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共8篇)
摘要:
本文将就以下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的含义、现状以及实践性分析。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现象,名义个人账户
正文:
一、简述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资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调剂。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1
二、做实个人账户概述
在国务院于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第四条中提到,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继续抓好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订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具体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国家制订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
那么,什么是做实个人账户呢?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指进一步区分好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做实个人帐户后,记入个人帐户基金的保险费只是个人缴纳的8%,企业缴纳的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也就是说记入个人帐户基金的养老金比例从11%下降到8%。”
一篇文章中则解释道,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就是将每一个参保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都记入参保人的账户,做到账钱相符、账人相符、账账相符,形成个人缴费的完全积累。”2
其实第一种解释只是在阐述2005年国务院决定颁布后个人缴纳养老金比例的下降,而第二种解释更具体也更直接地说明了做实个人账户“帐钱相符”的要求。
实际上,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缴费的积累,把账与钱做到统一相符,清清楚楚,而不是空头账户。
三、现状
查阅资料,可知我国个人账户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际情况如下:
(一)个人账户空账缺口大。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空账达到2.6万亿。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将不断增多,并且在十几年内将进入到老龄化的高峰。可以预料个人账户空账缺口到今日已经日益扩大。
(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偏低,保值困难。由于基金当期支付压力大,个人账户基金大部分都在空账运行,基金被用于支付当前的养老金,由于投资效率低下,实际上连保值都难以实现。再加上正常的通货膨胀,贬值风险其实非常大。
四、空账的危害
首先,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使得养老金支付风险被留给了下一代,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未来的养老基金的负担不堪想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空账现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以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影响。2褚福灵.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与实践[J].新视野.2010(05)居民对养老保障制度的信任降低,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发展与进步。
五、实际策略
在我看来,做实个人账户的现实对策就是真正把个人账户实体化——可见可知,账上的存款真实存在。
而查阅资料得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名义个人账户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选择的模式。
资料显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在做实个人账户13年未果的情况下,及时转向名义账户制,轻装上阵,把精力放在加强个人账户多缴多得的功能上,以期在制度结构上彻底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确实,真正的个人账户将更难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而现状也确实是做实个人账户的压力很大。而欧洲国家就个人账户采取了名义账户制。
名义账户制的优点在于,我国可以从当前一味做实个人账户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但是,在我看来,名义账户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且这种做法便推翻了前期的累积,会促使空账现象更加严重。所以重点还应该放在对优化做实个人账户制度的探索上。
参考文献:
1、褚福灵.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与实践[J].新视野.2010(05)
1、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951—1981)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1951年2月, 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草案) 》, 1953年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 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 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草案) 》。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 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1966—1977年间 (十年动乱期间) , 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停滞、倒退的阶段。文革结束后, 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退休制度得到了恢复。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在当时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但其特点也使其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面临巨大挑战。
2、社会统筹阶段 (1981—1991)
这个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步提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个企业内部自保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隐含的企业间负担的不均衡以及退休人员保障与所在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此, 从8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了由“传统制度”向“社会统筹”变迁的过程。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这直接冲击了企业自保下的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退休费社会化统筹机制开始在国有企业试点推广。
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和实施阶段 (1991—)
随着经济的发展, 面对社会统筹的种种弊端,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 文件明确:三方负担———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 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三个层次——责任的重新定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责任开始了重新定位, 从而产生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 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针对各地养老保险改革出现的混乱局面, 国家于1996年开始研究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于1997年7月, 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模式,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基本模式的补充。
20世纪末,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规定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从国家到地方均有专门的机构管理, 并且基本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已经确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实践模式。从原来的现收现付制逐步过渡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特点的深刻认识, 借鉴国际上社会保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把社会统筹的长处与个人账户的优势结合起来, 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质就是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 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 把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该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 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 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随着该模式在我国实践中的不断完善, 必将对世界养老保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绩效评价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绩效
