,贵族在遭到集权权力较为充分的剥夺后,安于守住其经济特权度日,并因此保留有对资产阶级的蔑视和自由的性格。资产阶级则在积极争取后实际掌握国王权力中心以外的大小官职和权力,并成为贵族以外享有特权最多的阶级,可以说是大革命前法国社会幸福指数最高的阶级。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被压迫和贫困牢牢拴在偏远的土地上,远离公共生活,从不参与政治。他们甚至没有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对自己的境况困住,又对它一无所知。他们的学识、认知都不足以使他们产生革命的念头。不可忽略的是,各阶级相互分离的趋势,使得他们团结起来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抑制革命发生的作用。因此,环顾各阶级的境况,无论哪个阶级,都没有进行革命的直接动机。因此,法国大革命爆发并没有其必然性。

可是,革命还是似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然而,若究其突发性所依赖的必然性基础,这些基础或许恰恰是阻碍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旧制度下的政治、社会形态。这些,造就了稳定又不无生命力的阶级。

革命之所以反复,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国人民选择了平等,而放弃了自由。正如托克维

尔认为,只有自由的制度才能杜绝专制集权统治。法国人民由着对平等的执着发起的革命最终结果却再次回到旧制度的框架和束缚中,所实现的平等不过是平等的被领导甚至奴役,因此这必定不会成为革命的结束。同时,人民也绝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平等。托克维尔这样有些诗意的描述法兰西民族来进行解释:“它从未自由到决不会被奴役,也从未奴化到再无力量砸碎桎梏。”

革命之所以矛盾甚至对立,首先体现在旧制度的摧毁和重建。无论是宗教还是旧的政治体系、行政体系,虽然在彻底革命的要求下被暂时摧毁和抵制,但在革命后重新不可避免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继续领导、管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中。而产生这一结果,一方面在于革命抱负的理想化,而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南;另一方面便在于旧制度的许多不是非摧毁不可,人民甚至对于其中诸多的暂时消失而抱憾。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其对革命的催化作用也是矛盾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政治更加开明,压迫和特权不再死死压制人们,人民逐渐产生了对自身境况的认知和不公感,加之国王、贵族和善良的资产阶级的鼓舞,正是他们给了农民产生相对剥夺感的资格,从而激怒了他们进行对他们的反抗。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实属偶然,但当回望法国这片孕育革命的土壤上所发生的,又会发现其必然性。必然性首先要存在,才得以在适当的时机得以爆发。就像托翁所言:“但是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

在历史与体制上法国与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翁抱怨短暂的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与托翁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翁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认为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托翁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他认为,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可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翁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

托翁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虽然不同,他们的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都是有益的。

另外,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

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要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农民眼中的贵族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此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发有那些呢?

托翁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我们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遇到以上矛盾,甚至有的因为矛盾较为尖锐导致流产,或者就是所说的暂停执行等等,其中的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敏感,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在任何一件事情改革之前,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改革会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好……,只有赢得了被改革的人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更应该坚持的是,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改革不能停止,改革应该坚定不移,不畏艰难。

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一切“民主公开”。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诸如富土康的员工跳楼、官二代和富二代撞人、救母卖肾的事件不断发生,房价,油价,物价持续上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官员、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社会上层阶级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尚未使他们感到畏惧;他们关心穷人时,尚不相信穷人的疾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互联网时代,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几乎不可能。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注,使得穷人的欲望和怒火被点燃,而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转型,实现政通人和。农民上访,工人罢工,张力正在加剧,危机正在迫近。中华民族实现稳定转型,更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改革,破解难题。

经济繁荣也会加速革命的到来。托翁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民众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则发起各种新兴事业,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结果民众收获了更大的失望,因为政府残留了太多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本去买政府的公债,他们绝不能指望在固定时期获得利息多”„„

