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案例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松山湖案例(共11篇)

松山湖案例 篇1

近年来,以产业聚集为特征的园区开发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相对于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更具时代意义。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穗深港”黄金走廊中段,地处东莞几何中心的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园区开发,就经历了从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再到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一、开发住宅地产,完成园区基建

松山湖产业园2001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成立之初,园区发展主要模式是政府出让土地给开发商建住宅,开发商则为整个园区修建高水准的市政道路。这段时期,松山湖产业园完成了基本的基建,一幢幢高端商品房小区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连接南北。这一时期的主要开发商代表是东莞本地的光大地产,代表作品有锦绣山河、山河语岸、山河印象等大型高端商品房小区,以及由松山湖控股公司开发的主要居住对象为政府公务员的松湖花园、和堂等普通住宅、别墅小区。

这一时期开发商的作品,基本都是管委会批地、开发商盖楼兼修建周边市政道路。因为风景优美、环境好,当时房价都在万元以上,但因为人烟稀少,商业配套基本没有,楼盘入住率一直在10%以内。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东莞致力于实现发展模式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升级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经历了住宅地产开发的第一阶段,松山湖园区周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香港、深圳、广州、惠州、珠海、中山均在松山湖一小时经济圈范围。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松山湖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园区拥有8平方公里淡水湖,14平方公里原生态绿地,位于园区内的松湖烟雨景点位列东莞八景之首,年均游客数量达450 万人次。

二、做强商业地产,集聚园区人气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直到2011年底,其常住人口只有7.8万,这其中还包含了4.5万大中专院校学生,2.2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工人。由于人口稀少且购买力弱,松山湖的商业配套一直很落后。

没有商业配套,人才就无法安心在松山湖安家生活,很多高素质科研人才入住后,直呼“好山好水好寂寞”,待不了几个月就离职,因而很多高科技研发类企业也不愿意入住园区,要求管委会先做好商业配套再说,这就大大限制了松山湖高新产业园的发展。而要发展商业配套,就得有人气聚集,否则没有商家愿意进来。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破解新兴产业园区商业发展之困呢? 经历了2001到2010的十年住宅地产开发阶段,从2011年开始,松山湖园区逐步进入了商业地产开发的第二阶段。

德基地产开发的酒店式公寓寄莲公寓营业状况良好,且配套形成了一条人气不错、初具规模的商业街,后来又逐步进行二期商业开发,引入了八方快捷连锁经济型酒店等品牌,不断进行商业产品升级,其紫檀山别墅高端项目依托临近金多港高尔夫球场的优势,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保利地产在规划建设红珊瑚小区时,也配套规划有1万平米的商业配套。万科地产在松山湖的第一代产品主要是松山湖1号高端别墅和金域松湖普通住宅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基本只有住宅,没有配套商业, 但其开发的第二代产品松湖万科生活广场就非常的成功,取代了原有的松山湖商业中心-创业生活城,一跃成为新的松山湖乃至辐射周边三镇的商业中心。松湖万科生活广场规划精品酒店、开放式情景街区、餐饮以及集中式商业等多种业态相互契合融为一体,整个商业综合体经营面积达3万平方米。星星影院、嘉荣超市、麦当劳、湘汁源、小四川、雅园蒸品、黄记煌、肯德基、必胜客、欧麦咖、乐悠游儿童乐园等已经先后入驻,与位于长城世家商业街的星巴克咖啡、天母蓝鸟烘焙等一系列中高端商业品牌共同提升了松山湖的人气和商业氛围。

三、发展产业地产,实现产城融合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住宅地产开发,正在经历第二阶段的商业地产开发,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也在逐步迈入第三阶段的产业地产开发。

2013年以来,松山湖高新产业园不再批工业用地,只批研发用地。松山湖高新产业园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三大领域一个方向”上,即新型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方向,严格坚持“三高两自”(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高标准择商选资。园区商业发展以吸引、导入高素质人口,使园区发展成为东莞的人才教育中心、研发服务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的,在东莞转型发展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占据支撑技术平台的核心地位,承担城市副中心职能,成为东莞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展示、交易及交流中心,区域研发服务中心、学术及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园区定位为东莞“国家级高新科技新城”。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东莞致力于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宜居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提出要打造“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松山湖属于“三大经济带”中园区经济带的核心,在东莞“五大产业集聚区”中,属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及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松山湖高新区将立足于“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此,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布局原则以及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结合高新区核心区内产业布局现状,构建“一心联动,多区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高新区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业融合、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一心”指的是产业服务中心,位于高新区的中心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创新研发、现代商业、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业等,构建具有特色、集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服务中心区,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产业服务中心区内可进一步划分为创新服务区、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居住商业区、中央商务区、中心服务区等。

“多区”指的是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新兴产业集聚区、企业总部集聚区、台湾高科技园等多个集聚区。

四、做好商业规划,助力产业腾飞

为了配合松山湖产业规划的顺利落实,早在2011 年,受松山湖管委会委托,笔者开始着手进行松山湖高新产业园的商业网点规划。经过对松山湖及其周边城镇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进行研究,并深入调研了标杆高新园区—— 苏州工业园中新示范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核心园区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了整体规划、明确定位、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的四大规划原则,对松山湖商业网点进行了重新规划。

1、整体规划:指松山湖的商业规划要适应《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划,结合园区与周边地区商业的互动与影响,对园区生活及商业配套进行整体规划。