第一, 基本上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了由“国家包揽费用”向“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担养老保险费用;形成了费用合理负担和基金稳定筹集的新机制, 从而减轻了国家、企业负担, 增强了职工的投保、缴费、积累等自我保障意识。第二, 对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 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社会互济, 体现了分散风险和均衡负担的“大数原则”。第三, 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其中个人账户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贡献大小相联系的效率原则, 而社会统筹部分则是贯彻了公平原则, 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 这样把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 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格局, 而国家只确立基本保险, 企业发展补充保险, 个人办理储蓄保险, 换言之国家只承担基本保障即“有限责任”, 这样可以避免陷入“高福利”的泥沼中。第五, 在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实施上由“现收现付制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第六, 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第七, 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养老保险储蓄基金管理得到重视。
2、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一, 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稳定, 养老保险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 国家扮演担保的角色。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 企业和个人有时无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 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稳定, 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得不到保障。第二, 存在较大隐性债务, 形成“空账”运行规模大。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但是,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 以致造成了这部分个人账户的空账;同时目前我国用社会统筹部分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也根本不能满足, 所以最直接便利的办法就是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 这样就使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不断增加, 进而使已按规定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所有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全部或部分变成了空账。第三, 现行的退休制度滞后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没有形成激励机制, 也没有把人力资本发挥到最大限度, 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退休年龄偏低, 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第四, 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不适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养老金替代率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水平的高低, 即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越高, 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水平就越高。我国当前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为80%, 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 这个水平远高于40%—60%的国际水平。因而我国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大, 不适合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第五,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形式单一, 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第六, 我国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还比较小, 但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不能够一下子把全部的人都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第七, 社会保险的法制建设落后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要求。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受制于其他相关的法律配套。而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险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起来, 与社会的发展步伐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制约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多渠道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有效的运用, 安全的进入市场, 使其得到真正的保值增值, 把养老保险基金做大, 做实。
2、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第一, 从国有资产或土地地租收入中划出一块转入养老保险基金。第二, 通过增加税种或提高税率途径来筹资解决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第三, 适度地利用财政支出来填补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第四, 发行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融资债券。第五, 发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资金偿还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第六,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本身, 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得到有效管理。
3、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第一, 加强管理, 划分清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 实行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和社会统筹专管体系, 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第二, 通过法律制度来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来负责个人账户管理, 使其基金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营运, 确保其保值增值。第三, 国家应建立有效的制度来明确责任, 对“老人”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财政补贴, 使养老保险金能够按时发放。第四, 国家应在不同的适宜时间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充, 发展个人储蓄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使个人账户制度得到有效的施行。
4、改革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
第一, 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提高退休年龄还可以在减少退休人口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在职人口的数量, 从而可以降低赡养比率。有研究表明, 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如果各提高5岁的话, 当前退休人口会减少1000万, 在支付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减少1/3。第二, 建立激励相容的养老金给付机制。把退休时间和待遇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不同的退休时间调节养老金的给付, 体现公平与效率结合。第三, 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弹性退休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本, 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压力。
5、解决养老金替代率高的问题
第一, 逐步降低“老人”养老金替代率, 适时上调“中人”“新人”中低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通过养老金替代率的调整, 将使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得以改善。第二, 加强财政补助力度。养老金替代率自动调整所需要的成本原则上由社会统筹账户承担, 但是这可能引起社会统筹账户出现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由国家财政建立专门基金, 进行转移支付, 从而改善了养老金收支平衡。
6、提高我国养老基金运营效率
第一, 拓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 在保障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资产增值;第二, 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在保障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资产增值前提下境外投资;第三, 鼓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基础设施与大型建设项目, 这样即有利于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利用。
7、逐步把我国所有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并在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不同的养老保险体系, 以适应我国不同的人口群体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我们首先要完善城市养老保险体系, 然后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使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协调共同发展, 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会覆盖全国, 所有人都得到保障,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完善和顺利发展。促进经济有效的发展。
8、强化社会保险法制建设
建立成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法律体系。使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 并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社会保障概论[M].科学出版社, 2003.