所以,托翁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我们的现实中,类似的现象或者是情况不容忽视的,只不过是没有更深切的关注。现在看起来虽不会发生大革命这样的悲剧,但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悲剧”的发生。我们的经济增长计划、我们环境保护要求、我们的调控措施、我们引导和鼓励资本投资、我们的人事制度等等,既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带来了较好的发展和繁荣,也引起了不满、矛盾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更为甚者,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公众的普遍不安,这是十分危险的。总面言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面对危机,需要智慧、勇气和胆略。

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就中国现状来说,一方面大量的私产被公共化,另一方面大量的公产被私有化,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混合。国家管理措施不再只涉及公共领域,而是直接涉及亿万人的私人财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股市的**关联着万家的喜乐。长期调控仍走高的房价、过山车式的股价,挑动着亿万人神经。政府措施不当,诱发人民聚集起来向政府发泄不满。此前对痛苦逆来顺受的人,现在变得像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篇7

内容摘要: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前途面临着改良与革命的抉择。改良与革命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思想根源,经过维新立宪与社会革命两种主张的斗争,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立宪改良派逐步转化到革命阵营,中国最终选择了革命.在一系列救亡图存之后,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新的革命者——以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他们意识到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中国,于是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爆发,顽固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孙中山是真的猛士,辛亥革命是伟大转折,中华的振兴,从辛亥革命开始。

关键词:革命 改良 现代化 辛亥革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最剧烈的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血洗北京的奇耻大辱,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使古老的华夏帝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四万万同胞流下了伤痛的血和泪。救亡图存、保国保种,成为全民族的当务之急。中国将何去何从?这是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的抉择。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无法领导中华民族做出正确的抉择。中国的优秀分子不断地判断着、尝试着、选择着,革命和改良交相辉映,中国到底走哪条路也一直难以抉择。当孙中山回到中国,开始艰难的救亡图存之路,革命之路就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前行的主要道路。但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觉醒的新兴知识分子认识到,“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民主革命才是通向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

以武昌起义的枪声为发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和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形式上先进的共和制国家。虽然辛亥革命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是它引发的中华民族的变革,比这个革命的本身,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十年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没能取得完全成功,但其的历史价值却不能否定。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伟大篇章,是革命派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丰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程。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8

一、引言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言道,“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现今中国纷繁复杂,让许多现代人,尤其是现今的中国学子陷入欢喜与惆怅的双重境地。这便愈发的让我想去探求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以更加了解当今社会。

而历史是动态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从“路径依赖”的方面来说,一旦最初始时选定了一条道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再想全盘否定,从头再来去选择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今社会,就必须追根溯源,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至今日执政多年,已经给中国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同样,中国共产党能于二十世纪初产生,并在复杂浩荡的历史中存在下来,并且不断的发展,是符合“理性”的,或说是有原因,有着它的必然性的。而了解中国共产党,就必然要了解它是如何成立的。

对于知识尚且浅薄的我而言,试图理解当今社会,也就必须广泛阅读,不仅从现实也是尝试从历史上寻求更好的解释。因此,从源头来探索,对我来说是必须而必要的。近期,我选择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一本毛泽东于一九三九年所著的书来阅读,试图以此鼓励我从今日看向昨日,去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共产党。从更确切的方面来说,我要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并以此来作为我后日看待近现代中国社会其他问题的基础之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于洋务运动中产生并在后来得到了发展。“由此可以知道,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对于那时的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的有所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可是,发展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或者更加艰难。因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身,还有对中国社会虎视眈眈的欧美列强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深刻的显露出来。正如书中所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知,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这样复杂的环境,一种富有强烈革命性、先进且能代表群众利益反抗压迫的政党的成立,就十分必要了。

其次,从对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方面来说,中国社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另一个必然原因。

对于当时中国复杂的历史社会条件,即封建社会及其经济基础逐渐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外国帝国主义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而言,中国的社会阶层也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阶级主要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及游民。《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通过对这些阶级的分析,明确得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也确定了革命的敌友。

