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共8篇)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1

A二用成语

灯红酒绿(1992年全国已考):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实际上“非非”是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达不到的境界”,因此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左右逢源(2000年全国已考):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迅速。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2001年北京春季已考):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含贬义。(该义项使用较多)也形容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示意。如: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三不四(2001年北京春季已考):一般是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淋漓尽致(2002年全国已考):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如:“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如: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眉来眼去: 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如: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如: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数米而炊:比喻把精力都放在做琐碎小事上,以至劳而无功。也形容生活困窘。(此义项使用较多)。如今他靠微薄的工资度日,虽然还不至于数米而炊,但已比较困难了。

贪多务得:原指尽量多地求得知识。如:我通常在早上写稿,中午自己弄东西给自己吃贪多务得”的习惯在这时候便展现无遗。后多指贪心不足(含贬义,该义项使用较多)

粗枝大叶:形容简略或概括;如:“没有时间了,我只好粗枝大叶地跟你说一说了。”也形容草率不认真细致(该义项使用较多)。

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作谦词。如:“读了书稿,有些想法,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狗尾续貂,放在后面吧。”

秀色可餐:本是形容美好的容色使人忘掉饥饿,多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但也可指山林花木非常优美。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秀色可餐,果然名不虚传。”

铤而走险: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成语,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如:两个入室歹徒穷凶极恶,他也只能铤而走险,拿起菜刀与坏人拼命了。

垂涎三尺:形容嘴馋。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如:我看到人家新买的电脑,便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也有一台。

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如:叙述者置身于作品之外,对已往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容易把往事平铺直叙地说出,没有波澜。

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出;如:小熊猫穿上裙子,背上书包,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粉墨登场了。也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此义项用的较多)

登峰造极:意思是到了极点,但它有褒贬双重感情色彩。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贬义。例一: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可以说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美妙无比。(褒义)例二:身为人民公仆的张二江,鲜廉寡耻,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贬义)

另眼相看:褒义指看重和优待,如:他真是个难得的人才,难怪领导要另眼相看;贬义指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含有歧视的意思,如:对后进生要耐心说服、教育,不能另眼相看。

楚楚动人:意思是“鲜明,整洁,让人爱怜”,可以用在可爱的小动物身上,比如小麻雀、小兔子,甚至小花小草也可以用上,还可以用来形容人。

异想天开:用来形容思想解放,想法独特时,含有褒义;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带讽刺意味时,含有褒义。

龙飞凤舞:褒义形容气势奔放雄壮或姿态生动活泼;贬义形容字迹潦草。(多用于形容书法)

张口结舌:想说而无法说,形容惊慌或紧张的样子;也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无言:形容理屈词穷;也形容由于某种原因默不作声,无话可说。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乘风破浪:现比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事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

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B褒贬两用成语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C成语应用

看成语的使用范围

不同凡响: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出神入化:只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颠扑不破:多指理论。

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

雕虫小技:多指微不足道的文字技巧。

罚不当罪:多指处罚过重。

覆水难收:多用于夫妻离异。

甘之如饴: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多指大自然的美景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含饴弄孙:形容老年人悠闲的家庭乐趣。

青云直上:比喻官职升得快。

回心转意: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想法,多指放弃嫌怨,恢复感情。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善男信女:指信仰佛教的人。

生花之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罄竹难书: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发展出人意料。

舐犊情深: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以邻为壑: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煮鹤焚琴:比喻糟蹋美好事物,做杀风景的事。

相濡以沫: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

当仁不让:泛指做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狗尾续貂:本讽刺封官太滥,现多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

姑妄言之: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侯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退避三舍:让步,不与人相争。

看成语的感情色彩

常见褒义成语举例:

雨后春笋 蔚然成风 蔚为大观 德高望重 虚怀若谷 神采奕奕

宽宏大量 如坐春风 克己奉公 知书达礼 鞠躬尽瘁 敢作敢为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力挽狂澜 视死如归 兢兢业业 忠贞不渝

刚正不阿 疾恶如仇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高风亮节 从容不迫

常见贬义成语举例:

半斤八两 人云亦云 别有用心 不可告人 不择手段 处心积虑

俯首帖耳 大吹大擂 大放厥词 夸夸其谈 胆大妄为 党同伐异

道貌岸然 得陇望蜀 得意忘形 好大喜功 好高骛远 如蚁附膻

趋炎附势 趋之若骛 如丧考妣 软硬兼施 上行下效 见风使舵

甚嚣尘上 始作俑者 数典忘祖 弹冠相庆 挖空心思 为所欲为

养尊处优 一唱一和 一团和气 颐指气使 上下其手 色厉内荏

看成语关键字的涵义

很多成语是不能望文生义的。我们必须弄清其中关键字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辨析它们。现举例若干如下:

不经之谈(正常)不刊之论(修改)不名一文(占有)不速之客(邀请)

不以为然(正确)不赞一词(添加)恃才傲物(众人)差强人意(稍微)

屡试不爽(差错)吊民伐罪(慰问)救死扶伤(照顾)巧言令色(美好)

杀人越货(抢劫)硕大无朋(比)倜傥不羁(约束)高风亮节(坚贞)

细大不捐(舍弃)进退维谷(困窘)首当其冲(要冲)临危授命(献出)

敬谢不敏(才能)人莫予毒(伤害)尾大不掉(摇动)手疾眼快(迅速)

矢志不移(发誓)手足无措(安放)厉兵秣马(喂)励精图治(激励)

势均力敌(力量相等)

看成语个别字的书写

迫不及待 完璧归赵 山清水秀 轻歌曼舞 一筹莫展 谈笑风生

以逸待劳 铤而走险 再接再厉 泾渭分明 为人处世 入不敷出

以德报怨 万事俱备 源远流长 原形毕露 无以复加 委曲求全

仗义执言 金榜题名 世外桃源 略见一斑 计日程功 意气风发

漫不经心 杳无音信 斑驳陆离 出其不意 与日俱增 休养生息

墨守成规 黯然销魂 班门弄斧 并行不悖 民生凋敝 针砭时弊

按部就班 甘拜下风 扬长而去 川流不息 百口莫辩 连篇累牍

穷兵黩武 貌合神离 和盘托出 沧海桑田 惨绝人寰 张皇失措

拾人牙慧 招之即来 缄口不言 直截了当 振聋发聩 万籁俱寂

陈词滥调 变本加厉 眼花缭乱 高屋建瓴 风靡一时 蓬荜生辉

提纲挈领 含辛茹苦 礼尚往来 首屈一指 众口铄金 病入膏肓

珠联璧合 枉费心机 举止安详 义愤填膺 喧宾夺主 开门揖盗

坐收渔利 元气大伤 心浮气躁 出类拔萃 出奇制胜 真知灼见

走投无路 矢志不渝 异曲同工 融会贯通 骨鲠在喉 兵荒马乱

精兵简政 沉渣泛起

看成语的古今意义

很多成语的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暗送秋波:(原)比喻美女暗中眉目传情。(今)多比喻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

暗渡陈仓:(原)一段战争历史。(今)暗中进行某中活动。

八面玲珑:(原)窗户宽敞明亮。(今)形容为人出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波谲云诡:(原)房屋建筑形状各异。(今)形容事物千变万化,变幻莫测。

不枝不蔓:(原)茎不分枝杈。(今)比喻文章简洁。

不求甚解:(原)要领会实质不咬文嚼字。(今)只求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长袖善舞:(原)做事有凭借易成功。(今)有权势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分庭抗礼:(原)宾主相见,分列相对行礼(今)彼此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孤家寡人:(原)古代君主自称。(今)比喻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明哲保身:(原)明智者不参与危险的事。(今)怕犯错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态度

抛头露面:(原)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中。(今)指某人公开露面。

曲高和寡:(原)知音难觅。(今)言论或作品高雅,能理解欣赏的人很少。

甚嚣尘上:(原)晋军纷乱厉害尘土飞扬。(今)议论传闻或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天花乱坠:(原)法师讲经使天花坠落。(今)说话动听(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看成语的包容性

括号里的词不能与成语并列使用!因为它与划线的词语意思重复。敬请同学们注意:

生灵涂炭(人民)由衷感谢(出于真心或发自内心)

当务之急(目前或其他时间类词语)蓬荜生辉(房屋等意义的词)