2、明确定位:指要突出主体特征,坚持园区的发展定位,把满足人才的生活需求当作园区配套重点,着力完善重大设施配套,切实解决人才在衣食住行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协调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松山湖各区域大中小型商业网点要协调发展。松山湖是东莞市中心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商业网点规划应秉承和凸显松山湖特色,适量建设大型商业设施,鼓励发展中、小型商业网点,发展品牌特色店,做到大小兼顾,使大小店铺都拥有各自的发展空间。二是松山湖商业网点规划要与东莞市及周边镇街商业网点规划相协调。建立与城市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机制,对主要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和重大项目的选址,从商业用地及立项等方面给予落实。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充分考虑未来园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特点,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比照国内先进水平,协调好松山湖商业与其他镇街商业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行业、业态、档次、规模的商业能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4、产城融合:指用建设城市的思维来规划和发展园区的商业和其他配套功能。园区商业发展通过引入新型业态,调整改造传统业态,形成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有机结合、以新兴业态为主的业态结构,避免贪大求多、过于分散和重复建设。遵循产业互动的理念,借助松山湖高新区产业的发展,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文化体育资源的带动,来促进松山湖城市生活及商业配套的发展,同时通过商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产业联动和商业协同发展,使松山湖成为一个聚集40万左右就业人口、2500家企业的小型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基于松山湖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未来的交通规划和人口结构,新规划方案沿着轨交站点和风景区等规划了松山湖“一二四四六”的商业网点布局,即一商务带二商圈四商城四生活社区六科技社区的简称。即围绕着“产业松山湖、商务松山湖、人文松山湖、生态松山湖”的规划理念,以“整体规划、明确定位、协调发展、产城融合”为规划原则,以1条研发商务带为引领,以2大商圈为主体,以4大商城为骨干,以4大生活社区商业为基础,以6大科技社区商业为补充,利用10年时间,在松山湖高新区构建一套覆盖广、层次多、业态全的发达的商业配套体系。

两年多过去了,如今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已今非昔比。凯越酒店、松湖万科生活中心、长城世家商业街、星巴克、天母蓝鸟、肯德基、麦当劳等一批知名品牌集中在松山湖开业,且生意异常火爆,大量周边的高端消费人群被牢牢吸引在了这里。越来越多的高端人群在园区消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入住,商业配套的不断完善,又吸引着更多的全国乃至世界一流企业把办公地址迁进园区。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的成功,是管委会(政府)、开发商(房地产企业)、专业管理咨询专家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松山湖产业园区经历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成熟起来。作为传统开发商,经历从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发展,再逐步成长为产业园区运营商的发展之路,对住宅、商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结语

松山湖案例 篇2

据悉, 这是松山湖建设者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开发理念, 对生态资源实行保育性开发的成果。坐落湖畔的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承创新文化之底蕴, 得自然山水之灵气, 在刘建平校长的带领下, 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宛如这松山湖大道, 很生态!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郭元祥教授评价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 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 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今天, 松山湖中心小学呈现出的蓬勃气象,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界人士对其成功之道也是评说热烈、异彩纷呈, 因版面所限, 现采撷几位评说, 编辑如下, 以飨读者。

王健: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

当前, “东莞制造”正在向“东莞智造”转变, 东莞教育也在向东莞“慧教育”发展, 我们目标是变“有学上”为“上好学”。“慧教育”可从四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个是“智慧”的“慧”。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新方法, 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 逐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服务,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共享。第二个是“汇聚”的“汇”。汇聚各种资源、人才,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三个是“学会”的“会”。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让老师安教、乐教、善教;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第四个是“实惠”的“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惠及千家万户。松山湖中心小学是我市“慧教育”的先行者、排头兵。

松山湖中心小学出身“名门”, 恰逢盛世, 其2006年开办时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小学部, 在南粤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怀抱孕育三年后, 2009 年整体搬迁, 独立建校, 这一时期正是东莞教育完成联合办学, 走向内涵发展之际。学校建设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优势, 秉承了东莞中学的办学思想, 创新落实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所倡导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思路。

笔者与这所学校有不解之缘, 建校前的小学部阶段, 曾和刘校长一起谋划学校课程再造的蓝图与推进。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 也是笔者最为欣赏和期待的。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价值指向尤为重要。面对新课程, 是机械地执行, 还是功利地取舍?是以学校为本, 还是以学生为本?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探索实践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其一, 学校课程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从国家一统到学校为本的“一度回归”。学校走的是整合与联动的路子, 形成了“融通式课程体系”, 不是做加、减法, 也不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分而落实, 而是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统整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这种做法与美国教育学者布拉泽、卡佩鲁蒂等人所提出的学校课程系统的课程连续统一体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二, 学校课程设计正在进行从学校为本到学生为本的“二度回归”。学校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 已经惠及无数学生, 相信将惠及更多学生。

(王健,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文丹枫: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 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看见“教育从生活开始, 与生命同行”, 起初并没有什么感觉, 笔者将它当成许多学校都常见的一句口号。在了解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看到数学教师除了任教数学课外, 还是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领头人, 科学老师同时还是教师发展项目负责人, 语文老师还兼任一门兴趣爱好葫芦丝教师……笔者对该校鼓励教师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这样的设计大感兴趣, 也激发了笔者深入了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浓厚兴趣;当接到陈果老师邀请笔者担任品德主题活动俱乐部导师, 笔者欣然答应, 吸引笔者的不是导师头衔, 而是这里的学校课程再造。

因为担任俱乐部导师, 有机会拿到刘建平校长带领教师编著的《学校课程再造》《教师发展生态学》进行探讨, 发现学校的课程设计关注了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也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 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近距离走进教师的课堂, 不仅被教师刻苦钻研的精神吸引, 更被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 引领学生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等细节所折服。

这一切让笔者联想起美国教育家隆·米勒 (Ron Miller) 提出的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目的:唤醒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之情。笔者认为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实施课程再造过程中, 提倡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 这一课程体系可谓“全人课程”, 很好地诠释了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约翰·米勒“全人教育”中的精髓:平衡、包容与连接。

(文丹枫, 博士、《广东教育现代化》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现代移动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岸涛: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的发展。

在寸土寸金的东莞市, 美丽的松山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态平衡的画卷。而坐落在这里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是一道美丽的景观, 蕴含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这所小学2006 年开办, 短短几年间, 远近闻名。该校追求“教育生态平衡”, 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 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架构,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教师开心幸福地工作。

人们禁不住要问, 该校成功的秘诀何在?在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倡导教师发展的生态取向, 营造教师合作共荣的人文环境, 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激励教师展示才华, 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 教师生态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倡导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 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关怀教师的内心体验, 希望在合作的基础上, 每位教师工作得心应手、生活轻松愉快。松山湖中心小学认为教书不是一种教师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准备未来生活, 而且是追求一种使他人和自己都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课程能力的成长, 学校聘请专家、特级教师举行专业讲座和课例展示, 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开展德育主题研修、学术研修等活动, 实施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的磨课项目俱乐部形式, 可谓执着地追求, 诗意地行走。

