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推荐10篇)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1

自查报告

**乡地处##县东南部,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940米,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人口1.6万。**乡现有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平戏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潭村1个,以及数十个文化遗产点,为我县文化遗产保存较多的乡之一。

多年来,我乡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措并举,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普查、征集、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使《文物保护法》得到切实有效贯彻执行,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文物保护法》执行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把文物保护纳入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投入一定的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文物事业,如2007年乡党委、政府从薄弱的财政中挤出1000多元资金修复了前塘村“举人旗杆”;乡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行政村巡视各文物点,并通过巡查及时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教育,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乡党委、政府将《文物保护法》纳入“四五”、“五五”普法活动中,要求干部、群众始终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学习新法中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养、修缮等规定同学习《建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二是将学习文物“法律责任”中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同学习《刑法》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三是将学习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保护的规定同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文物保护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了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同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在土地开发中始终把保护文物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在建设中,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进行严格审批。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有文物的土地建设中要避免破坏文物的做法。做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在于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文物法规宣传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不懈努力,全乡干部、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性明显提高。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在宣传《文物保护法》时主要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对各村、厂(场)领导干部的宣传。分管文物工作的领导和专业机构经常到各村、厂(场)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各级领导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加强了对施工单位的宣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三是加强了对乡民的宣传。我乡文物点主要分布在各行政村内,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为此,**乡把对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法》宣传作为重点,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的意义。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对促进我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多措并举,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根据我乡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在全乡建立了乡、村两级文物保护网络。一是充实文物管理人员,使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如:九峰寺、回村桥、溪里桥等文物都有专人专看,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我乡文物的安全;二是设臵了管理人员,由乡文化站站长、派出所所长担任文物监管员。三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乡的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并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目前全乡已有文物监管员8名,初步形成了以乡文化站为中心的辐射全乡范围的文物保护网。

(五)突出重点,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普查工作

全面做好文物普查、登记、征集等工作。近年来,我乡文物工作人员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深入各行政村、自然村,克服野外工作困难,对全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统计,并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掌握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说服群众自愿将手中的文物上缴或捐赠给文物保护部门,由于工作细致扎实,使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因我乡财政困难,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力度还不够,许多文物现在仍然在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服务,随时间流逝,风雨侵袭,文物多数一定程度受损。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2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县共登记文物点454处,有古祠堂、古民居、牌坊、楼阁、碑刻、字画等多种类型,在全县11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县级文保单位40处。此外,全县还有馆藏文物1000件(套)。

二、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能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历史风貌,有的居民把保护文物视为负担和阻碍,忽视文物传承文明、认知教育、发展经济的功能,随意损毁、改建、拆除、出售文物。据统计,近十几年中,我县损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中王桥(县保)、古窑址(省保),还有消失的古民居14幢。

(二)文物保护力量薄弱。县文物局与县博物馆合署办公,现有在职工作人员只有13人。不仅文保工作人员少,而且专业人员更少,也没有独立的执法队伍,文物保护队伍与文物大县、监管任务不相适应。

(四)分散文物保护难度大、隐患多。我县众多文物点中古民居占比高,古民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搞旅游开发,通过合理利用促进保护,而那些零散分布的古民居,其管理人因维修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失去保护积极性,甚至产生与政府抵触的情绪,以致少数古民居被用作堆放稻草等杂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五)部门配合也有待加强。在城乡建设审批环节文物部门参与不够,不少文物点周边不断出现超高、超密建筑,“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营造文物保护氛围。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宣传教育要做到点面结合,要重视运用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文保组织领导。要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调度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并完善古民居、古遗址、古桥亭等项保护规划,形成点线面、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建立县文物保护协调机构和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会商协调,在事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保单位修缮、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上以文物保护为先决条件,确保文物保护前置审批;健全县、乡(镇)、村文物保护网络组织,落实文物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配合,文旅、住建、公安、国土、市监、商务等单位要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

(三)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根据文物普查成果和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重点区域、重点村,按轻重缓急对全县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实行挂牌保护,并建立文物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创新保护方式,为每处文保单位定制“个性化”保护方案,实行“一处一策”、“一点一策”,加强保护的实效性。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强化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探索采用旅游公司租赁保护、“互联网+”方式,完善优化仁里村的 “淘宝众筹”办法。支持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制定文物保护乡规民约,夯实文物保护群众基础,大力推进民间文物保护。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3

市人大常委会: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了我市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情况的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环境保护法贯彻落实工作,对市政府环保重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并责成市环保局等部门,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意见,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切实加以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按照《宣城市2011—2013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教育,推进环保“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全民参与体系,大幅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

保护工作的意见》,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规划环评及跟踪环评,扎实开展省级工业园区及重点产业、水域、流域和区域环境评估。二是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认真贯彻落实《宣城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结合我市环境特点,坚决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和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充分发挥环评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不断加强执法监管。创新环境执法监管工作,采取联合执法、联动执法、移动执法等形式和晨检、夜查、互查、飞检等方式,重点做好涉重金属、化工、造纸等企业及化工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监管。深入开展环保“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对发现的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和严重的违法企业,函告地方政府实行交办或督办。