立竿见影(迅速或立即之类的词)忍俊不禁(笑等之类的词)

难言之隐(的苦衷等意思的词)莘莘学子(众多、许多等之类的词)

方兴未艾(正等意思的词)遍体鳞伤(浑身、身体之类的词)

贻笑大方(被人等之类的词)穷凶极恶(特别、十分、非常等词)

孑然一身(独自之类的词)望穿秋水(眼睛之类的词)

黄发垂髫(孩童之类的词)刻骨铭心(难忘之类的词)

溢美之词(过分的之类的词)芸芸众生(普通的之类的词)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2

高考后, 许多考生在谈对2012年语文试题的感受时说:“不难, 就是别扭, 做时没准, 做完没底。”老师们则总结说“一看不难、一做不对、一改必错”。这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看学生作文就像洗脏衣服, 过几天来一批, 该哪儿脏还哪儿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这和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贴近生活有关。因为2012年是河北省使用新课标卷的第二年, 试题题型和去年保持一致, 学生们经过一年的训练, 题型稳定让他们感觉不难, 再加上2012年试题从文本阅读到语言文字运用, 所选语料没有生僻词语, 都是常用字词、语句, 涉及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 病句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 题型大多也是学生经常练的, 所以一看题目感觉不难。但是, 由于考题选择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进行考察, 陷阱比较多, 模糊性强。如果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做生活的有心人, 对身边发生的事件熟视无睹, 对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求甚解, 知识掌握欠精确, 那么, 对第13、14题这类的试题, 就感到似曾相识, 但又无从着手, 再加上高考的环境特殊, 使得不少考生受不良心理因素影响, 出错几率就比较大。我认为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考的就是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 这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最高要求。学生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语文素养, 才能适应高考,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这对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 在有限的时间内, 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高中最后一年, 以什么为抓手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直面现实, 分析现状, 找出症结

2012年高考后, 曾听一位同事无限感慨地说:“高考这样考, 叫我们语文老师怎么讲啊?越讲, 学生越不会, 唉, 不会讲了!”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好几天, 我觉得一个“讲”字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致命弊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以讲 (教师讲解文本) 代读 (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听 (学生听讲和记笔记) 代读现象严重。在阅读教学中, 即使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的老师, 也只是在知识层面“诱导”学生与老师达成共识。既没有教给学生解读文本 (从语言材料中提取信息) 的方法, 也没有指导学生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课堂上老师用得最多的是嘴巴, 学生用得最多的是耳朵, 师生都很少用眼睛。老师们为了赶进度, 完成教学任务, 只顾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倒”给他们, 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讲”完了就完成任务了, 而很少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 更舍不得把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 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 不如自己给他们“讲讲”省劲。还有个别老师觉得学生活动, 半天说不到点上, 也没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指导, 从而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扼杀在了萌芽中,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另外, 学生要复习的科目多、任务重, 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有些同学戏称“语文不学也会, 越学越不会, ”不像其他学科那样, 学习效果立杆见影, 急功近利的学生也就舍不得把宝贵时间应用到文本阅读上了, 更不要说课外阅读了。这样学生语文能力差就不足为奇了。

这使我想起了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的尖锐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 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大家都知道, 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 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 语文是2794课时, 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 二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隔三十多年, 虽有无数优秀语文老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而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 现代文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 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 最终却很少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使得历届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失分最多, 现代文阅读成了语文学习的“老大难”, 老师平时讲的方法技巧, 一到考试时就扔到了爪哇国, 还是跟着感觉走, 令师生都感到头疼。对此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不能不令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语文教师的深思。

为什么那么多语文老师费力不讨好, 劳而无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我们作为普通老师, 不便品评其他, 只想就我们本身略作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缺乏理论学习, 教学观念陈旧。老师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 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 无暇及时进行理论充电, 高屋建瓴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能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法“散装零售”, 机械重复, 使学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种教与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显然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为迁移而教的有效教学原则, 不能实现能力迁移, 提高不了语文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陈旧。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 未能及时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主动、合作、体验转变,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没有兴趣, 仅为功利的目的, 依靠意志品质强迫自己学习, 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效率低下。

二、更新理念, 实现“教育场”的转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 决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也不是题海战术练出来的, 仅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和课堂40多分钟的分析也是远远不够的。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 教师要加强学习,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同时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通过学习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 明确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认识自己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影响, 以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为己任,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锐意改革, 大胆创新, 勇敢地向传统教育观念挑战, 自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探索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全新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 因为作为老师, 尤其是中老年老师,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已根深蒂固,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和习惯风格, 积习难移。尽管如此, 时代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我们别无选择, 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 千方百计改变自己, 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 我们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必须通过他们得以实现, 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分析形势, 提高认识。给学生们分析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江泽民语)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许多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共同选择。而作为学校教育, 我们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打牢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否则,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被历史淘汰, 借此让学生们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对他们成长的重大意义。2.运用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教育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 “不复需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以激发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内驱力。3.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理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符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要求, 符合现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表现需要的心理特征。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学习成功者的范例, 用他们的成功经验, 启发、激励学生。以上措施, 使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自主、主动、合作、体验转变, 对自身成长的重大意义, 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 实现“教育场”由“讲授场”向“学习场”的转变。

为了实现“教育场”的根本转变, 营造良好高中语文的“学习场”, 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先导后学, 运用范例, 使学生认识各类文体的一般特点, 努力把握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会学语文, 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才不至于无从着手。这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所有文章, 了解他们以前的知识体系, 使我们的指导有的放矢, 游刃有余。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以前所学过的各类文体一般知识, 实现知识互动, 能力迁移。同时组织学生及时归纳整理, 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2.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特点, 按照叶圣陶老先生“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 主动练习, 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 即为改进教学之道”的指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坚持“学生能说的, 老师绝对不说, 坚决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 老师绝对不做, 坚决让学生做”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则充分发挥其“疏导”作用, 组织、指导、督促学生自行解决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 决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而老师只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促者。

三、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人在平静状态下脑中表象数目不足情感状态时的百分之十。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高中总复习时, 不仅要注意利用各种渠道, 从各个角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要像悉心照顾婴儿一样, 注意呵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鼓励、多指点、多挖掘,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 不让任何一个思想火花熄灭。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利用合作、探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始终让学生处于情感状态下, 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深信这种做法能够创造奇迹。经过前两年的有意训练, 现在我的课堂上99%的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民主化。绝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提高, 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探究习惯, 基本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 实现了“教育场”的根本转变。

高中语文总复习知识容量大, 练习量也大, 有些老师认为就没法课改了, 其实不然。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中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我们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如文言文知识竞赛、疑难杂症诊所、小小百家讲坛、作文论坛等来丰富课堂, 注入活力;专题复习要以“先导后学、以学定教、链接高考”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情定教法, 以“预习反馈———对群学———展示———质疑、解惑———小结———检测”为课堂的基本流程, 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动起来, 课堂才能高效。深信坚持课改, 会有好的效果。

四、日积月累, 滴水穿石, 实现“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在众多的语文教育思想中, 张孝纯老先生的大语文思想, 始终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我坚信要想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必须营造大语文课堂, 走“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的道路。

为此, 我采取以下教学措施:开展“一日三词”、“一周两文”、“一周一诗”活动, 以求滴水穿石, 铁杵成针。所有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 具体做法是:1.利用值日生进行“一日三词”活动, 当天的值日生负责积累三个熟语, 介绍给大家, 并于第二天负责检查同学们的识记情况。2.利用学习小组开展“一周两文”活动, 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寻找两篇美文,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朗诵给全班同学, 轮流进行, 最后进行评比, 奖优罚劣。3.把开展“一周一诗”积累活动也承包给每个学习小组, 举办“小小百家讲坛”活动, 由小组长负责, 每周由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首古典诗词, 于周六组织大家背诵。所有这些都纳入课堂评估体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这些活动, 既不会占用学生多长时间而增加他们的额外负担, 又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还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受到学生们欢迎, 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于构建高中语文总复习高效课堂进行的一些思考, 虽肤浅鄙陋, 但我深信只要用心去做并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够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我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更新教学理念, 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 走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语文教改之路, 为语文教改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对于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许多学生反映不难, 就是别扭, 做时没准, 做完没底。这是学生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不足的表现, 也反映了目前高中语文总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深入领悟新课标理念, 改变总复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3

