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学前教育调研报告(通用9篇)
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两所幼儿园就发展学前教育问题进行调研,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十一月二十一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12月1日,举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把学前教育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对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了深入调研。
我县2007年顺利通过了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验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的学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程度与教育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教育局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并结合“十二五”规划,把我县学前三年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做详细的调研,为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勾绘了蓝图。
一、学前三年教育现状 全县现有幼儿园328所,其中县直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326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11所;幼教毕业的公办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2.1%(其中只有2人在乡镇中心幼儿园工作);学前适龄幼儿全县共有16322人,在园幼儿14755人,占应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总数的90.4%。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的幼儿园发展与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突显,极大的制约了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目前存在问题
(一)没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长效机制。各乡镇只注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县城公办幼儿园规模小,数量少,不能满足幼儿入公办幼儿园的需求。全县23个乡镇只有个别乡镇建立了中心幼儿园,且条件简陋,与《河北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标准(试行)》还有一定差距。
(二)师资队伍素质低、管理乱、待遇低、不稳定。一是学历普遍偏低,专业程度相对不高,甚至有小学毕业的在办园、在任教。农村幼儿教师大部分是临时招聘,教育理念陈旧,严重影响学前幼儿的智力开发。二是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幼儿园一直没有经编制部门正式审批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使幼儿教师在编制、职称评审、评奖及其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三是工资待遇低,每月在600元—1200元之间,导致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一般结婚后就脱离了幼教队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我县还没有建立起农村幼儿教师退休退养和养老保险制度,挫伤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着队伍的稳定和保教质量的提高。
(四)民办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私自扩大招生数量,降低安全防范设备的配备成本,聘用非专业幼儿教师,造成了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安全隐患多的状况。
(五)小学化教学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不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不知道该如何教学前幼儿。不少幼儿教师主要日常教学基本以识字,算题为主,不注重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和习惯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六)整体发展还不够均衡。在办园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全县学前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和地域差距,农村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率较低、办园条件差、师资短缺成为普遍性问题。
(七)民办幼儿园办园标准较低。作坊式园舍较多,看管式管理较为普遍,无证托幼机构大量存在。
三、发展规划
针对我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局以“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建立以县直属幼儿园为龙头,普及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格局,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新建、改建、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实现学前教育质与量的巨大变化。
(一)科学构建县域学前教育布局。按照《河北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标准(试行)》,全县“至少有一所达到省颁省级示范园或城市一类园标准的幼儿园”的要求,结合县城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公办幼儿园已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要的现实,县优教园需进行扩建,达到拥有15-20个班级,300-400人的规模;县幼儿园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再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可迁建到新安村一带;另外,还需在河村、高村附近新建一所幼儿园,以满足城北居民的需要。对于现存的民办园适当引导,逐步规范。
(二)大力兴建一大批标准较高的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农村各乡镇至少有一所达到省颁农村示范园标准的乡镇中心园,作为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指导家庭和社区早期教育的基地”是《河北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标准(试行)》中提出的要求。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臵的校舍,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多种形式,兴建一大批符合标准、设施完备的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其中要在乡镇所在地兴建一所符合省颁农村示范园标准的中心园,既起典型作用,又承担二级培训任务。对于边远山区的散居幼儿,可以实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农村办园体制,建立起联合活动站、家庭活动站、亲子活动站,定期开展活动,让所有的婴幼儿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三)将日托园建设作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近几年,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幼儿数量急剧减少,加之我县农村多在西部偏僻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幼儿教育很难形成规模。借鉴外地先进办学经验,日托式幼儿园是农村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的有效形式,因其方便家长接送、缓解农村家庭看护幼儿压力而为群众所广泛接受。农村新建、扩建幼儿园,首先要确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思想,增加午餐、午休及农忙季节延时服务,提高幼儿的入园率。
(四)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一是依靠专业学校的培养,从农村幼教和农村幼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学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可以经过转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进入幼师队伍。二是动员幼师毕业的教师“归队”。全县幼教毕业生仅有102人,但他们是发展我县幼教事业的主力军,把幼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调整到幼儿园任教,破解幼儿教师入编难问题。三是优化队伍结构提标准,多种形式帮促带。现有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幼教培训,在办园思想、教育观念上还有待于提高,通过“教研引路、名园带动、培训指导、检查评比”等措施,采用“请进来、送出去”、“送教下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素质。
1 历史情况
上古唐尧时代, 巫山以巫咸得名。明代杨慎在其《艺林伐山》中写道“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 生为上公, 列为贵神, 封于是山, 因以为名”, 可见, 巫山得名即与医药有关。
清《光绪·巫山县志》卷十三《物产志》“药属”记载党参等中药材共50种, “货属”记载药材“以党参、黄连、杜仲、牛膝、当归、厚朴、天麻为大宗。”在“党参”项下记载“乡野多种之, 以狮子头、菊花心者, 为佳品。”可见巫山中药材种植历史亦十分悠久。据考证, 清道光年间, 江西樟树镇人来巫经营药业渐多, 清同治年间中药店遍及巫山城乡, 尤以大昌、大庙两镇及县城为主要集散地。民国前期, “江帮” (江西人) 的大昌镇“济春玉”、大庙镇“义昌祥”两药号为巫山县首号, 拥有资金 (白银) 数万两, 经营药材200余种, 控制南北药业市场, 远销重庆、汉口、广州、香港等地。1949年,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0余公顷, 产党参、当归、黄连共1000余担。新中国成立后, 中药材生产得以发展, 1966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13.3 hm2, 1978年巫山县被确定为四川省药材生产基地, 1979年种植面积达到666.7 hm2, 全年收购药材1000 t。1991年出版的《巫山县志》卷三“自然地理”第四章“自然资源”项下专门记载巫山主要中药材名录, 其中“家生”药材有黄连、党参等50种、“野生”药材有贝母、前胡、续断等192种;卷十四“土特产品”第二章专门“庙党”和“北岸连”项, 记载“庙党属川党参, 亦名单支党, 产于大庙, 故称。庙党皮细色白, 结构紧密, 肉厚味甘, 嚼之无渣, 其补中益气、生津润肺之效胜于川党, 享有很高的声誉, 畅销海内外”, 并附有当年翻晒党参的照片。