[3]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郑伟: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经济效应[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史柏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7]侯文若、孔泾源:社会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国现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法律依据,本制度关键点有六个方面:覆盖范围、保险缴费、保险支付、资格条件、保险水平和保险调整机制。具体结构和内容简述如下。
1.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2.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企业及其职工”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办法有所不同:
“城镇各类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为职工缴费,缴费计入“统筹账户”,城镇各类企业中的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企业与个人合计费率约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8%。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完全由个人缴费。由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比较难统计,就规定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12%计入“统筹账户”,8%记入“个人账户”。
名词解释:缴费工资
缴费工资是参保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缴费基数,通常规定为参保人上一年的工资总额。如果按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缴费基数就是参保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比如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费率为8%,那么当月参保人所要缴纳的保险金额就是该参保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
退休金从“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个账户中分别支出。
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称之为“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乘以累计缴费年限。每一缴费年限计一个百分点(1%),缴费年限越长,百分比就越高。
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养老金称之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其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支付办法相同。
名词解释:
1.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即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即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养老金。
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3.视同缴费年限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在养老保险旧制度覆盖范围内的职工的工作年限。职工过去的工作年限被视同为缴费年限是对“中人”以前收入被“扣除”的公平补偿,是对“中人”社会保障权益的认可。
4.老人、新人、中人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老制度向新制度转型后产生的概念。
(1)老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的退休人员。
(2)新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后的参保人员。
(3)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以前已参加工作(保险),实施后才退休的参保人员。
由于中国各地实施养老保险新制度的具体时间不同,各地确定老人/新人/中人的年月也有所不同,有的在1997年之前,有的在1997年之后。老人/新人/中人的划分以各地实施新制度的年月为准。
5.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实际上就是职工退休后的平均余寿。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实际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比如:退休早计发月数就大,退休晚计发月数就小。
6.缴费工资指数
指职工本人缴费工资(a)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A)的比值(a/A)。职工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本参保职工缴费年限内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
四、资格条件
参保人退休后要领取养老金需要同时满足“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两个条件:
1.缴费年限
缴费15年以上。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有退保、续保和转保三种选择:第一,退保——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养老金一次支付给本人;第二,续保——在已缴年份的基础上续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第三,转保——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2.退休年龄
男性年满60岁,女性50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男55岁,女45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的,退休年龄为男50岁,女45岁(公务员/事业单位女性55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所不同)。
五、保险水平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其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为58.5%。
六、保险调整机制
一、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流失严重
(1)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基金流失严重。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中,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发放均由当地的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地方政府常常利用监督机制的漏洞,挤占、挪用、挥霍农民养老金,使基金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2)在基金的正常管理中也会出现基金流失。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只能购买国债或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且基金存入银行利率明显低于给付利率,出现利率倒现象,结果是保险费征收的越多,基金收支赤字就越大。随着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在解决农保基金支付风险上采取单纯依靠降低个人账户给付利率消极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当初对已经投保农民的承诺,农民对投保的信心大打折扣。
(3)农村养老保险机构也在不同程度上挤占基金。由于近几年保费收入不断下降,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经费常处于无从着落的状况,而财政又不补贴支持,致使农村养老保险机构面临生存危机,挤占基金应付日常开支的违规现象普遍存在,也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流失严重。
(4)一些部门利用非法手段也是造成基金流失的原因之一。一些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部门为自行寻求增值渠道,违规投资、担保、挤占、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部分基金血本无归。
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能力差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考虑到国内经济尚不稳定、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投资风险大的现状,为了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投资渠道非常狭窄。如此单一的投资渠道,形式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实际上却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通货膨胀贬值的风险,影响了其保值增值的能力。从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实践来看,这种单一化的投资渠道,根本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无法实现对参保农民基金增值的承诺,极大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因此,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基金投资渠道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要求的迫切需要。