第一,明确考试要求

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同学们可以把2008年、2009年的湖北高考语文试卷找来看看。试卷结构是这样的: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5个小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使用、病句辨析、标点的使用,每小题各3分,共15分;第二大题是说明文阅读,4个小题,每小题各3分,共12分;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3个小题,各3分,共9分;第四大题24分,三个小题,分别是文言翻译(10分)、古代诗歌鉴赏(8分)、文学常识与名句填空(6分);第五大题是现代文学作品阅读,4个小题,共18分;第六大题是语言的综合运用,4个小题,共12分;第七大题是作文,60分;其中,前面三个大题是选择题。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研究《考纲》,了解高考对各个考点的具体要求。无论如何,同学们要对高考试卷的结构了然于心。熟悉了试卷的结构,可以说,也就知道了高考考点,自然也就明白了高考的要求。

第二,加强知识积累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与名句特别要加强积累。对字音、字形、词语使用的考查,选择的虽然是常见词语,但数量不少。因为难以全部记忆,也无法猜测命题人到底会选择哪些词语,所以平时要做一些积累。病句的基本形态、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也需要我们积累。文学常识与名句填空,全部来自教材,自然也不能放弃积累。还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对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等也需要积累。

不能因为某一考点分值不多且记忆量大而放弃。建议同学们最好建立积累本,将平时学习中发现的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盲点写在积累本上,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记上。日积月累,积累本上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同时,平常经常翻阅记忆积累本上的知识,对已经掌握的做上记号,下次只记忆其他部分,积累本上的知识盲点也在减少。这个工作一直要做到高考前的一天。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大有收获。

第三,端正解题态度

一般来说,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对语文相对比较轻视,训练量也相对比较少。到了高三,很多同学对语文的解题态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选择题凭感觉选择;对文字表述题答题随意,不注意按照命题要求回答,没有答出要点或要点不全面,有的甚至对简单的问题懒得写,对较难的问题不敢写;对作文题,总觉得花时长,不愿写。如此态度,是难以提高语文成绩的。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的那些选择题丢分较多,文字表述题空白、写了寥寥几个字或写了一大堆而不得要领的学生,多半是因为平时对语文题的解题态度不端正的缘故。为此,建议考生:①做选择题不能凭感觉,要学会排除,学会比较。在排除项前打叉,在比较项前打问号。这样也就反映出了思考过程,即使当时不能确定最后的选项,也为复查提供了依据,使得复查更有针对性。②做文字表述题一定要认真,要答出要点,答出思路。要点尽可能全面,表述尽可能准确、简洁。即使感到回答较难,也要尽可能答出自己所能答出的内容。不可马虎,不可放弃。

第四,归纳解题方法

做语文试题不能仅凭感觉答题。不同考点、不同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不同。

如词语的使用,可从词语的意思、搭配对象、感情色彩、使用范围、语意轻重等几个方面判断。以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第3题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解析】B 项“特立独行”的“特”是“独特”的意思,“立”是“立身”的意思,全词的意思是“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故选B。

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学会归纳并熟练掌握不同考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第五,突出练习重点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点。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阅读和写作的分值与2008年相同。阅读包括科技类文章阅读(12分)、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8分)和文学作品的阅读(18分)等,共计57分;写作60分。它们在全卷占据了近80%的分值,其重点地位勿庸置疑。

根据这几年的命题情况可以看出:科技文阅读,重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重在要求写出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感情真挚的文章。

考生要对以上各块各点进行专题练习,力求逐块过关,逐点过关。

第六,着力解决难点

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说,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3句10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比重很重。翻译得分如果不理想,文言文阅读的得分便不可能理想。

很多考生也许并不知道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一般是:每句大意1分,指定的关键词或文言句式翻译每处1分。或许考生将有些词语译错译漏了,但若能将命题人要考查的几个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译对,并且句子大意也是正确的,这仍然可以得满分。

对于今年的文言文翻译题,考生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漏译得分点。今年3句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分别是“以”“易”“知”“除”“意”“被”,6个得分点各1分。可有人照抄不译,或干脆漏写。②错译得分点。如将第(2)句中的“知”译为“知道”“知识”“了解”等。 ③译错大意。有人的翻译意思与原句相去甚远,甚至令人可笑。④句式不当。如第(3)句是疑问句,有人却翻译为陈述句或否定句。即使意思相同,也得不到句式分。

为此,建议同学们:平时的课堂学习,包括对于语文练习、测试题中的文言文,最好能够做到句句直译,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都应该熟练掌握;在练习中,还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断疑难词语的含义,根据已悟部分推断句子的大意。我们无法推知命题人考查我们哪些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练习中,我们就句句直译,并照原句句式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今年考生普遍作答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考生对诗意不懂。其实,古代诗歌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要先过文字理解关。只有读懂了诗歌,才有可能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分析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没有掌握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常识涉及诗歌的分类,常用修辞方法,描写、抒情的种类及特征,议论与议理的方法,一般诗歌的语言特点,谐音、叠字的作用,包括起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讽刺、幽默、比兴等在内的各种特殊表现手法,诗歌意境,常见题材与内容,主要作家的风格与流派,常见典故,以及古代音乐曲调、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常识。特别是诗歌表现手法,作为诗歌常识的一种,尤为重要。其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互文、比兴等。其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与议论。其中描写就有白描、细描,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景)近(景)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以美景衬悲情、以闲适写哀愁,等等。而抒情则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为此,建议同学们:一方面,要以教材和练习中的诗歌为例子,加强诵读训练,借助古代诗歌诵读和文言文学习来促进古代诗歌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和方法。

(三)文学作品阅读

2009年文学作品阅读仍然设4道题。考生在这一块丢分较多。如何提高这一块的成绩。主要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以文为据

“以文为据”中的“文”,既可以理解为文章,也可以理解为题目所限定的文章的某部分内容。以文为据,要求考生必须以文章或文章的某部分内容为答题依据,不可先入为主,以自己的理解替代文章的观点,更不可凭空想象,胡乱答题。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第16题,要求依据全文答题,第17题要求依据文章第②段答题,第18题要求依据文章第④⑤段答题,第19题要求依据文章第⑥⑦段答题。脱离文章的回答是绝对不可取的。

2.答出思路

一个问题的回答,包括对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回答,往往包含几个要点。这就要求考生注意答题的思路,以免回答要点不全而丢分。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第17题要求“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很明显,这个问题应当包含三个要点——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而每一要点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特点、典型举例、分析作用。这样思考的结果,不仅使得回答思路清晰,而且要点全面。事实上,很多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因为思路不清晰而漫天作答,答题区写得满满的,自己写得辛苦,阅卷教师为他找得分要点也找得很辛苦,有的甚至劳而无获,得零分。

第七,注意回归教材

高考语文的题目可以说题题都是原创题,但从全卷依然可以看到教材的要求和教材的影子。

(一)试题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5种能力,应当说是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5个方面的课程目标的反映。

今年湖北卷的第1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第2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第15题考查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这3题都是对“识记”能力的考查。

第6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8题、第18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第10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第13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这5题都含有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7题、第11题、第18题和第2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9题考查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第12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6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7题都含有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第3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4题考查辩析病句的能力,第5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20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第21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第22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23题是作文。这7题都含有对“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

第14题、第17题和第20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9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4题都含有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反映课程目标的高考五种能力的考查,可以说贯穿于全卷始终。

(二)试题体现语文教材的影子

今年和去年类似:高考语文湖北卷中考查字词的素材基本来自于教材;名句默写、文学常识填空和第20题的鉴赏、仿写的素材则完全来自于教材;科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的素材似曾相识,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以与它们类似的文章为主体组成的,高考试卷中附于文章之后的简答题,与教材中的练习题没有什么区别;至于作文,教材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已涵盖了高考作文的所有要求。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文学作品阅读的素材取自于武汉市教科院编著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第12课。高考命题人忌讳有人猜中题目,因此基本上题题原创;特别是这些年文学作品阅读的文章,考生以前基本没有读过。今年这种一反传统的罕见的做法,应当说是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暗示:确实应当重视教材。

为此建议应回归教材。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以教材为例子。夯实基础,提高运用能力。