巫山划归重庆直辖市以来, 中药材生产得到很大发展。2002年重庆市实施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 巫山县被列为“重庆市中药材产业化百万工程”重点基地县。2013年初, 巫山党参、淫羊藿列入《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2—2020) “五园两带七基地”重点发展道地品种。据统计, 重庆市直辖以来, 巫山县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 特别是2009年以来, 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趋势 (见图1) 。
2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药材资源
巫山县是渝东北门户,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是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山脉所在地, 也是神农架延伸区, 其植被、森林资源极其丰富, 加上巫山海拔175~2680 m, 立体气候非常明显, 独特的土地、气候、光照、水资源等条件, 孕育了非常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根据多次调查情况和历史记载分析, 巫山中药材资源在1000种以上。
1991年编印的《巫山县常用中草药》, 详细记载了巫山常用中草药的品名、功用、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等项目, 共收载978种。
2012年, 巫山县作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重庆 (试点) 中药资源普查的首批试点县, 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牵头, 巫山县卫生局、科委、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及有关乡镇参与, 在全县开展了中药普查工作。根据《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试点) 重庆市普查重点品种图鉴手册》统计, 巫山普查过程中发现非重点品种190余种、重点品种146种, 包括野生灵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野生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党参 (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 , 重楼[七叶一枝花 (华重楼) 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川贝母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 、独活 (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巫山淫羊藿 (Epinedium wushanense T. S. Ying) 、石斛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款冬花 (Tussilago farfara L.) 、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川牛膝 (Cyathulaoff icinalis Kuan)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nsl.) 、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var.major (Burk, ) C. Y. Wu et K, M. Feng]、白芨[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竹节参 (Panax japonicus C.A.Mey.) 、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 等名贵中药材及珍稀中药材50余种, 其中木香、党参、川牛膝、白术、款冬花等已实现人工栽培。
2.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巫山县十分重视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种植面积呈不断上升趋势, 2013年中药材产业被列入巫山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进一步加速。据调查, 巫山县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30余种, 常年种植面积总计在3333 hm2以上, 年产中药材6000 t左右、产值2亿元以上。目前, 种植面积较大的10余种中药材生产情况见表1。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上下功夫, 努力延长产业链、探索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品牌优势逐渐形成, 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比如巫山“庙党”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商标, 重庆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家党参种植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SFQ8-210) 等一批项目已经启动, 中药饮片厂即将建成投产。
2014年底的各乡镇调查数据中, 小品种药材未完全统计;除一年生草本药材外, 收获面积均小于种植面积。
2.3 存在问题
2.3.1 发展规划滞后
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品种、基地布局、产业规模、发展路径等, 没有形成统一规划, 行政调控色彩浓厚, 乡镇在种植业发展上盲目跟风中药材热点, 如2002年左右的青蒿热、2010年左右的金银花热, 很多乡镇大量发展, 最终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对重点扶持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 对相关部门扶持项目、资金缺乏有效沟通协调, 一些很值得支持的中药材项目得不到全力支持, 同时又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的情况, 没有形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合力。
2.3.2 中药材种植分散
巫山26个乡镇街道中19个乡镇有中药材种植, 占73%, 但种植面积在 (50×667) m2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仅有30户, 从事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仅有8家, 专业合作社仅有20个。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的中药材共计800 hm2, 只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0%左右, 比例偏小、集中度低, 且其中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为十分松散的联合, 因此大部分中药材为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产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 抵抗风险能力弱,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药材销售上, 绝大多数农户信息不灵, 在中药材产新季节基本都是在家里等候外地药贩来收购或者是打电话请药贩上门来收购, “守株待兔”的农户市场开拓能力极为薄弱, 在市场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 十分被动。
2.3.3 科技支撑不够
中药材种植、加工既要讲究传统方法、道地性, 又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但农村种植技术力量薄弱, 主要靠祖传方法开展中药材种植, 对种子种苗培育、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缺乏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停留在简单的分等、挑选、装箱等粗加工阶段, 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均衡性受到影响, 成本高、药材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差。
2.3.4 缺乏产业链支撑
巫山县生产的党参、桔梗、黄柏、杜仲、厚朴、花椒、金槐、金银花、天麻、独活、白术、丹参、云木香、皱皮木瓜、巫山淫羊藿等品种, 品质优良, 但没有中药材饮片加工, 没有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的生产加工企业, 基本上是经过除泥晒干后以中药材原材料的方式直接通过中间商销往外地, 缺乏精、深加工,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 物流等经营成本高, 不利于打造地方中药材道地品牌及发挥本地优质中药材的产业功能和品牌效应。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组织专业人士或委托专业机构, 按照《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 在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中完成巫山县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 结合巫山县实际, 因地制宜制订《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完成巫山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1) 根据巫山的山地特点, 按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 结合产地药材分布、市场需求、老百姓传统种植习惯等因素, 规划3~5个核心中药材品种、10个左右的骨干品种和一批可发展品种, 划定最适宜中药材种植的保护发展核心区域、适宜中药材种植的鼓励发展区域、较为适宜根据市场调节的弹性发展区域。 (2) 对巫山中药农业 (中药材种养殖) 、中药工业 (含中药饮片、中成药、食品保健品加工业) 、中药贸易 (含仓储物流、电子商务) 等相关产业进行规划, 根据巫山区位优势、立足未来发展, 针对相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实现路径等进行顶层设计。 (3) 根据已有产品和产业基础, 着眼未来5~10 a的发展需要, 策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 明确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等具体建设目标, 开展可行性论证, 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 建设相对稳定的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
