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论文(通用9篇)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摘要:析了面对公众如何决策。小城镇决策必须尊重民众意愿,公共参与是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基于这些认识,论文提出了要建立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将公共参与行为法制化和制度化,从而促进基层乡镇政府“善治”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
小城镇决策过程是政府履行职能、完成对社会治理的过程,随着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理论有新的变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变革,政府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小城镇政府,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因其自身的特点——基层,她的能力如何,能力如何得以体现,直接关乎政治体制稳定发展和合法性的存在,同时影响政府体系合法性基础,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些,促使政府思考是继续延续传统的决策体制,还是革新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决策体系其效能如何,其相对应的决策成本——收益是否符合现时代人们对政府作为的要求等等,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变革,因此,小城镇政府决策应有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地决策要求积极推动公共参与,因此政府在决策时要积极推进公共参与,建立健全科学的、合法的公共参与机制,以此对政府决策献计谏言,同时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彰显公共利益优先的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
一、小城镇的决策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城镇的发展和未来。失败的决
策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正视客观实际,不尊重科学的盲目决策,致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从深层次看,公共利益和民主科学决策观念的缺失是其失败决策的原因,而因决策而发展良好的乡镇是因为他们在决策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公众和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促使他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小城镇决策是小城镇政府遵循区域发展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条例、条令,充分考量本地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政治条件以及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的基础上,科学、合法作出符合本地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或发布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决定政令等。它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发展性。小城镇是中国政治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单位,也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低单元,也是县域经济或以上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镇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人口等环境,这些都是决定小城镇决策走向的关键因素。(2)直接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小城镇是中国经济、政治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社会基本单元村社、社区的直接统治、管理的政府,她的每一决策直接面对处于社会基层的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小城镇决策的好坏、优劣、合法与否、科学与否,将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质询,这也就可能导致公共的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二、面对公众小城镇政府如何决策
乡镇政府不仅要应对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同时,也要应对日益突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有组织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当前,小城镇政府决策应考虑以下问题:第一,面对群体性群众危机,政府决策是否正确关乎事件的后果,要求政府以极大的政治智慧解决问题;第二,基层制度性的公共参与渠道缺乏,导致民意无处可疏,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第三,在农民税赋减少,而政府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寻求新的渠道和机制,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良性发展。(1)必须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指决策者依照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技术、现代的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进行科学化民主决断,它包括三个环节:确定目标、拟定可能方案和方案优选。要实现科学决策,所有要素最终的归结是体制因素,也就是民主对决策的影响,也就是要求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最后落实到法制化。在小城镇的发展中,要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必须科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从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实
际情况出发,小城镇决策应遵循如下4项程序:a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乡镇政府的调查研究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调查研究方式,即直接联系调查对象,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直接同群众商谈问题。从而详细、真切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熟悉乡情民情。b专家论证,可行性分析。c群众评议,权衡利弊。在被选方案面前,乡镇政府领导者就要做出选择和决断, 这是决策的关键。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征询意见的范围,使更多的专家与群众参加评议,评估备选方案的效能价值、后果及其影响、利与弊等。扩大决策的民主参与,增强决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d跟踪实施,信息反馈。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调查,掌握实施情况。乡镇领导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方案实施中的困难,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征询实施部门的主管、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与控制,并迅速对原决策方案做出修改,确保决策目标能实现。(2)人本决策
小城镇建设涉及到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与民众有切身利益关系,如:土地征用、户籍改革、经济开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决策更应考虑公众的正义诉求。决策要体现公众的合理、合法、科学的诉求,也就是要进行人本决策。小城镇决策要切实体现人本原则,这是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小城镇的决策要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人本决策的原则,而保证这些得以贯彻的关键环节就是推行决策过程民主化、公开化,就是要建立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机制。
三、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
(一)公共参与理念和目标选择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公众因公共利益需要以一种合法的渠道通过公众集体或集体代表参与到政府的决策、施政等广泛的行政行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治理精神,本质上要求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行为处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中,具有以下特点:(1)公众主体性。公共参与的主体是公众或其委托的代表,公众主体性赋予公众的普遍知情权和监督权,其行使的参与行为在于确保普遍利益不受损害。
(2)公益性。公共参与要调整的是公共利益,或是涉及区域内大部分民众或实体的利益,因个私利益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参与关系不是公共参与。(3)合法性。合法性是公众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政府或者说决策者与民众本身不在一对等的地位上,政府往往忽视公众存在,由此而造成的不合法但合理的参与过错不在公众。而政府和公众都是希望公共参与处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内,在合法 的渠道下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或接受公众的参与。(4)客体确定性。公共参与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等外部行政行为,对于政府内部行政行为,即政府内部的奖惩、升迁等不具约束力,或者说公共参与不调整内部行政行为。(5)形式多样性。公共参与的形式、渠道是多样,有政府主动,如: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召开代表大会等,也有公众主动的:投票、选举、上访等。