第八,强化审题训练

谈到审题,很多人以为就是指作文的审题。于是阅读部分的审题问题往往被考生所忽视。

今年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审题出现了以下问题:第13题是文言翻译,可有的考生把试题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一边,而翻译原文其它的句子;第16题要求答“窗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可有的考生却答“窗子的作用”; 第17题要求“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有的考生谈的却是第②③两段或第③段,还有的三个方面只谈了一个或两个方面,如此等等。

事实上,审题就是指明确题目的答题要求。要求是得分的生命。不按命题人要求答题,是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的。

同样,作文的审题,也要明确命题人对我们的写作要求,只不过它的要求比阅读部分题目的要求更为复杂而已。

今年湖北卷的高考作文要求“以《站在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不少于800字”。很明显,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补题。补题时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1.对题目已知部分的理解

(1)对“站”的理解。“站”,既可以指过程,也可以指结果。这样就暗示行文要体现的是“站”的主体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思考逐渐深入的过程。

(2)对“门口”的理解。“门口”可以“实指”空间某个地方,如“考场的门口”“母校的门口”“家的门口”等等;“门口”也可以“虚指”人生的一道门槛、一个转折点、一道关口、一个拐点、一道分水岭、一个新起点或一个认识角度,如“十八岁的门口”“绝境的门口”“文明的门口”等等。

(3)对“站在……的门口”的理解。“站在……的门口”,可以推门而入(由外到内),也可以开门而出(由内而外);“站在……的门口”,或许预示着几多彷徨,几多挣扎,几多思考,预示着心灵的波澜、精神的向往、人生的愿景等;“站在……的门口”,必然促使我们思考,“‘谁’站在门口”“站在‘什么’的门口”“站在门口‘干什么’”“‘为什么’站在这个门口”等问题。

2.对写作方式的预设考虑

如果善于“记叙”,可以拟《站在外婆家的门口》《站在母校的门口》《站在车站的门口》等题;如果善于“想象”,可以拟《站在李白的门口》《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历史的门口》等题;如果善于“议论”,可以拟《站在成功的门口》《站在真诚的门口》《站在磨难的门口》等题。

第九,注意规范答题

今年高考,考生语文答题不规范的主要表现有:错别字多,书写潦草,病句表述,答错位置,答题过界等。

错别字多,在填空题和作文题中会被直接扣分;在表述题中,会影响意思的表达,而影响得分。书写潦草,会导致有些辨识不清的字被当作错别字处理而被扣分。表述是病句,也会影响得分。近几年,高考实行网上评卷,每一题在答题纸上都有规定的答题区,阅卷教师只能看到自己所评阅题在答题纸上规定的答题区内的考生答案。考生如果答题错位、答题过界,都会直接影响得分。特别是答题错位,阅卷教师可以判0分。这正如选择题,考生如果将题号顺序看错而填涂答案,结果可想而知。

因不规范答题丢分,实在可惜。为此建议,在平时练习中,一定要注意答题细节,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十,要有真情实感

“要有真情实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从命题形式上看,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它介于全命题与话题作文之间。既有“命题”部分所体现的限制,又具有话题作文的部分开放特征。从内容上看,横线上的内容完全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我情感生发的需要来拟定,因此半命题作文关注考生生活体验和发展,重视考生对人生的思索,聚焦社会现实和对历史的反思。对这样的命题,考生应当说是“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谈”的。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有证据认定为抄袭和套作的文章得分很低,那些例子加观点的模式化作文普遍得分不高,而生活化的作文则被提倡。因此,平时作文,考生一定要叙写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的真切感悟。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4

【作文题目】当自己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时,人们往往会很主动、很投入;而当自己不是主角时,人们的心态和做法就各不相同了。这时,你是积极参与还是袖手旁观呢?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事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别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请以“参与”或“旁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构思导引】这是一道开放式作文题。写作时要在“参与”或“旁观”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材料中的“积极参与”、“袖手旁观”是关键词,“你”是思考的注意点,无论是参与还是旁观,都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该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学会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积极参与,不在乎是否当主角,也不很在乎结果,注重的是参与其中,融入其中,虽然只是当一个配角;而有的人则持旁观的态度,认为旁观者清,很多时候,凑热闹容易,而做一个有头脑、有主见的旁观者难。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一种是以积极投入的心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与磨难,总结人生经验,得出生命感悟,以利于更好地前行;另一种是愿意做旁观者,不是盲目跟风,而是默默地观察,冷静地思考,沉着地应对。总而言之,只要能够认真思考,自圆其说均可。【技法介绍】

一、审清题意:准确全面,立意新颖。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所有要求,全面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特别要弄清是一材两题还是独立的两个题,以便立意为文。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对作文的要求、注意点和提供的材料作全方位的审视,逐字逐句的分析,捕捉引发灵感的信息,力求立意新颖。我们可以沿着话题的顺向、逆向或侧向作发散思考。比如以“参与”或“旁观”为话题的作文,由于话题前的一段材料有一定的倾向性,许多人会朝着“重在参与,贵在参与”这样的角度构思作文;假如你能从“旁观”的角度立意,选择一些鲜活的事例加以阐释,文章立意就会比较新颖。

二、列出提纲:梳理思路,条理清晰。

不少学生作文不打草稿是普遍现象,常常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有时甚至在中途“搁浅”或发现偏离话题,想要另起炉灶已经来不及,只得勉强卒卷。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思路不清所致。因此在动笔前,必须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精心“剪裁”准备的素材,梳理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哪些素材,怎样过渡照应等作通盘考虑。比如以“参与”为话题,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可以按照什么是参与,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的思路来行文。我们不强求打草稿,但必须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而训练列提纲就是帮助自己强化打腹稿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拟好题目:简明具体,醒目传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艺术形式。拟题原则是“小”“准”“新”,有文化底蕴。可以灵活运用 1 比喻、夸张、对比、呼告、设问、反问、对仗等常用修辞手法,也可以巧妙引用名言警句,还可以借助标点或公式。例如《过客,也是一种美丽》,标题具体且形象生动,足以令阅卷教师“一见钟情”。只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拟题时多推敲,多润色,定会让作文题目首先成为一个亮点。

四、斟酌开头:快速切题,清新别致。

不少同学常常喜欢以议论开篇,讲空洞的道理,拖沓冗长,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好的开头被称为“风头”,一般应当紧紧扣住题目(或话题),以别致的方式切入: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名言警句引入,或以具体可感的清新画面导入,或从自然和社会现象谈起„„总之,尽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露面”,力求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2002年高考佳作《选择牢笼》的开头:“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五、写好结尾:呼应开头,耐人寻味。

好的结尾谓之“豹尾”。文章结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点出主题。一忌收束过早,二忌点题不透,三忌大呼口号。而应做到:或水到渠成,自然收束;或巧妙点题,升华主题;或含蓄蕴藉,留足空白;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写一个精彩的结尾一定会给整篇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优秀习作点评】 贵在参与 高二学生

看似弱小无能的蚂蚁在被熊熊烈火包围时,它们将自己抱成了一个飞速滚动的铁黑色大球,因为每只蚂蚁的积极参与,蚁球终于在毕毕剥剥的燃烧声中滚出了火海,蚂蚁家族得以繁衍生息。

面对困难,你是否积极参与?面对挑战,你是否积极应对?即使你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朋友,你也可以点燃一星璀璨之火,在参与中将自己的闪光点放大,将自己的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屈原携两袖清风,唱着楚歌,积极参与了“哀民生之多艰”的“上下而求索”之中;苏轼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愁绪隐于心底,吟唱出“西北望,射天狼”的壮烈情怀;岳飞牢记“精忠报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参与“还我河山”的壮志之中„„

他们用自己伟大的壮志,不泯的雄心,参与到为祖国为事业为理想的拼搏中去。

二战,是我们永远的痛。硝烟弥漫,尸横遍野,鲜血流淌成一条蜿蜒的大河,直抵我们心中最脆弱的一点。但是,伴随着伤痛而来的,并不仅仅是伤痛;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不仅仅只有无边无际的血腥。看,千万个苏联军民用身体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之墙,用他们柔弱的躯体挡住了德军的坚兵利炮。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场战争中的神话,因为每个苏联军民的誓死抵抗,因为每个苏联军民的奋不顾身的参与而最终呈现于历史舞台之上,闪耀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千古美谈。

参与吧,朋友!要竭尽全力,奋不顾身,要把你的心交给正义的力量,把你鲜亮的魂魄融于集体大家庭之中。

米兰·昆德拉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一开始,他就不断尝试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艺术实验,他练过琴,画过画,写过诗,谱过曲,最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这是他筛选一生的结果。“我一直在艺术领域里摸索、积极参与,希望找到适合我的那一点。”不错,如果他一开始就袖手旁观,看自己的容颜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衰老成碎片,他又怎么能像现在这样拥有一片湛蓝而广阔无垠的天空?他就是一个因为积极参与而终于从小角色走向大人物的传奇人物。

参与吧,朋友!也许一开始你默默无闻,但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之后,谁能担保你不会成为下一场“人生表演”的主角?

