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共11篇)
今天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另有他因?我想,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再者,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
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他们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受当前各国经济萧条的影响, 应届毕业生就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目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 按其性质划分, 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即普遍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 普遍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 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 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1.1 普遍性就业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在探索中的不断发展, 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接受高等教育,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快速增长。教师资源不足, 导致扩招后的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间接导致企业对新聘人员的毕业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某些领域及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高, 但是由于大量毕业生的出现, 供大于求, 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因而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 造成了大量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供小于需, 而高校每年输出的素质不均衡人员供大于需, 这样的供需不平衡, 导致了企业找不到人才, 大学生难就业这样的矛盾又尴尬的局面。
1.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匹配而形成的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素质水平不匹配也会引发就业问题。中国处于就业人口高峰期, 出现了某些领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但是相应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具体来说, 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差异明显。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颇受各大企业青睐, 有的企业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 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需求较大, 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乏人问津。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比较“抢手”, 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 专科生及技校高职毕业生则需求很少。三是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较大, 接收量也较大, 同时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但是同时, 人才竞争激烈, 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在西部地区, 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对人才的需求较小, 接收量也较小, 但是由于职位供给远大于需求, 反而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1.3 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出于对自身及职业未来发展的选择未能就业引发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供需不平衡表现在宏观区域及岗位上;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则表现在微观个人的职业选择上, 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首先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多是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等传统概念上的“铁饭碗”的职业, 而在地区上则是选择京津沪、广州等东南部沿海发达城市;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高校里所学课程, 与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存在着差异, 而大量毕业生只满足于考试的追求, 往往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缺乏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表达能力差, 而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再次, 对自身的错误定位,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择业缺乏目的性, 成功率不高。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1.4 其他问题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成为主流, 然而某些地区政府及企业对于户籍、档案等的管理与限制仍然存在,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未就业先失业的一个因素。许多大学生都遭受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或者非本地区高校毕业生, 使得一些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综上所述,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目前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调动国家、企业、高校及毕业生的力量, 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2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 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 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因而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社会及生存能力的培养, 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沉着、冷静的应对所遇到的所有挑战,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在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实践, 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践, 他们可以真正的面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真实地感受到就业环境及形势的转变, 有利于他们重新定位与调整,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缩短真正走入社会后自己的适应期。
2.2 转变不正确及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就业能力
要依据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 循序渐进, 为实现理想做积极的准备。同时, 要阶段性的进行自我分析和未来职业分析。科学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 从而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职业发展的区域, 从属行业的特性, 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同时也要充分的了解职业对于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及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应该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
2.4 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一, 目前高校学科知识结构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所以应当合理的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根据社会及市场的改变, 调整办学方式方法, 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筹码。合理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顺应市场变化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避免“热门变冷门”的尴尬局面。其二, 从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的展开就业指导工作, 不要把就业指导变成仅仅针对毕业生的招聘指导, 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调整学校内部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形成一套新的符合当代时代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教育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市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5 加强及完善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 进行宏观调控,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辅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改善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合理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发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优化人才的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经济落后区域, 在那里安家落户。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 锻炼成才。再次, 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建立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系统和培训机制。
大学生是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失业保障系统, 社会稳定得以维护, 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重新配置和优化, 体现了国家“和谐社会”的政策宗旨。同时, 对人才市场上的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 加强就业与再就业指导, 最大可能的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及经济状况, 希望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及全社会的帮助,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 未雨绸缪, 在能力和心理上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可以预见, 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巨大劳动力资源, 将成为一支有活力的生力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晖, 马良, 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2]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就业率比较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既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相关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信息,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创下历史新高。相对于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大学生相继毕业,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率就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据相关统计,2002年大学生就业率就比2001年降低了10%,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3%,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2.6%,而到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0%。随着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要达到749万,堪称最难的就业季。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其所设置的内容和课程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归因在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当前的家长和大学生自己都比较倾向于去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相关单位就业。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自身的就业期望也就越高。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如果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不能够满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时,他们就会陷入失业的状态。