中药材市场波动大的特点决定性了中药材种植业的起伏很大, 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 (1) 建立相对稳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采取规划调控、市场调节、订单种植、仓储调蓄、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 使种植面积既能保持弹性又能稳定一定范围内, 始终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为产业链延伸打下基础, 也为巫山中药材品牌建设提供持续的原料支撑。 (2) 中药材种植基地适度规模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是要解决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与农户、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目前有“公司+农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 应鼓励大众创新, 尊重农民和相关企业的首创精神, 用改革的方法积极探索多方共赢的土地流转方式, 促进中药材种植可持续的适度规模化。 (3) 规范化种植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的关键。重点是在总结提炼传统种植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品种选育、测土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治以及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 通过示范带动, 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 促进从种子种苗、栽种、田间管理、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等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3.3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延伸中药材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应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大力招商引资、适当政策扶持等办法,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1) 在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鼓励发展种植大户、适度培育种植业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业。引进和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地初加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地产中药材质量保障水平和稳定性。 (2) 建设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中药饮片厂、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培育利用地产中药材生产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 打通延伸中药材产业链的瓶颈。 (3) 培育中药材商贸物流产业。发现、引导药材中间商、地方致富能人参与中药材经营销售, 培育中药材经纪人。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 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信息服务、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开展社会化服务。 (4) 探索中药材旅游业发展。长江三峡横贯巫山全境、神女峰驰名中外, 巫山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 “巫”繁体字与巫医有关, 将中药材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保健功能、文化功能等与旅游业结合, 对延伸产业链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 加大投入, 推进巫山中药材品牌建设
强化科技投入, 立足巫山县道地药材种植基础及质量优势, 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推广使用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提纯、改良、优化, 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 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建立3~5个道地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加工标准化技术规范, 发展2~3个独家品种、5个左右龙头品种、10个左右重点品种, 坚持“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的特色原则, 打造 “中国庙党之乡”“巫山淫羊藿”等巫山特色中药材品牌, 建设“全国中药材生产大县”。与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相结合, 加强对本地区的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天麻等野生名贵中药材的产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 重点开发1~2个濒危稀缺中药材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加强对中药特色饮片及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运用好国家地理商标, 建立中药材及其制品信息溯源系统, 打造基于巫山特色中药材开发的系列产品品牌。
3.5 整合资源, 形成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合力
3.5.1 行政服务资源
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商贸、食品药品监管等多种行政管理服务和执法监督资源, 建立由县领导牵头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 建立定期研究协调工作机制, 防止各自为政, 以便形成合力, 持之以恒地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3.5.2 财政资金项目资源
制定专门的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特色效益农业、扶贫攻坚、退耕还林、农村生态、农村能源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中央和地方相关支农、惠农资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 用于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等。
3.5.3 科技资源
与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种植、加工、销售、宣传和招商等方面借智借力, 可采取专家恳谈会、专业论坛会、项目合作等形式, 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就巫山中药材发展把脉, 开展技术合作。
3.5.4 社会资源
关键词: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调研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把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来抓,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快速推进”的工作局面。同时,结合山东省梁山县实际,相继出台了《梁山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梁政发【2007】27号)、梁政纪[2009]15号、《梁山县廉租住房工作实施方案》、《梁山县关于县城棚户区改造有关优惠政策的意见》(粱政办发[2009]127号)等文件,使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可操作性。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建设保障性住房1698套15.33万平方米,其中已完工入住的1054套1.88万平方米;正在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332套3.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12套0.5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00套1.31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3.36万元。通过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山东省梁山县解决了76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706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越来越多的群众切实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想。
一、山东省梁山县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情况
1.积极落实资金支持政策。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安排的资金、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地方债券安排的资金等。在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山东省梁山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筹募社會资金参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的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截止目前,中央和省先后已审批山东省梁山县惠民小区廉租房(一期和二期)、怡民小区廉租房、惠民小区公共租赁房以及蓝天集团、机械总厂、天成商场片区、磷化总厂、皮件厂棚户区改造等9个廉租房、公租房项目和4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总投资3.7亿元,县财政在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资金配套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2008年配套464万元、2009年593万元、2010年354万元,2011年县级财政下达配套计划资金1977万元,已到位633万元。
2.严格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山东省梁山县一律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综合开发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教育附加费、价格调节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对于造价咨询费、招标代理费、工程监理费、垃圾清运费、设计图纸费、试验检测费等经营性收费本着从宽、优惠的原则,按照收费标准的1/3收取,对于涉及的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方面全部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第024号)的规定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了山东省梁山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2011年,共减免行政事业行收费614.09万元,政府性基金505万元,税收15.97万元。