三、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

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升。加快《宣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宣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的报批和实施,全面巩固宁国、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市)成果,全力支持郎溪、旌德、泾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强化市区联动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加强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符合时序进度要求。

四、统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4

报告

县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县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

自查报告 市政府办: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景东县人民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源头预防,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应急科技水平,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按照《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自11月1日以来,贯彻实施《应对法》具体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第一,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于4月15日至16日组织开展了各乡、各部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共160余人参加的专题培训会,学习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知识要点,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使大家深入理解和把握了《应对法》的要求,增强了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提高了有效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第二,要求全县各乡、各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通过自学、专题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法律知识

考试等多种形式,组织好本乡、本部门、本系统的学习活动,学习务必结合实际、结合预案,以案说法,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应对法》,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本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依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单位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准确理解、熟悉掌握《应对法》,把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法律制度规定,做到依法规范、依法管理、依法处置。第三,结合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我县在报刊、电视、广播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围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法律条文和贯彻实施情况等,结合应急管理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等积极开展宣传报道,并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要求各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校和街道等基层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商场、车站、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通过宣传手册、宣传

画报、黑板报、宣传单、标语、条幅等形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广泛宣传《应对法》,做到《应对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达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目的,为《应对法》的施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将《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及普法力度,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建设日趋成熟

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工作,把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宣传和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当作政府工作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机构,统一安排部署各乡、各部门的贯彻实施工作,真正做到有办事机构,有办事人员。

我县最初于成立了景东彝族自治县人

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初步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为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工作,我县重新调整充实了委员会成员,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全体副县长任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及42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景东县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办,具体负责办理应急办相关的日常事务,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安排专人专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搞好全县各类应急预案的整理、修订和处理辖区内突发事件,督促各乡、各部门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工作职责,开展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明确各乡、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乡、本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乡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形成了级级定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

局。截至目前,我县的应急机构体系已初具雏形,县消防大队成立了应急抢险救援大队,13个乡和县有关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组建了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队伍。累计余人的应急后备力量与公安、消防、武警一起,成为了我县及时、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人员保障。

三、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完善了预案管理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全县各乡,各部门及时制定、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政府行文下发《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要求各乡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及相关单位做好应对法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对全县需要制定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进行清理:全县共需制定总体应急预案14个,专项应急预案17个,部门应急预案29个,社区应急预案3个;共需修订各类预案63个,其中38个只需修订,25个需要参照市部门应急预案制定。目前,已完成各类应急预案修订80个,其他正在修订或制定中,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规范了应急备案体系。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备案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备案制度和管理台帐,全面掌握县域内各乡、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查缺补漏,着重修订和完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乡村基层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了完善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和日常工作机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日常工作,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应急管理的日常化、长期化和规范化。

三是扎实了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各乡、各部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多次

必要而见成效的应急演练,以演练来检验预案是否科学,及时对预案做出修改和调整,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危机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提高公众的避险救助的实战能力,并进一步增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四是切实加强了应对法贯彻实施的督导。第一,对现行突发事件处置有关规定的清理完善工作,凡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一致的,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第二,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督导检查,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的落实,对不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依法予以纠正。第三,依法加强对有关行政机关贯彻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督促检查,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没有履行法定职责,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或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处置不当的,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其他相关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了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制度。在县政府办指导下,全县各乡、各部门逐步建立了应急管理综合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对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并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防灾减灾区划体系,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加强动态管理与检查监督,强化隐患排查,制定防范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二是加强了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县人民政府整合现有的信息汇总途径和传输渠道,以县电子政务网为依托,建立了一个高效统一、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信息传递平台,形成互联互通、覆盖全县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同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规范突发事件

信息报送的格式、内容及时限要求,督促乡和单位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为县人民政府及时掌控与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正确进行预测、预警、处置和救援提供了保障。

三是突发事件处置所需经费保障有力。结合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落实财政预算预备费,修订了《突发事件财政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储备金制度,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通过开展捐赠等活动,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四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在整合现有各类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消防特勤、通信医疗等方面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配备,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增加储备品种,完善储备设施,强化生产企业、运输部门的协议储备,提高备用生产能力,实现对各类应急物资的信息动态管理,确

保处置突发事件有充分的物资保障。县发改局、经济和商务局、供销社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是“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有序开展。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我县研究制定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大措施和指导意见,统一领导全县各乡、各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编制了《景东彝族自治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经县十四届人民政府第二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景东彝族自治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从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明确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纲领性文件。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下,我县积极推进和加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5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药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加强我市的药品监督管理,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的实施,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19日—2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咨询员,部分xx市、xx市人大代表组成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深入到部分镇、街道,通过实地检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贯彻实施《药品管理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根据此次执法检查的总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法律实施的成效