笔者曾经参访松山湖中心小学, 令人感到震撼的是, 从学校领导至一线教师, 他们对学校的课程理念理解得都非常透彻, 说起自己分管的工作, 如数家珍, 在课改中, 教师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里, 教师以课程变革者的身份参与实践,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在坚持学校特色教学理念中, 在整合教师群体资源与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中, 实现教师特长与学校特色的双向构建。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 不仅获得了职业成就的幸福感, 而且充分感受了生命价值的绚丽。

(陈岸涛,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

胡继飞: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

将“教师生态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发展新的抓手, 正是松山湖中心小学布局谋篇的高明之处。生态取向的意蕴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发展, 还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如, 稳定性是成熟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 系统中的生态链越丰富,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越稳定。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构建从改革传统的管理架构入手, 打破单一的和垂直的校长—教导处—学科组—教师的线性管理模式, 建立了年级组、学科组、课程组以及项目组、课题组、俱乐部等非常规性的社群组织, 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交桥式多维互动的课程网络化管理结构。

根据教师群体内部关系, 学校的课程教育生态存在两大极端类型, 一是竞争型生态, 教师个人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相互排斥, 同伴的成功常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反之亦然。二是合作型生态, 教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相互依赖, 只有在集体获得成功的情况下, 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奖惩机制。松山湖中心小学力推合作型课程生态文化建设, 让教师在合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

任何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演进, 也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松山湖中心小学抓住了教师群体这个学校课程发展的主导因子, 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课程整体的内涵式发展。他们将“生态取向”的理念不仅作为教师个人课程发展的重要导引, 更是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理想模型。学校课程是一个由“人—活动—环境”构成并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 学生是系统中最活跃的生态因子。

协同进化是指有关联的有机体相互选择适应而共同进化的过程。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实施中用实际行动对“协同进化”生态原理作出了极好的阐释, 他们通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协调进化, 使得课程设计从混沌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 日趋严谨、科学。让每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让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以成长和进步。

(胡继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叶凤良:刘建平校长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天空。

笔者曾经三次到过松山湖中心小学, 与这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笔者一次又一次地把同行领到这里来。每一次来, 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让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这所学校里有一群富有浪漫情怀的人, 他们在实践课程理想的同时, 创造了教育奇迹, 使松山湖中心小学闻名遐迩。

最让笔者佩服的是,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不仅是基于学生在教育中的独立价值来确立课程设计的组织逻辑, 更是注意到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需要, 教师、学生在课程的天地里共同得到发展、进步。

刘建平校长是个用人高手, 他对每位教师都了如指掌、理解透彻。因此, 他能知人善用, 恰如其分, 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课程领地, 尽情地施展才华。

刘庆兵副校长, 还有校务办赵晓天主任等, 行政团队的所有人, 都与教师心心相印。他们说: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有幸福的感觉, 学生才能有课程学习的幸福感受;课程发展是教师谋生的必须, 更是教师教学本身的需求。

正是这样的课程发展观,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都乐意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关注少数优等生;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时期的发展;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发展。这就是松山湖中心小学让家长和孩子都神往的原因。

(叶凤良, 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名校长、广东省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静水深流。

这是记者采访刘建平校长后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在我们观看孩子跳绳社团活动时, 他悄悄地让开, 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们和做介绍的一位副校长。在学校里, 这位对教育充满情怀、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教育行者, 更多的时候是把教师和孩子推向前台, 自己只是静静地站在后面。

采访中, 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接送孩子上学却乐此不疲、毫无怨言;看到很多孩子高兴地与校长、老师打招呼, 表情快乐自信;接触到一群性情各异却融洽相处的教师, 也看到他们对教育和生活笃定的眼神。

……

游松山湖记 篇3

二月初,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在松山湖,更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油菜花一望无际,棵棵桃花树上花团锦簇,海棠枝头繁花似锦……我和父母来到了松山湖游玩,同行的还有朋友莫和他母亲。

那天真是人山人海,借着周末,大家都喜欢到这儿来散心。到了松山湖,我就迫不及待地骑上爸爸为我们租来的自行车,头也不回地和莫一起冲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丢下了措手不及的父母们。或许,我们忘了什么?

我和莫沿着游玩道路骑行,一路上骑车、步行的游客络绎不绝。处处尽是生机勃勃的绿,让我心旷神怡。我和莫走走停停,看看风景,发发微信,好不逍遥自在!就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已近中午,感到些许饥饿的我们才想起了被遗忘许久的父母们,想要和他们汇合,于是自作主张地往来路骑——在我们想法中,我们走的是同一条路,而且大人们是步行的,应该就在前面不远。但一直蹬了许久,却始终没看到他们。疑惑不解的我打了个电话去确认位置,经过一番确认后,才万分无奈地发现,我们走的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方向。

当然,那时的我们丝毫不在意,在我们看来继续往前骑,总能碰见父母的。可事与愿违,又往前蹬了不久,竟遇上一个岔路口,我们顿时纠结了,不知该往哪里走。又是一番电话,加上向周围的游客、小販问路,终于确认了,父母们在一个叫松湖花海的景点。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往他人指给我们的方向蹬去。

然而,又蹬了几公里仍未到达目的地,我们又停下向一个路边小贩询问,却只得到一个继续往前的答案。再过了许久,又向一个小贩询问,仍是相同的答案。如此往复几次,已经蹬了将近二十公里,我们饥肠辘辘,手脚无力。终于,我们遇见一个松山湖官方的工作人员,向他询问“松湖花海”往哪里走,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他竟指向了我们来时的方向,还道明“应该有二十多公里吧”。我们顿时崩溃,一路上的小贩竟都在胡乱指路!

