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精选11篇)

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篇1

这件事对于我来讲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选择和转变。我也相信自己可以以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我的另一段人生经历。

通过民警在这些月的对我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真正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给我自己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派出所民警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抽出大里的时间针对我所犯的罪行进行了不厌其烦的 , 耐心细致的教育下。让我我会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的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现在使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悔而在悔。我要从新做人,洗心命面。

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家学习法律知识,力求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做违法犯罪事情。今后我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同时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并且积极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今后, 我会永远不让龌龊的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我有勇气和信心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汇报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我叫XXX,20XX年X月X日因为酒驾被×地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罚款XXXX元。本想没有想那么多,可是现在不但触犯了法律,同时也给家里、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负债累累!我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我所的错误,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但是我有勇气和信心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件事对于我来讲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选择和转变。我也相信自己可以以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我的另一段人生经历。

通过民警在这些月的对我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真正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给我自己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派出所民警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抽出大里的时间针对我所犯的罪行进行了不厌其烦的 , 耐心细致的教育下。让我我会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的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现在使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悔而在悔。我

要从新做人,洗心命面。

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家学习法律知识,力求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做违法犯罪事情。今后我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同时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并且积极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今后, 我会永远不让龌龊的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我有勇气和信心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汇报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本人名叫xxx,是一名因酒驾被判缓刑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的区别。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这段日子里,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以及本人对国家法律的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政府没有放弃我们这些人,而是采用一切措施来挽救我们,我非常感谢政府的关心。

本人于XXX年XX月,因法律知识的不足,法律意识的

淡泊,盲目听从领导的安排,施工中伙同其近段时间以来,我通过单位培训,学习以及看相关法律书籍及司法所徐所,社区帮教人员的教育,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法律知识的匮乏,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教育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我有什么样的困难社区工作人员都尽可能帮助我解决,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我也要帮助别人,积极改造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合法的公民,才不辜负政府、社区和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缓刑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教育,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次,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工作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将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单位,社会的有用人员。

汇报人:XXX

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篇2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也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司法所接收本户籍地矫正对象, 予以登记, 宣告执行社区矫正, 建立档案, 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 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 根据委托管理的规定, 委托其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一注重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

除了利用每月一次的书面思想汇报和集中教育以外, 根据矫正对象年龄、犯罪性质、性格特点的不同, 在集中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忽略的地方, 确立每周一为“谈心日”, 社区矫正人员主动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相关情况。谈心谈话以关心、激励社区矫正对象为目标, 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之间通过真挚的感情交流解决思想问题。并且鼓励他们珍惜目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多学习法律法规,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要遵纪守法, 诚实劳动, 做知法、懂法的公民。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 要认真做好记录, 并根据谈话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及时修订矫正个案,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通过定期与社区矫正对象谈话, 了解他们的悔罪态度、工作与生活情况, 强化社区矫正人员的自我教育, 从而悔过自新。

二坚持思想教育不放松

针对青少年情绪易波动, 思想较为幼稚的特点, 把住矫正对象的思想关, 开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矫正。严格管理不放松, 严格要求他们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 按时报到、按时思想汇报、按时参加公益劳动, 自觉遵守矫正纪律, 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坚持警示教育不放松, 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 组织青少年矫正对象旁听案件审理, 为其敲响警钟, 预防重新犯罪。坚持鼓励学习、就业指导不放松。针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在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确保为其提供学习、就业机会, 使其尽快能够走向社会,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 切实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工作, 做到从思想上引导人、生活上关心人。

三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效, 司法所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制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矫正者们集中观看社区警示教育片, 还要对社区矫正日常每月报到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请假制度、集中学习、公益劳动、考核评议等方面作全面讲解, 并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各项规定, 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做到及时汇报、按时报到, 外出一定要经过批准, 在今后的日子里要积极改造, 配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做好矫正工作。司法所还要与社区矫正对象签订公益劳动报到和重大节假日纪律告知书, 要求他们主动联系社区, 常怀感恩之心, 珍惜在社区服刑的机会, 摒弃不良行为和恶习, 多做公益劳动, 争取早日解除社区矫正, 顺利回归社会。通过集中学习培训, 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综合法制意识, 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