《药品管理法》自2015年修订实施以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人民用药安全这一中心,自觉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认真贯彻实施,全市药品市场秩序日趋规范,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逐步提升,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市共有涉药单位1669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包材生产企业1家,药品经营企业565家,药品使用单位1101家。

1.重视法律法规宣传,社会药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药品管理法》的学习宣传纳入“六五”、“七五”普法范畴。每年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药品安全宣传月(每年10月份)、“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五进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制作宣传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群众对《药品管理法》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设置专栏,刊发、播放监管信息,曝光典型案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抓好药品从业人员培训,相关部门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对全市药品从业人员开展轮训,有效提升了我市药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2.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群众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进一步增强对药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2014年(2月,成立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逐步构建起由公安机关牵头、各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打击药品领域犯罪工作新格局。2014年4月,市食药监局进一步扩大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编制,18个镇(街道、开发区)成立基层食药监所,从事药品监管人员从最初的32名增加至120名。2017年,投入420余万元招录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90名,充实到基层一线监管队伍,扩大了监管网络覆盖面,有效缓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药品市场发展逐步规范有序。一是严格药品许可审批制度,严把市场入口关。对药品零售企业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各药品生产经营机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审查和证后监管,促进我市医药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积极开展“规范化药房”创建活动,全市药房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到人”的要求,加强药品日常监督检查。强化药品抽检,通过严格制定药品抽检计划,逐年扩大抽检品类和批次等形式,近三年来共完成药品抽检309批次。三是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药品市场环境。三年来,开展药品专项执法检查35次、联合执法25次,查处违法案件126件,查扣、销毁不合格药品300余种,案件总值达87.5万元,侦办药品刑事案件20起,处罚24人。2015年3月,查获无证非法经营药品案,案值金额达135万元,创下了我市近年来打击药品犯罪最高记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对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工作、提升药品监管能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贯彻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学习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药品管理法》实施以来,市政府在贯彻实施中做了许多宣传教育工作,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宣传力度和效果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药品管理法》的宣传教育主要局限于药品监管和从药人员,广大群众对药品管理法的了解不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药品安全知识和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重视药品价格而忽视药品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使非法药品经销者有了可乘之机;特别是部分中老年群众,由于缺乏医药和法律常识,容易被一些虚假广告欺骗。

2.药品监管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通过执法检查发现我市基层监管队伍建设还不完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基层药品检查人员存在人员老化、药品专业人员短缺、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检查不到位、审查走过场、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执法监管硬件不足。由于基层监管队伍装备配备不足,因此检验检测、日常检查、风险监测等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较弱,同时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监管手段,导致日常监管不到位、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三是药品安全齐抓共管格局尚未全面形成。药品监管依赖于多个部门间的分工和协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多头管理,部门协调不够,衔接不力,效率不高,执法过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不到位等问题。四是涉药广告违法现象仍然存在。在药品广告管理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还不到位,药品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虚假广告误导群众问题。如广告内容缺乏真实性、夸大药品功能疗效、非药品冒充药品等,给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3.药品管理使用机制有待进一步严格。一是在购药方式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较大药品经营企业等能够严格履行药品采购程序,实现药品可溯源管理。而个体诊所、药店等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仍然存在着进药不规范现象。二是在药品使用上,很多零售药店处方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违规出售处方类药品现象;多数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存在门诊记录不规范、基本用药情况无记录等问题。三是在药品保管上,药品批发企业和医院基本上都有了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贮藏设施,但个别药库仍然存在无空调、窗帘、排气扇、地脚架及防虫装置等设施;多数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贮藏场所狭小,无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等设备,存在药品少、管理差、过期药品没有及时销毁等问题;部分药店仍然存在药品存放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药品储藏标准进行存放,储存室阳光直射、高温环境等容易导致合格药品变质失效,给群众用药带来安全隐患。

4.从药人员素质资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从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配备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而我市目前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具备法定条件的人员相对缺乏。近年来,我市药品经营店数量增加较多,直接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人员大多是各类卫校毕业生和经市药监局培训的非专业毕业生或乡村医生,没有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医药资格。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药品流通过程中,还存在挂靠、走票等违规行为,部分药店药品定价随意性较大,一些企业通过互联网、宣传册等发布虚假广告、销售假劣药品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药品经营管理不规范。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单体药店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处方审核人员必须是执业药师。由于目前我市执业药师短缺,许多药店注册执业药师不能长期在岗指导用药,部分药店存在聘证岗空问题,导致处方药的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三、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一是加强基层普法宣传。市政府要把《药品管理法》的宣传普及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法治思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把学习宣传的重点转向农村、社区,采取多种形式送法下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识假、打假、维权意识。二是强化从药人员教育。在普法宣传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药品主管部门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依法管药、依法售药和规范用药,切实把《药品管理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三是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完善举报制度,让群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形成人人自觉抵制和反对违反《药品管理法》行为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药品执法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要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日常监管、突击检查和跟踪检查力度,不断提高抽检比例,防止假劣药品流入市场,切实保证消费者用上放心药、有效药。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药品市场的监管,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规范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的药品进货渠道。二是发挥职能部门工作合力。要加强各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不断提高执法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监管力度、广度、深度,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严把药品质量和价格关。各职能部门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畅通举报、受理渠道,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努力消除药品市场存在的盲点和空白点。三是加大查处力度。在加强日常检查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突击检查力度,对非法制造、批发、经营假劣药品及违规高价售药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大力整治户外、商铺和媒体发布的虚假药品、保健品广告,严格审批,动态监控,及时查处。四是严格规范医药机构。继续加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规范药房”建设工作力度,实行关口前移,严把初审关,对已通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经营企业和获得“规范药房”称号的医疗机构进行跟踪监管,防止滑坡;