2.大学生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而社会需求不太高的人才高校有着重培养,导致供过于求。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终归因可以说是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从实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是远离市场需求的。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也没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高校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从而引发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的影响
就业市场环境是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领域,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就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来看,就业环境不规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单位片面强调学历观,有许多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中就现状了211、985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歧视和崇拜直接降低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环境,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正常人力资本发挥应有的功效;另一方面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存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非正常现象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这种就业不公平、不公正既有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就业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到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直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即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
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大学生正常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环境存在的不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员工的招聘不能够带着有色眼镜选拔人才,要消除学历、学校以及性别偏见和歧视。完善用人制度,在选聘员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用工条件,消除人为偏见和歧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约束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和偏见行为,以制度或者法律的形式消除人为歧视和偏见,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高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此,笔者应该高校在新形势下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与就业相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就需要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应该更加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着力推进和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选择新的教材。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运用单一的教材,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选择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和完善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层次和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大众化就业的观念。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高校需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以及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措施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2]春英.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监测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2(32).[3]郝晓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解决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4).作者简介:
(一)2008-12-11 16:57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
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
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
2008年10月13日,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龙集团)传出法定代表人夫妻失踪、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江龙集团总资产为22亿元,目前仅下属两家核心企业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称江龙印染)和浙江南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科技)的银行负债就达11.5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该集团对外担保、民间借贷及供应链欠款合计约为20亿元。江龙控股下属共有8家子公司,江龙集团倒闭导致逾千名员工失业。
2008年10月15日,无法抵制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东莞樟木头最大玩具厂合俊玩具厂突然倒闭。合俊玩具厂是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的主力工厂,全球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也是它的客户。合俊玩具长的倒闭导致近万名员工失业。
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制约就业。此外,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也会加剧就业压力。经济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世界局势危机。所有企业、金融机构、学校甚至我们自己的命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的观念、思维、经验、能力、职业追求和生活理想,都可能在这场危机中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就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话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显得尤为严峻,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潮水般涌来的经济危机?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你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其次,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将影响到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
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两个案例,一是研究生毕业卖猪肉事件。经济不景气就
业艰难,一度令人唏嘘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眼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接受。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
另一个就是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每到年底我们随处可见民工为讨工资四处奔波的身影,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机会索性不要工资,这种“零工资”就业看上去很美,但它折射出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南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者,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他们为落实单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在用人单位边工作边积累经验和积攒资历,期望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三、大学生的对策和信念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在你们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样才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们虽然缺乏社会经历,缺少工作经验,但是你们的可塑性正是你们的优势!
这里我有四个字送给大家:“有勇有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勇气、信心和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了信念的重要。大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少年立志,自信而为,坚持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提起麦当劳,可是家喻户晓。那个金黄色的“M”字遍布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一个醒目的标志。但是说到克罗克,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然而如果没有克罗克,麦当劳也许至今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快餐公司,而不是麦当劳王国了。人们常说,麦当劳兄弟创造了麦当劳,而克罗克创造了世界名牌。任何一个世界品牌的路程都不是简单的,而克罗克打造麦当劳品牌的过程尤其艰辛。
1902年10月,雷蒙德·克罗克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少年时的克罗克是个很平常的少年,但是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经常胡思乱想,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想,冷不丁地冒出几个发财的小点子。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建立庞大的麦当劳王国。
1954年,年近53岁的克罗克偶然发现了麦当劳兄弟开设的餐厅,他敏锐的看到里面蕴含的商机,但是麦当劳兄弟却安于现状,没有大的作为。克罗克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看准了麦当劳,决心开办连锁餐馆。他接受了麦当劳兄弟苛刻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将麦当劳收购到自己的手中,之后,在克罗克的经营下,麦当劳快餐厅迅猛发展。直到1984年1月14日,奋斗一生的克罗克倒在工作岗位上,以84岁高龄辞世。
在麦当劳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克罗克生前喜爱的座右铭: 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
“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
“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
“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
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
也许,这就是克罗克赢得事业巨大成功的诀窍之一。
“谋”,不仅指谋略,还指摸清经济形势,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乘势而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前的社会形势纷繁复杂,大学生在学校里,很少关注和直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往往看不透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形势,这样就对自己的择业、创业和就业不利。
2003年11月份,华中科技大学3个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大四的空余时间开创了5Q地带网站(),定位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全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站平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在5Q创业团队的良好技术支持和良好宣传运作下,5Q网站迅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中心,向周边高校辐射,进而占领了全国211高校市场,最后借助211高校的领导地位和辐射能力,不到半年时间,用户已经遍布全国高校。
目前这家合作公司,不仅仅是BT社区,而且包括5Q校园网、5Q播霸、5Q教育门户等产品。短短半年多时间,公司人数也扩大到100多人,在武汉地区也算规模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公司文化、团队文化明显,成为华中地区知名高校大学毕业生选择最佳就业企业!