(2)公共参与的模式选择
目前,决策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变革和政府价值取向革新为公共参与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和渠道。在一项调查中总结了公共参与的19种模式:申诉和建议计划、服务满意调查,民意测验、互联网、投票、社区计划/需求分析、市民座谈、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介入、质询会议、问卷调查、公开会议、市民评审、焦点组织、走访、服务工作者讨论会、问题讨论会、利益分配论坛、区域/邻里讨论会、服务管理者论坛。在一个法制健全和政府效能高的体制下,这些模式的应用能够促使政府决策时考虑并接纳民众的建设性意见,因为忽视公共参与行为的合理、合法性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我国的情况是民众对政府的预期是“不变坏”,而不是政府效能的提高,因此民众参与的主动性较差,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体制,公共参与水平较低,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变革,和民众理性预期的提高,民众对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热情逐步提高,从现实看,放开较高行政级别政府的决策参与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这类政府决策的刚性较小,而基层乡镇政府实施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具有现实性,从我国小城镇决策特点看,发展公共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但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了公共参与模式的多样化和效能的实现。目前,从全国各地乡镇实践看,公共参与的模式主要有:听证会、协调会、吹风会、网上调查、网上征求意见(有条件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热线电话、信箱、上访、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投票表决、公民选举、蹲点了解情况等。这些形式中,有的是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的,如公民选举、听证会、上访等,也是有法律保障的,一旦走这些程式,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公众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的,否则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而其他的参与形式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文规定,因此选择这些形式,参与的程序是不定的,公众提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法律没有规定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因此可以说这些形式是非法律强制的公共参与形式,政府听取亦可,不听取也可,而这些形式大多数是政府主动要求公众参与的行为,政府主要用以听取民声,疏导民意的。因此,建立相应的公共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这种机制在于保证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疏导民众的理性预期,以及公共参与过程公众合理合法的意见得以采纳,促使决策者作出合法科学的决策,同时保证公共参与的价值得到体现,原则得到遵循。
四、小城镇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1)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行乡镇机构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农村耕地、建设用地、绿化用地整理,大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社会治安交通综合治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广大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任一项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特别地,在小城镇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都直接关乎群众的生活。从小城镇建设中反馈的情况看,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有些决策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因素,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损害群众利益。因此,能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对于小城镇的决策怎样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呢?如何保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谁对最终决策负责,谁又能对决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的非天然公益要求适当制度安排去约束其行为,建立一种制度性公共参与,一则可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不受合法的非法的侵害,二则可以促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三则,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四则,有利于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参与行为贯穿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不仅是政府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也有民众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它所体现的是民众理性和政府对民众意愿的重视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切,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决策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公众的主动要求和对切身利益的关注,而要求参与到政府的一些决策行为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监督,是由下而上的诉求,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够有效的实施公共参与,政府对此认可度比较低,这种非体制性的参与并不能得到预期收益,目前,公共参与渠道的渠道缺乏或不畅通造成许多民众与基层政府的冲突性,民众的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政府忽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的矛盾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美国能源部政府和公共事务发表的《如何设计
公共参与计划》认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计划包含三个阶段:决策分析、公共参与计划、实施计划,而决策分析包括:①解析为什么要作出如此的决策,②详细说明制定决策的步骤及日程安排,③决定是否需要公众参与,为得是什么目的;公共参与计划包括:①向公众详细说明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②确定利害关析——内在的和外部,③确定过程中每一步要用到的方法,考虑不同群体的需要④整合整个计划中的方法;实施计划包括如何提高公共参与的主动性。当前,公共参与制度化及法制化是有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顺应政府“治道”变革和适应政府“善治”要求。公共参与机制是促进政府良好决策的制度安排,也是预防、化解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保障群众利益的制度设计,就是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通过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渠道就政府政策、行政决策、行政问题的解决等等行政外部行为进行的协商、协调机制。针对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共参与实践,对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作如下描述:既然是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必须解决为什么而参与、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等问题。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参与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决策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内含公共参与过程,也就是决策过程中有几个公共参与系统组成,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输入,而参与的结果是一种输出,在这个系统中,还包括传递函数、反馈函数,传递函数将系统中各个结构、功能、相互关系有机整合,是处理公共参与的核心,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反馈函数包括机制内的反馈,也包括机制外的反馈,内外界因素对输出结果也即决策的反映,传递到公众,而后通过公共参与对决策进行修正。同时,公共参与机制既然是一种机制,其主体、客体、调整对象是有机整体,其顺利和良性运行需要动力、协调和推进机制等,一方面要求决策者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法律应该政府决策作法律上的约束,这是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有效性和良性运行的关键,不仅要求参与过程、程序的法制化,也要求公共参与行为的制度化。(2)当前建立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赋予民众参与的对等权利。(1)提高民众的法律认识,这对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也起到促进、监督和约束作用;(2)信息公开,保证决策信息能够得到传达和赋予公众的一般知情权和质疑权。法律赋予民众有知情权。