三、缺乏科学的投资风险防范机制
摘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症结,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分析 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大大高于美国,甚至比近邻日本也要快一些。我国老龄人口从4.91%上升到6.96%仅花了18年时间,相应的日本用了20年,而瑞典甚至用了40年之久。另外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预测,我国老龄人口从目前的7%上升到14%,大约只需要25年的时间,这与发达国家通常需要45—120年的时间少了很多。在全国8,811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67.39%,乡村老龄人口的比重为7.3 5%,也高于城镇6.30%的水平。1983年中国农村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这又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上涨,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相比,不仅建立得较晚,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农村社会保险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发展战略。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现状 从1992年1月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我国近2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制度建构和体制运行问题。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还不具有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因为过多地强调我国农村当时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结果导致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首先,社会保障面过小,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截至2001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995.1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6.1亿元,参保人数比2000年的6.172万人有所下降。其次,保障水平低,不可能达到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按照《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按2元到2C元等10个档次分月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可以领取4.7元,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即使一个投保者按最高标准交纳,且交费达到足够年限40年,从60岁算起,该投保者按月可领取养老金700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第三,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责任轻,导致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很难称为社会保险。由于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未通过约束性规范加以具体规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这就使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即使在采取完全积累制的新加坡,雇工社会保险费也都是由雇佣双方共同缴纳。第四,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下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这种困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困境。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困境的制度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
1、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保富不保穷”。穷人不能从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受益,这无疑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最根本原则。《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凡达到了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坚持养老保险;凡是已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较为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和群体自愿参加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目前开展养老保险的大多地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基本上是较为富裕的农民,而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农民的养老保障不能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益。
2、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保险。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为基本筹资原则,但大部分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个人交费、自愿参加,并无任何补助和补贴。因此,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具有储蓄性商业养老金计划的特征。按照国内外社会保险理论的共识,基本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再分配两个方面,再分配因素中不但包括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而且包括政府在其间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分配部分。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商业保险制度的运作和体现。这就使得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要使这种没有任何补贴的社会保险延续下去,惟一可行的就是采取强制性的缴费办法。然而,农村社会保险的建立强调的是自愿原则,没有国家和集体对保费的相应补贴,即在对缴费没有任何经济刺激的情况下,保费收缴自然成为农村社会保险最难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能力监管等方面都具有较成熟而稳健的制度安排。而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营运,在相当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养老基金管理人才缺乏与监管制度缺失,基金投资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人银行,而在目前低利率的背景下,其保值增值受到约束,加之一些地区养老基金的挪用,客观上导致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4、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不具有互济性。它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即如果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因此,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这就使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并不完全具有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
5、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规定,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然而,国家财力有限,城市社会保障尚且受困于资金紧张局面,政府投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因而资金筹集只能依赖集体和个人。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收益水平逐步降低,再加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因此,许多农民再生产资金不足,根本没有钱参加养老保险。为缓解生产和生活不足,相当一部分参加保险的人也被迫退出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个人继续投保,就成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积累不足,也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从实践中看,政策规定的集体补助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构想在许多地方很难兑现。当今农村集体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乡(镇)、村办企业的创收,而近年来,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几乎停滞,难以拨出专款来补充农民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空账”。集体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国家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这一优惠政策成为一句空话。