雷锋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只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奥黛丽·赫本、成龙这些国际明星也是从“跑龙套”开始他们的演艺生涯„„

参与,积极地参与,无疑是人的一种可贵品质。

朋友,你是否正跃跃欲试呢?如果没有,请学学你身边那些踊跃地参与生活、参与工作和学习的人们吧。简评:参与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明智的处世行为,达观的人生理念。文章从一种自然现象——蚁球滚火海的现象谈起,巧妙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观点——贵在参与,并加以简要阐释。接着,列举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勇于参与的名人事例,如屈原的“上下求索”,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岳飞的“精忠报国”,充分肯定了其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而后,又浓墨重彩地阐述了昆德拉的事例,简要列举了雷锋、奥黛莉·赫本、成龙等人的事迹,进一步印证了只要积极参与,小角色也可以成长为大人物的道理。就写作技法而言,文章能够快速入题,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所举事例涉及古今中外,涵盖面广,有详有略,有点有面,边叙边议,紧扣中心。结尾运用设问、呼告手法,再次号召读者积极参与到生活和工作和学习中去,富有感召力。过客,也是一种美丽 高二学生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书写了如此美丽的《错误》,令我们不禁唏嘘感慨:我们是自己的主角,却也往往是别人的过客。

过客,是别人一生中最渺小的配角;有时我们参与了别人的人生,却毫不知情。更多的时候,身为过客的我们,旁观他人的人生:看平静安逸,看跌宕起伏,看恬淡闲适,看峰回路转。看着看着,我们发现,过客,也是一种美丽。

作为过客,我们旁观,我们日渐成熟。《莫生气》中说:“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别人的人生就是一场戏,我们是观众。名垂青史,我们看到文天祥的傲骨;遗臭万年,我们耳熟和珅的贪婪;浩气长存,我们见证任长霞的克己奉公;锒铛入狱,我们目睹陈水扁的穷途末路。别人那或悲壮或可憎、或可歌或可悲的人生,令我们或鼓掌欢呼或唏嘘感慨。我们旁观,我们在旁观中思索,在思考中日渐成熟。刚强正直的品性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风骨,而贪婪自私的陋习也应成为我们的警示。

作为过客,我们旁观,我们虚怀若谷。柏拉图曾经说过:“没有什么非你不可。”这世界缺了你,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东升西落。旁观他人的人生,我们将变得谦虚,学会用心灵去感叹他人的生命,去汲取他人的智慧,我们虚怀若谷。我们获益颇多。

作为过客,我们旁观,我们超然于世。陶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周遭环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一方心灵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

作为过客,我们旁观,我们在旁观中汲取力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一个电脑天才,20岁时研制出BASIC语言,为个人微型电脑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21岁时他从哈佛大学退学。哈佛大学,全球大学排行榜上长期雄踞首位,可比尔·盖茨却毅然中止了他的学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们旁观,我们从旁观中获取勇气。追求梦想,有时需要大胆放弃的勇气。

或许我们永远不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归人”,永远都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不能好好地参与,但我们可以静静地旁观。

旁观,让我们日渐成熟;旁观,让我们虚怀若谷;旁观,让我们超然于世;旁观,让我们勇往直前。过客,也是一种美丽。

简评:旁观是一种智慧,需要一种审时度势的战略,俯看全局的眼光。这篇说理散文由郑愁予的《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自然引出“过客,也是一种美丽”的论题,按照我们在旁观中日渐成熟、虚怀若谷、超世独立和汲取力量四个方面阐明了旁观的作用和意义。文章无论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都十分准确熨帖,尤其是“作为过客,我们旁观,我们日渐成熟”一段中概述的文天祥、和珅、任长霞、陈水扁四个事例纵跨古今,对比鲜明,富有概括力。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 篇5

一、诗歌鉴赏:整体感知、整体解读、具体分析是关键

省质检诗歌鉴赏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

西江①晚泊赵嘏②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

6.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6分)

这道诗歌鉴赏题只设置一道赋分为6分的赏析题目,考点落实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上。一题6分,一方面最大可能地在考查考生诗歌鉴赏能力基础上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即答案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为考查考生的诗歌整体感知、整体解读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众所周知,对诗歌阅读“整体性”要求的漠视甚至是忽视,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存在的弊病之一。福建师大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就曾多次撰文批评过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摘句式”的考查方式,他认为:“诗歌的解读,须从整体上把握情意特征,而不能断章摘句地评论其表现手法。”(《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福建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之反思与前瞻》)应当说,今年省质检的诗歌鉴赏试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提供了正确地考查方向。而在回答此类诗歌鉴赏题目时,关键在“整体感知、整体解读”(即全面理解和把握整首诗营造的诗意或者诗境),更不要忽略了“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考生的所有解读,都不可脱离诗歌文本“架空分析”,而应当紧扣诗歌文本作出具体诗句的具体分析。一如今年省质检诗歌鉴赏试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

“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2分)写景由静人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1分)。(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阅读:平稳延续安定人心

文学名著试题自2007年进入福建省高考试卷以来,文学名著要不要考查、如何考查等便成为这几年方方面面争执不休的话题。2010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尚未出台之前,关于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阅读试题题型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传闻便甚嚣尘上:即五选二的选择题型将调整为填空题型。其间,泉州市质检卷、厦门市质检卷先后采用了填空题型,可见上述调整显然是空穴来风。直至“考试说明”正式颁布出台后,此种说法仍然未得以消除。因为尽管2010年“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仍旧延续了2009年高考五选二的考查形式,但在“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考点的解读中却明确出现了“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考查形式”这样与2009年不尽相同的句子。今年的省质检试卷,文

学名著试题并没有变化,可谓“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样的平稳与延续,无疑安定了高三老师和考生充满疑虑的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考试说明”相较2009年“考试说明”,在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内容方面,增加了“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的要求,这显然是今年广大考生所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因为几百万字的小说,考考主要人物、主干情节,尚可勉强接受,可“经典细节”如何考?“精彩对白”又如何记得住?更何况,“经典”和“精彩”的标准如何确定?如此考查下去,恐怕已然不是“读名著”而是“背名著”了。鉴于此,2010年高考应当不会严格地、死板地遵守“考试说明”要求,应当会考虑到“经典细节”“精彩对白”的实际操作难度命制出合理的试题,如是,则2010年考生幸甚!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2010年高考中的“X因素”

根据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将由2009年的12分调整为9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考试说明”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设置上模棱两可,“语焉未详”,直接导致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势必成为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X因素”。在2010年“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部分,“现代文阅读”(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解读所提供的例题中,既有选择题型,又有主观简述题型,而在“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却是三道选择题。如此一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设置便成为2010年高考迄今为止唯一没有确定题型的试题,其中变数,着实扑朔迷离。

今年的省质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设置二道选择、一道主观。泉州市质检卷如是。而福州市质检卷、厦门市质检卷却又是一番“风景”:三道题均是选择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的不确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考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惑。毕竟距离高考时日已然无多,而选择题与主观表述题的答题方法、应答时间等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别。面对今年高考中的“X因素”,考生们只能加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内在修为”,管它“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四、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二字不见踪影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学类或实用类阅读试题中出现了“探究”题型。所谓“探究”,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之解读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题型的出现,体现出福建省高考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对接的努力。但在高考实际操作过程中,赋分为6分的“探究”试题名符其实地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黑洞”:考查目的不明晰、考查方式欠科学、评价手段不合理、学生能力得不到公正公平地测量„„2009年高考的实践证明,“探究”试题的区分度太小,无论是学生的答题还是老师的评分,都存在相当的实际操作难度。