政府应尽可能公开一些政务信息,使民众对政府决策、动态有所了解,这实质上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3)尊重民众的意愿和参与诉求。第二、立法为公共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公共参与行为的法制化是公共参与机制运行的根本保障,没有法律法规等给予的保护和对政府的约束、监督,不利于公共参与的发展,也很难体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影响政府施政能力,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第三、提高政府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识。法律创制意义在于能够被毫无保留地贯彻执行。政府也以实现公众的最大利益为诉求,重视公众的意志。政府应以民本思想为指导,依法、积极、主动地就有关问题与民众磋商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凸现无疑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近年来,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政府面临强大的压力,乡镇政府能否解决好,关乎改革成败和我国现代化事业。我国政府正处于一种复杂的改革条件面前,随着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将暴露,这使得政府决策变的更加复杂和困难,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变革和改革的条件下顺利实现政府的职能。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作用突现,面对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理论变革,政府决策无法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发展和公众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诉求。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将现代的科学技术用到决策中,同时,对决策进行经济学分析,要求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提高决策的成本收益。决策的民主化则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而科学和民主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机制的保证,确保政府以更科学、更合理的理念指导决策和管理;同时,公共参与机制为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及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何明,谢威.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决策[J].探索与争鸣,2002 孙梅君:《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其过重的根源》,《中国农村经
济》1999年第4期 刘志广:《权力资源、生活机会和财政体制》,《经济学家》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能源问题是关系经济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能源危机, 我国已经将节约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中, 建筑能耗占了很大的比例。据权威统计, 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7.6%。在发达国家,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能耗必然会持续上升, 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
而在建筑能耗中, 中央空调能耗一般占到了40%~60%的比例,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就有关中央空调的节能进行专项论述。
中央空调的节能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 管理节能:在保障建筑物舒适的前提下, 通过对行为的约束管理或通过调整设备的不合理运行状态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2) 技术节能:技术节能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 通过对建筑物内用能设备的改进来达到节能的目的。技术节能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用能设备的效率, 另一种是通过技术手段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总之, 要想真正实现建筑物的节能不仅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节能改造, 而且还必须配合有效的管理手段, 只有两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节能的最大化。
2 管理节能
目前我国建筑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大部分设计都趋于保守, 存在配置过大、管理不便的现象, 空调设计很少从节能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这种状况无疑增加了中央空调的能耗。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 需要做到“功能适当, 运行合理”, 在保持舒适度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降低能耗, 同时应该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 使得系统运行科学、合理, 操作简单、方便。
要实现对中央空调的管理节能, 我们必须能够找到空调系统存在哪些能耗浪费的地方, 设备存在怎样的不合理运行状态等。只有找到了原因, 我们才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因此, 要想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 就必须对中央空调的系统进行节能诊断, 为此我们重点将介绍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诊断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针对此提供解决方案。
2.1 主机系统的诊断
空调主机是空调系统中装机容量最大的设备, 物业部门一般对其维修保养都很重视, 基本能做到运行状况的连续记录, 但是记录数据往往没有用于指导设备的高效运行, 为了有效地对中央空调进行诊断, 我们可以根据运行记录的数据对系统的存在问题作出诊断。
在一般的电制冷主机运行记录表中, 一般都会记录主机的蒸发温度和冷水出水温度, 一般对于水冷方式的主机来说, 蒸发温度要比出水温度低3~4度, 实际值若超出这个数值, 则说明蒸发器或制冷剂有问题, 应注意检修。同时一般冷凝温度要比冷却水出水温度高2~4度, 若实际运行情况超出此值, 一般是主机的冷凝器有问题, 应注意及时清洗。
在实际的运行中,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冷水的供回水温差在2~3度之间, 说明了空调末端负荷不大, 但是冷却水出水温度很高, 且冷凝压力很高, 导致主机的负荷在90%以上, 这种情况基本是由于冷凝器出了问题, 在进行及时清理后, 主机的负荷将会大幅度下降, 将会节约大量的能耗。
另外, 通过记录主机的冷冻水流量、供回水温度, 及压缩机电流等参数的监测, 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主机的性能系数cop, 通过此我们可以对主机的运行效率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如果主机的运行效率过低, 将会导致能源的浪费, 对此应该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善。
对主机的节能诊断, 还要观察不运行的冷冻机的水阀是否关闭, 若阀门不关将会导致回水箱的部分热水经过该主机旁通到供水箱, 在供水箱内发生冷水跟热水混合的现象, 这样将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同理, 冷冻水分水箱和集水箱之间的旁通阀若处于未关状态, 或者存在一台冷机对开两台冷冻泵的现象时, 也会出现冷热水混合的现象, 导致能源浪费, 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2.2 冷却水系统的诊断
在实际的冷却水运行中往往存在着不运行的冷塔阀门不关的情况,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热水经过该冷塔后与其他的正常运行的冷却塔冷水混合, 进入了主机, 导致主机冷凝器的进水温度偏高, 主机的cop减小, 主机的能耗增加, 浪费大量能源。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是将不运行的冷塔的进出水阀门关掉。
另外, 通常吸收式空调主机因真空度降低或制冷剂污染造成制冷效率降低;冷却塔常因失修导致散热效率下降。主机或冷却塔的效率是否降低可按下述方法大致鉴别:
(1) 主机输出制冷量减少 (冷冻水运行供水温度大于设置温度) 。
(2) 冷却水进口温度高, 主机曾报警, 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小于5℃。
(3) 冷冻水供水温度高, 末端用户曾报热投诉, 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小于5℃。
如果主机或冷却塔出现了效率降低的情况, 就该及时维修, 以免造成能源的浪费。
2.3 冷冻水系统的诊断
目前的冷冻水系统中, 往往存在着水泵选型过大的问题, 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功率偏大造成能耗的浪费;另一方面是水泵偏离标准工况运行, 导致水泵长期工作在低效区, 水泵效率偏低导致能耗的浪费。对于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更换水泵或者采用变频调速的手段来实现节能。
冷冻水管路如果存在水力不平衡将会使整个系统的能耗增加。一般空调运行中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空调末端效果差是由于总水量偏小, 所以往往会通过增加水泵开启台数或者换大流量水泵来解决。但实际的原因是大多是由于工程竣工后空调水系统从未做过水力平衡, 导致部分末端水量不足。而部分末端水量过剩, 而工作人员为了满足水量不足这部分末端的换热要求, 只能增大总水量, 从而使得其他末端的水量变大, 白白浪费了一些能源。
因此, 冷冻水流量分配诊断内容应该为测量系统各分支的冷冻水量和进回水温度, 从而判断各分支冷量的提供情况, 以此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水力不平衡现象。
对水力不平衡的解决方法是:找出水力不平衡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个别风机盘管支路堵塞, 可对此修复;若因局部末端负荷水压不足, 应考虑采用调整水力平衡调节阀或增加小型管道泵的可能性。
3 技术节能