四建立心灵疏导机制

成立心灵疏导工作室, 接收社区矫正人员, 为矫正对象进行过心理测试, 对需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个案心理辅导, 使一批被矫治对象顺利回归到健康轨道。

工作室可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师对社区矫正人员做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 重点对存在有暴力倾向的社区矫正人员和未成年人 (武校学生) 进行心理测评, 逐人建立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并依托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成长轨迹、心理状况和社会危害程度逐人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 可以全面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思想动态和身体健康指数等具体情况。有利于矫正人员更好地了解自己、加强自省, 有利于司法所根据矫正人员的特点制定教育改造方案, 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矫正、完善自我、健全人格、融入社会。工作人员通过综合分析结果为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 使服刑人员以健康心态平稳渡过服刑期, 对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 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积累经验,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观。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叫***,20**年因**罪被判缓刑*年,到社区矫正已将近一年。下面将今年矫正期内的情况向各位领导、监督员、志愿者汇报如下,不足或不失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注重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

一是学习党的18大精神,了解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三是参加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在刑意识,法制意识及组织纪律性。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的事情。

二、思想上进行深刻的反省。

进一步分析和查找自己犯罪的原因。我为什么会犯法,其根本原因是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放弃了人生的崇高追求,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教训是深刻的,损失是惨重的且无法弥补的。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我至今后悔不已。

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今年来,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很多活动,如绘画、棋牌、法纪教育、社区义务劳动等,我都能主动报名,积极参加。

我相信今后,有各位领导的教导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与关心,有大家的帮助,我会继续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汇报人:***

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篇4

在缓刑期间,我将认真参加各类矫正活动和教育课程,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身体锻炼,改正不良习惯,增强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向人们传递正能量,回馈社会。

除此之外,我也明白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反思,我发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只有理性和清晰的思维,才能帮助我们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拥有更好的未来和生活。

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篇5

2003年,上海和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市,2006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三省市成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社区矫正工作先后经历了有限试点、全面试点、深化试点和提升规范四个阶段,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党委政府高度支持,组织体系充分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均自上而下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局)。三省、市、县(区)司法厅(局)全部设立了各个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比如,上海设立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级别为副局级,内设综合处、刑罚执行处、教育矫正处、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处。上海各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处(科)。安徽按照“队建制”的模式,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单独设立社区矫正机构,一半以上的市县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为社区矫正局或支队(大队),增强了社区矫正机构的执法和实战功能。

二是大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以执法人员为主体、专职社工为补充、矫正小组成员为支撑、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上海共有四支队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包含民警、专职干部、社工、帮教志愿者、单位会员等。江苏市、县、乡三级矫正机构执法人员平均已达3.6人/市,3.4人/县和1.5人/所,专职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平均配比已达1:14。三省市还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将心理矫正、教育学习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培训和推介等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比如上海现有“中途之家”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安徽全省已有近20家社会组织承接了社区矫正教育和服务项目。江苏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明确社会参与途径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三省市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充足,充分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安徽合肥为例,合肥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将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经费、业务费和装备费等纳入市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肥市辖区的巢湖市、长丰县、蜀山区等按社区服刑人数每人每年2500至1500元不等列入财政预算。

2、制度完善,确保社区矫正运行机制顺畅

一是建立健全矫正工作规范流程。三省市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先后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办法等配套制度。编印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大纲等。设计社区矫正基础台账及资料格式,对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盒和基础台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矫正衔接工作制度。三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若干规定》、《关于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假释案件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对接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优化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三省市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重大政策性文件,作出决策部署,及时通报和座谈研讨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江苏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6次。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信息共通互享,及时互通社区服刑人员交付、监管、处罚等信息。