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单位要进行彻底清理和整顿,切实维护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要加大对零售药店执业药师实时在岗及处方药销售的管理和整治力度,规范医保卡的使用行为,确保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规范有序。

3.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队伍建设。一是增加专业人才招聘数量。每年新招聘人员要加大药品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充实药品监管执法队伍,优化专业结构。二是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继续加强对执法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的药品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三是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要保持各镇街监管所人员相对稳定,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药品监管上,有效提升基层监管效率和水平,确保监管无盲区、药品安全有保证。

4.进一步严格从药人员素质要求。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要加强对药品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药品经营服务水平,逐步解决全市目前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具备法定条件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际问题。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设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和黑名单制度,保护守法企业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药品领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三是规范经营自律行为。医疗制度改革后,群众在药店购买药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药品经营单位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走积极健康的经营发展之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6

情况的检查报告

州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主任 后丽菠

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州人大常委会刘竹芬副主任、李金旺副主任分别带领检查组于4月初对州残联和个旧、开远、蒙自、建水、石屏、屏边等6县市2008—2012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主要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重点检查了政府主导和高层协调作用发挥情况,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测算,我州共有各类残疾人271862人,占全州常住人口的6.26%。其中:城镇残疾人45945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6.9%;农村残疾人225917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3.1%。五年来,州人民政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以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以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和增强残疾人自强意识为动力,整体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其主要工作措施和执法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高层协调作用,残疾人事业总体平稳发展。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河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红河州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纲要(2011—2020)》等系列文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为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有效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州、县市残工委充分发挥高层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州残疾人事业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残工委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康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着力构建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村)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康复服务工作机制,为残疾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康复服务。五年来,全州共有55540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与服务。2010年,个旧市被国家民政部、国家卫生部、中国残联命名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目前,开远市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开远市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各类专业医疗技术人员、专兼职康复员组成的康复工作队伍,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创造了条件。

(三)残疾人教育稳步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教育部门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大力推广随班就读,积极发展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接受义务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减免教科书费、杂费,全州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4.3%。五年来,全州共筹集资金334.66万元,7927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

(四)多形式强化就业培训,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改善。针对城区、乡镇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残疾人就业培训。依法推进全州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巩固集中就业,指导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州完成城镇残疾人三项就业3755名,残疾人就业率明显提高。

(五)多举措开展扶贫工作,残疾人生活明显改善。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扶贫、建设等部门在实施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抗震安居房改造等项目时,对残疾人给予优先照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持和救助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庭院硬化美化、家庭无障碍建设,发展种养殖业,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实施安居工程和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中,共投入资金2647万元,2406户农村残疾人住房得到改善。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养老保险方面,帮助5084名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42007名。在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2313人,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01248人。在社会救助方面,对56646名城乡残疾人实施了医疗救助,将8288名城镇残疾人和35688名农村残疾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将23055名残疾人纳入

了临时困难生活救济。积极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开远市在全省率先建成“阳光托养康复中心”、“阳光家园日间照料站”,在州内首家成立乐白道和灵泉办事处“居家托养服务站”,探索了全省残疾人寄宿制托养、居家托养、日间照料服务的新模式,在国内产生了影响。

二、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情况看,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当前,残疾人仍是全州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困群体。在全州27万多残疾人中,贫困人口有13.5万多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0%,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保障全州残疾人基本生活任重道远。

(二)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州多数地方的社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目前每年能够得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仅为1.1万多人,只占残疾人总数的4%左右。由于康复机构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满足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加之多数残疾人较为贫困,全州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贫困残疾人看病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一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84.3%,远低于全州健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9%以上的水平。全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少年高中以上教育仍是空白。二是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存在不少问题,随班就读教师普遍缺乏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特殊教育学校及师资配置不足。全州仅有州(建水)、弥勒、元阳3所特殊教育学校。由于特殊教育资源不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较低,最终导致大部分残疾青壮年均为文盲、半文盲。