6、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不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增加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难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不“缩水”,削弱了未来保障能力。不仅有旧制度本身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问题也纷至沓来,由于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失地农民约有3,500多万。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征用土地时,主要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很少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一方面失地农民在取得了货币补偿后,多数农民缺乏理财能力和长远安排家计的理念,再加上补偿数额有限,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很难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再加上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许多失地农民成为没有任何保障的失业者,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大规模数量的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解决人口占大多数且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的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循序渐进。
1、立足国情,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层次的养老格局,这四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社会养老为主体,自我养老为根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补充。首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改革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加大政府财力、政策扶持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出资,以保证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交费能力的增强,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使社会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目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先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为主,以后再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都不可偏废。特别是家庭养老更不容忽视。因为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生养子女就意味着老有所靠,包括经济上的、生活照料上的和情感上的。同时为使农民个人积累足够的养老资源,以减轻家庭、集体和国家的负担,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农民自我养老,自我养老可采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强制性储蓄养老保险的形式。事实上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政府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农场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另外,在制度模式建立上,不能“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好地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2、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长期以来,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为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的半个世纪我国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1 0,00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工业回报反哺农业应是理所当然的,在亿万农民步入老年时,应该由政府从税收收入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障改变目前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前提下,可把财政今后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拿出大部分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适当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不应主要或完全由农民个人负担。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福利性”。
3、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可以把一部分资金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库券、国家特种国债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可根据存款期限长短、利率高低来进行组合,部分地抵消通货膨胀和利率的波动的影响,实现保值的目的。对于各种债券来说,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债券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不断提高,购买部分债
3、具有商业保险特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没有商业保险运作的机制。商业保险从保费的收取、保险金额的确定、保险资金的管理与营运、保险投资的多元化选择及其风险控制、偿付
券,这样既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又保证了资金的增值安全。其次要考虑到资金的增值。养老保险基金的性质要求投资在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有一定的收益。可以把一部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市场投资,如: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低于股票,收益高于国债,因此证券投资基金应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较为理想的长期投资工具,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干证券投资基金的环境更加完善,收益更有保证。股票投资虽然有高风险,但也有高收益,为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率,用于补充保障基金的不足,应将一部分基金投资于有发展潜力的股票。最后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层次低的状况,应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应全部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
4、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1 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再不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立法,就会贻误大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建议在拟定《社会保险法》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隋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