以上介绍的是通过行为管理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节能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但是管理节能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空调所存在的巨大能源浪费问题。
一般来说, 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通常按建筑物所在地的极端气候条件来计算其最大冷负荷, 并由此确定空调主机的装机容量及空调水系统的供水流量。然而, 实际上每年只有极短时间出现最大冷负荷的情况。因此, 中央空调系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 都是在部分负荷条件下运行的。据统计, 实际空调负荷平均只有设备能力的50%左右, 因而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这无疑造成了大量的能源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 空调负荷又具有变动性。由于季节交替、气候变幻、昼夜轮回、使用变化及人流量增减等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 中央空调系统的负荷具有起伏变化和不恒定的特点, 如果中央空调的运行方式不能根据负荷的变化而调节, 始终在额定容量 (即满负荷状态) 下运行, 也势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少空调主机已能够根据负荷变化自动随之减载或加载, 但输送空调水的水泵如果不能跟随负荷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 始终在额定功率下运行, 仍然会造成输送能量的浪费。
目前, 国内的中央空调系统, 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 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定流量控制方式, 即空调冷冻 (温) 水流量、冷却水流量和冷却风风量都是恒定的。也就是说, 只要启动空调主机, 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都在工频状态下运行。
定流量控制方式的特征是系统的循环水量保持定值不变, 当负荷变化时, 通过改变供水或回水温度来匹配。定流量供水方式的优点是系统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自控设备。但这种控制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 无论末端负荷大小如何变化, 空调系统均在设计的额定状态下运行, 系统能耗始终处于设计的最大值, 能源浪费很大。
(2) 舒适性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多参量、非线性、时变性的复杂系统, 由于末端负荷的频繁波动, 必然造成系统循环溶液的运行参量偏离空调主机的最佳工作状态, 导致主机热转换效率降低, 系统长期在低效率状态下运行, 也会增加系统的能源消耗。
为了解决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源浪费问题, 社会各界都开始研究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途径, 希望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目前主要的节能控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水泵变频节电
直接在水泵电机前加装变频器, 通过人工调整频率, 去除水泵余量而节能。
3.2 简单PID变频控制
利用压差或温差作为控制参量, 采用PID算法控制变频器工作频率, 使水泵流量跟随负荷变化, 从而达到水泵节能的目标。
(1) 恒压差控制: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的恒压差控制原理图, 如图1所示。
在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总管间设置水力压差传感器, 通过检测压差ΔP控制变频器, 为水泵提供变速调节。
其控制原理是以保持冷冻水供、回水压差的恒定为依据, 来调节用户侧冷冻水的供水流量,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其控制过程如下:
当空调实际负荷减少时, 随着末端众多二通阀的关闭, 冷冻水供、回水压差会增大, 压差传感器检测出压差的变化后, 将信息传送到变频器, 变频器的输出频率随之降低, 使冷冻水泵电机转速降低, 供水流量减少, 使冷冻水供、回水压差减小并回到设定值, 系统用户侧进入低流量状态。由于水泵电机转速的降低, 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反之, 当空调实际负荷增加时, 随着末端众多二通阀的开启, 冷冻水供、回水压差会变小, 压差传感器检测出压差的变化后, 将信息传送到变频器, 变频器的输出频率随之升高, 使冷冻水泵电机转速提高, 供水流量增加, 使冷冻水供、回水压差增大并重新趋于设定值, 系统用户侧进入新的流量运行状态。
(2) 恒温差控制:中央空调水系统的恒温差控制原理图, 如图2所示。
在水系统供、回水总管上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T出和T入, 通过PLC检测供、回水温差ΔT的变化来控制变频器, 为水泵提供变速调节。
其控制原理是以保持供、回水温差的恒定为依据, 来调节用户侧水系统的供水流量,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其控制过程如下:
采用恒温差对空调系统的水泵电机进行控制, 它根据需要设定水系统的正常工作温差, 并给出最高和最低的运行水温差, 在此范围内, 可人工调节所需的运行温差。
当空调实际负荷减少时, 随着末端众多二通阀的关闭,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会变小, PLC检测出温差的变化后, 经比例积分微分运算并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随之降低, 使水泵电机转速降低, 供水流量减少, 使供、回水温差增大并回到设定值, 系统用户则进入低流量运行状态。由于水泵电机转速的降低, 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反之, 当空调实际负荷增加时, 随着末端众多二通阀的开启,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会增大 (偏离了设定值) , PLC检测出温差的变化后, 经PID运算并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随之升高, 使水泵电机转速提高, 供水流量加大, 使供、回水温差减小并重新趋于设定值, 系统用户侧进入新的流量运行状态。
以上所述的恒压差和恒温差控制方式都是依据单参量数据采集对系统进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历史悠久, 原理简单, 使用方便, 投资较低, 在工业控制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应用, 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这种以压差或温差作为控制参量的PID调节, 在中央空调控制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主要在于:
◆没有全面采集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 也没有对空调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 系统设计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 不可能实现系统综合优化与最佳节能。
◆比例积分微分 (PID) 控制中最重要的工程参数比例系数K, 积分时间常数TI和微分时间常数Td, 一旦选定之后, 如果人不去调节, 它是固定不变的, 不可能跟随受控参量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也就是说, 工程参数整设定之后, 就用同一种参数去对付各种不同的运行工况。实际上, 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时变性的动态系统, 其运行工况受季节变化、气候条件、环境温度、人流量等诸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是随时变化的, 且始终处于波动之中。因此, 静态参数的PID控制方法不可能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PID工程参数的整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 而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复杂的、时变的系统, 其过程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非线性、滞后及强耦合关系, 一般难以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对这样的系统, 传统的PID控制很难实现较好的控制效果。实践证明, 恒压差或恒温差的单参量控制, 很容易引起水系统参量振荡, 长时间都不能到达设定值的稳定状态, 既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又降低空调效果的舒适性。
由于中央空调系统的被控对象是空调区域内各个房间的温度场, 它与空调系统进行热交换的工况相当复杂, 制约因素太多。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时滞、时变、非线性、多参量且参量之间耦合很强的复杂系统。其复杂性表现为:结构的高度复杂性;环境和负荷特性的高度不确定性, 导致控制参数不易在线调节;大时滞, 多个惯性环节;大惰性;高度非线性;多变量, 时变性, 复杂的信息结构。
这些都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或方法来描述, 因此, 基于精确模型的传统控制难以解决这种复杂系统的控制。
3.3 智能模糊控制方式
对于中央空调这种复杂系统, 很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 或者所得数学模型不是过于复杂就是较为粗糙, 以精确性为主要特点的经典数学, 对于这类控制问题往往难以奏效。
如果把人的操作经验、知识和技巧归纳成一系列的规则, 存放在计算机中, 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将它定量化, 使控制器模仿人的操作策略, 就可以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人工智能模糊控制。其控制的基本思想就是按照中央空调主机所要求的最佳运行参数去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 根据系统的运行工况及制冷工质参数的变化, 通过模糊控制器动态调整空调系统运行参数, 确保空调主机始终处于优化的最佳工作点上, 使主机始终保持具有高的热转换效率,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在低负荷状态下热转换效率下降的难题, 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中央空调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最佳运行和节能, 从局部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办到的, 必须针对空调系统的各个环节统一考虑, 全面控制, 使整个系统协调运行, 才能实现最佳综合节能。