接下来的事就不一一叙述了,只是不断被人乱指路,又不断走错路……一个多小时后,在我们彻底精疲力竭时,终于到达了松湖花海景区。然而事实的真相却令我们更加无奈——景区内竟又有一个十字路口!已经怕了的我们不敢往前走,把自行车扔在路边,倒在一片荫蔽下不愿再起来……那时,我完全茫然,不知所措,短短的十几分钟,父母足足打了七八个电话,这关心的举动却只能让我更加焦虑、心慌。我这才知道,自己其实还只是一个依赖大人的孩子罢了。

后来母亲去了景点警务局,重新打电话询问位置后,警察开车带母亲过来接我们,才知道原来相差几百米而已……十几分钟的等待,恍若一个世纪漫长,终于把母亲盼来了。我们草草吃了点面包,就跟着回到景区门口——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长大了,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不再需要父母的管教。然而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做事不想后果,不与母亲打招呼就急急忙忙地离开,又不记得向父母要钱放在身上,导致迷路后又累又饿……

游松山湖作文 篇4

我们一路说说笑笑,期盼着能够早些看到绚丽的美景。

来到松山湖的人们,多数都是冲着这里各种各样,样式多元性的绕山的单车之旅来的,这里不仅旅游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可以聆听银镜般的湖水汩汩流动的声音。这里的单车也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如情侣自行车,母子车,单车等等。我们也不枉费了这游玩的心情,便也公租了几辆双人单车绕山骑行。

我和妈妈坐着挑中的自行车去欣赏美景,一路上游人如织,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炽热的太阳金光四射,映红了朵朵雪白的云彩。迷人的松山湖静得像一面发亮的银镜,只是偶尔泛起几些波纹,湖边的柳树更是美丽,翠绿的柳枝伸入水中,滋润了枝头的几片翠叶。一路上,还不时能够看到在草地上休憩的人们,尽情地沐浴红日的光芒。有些闲着的人们还凑在一起打打扑克,一些老年人也摇着大蒲扇观察着周边的食物,还有些阿姨带着太阳伞躺在草地上。读着一些不知名的刊物……

景区内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单车,或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或跟我们一样慢慢地欣赏美景。

痛痛快快玩了一整天,我们虽然心里回味无穷,但早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去离着宾馆不远的博山菜馆里吃饭。我们身处广东,但密布在街道上的却是各地的名吃,在他乡进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美丽的松山湖作文 篇5

说起松山湖的美,那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语能形容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山湖,一起欣赏它的美丽。

走在小路上,首先看到的是两旁的树木,树木的种类丰富,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这是一种美,而我最喜欢的要数鸡蛋花和水杉了。鸡蛋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中间有一条浅绿色的根,又粗又长,它的花朵有两种颜色一种是从白中间黄,一种是粉红色,美丽极了。

透过树与树之间,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松山湖的水是绿色的,微风轻轻拂过水面,水面上就形成一条又一条美丽的波纹。湖边有一座弯弯的小拱桥,走上小拱桥,整个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真是美不可言。

如果运气好,还可以遇上荷花盛开的松山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松山湖的特色之一。荷花有许多种颜色,黄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粉红的等等。仔细观察荷花也有多种形态,有的荷花盛开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荷花半开着,像一位含羞答答的女孩。荷花中间有一个小莲蓬,躲在荷叶当中,忽隐忽现,像是在跟你玩捉迷藏,有趣极了!

而更有趣的是,走进绿叶成荫的松山湖,你可以听到各类鸟叫声和吱吱的虫子叫声。

走完了全程我明白了,松山湖是绿色的世界。希望大家可以多点来这个美丽的松山湖!

美丽的松山湖作文 篇6

一踏进大门,就可以看到几个大大的指示牌,上门写着“松山湖”三个大字,旁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的“松山湖”三个大字更是苍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当我走进松山湖,阵阵的花香扑鼻而来,四面环绕着各式各样的鲜花。直走2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很漂亮的“水帘洞”,顺着洞口往前看,阳光照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金灿灿、银闪闪,透出她无限的高贵。

我们往前拐个弯,可以看到一座大桥,长约10米,宽5米,桥两边雕刻着几条巨龙,栩栩如生,非常雄伟、壮观,让人看了内心澎湃,激动不已。

在人行道两旁,有万紫千红的花朵,有郁郁葱葱的大树,还有各种娇滴滴的小草迎风招展。继续往前走10米左右,可以看到一座比之前更加壮观的大桥,长、宽约为前面那座桥的2倍,就连桥边刻着的巨龙,都好像是前面的放大版,无比的宏大。

我们在回去的路上,发现附近新开了一家农庄,不断有袅袅炊烟飘出,远远看过去,更增加了松山湖的神秘感。

松山湖案例 篇7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 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 去除学校功利色彩, 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 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 年, 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 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力求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目前, 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文丹枫博士等专家学者称之为“全人课程”, 现概述如下。

一、学校课程再造的“生命”意蕴

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 即生理 (自然属性) 、心理 (社会属性) 和灵性 (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 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 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 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 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 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人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 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 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 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 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 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 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 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来实现。教育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教育促进了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 使人由自然的、潜在的社会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人。所以, 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 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 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 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 我们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 期望使课程设计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 就要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 让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二、基于“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重建

1.课程理想

完整的人并非与生俱来的, 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过程。基于生命发展, 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全人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全人课程”目标: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 培养完整的人。

2.建设方略

(1) 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 聚焦生命成长。

其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 再划分为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 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 再划分为品德主题活动及校园节文化, 其中的品德主题活动, 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六大主题, 指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2) 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 提升生命价值。

其一是课堂教学策略: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其二是课程实施策略:从“我”做起, 整体联动。如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我”, 就方法而言是“描红”、就过程而言是“姿势”、就内容而言是“作业”、就对象而言是“教师”、就学科而言是“语文”、就目的而言是“写字”。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 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 一个运动或变化时, 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

3.“三位一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及体验型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如右图) 。基础型课程追求情知互动, 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课程追求技趣互促, 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体验型课程追求道行互通, 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说明:一手硬笔好字为15 分钟短课, 一门兴趣爱好为50 分钟长课;校园节文化为每学期一个节, 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依次进行, 5月、11 月的最后一周为展示周, 两年一循环。

三、指向“生命”发展的课程教学探索

1.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与塑造精神生命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具体指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和情与知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情与知的互动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

情知互动有四项教学策略。

一是教学目标多元化,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三是教学过程活动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四是教学关系民主化,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我们提出基础型课程要情知互动、和谐共生, 强调情与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 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量的现状。我们期望淡化3R即读 (reading) 、写 (writing) 、算 (arithmetic) , 强化4C, 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有效沟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团队共创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 、创造与创新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2.拓展型课程的技趣互促与开琢自然生命