3.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免交土地出让金政策。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坚持“高效利用、优先保障”的原则,及时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且建设用地全部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除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外,一律免交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计算,2011年减免土地出让金571.57万元。
二、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综合投入不足,财政支持保障性住房投入与自身财力不相匹配。山东省梁山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自给率低,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储备几乎没有或很少,普遍存在拆迁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财政支出存在很大压力。2008年至2010年三年的财政收入仅为8亿元,而保障性住房支出就达1411万元,平均占财政收入大约1.8个百分点。虽然经适房和棚改房建设除享受税费和土地优惠外,基本为社会投资,但廉租房建设资金除了中央每平方米200元的补助外,其余大部分需要地方资金配套,这部分资金目前缺口仍然很大。如2008年山东省梁山县廉租房建设投入须500万元,除中央补助资金100万元外,剩余400万元需要地方资金配套,落实困难很大。
建议中央和省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收入偏低县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认真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级廉租住房奖补资金、公共租赁住房奖补资金、城市矿棚户区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并做好县级资金配套预算,以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2.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渠道。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要量大,且回收周期较长,县本级资金支持难以到位,资金保障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和担保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性住房实行政府定价、限价,利润微薄甚至无利润,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低收益与风险不相匹配,无法形成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影响了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拓宽融资渠道,调动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土地实行封闭运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政府通过注入土地、商业地产等优质资产确保资金归还来源。三是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其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信托基金,委托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管理,四是要用好公积金结余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结余资金可以贷款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按照最新公积金贷款利率,即使上浮10%,五年贷款利率为5.17%,资金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优惠利率。五是应加快实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回笼部分建设资金,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3.保障性住房建设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县级地方财力困难,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财政支持资金拨付往往不到位或到位不及时;二是由于土地供应问题,致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和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进度缓慢;三是国家的各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建议各住房建设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财综[2011]41号)文件精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项目前期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及时按照预算拨付工程建设资金,提高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另外要加强保障性住房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一、基本情况
独山县城建成区为4.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约为6万人,县城公厕共16座,蹲位200个,全部为水冲式公厕,这些公厕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城市的功能和活力。目前,公厕没有统一管理机构,都由产权单位自行管理。但是,总体来看,我县城区的公厕布局不合理、数量少,存在一定脏、乱、差,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与作为贵州南大门的重要城镇不相适应。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合理:布局不尽人意,越是繁华路段,越是缺乏公厕,特别是中南广场地段、南门头至一小地段,这样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却没有公厕。同时,所有开发商建设的小区中,基本都没有公厕,这不能满足市民和流动人口的需要,特别是人们随地大小便现象时有发生给城市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2、数量少:按照每2500人需要建1座公厕的国家标准,城区最少需要建24座公厕,目前县城区只有公厕16座。
3、经费短缺,公厕管理维护不到位,市民维护公共财物的意识淡薄。一座公厕一建好就交给个人管理,政府基本没有再拨付维护管理费用,大多数公厕收入微薄,属于自生自灭状态,对于公厕卫生管理和设施维修力不从心,同时市民素质较差,随意破坏公厕设施和随地大小便时有发生。其次,公厕水电属于营业性,水每吨费用4.2元,电费每度0.88元,增加公厕经营成本,所以多数公厕都节约用水,卫生状况很不理想,特别是私人公厕和市场公厕,年久失修,地砖污黑,墙壁发霉,光线昏暗,便池为槽式,这对公厕卫生检查带来很大的弊端。
4、公厕管理处罚权不明确,私人公厕管理难度大。县城区共有公厕16座,由公用局管理的有9个,其中产权属于公用局只有6座,私人有3座,产权属其他单位有7座,公用局与其他单位是平级单位,无权对其进行监督和处罚,私人公厕基本是承包管理,经营成本较大,承包人都不愿花过多人力和物力财力对公厕进行保洁和整脏治乱的治理,加上公厕产权是个人所有,有的公厕承包人不服从管理,增加管理难度。
三、意见和建议
1、高度重视公厕建设和管理,公厕管理的好坏是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厕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希望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公厕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把公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理顺公厕产权和管理职能,制定公厕建设目标,逐年分批建设,使我县公厕建设和管理走上新的台阶。
2、加大公厕规划建设力度和加快改造步伐。
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效运行”的原则,进行公厕建设,以后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当中,公厕建设纳入开发概算,列入规划审查项目之一,由开发商承担建设,对于没有公厕小区,要逐年进行解决,特别是中南广场地段,公厕建设迫在眉睫,对那些设计和使用存在问题的公厕一一进行改造。
3、收购公厕产权和明确公厕管理职能部门,强化公厕管理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公厕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一个部分,其产权应为国有,并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私人公厕,能收购就收购,不能收购应当签定相关管理协议,交纳一定保证金。其次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关条例,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是公厕管理部门,公厕管理权全部由环卫站管理,最后加大公厕管理经费投入,由于多数公厕建设多年,公厕内外应需重新装修和改造,增加一些必要的设施,同时对公厕管理人员统一培训和统一管理,其工资和三险及水电费由县政府统筹解决。根据公厕收入情况保洁情况进行工资补贴,同时和供水部门和供电部门协商降低公厕水电成本,只有公厕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积极性才会提高,公厕保洁才能得到保证。环卫管理部门要制定公厕卫生检查考评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公厕的收费标准、清洁卫生、设施配备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经常卫生达标和管理良好的公厕管理员进行物质奖励,否则就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甚至收回其公厕管理权。
4、大力推进公厕免费制度和24小时开设制度,杜绝人们随地大小便现象。
公厕是市政公共设施一部份,应该让市民免费享用,由于公厕收费,让低收入的市民和进城农民就是找到公厕也不愿掏5毛钱进去,而是在花池、墙角等隐蔽就地解决。这些不文明现象不仅造成环境不雅,人见恶心,而且反映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高,损坏城市整体形象,其次,公厕到晚上12点钟后,都关门歇业,这造成夜市街周围环境极大污染,应该要求热闹地段和夜市小吃街的公厕24小时开放,公厕免费开放后,其维修管理费、水电费、保洁人工工资、“三险”由政府统筹解决。保洁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只有这样,公厕管理才走向新台阶。