当前社会,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这种连锁反应造就全球经济衰退形势。(次贷危机是指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但是“危机”正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有些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在危机面前倒下,最终失去发展。但是那些生存欲望强烈,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极高适应性的企业和个人,却在经济危机中抓住有利机遇,使得企业能够度过难关,个人得到发展。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进入到一个飞速增长阶段。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CNNIC指出,上述三项重大突破初步显示出互联网大国规模。报告也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9%。
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运营商营收规模达39亿元,同比增长49.1%,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B2B电子商务营收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艾瑞咨询预计随着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日益重视,B2B电子商务的收入规模必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总体营收规模将达到138亿元。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 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 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 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 (3) 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 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 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至今仍有一百多万没有就业。首先,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其次, 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波及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 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次,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 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 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 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 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 用人单位选材要求高, 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 好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 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008年也比较明显。第四, 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市场只给1700元/月。第五, 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对此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 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 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 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 正确分析自我,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当前, 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 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 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 用人高峰稍纵即逝, 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 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 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 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 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 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 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 发动老乡、亲友、同学 (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要重点“捕鱼”, 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 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但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第四, 放下骄子的姿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 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 毕业生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
《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切实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促进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珠三角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目前,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职场仍呈现供求两旺的态势。
从2月到3月底,深圳市278场免费公益性招聘会预计将提供20余万个就业岗位,涵盖第三产业的商贸零售、物业管理、酒店餐饮、金融保险等高中低三类职位及部分制造业职位,其中低端职位占岗位总数的65%左右。
在东莞,非周期性行业,如日用品、快速消费品、医疗用品仍然需要大量人才加盟。从家具和鞋业两个行业的招聘来看,当前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普工和技工类。另外,各类工程师等中低端技术人才也十分抢手。
佛山目前缺工行业岗位主要有服装、制鞋生产工和各类技工,电子信息类、光学类和金融类人才也较缺。
在江门,技工、销售人才最受“热捧”,管理类、服务类、技工类以及销售类四类工种最为紧俏。生产类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技工、操作员、机修工、包装工等;管理类主要集中在车间主管、区域经理、生产经理、项目经理等;服务业中,由于星级酒店、中西餐厅的大量增加,这方面的用工需求缺口很大;销售类用工则集中在业务员、保险从业人员、营销员、外贸跟单等几个工种上。
深圳十措施广纳技能人才
近日,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十项举措,扩大招收可以入户深圳的技能型人才的范围。这十项举措分别是:新增年度招调工的职业工种数量和等级,增加17个职业资格证书类工种;新增紧缺急需工种数量,将等级范围扩大到高级工和中级工;在深圳缴纳工伤保险费满两年以上,且属于深圳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中紧缺急需的中级工,增加“农转非”的新政策;符合条件,且在深圳缴纳工伤保险费两年以上的10类人员,可以个人身份通过代理机构办理招调工手续;没有纳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范围,但属于市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评价引进的人才,将按相当于中级工的水平,组织技能水平测试,测试成绩合格者,成绩两年内可用于办理招调入户手续;紧缺急需的高级工招工年龄放宽至40周岁;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大专毕业生免技术技能水平考试;在区一级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中获奖者可以选拔入户;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3个工种的申报单位由四星级以上酒店放宽至三星级以上酒店;2009年在办理税收确认等年审登记手续的企业,可以直接办理招调工业务。
据介绍,深圳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10个职业为:治安保卫人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标准化、计量、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保险业务人员,运输车辆装配工,其他电力设备装运、检修及供电工,机械设备维修工,房地产业务人员,制版印刷人员。
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利好
在并不景气的就业大背景下,机车、道桥、自动化、测绘等交通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香饽饽。这是国家拉动内需、大规模投资交通基建的政策在眼下校园里的投射。
去年底,国家决定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其中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铁路更是提出在未来几年大力发展客运。这些政策直接刺激了相关单位在校园里的招聘计划。
通过这几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农业科技人才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工科类人才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高端涉外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如下: 1.经济原因
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状况有很大的责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制造业多,但是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很多企业都是生产初级产品或低科技产品,很难用到高科技人才或用很少高科技人才,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国产业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很不利,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以生产低科技产品或初等产品为主,所以企业给职工的工资普遍偏低,一般的大学生寒窗十六年,父母在其身上投资相当巨大,怎么能忍受低工资?