也许正是出于以上原因,2010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对此作出了微妙地调整:“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已然寻找不到“探究”二字,于是,无论是今年的省质检考试,还是福州市质检卷和泉州市质检卷,也都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探究”这个字眼,分别采取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省质检卷、泉州卷)、“阐述你从中得到的哪些感悟和启迪”(福州卷)等更简明、更容易操作(答题与评卷)、也更“熟悉”的题干表述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上试卷均“抛弃”了“探究”二字,但是否意味着2010年高考试卷也是如此,不得而知。另外,细细品味以上没有“探究”字眼的试题,其实都暗含了高考“探究”题型的考查“痕迹”:即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的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注]今年省质检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不在此列。省质检第15小题如下:“马相伯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这道题目其实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能力层级仅为B,而“探究”的能力层级为F。显然地,这道题目在命题上有失偏颇。)

五、时文阅读:还原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真面目

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如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7分)

与“探究”试题一样,“时文阅读”试题也是2009年才在高考试卷中正式“亮相”,不同的是,2009年“时文阅读”的分值为7分,而今年将“上扬”至10分。其实,从这道试题自身的名称便可以看出这道试题在整份高考试卷中“不尴不尬”的地位:即为“时文阅读”,却又为何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题中占据如此之大的“市场份额”?姑且不论“时文阅读”这一名称是否合适,但这道试题的设置目的显然不伦不类: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像;考查阅读(分析概括)能力?不全是;考查表达(150字/7分)能力,也不尽然。

当然,试题本身的考查目的不是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但高考试题的命题者们却不能无视考生迎考复习、考场答题以及教师阅卷的实际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即将“时文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最大可能地联系在了一起,形式上看似“时文阅读”,而试题提供的材料以及考查的知识点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这一点,只要看看“参考答案”便知。应当说,今年福建省质检“时文阅读”试题在回归语言文字运用方向上作出的努力与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能得到2010年高考命题者的理解和接受,进而在“时文阅读”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六、文体自选:必须重新审视

福建省质检卷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

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从命题形式上看,这道作文试题似乎没有什么新变化,不外乎延续了这几年全国各省市常选用的“新材料作文”命题;但与福建省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所有作文命题不同的是,这道作文题目多了一句重要提示:即“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尽管题目后边仍依照“惯例”列出“文体自选”的要求,但这一句重要提示清晰地呈现出命题者对“文体”的具体要求:即无论是叙述“经历”,还是阐述“看法”,考生的作文都必须符合叙述“经历”的文体特征,或者符合阐述“看法”的文体特征,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众所周知,自从本世纪初话题作文“三自原则”(自拟题目,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正式确立并盛行以来,对“文体自选”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为,在“文体自选”原则的“庇护”下,高考作文文体不明甚至混乱、“四不像文”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两年,不少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文体自选”,自觉不自觉地在高考作文中增加文体要求、强化文体意识。如2009年江西高考试卷作文试题便直接要求“必须写议论文”,2009年山东高考试卷作文试题也明确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等等。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6

1. 积累答题要点。拿诗歌鉴赏举例,无外乎情感题,手法题,主旨题,意境题等几大类。而通过大量的积累,可以总结出那些常见的诗歌情感,手法和意境。我的习惯也是做这样的积累,比如把做题中见到的不同情感分哀情和乐情记录下来,遇见新的便往后添加,不断整理归纳。这样,以后再见到一首新诗词时,对它的情感把握就有一个敏感度了,并且根据它总体的情感基调和一些意象的暗示自然而然会从自己积累的那些情感中搜寻,从而使所答的具体情感能更加准确全面。

2. 分析思考标准答案,学习答题语言。在订正大题时,并不是只将答案用红笔抄上,而是在订正后要思考自己没有答出来的点答案是怎么想到的,在文中哪一处有它的依据,积累下来。并且可以试着模仿答案的语言,不断将自己的答题语言修饰得更加精炼,更加靠近答案。

3. 学习总结老师教授的技巧和思路并定期复习(尤其是考前)。一般老师都会给一下小说,散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比如:小说围绕“情节,人物,主题,阅读体验,内容,结构,环境……”去答,诗歌常见手法及其好处等等。这些要及时地复习。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7

一、 (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 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岑寂 辞藻 大杂烩 乐不可知

B.跻身 攀缘 仪仗队 荣膺桂冠

C.恫吓 偶而 一溜烟 令人扼腕

D.粗糙 岿然 发详地 召之即来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面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歌声____高____低。

②周杰伦改变了华语乐坛, 没人可以否认他____了一个新时代。

③最近几个月, 他变得沉默寡言, 不肯主动跟人交谈。

A.忽而 忽而 开创 一直

B.忽而 忽而 开拓 一向

C.忽然 忽然 开创 一向

D.忽然 忽然 开拓 一直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那点微薄的工资, 对于全家庞大的开销简直是!

B.通常, 阻碍行人前行的不是的高山, 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C.隆冬时节, 百花凋谢, 水仙却迎着严寒, 十分惹人喜爱。亭亭獉獉玉立獉獉

D.这些根雕, 件件巧夺天工, 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精湛技艺。

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科幻小说描写了未来科技发展后, 机器人给孩子上课, 纸质的书本成为历史, 教学进度程序化, 孩子们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B.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旅游公司负责人说, 7到10年内, 如果我们能把握良机, 中国游客将成为美国入境游的最大市场。

C.在昨天开幕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 有些知名学者发出倡议, 希望将孔子的诞辰, 也即9月28日设定为“尊师日”。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没有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

二、 (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题。

尽管在有细胞的时候, 病毒就可能存在了, 但直到约100年前我们才发现了它们。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的生物, 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的活动——进食, 产生能量, 生长, 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 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 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 灾难就来了。

病毒感染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急性的和潜伏性的。在急性的病毒感染中, 病毒会猛烈地侵害身体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病毒快速地复制自己, 免疫系统也快速地作出反应。如果事情进行得顺利, 病毒会被彻底消灭, 病也会痊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将会有严重的症状并可能致死。当病毒感染是急性的, 就会爆发免疫系统和病毒之间的一场大战。基本的痊愈意味着将病毒彻底地消灭了。实际上, 我们发现并非总是这样的。如果不是大部分的话, 很多病毒能躲开免疫系统并在战争中撤退, 以这种方式, 它们能在体内徘徊多年。它们被称为潜伏病毒, 可产生潜伏性的感染。潜伏的准确性质还没完全弄明白, 有这种性质的病毒很难对付, 并能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相当有效的, 但它们并不完美。有的时候, 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出诸如肿瘤细胞这样的敌人, 还可能错误地攻击健康细胞。与此同时, 很多病原体已经进化出躲避免疫袭击的巧妙方式, 或者它们可以用快速复制来简单地战胜还没有准备好的机体防御系统。

病毒引起疾病的方式既是独特的又是恐怖的, 它们甚至能使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付自己, 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很多情况下, 自免疫是感染后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在穿透细胞、自我复制的过程中, 病毒会把一些它们自己埋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中, 警惕的白细胞会把这种细胞当成异物而将其消灭。这种对感染细胞的摧毁有时能将病毒消灭, 有时却产生比病毒本身更大的损害。

病毒与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了几十亿年, 要了解病毒就要了解生命的产生和进化, 在所有人类细胞的DNA中, 只有1%为蛋白质提供密码, 另外的99%可能是为病毒寄生后的遗留废物——很久以前或近期的病毒感染留下的基因物质。

不管你喜不喜欢, 病毒就在这里。我们应该提一下, 它们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 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在很多方面, 我们现在对病毒的了解和几十年前我们对细菌的了解很像, 仍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

(节选自《在岩石上漂浮》)

5.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的一项是

A.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 也没有细胞那样的生命活动。

B.病毒只有进入细胞后才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C.病毒已经进化出了躲避免疫系统袭击的巧妙方式。

D.病毒能通过人体免疫系统来使人体自身产生疾病。

6.下列表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人体感染急性病毒时, 疾病能否痊愈取决于病毒有无被免疫系统杀死。

B.一些没有被免疫系统杀死的病毒, 能潜伏在人体内, 成为潜伏性病毒。

C.人体的免疫系统既能杀死病毒, 也有可能会错误地攻击健康的细胞。

D.在所有人类细胞的DNA中, 绝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后留下的基因物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以下推断的一项是