(1) 冷冻水系统采用最佳输出能量控制:冷冻水系统采用最佳输出能量控制。当环境温度、空调末端负荷发生变化时, 各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温差、压差和流量亦随之变化, 流量计、压差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这些参数送至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依据所采集的实时数据及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 实时计算出末端空调负荷所需的制冷量, 以及各路冷冻水供回水温度、温差、压差和流量的最佳值, 并以此调节各变频器输出频率, 控制冷冻水泵的转速, 改变其流量使冷冻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温差、压差和流量运行在模糊控制器给出的最优值。
(2) 冷却水系统采用系统效率最佳控制:当环境温度、空调末端负荷发生变化时, 中央空调主机的负荷率将随之变化, 主机的效率也随之变化。
由于主机效率与冷却水入口温度有关, 冷却水入口温度降低, 有利于提高主机效率、降低主机能耗。但冷却水温度降低, 将导致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能耗升高。因此, 只有将主机能耗、冷却水泵能耗、冷却塔风机能耗三者统一考虑, 才能找到一个系统最佳效率点, 使整个制冷系统能效比最高。
要达到系统效率最佳控制, 冷却水入口温度应随室外气温变化进行动态调节。
(3) 系统控制原理图, 如图3所示。当中央空调系统负荷变化造成空调主机及其水系统偏离最佳工况时, 模糊控制器根据数据采集得到各种运行参数值, 如系统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差、流量及环境温度等, 经推理运算后输出优化的控制参数值, 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动态调整, 确保主机在任何负荷条件下, 都有一个优化的运行环境, 始终处于最佳运行工况, 从而保持效率 (cop) 最高、能耗最低, 实现主机节能10%~30%, 水泵系统节能60%以上。事实证明智能模糊控制方式是在空调控制领域最为先进的节能控制策略, 该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中央空调能耗占据了建筑能耗的40%~60%的比例,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如何通过行为管理的手段实现节能进行了论述, 并对技术节能所常用的几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方法;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速度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我国的林地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满足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要求发展生态林业。推行退耕还林可以改善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森林物种多样性,还能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生态林业,进行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而且植树造林也成为林地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持,所以应用并推行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方法,加强对林地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快植树造林的速度,增加森林覆盖率不仅是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植树造林活动不仅需要当地林业生产部门,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面对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一、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不同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特点不同,决定其应用范围和条件不同,要合理选择正确的造林法,需要对植树造林地区的种植条件、树种的生物特性、林地的经营管理条件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目前具体的植树造林技术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播种造林法
即将种子直接撒播在林地的造林法,工序较少,操作简便,技术要求不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投资较少,适用于大范围的植树造林。但是,对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多,播种后在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阶段,需要严格进行幼林抚育。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包括:种子的粒径较大、树种萌发能力强、种源充足,例如马尾松、华山松、油松和核桃树。与栽植造林法相比,这种方法不需要经过移植的程序,不会损害苗木的根系,而且由于生长的全周期都在同一环境下,所以林木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逆性较强。在具体实施中,要先对种子进行消毒、侵泡催芽处理[1],应该在每穴中播种多颗种子,在自然和人工的选择下,留下健生幼苗,为林分的优良提供保障。如果要在偏远或人少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需要保证水分和土壤条件的适宜程度,并减少灾害影响。
2、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指的是利用树木枝干、根部等根系完整的营养器官作为植树材料,直接进行造林。该技术方法较为简单,操作并不复杂,苗木的成活率相对较高,幼林初期生长速度快,能够保持生物遗传性能的母体优良,节省育苗的费用和时间。这种技术方法对立地选择的条件较高,受到母体树种分布情况和数量、植树材料的限制,适用于数量较大、快速生长且营养繁殖的不定根树种,例如柳树、杨树、松树、竹类和泡桐[2]。对实际造林环境的选择,要求母体树种数量多且密集,土壤湿润疏松,具备充足的林分生长材料[3]。
3、植苗造林法
又叫移栽造林法或栽植造林法,选取树龄较小且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植树材料,也是目前我国应用范围最大的植树造林方法。该技术方法对林木立地条件和树种的选择限制较少,苗木生长较为稳定,其抵抗病虫害等不良条件的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成活率较高。实施该造林方法之前,需先培育苗木,通常选择播种苗、移植苗和营养繁殖苗。苗木在苗圃里培育达到一定苗龄便可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在适合的林地环境下栽植,育苗能够减少苗木在栽植时受病菌感染和运输时受到的挤压影响,保持苗木的水分。栽植前对林地进行整理,包括整体和局部两种整地方式。苗木在栽植后的水分维持也是保证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关键。所以需要在植树造林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保证苗根的湿润,同时采取合理的培土、浇水、除草、施肥措施,确保苗木的优良生长。
二、植树造林的管理措施
1、幼苗抚育
林木生长成材的关键时期就是幼苗时期,在执行植树造林技术方法之后首先要进行的但就是幼苗抚育的管理,对抵抗能力较差的幼苗进行人工保护和培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幼林经过缓苗扎根会过度到速生的阶段,在转折期间的抚育意义重大。所以进行幼苗抚育时要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土壤和肥料条件,保证幼林的速生丰产和林木质量。首先对土壤进行管理,松土、除草、施肥,同时减少不同树种间的竞争,实施间苗措施,此外对幼苗枝干进行适时地修剪平茬。只有对幼苗关键生长期进行严格的抚育管理,才能确保苗木的良好健康生长,为植物造林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2、退耕还林
推行退耕还林,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和造成土地沙化的有一定坡度的耕地,采取有步骤有计划地措施减少耕种面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地种树,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覆盖,能够涵养水源。目前我国在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是基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具有重要和长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植树造林传统的管理措施,成本较低、用工少、绿化的速度最快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利用植被自身的恢复更新能力,在天然灌木林区、采伐荒地和荒山,定期进行封山,停止放牧垦荒,对树种植被进行保护,从而使灌草植被和森林恢复。在进行封山育林管理后的林区,树种的多样性丰富,自然生长选择搭配合理,环境适应性强,树种的抵抗力较强。而且,封山育林也可以保持水土,增强土壤的肥力,对珍贵物种的保护也十分有利。实际实施过程中,大多采取多树种的复合混交封山育林措施。推广封山育林管理措施以封为主,也要将强制封山和抚育手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林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总结
综上所述,推行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洪涝、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影响,还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利益。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植树造林的实施条例,要求当地林业生产部门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明确的造林目标,制定完整的造林计划和规划方案,采取合理的造林方法和管理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最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白煜.浅谈植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35):238-238.
[2]何宏刚.关于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8):266-266.