3、严格执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规范

一是以平台建设促进执法统一化。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社区矫正中心一般按照“五个统一”标准建设,即:统一项目名称、统一场所建设、统一功能规划、统一面积要求、统一规章制度。运行和管理实行“六个规范”,即:规范组织评估、规范接收建档、规范集中宣告、规范教育培训、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检查指导。上海现有社区矫正中心22个,江苏9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安徽108个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全部建成使用。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调度监管、落实教育帮扶的平台作用。

二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执法标准化。上海已建成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矫正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于2013年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脚环定位,并建立了社区矫正师资库、资料库、个案库,开发、推广使用移动执法仪、微信等载体。江苏、安徽自主研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系统,将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形成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信息网上录入、流程网上运转、执法网上监督、质量网上考核”的工作新模式。

三是以监督检查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安徽省社区矫正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开展联合的社区矫正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一手抓执法过程规范,一手抓执法突出问题整改,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整改到位,并出台了社区矫正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社区矫正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

4、教育帮扶措施多样,社区矫正质量高

一是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三省市充分利用政府投资,依托企业,积极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上海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区级19个,街镇218个,“中途之家”21个,过渡性就业基地312家。江苏建立社区服务基地2535个,教育矫正基地1304个,帮扶就业基地1430个。安徽建立就业基地422个,教育基地481个,社区服务基地1293个。这些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务、警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在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立了心理矫正工作室,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使心理矫正逐步实现固定化、常态化,提升矫正方法的专业性。

二是健全社区矫正帮扶机制。三省市积极推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保障机制,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呈常态化。三省市还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按照司法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制定具体贯彻执行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机制化。上海现有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上海还成立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是协会的经济实体,又是刑满解教人员的主要安置基地,专门负责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帮助曾经失足的“浪子”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安徽也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

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海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要求,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的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借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我省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省级到基层,组长一般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横向、纵向工作联系,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协调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省从省到各市县虽然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从组长到成员组成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不能徒有其名,江苏在这方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借鉴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建议省政府及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分管的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司法行政部门在联席会议中的牵头和组织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司法行政部门及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提出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建议,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并检查、督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抓好落实。

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全部设立了社区矫正局,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非常规范。我省从省级到基层大都没有单设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议在省司法厅要单独设立社区矫正局,在市(县、区)司法局单独成立社区矫正局(处、科、股),专业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安徽围绕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帮困扶助、心理矫正等五大板块工作内容,先后建立健全了22项制度,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我省在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认真执行审前评估制度,严格执行交付、接收程序,规范操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进行。

2、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硬件设施建设

我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所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基本由基层司法所完成。建议引进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根据条件、区域建立多个社区矫正中心,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进行建设,建立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等功能区,并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功能室。建议逐步在居委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室),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管理网络作用,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快速、全面、高效的信息。

3、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职化,依照《社区矫正法》,协调推动选派民警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专职干部资格准入标准,进一步提升专职干部的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律师、学者等人员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矫正帮教工作,做到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人帮教、有人监管。三是要大力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我省目前还没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而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社工机构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方面。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将大量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打包或分项由政府出资请社工机构承担,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具有社工资质或心理咨询、法律知识,对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服务工作。建议我省大力培育孵化社工机构,打造社工机构特色服务项目,强调优质服务内容,提倡创新运营模式,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由“政府造血”到“自我造血”的运作模式转变。

4、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

一是要创新管理理念。社区服刑人员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不能单纯“管制”,要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帮助其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将刚性执法与柔性治理紧密结合,将思想教育与亲情感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地矫正行为恶习,渐渐地修复社会关系。三是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一批社区矫正帮扶基地。上海、江苏、安徽各建立了1千多家帮扶教育基地、就业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我省目前没有建立类似的帮扶基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方式单一,帮教质量不高。建立帮扶基地,可以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服务、监管教育、就业辅导提供载体,各项帮教措施更容易实施到位,使社区服刑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摘要:为借鉴兄弟省市工作经验,做好我省人大社区矫正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同志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委政法委、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和省司法厅的同志,于2016年4月中旬,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本人作为政法委代表参与了此次的调研。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提出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篇6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司法所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理论学习、明确工作职责、搞好协调对接、落实各项措施,促使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步入正轨。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去年以来,县局多次组织基层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业务培训,去年11月份又参加了“山东省第一次基层司法所长培训班”期间学习了社区矫正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落实党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政策,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需要。