总之,公厕建设和管理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大力推进公厕建设和管理力度,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只有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公厕建设和管理才会走上新的台阶,更好为人民服务,更好为城市文明建设树立崭新的文明窗口。
独山县公用事业管理局
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用,我县
组织专人在全县7个乡镇169个行政村展开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452份,并作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方山县情概况
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西翼。辖5镇2乡,169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其中农村人口11.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6 %。全县平均海拔米,年均日照天,年均气温°C,年均降雨毫米,无霜期天。全县总面积1434.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农业资源种类繁多,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中药材,干鲜水果,畜禽养殖户也日益增多。
从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来看,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致
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运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外出打工劳动力也只能从事较简单的普通工作,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不能胜任一些职业技能要求高的工作。
二、调研结果
1、从业人员情况
我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亩,从业人员人,其中50
岁以下16岁以上的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亩,从业人员人,其中50岁以下16岁以上的人。中药材亩,从业人员人,其中50岁以下16岁以上的人。干鲜水果亩,1从业人员人,其中50岁以下16岁以上的人。畜禽养殖户,从业人员口人,其中50岁以下16岁以上的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
2、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4.6万人,2006-2010年,各种农业实
用技术培训共人次,承担农民技术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农民创业培训中心、博奥电脑学校等机构。我县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项目培训和常规培训,项目培训主要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退耕还林科技、技能培训,这些培训有专项培训经费。常规培训没有专项经费,主要由农业局下属的农技推广站、所、校用业务经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3、农民素质情况
我县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
化,虽然对良种选择、农药施用、化肥使用及疫病防治等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大多是自己平时经验积累的结果,缺乏专业的学习和指导,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准确和先进,也只有少数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总之,我县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四、未来农业农村人才需求情况
1、种植业服务人员 主要是病虫害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种子代销员、化肥农药经销员、以及经济作物的有偿技术服务员人。
2、畜牧从业人员 主要是畜禽繁殖员、饲料营销员、畜禽养殖技术员、村级植保员、人工草地建植员,奶站管理员人。
3、兽医服务人员 主要是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病害防治员、兽药经销员人。
4、农机服务人员 主要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维修人员、农机营销员、农机技术指导员等人。
5、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 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农村土地流转评估员、农村土地规划员、村级物业管理员、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农村会计、农民信息员、沼气工和物管员、农村经纪人等人。
6、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 主要是种子公司、各类园艺公司、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型畜禽养殖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等涉农企业技术工人,包括制种工、育苗工、饲养员、休闲农业服务员等人。
7、农业创业人员 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中小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人。
方山县农业局
平山煤矿整合工程
项 目 绩 效 自 评 报 告
平山煤矿技术组 二0一二年七月
一、项目概况
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山煤矿整合工程项目,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川办函﹝2007﹞16号文批准,原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山煤矿(整合主体煤矿)整合原维新镇兴鑫煤矿以及已关闭的五甜煤矿构成的整合扩能矿山。平山煤矿位于筠连县城115°方向,直距18.5km,行政区划隶属筠连县维新镇周坪村四组。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4°42′06″,北纬28°05′07″。设置矿区范围由13个拐点直线圈定,矿区面积0.918km2。许可开采2、3、8、9号煤层,开采深度:+650m~+300m,整合完成后生产规模为15万吨/年。四川经济委员会于2009年11月17日以《关于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公司平山煤矿整合工程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批准,建设工程工期18个月,2010年3月4日由筠经商﹝2010﹞27号文件批准平山煤矿整合和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工程工期18个月。开工日期为2010年3月4日,竣工日期为2011年9月4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因遇建设用地、山体垮塌、村民纠纷、政策性停产等问题,导致工程进展缓慢,经四川经济委员会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意建设工程延期至2012年11月9日。
(一)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山煤矿整合工程项目预算投资为2044.5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024.52万元,财政资金20万元。自筹资金已按初设方案要求投入使用;财政资金根据宜财企﹝2011﹞49号文件的批复,已于2012年2月收讫项目财政资金20万元,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使用,符合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二)项目绩效目标
本项目建设完工后,能够增加税收、增加当地农民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对社会的贡献。计划实现的具体绩效目标以及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等如下:
1、井巷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完工时需要开拓巷道6094米(其中岩巷3115米,半煤岩巷2886米,煤巷360米),现已完成项目一期阶段,完成巷道掘进4180米。井巷工程完成后为后期矿井开拓生产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矿井安全风险。
2、设备投入建设情况:(1)、采掘系统设备建设情况
现项目进入二期施工阶段,需要对矿井南采区S3121采煤工作面和备用工作面S3122工作面装备机械设备,其中S3121采煤工作面装备以下机械设备:电煤钻(MZ-12型)3台,单体液压支柱(DWX18-300/100X型)1000根,金属铰接顶梁(HDJA-1200型)1000根,高压喷雾泵(BPW-100)1台,刮板运输机(SGB420/22)2台,乳化液泵(BRW80/20)1台。S3122准备工作面装备以下机械设备:电煤钻(MZ-12型)4台,局部通风机(FBD№5/11)6台,小型排水泵(BR40-30)1台,高压喷雾泵(BPW-100)3台,风动凿岩机(ZY24)4台,湿式锚喷机(SPL-4)2台。另外需要的机械设备有:抽采钻机(ZY-650)3台,提升绞车(JTK-1.6×1.2)1台,提升绞车(JTPB-1.2×1.0)1台,蓄电池机车(CDXT-5J)3台,水泵(MD46-30×6)3台,架空乘人装置(RJY)2台等。
(2)、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回风平硐安装两台FBCZ-4-№14/4/2×55kw型防爆轴流式主要通风机,配套电机功率2×55kw,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3)、矿井提升运输系统
矿井采用斜井+平硐方式开拓,主斜井采用提升绞车(JTK-1.6×1.2)1台进行运输,主要巷道铺设22kg/m钢轨,轨距600mm;采用3台防爆型蓄电池机车(CDXT-5J)进行运输。
(4)、矿井供电系统情况
矿山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即门坎滩变电站以10KV电压经LGJ3×50架空线路2KM向矿井供电,备用电源由沐爱供电所以10KV电压经LGJ3×50架空线路5KM向矿井供电。在地面工业广场设10KV变电所一座,主井工业广场和南、北风井工业场地各设配电室一座。地面动力负荷供电电压为380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矿井采用10KV高压双回路线路入井,井下设变电所,高低压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高压侧分接于地面变电所10KV不同母线段。矿井主要通风机、压风机、安全监控系统、、地面视频监控系统、井下主排水系统等Ⅰ类供电设备均实现双回路、双电源供电。井下各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均实现“双风机双电源”。(5)、排水系统情况
