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研究的特点(共10篇)
[摘要]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浅”、“宽”、“新”,执教新教材要转变“3+2”时代形成的教学观念,建立执教新教材的“目的观”、“价值观”。
[关键词]新教材特点;目的观;价值观;研究性学习
2001年秋季,全国大部分省市全面启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通过参加培训、研读、试教,笔者认为新教材有以下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浅显的教学建议,以供将要执教新教材的同行参考。
一、新教材的特点
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重在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材的“人本主义”思想。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促进人的一般发展的要求。相对于旧教材(人教社,高中化学读本第一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浅、宽、新”。
1.浅:所谓“浅”是指在基本保持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标高。总体趋势是由较高能级降为较低能级,甚至不作要求。如删去了配位键、络合物(选学—无)、卤化氢的性质、HCI的实验室制法(D能级—无);删去了HCI的喷泉实验,还有键能、键长、键角等;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也只相当于初中化学水平,删去了两原理一规则以及s、p、d等轨道知识,还有电子自旋等学生接受起来有相当难度的知识点。硫化氢的性质也由B能级降为选学,只是简单地介绍了H2S的实验室制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弱酸性);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也由C能级降为B能级,只涉及到一些简单的配平,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只限定在双线桥这一层面上等等。
当然这里的“浅”是相对的,新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每一部分知识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并非乱删滥降。比如:碱金属一章,就未作多少删减,知识体系与旧教材相似。由个别到一般,由点到面的编写顺序就未作大的改动,在教学要求上也没有明显的升降。
2.宽:所谓“宽”就是指在适当降低或不降低知识点能级要求的前提下,拓宽和增大了具体知识点的辐射面,使该知识点更丰满、更完整一些。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增加了燃料的充分燃烧(A能级)、氧族中新增加了臭氧及臭氧层的保护(A能级)、H202及相关知识(无—A能级)第六章增加了一节环境保护的知识等。
“宽”还体现在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上。比如数学中集合的概念、立体几何、方程式、极值法、十字交叉法、极限法、不等式等在化学教学中都有具体的应用。这些根据化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方法仍然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
一。这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至于与物理、生物的联系则更为广泛和深刻。光学、电学、核反应,结晶牛胰岛素、碘缺乏病、一些元素在人体组织中的富集作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人造器官等,都体现了理化生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共同属性。化学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环保意识的教育等方面。
3.新:所谓“新”是指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及时地合理地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渗透与编排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体现STS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学化学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贴紧时代的脉搏,使新教材显得有灵有肉。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而化学的发展又促使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
特别是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新的环保意识、新的选学内容、新的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更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努力拉近了化学和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比如:碘与人体的关系,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臭氧、过氧化氢,C6O及其应用前景等。
新教材还充分利用章图、插图、漫画、表格、色彩等表述形式来形象地描述化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较好地改变了旧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生硬说理到枯燥乏味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亲近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面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启动等大环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在“3十2’’时代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念。
1.转变化学教学的目的观
在大多数化学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中,化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进一步学习医学、农学、林学、生化、材料等其它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基础。高中学生在高中学段必须具备牢固的全面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完成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高中化学必须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用我们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学生”却不会使用灭火器,油锅着火时惊惶失措,无限制地使用塑料袋,发生火灾时不会自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在燃烧时无动于衷„„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化学教学目的观的深层思考: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高中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若干年后,我们所教的完整的化学知识,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那里还剩下多少等问题,即化学教学界曾经激烈争论过的关于化学教学是“化学家的化学”还是“大众的化学”等教学观的问题。应该说,新教材的出版和启动明确无误地选择了后者。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去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应用它来理解、解决和决策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多少深奥的化学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的这些化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化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使化学学习不仅对高考有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高质量生活都有意义。
2.转变化学教学的价值观
高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如何使学生获取化学高分,有效地增加高考的总分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如何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应该建立起“学习方法与学习愿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他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将来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的。但是,如果没有培养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他的这一欠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是难以补偿的。所以中学化学教学的价值观体现在产生兴趣、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上。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新型的教学目的观和价值观,要求我们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地创设