1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林业育苗过程中,技术及管理理念依旧停留在传统阶段,受传统观念影响,育苗人员并不会积极主动寻求新的育苗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育苗机制与社会脱节。没有及时引进先进技术,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就不能很好地带动林业的发展,提高育苗的成功率,反而阻碍了林业育苗的发展,导致林业事业发展滞后。在林业育苗过程中,只有重视林业育苗机制的改进,才能更好的保证树苗的品质,并且减少育苗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降低成本,同时提高育苗成品率。落后观念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林业育苗管理系统的发展,造成了林业育苗网络管理机制的实施受到阻碍。
1.2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机制水平提高缓慢
现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并没有给林业育苗技术带来更大的改变,育苗技术及管理水平进步缓慢,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林业发展需求,且进程缓慢也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发展。造成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在林业育苗过程中,机械设施较为落后,并没有应用智能自动化设备进行育苗,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也就没有形成对应的自动化管理平台,无法实现对于林业育苗的实时监控,就会出现管理不及时现象。由于对自动化认识的失误,导致在育苗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先进自动化机械的引进,缺少自动化灌溉技术,严重影响着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及管理的进步。第二,在林业育苗的管理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其机制不完善,长期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不注重更新发展,直接导致育苗技术发展缓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不利现象。在育苗生产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林业育苗技术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就不能积极去引进先进的技术,最终导致育苗技术发展缓慢的现状。
2林业育苗技术的新发展
在林业育苗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林业育苗技术能够为苗木成活创造优良的环境,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需求,从而全面提高苗木生长质量。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育苗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土壤消毒技术。主要是指在林业育苗过程中以药剂方式开展土壤消毒操作,以五氯硝基苯作为林业育苗中的主要材料,进行规范杀毒,最大程度上预防林业育苗过程中立枯病的发生。在林业育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为保证土壤消毒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对药物进行兑制,将多种物质均匀混合在一起。在实际育苗过程中若药物对人体健康不存在危害,可以直接将药物与苗木表土混合,将土壤平整后即可对树苗进行种植。二是种子催芽技术。在林业育苗过程中,育苗技术人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催芽,分别是温水浸泡和热水浸泡。以温水浸泡催芽来看,育苗技术人员应当每日定时以温水对种子进行淘洗并加以翻转,以确保种子能够均衡生长,从而保证催芽质量。通常情况温水浸泡方式下种子发芽时间不超出5天,育苗技术人员应当密切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种子在浸泡过程中表皮开裂,则可以实施播种,此时为最佳的播种期,利于苗木成活。以热水浸泡来看,育苗技术人员应当结合种子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处理,选取外皮较硬的种子,称量好重量后,将种子倒入热水缸中,确保水的重量与种子的重量保持2:1的比例。育苗技术人员应当注意的是,热水浸泡催芽的过程中应当规范操作,注意将种子缓缓倒入缸内,使用无菌器具不停进行搅动,待种子全部受热膨胀后将其捞出,置于湿麻袋中保存一定时间后,可以实施播种。
3林业育苗的管理措施
第一,草剂是农业发展中比较常用的化学方式,具有良好的去除杂草的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草剂在林业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部分北方地区林业育苗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对化学除草剂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林业工作人员应当对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气候环境以及天气状况进行合理把握,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或者高温气候条件下使用化学除草剂,以避免除草剂的实际效用受到恶劣气候条件的破坏,从而影响化学除草剂的实际使用效果。与此同时,林业人员应当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期限内进行喷洒除草,严格按照喷洒规范进行操作,针对杂草数量较大且种类比较特殊的情况,可以适当加大化学除草剂的喷洒量,从而提高林业育苗的实际效果,促进幼苗的茁壮成长。第二,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改善林业幼苗内部的活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幼苗的生命力。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无公害物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使用生长调节剂并不会对植物产生刺激性,能够调解植物生长且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易于保存和使用,能够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从林业育苗实际情况来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生命力,有助于促进我国林业育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林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林业幼苗的生长,实际操作工序也比较简单。从林业育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营养繁殖技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对乔灌木营养器官的整体再生能力进行有效的利用,促使其繁殖成较为独立的新植株。在林业育苗工作中,通过对营养繁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林业幼苗的生长,简化了传统林业育苗方式中的种子消毒及催芽等工序,具有良好的育苗效果,因而营养繁殖技术在绿化树树木以及经济树种的培育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第四,育苗机械化管理。从林业育苗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存在多季节性的特点,尤其存在育苗数量多、育苗土地面积小以及育苗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对林业的综合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林业育苗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育苗机械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在保证林业育苗管理质量的基础上,对林业管理成本进行优化控制,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4结语
当前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仍处于传统阶段,在对林业苗种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仅是根据种子的饱满程度以及胚芽的发育情况对苗种进行筛选和培育。这种情况导致种子的筛选结果并不能满足林业育苗的实际质量要求,种子的实际出苗率较低,并且种子在出苗后生长空间有限且营养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幼苗的健康成长———根系不发达,易生长畸形,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幼苗死亡的情况。因而须加强对林业幼苗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积极转变林业育苗的方式,促进林业育苗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林业育苗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全面提高林业育苗管理效率,推进林业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应当结合林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林业育苗技术,促进苗木的健康成活,增强苗木质量,从而全面提高林业育苗管理的有效性,改善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单选)
A生物进化
B生物变异
C基因变异
D优胜劣汰
2.()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单选)
A蛋白质
B核苷酸
C核酸
D氨基酸
3.()是关于机会、可能性或不确定性的学科。(单选)
A计量
B数理统计
C概率论
D微积分
4.()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的缘故。”(单选)A牛顿
B爱因斯坦
C居里夫人
D爱迪生
5.狭义的素质又称为()。(单选)
A遗传素质
B心理素质
C道德素质
D科学素质
6.()是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单选)
A遗传素质
B心理素质
C道德素质
D科学素质
7.()是营造学术氛围的直接方式,也是最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一种方式。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进行各类专题讲座、报告,使教师、科研人员了解相关专业的新成果、新动态。(单选)
A学术论文交流
B专题研讨
C学术讲座
D课件评比
8.()是人在自身先天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和相应的教育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受人的知识、品德修养、能力等多种因素规定的一种希望与人合作并善于与人合作的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德。(单选)
A互助精神
B团结合作精神
C互相学习精神
D互利互惠
9.各层次方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不同的。在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中,以()为指导。(单选)
A特殊性的哲学方法
B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C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
D具体领域特殊研究方法
10.亚里士多德最早把推论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建立了(),这也是他逻辑方法的核心。(单选)
A两段轮
B三段论
C四段论
D以上都对
11.()第一次把实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定理,发现了浮力定律。(单选)
A欧几里得
B阿基米德
C德谟克利特
D亚里士多德
12.罗吉尔•培根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他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提出这一名称的人。(单选)
A实验科学
B数学方法
C推理方法
D逻辑方法
13.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单选)
A达•芬奇
B吉尔伯特
C伽利略
D罗吉尔•培根
14.瑞典生物学家()对收集到的大量生物材料进行归纳和分类,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发展。(单选)
A孟德斯鸠
B达尔文
C林奈
D孟德尔
