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篇1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已成为讨论很热的话题。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有利于其适应利率市场化,使之和其他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本文从多方面来看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政策和建议

前言

2007年2月14号,世界银行称农村信社贷款利率应取消上限,然而因当时的诸多原因,受到了很多的质疑。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了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央行本次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四项举措中提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同时取消了农信社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问题总结了一些学者的思想和观点。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与现实的纠结

(一)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已不适应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加强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入2010 年以来,随着我国CPI 持续上涨,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为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国家加息的利剑终于在10 月20 日出鞘,并于12 月26 日再次进行了上调。但物价上涨势头仍然凶猛,社会各界已有乘势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建议适时推出存款利率浮动机制。如果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先行推开,那么农村信用社将面临存款成本上升,贷款利率上限管制的尴尬境地。

(二)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已不适应金融市场公平竞争

例如从张家界市私营企业贷款和个体经营户贷款发放比较多的邮政储蓄银行来看,邮政储蓄银行对6 个月至1 年期的贷款执行利率高达14.4%,是基准利率的2.7 倍,而目前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管理政策限制了农信社此类业务开展,特别是农业银行推出的“惠农卡”等新信贷品种与农信社在农村市场展开

竞争,农信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上主力军地位正逐步弱化,使之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三)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不利于防范利率风险

面对当前利率上涨的预期,对农信社贷款基准利率2.3 倍的管制,使其不能跟随市场行情有效的通过溢价规避风险、覆盖成本,不能很好地控制利率风险。

二、不同的学家对放开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的看法

对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不同的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对此表示,央行取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的限制,这样的政策还是有利于农信社、农商行的差异化发展。这个政策主要还是面对农商行来制定了。对于涉农企业,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做不了这个业务。同时,他还表示,在我国农村金融薄弱、企业还比较缺资金的情况下,取消贷款利率上限以后,对于农商行以后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同时农商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控制好风险,收益和风险是平衡的,过度的追求利润会出现风险,所以农商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做一些选择,从而促进农商行自己的改革,他还建议,农商行应该增加风险防范机制,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指出,此次重点放开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既是对农信社多年来对‘三农’贡献的肯定,也对农信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信用社有外部环境的不配套,如货币市场发育不健全、监管当局监管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缺失等,又有自身的缺陷,如体制问题争议不休、内部机制不适应竞争需要、人员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同时他还指出,无论是农信社还是农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都需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由过去的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营销,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从解决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着手,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努力扩大中间业务的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此次调整可能会对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产生一些冲击,在正规金融机构放款能力、服务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市场利率,会对民间借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方面来说,也会促使一些正规金融之外的资金回归到正规金融系统中来。同时,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的缓解。随着利率上限的取消,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贷款的积

极性会有一定程度提升,在当地的贷款规模会一定的增加,存贷比可能有所提升。随着农村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增大,农村金融机构利息收入会有一定增加,这对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可得性有积极影响,对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另一方面,贷款利率提升也增加了部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短期内可能会对他们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会对农村金融发展、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带来好处。

三、农信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必然性

(一)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适应利率市场化

(1)由市场决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是为了让农村信用社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而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来决定利率的价格,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自主定价的,农村信用社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决定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

(2)市场竞争将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下降。

(3)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力求利率水平更趋合理。

(4)确定适当贷款利率水平,优质服务“三农”。

(二)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有利于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近年贷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进程中,需要一直“稳步进行”。增加支农资金的供应,提高农户的资金性。

(三)放开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各类金融机构间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四)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不断优化涉农资金配置效率,对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四、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相关政策和建议

(一)逐步建立、完善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

建议以谨慎的态度,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首先是选取改革条件基本成熟的地区进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工作试点,同时兼顾利率市场化和支持“三农”的双重目标;其次是通过逐步扩大区域性试点的覆盖面,与全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一致,最终全面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而支持“三农”的目标不再由利率政策来承担。

(二)建立有效应对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冲击长效机制。

1.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信用社要将利率风险管理和利率定价机制的建立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抓落实,并在联社建立利率定价决策和风险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和制度。

2.进一步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利率定价管理应遵循市场导向、分类指导、风险控制、讲求效益的原则,坚持成本、效益、风险的对称和均衡,测算不同行业和客户对利率的敏感度,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定价机制。

(三)完善利率市场品种,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农信社要积极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借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参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运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期货等,减少利率变动对未来整体业务的影响。