5、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于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时,总的指导思想应该实行土地换保险,把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覆盖当中,但问题是,如何换保险和换什么样的保险,失地农民失地失业,收入没有保障,在现有的土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如再让其为未来养老交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让失地农民交费有失合理性,应采取谁用地谁来承担土地上所承载的农民养老责任,即不管是政府部门用地还是企业生产建设用地,只要是征用农用土地,就必须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具体办法是:在征用土地时,可以从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并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建立不同标准的个人账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同时也可以遏制土地的滥占滥用现象。在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措的具体政策上,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各级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若省级地方政府对参保的农民实行如3%一5%的补贴,10亿元的保费收入政府也不过支出补贴3,000万一5,000万元,在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省级地方财政应当有能力承担。若其他各级财政还能够补一些,则补贴可以大幅提高,还可以带动农村集体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1、对保险基金给予补贴。一些国家对基金未达到规定收益标准的差额实行补贴。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也可以采取这一方式,但在我国利率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数额可能更为适宜。如对基金运营收益实行2%左右的补贴,10亿元规模的基金,补贴金也只有2,000多万元,政府应该有能力支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对经办机构经费实行财政拨款。农村养老保险在实行之初,为减少地方财政的负担,把提取管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的经费,这一办法一直实行到现在。如果说实行之初是受国家财力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则应当改变这一做法,把农民的权益返还给农民。
3、集体补贴的制度化。农村集体财产是农村居民的共有财产,在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承担了有限经济责任的条件下,政府有权要求农村集体支出集体财产的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补贴,并将这一办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4、在特殊情况下对个人养老金给予财政补贴。如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为避免物价的贬值对养老金预期值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给予保值补贴。
(二)土地资本化
1、以转让承包土地收益充作社区补助养老保险基金。按现行规定,农村人口只有在60岁以前参保,60岁以后才可领取养老金,并且养老金数额又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余额。这样,在这一方案实施之日起,已达60岁的老年人就没有纳入这一体系,开始投保时已超过40岁的农村人口,也极有可能因其投保年限短而使养老金积累不足。因此,为了弥补现行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应当退出其责任田和口粮田,修养余生。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村公益金、老年人口原服务的未实行退休金制度的乡镇企业提留以及老年人口让出土地承包地由转包者上交集体的“承包费”。补助金的发放标准由地方自定,但应超过老年人口耕种承包土地的收入。此项保险可先以农村为单位实行,条件具备后,逐步过渡到乡镇统筹或县统筹。
2、被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充作新型小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将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安置补偿费的用途之一明确为建立被征地人口的养老保险;以县为单位,算出被征地人口补缴养老基金的总额;将基金总额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划出,为被征地人口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因非征地原因进镇落户的农村劳动人口,可由其本人补缴积累建立个人账户,也可由原行政村出钱为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次性买断其在行政村的包括土地和劳动积累在内的所有权益。
(三)税收
1、通过减免土地税费支持。目前地方财政可控制的来自土地税费的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工商业和其他建设用地后的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地方财政可以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2、对基金收益实行免税。对基、金运营实行免税是国际惯例,但迄今为止,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仍没有出台有关免税的规定,政策比较模糊,以至于基层机构经常遇到免税上的麻烦,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免税的专门规定。
业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对企业、集体补助给予税前列支。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地方财政可根据不同的经营效益、企业负担养老保险的任务确定一定金额的税前列支数额。
(四)基金保值增值
1、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首先,明确投资主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涉及的范围和层次非常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四级法人制,初期(5年以下)资金积累规模较小,应以县为单位平衡并运营和管理;中期(5—10年)资金在一个县内已经难以寻找到最有效的增值途径,投资主体应以地市级法人运作为主;稳定期(10年以后)资金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应以省级法人为主要投资主体。在这三级法人以上,成立中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审核、监督各级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其次,要正确选择投资工具。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农村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点:(1)应是公开提供的金融资产;(2)这些工具的发行者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誉;(3)这些工具没有风险或风险经过保险机构或银行机构分担了;(4)这些工具发行者受到强有力的监控。按照这些标准,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工具应该包括:国家发行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工具、法人债券、可转让债券、公开法人股票、公开房地产法人股票、投资基金股份、公司发行的可协商工具以及外国政府的金融工具等。
2、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这些地方养老保险的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除去管理成本,仍会有一定的积累结余。为盘活资本,可让他们适当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⑦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账管理,做实个人账户。
2.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①保险实施范围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包括城镇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城镇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主及其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
②养老保险的管理
在管理机构上,全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各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市(或省)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及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个人养老保险金账户。
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
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组成。社会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缴费,个人账户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组成。
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一律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11%记入。其中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⑤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基金积累,也就是在养老保险基金内再将基金具体化为两个不同的形式,分别使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
⑥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条件
退休年龄上,男性职工60周岁,从事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女性为55周岁,从事生产和工勤辅助工作的女性50周岁。缴费期限上,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