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地独立地思考得出一些化学原理的结论和规律来。不要事无巨细地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全,讲透,不留余地,包办到底。这中间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假以时日,学生必将养成独立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地包办代替;能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结论不要轻易地给出来。总之,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和时间。
4.重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概念。具有专题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等特点。虽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不是化学教师单独的任务,有些课题也不一定是化学教师单独能承担得了的工作。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向学生有意识地传输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童工信息渠道,当好有心人、宣传者、鼓动者,启迪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至油腻腻挂钩发现问题,才能选择课题。当学生还是提不出课题时,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课题让学生去做。把我们发现的问题比如本地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情况及改革方案,本地生活垃圾的处理调查及改革建议,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等提供给学生。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中在过程与参与,不在于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精神、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间接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完善和谐关系。
由此可对研究性学习作出如下界定:研究性学习时有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
一、《实验化学》模块的重要意义
《实验化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课程类型上。实验化学作为专门的实验课程, 有着独特的实验技能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其中的实验编排遵循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 每个实验间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其中每个实验都是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链条中的一环, 因此具有课程系统学习训练上所承载的功能与作用, 这种作用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运用实验思路和方法, 提高综合技能。
在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 实验只是相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被分散地安排在知识体系中。例如, 元素化合物几乎每章都有性质实验,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学到一些实验技能, 但是是零散的, 缺乏内在联系, 很难有系统性提高。而《实验化学》通过引导性的探究归纳出“实验的方案、一般思路和方法”, 进而应用这一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思路、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反复多次运用各种单项技能操作中巩固提高了动手能力, 又在一个个综合实验中, 通过思考优化了实验思路和方法。
2. 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验探究是最重要的探究方式, 也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实验化学》中有着做实验总数多、类型多等特点。比如其中的实验分为“完全引导探究”、“部分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及“完全开放自主探究”, 而且在安排顺序上也是由易到难, 所涉及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补充, 进而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 《实验化学》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在“综合设计实验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同类实验的不同设计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使之从中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 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 自主设计各种不同用途的实验或装置,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创造性思维。
3. 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课开设之初,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化学感兴趣, 主要是被化学实验所吸引。但这种兴趣只是表现在满足于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和装置, 还有自己尝试操作实验的愿望, 而没有了解实验背后的实质和规律的要求。这种兴趣和热情会随着学习的深入, 呈下降趋势。
《实验化学》不仅能激发兴趣, 而且能利用初始的直接兴趣, 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持久的、较高水平的间接兴趣。有条件充分挖掘并拓展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定量的、不同内容、形式和层次要求的实验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兴趣并巩固兴趣。 (2) 实验内容编排上采取系统的、渐进的、分层次的培养体系。学生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能灵活运用的实验能力, 进而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3) 实验题材的多样性提供了较开阔的选择空间。教材中除学科性的实验外, 还有大量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实验。这类实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发展稳定的间接兴趣。
二、《实验化学》模块的特点
1. 实验主题注重探究性和创新性。
《实验化学》强调了实验的探究性。比如拓展实验中的“自制小电池”, 通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品独立设计原电池、画设计的装置图、填写实验报告等, 让学生对刚学的原电池原理、电极反应及形成条件等加深了理解, 而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实验内容注重开拓性与灵活性。
《实验化学》的实验内容向外延伸, 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拓展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 增加了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3. 实验编排注重系统化与启迪性。
《实验化学》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注重了基本技能方法的系统化, 又注重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
4. 实验设计注重绿色化和微型化。
《实验化学》中充分考虑了吸收和消除有毒物质的环节。其中所安排的实验或对那些会产生有害尾气的实验都增添了尾气收集处理装置, 或者自己设计一些装置简单、药品剂量小的微型化实验。
5. 实验手段的前沿化和现代化。
《实验化学》有些题材设计是本来一直处于科技前沿的试验方法, 比如“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质谱法”等, 使实验教学活动更有研究性, 更联系实际。
三、《实验化学》的教学策略
1. 合理重组, 融合教学。
要充分考虑各模块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即保证各学科内容相关但不重复, 并能有效地整合为完备的化学课程体系: (1) 在必修模块中落实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既能为选修模块中众多的探究方式的学习提供必要保证, 又能分散知识点, 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和实验的规范及安全。 (2) 利用部分实验课题提高其他选修模块的探究效率。将部分实验课题穿插在其他选修模块中进行, 能变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试验, 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自主构造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学会选择、合理取舍, 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所有实验进行梳理、分类、综合考虑, 有重点、有选择、高质量地完成一些重点实验, 也可根据课程教学总体部署, 将部分综合实验课题设在高三总复习阶段, 以更好地体现教学效率, 增强高三复习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2. 合理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由于近几年高中规模的扩大, 使原来不充裕的实验室更加紧缺。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采用组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1) 教室和实验室相互交替, 课内课外相结合。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教室内进行, 比如实验原理的分析与讨论、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从而减轻实验室的负担。同专题的多个实验可在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布置, 使同年级的多个平行班可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交叉进行实验, 缓解了多个班级需同时使用一个实验室的矛盾。 (2) 全面开放实验室, 进行自主实验教学。学校应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作用,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全天候”的学生的科学殿堂。