二、搞好协调对接,摸清辖区内社区矫正人员底数登记建档 根据县局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司法所及时与派出所搞好协调对接,在派出所的大力配合下,托清了全镇社区矫正人员底数。司法所在此基础上通过下发表格、走访排查、电话联系等方式,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了登记建档。目前司法所共列全镇社区矫正人员22人。今年3月份,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又对全镇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 1

行了排查登记。

三、切实履行职责,严格做好非监禁刑判前的社会调查工作 《山东省适用非监禁刑判前社会调查暂行办法》的文件下发后,县局统一组织各司法所进行了学习,领会了文件精神、明确了工作职责、掌握了工作方法,充分认识到了适用非监禁刑判前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严肃性和客观公正性。去年9月份,司法所在县局的指导下,在镇派出所的大力配合下,成功完成了一件由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委托我镇开展的刑判前社会调查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档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三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思考、研究社区矫正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推上新台阶。

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报告 篇7

我是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现在正在缓刑期间,我很感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段时间里,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了解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去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反省,我想将我的想法和感悟与您分享。

首先,我意识到,我犯罪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和贪念,没有正确对待人生的诱惑和压力。我曾经对自己说谎,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伤害了家人和社会。现在,我想认真修正自己,从而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其次,我深入反省自己的初衷,回想当初犯罪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在短期内追求一些物质上的利益,而忽略了正义和道德。我现在明白,追求财富、权力和名利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给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我也感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很重要。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指导,并向社会表达我的歉意和诚意。我会接受社会对我的监督,认真遵守法纪法规,遵循社会道德风尚。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杂志,发挥余热,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手段探析 篇8

为此, 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司法厅厅长毋法祥两次深入玉树、果洛等农牧区基层调研、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力求使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在我省藏区获得更高的质量, 努力探索和运用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社区矫正手段。

1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分析

(1) 自尊心理。

由于千百年来, 各民族独特的经济、文化等情况, 形成了民族的习俗和社会意识以及造成的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等现象, 使藏族的不少人抱有极大的自尊心理。这种心理, 一方面表现在长期艰苦的生产实践中, 藏族不畏强暴和勇敢剽悍;另一方面表现在藏族同其他民族间的隔离状态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融合。上述情况反映在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上则表现为宗教观念深, 民族自尊心强的特点。

(2) 排斥心理。

由于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宗教摄入其内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认同感, 导致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对非本民族的监管民警难以认同。藏族社区矫正对象愿意接近本民族的矫正人员, 排斥其他民族的矫正人员, 对其他民族的矫正人员“敬而远之”, 甚至不服从其他民族矫正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从而给社区矫正活动增加难度。

(3) 浓厚的宗教心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 60.2%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在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特征是:经济相对落后, 文化知识贫乏, 宗教影响根深蒂固。 (3) 藏族在所属民族宗教氛围的影响下, 已经形成了对本民族宗教牢固的信仰。犯罪后会更加深对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寄托和感情上的依恋, 而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缓解犯罪后的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是有益处的, 同时宗教中所提倡的“博爱” 、“弃恶从善”等美德和善行对矫正也极为有利。藏族社区矫正对象中有80%的人有念经的习惯, 他们认为民族信仰至高无上, 一旦遇到有辱本民族宗教的言行, 他们所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置法律而不顾, 实施强烈的反抗 (4) 。

2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形成原因

(1) 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伴随着地质板块运动,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挤压, 青藏高原边缘的地势仍在不断上升, 地质运动引发了一些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现象。另外,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 大部分地区春秋相连, 气候变化无常。青藏高原上冰雹、雪灾、泥石流、地震、山洪等各种极端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非常频繁和剧烈, 使得当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自然的威力和人的渺小。这样饱受生活煎熬的藏族投身宗教慰藉的愿望就更加迫切, 宗教摄入人心的深度和广度就更加容易。受宗教教义和传统风俗的强烈影响, 经过长期积淀已渗透到信教群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他们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在民族领域宗教已不再是单纯的信仰, 而是一种文化或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影响和决定人们心理与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5) 宗教对他们的性格、心理活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活观念等影响重大。