技趣互促即以趣引技、以技育趣。具体指拓展型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与兴趣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达到技趣共进的效果。

技趣互促有三重教学境界:

第一阶段兴趣先导, 兴趣是媒介, 是平台;第二阶段技能驱动, 技能是保障, 是动力;第三阶段技趣共进, 技养趣、趣养技。

我们提出拓展型课程要技趣互促、相得益彰, 重视学生生命潜能, 淡化学校功利色彩。我们反对为特色而特色, 期望让学生拥有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 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3.体验型课程的道行互通与构建社会生命

道行互通即知行合一、表里一揆。具体指体验型课程教学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还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只有把“道”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

道行互通有三个教学定位:

内容注重项目意识, 举一反三;过程注重合作意识, 同伴互助;评价注重生活意识, 行胜于言。

我们提出体验型课程要道行互通、止于至善, 旨在让教育“接地气”, 改变“高大上”的现状。我们期望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角色、权利义务、社会关系, 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顺、慈爱、善良, 友爱、尽力、倾心;服务、友善、融洽。

四、学校课程再造的成效

郭元祥教授曾说: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我考察过数百所中小学, 像松山湖中心小学这样基于课程的“跑道”, 建设学校文化、建构意义课程、创新课程制度、深化学校变革的学校真的太少了。

由此可见, 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 值得我们深入总结、深刻反思, 持续推进。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2009 年建校, 之前是2006年开办的东莞松山湖学校小学部, 可谓是一所“乳臭未干”的学校。学校目前有口皆碑、一位难求, 被称为在课程的“跑道”上起飞的学校。概括地说, 学校课程再造促进了学校高起点开局、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多方面提升。

学校的发展, 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广东教育》《东莞日报》等纷纷进行专题报道;学生的发展, 如毕业生进入初中后, 在学生会、艺术节、中考等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水平;教师的发展, 如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以高分同获东莞市先进学科教研组, 8 位老师被评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 接近全市 (400多所小学) 总评人数十分之一。

松山湖马拉松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篇8

亮点1

科技智造和体育运动的比翼共舞

这是东莞首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也是国内首个以科技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本次赛事活动的口号是“科技莞马,智造精彩”,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单位精心打造了国际创客嘉年华、运动与健康主题院士论坛、2016中国(东莞)国际机器人领袖峰会、2016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东莞站)等系列科技交流活动,在马拉松赛事沿线设置了科技产品和机器人展示等内容,让科技创新和莞产元素与赛事深度融合、精彩呈现。

亮点2

赛事组织专业、高标准

以专业办赛为引领,点燃赛事热情。37名特邀选手参赛,招聘了近30名“兔子”(官方配速员)和近170名裁判。反复勘查规划赛事路线,确定了“东莞最美”的马拉松赛道。与中国田径协会共同举办本次比赛,成功申办为国际级专业马拉松赛事。

亮点3

赛事活动服务暖心

团市委等部门牵头招募了3400名志愿者,并进行专项培训和实操演练,累计提供了3万多小时志愿服务。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将醒狮表演、少儿舞蹈、乐队演奏等文艺表演与赛道布置相结合,浓浓莞味与赛事交汇。市交通部门安排共计300多辆摆渡大巴往返接送,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出行提醒短信。市体育局、智美公司等合理设置了40个补给点、7套喷雾降温设备等功能点配备。市城市管理部门以及松山湖、南城、东城、莞城等沿线镇街(园区)反复对赛道沿线加强卫生清查,提前做好道路养护。

亮点4

赛事活动实现“零死亡”

赛前,医疗卫生部门和志愿者多次进行培训0和演练,以多种方式提醒运动员做好充足的赛前准备。赛事当天,赛道沿途共设置有36个医疗救助点,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个。现场共配备60多名医者跑团、500多名医疗人员、900多名医疗岗位志愿者和80多辆应急机动车提供应急救援服务。参与保障的有38家医院,其中有9家医院开辟绿色紧急救援通道待命。启动了国内同类赛事中安全系数较大、密度较高的医疗保障配置。

亮点5

160分钟全程高清直播

本次活动媒体宣传到位、给力、出彩。赛事当天,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进行长达160分钟的全程高清直播和6次连线采访,赛前赛后推出10条新闻报道,创下央视各大城市马拉松赛事直播纪录,将风景旖旎、活力进发的东莞城市风貌完美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据不完全统计,从正式启动宣传到2016年3月30日,各新闻媒体刊播东莞马拉松相关稿件500多篇,主要网站转载相关报道4500多篇次,百度“东莞马拉松”、“莞马”关键词搜索结果430多万个,多家主流媒体对赛事给予高度评价。在15个景区开展“迎莞马·游东莞”、“我为莞马加油”等城市旅游活动,发挥赛事活动与城市旅游的联动宣传效应。

亮点6

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本次赛事活动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东莞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冠名赞助。以纯集团、东莞农商行、招商信诺、唯他可可、百事可乐、徐福记、佳佳美、莞香园、金麻香蕉等众多知名企业对本次赛事活动给予赞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亮点7

科技手段贯穿安保全过程

为保证赛事顺利进行,市公安局牵头的组委会安全保卫部制订了详细的安保方案,建立高效、灵敏、快捷的安保指挥通信体系。赛事当天,全市公安机关取消休假,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安保工作。赛事期间,各级安保指挥部利用覆盖全市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赛事全程实时监控。利用“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4G单兵图传设备,全程动态监控运动员现场情况。利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OS系统),实现警力部署、高清视频监控点分布“一张图”呈现及动态调阅。市公安局通过建立由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科技安保元素构筑的立体化防护体系,为赛事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了赛事期间零发案。

松山湖拓展训练感想 篇9

上周参加公司组织的拓展训练半天,简单的场地、普通的导具,平凡的教练----大兵,受益匪浅。就个人而言,可以把这次活动看作是对个人生活中又一次深刻的学习,有很多的可能直观的显现出来,当然,对于重事生产管理的我,也就提供了管理工作丰富多彩的机会。对于整个集体而言,这应该是半场精彩的管理课。对于这么一堂半场精彩的课程,它的意义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我们认真参与者、以后在管理工作中运用可行的技巧。