3. 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发化学资源。
(1)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教材实验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 找出原有实验的缺陷或不足, 给予改进或创新。比如利用“青霉素瓶、注射器、输液管”等设计一些微型装置, 让实验生活化、趣味化。 (2) 利用多媒体开展虚拟实验。对于一些因缺少仪器、危险性大、历时时间较长的实验, 以及一些化工生产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观察模拟实验现象。 (3) 利用好校外实验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教学资源, 如图书馆、科技馆、科研机构及化工厂等, 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 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实验”。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验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化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实验化学,特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宏观 微观 符号 化学教学
一、化学学科的发展与特点
1.古代宏观水平
人类从用火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用火烧制熟食、制作陶瓷、冶炼金属,并逐渐学会酿造、染色等。人们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了解物质之间能互相作用、发生变化,开始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古代化学科学发展处于宏观水平与经验水平、定性水平。
2.近代过渡时期
19世纪初,近代原子论建立,随后分子假说提出,使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了基础,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科具有了严密体系,在此阶段,化学科学研究从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过渡。
3.现代微观水平
进入20世纪以后,化学科学得到巨大发展,在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合成、测试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人们通过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谱学方法研究物质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微观世界的研究日益深入。
4.化学符号语言
化学符号的思想萌芽于古代希腊和中国,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化学符号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与完善,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Berzelius)在《哲学年鉴》发表了他定义的化学符号,这是化学符号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巨大变化,这套符号为现代化学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所用的化学符号已经是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归纳化学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到化学科学是在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语言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学科独具的特点。
二、化学三重表征理论
1.约翰斯顿的思想理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教授于1982年在“宏观与微观的化学”(Macro and micro chemistry)文章中,首次提出化学教学要在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进行,1991年约翰斯顿教授在“为什么科学那么难学,事情不是它看起来那样”(Why is science difficult to learn Things are seldom what they seem)文章中,倡导化学教学要在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同时进行,从而使化学教学变得清晰明了。
约翰斯顿教授认为,化学专业人员和化学教师能不假思索地在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之间自由转换,为什么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困难,因为传统化学教学通常在宏观和符号水平进行,造成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这两个水平,难以对化学微观世界建构科学的认知,因此不能在三种水平之间自由转换。约翰斯顿教授指出,化学教学应该在宏观—微观—符号水平同时进行,这样才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化学教学。
由于约翰斯顿教教授对基础化学教育的突出贡献,他于2009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在这个领域的最高荣誉,约翰斯顿是位非常热心的教授,2013年笔者对谁是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理论的首倡者提出疑问,于是发邮件给约翰斯顿教授对此事进行询问,很快得到他肯定的回复,约翰斯顿教授现年已是84岁高龄,他现在的研究工作是如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加容易。
2.化学三重表征教学
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成为国际化学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且最有效的教学理论之一,指导着世界各地的化学课程与教学,约翰斯顿的化学教学理论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者将其思想理论编译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理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理论在化学教育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从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必然从宏观、微观和符号水平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认知,宏观水平的认知主要是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及化学变化中可观察的宏观现象,微观水平的认知主要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符号水平的认知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单位构成的化学语言系统。
三、加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
1.以化学实验强化宏观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的宏观现象测试物质的性质,进而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微观结构,宏观水平的认知是微观水平认知的基础,离开宏观水平学习,微观水平学习将变得机械与无意义,实际化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化学实验宏观表征,强化宏观水平的化学教学。
2.以微观模拟强化微观水平
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用肉眼是观测不到的,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文字水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微观模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的可视化,相当于为学生提供可以看到微观世界的“眼睛”,强化微观水平的化学教学。
3.发挥化学符号的桥梁作用
化学符号是连接化学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桥梁,化学教学中为了使化学符号学习变得有意义,需要将化学符号的学习运用于描述化学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充分发挥化学符号的中介作用,强化符号水平的化学教学。
综上所述,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水平分析宏观现象,依据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并用化学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实现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的自由转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参考文献:
[1]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J].大学化学,2003(1).