A.病毒在100年前被人类发现, 之前它们对人类并不产生危害。

B.病毒感染有急性病毒和潜伏性病毒两种, 前者的危害要比后者大得多。

C.病毒已与人类一起生活了几十亿年, 并有可能将伴随人类继续生存下去。

D.病毒有修复人类混乱基因和癌细胞DNA的特殊能力, 这说明它们的存在对于人类还是利大于弊。

三、 (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0题。

陆陇其传

, 初名, 字, 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四年, 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 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 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 泣而谕之, 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 察导讼者杖之, 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 校①于衢, 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 发吏捕治之, 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 有宗族争者以族长, 有乡里争者以里老;又或使两造②相要俱至, 谓之自追。

十七年, 举博学鸿儒, 未及试, 丁父忧归。十八年, 左都御史应诏举清廉官, 疏荐洁己爱民, 去官日, 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 民爱之比于父母, 命服阕③以知县用。二十二年, 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 役繁而俗薄。陇其请于上官, 与邻县更迭应役, 俾得番代。行乡约, 察保甲, 多为文告, 反覆晓譬, 务去斗很轻生之习。二十三年, 直隶巡抚以与兗州知府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 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 复被荐, 得旨行取。在灵寿七年, 去官日, 民遮道号泣。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偏沅巡抚有父丧, 总督请在任守制。言天下承平, 湖广非用兵地, 宜以孝教, 解任。寻命巡视北城。试俸满, 部议调外, 因假归。

三十一年, 卒。雍正二年, 世宗临雍, 议增从祀④诸儒, 陇其与焉。乾隆元年, 特谥清献, 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县崇实政, 嘉定民颂陇其, 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 民陆氏世守焉, 自号子孙。

(选自《清史稿》卷二六五)

【注】①校:古代木制囚具。②造:原告与被告各为一造。③服阕:三年丧满除服。④从祀:配享, 附祭。封建时代多将儒者配享周公、孔丘之庙。 (文中加“”线的都是人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的一项是

A.恶少以其为暴 徒:徒弟

B.豪节为善人 折节:改变志向和行为

C.得番代 俾:使

D.陇其言天下承 平:太平

9.以下四组句子中, 分别陆陇其“洁己”和“爱民”的一组是

A.①陇其守约持俭/②去官日, 民遮道号泣

B.①行乡约, 察保甲, 多为文告/②嘉定民颂陇其, 迄清季未已

C.①去官日, 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②灵寿土瘠民贫……俾得番代

D.①议增从祀诸儒, 陇其与焉/②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的一项是

A.陆陇其担任嘉定县知县的时候, 致力于用道德感化百姓, 针对不同的诉讼案件采用不同的措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朝廷以博学鸿儒选拔人才, 陆陇其因为担心父亲的身体健康而没有参加考试, 第二年左都御史推荐他为朝廷的清廉官。

C.陆陇其在灵寿七年的任职期间, 做了不少减轻百姓负担、教育百姓改变陋习的工作, 后调任京官, 百姓哭泣着为他送行。

D.陆陇其去世后, 被朝廷增加为配享周公、孔丘之庙的儒者, 后被赠与“清献”的谥号, 阜平县还为他修建了坟墓。

第Ⅱ卷 (共120分)

四、 (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或父讼子, 泣而谕之, 子掖父归而善事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覆晓譬, 务去斗很轻生之习。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县崇实政, 嘉定民颂陇其, 迄清季未已。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按要求答题。 (8分)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 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 曾多次游览博山, 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1) 近代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中说:“词有淡远取神, 只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 此为高手。”试结合具体内容, 简要分析该诗“只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的特点。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请简要回答。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5分)

(1) 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平正道直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司马迁《屈原列传》)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2)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不抚壮而弃秽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离骚》)

五、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7题。

丰子恺

(1)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 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 特别是词客, 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 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 自然地随喜附和, 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 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 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 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 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 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 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2) 梅花带雪开了, 说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 实际上雨雪霏霏, 北风烈烈, 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 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 战栗地站在屋檐下, 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3) 再迟个把月罢, 就像现在:惊蛰已过, 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 足有画图一般美丽, 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 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 并没有感到快乐, 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 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 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 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 偶一出门, 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 单调得很, 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 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 只教我们天天愁寒, 愁暖, 愁风, 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 更一分风雨”!

(4) 春的景象, 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 但都隐约模糊, 要仔细探寻, 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 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 有的说“春在梨花”, 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 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 春所带来的美, 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 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 春寒、春困、春愁、春怨, 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 就是再过个把月, 到了清明时节, 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 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 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 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 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 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 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 但变化多端, 始终是乍寒乍暖, 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 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 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温和”上, 正是气候最温和的时节。就景色上说, 春色不须寻找, 有广大的绿野青山, 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 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 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 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 对于春红、秋艳, 都只是略蘸些胭脂、硃磦, 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 他就毫不吝惜颜料, 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 使屋屋皆白, 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 又好像是塞尚风景画的“色的块”, 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 连天遍野, 尤为和平可亲, 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 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 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 其实春工不在花枝, 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 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 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 满目憔悴之色, 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 枯草尽去, 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 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 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 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选自丰子恺《佛无灵》, 有删节)

14.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①倘又是落雨, 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 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 (4) 段“实际, 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 是从暮春开始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春”的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5分)

18.提取下列有效信息, 给“数字海洋”下定义。 (6分)

数字海洋是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 二是信息网格集成, 三是知识综合运用。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是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给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 (不超过16字) (5分)

在2010年11月26日发布的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阅兵、世博、抗旱、哥本哈根、日全食、水价、献礼”等词语被收入年度新词语。

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第五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新词语分析, 我们可以如实地看到过去一年我们的社会生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新词语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例如, 2009年, 以“楼××”、“×门”、“×执法”等词语群就集中反映了一些被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而“被××”这类词语群的出现既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也是社会政治氛围比较宽松、百姓语言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下列8句话中抽出4句, 组成2副合乎要求的春联。 (只填序号) (4分)

①红梅含苞傲冬雪②春归大地人间暖③风调雨顺颂华年④文明国度遍高风⑤柳浪莺歌锦绣春⑥山明水秀风光丽⑦绿柳吐絮迎新春⑧壮丽山河多异彩

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60分)

21.先秦时期, 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也出现了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请以“我心目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以上名字中任选一个填入上面的横线, 使题目完整, 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立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B (A乐不可知—乐不可支;C偶而—偶尔;D发详地—发祥地, 召之即来—招之即来)

2.A (“忽而”和“忽然”的意思差不多, 但“忽而”大多同时用在意义相对或相近的动词、形容词等前面。开创:指开始建立, 创建;开拓:指开辟, 扩展。“时代”应和“开创”搭配。“一向”和“一直”都表示行为的一惯性, 但“一向”着眼在行为、习惯的从来如此, 而“一直”着眼在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包括某一时段内的动作、行为)

3.A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此处应用“杯水车薪”)

4.C (A成分残缺, “描写”缺宾语, 可在句末加上“的情景”。B“中国游客将成为……最大市场”属主宾搭配不当, 可把“游客”删去。D助词“的”省略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应在“参加”后加上“的”)

5.C (偷换概念。原文中“已经进化出躲避免疫袭击的巧妙方式”的是“很多病原体”)

6.D (把可能当成事实。原文表述是“可能是……病毒感染留下的基因物质”)

7.C (A“并不产生危害”的推断缺乏依据。B“前者的危害要比后者大得多”的推断和原文“潜伏的准确性质……并能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等相关信息不符。D“利大于弊”的推断不合理)

8.A (徒:同伙)

9.C (A (1) 表现陆陇其倡导简朴节俭的生活。 (2) 表现陆陇其离任时百姓的留恋, 间接表现他的“爱民”。B (1) 写陆陇其治政的具体措施。 (2) 也是间接表现陆陇其的“爱民”。D (1) 写陆陇其被增加为从祀的儒者。 (2) 写阜平百姓为陇其修建坟墓, 也非直接表现其“爱民”)

10.B (“担心父亲的身体健康”说法有误, “丁父忧”意为“遭父亲丧事”)

11.⑴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 陆陇其便含着泪对他们进行劝说, 最后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并能很好地侍奉。⑵ (陆陇其) 反复教育百姓, 让他们务必去掉好争斗和轻视生命的习俗。⑶陆陇其做县官时崇尚实政, 嘉定县百姓颂扬陆陇其 (的德政) , 直至清末也没有停止。