(四)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1.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2、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监测分析体系。

3、实施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五)加快利率风险定价专业人员的培养,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库。

五、结论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利率取消了上限管理,贷款定价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着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任,其贷款利率定价事关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与农村金融稳定的大局。因此,农村信用社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依据审慎、稳妥的原则,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

农村信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但对于利率的调整,金融机构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风险成本、当地产业利润率水平来定价,合理追求利润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黑河学刊,2010(149):74-75

[2]彭武荣.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调查与思考—— 张家界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行为分析[J].武汉金融, 2011(06):52-53

[3]王英.关于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的调查分析

[J].商场现代化,2011(635):204-206

[4]肖文辉,李国彩,侯云峰.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管理的利弊[J].华北金融,2011(07):79

[5]黄罡星.我国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模式探讨[D].广东:南理工大学,2013

[6]张中杭.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11

[7]利率放开对农村金融影响有限应理性对待[Z].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3-07-23

[8]曹妹娟.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行为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2):78-81

[9]谢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 ,2010(5):71-72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篇2

1.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的利率监测显示, 2010年4月末,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六个月至一年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92 9%, 上浮20.40%, 是基准利率的1.20倍;一年至三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341 0%, 上浮54.46%, 是基准利率的1.54倍;六个月至一年期限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23.523 1%。是基准利率的4.43倍;从调查情况看, 海口市城区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年利率6.903 0%, 上浮区间较小;定安县信用社六个月至一年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1.4035%, 贷款上浮114.75%, 是基准利率的2.1475倍, 上浮区间较大, 其原因是农村地区信用社面对的客户比较单一, 主要是农户、种养大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区间与城区相比较要小, 三亚及有关县市民间借贷年利率10.8%~15%之间, 城区民间借贷年利率12%~25%之间。

2. 从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利率执行来看, 整体利率水

平较高, 而民间借贷利率往往参照农村信用社利率执行情况向上浮动, 二者在农村借贷市场存在博弈关系。表现为:一是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审批期限过长, 其贷款客户向民间借贷转移, 农户小额贷款选择民间借贷占有一定比例;三是近两年来信用社信贷管理在不断的规范, 审批环节增多, 贷款手续复杂, 而民间借贷手续简单, 只需要一张借条就可拿钱。

3. 农村信用社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执行的贷款利率不同。

如, 海口市贷款利率按照行业、市场、资金成本以及借款人的信用度等因素来确定, 坚持贷款人和借款人互惠互利的原则, 对讲信用、对信用社工作有贡献的贷户实行优惠, 以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辖区金融诚信建设。正常贷款的浮动区间为: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0.9~2.3倍, 即最大可以下浮10%, 上浮130%。贷款利率浮动档次区分: (1) 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本社职工工资担保用于直系亲属助学、治病的贷款上浮0%; (2) 信用户、协助组织定期存款5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贷款以及本社职工个人贷款上浮10%; (3) 质押贷款、子女上学、治病、协助组织定期存款2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本社下岗职工、本社职工在担保额度 (5万元) 内的担保贷款上浮20%; (4) 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非本社人员工资担保且用于直系亲属助学、治病的贷款上浮30%; (5) 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贸易、消费、农户联保、工资担保贷款以及自有资金发放的抵押贷款等上浮50%; (6) 用自有资金发放的贷款, 如, 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个体联保贷款等上浮80%; (7) 根据市场需求个别贷款可上浮100%~130%, 但须报经联社批准。 (8) 对同时具备几种优惠条件的贷款应择其最低的浮动利率水平执行, 但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农村信用社利率政策执行较为固定, 所以贷款利率波动的季节性不明显, 几乎不受季节的影响, 但贷款的投放因季节性变动比较大。而民间借贷利率是紧跟其后, 就受季节性影响也不大。

二、农村信用社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波动对三农带来问题和影响

1. 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中国“农情”, 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

目前, 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贷款, 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288.14%, 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 利率上浮大多在30%~75%之间。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相同, 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只考虑了农村信用社的局部利益, 却损害了三农利益。

2. 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

首先, 利息是资金的价格, 利率制定的依据是资金使用的利润水平。农民是弱势群体, 社会平均利润的占有水平极低, 贷款利率浮动却最大, 显失公平。其次, 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资金, 其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吸收本地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 相对于来说其筹资成本较低, 因此, 从成本考虑, 贷款利率不应过高浮动。