一、重视团队的力量。(集体报数1、2、3、元周定点测试、组织队伍、队名、口号、队歌、)

这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想也没有人去否认团队的力量,但是为什么需要团队,怎样才算团队,怎么把集体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考虑的。我想,有以下几点:

1、团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作为集体的团队能够解决很多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担压力与困境,当然也可以收获比合力更大的成功。我想不必多言,参与者自有体会。

2、必须树立团队领导。中国人在群体意义上有更加内敛的特征,或许大家都是诸葛亮,但是在团体里面,我们很可能谦虚的不说话,或者张扬的没有结果。所以作为团队必须有一个领导,哪怕是一个象征意义的领导。

3、团队里面分工要明确,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大利用。现代社会不是比你有没有人才,而是比你有没有效率,人才太多了,但是真正能够有效利用、完全利用的公司不多,你比人家慢一步就意味着失败,所以讲效率。只有依据团队每一个个体的特点进行分工,才有可能做到有效率,也才有成功的保证。

4、合理运用集体智慧。有可能拿到手的是一幅臭牌,但是我们竞争的是团队,是自己,是时间,而不是每一个人的相互竞争。能把一幅臭牌打出水平来才能体现出来领导的水平,田忌赛马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义,当然这需要集体的智慧,一个不能运用集体智慧的团队,只能称其为团伙。

二、管理无处不在。(团队接力水瓶)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资源配置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作为一个团体,在解决问题或者进行项目的每一过程无不融入了管理的思想。我们总结最多的一个项目,因为没有全部通过的遗憾告诉我们计划有多么的重要;盲人方阵的成功源自团队语言沟通、领导的成功以及团队成果的共享与相互信任、、、、、其实每一个项目都能从中发掘出来生动的管理思想,只要认真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练在每一次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是这次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则体现的是管理效果的反馈与总结。

三、自信、直觉和信任。(距离猜牌-)

困难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我们不能设想好前面所有的可能,所以在困难降临的那一刻会犹豫,考验我们的勇气和信心还有直觉。就像你要冲出的那一刹那的犹豫,其实并不是有很大的障碍和危险,只是你不知道前面是不是你要的东西和是不是正确的方面。我想也没有人在那一刻会真正的感觉有把握,否则就不会站在队伍中。眼前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曲折道路的面前只是缺乏一点勇气和对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当你战胜自己的时候,跨出去那一步,就不会有失败,因为你会得到一个数字(结果)就会有更加精彩的自己。

无论怎样,只有认真参与才会有收获。也许会有人说这只是一次游戏,娱乐,或许还有人会认为这是一次体力和时间的无谓消耗。你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但是认真对待人生每一时刻每一次体验,就是不空虚的,哪怕你会觉得很累,留在心里也是幸福和感动。

松山湖之行的作文400字 篇10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爸爸妈妈带着我们一家人到东莞大伯家玩,经过一小时的奔波,我们到了东莞大岭山,我们到了东莞大岭山,刚到大伯家,大伯就提议带我们到松山湖游玩。

我们从大伯家出发到松山湖要经过不短的小路,随着山势变化,小路时而宽,时而窄,时而陡峭,时而平坦。坐着小车在这样的山路颠簸,真不好受啊!不过,到达目的地就好多了。因为是休闲区,道路上有很多人都在骑自行车,也有很多人买了花环和草帽,在湖边徘徊。我们也在湖边游走,散散心,吹吹风,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可走了一会儿,我就看到了一条条死掉的`与躺在沙滩上,鱼尸上还有苍蝇,显然,鱼尸已经在那很久,都腐烂了。我好奇地问大伯:“大伯,怎么这里那么多的死鱼呀?”大伯无奈地说:“有些人来这钓鱼,钓到了鱼又把鱼放回去,有些人甚至直接放在沙滩上,以致有了你看到的这一幕,周围的人都劝阻过好多次,这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听了这话我的心很不好受,身为一名游客,我们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竟然不能让它继续保有原貌,让更多的人欣赏它的美,这让我感到惭愧。

松山湖案例 篇11

咸水歌本身存在无歌谱记载和稀少图文资料的不利因素, 加之过去的水上居民大多不认识字, 也较难形成曲谱文字。如今虽有众多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对咸水歌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以此采取一种保护措施, 但对咸水歌的保护方式不能只局限于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演唱, 应以多元化的角度对其民俗和文化进行有力度的保护, 才能使这种遍布多地的民间歌谣的生命得以长久的延续, 甚至使之生命力愈加旺盛。

一、咸水歌的保护现状

现因各地政府对咸水歌的重视, 所以部分地区的咸水歌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无论咸水歌是否被界定为非遗, 对其的保护手段都如出一辙, 最终总结出以下几种保护方式: (1) 博物馆保存的方式。博物馆存放的资料较为丰富, 通常是将光碟、图文资料和疍民的生产工具放置博物馆进行保存和展示。光碟的来源都是众多研究咸水歌的学者们所制作和提供, 如坦洲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将每次所组织的咸水歌的各项活动进行录制, 再将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 最终制作出《坦洲咸水歌之乡》的VCD光碟, 里面记录了大量咸水歌歌手的表演和演唱。除此以外就是物品和图文资料的存放, 在东莞沙田镇的“水乡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疍家物品近500件, 其中有疍民的服饰大尾衫、佩饰银链、工具麻蓝、咸水歌旧歌书和部分疍民的生活劳作用品等, 还有按实物比例建造的茅寮屋和渔船等物件。如图:

这种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 在薛艺兵关于对非遗怎样保护的问题上认为“这种博物馆式的保存, 就是把活态的东西凝聚在书面文本、录音文本中加以保存。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保护”, 而仅仅是“保存”。在学术研究和保护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值得这样去做, 但在对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这种做法不起作用。”1