就地主阶级而言,毛泽东明确的表明,“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因此,作为阶级来说,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不是革命的动力。” 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地主阶级无法促进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就资产阶级而言,毛泽东没有武断的将之一刀切。反而,毛泽东从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分类来分析资产阶级。他首先明确的提出,买办资产阶级,是人民的敌人,是“革命的对象”,因为“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后,毛泽东又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一方面说来,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但是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这种情形,特别是在民众革命力量强大起来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由此我们又可以知道,资产阶级必然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资产阶级自身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走向近现代化,必然不能完全资产阶级来领导。

而对于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毛泽东指出,“所有这些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中农的地位有某些相像,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因此,这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这些小资产阶级也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没有忽视社会中另一阶层,即游民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历史条件下所诞生的,他们生活于城市或农村,失业。“这个阶层是动摇的阶层;其中一部分容易被反动势力所收买,其另一部分则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他们缺乏建设性,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在参加革命以后,就又成为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因此,应该善于改造他们,注意防止他们的破坏性。”

下面着重要介绍的是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所占比重极大,人口数占中国人口的百分制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阶级主要包括富农、中农、贫农三个类别。富农被称为农村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强调,“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不过我想说明的是,农民的广泛参与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因为农民阶级代表的不是最先进的生产力,没有最先进的思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共成立最必要的社会阶级基础。那时期的中国,“产业工人约有二百五十万至三百万,城市小工业和手工业的雇佣劳动者和商店店员约有一千二百万,农村的无产阶级(即雇农)及其他城乡无产者,尚有一个广大的数目”,这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数量基础。

此外,无产阶级有着其他阶级所不具备的优点。除了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等一般国家无产阶级的共性优点之外,还有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具备的独特优点。这主要有二点。第一、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 第二、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联系密切,这便于增加革命的盟友,增强革命的力量。“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利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通过对以上各阶级的分析比较,无产阶级自身的优势和适应历史潮流的特点已经显现。这便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最必要的社会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就必然会导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再次,在中国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篇9

成功举行

国际电力网 2009-5-26 11:29:40

5月21日—22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能源战略转型与绿色革命”电力论坛在河北保定成功举行。国家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各大电力企业和相关新能源企业代表200多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

论坛集中研讨了在世界性能源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战略的调整以及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中电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王永干,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张志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保定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谦在分别致辞,中电联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主任王志轩主持了21日上午的论坛。

王永干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电力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深刻转变,能源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并首次将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列入国家主要工作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上的重大战略转变。国际上,努力改变以透支能源和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共识。美国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提出在未来三年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再提高一倍,确立了以建设智能电网为标志的能源产业政策,这一消耗世界25%能源的超级大国率先提出进行一场新能源革命以节约并合理使用能源,将对世界能源战略转型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永干强调,我国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并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的能源结构转变,由粗放型的能源利用方式向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转变,关键是观念的转变。要尽快改变电力工业发展中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调整能源利用比例,加快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物燃料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步伐。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就国内外光伏发电相关技术、政策和法规发表了演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教授就美国奥巴马能源新政作了评析,并就加快我国能源战略转型和电力工业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智能互动电网提出了对策性建议。麦肯锡公司就其提出的“中国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分析报告中,采用气候变化减排技术成本曲线方法,对电力等五大产业部门200多种节能减排技术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光伏产业的重大机遇发表了演讲。

在论坛上,保定市高新开发区的专家和光伏产业各大企业代表与专家就太阳能发电及大规模储能和电网接入逆变技术等进展趋势发表演讲,并与电力企业代表进行交流讨论。

关于革命读书心得 篇10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家长的革命》读书笔记 篇11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

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朴实。崔宇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最熟悉却又很少思考的道理。

家长就是孩子的生命之源、人生之端,对自己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想让孩子的人生幸福美好,光明顺达,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家长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这只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也不能滥用血缘关系的权威,实施强迫与偏激的教育,这可能是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但其实是最基础的问题。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而爱是以接受者为标准的,我们可以为孩子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为什么不能为孩子,改变一下态度呢,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面对,让孩子感到成长的道路不再孤单,父母的爱和教育要向阳光一样,即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父母。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之外星人下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