[2]周公度.化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A.H.Johnstone.You Can’t Get There from Here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10,87(1).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化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用化合价、常见化学变化的产物等等。这些琐碎的知识点构成的化学知识都是同学们必须要掌握背诵和记忆的。所以若是同学们偷懒,不想记忆化学知识点,就无法打好化学学习基础,那么到了初中、大学后,化学课程的难度,同学们就根本接受不了。
二:知识点零散
与初中其他科目相比,化学知识点比较零散,重点知识比重大,但是由于化学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是很难将其归纳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所以小编建议初三学生要为化学这门学科准备一个比较厚的笔记本,把每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然后积少成多,以便今后自己对其进行知识总结和查漏补缺。
三:学习时间短且紧
主要成分
麻黄中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麻黄草质茎中含有的生物碱,母核属于有机胺衍生物,至少有6种,结构如下:
立体异构体
l-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互为立体异构体,它们结构间的区别在于c 的构型不同,l-麻黄碱的c 为r构型,d-伪麻黄碱的则为s构型。可有两种方法证明之:
① 1hnmr光谱法--
② 化学法--d-伪麻黄碱与二苯基硼酸或丙酮反应生成五元环状衍生物的速度比l-麻黄碱快。这是因为生成这种五元环衍生物需要一定的空间结构,即c 上的羟基与c 上的氨基取代要处于同一平面。当l-麻黄碱c -c 单键旋转,两者处于同一平面时, 其c 、c 上另外两个大取代基(c 苯基与c 甲基)也同样处在同一平面,由于这两个较大取代基的互相排斥作用,使c 羟基、c 氨基位置偏移,因此l-麻黄碱与试剂反应形成五元环衍生物较难。而d-伪麻黄碱c 羟基与c 苯基不重叠,生成的五元环状衍生物稳定,故容易反应 。
n原子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上)中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六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上)中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当了教导主任,主抓语文教学工作,我更多的任务是听课、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指导吧。在作文教学上,我除了抓作文兴趣小组的训练以外,更多地是在延续我的作文序列化训练实验。 90年代初期的.一年春天,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搞作文教学研究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内容,是在全县范围内搞“作文教学巡回讲座”,我承担了第七册作文辅导的任务。按理说,这个任务对我来讲,不算什么,只要把自己实验过程整理一下,提出各个单元的教学建议就可以了――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我都有实验记录的,而且,我可以根据若干年来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正,提出注意的问题。但是,教研室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讲清楚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特点。 特点?啊,中年级,观察作文,先观察,在写作,我自己始终这样做的,不仅我可以,我校中年级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很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一年多跟老师一起研究的经历,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但是,这个“特点”的要求,引发了我对高年级、低年级的思考。 高年级作文教学什么特点?低年级什么特点?特别是低年级,低年级我没教过呀? 就这样,我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小学各个阶段,作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我查阅了当时能够看到的杂志(也不过是学校订阅的十余份刊物)和教学大纲(90年代初起年开始,教学大纲作了修订)认真地回顾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首先对自己的中高年级作文特点进行研究。 在自己进行的中年级作文教学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我主要是在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先观察,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为什么这样做呢?我再次认真地阅读教学大纲,从中找到了这样的内容:从三年级开始的中年级主要训练学生细致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观察周围事物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从“有的可写”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经验是:观察了,然后才有的可写。 修订的大纲里面对中年级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从语言表达来看,中年级学生的表达属于说话型,即:不怎么讲究表达技巧,主要把观擦道的内容和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通顺明白就可以了。鉴于中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很完善,因此,训练中年级学生观察作文时,多采用先说后
[1][2]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1. 理念新。
第一, 新教材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倡导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转变。同时, 新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结论, 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去总结其中的规律。比如新教材中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新教材中只列出了1-18号元素的排列情况, 这就要求自己总结规律, 探究其它元素的排列情况。
第二, 新教材力求突破以往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新教材中《从海带中提取碘》这一章节, 高中化学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并让他们自主学习, 以获得相关信息的收集, 然后再进行讨论, 完善各自的实验步骤。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也运用了知识。
2. 体系新。
与传统教材相比, 高中化学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 它根据课程的安排需要, 把整个教材分为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比如电解质内容被安排在必修模块中, 而在选修模板中也有电离平衡的知识体系, 这就是对必修知识的一种补充, 强化学生的认识。
3. 创意新。
创意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 与老教材相比, 新教材全是彩图结构, 而且注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现知识体系, 这样就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有一点, 就是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更加密切了, 比如《基本营养物质》、《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等等, 都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4. 内容新。
高中化学新教材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 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新教材中, 每个章节后面都编有大量的选学资料与课外阅读, 比如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等, 这些内容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种种魅力。同时, 新教材中, 还融入了大量的新知识, 比如合成氨的前景展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等, 它们的存在, 更加拓展了学生们的化学视野, 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困惑
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 有些内容由于太过于注重图文的形式, 而阐述得太肤浅, 不够深入。同时, 为了适应高中生的减负需要, 教材内容体系一减再减, 但没有对高考的评测进行系统的把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高中化学的两本必修课程, 基本上把原来三年的知识全都概括了, 其中必然会存在知识讲解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的问题。