15.文献有助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必须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以便了解拟选课题目前的研究动态、前人或他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单选)
A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B提供理论依据
C论述充实
D增加论文内涵
16.()是运用录音、录像和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文献形式,包括唱片、录音录像带、电影胶卷、幻灯片等。(单选)
A印刷型文献
B缩微型文献
C机读型文献
D视听型文献
17.从()上看,所有的系统都是由要素(或部分、环节)组成的整体。要素是系统最基本的成分,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单选)
A内容
B构成方式
C作用
D演化机制
18.()是现代通信理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单选)
A信息方法
B黑箱方法
C反馈控制方法
D功能模拟方法
19.研究型设计的设计原则中,()是指研究设计应当合乎一般的自然规律,要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现象,修正和调整研究计划或内容,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单选)
A科学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统计学原则
D规范性原则
20.()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单选)
A致谢
B批注
C脚注
D参考文献
21.生命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多选)
A蛋白质
B核苷酸
C核酸
D氨基酸
22.科研人员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多选)
A爱国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共产主义思想觉悟
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3.逻辑方法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选)
A实验方法
B数学方法
C推理方法
D力学方法
24.科研选题包括()两个方面。(多选)
A确定研究方向
B选择研究课题
C搜集数据资料
D撰写研究论文
25.信息推理术包括()步骤。(多选)
A获取信息
B异质结合C由极少的资料、信息开始推理,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推测
D检验和证实
26.系统科学方法在应用特性上都具有()主要特点。(多选)
A整体性
B最优化
C层次性
D综合性
27.“黑箱”,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如()等。(多选)
A人的大脑
B大型企业中采用的生产监控装置
C各种工程技术系统
D复杂的社会系统
28.研究者应正确、恰当地确定处理因素。确定受试因素需要注意()问题。(多选)A抓住实验研究中的主要因素
B找出非处理因素
C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
D实验对象的依从性
29.科研前期为课题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多选)
A科研资料的收集
B文献阅读
C整理出研究思路
D确定科研选题的方略
30.结论应该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多选)
A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B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C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D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3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判断)
正确 错误
32.爱迪生在强调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之重要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判断)
正确 错误
33.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点是各门具体自然科学中的特殊方法。(判断)
正确 错误
34.实验方法是从观察方法发展起来的,它以观察方法为基础,但又高于观察,具有观察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判断)
正确 错误
35.扬长避短是一种片面的发展。(判断)
正确 错误
36.纵比,即不同的具体事物在同标准下的比较,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并探索原因何在。(判断)
正确 错误
37.文献调查法是以间接的形式收集文献信息并从中挖掘出新事实新材料的方法,与以直接的形式搜集经验事实的社会调查法等相比,有许多优点,并不存在局限性。(判断)正确 错误
38.系统科学与研究自然界某种形式的物质运动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所不同,它反映和研究的是自然界各个领域和各门自然科学中共同的东西,同时也反映社会系统各个领域中某些共同的东西。(判断)
正确 错误
39.摘要可以是对文章题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的简单重复。(判断)
正确 错误
40.方法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物,是主体实现客观目的的工具、手段、桥梁。(判断)
正确 错误
一、我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与技术方面的不足
虽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取得一些成绩, 也初步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但由于发展历史短, 对它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不够, 目前在理论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指导思想不明确,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为止, 我国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面的系统的理论很少,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具体的方法的研究和具体模型工具的使用, 缺乏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论层次的研究与系统说明。
(2) 缺乏完善的诊断流程, 普遍缺乏诊断方法与技术的支持。目前关于企业诊断的流程设计的比较多;但是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流程设计较少。
(3) 经验性判断多, 系统分析、定量分析少。.诊断专家见多识广, 兼有理论基础, 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较为开阔, 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时候必须合理利用他们的经验。
(4) 诊断人员综合能力不足, 不能提供有效诊断的支持.现阶段我国诊断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 与国外诊断咨询人员有着比较大的背景差异。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流程模型
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 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与步骤。笔者以为, 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项目的实践, 可以采用以下有利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流程。
1、确立诊断项目, 成立诊断小组。
一般地说, 诊断工作小组由三部分构成:即 (1) 企业自己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人员, 在诊断工作中起辅助作用: (2) 企业决策层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在诊断工作中起认购作用; (3) 企业聘请来的外部人力资源诊断专家, 作为提供咨询的专家, 提出思想、提供技术、组织诊断, 在诊断工作中起主持作用。
2、搜集资料。
首先要搜集与诊断对象有关的资料, 如组织结构图、近几年的统计资料以及人力资源有关的规章制度.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项目的特点, 提供的资料也不相同。其次, 搜集和整理现行的人力资源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包括受诊企业的上级行政部门在人力资源工作方面的例行原则、工作贯彻等。再者, 了解受诊企业劳动环境的特殊性。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战略与组织战略, 以及围绕经营战略而拟定的产品发展计划、技术进步计划和投资计划, 还包括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的其他资料或初步设想。
3、深入调查。
诊断人员应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这一阶段常采用的方法是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这是该模型的核心之一。以下以访谈为例做简要说明:
访谈主要可以分为单个人员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访谈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把访谈对象作为他所在部门工作方面的专家, 他们对公司的运作有着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2) 被访谈的在职员工应该是员工的代表者, 他们应该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岗位职责。
(3) 选择访问对象时, 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种族或者性别的搭配;进行座谈会时。访谈法的优点在于员工参与加深了他们对公司、工作过程的了解。
4、整理分析。
根据收集与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观察有无不合理之处;最后列出弊病清单。在此阶段运用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 经常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
a单变量分析。单变量分析是一次只检验一个变量的分布情形。比如测量了研究对象来自哪个部门, 我们就可以看看来自各个部门的分别有多少, 或者说分别有多少人属于各个部门等等。
b双变量分析。为了决定两个变量间的经验关系而同时对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制作解释性双变量表格的步骤为:A, 按照自变量的属性将样本分组;B, 按照分变量的属性来描述这些分组好的子群体:C、最后按照因变量属性将自变量的子群相比较以解读这个表格。例如我们可以按照部门比较员工的满意度;分析员工收入与学历 (培训) 之间的关系等。
c多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就是同时对超过两个的变量进行分析, 可以看作是对双变量分析的扩展.详析模式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 也就是通过同时引入另外一些变量来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自变量一检验变量一因变量。例如我们发现不同学历的员工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可以收入等作为验证变量。
5、提出阶段性诊断报告。
在此阶段主要是用模型分析与专家诊断。专家诊断主要采用基于证据理论的专家组综合评价诊断。
证据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证据综合公式能够有效地综合不同专家之间的知识和不确定结论, 从而能够将不同评价方法 (或者不同专家) 从不同角度所获得的结果综合起来, 形成综合评价。
6、综合治理与辅助方案实施。
诊断报告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成果之一, 但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的结束;诊断专家还应辅助企业实施诊断方案。在这一阶段, 要对与被诊断工作领域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员工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作好该项工作的知识和方法,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素质。对于实施改进方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该由诊断小组成员研究并采取对策措施;对于实施改进方案的某些改进项目, 可以做出示范性的指导。
7、事后回访与反馈。