3. 农村信用社贷款面向广大农民及农村个体工商户, 农

民的信用意识和抵押物普遍高于企业, 且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风险分散, 而商业银行贷款面小、额度大、风险集中。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小于商业银行, 但利率浮动高于商业银行, 显然不合理。

4. 农村信用社贷款高浮动利率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网点多, 资金来源和信贷市场广阔, 目前农民及三农贷款只能求助于农信社, 而农民面对农村信用社高利率有看法、但没办法。

5. 利率一浮到顶与逾期贷款罚息差距缩小, 甚至高于逾期罚息, 异化了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

在实际调查中, 农村信用社贷款客户的借贷合同中, 又明确了逾期加罚100%利率, 这样, 对逾期贷款者来说, 利率则达到了17.5230%的年利率, 上浮利率达230%, 农户实在无法承受如此高的利率水平 (银发[2003]251号) 。

6.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确定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其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 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从贷款供给主体看, 原有的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的撤销, 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享受了农村信贷供给市场, 农村的三农贷款只有其单一金融机构, 别无选择。

7. 分享了过多的贷款客户既得收益。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对象是农户、个体户和小企业主, 他们收益小, 经营风险大, 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很难融到资金, 即使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过高, 他们会不计成本接受, 以致贷款客户提高了经营成本, 大大降低了贷款客户的收益所得, 处于弱势群体的贷款农户也因此加大了经营负担和风险, 消弱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抑制农户贷款需求, 削弱了支农效果。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利润低、风险大,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利率一浮到顶, 使农户贷款负担加大, 甚至出现某些农业项目利润率与贷款利率的倒挂, 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挫伤了农民申贷生产的积极性和热情。贷款不仅没有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 过高的利息反而成为一副套在农民头上沉重的枷锁,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8.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发挥力度。

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重要的调控手段, 中央银行经常通过调高或调低存贷款利率, 来调节经济运行,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开展以来, 贷款利率一直是基准利率的2.3倍, 尽管近年来中央银行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 但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 利率并没有及时作相应调整, 与金融机构相比, 还是处于较高的利率水平。这样, 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得不到体现, 影响了利率调整政策效果的发挥。而且, 过高的贷款利率也不符合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

9. 利率波动对资金的流向影响较大。

无论是农村信用社还是民间借贷, 当利率低时, 三农贷款需求量大, 投放量大;当利率高时, 资金就会流向高利润行业。如, 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2009年9月末, 随着三亚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 促使一些担保借贷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经营贷款的形式类似银行, 其共同点是借贷利率非常高, 借贷期限短, 手续相对银行简便。如, 位于迎宾路的担保公司其借出的贷款年利率为48%, 期限三个月。该公司生意比较红火, 据营业员透露, 2009年第二季度公司借出的款大约在2 400万元。

1 0. 民间借贷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关系比较密切。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民, 由于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浮息的上浮比例定得过高。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也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借贷市场资金的需求, 民间借贷也就有了市场, 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浮动较高, 民间借贷利率也就相应更高。如2006年农村信用社一至三年加权平均利率为9.534%, 一年期民间借贷利率达到19.832%;2009年农村信用社利率向上浮动达到10%, 民间借贷利率相应调整到25%。

三、加快利率改革市场化的进程, 促进金融支持三农的建议。

1. 降低浮动比例, 合理定价。

一是要降低农村信用社三农贷款利率上浮比例, 至少不能高于商业银行的非农贷款的浮息比例,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二是要实行三农贷款差别浮息制度, 对用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支农贷款一律实行央行规定的利率, 不能随意浮动。对农村信用社用自筹资金发放的贷款也要按照农业产业政策区分贷款对象实行差别浮息, 即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又给予农村信用社根据不同客户区别。依据市场的差异和变化进行贷款的定价, 生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等传统农业的贷款实行低息浮动, 对其他贷款实行高息浮动;三是要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来量化贷款价格、识别规避风险、整合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

2. 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健全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期限、信用记录、客户承受能力及在农信社存款额度因素, 结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产业政策、行业风险、产品市场等多方信息制订具体的贷款利率体系, 为科学合理定价提供依据。二是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权限制度。联社要充分发挥基层信用社和客户经理的主观能动性, 授予基层信用社及客户经理一定幅度的贷款利率定价权, 促使农村信用社更好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强化贷款利率定价监督制度。为确保贷款利率定价有理, 优惠有因, 授权有度, 防止人情定价, 主观定价等现象产生, 要建立相应检查监督制度。四是建立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负责利率管理部门应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 通报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 根据基准利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引导信用社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 规避利率风险。五是建立贷款利率操作流程。贷款利率定价应由下而上, 根据各自权限, 建立客户经理—信用社主任—联社利率管理部门—联社分管主任—联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的贷款利率定价操作流程。