另外,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课程目标与考试评价不协调。鉴于高中化学的高考需要, 所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重视高考大纲, 而轻视教学目标的问题, 是普遍存在的。往往其教学思路就是按照高考的形势来规划的。在这种情况下, 高中化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都是针对高考来执行的, 而实际教学中, 一步到位的现象一直存在的。同时, 新教材中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 而且课后习题也超出了正常的轨道。而那些赶课程进度, 超课程要求以及超课程容量的情况, 也在不断地滋生,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中新教材实际功效的发挥。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校来说, 受现有班级结构与化学实验条件的影响, 其化学新教材理念的落实, 存在很大的阻力。比如, 在新教材中, 一些科学探究性知识的学习, 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仪器与药品的基础之上, 但是, 学校在这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好, 一些图表、图书、仪器等设备设施都难以解决, 这也严重阻碍了新教材的实际运用效果。
对于高中化学的新教材而言, 虽然它有很多的创新之处, 对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很有帮助,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对此, 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并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摘要:在高中化学的课改中,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的学习的积极转变。在高中化学的新教材中, 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作出结论, 为的就是让学生们自主去探究, 发现规律。本文主要是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困惑进行分析与思考,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教学困惑
参考文献
[1]吴翠丽.高中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2013 (02) .
[2]蒙江涛.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材中试验的变化[J].考试周刊.2012 (94) .
[3]胡立军.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中有关概念和理论的把握[J].凯里学院学报.2012 (06) .
【关键词】生物化学 双语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理论及相关技术涉及农学、食品、园艺、植物保护、土壤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林学、医学、药物学等各个领域。在我校培养的本科生中,需要修读生物化学课程的就有近40个专业之多。
21世纪既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更是信息化的世纪。新时代的到来,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大学要逐渐推广双语教学,明确要求各高校在10%左右的专业课中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将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最新的研究和应用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研究的课题。毫无疑问,应用双语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吸引学生努力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进展,也有助于使学生更快速地接触到国外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双语教学的方法,不断摸索经验,为继续完善双语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 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是生物领域的主体课程。要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生物化学课程有以下若干特点。
1)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抽象
生物化学主要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分子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等。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最重要基础学科。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密集,信息量大。有人认为生物化学的知识是个无底洞,其实这种比喻一点也不过分。由于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的本质,其研究范围涉及生命过程的所有环节。而生物分子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多变,反应机理复杂,内容抽象,多数人学习起来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使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产生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1]。
2)知识点交叉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生化物质的代谢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化物质多种多样,每种物质代谢均包括合成与降解。而降解和合成的途径各有不同的方式;任何一种代谢方式又由多个化学反应构成;每个化学反应都由一种特定的酶催化;每种特定的酶又有不同的同工酶分子形式;每种同工酶又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同工酶催化反应所要求的条件不同,其催化的机理各异。各种代谢反应又互相交叉,所有代谢反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分支点多,物质的相互转变体系复杂。如此等等,足以说明生化代谢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尽管如此错综复杂,生物体的各种代谢途径却是有条不紊的,各种代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
3)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实验方法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新纪元的到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生命科学推进到以核酸、蛋白质及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的分子生物学时代[3]。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领头学科之一,其知识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各种现代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迅速向各学科渗透,使生命学科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充满活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细胞学、遗传学、神经解剖学、医学、药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都与生物化学的众多研究成果紧密联系。可以说,生物化学的发展是生物学各领域发展的领头羊。
如此看来,高等学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是培养现代化生物科学人才的重要措施。
2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国内有识之士都纷纷强调在高等学校本科生部分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重点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尤为必要。
1)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世界上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项新技术产生。同样,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各种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研究手段不断涌现。我们要培养的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应当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随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随时掌握国际上的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最先进的研究手段。而这些新进展、新方法、新手段等信息大多来自英文的报道。世界上权威的生物化学期刊、书籍、网络信息、数据库等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语出版;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双语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和应用英文,掌握生物化学学科的英文术语,因而可提高学生阅读英文专业原著的兴趣,有利于其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深化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快速地接触国际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进展;可见,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