在诊断方案实施一段时间之后, 应该对实施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以确定诊断效果或者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方案调整。
总之, 如果我们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 以一定管理哲学为基础, 遵循一定的流程, 有侧重点的在不同的诊断阶段采用合适的诊断方法, 基本上可以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是企业诊断的重要方面, 本文结合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 构建了具有较广适用性、功能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体系与技术体系, 为我国企业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与技术工具。
关键词:企业诊断,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金国强.华宏鸣.企业诊断性自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5 (0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 教学方法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内中的课程中有很多都是以基本概念和管理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再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尤其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必须的。但往往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对此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1 参与式教学方法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教学互动,提倡参与式教学。工商管理很多专业课程都经历了兴起、热潮、回落、重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很多理论、很多学派。许多定义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3 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群内的课程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先行进行自学,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法
1.2.1 课堂案例讲授。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教材 + 黑板 + 笔记”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方式共有两种:
(1)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
(2)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课堂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大慰,陈启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睿(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教育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助教,工商管理专业。
1、夏季修剪
①抹芽、除萌:抹掉树冠内膛的徒长芽,剪口下的竞争芽、双生芽,过密芽,这叫抹芽;芽长到5厘米时把嫩梢掰掉叫除萌,一般双枝“去一留一”。通过抹芽、除萌,可以减少无用的新梢,改善光照条件,节省养分,促使留下的新梢生长健壮,并减少冬季修剪量,这对幼树、旺树特别重要,但这项工作往往又容易被大家忽视。
②摘心:摘心是把正在生长的枝条顶端的一小段嫩枝连同嫩芽一起摘除。它能使枝梢停止加长生长,把养分转向充实枝条,促进花芽分化。桃树摘心是生长期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绝大多数枝条都需要摘心:50CM处摘心恰当。
③扭梢:是把直立的徒长枝和其它旺长枝扭转180度,使向上生长扭转为向下生长,但不要扭断,主要的目的是削弱生长势,促进徒长枝转为结果枝。同时也取得改善光照的效果。这项工作是对抹芽工作做得不彻底的一种补救措施,对旺树尤其应采用。
④撑、拉、吊枝:主要是开张角度,缓和树势,提早结果,防止主干下部光秃无枝的关键措施,撑、拉、吊枝一般在5月份进行。
2、冬季修剪
①幼树修剪:以长放为主,充分利用夏剪技术,尽快成形,留作结果用的长枝一般不短切,多留果枝,以缓和树势,提高座果率,骨干枝的延长枝留50-70CM短切。对特旺的树,应注意让其多挂果,如反背枝、立生枝、下垂枝都要让其挂果,以缓和树势,提高单株产量,有经验的果农常说“以剪压树树不怕,以果压树树听话”。
②盛果期的修剪:此时主枝逐渐开张,树势逐渐缓和,树冠相对稳定,枝条生长量降低,徒长枝减少,结果枝增加,短果枝的比重上升,生长与结果矛盾激化,内膛及下部枝易枯死。此时修剪量比幼树期重,对骨干枝要回缩更新,采用疏缩结合,去弱留强。内膛如果已经空虚,应注意从第二侧枝上培养回生枝填补空间,增加结果部位,桃树一进入盛果期就要注意从基部培养更新枝。对中庸树应疏去病弱枝,一般长、中果枝短去先端不充实部份,对短果枝、花束状短果枝进行疏剪,对旺枝要长留长放,1尺左右的健壮果枝根本不要短切。
时间:2002-8-27 15:35:06 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作者:陈晓明 孙颖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变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为此,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在测评过程的不同阶段,测评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1.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和信息伦理道德等。基本概念属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宜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
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的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2.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和切实可行,又要保证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过程测评,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以打字技能为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能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打字,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而是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最终成绩。可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钟,这是人一般的思维速度,而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30字,学生也基本已能做到盲打和对计算机操作自如。这样的测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刻苦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3.创作能力的测评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培养信息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个别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大部分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于是,学生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字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学生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他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创作能力的测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前两次的创作中有部分同学的选题不是很好,致使所创作的作品趋于平淡,因此,在学习了图像处理软件以后的创作能力测评中,教师有意地提示学生们可以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如北京申奥、环境保护、爱心助学和节约水资源等),设计一幅图像。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恰当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点,作品要有创意、有创新,图像的合成不要太生硬,注重图像的色彩搭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让学生们了解了图像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创作测评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测评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测试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灌输的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如学习了电子幻灯的制作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测评时,要求学生用自制电子幻灯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测评是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在讲演中,要求其他所有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者打分,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的平均分和自己为其他同学所打分与平均分的两个相关性因素构成。这样,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的质量也将成为自己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在评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网页制作的测评中,除了方式上继续沿用讲演测评的方法以外,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网站。在测评的一个周期内,几名学生自愿组合,分工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要求小组的每名成员要有明确的个人任务,测评讲演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负责,也要考虑整个网站的总体结构和风格。在评定成绩时,除了讲演能力、网站内容和打分相关系数以外,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测评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把网友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总之,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三、几点体会 1.注重评价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统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2.多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学生们在长时间的个人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制作技巧,在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提高。3.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与公共政策的论文12-20
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探究论文12-0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论文07-09
改善管理的方法与措施06-02
班级管理的方法与创新07-05
企业管理的原理与方法05-30
课堂上管理学生的方法与技巧11-24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07-08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10-20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