⑦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a.凡按规定缴费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当地平均工资的20%享受基础养老保险待遇,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增发一定比例,按此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 b.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是按账户积累额的1/120计算,个人账户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⑧建立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及其正常调整机制
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的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直接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2)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制度。在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对建立我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做了规定。
(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全是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自愿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
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78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而形成的框架体系。该制度的特点是:
(1)养老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或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2)养老金给付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发。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①1991年10月,民政部在山东牟平县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②1992年7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
③1992年12月,民政部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a.坚持低保障标准,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
b.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
c.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
d.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a.在资金筹集上,按照“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
b.在缴费方式上采用灵活的缴费方式。大体分为定期缴费、不定期缴费和一次性缴费; c.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投保人在缴费期间身亡者,个人缴纳的保险费本息全部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投保人迁往外地时,若迁入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其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给本人。投保人因招工、提干、考学等途径农转非时,可将保险关系(含资金)转入新的保险制度,或将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还本人;
d.在实施范围上,规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
e.在投保、享受年龄上,规定缴纳保险费年龄一般为20周岁至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般为60周岁,没有男女差别;
f.在制度的管理方式上,建立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体制。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问题
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就是名义上个人账户中有积累的基金存在,实际上其中并没有任何资金。在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方面,有两个可能性途径:
①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②容许一定时期内的“空账”运作,通过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应对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负担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时期的资金收益部分。
(2)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
缴费人员除了各类所有制企业中的在职人员,还可以包括自营业者,享受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体制外”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如何加强对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的关键问题。
(3)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
我国目前也已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加基金积累的这样一种混合模式。但是在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目前仍然是现收现付模式。
(4)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
退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应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何奕蓉/译
在过去的十年里, 社会养老政策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安保政策中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如今, 中国社会养老政策已经覆盖到过去从未触及的地区——农村。
2009年, 中国农村地区全面普及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中国而言,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到2011年末, 养老保险制度已涵盖了中国农村3.26亿人口, 超过了美国全国社会保障系统所覆盖的人数。由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民永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的退休, 随着他们年龄衰老、体质衰弱, 农民便很难维持稳定的收入水平, 所以养老金制度改革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难问题。
21世纪的中国农村, 因为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工作, 使得留守在家以事农为生的老人老无所依。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替代性收入的形式完成了养老金最原始的基本价值体现, 这种形式比我们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的城市退休金制度更具实际意义。
中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十分简单, 基本上是城市制度的翻版。对于未满60岁的农民, 允许每年个人交纳100元 (16美元) 到500元不等的养老金, 交满15年, 到60岁之后, 便可以按月领取社会养老补贴。对于到了60岁的孤寡老人, 即使之前没有任何特殊社会贡献也同样可以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译者:事实上, 中国的新农保政策规定, 农村不满45岁者, 个人需交纳15年的养老保险金;超过45岁, 只须按实际年龄交至60岁即可) 。
毕竟, 社会养老金制度很难慷慨地满足所有人的意愿。目前, 中央财政对个人养老金部分的补贴是每人每月55元, 而全国农村平均养老金金额为每月100元。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但是作为农民个人收入的固定补充, 对保障农民的生活幸福不但起到实际帮助, 而且意义深远。
这项制度的价值在于, 通过以上所介绍的两种途径:对处于退休年龄或是即将退休的人以不同方式提供养老保险, 以积累退休基金的方式降低了退休生活无保障的风险。尽管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仍需提升, 但对于那些期待得到一份养老金的人来说, 这项由税收资助的社会救助计划, 仍称得上运行良好。然而从30岁以下年轻人的低参与率来看, 这项制度还明显缺乏吸引力。
年轻农民对政府给予他们的这一份意义非凡的养老金, 所表现出的兴趣并非十分浓厚。如果从过去6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来看, 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 政府应该采取有效行动, 使年轻农民重拾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计划的信心。
承担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地方县级政府, 应当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在多数地区, 养老保险基金由银行一年期存款提供, 这笔基金数额不大。最重要的问题是, 目前还没有针对年轻农民的激励政策, 鼓励他们对养老保险做出相应的投入, 以提高父辈的退休养老金绝对最低值, 因而能够理解目前他们为什么更愿意把钱存在个人银行账户。