(四)残疾人就业有关法律规定未能全面落实到位。残疾人就业率低,失业率高,就业不稳定。在已就业的残疾人中,虚假就业、同工不同酬、强迫劳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单位本来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但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市场竞争和有关政策调整的影响,各县市福利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呈不断减少趋势。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和使用方面,有少数用人单位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五)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提高。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农村残疾人低保覆盖面相比城镇窄。农村重度残疾人因自身身体原因,丧失劳动力后需要依靠家人照顾扶养。因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必然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因残致贫现象的发生。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受指标限制,相当一部分处于低保边缘的残疾人难以纳入保障范围。由于县市财政困难,经费投入仍然较少,难以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要强化预防工作,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重点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继续推进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残疾人扶持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建立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继续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提升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财力和基金承受能力,适当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康复项目。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卫生室的康复服务功能,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使残疾人能够就近、方便地接受康复服务。要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康复人才队伍,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提供专业人才保障。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开远市托养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照护、托养服务。

(四)加强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教育是残疾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探索实践,认真解决残疾幼儿入园难、残疾少年上高中难的问题。建议在州特校设立智障儿童特殊教育试点班,今年秋季开始招生,为适龄智障儿童就学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要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鼓励特教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弥补特教学校自身条件不足,不断拓宽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渠道。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教津贴,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要切实采取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大力开展适合市场需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通过开发适宜残疾人就业岗位等措施,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

XX镇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 篇7

情况简介

(2011年8月10日)

近年来,XX镇切实加强了污染防治,严格实施环境监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圩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镇水利部门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调配,有计划地安排重点河道清淤工程、城建部门扎实加强水上交通污染控制及管理。农办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010年底,十都镇成功创建了省级生态乡镇,车溪村、密花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也顺利通过验收。现将我镇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认真落实“一把手”主要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环保管理网络。将环保工作纳入对各村和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与村级收入、评先评优挂钩。在强化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镇属部门履行环保工作职能的监督,确保在环保工作中既不“越位”,更不“缺位”。

(二)广泛宣传,严格执法,努力提高环保工作成效

强化宣传,舆论引导,着力营造环保工作良好氛围。全力构

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环保宣传体系,环保宣教工作真正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注重媒体宣传。在XX市政府网站常年开辟“名乡古镇”专栏,及时推介我镇环保工作中的亮点,同时,结合环境整治专项工作,在镇区和各村张贴了标语、制作了宣传栏,驻村干部和村主干上门上户发放《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广大村民知晓《环保法》内容和意义,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二是强化纪念日宣传。我镇积极利用“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同时将每年的6月份作为环保宣传月。三是创新常规宣传。围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和环保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入户等中心工作,不断更新环保墙体标语、灯箱、公益广告牌。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

1、预防为主,严格把关,立足源头控制污染。新建项目审批过程中实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确处理好招商与选商、开发与保护、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力引进产业生态链长、产品关联度大、能够达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并同步引进先进的治污工艺和技术,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得不偿失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2、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全面构筑经济发展的良性竞争平台。近几年,按照环境执法“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三化”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是配合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小组对太坪紫鑫矿业、黄上萤石矿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去年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本镇的稀土矿及时关闭并对业主进行严肃教育。规范河道沙场的开采秩序,禁采区的坚决关闭并防止反弹,可采区的予以规范。二是突出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于2010年完成了省市示范乡镇自来水厂的建设,供水覆盖范围延伸至四个行政村和2所学校,供水人口2810人。今年我镇又对各镇100多口饮用水井开始进行水质监测,着手实施全面整治,确保让人民真正喝上干净、放心的水。三是突出烟尘污染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区域内炉、窑、灶的监管。2009年取缔关停了坪寨运达玻纤有限公司,引导燃煤烟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洋岐铁合金厂探索改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使用清洁能源。四是突出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去年来,重点对集镇马路市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进行专项整治,在三天内拆除乱搭乱建的简易房屋和摊位窝棚50余处,长达1500余米的坪寨路摆了10多年的马路市场彻底消失,目前基本做到划行归市、交通畅通。五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加环境容量、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先后投入近6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在公路和河道沿线建成42个垃圾池,在镇区增设大垃圾桶10个,发放入户小垃圾桶100个。全镇共建设农村节能沼气池500多口。规范垃圾堆放和转运处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投资14万元绿化桃源大道,共植香樟树640株,全力推进了城镇建设再提质,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立足长远,优化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建设。按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产出高效化的要求,我们着力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超市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我镇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1个。目前正在创建国

家级生态乡镇。着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去年鼓励新建并成功推介了目前全县最大的农家乐——密花生态园,以点带面,掀起了全镇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潮,短短一年间,在南流、皮坑、青石+岗等村新增生态农家乐20余家。结合“美丽炎陵、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三清四改”,努力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同步治理,做到”六个看不见”,努力构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

二是少数企业治污不到位。

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不彻底。

四是环保的投入不足。

三、今后打算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继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地开展各类活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镇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将严把审批关,立足源头控制污染。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新建项目污染防治设施落实到位。

3、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查纠力度。加大督查频次和力度,要敢于执法、严于执法,维护环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8

根据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检查食品安全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川人办发“2010”63号)文件精神和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现就我市2009年以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食安委有关部门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食品安全整顿为切入点,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为抓手,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年无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较好成绩。