3.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

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 各地各部门要注重相关配套改革, 为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是在税收政策上可予以倾斜。对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实行免征或少征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尤其是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该免征营业税。二是可考虑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在人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考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季节性特点和肩负的支农任务, 应该采取农信社在人行存款利率略高于商业银行的政策, 体现对农信社的扶持和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分担。三是地方政府可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适当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等利润较低产业的财政补贴, 缩小农业贷款利差。对农业贷款减免公证费、担保费、评估费等中间费用, 鼓励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 促使农村信用社降低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人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指导, 帮助农村信用社构建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4. 完善民间借贷的监测管理制度, 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

一是通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 组织深入实地的调查, 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借贷方式、利率水平、交易对象、借贷期限的最新发展, 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调查体系和数据库, 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为防止民间借贷行为的非法运作, 人民银行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和管理。对涉及众多自然人, 借贷范围超出熟人社区的民间借贷, 给予密切关注, 根据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危害程度,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涉嫌非法集资的, 人民银行将配合银监会积极处理。

5. 积极引导、支持民间借贷组织向正规金融转化。

金融监管部门在对民间借贷活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探索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民间借贷组织, 在审查合格的前提下, 采取核发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方式, 以利于对民间借贷的规模、用途、利率进行监管。组建以主要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包括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社区银行, 并给予相应的存贷款利率浮动政策, 使之兼具民间资本的优势和正规金融的专业化特点, 积极推动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法律化的正式金融转化。

6. 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要求, 通过窗口指导、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执行浮动利率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引导和监督其正确执行利率政策, 促进其制定和执行切实可行、有利于促进社农双赢的利率价格, 兼顾农村信用社与农业、农户、农民之间的利益, 促进三者良性互动。并支持其利用利率手段改善经营,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摘要:近年来, 中央一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但在金融支农工作中, 利率上浮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矛盾, 突出表现在贷款利率的定价方面, 农村信用社既要把支农作为中心工作, 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又要考虑自身收益, 对信贷资金予以高位定价, 维持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一方面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过大, 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加重农民负担,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不符;另一方面因农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管理成本大, 又必须维持偏高的利率水平。使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几乎抵消。金融部门如何有效支持三农, 将利率变化带给农民的负担降到最低点, 应成为我们当前认真研究的课题, 分析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及民间借贷利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新农村,民间借贷

参考文献

[1]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 2000, (5) .

[2]肖本华.论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成因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2) .

[3]黄孝武.论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治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6) .

[4]邓大才.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化[J].人文杂志, 2004, (5) .

[5]许咏梅.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6]潘朝顺.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环境变迁研究[J].西南金融, 2005, (5) .

[7]万江红, 狄金华, 张翠娥.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研究述评[J].经济师, 2005, (3) :234-236.

[8]李伟毅, 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1) :28-31.

[9]孟钊兰, 张学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 篇3

一、西山区农村信用联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西山联社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利率定价机制,并能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丰富贷款利率定价制度。

(一)利率定价组织框架及制度建设情况

联社作为一级法人,对西山辖区内9家农村信用社进行统一管理,所执行的贷款利率是在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资金组织成本、信贷风险水平、客户群体类型、贷款资金投向、业务发展规划、行业竞争等因素基础上由联社自主定价,统一实施。建立了利率定价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管理监督的组织体系,采取农信社信贷审查委员会———信贷业务部———基层社审贷小组———信贷员分级负责制,由信贷业务部提出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及方案,经区联社信贷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后,下发到各基层信用社,执行统一的贷款浮动利率。基层社审贷小组根据联社信贷审批委员会的规定,对本社的贷款利率定价进行落实,超过授权范围的报联社信贷审批委员会审批后执行。当遇到人民银行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时,由信贷业务部根据利率调整幅度及时制定出新的贷款浮动利率,下发各基层社执行。

为满足科学合理进行贷款定价的要求,西山区联社逐步建立了相应的利率定价制度,对贷款定价提供支持服务。但在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定价制度,建立利率定价的风险溢价测评体系、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制度、资本和财务约束制度等方面还需加强。