(2) 文化程度偏低。

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藏族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更谈不上受法律教育。从调查看, 在社区矫正对象中, 初中占48.1%, 小学文化占31.2%, 而且41%社区矫正对象只会讲藏语, 略通汉语, 不会讲汉语的约占26%, (6) 可见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3 青海藏区的社区矫正手段探索

我国的“社区矫正”, 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青海藏族地区, 由于地理区位、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等方面与汉族社区的较大差异, 致使上述各项社区要素都有很明显的“民族化”、“本土化”特征, 在青海藏区农牧民以地缘、亲缘、血缘为纽带连接在一起, 世代相衍相依, 具有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 人际交流感情相通, 认同感、归属感极强, 对办理共同的事务能够达成高度的一致性。在藏区自然村内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均相对集中, 人们往往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域范围、以同样的方式从事同样内容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这种集中有利于人们互相交流与服务。藏民族社区秩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本土性的社区资源, 这些本土性的社区资源自然也会为犯罪的社区性矫正提供动力和成功的可能。作为社区矫正的物质载体, 社区矫正要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资源, 合理配置这些社区资源便是提高社区矫正效率的一大关键。笔者建议,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应当适应省情与民情, 应针对青海藏区藏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要求,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用各自不同的、具备当地藏民族文化特点的社区性矫正手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藏区社区矫正应适用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地方性知识”的精神性矫正方式, 并注重发挥藏民族工作人员和藏族志愿者的作用。

(1) 精神性矫正方式。

在青海省, 藏族的生活区域相对集中, 这就有利于造就同一区域的相同民族在宗教信仰等心理素质方面的相同规则性要求。藏族是青海藏区世居的主体民族, 藏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 其比重占全省人口的21.96%, 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重49% (7) 。青海藏族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 群众普遍信教, 宗教观念比较浓厚, 藏传佛教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基础。大多数藏民族以藏传佛教为其生活的至高精神支撑, 对宗教的信仰几乎构成其生活的全部, 截至2009年8月底, 全省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142座,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694座, 专职宗教教职人员29614人。信教公民约有222.32万人, 占我省总人口的40.3%。如果针对藏族社区矫正时, 能够合理利用这种民族资源, 将会有助于少数民族罪犯顺利回归社会。正如马克思·韦伯关于法律社会性的论述:“是习俗的实际规律性创造了法律, 法律却不能反过来创造习俗的规律性。” (8)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对社区矫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多数宗教都是鼓励人们积德行善的, 例如佛教中的五戒具体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将以上列举的宗教戒律同我国的法律比较, 即可发现这些戒律的规范内容同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禁止性规范的具体内容相一致, 且调整范围超过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群体而言有着全面的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作用不仅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 还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层面, 包括善恶观的建立、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果报应的理念等。宗教来源于藏民族生活的这片土壤, 它比国家制定法更能有效的体验到当地、当时的地方性需要,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伯尔曼在其《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讲到:“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 (9) 宗教禁忌往往对一种社会秩序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在藏区进行社区矫正就不得不考虑宗教资源作为 “传统”的力量, 法律的外部强制性与宗教的内心自律性相结合, 才能够保证人们更好地遵守法律。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如果触犯了法律, 做了恶事, 即使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要受到内心的责备, 还会担心受到不良的报应而感到恐惧。所以, 基于我省藏民族与宗教间的特殊关系, 利用藏传佛教对于藏族的影响作用, 势必有利于防止藏族地区犯罪行为的发生, 也有利于对罪犯的矫正。对藏族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社区矫正时, 应充分利用宗教当中的宗教人士对广大藏民族群众进行教育, 也应注重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作用。