——政府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9年初,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上,对我市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3月,市政协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这一民生‚热点‛问题召开了对口协调会,要求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全市食品安全。6月,市食安委召开了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座谈会,特邀有关专家就《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宗旨、目的和调整范围、基本原则、新法的亮点做了辅导讲座。9月,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率领部分人大代表,对我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视察,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

——落实责任,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食安委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责任落实,积极开展组织协调工作,针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全年共组织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1次,联络员会议15次;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及夏季食品安全监管等专题会议14次;承办市政协召开食品安全问题对口协调会1次,攀枝花市健康城市食品安全与健康市场研讨会1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各部门也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本部门的总体安排,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为全力推进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整治成果,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序推进。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市食安委按照全年工作目标,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整治工作以面粉、大米、猪肉、蔬菜、水果、食用油、儿童食品、奶制品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为重点产品;以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重点环节;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以及舆论监督等手段,用市场准入办法来严格控制,采取科技、质量、标准等手段抓好治理。截止目前,市食安委会积极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两会‛、‚中高考‛等重点时段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还结合我市实际,开展了春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乳制品专项整治、食用油专项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学校食堂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经过整治,有力地规范了全市食品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市粮油、糕点、餐饮用具、饮用水、肉制品主要品种监测指标良好,全市无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开展了对我市食用油安全状况的调研工作,确保了食品市场安全稳定。

(二)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食品安全法》实施的一年来,为使食品安全意识深入民心,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食品安全宣教力度,为保障食品安全筑起了更为严密的制度屏障。

——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6月1日上午,市食安委办组织市农牧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单位在市中心广场举行了以‚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营造食品安全‘大宣传’氛围‛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职能部门通过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现场展示假冒伪劣食品,向消费者传授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了食品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此次宣传活动中,共散发各种宣传材料10000多份,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册200多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近1000人次。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市食安委各监管部门在宣传月期间以市电视台、报刊、攀枝花市食品安全信息网为平台,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不同对象,采取发放宣传资料、设臵街头宣传栏、挂图、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并通过平时监督检查逐户宣传,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设立咨询台讲解宣传,组织伪劣食品展览宣传等方式,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识假辩劣能力,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加强管理相对人的培训教育工作,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各监管部门重点抓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及上岗全过程的法律知识教育,根据管理相对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教育,使《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与管理环节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教育企业牢固树立守法经营和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切实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依法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水平。质监部门深入企业对辖区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科学规范生产、依法诚信经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强化了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工商部门在6月份和9月份举办了两期大型的《食品安全法》专题讲座和相关知识培训,组织集中学习达41场次,举办知识竞赛2场次、培训班15期、专题讲座8场次,在各类媒体上宣传10次,发放宣传资料27420份。卫生部门采取大型餐饮业主集中培训和责任监督员分片组织业主培训的方式,对全市餐饮从业者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教育,共举办《食品安全法》培训学习班66班次,培训人员4811人次,增强了餐饮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效果明显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市食安委各有关部门面临机构和职能的调整,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要求和我市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市食安委认真落实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确保各个环节的连续性、有效性。

——狠抓源头治理,食品源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市农牧部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并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和省质监局组织的‚双认证‛复审,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技术地方标准,截止去年底,颁布了88个农业地方生产标准,修订74个农业地方生产标准,确保了全市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的监测,今年以来,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从过去的70%提高到95%以上;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疾病的免疫力度,使全市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面达到100%,有力有序地推进全市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步伐。

——加大市场准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市质监部门以‚区县为主,划分区域,明确责任,市级督查,严格奖惩‛的监管责任模式,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五定‛(即: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着力解决食品生产环节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顿工作,对全市244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签订《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质量安全承诺书》,要求将食品中添加物质的种类、用途、用量等情况向各区县质监局备案,并对备案的真实性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验工作,2009年共安排了633个批次的食品及相关产品监督检验,批次合格率为95.39%,较2008年的89.53%提高5.86个百分点;编制了新的《食品生产单位巡查记录》,开发了《攀枝花市食品加工单位档案管理系统》,积极开展对食品生产单位的巡查走访工作,逐步引导企业提高食品生产和安全管理能力。

——规范经营行为,食品流通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市工商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全面落实,逐步形成了准入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和维权体系等监管机制,实现了自我监管、精确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有机结合,使全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认真组织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乳制品市场检查、节日市场整治、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检查、校园周边食品市场检查等一系列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假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从2009年至今,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进行了多达82400户次的检查,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个,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96件,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食品4311公斤,货值金额达17万余元,确保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强化监管,切实保障全市肉品酒品质量安全。市商务局结合行业特点,整合原主城区11个手工屠宰场,使全市主城区生猪定点屠宰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显著增强;在肉类食品市场推行认证制度,与定点屠宰场签订猪肉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状,督促定点屠宰场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情况,定点检查定点屠宰场台帐,严查猪肉上市前的“两章两证”,严把屠宰环节关口,有效地杜绝了问题猪肉流入市场。加强酒类消费市场监管,全面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可溯源制度,积极开展‚放心酒经营店‛工作,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2009年,共查获茅台、五粮液、芝华士、黑牌等假冒酒516瓶,确保市民喝上‚放心酒‛。