08年9月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影响各行业就业,并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由于无数企业、公司相继倒下,这导致了全球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不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全球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都难。经济危机的浪潮下,资本主义国家收到的影响远比我们国家要大,很多在异国留学的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一海归增多的现象会导致我国的当代大学生竞争力减小,竞争压力增大,竞争到就业岗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社会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正在进行计划生育,但是人口基数大,我们这一代刚好赶上大学生人数多的时候。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岗位不多,竞争人数多,因此很多大学生竞争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毕业等于失业。由于近几年失业大学生的不断累积,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将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大军正不断壮大。普及大学本科教育的年代正在进行中,我们国家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我们国家的就业体制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这也导致一些地区大学生的工资难以比得上农民工。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当然,大学生就业难还与社会上的就业存在“关系户”有一定的关系。“关系户”、“走后门”不仅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更让大学生们为就业头痛不已。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自我认识和社会观念不足,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本着“学历第一”天真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找到专业对口,薪水可人的工作。殊不知,用人单位注重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只能说出一大丢理论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不要自以为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目前状态的工作。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呢? 下列对解决该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精细化;职业指导;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149-01
职业指导这一舶来词汇最早出自美国。所谓高校职业指导是指高校以大学生性格特征及市场需求实际为出发点,本着人职匹配理念,为达到职业适应感和满足感而进行的自主、自愿、自觉的职业观念塑造、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职业心态调整等一系列有关职业选择及发展的过程
1 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指导、培养、管理、规划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还处在一种“粗放式”的指导模式,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存在诸多普遍、共性的问题。
1.1 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指导是一门需要精细考究和探索的专业,它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纵观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杂牌军密布,专业化程度偏低。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全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共有30余人,其中有7人为专职就业指导中心行政人员,专门负责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用人单位的接洽等工作;职业指导课程的教授则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和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知识的培训,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基础,多是经验型教学,很难在施教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吸引力。
1.2 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的工作内容来看,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停滞在就业信息的发布、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和技能的指导上,对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职业特性、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缺乏。“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婆家顺利出嫁”成为众多高校的终极目标,“就业率”的高低则成为衡量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实效的标准。
1.3 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单一
事实上,高校职业指导多以讲座居多,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者成功人士讲述求职经历和经验。一些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多数课程的指导停留在“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这种乏味的方式方法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1.4 职业指导对象范围狭小
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仅将毕业生、准毕业生作为培养和服务的对象,临时抱佛脚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缺乏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必将会使高年级学生偏重应试观念,就业能力欠缺,使低年级学生职业指导意识淡漠,导致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1.5 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所谓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就是指导者能够根据被指导个体的性格特征和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根据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个性发挥的职业指导,最终达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而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却很难做到尊重个体、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
2 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对策
大学生择业能力差、执业能力不强、适业能力缺乏已成为当今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现状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实现职业指导的“四化”工程。
2.1 全校重视,实现职业指导全员化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校力量的配合与协作,这就要求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普通大学生联动起来,做到:主管就业指导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协调学工处、教务处、心里咨询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成立一名专职部门,指导制度政策并使之规范化,实现上有政策;各二级学院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实现一把手直接管理,在全院上下强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院教辅、行政人员明确就业情况与学院发展的密切连带性,同时学院应成立二级职业指导咨询中心,并选派、任用优质的教师进行有学院特色、专业特征的个性辅导。总之,高校应倾其全力,着力打造一个由优秀教师、专职人员、辅导员、学生社团、优秀校友、资深专家组成的职业指导金牌顾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人人参与就业,人人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的氛围。
2.2 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
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熟练、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乐于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指导水平的关键。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明确市场、服务意识强的的专职化行政队伍,通过市场调研,加强对市场的评估和预测,通过与走访用人单位,实现需求方的有效沟通和信息输出,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并提供及时、完善、有效的职业信息。在职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懂得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要更多的将案例教学、情景设置、模拟演练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择业能力、适业能力。
2.3 构筑体系,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
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要从大一开始,按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等一系列系统化的教育指导,其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针对大一学生,他们刚刚迈入大学校园,对专业认知还很模糊,此时职业指导的任务就是要加强他们对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就业方向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对专业和未来职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时职业指导工作就是要让他们清楚了解未来职业的具体素质要求,进而有选择性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培养、锻炼素质和技能,因此可以指导他们根据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选择有个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将视线牢牢锁定在更高技能的获取上,有计划的培养他们的择业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进行简历制作、求职信的写作等技能;大四阶段已经到了各项技能的最终获取完毕时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则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辅导,通过模拟求职、面试技能的演练,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2.4 尊重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
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工作理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综合发展作为落脚点,用长远的眼光指导学生,通过系统、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正确树立就业理念、择业能力、职业技能,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并在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方面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现个性化指导与服务。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坚守。面对就业难的境地,高校必须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确保在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支持,从实际出发,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实现职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发,有效开展工作,为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有效的就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霍飛,牛彦明.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4).
[2] 邱杰,张瑞.高校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对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2).
[3] 宋玲,张继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推荐阅读:
就业形势论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2-28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07-10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07-10
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06-12
国内外就业形势分析06-28
关于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06-05
文秘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09-21
202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