(2) 大力发展藏区社区矫正的志愿者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有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矫正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执行刑罚, 对志愿者的需求量很大, 我省虽招募社会志愿者309人, (10) 但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按照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社会志愿者协助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规定, 各地要大力发展社区工作志愿者, 特别是要引导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笔者建议, 在藏区应发展有责任心、公益心的支书、村长、有名望的长老、佛教人士为社区矫正志愿者, 高度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3) 注重发挥藏族工作人员的作用。

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开展社区矫正时, 应注重发挥藏族工作人员的作用。由于藏族习俗和独特的民族心理, 他们不愿意向其他民族矫正人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抵触心理较强烈。此外, 语言方面的障碍也加剧了这种状况的发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藏族社区矫正对象大多数对本民族工作人员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信任本民族矫正人员, 愿意接近本民族的矫正人员, 服从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因此, 在青海藏区建设社区矫正队伍时, 应当根据这种特殊情况, 培养、发展藏族专业司法助理人员, 以准确掌握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征, 有效地改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 为促使藏族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2010年起在我省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 青海省不仅是一个农牧区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 青海省藏区如何开展社区矫正, 它的社区矫正工作与城市社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又有所不同。本文从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入手, 针对藏区的社区矫正手段提出了建设性的认识与建议, 努力探索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社区矫正手段, 在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工作中期于实践。

关键词:青海藏区,社区矫正,手段,探析

参考文献

[1]马兰花.青海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会基础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西宁市东关社区建设为分析点[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4) .

[2]刘希, 周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犯罪矫正[J].贵州警官学院学报, 2008 (5) .

[3]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J].犯罪研究, 2006 (3) .

[4]杨方泉.社区矫正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汇报材料 篇9

——xx镇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大家好!现将我镇的矫正工作汇报如下:

一、社区矫正基本情况。

xx镇社区矫正工作开始于XX年10月14日,至今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6名,累计解除17名,目前在册的9名社区矫正对象全是男性、汉族;按犯罪类型分:抢劫罪1人,交通肇事罪 1 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7人;按刑罚执行类别分:假释2人,缓刑7人。

二、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三个到位”,打牢社区矫正基础。

1、组织机构到位。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等相关单位站所长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司法所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司法所人员负责日常办公。

2、制度落实到位。我们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在衔接工作中落实定期例会、情况通报、核查核对制度;在监督管理工作中落实监督考察、走访、报到、定期排查制度;在教育矫正工作中落实个案矫正、集中教育、公益劳动制度;在考核奖惩工作中落实计分考核办法、奖惩结果告知和公示制度。

3、队伍组建到位。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们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了由社区矫正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监督人组成的帮教小组,以便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在此同时,积极组建“四支队伍”。一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职队伍,主要负责社区矫正日常监督管理及建档立卡工作;二是组建由村组干部组成的联络员队伍,主要负责对矫正对象的监督和日常联系工作;三是组建由各治安中心户长组成的法制辅导员队伍。主要是与矫正对象建立长期挂钩关系,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四是组建由党员、村居干部、村民和离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主要任务是在司法所的指导下,相互交流矫正工作心得,灵活机动地开展帮教活动。

(二)突出每个矫正环节重点,确保矫正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1、衔接环节。重点是:一要建立矫正人员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掌握矫正人员基本信息,做到见名字知其人,见人知其名;二要郑重进行社区矫正宣告,告知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的权利及义务;三要向矫正人员发放《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告知他们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及制度,重点强调违反制度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使其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要求其服从监督管理;四要与每个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和帮教人签订监护和帮教协议,砸实司法、监护及帮教人员的各自责任,保证矫正工作落到实处。

2、监督管理环节。重点是:一要完善档案,规范信息资料。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二要经常走访谈话,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坚持“五走访” 即新接收的要走访,有家庭纠纷的要走访,有生活困难的要走访,重大节日前要走访,有疾病时要走访。常以长辈或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个别谈心,提倡见面谈、经常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矫正对象每月书面汇报一次,不定期电话联系,随时掌握服刑人员行为动态,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不失控。三要严格请销假规定,把好矫正对象外出学习劳动的关口。一年来只要有请假离开的矫正对象,我们都认真做好登记造册,严格各项审批手续。