——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食品餐饮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卫生部门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餐饮业的‚三改‛工程,即‚液‛改‚电‛、‚前‛改‚后‛、‚煤‛改‚气‛工程,进一步规范了全市餐饮店厨房的功能分区和食品的加工流程,完善了餐具消毒及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使餐饮业的基本卫生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强化预防性卫生审查,对新、改、扩建的餐饮单位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关,使食品卫生源头的卫生条件有了良好的保证,有效提升了全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有效载体,以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为重要手段,按照‚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的工作要求,在餐饮业中全面实施了餐饮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截止2009年底,全市餐饮业3558户,100%纳入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98%已进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级。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更加明晰,体系更加完善,机制更加科学。但是,我们还看到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食品安全法》宣传与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法律原文学习宣传的多,学习领会不深、不细;宣传手段与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等。

(二)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还比较多。比如一些种植养殖基地农药兽药使用不规范,休药期制度执行还不到位;一些食品生产加工的设施设备简陋、产品标准缺失、检验能力不足;一些食品经营企业索证索票、进货台帐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食品市场安全水平较低;一些学校、建筑工地食堂卫生条件差,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等。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和环节的监管还存在监管的“空白地带”。分段监管体制造成的监管空白、监管盲区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实现无缝衔接的难度增大。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食品摊贩、小作坊管理办法还没有制定出台。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亟待建立完善,检验检测能力亟待加强等等。

(四)执法经费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中,普遍遇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投入与实际需要差别较大等等。

(五)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法实施,食品监管体制调整后,监管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四、整改措施与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法》重要性的认识。各县(区)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食品安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这一重大的民生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鉴于《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颁布的一部新法律,要把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作为长期工作抓紧抓好,可以将《食品安全法》纳入全民普法的主要内容,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切实提高全社会各阶层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进一步健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一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要随着我市对全市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不断明晰,积极主动、及时做出调整,力争实现高效监管。二是强化区域年度监管检测计划管理,提高统筹监管效能。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社区层面监督能力的建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小餐馆、小食品店、夜市、流动摊贩的监管。四是进一步推进食品经营单位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等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公示、退市、销毁制度。

(四)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力度。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是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安排部署的一项长达两年的重要工作。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整顿工作的领导,规范信息报告和发布,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及时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着力加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并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将食品安全大检查大督查和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五)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当优化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

文物专项资金自查报告 篇9

近日,省文物局指导全省各地州市完成了20PC―20PC年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自查工作。此次自查的主要内容为20PC―20PC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各地州市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资金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经过自查,张家界市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较好,符合国家和省各项规定,未发现违规挪用专项补助资金、违规计划外列支、虚报开支、超预算等违规情况。

20PC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张家界市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138万元,到20PC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4509万元。文物保护经费大幅增加极大的推动了该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张家界共开展了馆藏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和石堰坪古建筑群、普光禅寺古建筑群、骑龙岗古墓群、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等1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文物保护项目,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自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部分文物保护项目进展缓慢,致使专项资金长期闲置,造成一定浪费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和文物保护项目的检查督促力度,确保工程顺利开展,资金使用到位,全民能够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查报告 篇10

(1992年11月27日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7月12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2010年11月1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五年以上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

华侨、归侨去世或者华侨身份改变后,其国内眷属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不变。

依法与华侨、归侨及其子女解除婚姻关系,或者与华侨、归侨解除扶养关系的,其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丧失。

第三条 归侨身份由市人民政府侨务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府侨务部门)确认,并发给《上海市归侨证》。

侨眷身份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侨务部门(以下简称区、县政府侨务部门)确认。同华侨、归侨有五年以上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其侨眷身份由区、县政府侨务部门根据公证机关出具的扶养公证审核认定。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工作。

市和区、县政府侨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侨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工作,并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归侨、侨眷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工作,并明确相应的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归侨、侨眷的特点,依托社区服务网络,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归侨、侨眷做好服务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侨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第六条 归侨、侨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归侨、侨眷不得歧视。

国家和本市根据归侨、侨眷的特点,对归侨、侨眷所作的适当照顾的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切实贯彻执行。第七条 对经批准回本市定居的华侨,本市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属本市紧缺人才的,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办理。

第八条 户籍在本市的归侨、归侨子女或者华侨子女,其户籍在其他省市的配偶要求来本市落户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优先办理户籍。

第九条 各级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侨联)代表归侨、侨眷的利益,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反映归侨、侨眷的合理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归侨、侨眷有权依法申请成立其他社会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进行适合归侨、侨眷需要的合法的社会活动。

归侨、侨眷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受法律保护。第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归侨人数较多的区、县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各级侨联可以依法推荐归侨代表候选人。

区、县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本市的华侨,可以在本市原籍地或者出国前居住地依法参加选举。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归侨、侨眷应当给予救济。