2)双语教学是促进学科教育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以信息、信息、知识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今时代,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日益频繁。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国际上有关院校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样,本科教育也要与国际上的教育接轨。我校每年都派出部分本科生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短期访问、交流和学习。其它国家的本科生也经常来我校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双语教学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进行教与学,一方面促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接收和理解学科最新的信息和核心理论,并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接受国际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从观念上和知识格局上融入了国际行列,从而使自己逐渐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优秀人才。
3)双语教学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英文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开展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还必须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与英语进行授课。要达到这种水准,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和挑战。面对这种压力,教师在扩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刻苦地提高个人的英语运用能力。压力就是动力。在上课中教师不断重复说专业词汇,在学生提问中不断使用英语。这种实践将使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样,教师在英语口语、阅读英文文献、提炼英文信息、撰写英文论文等教学和科研中就会得心应手。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英语水平,又能使教师快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方法探索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开展并非易事。几年来,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逐渐掌握了一些教学规律。
1)双语教材: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教材的。既然是双语,就必须具有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双语教学是在某一个专业的全体学生中实施的,而不是优选出几个精英学生来进行双语教学的。如果只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对于一些英语水平稍差的学生就不容易顺利阅读原著,不能正确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不能正确掌握基本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就会害了一些学生。相反,若只有中文教材,学生没有阅读英文原著的机会,专业外语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因此,我们采用了一本中文教材和一本英文原版教材。这样,在讲授每一章后,学生可以综合阅读中文和英文教材,对照参考,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2)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公认的。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预先将要讲授的内容做好课件,上课时通过电脑设备在课室中投影出来,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在黑板上书写速度慢、浪费时间、又打断教学思维的弊端。其次,多媒体教学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又不影响授课的连贯性。第三,在同等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传授的内容比传统教学方法传授的内容可增加三分之一以上的信息量。第四,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4,5]。第五,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是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备手段。
3)引进国外英文版图片:生物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图片。为了搞好双语教学,我们特地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一批生物化学的彩色英文版图片。这批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用英文标示。在教学中,每一章都采用相应的彩图,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加深了学生生化知识的英文语感。
4)引进英文动画视频:为了创造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国外有关院校引进了一批制作精美的动画片。这些动画片用英文原声解说,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英语的听力。配合每一章节的相应知识点,播放相应的英文动画片。清晰规范的英语讲解,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有关内容,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了。教学效果就成倍提高。
5)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在进行了双语教学以后,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即是部分试题使用中文,部分试题使用英文。其中纯英文题占总分20-30%。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试题比例是较合适的。
4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一些体会
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勇于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的体会有:
1)双语教学应在高年级进行: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因而应该在高年级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基础英语,此时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难于接受。在低年级强硬实施双语教学难于有好结果。因此,双语教学应该在三、四年级进行。
2)时间必须保证:双语教学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学习起来其难度要比单用中文教学大得多。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其学时数应该适当增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会越来越优越,双语教学这个新生事物必将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庆章,高学军.动物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与学习方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76-77.
[2] 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暨华大基因中心.“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4):339.
[3] 编者.21世纪的生命科学——邹承鲁教授访谈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1):3-5.
[4] 吴石今,罗锡平.《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3,2(9):36-38.
本阶段试验的任务是探讨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方案,进行了一年的试验探讨。经过与大班额的教学反复探讨比较,认识到小班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特点是:
一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
二是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班化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化学教学研究的特点】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07-05
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11-2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11-21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06-17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05-29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