矿井为斜井+平硐开拓,设计采用一级机械抽排水方案,在+350m设水泵房、主副水仓,安设水泵经排水管排出地面,井下巷道采用水沟自流排水至水仓;主水仓容量350m3,副水仓容量200 m3。矿井+350m水泵房安设三台MD46-30×6型水泵,正常涌水量时,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最大涌水量时,两台工作,一台检修。水泵额定流量为46 m3/h,主井安设两趟Φ102×5无缝钢管为排水管排出地面。
(6)、地面生产系统
矿井工业广场位于筠连县维新镇周坪村四组,矿井工业广场设露天储煤场,采用装载机装车,汽车外运。露天储煤场设计储煤能力6000T,后期建设储煤能力将达到20000T以上。井下矸石出井后,通过汽车外运至矸砖厂。地面生产系统和工业建筑与行政、公共建筑设施均与矿井建设规模基本配套。
(7)、矿井“六大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 ①、安全监控系统
矿井装备KJ90NA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1套,设置有2台监测监控主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配备KJF86(08/N)型中分站6台,KJ306(08/16)型大分站1台,安装瓦斯传感器15个、风速传感器2个、风门开闭传感器4个、设备开停传感器6个,风筒传感器3个,风机开停传感器7个、负压传感器1个、温度传感器11个、C0传感器8个、氧气传感器2个,烟雾传感器3个,馈电断电二合一传感器3个,二氧化碳传感器2个,视频传感器7个。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各类传感器配备齐全,运行正常。
②、矿井通讯
调度室、矿长办公室开通电信程控电话一门,另外有移动手机40部,与矿内、外联系畅通。调度室装备有CeE-100(111)型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1台,装机容量80门,目前安装14台。程控交换机与矿井外、矿井内联系畅通。从监控室经主斜井敷设了通讯线路至井下+400m水平运输巷,再敷设至生产区域。在地面主要通风机房、监控室、调度室,井下绞车房、井下变电所各硐室、提升上下车场及各采掘工作面附近均安设有电话。
③、防尘供水系统
主斜井上方设置高位水池1个,水池容积600m3。井下主水管道采用DN89X 3.5无缝钢管,支管采用DN50X 3.5无缝钢管,并且安设支管和闸阀,供井下设置喷雾消防用水及冲洗巷道等。在井下采掘工作面、运输巷、原煤装载点等处均设置有防尘喷雾洒水管路及装置。在采煤工作面回风巷、运输巷距工作面20m的地方,掘进巷道距工作面20m的地方设置有防尘喷雾洒水管路及装置。
④、压风系统
压风机房设在地面工业广场附近,房内安装1台JGA-110型空压机和1台KG-150A型空压机的固定式空气压缩机,1台工作,1台备用。井下各巷道均敷设有压风管道,压风主管为中159mm无缝钢管,支管采用中50mm钢管。压风自救系统为ZY-J型,设置了5组,每组设置5—20个压风自救袋。
⑤、人员定位系统
井下安装有KJl29矿用人员定位系统一套。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在+400运输大巷建有供60人使用的紧急避险系统。
3、土建及安装工程建设
一是完善生产辅助设施,二是完善员工后勤福利设施。生产辅助设施建设主要是建立筛煤煤仓、矸石分选及地面运输体系,建设材料堆放和机修场地等。后勤福利设施主要是建立后勤保障体系,如洗澡堂、食堂、医院、职工住宿楼、办公大楼以及厂区环境建设等。土建及安装工程建设完成后,要进一步的发挥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的作用,同时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为32个月,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项目延期后)。
(三)项目资金申报相符性
项目申报内容与具体实施内容相符,且申报目标合理可行。
二、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一)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本项目计划资金2044.5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210.4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190.45万元,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资金到位率超过100%。实际资金超出计划资金的原因有:一是材料价格上涨;二是人工工资普遍上涨;三是初设中未将矿井避灾系统等考虑其中,四是一些未能预见因素的影响超出了预期,五是征地费用大大超出预期,六是初设编制时间为2009年与建设时期物价相差较大。
2、资金使用
截止项目评价时实际支出资金5210.45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初设方案计划进行支出,因受市场行情及价格因素影响,局部资金使用略有调整,但调整幅度及程序均符合对资金管理的规定。详细支出如下:
主要运输巷道及回风巷1844.56万元,采区720.50万元,提升系统513.25万元,排水系统257.09万元,压风系统94.55万元,地面生产系统119.86万元,安全技术及控制系统151.29万元,通信调度及计算机中心28.29万元,供电系统686.55万元,行政福利设施109.46万元,场地设施36.23万元,环境保护及“三废”处理41.2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3.16万元。
工程预备费149.36万元,建设贷款利息251.6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23.46万元。
(二)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1、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我公司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建立了《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山煤矿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项目制订了《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公司(平山煤矿)3改15万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
2、机构设置
我矿内部设置财务科,下设科长1人,主办会计1人、出纳1人。
3、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项使用、专账核算”。项目经费支出必须由经办人、项目负责人、财务科长、单位领导等逐级逐次审核签字的程序进行审批后方可支付,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对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物资如开关,电缆、钢轨,工字钢等,必须严格按单位物资采购要求程序进行采购,即由物资供应员先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从中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优的供应商后,再填写“物资采购申请单”,经项目领导小组统一讨论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采购时,至少有2名以上采购人员参与;对采购数量较多和金额较大的产品必须由供货方、采购方、独立监督方等三方共同参与;对项目所用物资必须根据物品的性能、数量等分类保存,并由专人保管,采购的物资验收入库,经相关人员签字审核后,方可结算。
因此,我矿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处理及时,会计核算规范、准确。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本项目由我矿集团公司有关人员组成实施小组。由谢和平任组长,余华友、罗国富任副组长,成员有杨明远、杨帅、苏全、李远强、惠庆忠、徐韦民、陈进均。主要负责井巷开拓、设备安装调试、土建工程的实施与操作,同时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监督项目实施情况,以保证按照初设方案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三、项目完成情况(一)项目完成任务量
1、井巷工程建设
根据初设方案的要求,结合后期对初设的修改意见,现已开拓主要井巷工程如下:开拓巷道4180米,井底车场2个,紧急避灾硐室1个,主副水仓2个,消防器材库1个等。截止项目评价时井巷工程完成进度为90%。
2、设备投入建设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要求,结合后期对初设的修改意见,已安装完毕主要设备如下:主扇风机2台,人员定位系统1套,监控系统1套,瓦斯抽放站一座(建设中),火工器材库房1座,双回路电源系统l套、主水泵3台、支柱及绞梁2000根、采煤机4台、刮板输送机5台,以及各型配套电气设备等。截止项目评价时设备投入完成进度为90%。
3、土建安装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初设方案要求,结合后期对初设的修改意见,已建成并投入土建安装工程如下:主风机房一座,工业广场地坪硬化1500m2,绞车房2间,地磅房1间,木工房1间、机修车间1间、室外物料堆放场地500m2、室内材料库房600m2、医务楼1栋、洗澡堂及洗衣房1栋、食堂1间、职工住宿楼200间、办公大楼1栋,锅炉房1间、空压机房2间、火工器材库房1座,截止项目评价时土建安装工程完成进度为80%。
(二)项目完成质量
煤炭工业四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本矿工程质量全程监督,在例行检查中认证合格。且将于2012年10月对本矿各单项工程进行质量认证程序。
(三)项目完成进度
本项目按照《初设方案》及后期调整修改方案的要求,井巷工程、设备投入、土建安装工程等均按预期进度要求全面完成。现已进入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
四、项目效益情况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产原煤约15万吨,实现产值7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同时,可新增加80个就业岗位,降低矿井安全风险,减小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矿井各项指标。
五、问题及建议(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给设备后期的维修维护带来一定的挑战;二是员工流动性较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员工流动性较强,特别是熟练员工的流失。
(二)相关建议
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综合工程,必须长期坚持不懈。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从资金和人员配制上从优给予支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福利设施建设,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努力创造让员工满意的企业氛围。