12. (1) 总观此词, 全篇都是写景, 无一句抒情, 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 寄意言外。如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 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 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2) 淡雅含蓄、朴实自然 (或“清新自然”) 。

13. (1)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14. (1) 巧妙地借用古诗中的“断魂”, 来说明清明时节的绵绵阴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快。 (2) 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地说明经过修剪的花木有时只能得到富贵人家的欣赏, 以此来对比突出自生自长的草不择贵贱高下, 并能普遍受到大众的欣赏。

15.主要写人们对“春”的赞美和喜爱。为下文作者表达对“春”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16.过渡作用 (或“提示下文”) 。由前面写暮春前作者所感受到的不愉快的生活, 过渡到下文写暮春以后春天的美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享受。

17.暮春之前:乍寒乍暖, 忽晴忽雨, 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愉快。暮春之后:气候温和, 有广大的绿野青山, 景色宜人, 是一年中最令人愉快的时节。

18.数字海洋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虚拟海洋世界。

19.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09年度新词。

20. (1) (1) (7) ; (2) (8) (4)

21.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陆陇其, 起初名“龙其”, 字稼书, 是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中进士, 十四年, 授为江南嘉定县知县。嘉定是个大县, 赋税征收多而民间习俗又追求铺张浪费。陆陇其简朴节俭, 努力以德教化百姓。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 陆陇其便含着泪对他们进行劝说, 最后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并能很好地侍奉。遇到弟弟告哥哥, 便调查出挑唆者施以杖刑, 以至于兄弟二人都很感动悔恨。一些品行恶劣的青少年勾结行恶, 便给他们戴上枷在路口示众, 看到他们悔过了才释放他们。有一富豪家的仆人夺走了砍柴人的妻子, 陆陇其派差役将他逮捕治罪, 使富豪改变了以往的行为成为善人。遇到官司, 陆陇其不用差役去逮人, 属于宗族内部争讼的, 便使其族长去治办, 属于乡里争讼的, 便靠里老去治办。有时也让原告、被告双方都到县衙来进行调解, 称为“自追”。

十七年, 以博学鸿儒科选拔人才, 陆陇其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 便因父丧而归乡。十八年, 左都御史魏象枢遵照皇上的命令推举清廉的官员, 上疏举荐陆陇其廉洁对己而爱民, 离任的时候, 只有几卷图书和他妻子用的一部织机, 百姓像对待父母一样热爱他。皇上命令他守丧期满后可用为知县。二十二年, 授陆陇其为直隶灵寿县知县。灵寿土地贫瘠, 百姓贫困, 劳役繁多而民俗轻薄。陆陇其向上司请求, 与邻近的县更换服役, 使他们可以轮流代替。陆陇其实行乡约, 视察保甲, 多发文告, 反复教育百姓, 让他们务必去掉好争斗和轻视生命的习俗。二十三年, 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将陆陇其和兖州知府张鹏翮一起作为清廉官举荐。二十九年, 皇帝下诏让九卿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的人, 陆陇其再次被推荐, 得到圣旨, 可以调任为京官。陆陇其在灵寿七年, 离任的时候, 道路上站满了百姓, 哭泣着为他送行。陆陇其调京后被授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偏沅巡抚于养志的父亲去世, 总督请皇上让他在任为父守丧, 陆陇其说天下太平, 湖广又不是用兵的地方, 应该让他尽孝道, 于是于养志解任回乡。不久, 命陆陇其巡视北城。任用期满, 吏部讨论将他外调, 因而陆陇其告假还乡尽孝。

三十一年, 陆陇其去世。雍正二年, 世宗亲临学宫, 讨论增加随从祭祀的儒者, 陆陇其在其中。乾隆元年, 特赠予清献的谥号, 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陆陇其做县官时崇尚实政, 嘉定县百姓颂扬陆陇其 (的德政) , 直至清末也没有停止。灵寿的邻县阜平县为他修了坟墓, 县民陆氏世世代代守在那里, 自称为陆陇其的子孙。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因材施教;舍得放手;面批面改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高考尘埃落定,这是我连续第四年教高三语文,感触颇多,特别是今年高考,所带的文科班语文高出省均分13.6分(不含加试分),期间辛苦自不必说,倒是有几点教学心得写来和高三语文教学的同行分享。

一、守好语文阵地,因材施教

在多数人的心里,语数外三门学科中数学最重要,其次外语,第三才是语文,许多学生也是这样想的,认为语文分数拉不开差距,重视不重视一个样。这个当然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感悲情的事情,所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作为语文老师自己首先絕不能气馁,不能自怨自艾,其次就一定要守好语文阵地,并且努力争取外援。今年我首先协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敦促”学校在复习时间上对语文学科进行“增援”,尽管增加的时间极其有限,但至少在心理上给了学生暗示,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当然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让学生从重视的意识转化成重视的行动,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我的做法是每次模考后给每个学生都进行卷面分析,和他们一起寻找薄弱点和争分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提高语文成绩的极大可能,同时督促他们在下一个复习阶段进行针对训练。这个工作听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麻烦琐碎,还要不断地和学生的以及老师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特别是和平时统一的作业相比,这时候的作业五花八门,备课量陡然增加,工作就尤其辛苦。但是这仿佛真就符合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有了奔头,提高很快。

二、复习指导有主见,舍得放手

在一个由18个语文老师组成的备课组里,偷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集体备课往往可能变成集体偷懒,统一的资料,统一的进度,给每个老师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集体进步,要么集体沉沦。所以,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除了在高考复习的大方向上追随集体之外,一定要有自己对班级的个别判断,像中医号脉开方子一样,针对自己班级的特点,给出不同的复习方案。特别是在冲刺阶段,班级与班级的差异性特别大,学生个体间也是如此,这时候就绝不能随波逐流,没了自己的主张。

今年的几次模拟考试,学生分别暴露出了不同的复习漏洞,有的是年级整体的复习方向问题,有的是班级的个别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除了和备课组商讨应对共性问题的策略外,更是针对本班情况,在文言文基础夯实和作文辅导上下功夫,并且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漏洞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自主复习方案。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舍得放手,留足学生的自主复习时间,而且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放手,复习效果更好。

三、强调作文辅导,面批面改

有些老师认为从高一到高三,作文系列教学也已经到了尽头,最后阶段就可以不用多训练了;也有的老师认为作文一向难教,最后冲刺阶段能有什么作为呢,不如让学生多做些其他练习。而我认为最后冲刺阶段是抓作文的最好时机,主要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他们最想在这个阶段取得进步,甚至有些以前浑浑噩噩的学生也在这个阶段苏醒,想要汇入高考的洪流。作为教师就一定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这一特殊阶段的学习欲求。

今年最后阶段的作文辅导我强化了这几点:一是强化了审题训练,强调命题作文审题要抓住题目的“命门”,即文章要能诠释题目的内涵。这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他们保证基本分。二是抓素材积累、主题积累、写法积累。具体做法是提供给他们大量的优作范本,给足时间让他们摘录背诵,把精美的开头结尾,一两句点睛之笔作为重点,每天辟出专门的时间背诵,积累语感。三是加强个别辅导,面批面改,具体做法是对每一次模考的作文都进行二次批改,针对每篇作文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进行改写,三分之一的学生每个题目的作文平均要改三次以上。当然这是迎考复习辅导中最为辛苦的工作,但也是最幸福的工作,因为这个阶段会感觉到学生的进步像春笋拔节那样迅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特别是有一个平时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考前积累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素材,并且以此为题材改了四次作文,高考后,她说用了准备的素材,而最后她的语文得分是125分。

总之,在冲刺高考的最后决战阶段,最为心累的是语文老师,面对部分学生的不重视,面对学校的考核压力,面对自己想要教好学生却又仿佛无处使力的困境,我们有时会迷失了自己,甚至也会给自己这样的暗示,语文成绩提高难,就这样好了,反正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是这几年的高三教学经历告诉我,作为语文老师要一直保持对学生最真诚的热情,特别是在冲刺阶段,要与他们同悲同喜,要成为最了解和最理解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在感情上亲近你,行动上追随你。在具体复习过程中要有自己针对自己班级的个性化主张,要让每一分钟时间都用到刀刃上,要把作文辅导作为最大的争分空间,花最大的气力,用最切实的手段去提高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学科的教学困境,改变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获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最大成就感和满足感。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学总结下一篇:读一千零一读书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