(二)贷款利率定价方法

西山区联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定价方法是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方式,即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各期限基准利率基础上,结合辖区内经济发展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及贷款需求情况,确定浮动幅度的利率定价方法。同时,在浮动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组织结构,对入股社员及企业的贷款利率按入股金额的大小给予不同的优惠;根据风险控制的要求对风险较小的存单、存折质押的贷款以及抵押率较小的抵押贷款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针对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的特点,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定专门的贷款浮动利率,对农户从事种养殖业、购买农机具、农用车等的贷款给予利率上的优惠扶持。

(三)目前利率定价情况

2010年10月以前,西山区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利率是依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按贷款类型来定价的,按不同期限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农户消费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4个档次。之后,西山区农村信用联社结合自身实际,将原来按贷款类型定价,调整为按贷款期限进行定价,按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两大类分5个档次,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所有贷款户实行统一的浮动利率,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0.9倍~2.3倍之间浮动。在制定利率执行标准时,与昆明市范围内其他三家城区农村信用社进行横向比较,西山区联社贷款利率水平与同地区农村信用社利率水平基本一致。

二、对西山区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的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经过一定时间的贷款浮动利率定价的操作实践,西山区联社逐渐积累了利率定价的一些基本经验,能按四个基本标准来制定贷款浮动利率:

(一)成本与效用相平衡

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独立法人单位,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因素。贷款利息收入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这一因素要求了贷款的全部利息收入要在补偿所有成本的基础上,满足收益需求。由于信用社大多面向农村,此类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小,贷款笔数较多,贷款管理的成本较高,且由于西山区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占比较大,资金组织成本偏高,贷款利率执行标准高于基准利率。

(二)风险与利率相平衡

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贷款对象的风险不尽相同。贷款利率的制定需要考虑涵盖信用社金融活动的全部风险,实现风险程度和利率水平相一致。西山区联社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这类客户群信贷风险相对较高,在贷款利率定价时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溢价来覆盖风险。

(三)坚持服务于“三农”

农村信用社作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具有金融扶持“三农”的职能和为信用社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义务。因此,西山区联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时对种植业、养殖业、个体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区别对待,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将服务“三农”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

(四)兼顾短期经济利益和信用社长远发展

西山区联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时兼顾了短期经济利益和信用社的长远发展,没有因为追求利润或吸引客户脱离实际盲目提高、降低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定价根据成本、效益和风险配比原则,力争实现贷款利率覆盖经营管理贷款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资本回报,在有效管理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经过几年实践西山区农村信用联社初步建立起了适合自身的利率定价机制,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市场定位的特点,在利率定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一)贷款定价组织框架及内控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

西山区各基层社贷款利率的定价权集中在联社,由于各基层社分布于西山区的山区、半山区、及城郊结合部,各社业务发展不均衡,采取统一定价,造成基层社和信贷员难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利率定价,报批造成了贷款审批流程耗时过长,容易造成客户的流失或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同时,联社定价时缺少理事会的最后决策和稽核部门的事后监督,容易造成贷款利率控制过死或随意性过大情况,不利于信用社的长期发展。

(二)贷款利率定价方法还比较粗放

在贷款利率定价时采用基准利率浮动方法来确定,自主定价能力还不高。各档次贷款利率的变动均随人民银行利率调整而调整,市场因素考虑较少,不利于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的需求。

(三)缺少专门的利率定价岗位和人员

目前信用社缺乏熟悉利率定价的专业人员, 也没有设定专门的金融Finance NO.03, 2012 (CumulativetyNO.474) 利率定价岗位或部门来跟踪分析利率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容易造成信贷资金成本测算不完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准确性和效益性。

(四)按人民银行规定信用社执行的人民币贷款利率标准是在基准利率的0.9倍-2.3倍之间浮动,信用社采用的“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方式,容易导致利率定价弹性不足,减弱市场调节功能

(五)利率定价还需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定价制度,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的风险价格补偿制度、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利率定价机制

(六)利率定价电子化建设亟待加快

省联社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中虽设置了“贷款定价”菜单,但许多功能还不完善,实际工作中运用极少。信用社应加快利率定价系统建设,争取尽快开发出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管理系统,提升利率定价信息化建设水平。

(七)目前,西山区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定价中未运用Shibor

上一篇:文化和旅游局关于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书法作品集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