筠连县顺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海拔1400~1800米的浅山半干旱地区, 光热资源十分丰富, 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 ≥10℃活动积温2833℃, 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无霜期160~170天, 总耕地面积约24万亩, 小麦约12万亩, 为武山县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多年来, 该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也是我县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何提高该区耕地单位面积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农业收入, 是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的要求, 也是摆在农业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寻找该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该区农民的收入, 达到农业增产增效, 农民增收, 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 为该区农民找到了“小麦-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点播冬油菜-复种地膜豆角-小麦”这样一个增产增收的循环种植模式。
这种种植模式要求小麦在9月底10月初播种, 第二年小麦收后于7月底前复种地膜菜瓜, 当年8月底至9月初在菜瓜原膜上点播冬油菜, 第三年油菜收获后于6月20日以前及时复种地膜豆角, 豆角收后在当年国庆前后播种小麦, 共历时2年, 种植4茬作物, 亩经济收入在4000元以上, 亩年均收入2000元以上,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种植模式之一。
一、该模式的发展历程
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牢固树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旱情, 发展农业生产新理念, 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避短就长, 充分利用优势时段自然资源, 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 经过反复筛选, 于2000年在浅山半干旱区试验成功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技术, 以这一技术为平台, 使该区7、8、9三个月的优势时段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 创造性地为该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增收新途径。2001年在原郭槐乡西梁山区示范500亩, 平均亩产值888.4元, 亩纯收入736.4元, 通过示范种植, 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 并在此后迅速向四周地区辐射。到2011年, 全县在15个乡镇种植麦后复种地膜菜瓜3.01万亩。
在推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的同时, 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通过试验示范相结合的办法, 武山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于2003年安排了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试验, 亩产值达到2300元以上, 2004年在四门镇咀儿村示范种植10亩, 平均亩产豆角1994.4千克, 亩纯收入2038.3元, 成为浅山半干旱区继麦后复种地膜菜瓜之后又一项颇具发展前途的农业增收新技术。目前种植区域已达四门、温泉、洛门、城关、咀头、山丹、鸳鸯、高楼等8个乡镇, 2011年种植面积1.96万亩。
为了优化该区农业结构, 挖掘该区农业生产潜力,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降低生产成本,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膜, 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又试验种植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冬油菜试验, 试验在2001年8月26日种植, 亩产高达203千克, 比露地种植增产13.2%。2002年种植复种菜瓜1700亩, 当年点播油菜589亩, 占复种菜瓜的35%, 2011年, 全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油菜面积达到2.8万亩。
二、经济效益
为了掌握这种模式的产量、产值情况, 分别在咀头、温泉、洛门、四门、高楼等乡镇选择了20户农户, 对该模式效益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为:从2009年11月小麦种结束起, 到2011年10月止, 经过2年时间的跟踪调查, 20户农户共种植面积27.2亩, 小麦平均亩产213.5千克, 产值363.0元;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平均亩产1628.3千克, 产值814.2元;原膜点播冬油菜平均亩产172.7千克, 产值690.8元;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平均亩产1771.3千克, 产值2479.8元。两年时间收获四茬作物, 亩总产值4347.8元, 年平均亩产值达到2173.9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随着豆角、菜瓜等价格不断上涨, 经济效益还在加大。
三、生态效益
麦后复种菜瓜和油菜地复种豆角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了地膜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 延长了地膜覆盖时间, 从而减轻了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地膜覆盖时间加长, 可有效地减少田间水土流失。
四、社会效益
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术的应用, 降低了劳动强度, 调整优化了半干旱山区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培训了广大群众, 使广大农民建立了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理念, 提高了该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了依靠科技进步, 发挥优势资源, 发展农业经济的步伐。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学校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之上”的办学理念,“创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着力打造渝东南职教高地”的办学目标,“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培养培训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的成才路径,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教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思想和教科研工作宗旨,坚持“教研兴校,科研育人,教科研出成果”的教科研理念,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学校应成为教科研的基地,教师应成为教科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教科研的直接目的”的基本理念,狠抓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作为整个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纳入学校的办学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形成了“以科研为龙头,促进全面工作”的思路,注重用教科研的手段研究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校的管理、教学更趋科学、规范和理性。学校教科室坚持以发展学校和发展教师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明确提出“狠抓教学研究,培养名师队伍,创建一流学校”的口号,坚持不懈地以教科研引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就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工作谨作如下理性思考:
一、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科研;
(二)新课改呼唤教科研;
(三)重点学校体现示范教科研。
二、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顺利推进课改提供了专业支撑;
(三)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为培育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以教科研工作为抓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开展以市级立项课题为重点突破口的课题研究,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三)抓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台。
四、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内涵,立兴校理念,努力建构教科研动力;
(二)注重制度建设,做到教学和教科研管理规范化;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提高学校的品位,必须营造教科研氛围,让教科研从边缘走到学校的中心,把教科研的内容、项目建设迅速整合到学校的教科研文化上,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文化发展;必须通过教科研引领的研究性、学习性组织建设,把学校的教科研与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有机而高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研究型的老师,来造就高质量的学生。因此,我们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管理手册》。综合起来。主要建立和制定了以下制度:
1、建立了新的管理者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制度;
2、建立了新的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调研制度;
3、建立了新的校内骨干教师的经验分享制度;
4、建立了新的校内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制度;
5、建立了教学评价、考评制度;
6、建立了校本课题研究制度;
7、建立了新的教学后勤保障制度;
8、制定了“校本培训制度”;
9、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
10、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工作制度”;
11、制订了“校本教科研考评制度”;
12、制订了新的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三)以校本教科研为重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科研活动;
(四)拓思路,以模块式教学、市级立项课题为主线,搭建“教—研—修”平台,努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五)加强师资队伍蝽训,提高教师队伍素养,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1、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提供展示分享,重建教科研新文化;