对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归侨和经市政府侨务部门和市民政部门审核认定的无业早期归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保障其基本生活,并给予优惠。本市鼓励各类慈善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对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给予扶助。

第十二条 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归侨、侨眷,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本市应当确保离休、退休的归侨、侨眷的养老金和早期归侨退休生活津贴按时足额发放。

在本市就业的华侨,其社会保险的登记、缴费、申领、中止、终止、支付、清算等,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归侨、侨眷的生产、就业提供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与服务。

第十四条 本市鼓励归侨、侨眷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支持他们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其境外亲友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归侨、侨眷及其境外亲友投资兴办的企业的需要,在政策咨询、资金扶持、信息需求等方面提供服务,协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归侨、侨眷、华侨以及其他境外学有所长人员的人才资源优势,鼓励他们在本市创业发展,或者以其他方式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归侨在本市工作一年以上并从事专业工作的,可以参加本专业职称资格评定,其在境外的本专业工作年限和成果,可以作为本专业职称资格评定的依据。对在本市工作的华侨以及其他境外学有所长的人员,有关部门应当在创业扶持、配偶就业、子女就读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归侨、侨眷在本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公益事业项目的权属、用途、名称不得随意更改。

归侨、侨眷及其境外亲友投资兴办的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或者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归侨、侨眷境外亲友捐赠的物资用于国内公益事业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对介绍境外亲友、社团、企业捐赠款物用于公益事业的归侨、侨眷,有关部门依法给予鼓励和表彰。

第十七条 归侨、侨眷在本市的私有房屋,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坏,不得非法征收、征用、拆迁。

历史遗留的归侨、侨眷私房问题,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对归侨、侨眷落实私房政策后代为经租的房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第十八条 征收、征用或者拆迁归侨、侨眷在本市的私有房屋或者承租的公有居住房屋,征收人、征用人或者拆迁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房屋征收、征用和拆迁的规定,告知房屋所有人或者承租人,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安置。征收、征用或者拆迁归侨、侨眷企业的合法经营场所,征收人、征用人或者拆迁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合理的补偿安置,企业需要继续经营的,应当提供帮助。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租用归侨、侨眷在本市的私有房屋,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租赁手续。租赁合同终止时,承租人应当将房屋退还出租房屋的归侨、侨眷。

承租人违反租赁合同或者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出租房屋的归侨、侨眷有权解除租赁合同,收回房屋使用权。

第二十条 归侨、侨眷的侨汇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吞、冒领、截留和克扣,不得强行索取、借贷或者限制其应当享有的权益。

第二十一条 归侨、侨眷需要赴境外处分财产或者接受遗产、遗赠、赠与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归侨、侨眷的请求提供必要的协助。

归侨、侨眷从境外取回本人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二条 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和华侨在国内的子女报考国家举办的非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华侨子女来本市就读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视同本地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就读本市普通高校的华侨学生,按本地学生收费标准收取学费。

本市侨务、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侨子女中的教育、弘扬与交流,并在政策、资金上支持和鼓励学校、社区等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相关活动。

第二十三条 归侨、侨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开拆、毁弃、隐匿、盗窃和扣压归侨、侨眷的邮件。归侨、侨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邮政或者其它承运部门应当依法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 归侨、侨眷因私申请出境,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办理手续。

归侨、侨眷因境外直系亲属或者兄弟姐妹病危、死亡或者限期处理境外财产等特殊情况急需出境的,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有效证明优先办理。

第二十五条 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父母、配偶,归侨职工在其父母死亡后出境探望兄弟姐妹或者其定居境外的父母死亡后出境探望子女,探亲假期和工资、旅费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所在单位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离休、退休、退职的归侨、侨眷获准出境定居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的离休、退休、退职待遇不变。其养老金可以委托他人领取,但需每年向原单位或者负责支付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由我国驻其所在国外交(领事)机构或者所在国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本人生存证明文件。出境定居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临时回本市就医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医疗待遇。第二十七条 不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归侨、侨眷职工获准出境定居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对于本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归侨、侨眷职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向其本人支付一次性离职费;归侨、侨眷职工获准出境定居后,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的处理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归侨、侨眷获准出境定居,出境前依法参加本市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归侨、侨眷出境探亲或者定居的,按照规定可以兑换外汇;出境定居的,其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离职费,可以按照规定兑换外汇汇出或者携带出境。

第二十九条 归侨、侨眷全家出境定居,需要保留原承租的公有居住房屋,而且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允许继续保持租赁关系的,房屋管理部门应当为其办理相应的手续。

第三十条 归侨、侨眷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归侨、侨眷在获得前往国家(地区)入境签证前,所在工作单位或者学校不得因申请出境而对其免职、辞退、解除劳动关系、停发工资或者责令退学,并且不得收取保证金、抵押金。

第三十二条 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有经济困难的归侨、侨眷,本市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级侨联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三十三条 侵害归侨、侨眷合法权益,造成归侨、侨眷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以及外籍华人居住在本市具有中国国籍的眷属,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下一篇:清远市2010年-2011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