3、教育矫正环节。重点是:着力对社区矫正对象加强教育矫正,提高矫正对象自新意识。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我所共进行了21场次集中教育矫正。我镇法庭庭长xx经常向矫正人员讲解犯罪案例,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行为的实施层层深入分析,使矫正人员彻底明白了今日犯罪绝非偶然,完全是由于自己平时不注重法律学习、不规范自己行为所造成,大大增强了矫正人员学法、知法、用法热情;派出所指导员刘xx经常向矫正对象讲解《社会治安处罚法》,号召矫正人员共同为维护社会治安出计献策;司法所工作人员经常向矫正对象讲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了矫正对象日常行为。通过这样的教育矫正,提升矫正对象的悔罪意识、自新意识,促使他们渴望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新人。

4、公益劳动环节。重点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公益劳动计划,组织矫正对象冬季打扫村道积雪、夏秋季清理通村水泥路边杂草、春季为核桃树涂白防虫、平时整治村庄卫生等公益劳动,增强了矫正人员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矫正人员在劳动中感受的自己的社会价值,树立了矫正人员重新生活的信心。

5、帮扶解困环节。重点是:帮教小组成员对矫正人员进行“三帮一”的思想辅导和转化,通过帮扶解困使他们辨别善恶,分清是非。XX年10月至今,镇劳动保障所已成功介绍柴xx等5名解矫人员外出打工;镇民政办为张xx等3名矫正对象家庭解决了农村低保。

(三)注重心理矫正,解决思想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我们了解到矫正对象韩xx因犯xx罪接受社区矫正后,思想上仍存在xx未遂不算犯罪的心理时,我们及时对其进行了心理矫正,向其讲明了犯罪由四个要素构成,其xx未遂已具备四个要素,确属犯罪。在此同时把妻儿的期盼、好友的关注、各级领导的关心讲给他听,激起了他生活的勇气;当我们了解到矫正对象居英田因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儿子读书家庭困难,生活没有勇气时,我们及时联系劳保所介绍他到渐江打工,并让民政办为其父母解决了两人低保,使他彻底丢掉“无所谓、破罐子就这样” 的思想,激起了他生活的勇气------。

目前我镇的9名矫正对象,经济上有了收入,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个个都能舒心地接受社区矫正,认真地遵守各项规定,定期参加劳动,按时汇报思想,我所工作人员随时都知道他们在哪里,有什么需要,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总之,我镇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但与领导的期望和人民的期盼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大;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有待加强;奖惩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我们在今后的矫正工作中一定要强化宣传,提升知晓率;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完善奖惩机制,提升工作实效性。决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为xx的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xx司法所

酒驾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篇10

本月以来,本人在司法所的领导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学习。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缓刑期间,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再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本月我还积极参加我所居住村的村道卫生打扫,积极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一方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本月内我未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

当然,在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青少年社区矫正探索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矫正,多元化,危险评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 求知欲强、强烈要求民主、喜欢探险、追求新鲜刺激,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当然,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 极易受外界的环境的影响, 基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给予适当的教育和矫正,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这为青少年的社区矫正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青少年的专门社区矫正体系, 我国尚未建立, 但在国外, 青少年的专门社区矫正体制早有涉及。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司法部与司法委员会并列, 辖37个拘留中心、35个社区服务部、2个强化工作部门, 280名职员负责18岁以下的约300名在押犯;法国为初犯建立了一个分类中心, 建立了青少年犯的“监狱学校”;英国为了青少年专门设置了“监督”矫正刑;德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保护工作, 对少年犯采取阶梯式处遇, 对定罪量刑的少年犯规定了完善的缓刑制度等。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多, 青少年犯罪率也有所上升, 这说明建立适合我国专门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1 社区矫正青少年典型心理特征

1.1 自我认识失衡

一些青少年极度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上最没有用处的人, 尤其和他人比较时, 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些青少年对自己又有极高的评价, 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成功, 会赚大钱。这种极低或极高的不客观的自我认识, 普遍存在于被社区矫正的青少年之中, 构成了他们自我认识的失衡, 又由于他们缺乏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总会陷入不满意—堕落—不满意—堕落—不满意的恶性循环中。