3、整合教学研究力量,营造学习型学校;
4、召开教学教研科研经验交流会,营造共同学习、探讨、研究的浓厚教科研氛围;
5、加强专业引领,建“一帮一”互助制度;
6、注重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科研意思。
(六)努力探讨,积极研究,为教科研搭建广阔的舞台,促进学校跳跃式发展;
(七)注重科研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五、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教科研制度文化的教科研氛围有待于形成,教师中存在功利化的研究态度;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的发展不平衡;
(三)学校缺乏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激励措施;
(四)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加强;
(五)资料及时收集、整理、防遗失工作有待加强;
六、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科研工作同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教学质量的提高联系起来看,促使教科室加强对教师教科研考核要求,有奖有罚,转化教师中存在的教科研功利化态度;
(二)加强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的内驱力;
(三)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科研工作实践的支撑,要注意加强教师的“实践理论”和行为的跟进,为教科研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四)在教科研创新上还需不断下功夫,注重实践反思与专业引领,充分发掘教科研有效资源,将骨干教师和其他专家纳入我们的教科研活动;
(五)注重教科研内涵,变“反省”为真正的“反思”,促进教育行为的提高,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
(六)定期组织教师“交流自己的教育故事”、“做自我的教育反思”、“写自己的教育笔记”,让教师在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中交换彼此的观念、思想;
(七)学校根据教科研的现状,寻找新的突破口,使教师感到教科研“有新意”,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八)妥善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七、教科研制度文化建设的打算
(一)围绕课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使教科研制度文化特色建设、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支撑,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课题成果;
(二)加强专业引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内化,定期邀请专家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指导工作、举办讲座,借助专家的视角、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为教师走进学术前沿、寻觅新路、新知识、新技术提供机会,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我们推动教科研制度建设项目;
(三)加强过程研究的问题分析,增强教师的问题意思,继续寻找问题、梳理问题,找到教师最关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内化教师的课改理念,继续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四)以观察反思为抓手,深化教师的研究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2013年12月2日至5日,全省二级中医医院专家评审组一行12人对我院进行了二级医院的评审和督导,针对四个方面存在问题,我院在科主任例会上进行通报,并召开院务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门研究,现将整改工作报告如下:
一、非法执业现象比较严重的整改:
评审专家指出我院38名医生,其中有资格证的19名,持证率仅50%,45名护士中只有28名护士从业,非法从事临床服务的护士占62%;没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而正常开展母婴保健工作;麻醉科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没有许可登记。针对以上情况,我院经过院委会开会决定,将我院的实际情况写了详细的汇报材料,上交了县卫生局、县政府,上级领导结合我县各医院的实际情况,给我院调动了具有主治医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包括副主任医师4人,提高了我院从业人员的持证率。
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整改: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积极向上级领导提出报告,调动了具有主治医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16人,我院按照各科室人员结构需求,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合理分配,将四名副主任医师分别任命为外科、内科、妇产科和针灸推拿科的主任。同时组织本院在职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执业考试,尽快做到医护人员持证上
岗,上岗前接受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合理各科室人员结构安排。
三、医院感染检测不符合要求的整改: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传染病防治法》对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我院开展了全面综合性的医院感染监测如感染病例、物表、手卫生、消毒药械等,进行了患病率调查,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诊断、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分析、反馈感染病例,并将监测信息每月在院宣传版面上发表,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根据2013年对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加强手卫生的培训,使用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的六步洗手方法,使用手消毒剂,正确认识手卫生的依从性。
2、加强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的监测,重点科室必要时随时监测。
3、为了提高空气消毒的效果,对紫外线灯管监测不合格及强度70uw立即更换。
4、根据《抗菌素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素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开展了耐药菌监测,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5、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各条规定,做到及时诊断报告各类各种传染病,控制遏制传染病暴发蔓延。
7、我院院感办继续加大感染管理的培训和监督力度,尤其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科、产房、检验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的管理,全院医疗器械的清洗纳入消毒供应室统一监管,并实现全院医疗器械集中统一清洗;购置设备,完善检验科细菌室,逐步开展生物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手术室和产房的洗手设施已按国家规定更换;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室按照清洁区、污染区进行重新规划,分区明确,流程合理,按照感染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改进。
四、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的整改:
全院再一次组织各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废物处理规范》,熟悉相关制度及医疗废物处理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整改措施:
1、住院部南侧改建医疗废物存放间,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
2、为避免大量医疗废物堆放,建议增加运送专职人员一名,切实做到一日两次按时运送。
3、院内各产出单位要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科室领导要高度重视,做好自查,坚持从自身找原因,抓整改;宣传教育到每位职工,使之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各班负责当班时间段内所产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
4、对病人做好医疗废物收集的宣教工作,使病人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尽量减少陪护人员。
5、手术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医科重新添置医疗废物桶,并放置于安全位置,防被盗、防遗失。
6、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加大宣传力度和医疗废物的监管力度,做到敢抓敢管敢罚;特别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定期不定期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坚决整改。
7、今后凡被各类媒体记者暗访到的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所出现的问题,将追朔到责任科室、责任人,按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经济处罚。
通过这次评审,我们将改变以往不良习气,规范我们的服务工作,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要求与发展,同时,严格遵守服务规范,从各个方面促进医疗服务工作的发展。以上内容,请上级领导提出宝贵指导意见。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平山县学前教育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霍山县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调查报告10-15
确山县敬老月06-24
潜山县人民政府10-09
营山县人事考试网10-30
象山县第一中学11-04
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10-21
灵山县实验小学读书活动方案11-03
浮山县卫生局廉政格言警句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