(2) 将咸水歌引进校园的形式。在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建立了一个“咸水歌特色班”, 由28个小学生组建而成的一支队伍, 并且每个学生都会唱咸水歌, 还常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2009年3月新合小学被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2011年4月横栏小学成立了中山市第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传承基地。2011年4月民众镇新新平小学被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2012年9月东凤镇东罟小学被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牌匾。以上被确立为咸水歌传承基地的学校, 都单独开设了一门咸水歌学唱课程, 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会唱咸水歌的小歌手。

(3) 组织活动的形式。如今随着政府和更多人对咸水歌的重视, 当地文化馆部门和爱好咸水歌的群众都会在不同时期组织各种演出和比赛, 将咸水歌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 以达到咸水歌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如从2007年就开始举办的“珠三角咸水歌歌会”, 有来自中山、番禺、东莞、惠州等地以及海珠区滨江街等十多支参赛队伍。三亚河西区已组织了两届疍家咸水歌大赛, 参赛的选手中年龄大至80多岁, 小至6岁, 除此以外, 三亚南海社区的一些老人们自发来到老人活动中心一起演唱咸水歌, 其演唱形式多样丰富。2013年9月16日在沙田镇先锋村举行了“每天绽放新精彩——文化惠民千场演出进基层”的咸水歌专场, 在活动中聚集了几百名村民一起欢唱咸水歌。2013年12月6日, 隆昌社区举办了咸水歌专场演出活动, 并邀请了专业的咸水歌演出人员为社区的居民们奉上了精彩的咸水歌表演。

(4) 出版书籍的保护形式。咸水歌的历史、内容、特点和歌谱等都被部分研究咸水歌的专家和学者们编著成书籍的形式, 予以保护和流传。如吴竞龙所著《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 (2008年10月) 、沙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编《沙田咸水歌》 (2009年9月) 、东莞群众艺术馆编《东莞民间歌曲集成》 (2009年6月, 书中搜集和谱写出29首东莞咸水歌歌谱) 、民众镇新平小学编印了《咸水歌》教材、沙田镇各中小学开展了咸水歌的培训, 选取了10首以儿趣、学习为题材的原生态咸水歌曲目, 编制印刷成咸水歌教材《沙田镇咸水歌校园培训曲目》, 作为必学曲目。

由此可看出对咸水歌的保护措施采取了多种手段, 才使得濒临绝迹的水上歌谣得以保存至今, 但这些保护措施的只能起到“圈内”效应, 几乎是研究咸水歌的人群才会通过以上途径去了解咸水歌, 可见这些保护方式只是将咸水歌的演唱文化和部分资料得以有限的保存和局部的宣传, 并起不到扩大咸水歌发展空间的作用。

二、旅游开发促进咸水歌发展

旅游是现代化的一种娱乐方式, 它是一道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 它让更多的人知悉了不同的人文地理的历史文化。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起草并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但只有能对群体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的资源才能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 旅游者之所以前往旅游地旅游, 其动因就是因为该旅游地有吸引旅游者的对象, 旅游吸引力所吸引的旅游者是群体旅游者而不是个别人的个体行为, 如果不能吸引群体旅游者则不能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效益。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对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化,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地区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使他们“求新、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通过旅游得到满足, 而在旅游地区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旅游项目, 则完全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和习俗等知识, 并在耳目一新感触的同时获得快乐。

民间音乐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 首先, 需建立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由于人们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提出的, 它具有主张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在维持资本存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福利总量、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全民素质、各国家、地区、个人甚至我们的后代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等五个基本内容。其次, “地区”的选择是决定咸水歌文化宣传力度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区位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影响以至决定人文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技术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卢云亭按旅游中心发展及功能特征提出了资源型、客源型和混合型三种旅游资源开发类型。资源型的特点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大, 由于其旅游资源上的优势, 发展旅游业有很大潜力, 因此, 在开发规划中, 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客源型又称市场性, 是以人造景观旅游吸引物为主。混合型是介于资源型和客源型之间的类型。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 咸水歌的旅游开发完全具备以上三种类型, 并折射出旅游与咸水歌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的财富, 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 它不仅包含了人类的情感, 还有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往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 保留着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要有针对性的做好阶段性和突出性的挖掘抢救工作, 更重要的是采取长期有效的保护措施, 其中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尤为重要, 他们是传播民族文化主要的和唯一的重要渠道, 所以对咸水歌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保护咸水歌民间艺人做起, 以蓄养传承源头。咸水歌都是由该族群的疍民们通过口头传授而得以流传扩散, 是不立文字, 即兴创作的产物, 所以具有先赋特性的他们则是咸水歌传承的活水源头之所在。随着时代的变化, 如今专唱咸水歌的艺人已逐渐消失, 一些自发组织的团体也在解散, 据《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一书中的记述, 咸水歌也曾出现过演唱艺人和演唱团体:“在明末清初, 疍家人出现了歌手和专门演唱的艺人, 他们大多数是陆居的沙田人。这些歌手和艺人不仅知曲识韵、记忆力强, 而且还善于观察生活和搜集素材进行创作, 他们学习和吸取广府人的‘木鱼歌’‘龙舟’‘南音’‘粤讴’等曲艺的长处, 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艺术精华, 创作出各种咸水歌……歌手艺人主要出现在婚庆嫁娶和逢年过节等喜庆场合, 进行赛歌斗歌活动, 有的还在码头卖唱和受聘为红白喜事人家演唱。”3如今咸水歌歌手的足迹已逐渐消失, 一方面是由于疍民中的演唱歌手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另一方面,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疍民们的后代都已不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文化, 以前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聘请疍民作为咸水歌歌手, 以演出的形式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并且可以在族群中或社会人群中培养更多会唱咸水歌的艺人, 则是一种对咸水歌民间艺人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新疆回族自治区米泉市, 自2003年起, 市政府每年每月给有贡献的老艺人生活补助费200元, 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加强对后继人才的培养, 通过老艺人带、请民间艺人授课、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 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少结合的回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民间艺人的经济依托和来源, 也是影响咸水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对全身心地投入传播和培养新传承人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每个地方的民间艺人都有着不同的经济依托和来源, 这种作为保护咸水歌之一的方式, 是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对民间艺人保护的方法的, 如一些民间音乐团体的经济则是依托该村落社会的村民们, “河北省保定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南街的‘音乐老会’, 1990年在会的户数有380多户, 捐款有260户左右, 捐物有20多户, 演奏人员365人, 学员有40余人。河北省保定区雄县张岗乡韩庄村的音乐会在‘文革’时期中断, 20世纪70年代后恢复。村大队很支持, 只要有人愿学, 在家上课练习, 不出工大队也给记分。”4所以在对咸水歌的旅游开发中, 召集、聘请会唱咸水歌的疍民们参与演出, 通过劳动的形式增强他们培养咸水歌传承人的意识与积极性是一项及其有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正如薛艺兵所认为的“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民间艺术的生存机制——也就是使它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5