1.2 缺乏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

从调查中来看, 很多青少年的成长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 长期缺乏和父母的有效沟通。他们有的自小父母离婚, 有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有的虽然家境富裕, 但父母忙于赚钱, 虽然每月的零花钱用不完, 父母却是一年见不到几次;有的天生比较叛逆, 完全不顾父母管教;在家庭中得不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使其世界观人生观畸形, 加之没有人能管教, 助长了很多的恶习, 他们犯罪和这些因素有很大关系。

1.3 不能有效控制和不良人员的交往

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不良人员的交往, 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加犯罪的驱动力。这些人可能是邻居、同学, 有的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哥们义气, 使他们越走越近, 平时关系密切, 大多数没有稳定工作、逃学, 经常一起出入网吧、卡拉ok等娱乐性场所, 青少年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需要在群体中获得赞许、互帮互助, 长期与不良人员的交往限制了他们和较优秀的人的交往, 大大缩小了他们的交际圈, 这样更加使得他们和不良人员越走越近, 长期不良习气的氛围致使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 解决方式的探索

我们建议建立青少年司法局, 以社区矫正为中心兼顾其他辅助手段, 完全致力于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和对青少年违法的管制措施来看, 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下面说明几点比较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现象。

2.1 建立“无污染”环境

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未全面完成, 不能被投监狱后使其完全脱离社会, 需要使其继续完成社会化, 社区矫正最大优势恰恰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化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但是, 矫正是相对的, 只对青少年进行校正而忽视了对社区“污染”的“矫正”, 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为了不影响矫正中青少年的社会化速度, 使其真正受到教育和改造, 回归自由世界, 真正的重返社会, 我们不仅要考虑青少年的病因, 更要充分认识其犯罪的社会原因。从根本上矫正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2.2 避免监禁刑适用

在诉讼过程中最好审前就避免对青少年的人身拘禁, 这个烙印可能伴随其一生。随着刑罚个别化的深入, 要根据不同的人采取效率最高的矫正措施, 如澳大利亚的社区矫正繁多, 大约有15种。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来看, 首先要进行危险性评估, 根据不同人的综合情况, 如犯罪性质、个人特点、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等, 进而有对其心理、生理、教育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然而在我国, 对社区矫正并没有以上评估和针对性矫治, 而是“一视同仁”, 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被管教者情况不明, 实施缺乏计划, 势必造成管理的无效率, 甚至管理的失控。

2.3 积极改善落后矫正方式

据了解, 矫正工作者大多是中年人, 他们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和青少年间存在较大差异。社区矫正中很多矫正方式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 矫正工作者与青少年间的代沟, 加之能力因素、没有相关心理知识储备, 青少年情况又比较复杂, 致使谈话有效性较差。不得不承认社会在变化, 我们的工作也要改进, 不能即使没有效果也一成不变, 从目前反应的情况来看:和青少年的谈话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 要采取更有意义、更灵活、更加关注对个案的矫治。这要求我们了解青少年的特点, 采取他们更愿参与的方式、更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矫治工作, 开展综合治理, 达到治本性。

3 结语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形势依旧严峻, 专门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措施实施极具有现实意义。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已有百余年, 发展较为成熟, 对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经验丰富,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找到适合我国的社区矫正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性化、高效率的服务, 为青少年早日回归社会和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恩慈.青少年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J].社区矫正青少年犯罪的理论研究, 2004, (4) :15.

[2]康树华.论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 (3) :83-89.

[3]郭翔.中国大陆少年犯罪和少年司法制度[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1, (3) :15-21.

[4]张凌颖.探索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罚的构思与实践[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3, (4) :85-89, 48.

[5]李庆.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和方法[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8, (04) .

[6]罗大华, 郑红丽.青少年犯罪成因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 (06) .

上一篇:监狱安全技术防范研究下一篇:身份关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