农村养老金制度要想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 应该在设计规划上做出根本调整。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促进他们对养老保险做出相应的投入, 可行的方式如:政府与个人的资金投入比例为2:1。同时, 个人社会养老保险也可以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予以提供, 如:让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承担管理职责, 以简洁可行性强的多种资产类别融资, 采用可替换性投资方法等。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管理上更具积极性、风险适中甚或低风险。
此外, 保险公司如果想要得到充足的利润, 可以对每份养老保险适当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 从而提高参与度并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项举措能够对保险公司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同时政府也可以向农村劳动力宣传养老保险的好处。
这些改革还需要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 以体现农村养老金制度更大的灵活性, 使得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 依然能够真正地享受到简单、透明和优厚的养老保险政策。
对于解决目前养老保险金额标准不同的现象, 中央政府应逐渐提高养老保险金额, 加大投入以渐次拉平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福利。现行的作法是, 中央政府并没有向东部省份提供养老保险资助, 因为东部地区远比西部省份经济更发达, 同时中部省份也需要对地区经济情况予以重新调查考量, 因为沿海地区即使在同一地市不同县区, 由于收入差距较大致使养老金差距也很大。同时, 要实行严格的地方审计制度, 找出虚报瞒报现象, 使真正具有领取养老金资格的居民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
关键字:存款保险;强制投保;金融安全
一、存款保险制度简介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银行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作为被保险人,向专门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即保险人,交纳存款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投保机构出现流动性头寸短缺或是面临破产时,由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该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向存款人进行支付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挽救经济危机中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很多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implicit)存款保险和显性(explicit)存款保险两种。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四)存款保险制度的三种组织形式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第一、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第二、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第三、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维持社会稳定的大局
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期,因此金融市场不完善。提供给居民的投资渠道单一,居民的储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银行存款。银行倒闭对社会稳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维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我们国家非常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
(二)增强处理银行危机使的主动性
在前几年,一些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倒闭关门,例如海南发展银行在1998年6月21日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引起广大储户的恐慌,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当局没有可遵守的规则、程序,因此在处理危机时也比较被动。
(三)促进银行的公平竞争
我国数量广大的小银行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储户对其信任度明显低于其他国有大银行。从美国金融危机中也可以看出,大的金融机构确实存在“too big to fail”这种状况,大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各家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格局,促进银行业发展。
三、我国实行存款保险的一些设想
存款保险必须结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存款保险制度要设计的科学合理。
(一)银监会下设存款保险管理机构
银监会下设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比较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因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职能是能够及时、稳妥地处理商业银行危机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这与银监会的职能密切相关。银监会下设这个机构有国家信用,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分担存款人的风险,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银监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存款人对政府运营存款保险基金有信心;还可以避免机构不必要的重复设置,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二)强制投保形式
存款保险的投保形式有两种:强制性与自愿性。前者是所有存款性機构都被强制地成为存款保险公司的成员;后者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存款保险,同时存款人也可自由选择投保的数量。
鉴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必须要实行强制投保形式。如果采取自愿性形式,对于我国的国有大银行会没有积极性参加。而资信较差的小银行可能会积极参加,引发“逆向选择”,参加保险的金融机构可能都是本身“带病”的。因此我国比较适合采取强制性形式,即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实行存款保险形式。
(三)存款保险的保护程度
存款保险的保护程度分为全额保险和部分保险。全额保险是对所有的存款都进行保险;部分保险是对投保机构的存款设定一最高限额,对超过上限的那部分存款不提供保险。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设立之初应当实行全额存款保险限额制度,稳定存款人信心。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转变为部分存款保险限额,最终过渡到部分保险。因为只有实行部分保险才能通过大额存款户选择银行来加强对银行约束,从而对银行实行有效压力,避免银行的“道德风险”。
(四)实行浮动费率制
存款保险费率一般分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两种。我国各银行在存款规模、存款结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大有所不同,所以固定费率与浮动费率相结合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对经营管理水平高、信誉良好的银行可以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对经营管理不善、信誉较差的银行适当提高保险费率。
(五)保费的保值增值
存款保险机构的保费的保值增值,其投资基金要投资于安全性好,流动性高的金融产品,如政府债券,以及向投保机构进行短期借款等。其可以参照社保基金的管理方式。因为存款保险机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于这个机构的管理要建立合适的治理结构,抓好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晓琴.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制度选择[J].武汉大学,2005.
[2]孙建华.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财经研究,1998,(10).
[3]刘适余,李培育.关于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1999,(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推荐阅读: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06-14
中国养老保障研究06-26
中国养老行业研究报告07-02
中国养老地产市场报告10-15
中国养老基金会筹委会07-21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09-10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07-18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16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探讨05-26
养老院管理制度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