三、东莞咸水歌旅游开发的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已很难见到疍民的踪影, 他们几乎都已上岸居住, 会唱咸水歌的疍民也都是中老年人群, 随着老年人的逝去, 咸水歌的生命也在随之缩短。如在东莞沙田镇的立沙岛上曾经居住着一群疍民, 但由于2013年沙田镇对疍民们的唯一水上居处进行改建, 将本身就已是小族群的疍民们赶上陆地生活, 这种情况使人为疍民和咸水歌的文化延续甚为担忧。没有了水上的生活, 疍民们的习俗也随之大为改观, 其最具特色的水上婚礼也已难觅踪影。据此现状, 采取旅游开发的形式对咸水歌文化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传承和保护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行动。在东莞市开发咸水歌的旅游业, 沙田镇的咸水歌作为旅游项目的重点内容是最好的选择, 沙田镇是当今东莞疍民风俗保存最原始、最多、最好和最聚集的地区, 将沙田镇疍民风俗和咸水歌文化移植到东莞市松山湖旅游区, 在众多游客眼前“再现”已近消失的疍家习俗和咸水歌文化。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 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 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园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 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在湖区园内拥有东莞新八景之首的松湖烟雨、沟谷、紫薇园、中心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 周边生活设施发展齐全, 无论是否节假日前来休闲娱乐的游客都人来人往。虽然热闹非凡, 但旅游项目却极不丰富, 显然无法匹配这种现状, 据实际调查, 目前园区内所开发的旅游项目有阳光沙滩游泳场、烧烤场和卡丁车游玩场, 除此以外就是自行车租赁行业, 但多数游客都选择租借自行车骑游的方式。基于此现象, 可利用坐拥着8平方公里淡水湖地区的有利资源, 打造“水乡文化”的旅游项目, 将咸水歌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慕名而来的观光休闲人士, 通过与现场观众互动的形式把情歌、斗歌及水上婚礼等疍民习俗生动再现出来。以外, 疍民过去的生活场景以及其他歌曲则以纯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出, 这样不仅为松山湖的旅游项目增添亮点, 也将具有东莞本土特色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传承、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如下:

1. 建造疍民的水上设施。

在湖区水位较低且靠岸边的位置, 设立水乡文化专区。并摆置疍民们早期生活时居住的渔船、搭建后期居住的寮屋和疍民们捕捞水产的工具等设施, 尽可能的体现疍民的原始风貌。

2. 表演人员组建。

一方面可以聘请沙田疍民 (中年或中老年人群) 定期表演, 由于疍民不具备表演能力, 他们的表演仅限于演唱具有代表性的疍民咸水歌。另一面可以对原生态的咸水歌作品进行艺术改编, 使之能尽量适应现代受众的欣赏口味, 以增加其受众面, 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喜欢咸水歌;在演员的培养与组建方面, 可以利用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学生的有利资源, 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 使其能熟练地演奏或演唱改变过后的咸水歌作品。

3. 表演内容。

(1) 观众互动型。可通过不同歌曲来进行, 如“斗歌”, 这是一种智力类歌曲, 其内容有《猜花名》《猜鱼名》等的歌曲;“爱情歌”, 属于一种男女对答的歌曲, 一问一答, 前后呼应, 颇有情趣;由于咸水歌的特点是即兴演唱, 自由填词, 所以在互动演唱时, 歌词可根据现场情况随意编配。 (2) 独具疍民特色的水上婚礼。此环节观众可亲身体验与疍家姑娘在水上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 (3) 纯属表演类的咸水歌, 这是一种独属演员的表演环节, 此时演唱的咸水歌应以叙事类歌曲为主要表演内容, 如“劝亲歌”“送别歌”“女子自叹歌”“望郎歌”“苦情歌”等。表演形式可采用多样化形式进行, 分为:演唱, 在演唱咸水歌时可加入一些疍民们生活场景的表演;舞蹈, 舞蹈的表演内容可以是歌词内容的体现;器乐演奏, 通过改编使用部分民族乐器加以组合并分声部演奏咸水歌旋律。

这样的形式在旅游项目中, 通常都倍受游客的喜爱, 他们可以在享受欢乐的同时, 也能轻松愉快的了解到疍民习俗和咸水歌文化, 以此对咸水歌进行大力推广的方式, 已达到了民间音乐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共赢效应。“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以“动”的形式进行保护, 这种保护形式才是真正延续民间音乐文化生命的有效措施, 正如薛艺兵所认为的“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民间艺术的生存机制——也就是使它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

在当今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包围和覆盖中, 这种原生态本土音乐似乎正在被渐渐边缘化, 恰恰是这种现象局限了其发展空间, 为了使这一类的东莞民间音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旅游开发不仅对咸水歌扩大了发展空间, 更是对咸水歌进行革新的最佳时机, 致使缩短其与大众间的审美与接受距离, 使咸水歌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摘要:咸水歌遍布广东省各个地区, 但这种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文化却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 以至于“身处”多地的咸水歌还在濒临绝迹的状态。2013年12月起东莞市政府对东莞水乡文化特色的发展逐渐展开, 这让众人看到了咸水歌文化得以长存的希望, 随着政府对水文化保护的启动, 本文从非遗的宏观保护措施、开发项目策划以及区位理论等角度阐述了旅游开发对咸水歌的保护和永久的长存起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咸水歌的保护,实施方案,旅游开发

注释

11 .薛艺兵.《关于非无知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民族遗产》, 2008.4:3.

22 .徐学书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1.

33 .吴竞龙著.《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10:135.

44 .管建华著.《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132.

上一篇:派出所社区民警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总公司所需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