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9篇)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台前县民政局民政股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政部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河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研究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台前县地理位置特殊,南临黄河,北依金堤,西南较宽阔,东北狭窄,呈三角走势插入山东省腹地。辖五乡四镇,辖区面积393平方公里(58.95万亩),372个行政村,总人口3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75万人,非农业人口3.3万人。村落稠度、人口密度较大,城镇化程度差,是我县目前村镇布局的最显著特点。另外临黄大堤又将我县分割成黄河滩区和临黄区两大板块。其中黄河滩区涉及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1.4万人,土地面积141平方公里(21.15万亩),临黄区涉及24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35万人,土地面积252平方公里(37.8万亩)。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8.95万亩,耕地仅为26.5万亩,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仅为33473.67亩,95861.55亩土地被星罗棋布的村落占压,并有大量村落周边荒地和废弃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长期以来,村民建房散乱无序,占压耕地建房日趋严重,空心村现象突出。

按照省、市“三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本着有效节约土地,转移农民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思路。将全县360个行政村(除去老城区的9个城中村,新城区的3个城中村)规划为30个新型农村社区,总规划占地3.9141万亩,总建筑面积1298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6.1346万亩。自2011年以来,我县先后启动建设了13个新型农村社区:城关镇长刘社区、尚庄社区、油坊社区;孙口镇高庄社区、马楼乡马楼社区、后方乡辛庄社区、清水河乡清东社区、侯庙镇大杨社区、侯庙镇中心社区;打渔陈镇盛世社区、夹河乡中心社区、吴坝乡东桥社区、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在建社区总建筑面积338.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13.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3.91%,概算总投资57.2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046亿元,占总投资的12.31%。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布局,实施三类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规划思路,切实打破“新村建设”思维定势,对全县30个新型农村社区结合城镇建设的设想,做出了选址布点规划的初步方案,并委托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进行县域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规划和滩区村扶贫开发整体搬迁规划。对30个新型农村社区分期、分批编制详细规划,目前已完成7个重点推进社区的编制与评审工作。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工作中,立足基础条件,从建设时序和力量摆布上分三类实施。一是重点示范类社区建设3个:马楼乡马楼社区作为滩区村整体搬迁并村重点示范社区,该社区位于马楼乡政府驻地,临黄大堤以北,整合村庄17个,人口17774人,规划占地2130亩,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城关镇长刘社区,该社区位于新老城区中间部位,依金堤河南岸而建。整合村庄6个,人口6938人,规划占地83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打桩。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该社区位于县产业集聚区内,整合村庄10个,规划占地148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标施工阶段。以上3个社区作为城郊改造和产业带动的重点示范社区,2—3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社区规模均达到万人以上。二是重点推进类社区建设。清水河乡、侯庙镇、后方乡、打渔陈镇、夹河乡、吴坝乡6个乡(镇)政府驻地,依托城镇建设均规划建设1个中心社区,3—5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社区规划达到万人以上。三是全面推进类社区建设。其余21个社区在做好规划,制定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个推进建设一个,争取在2020年前分步实施,全面完成迁建工作。

(二)完善政策措施,破解制约因素。根据省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精神,我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任务,政策、组织等各项措施保障。在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上积极探索破解办法。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融资,向上争取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县财政列支不低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示范社区和重点推进社区建设。二是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全面整合建设资金。明确了由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组织。县委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资金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所能整合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社区建设。去年以来,我县累计整合环境治理、道路建设、教育基础建设等项目资金达2000万元投放到社区建设中。三是积极探索用足、用活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濮范台综合扶贫开发试验区的政策,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县已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有计划的列入滩区整合并迁方案,对滩区并迁村的整村推进扶持资金全部打捆用于新并入的社区建设。四是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大社会资金投入。自去年以来,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关镇长刘社区、孙口镇高庄社区、马楼乡马楼社区、清水河乡清东社区,吴坝乡东桥社区等5个社区都依托开发商或建筑商进行建设。在保证入区农民合理安置的基础上,允许开发商和建筑商向市场推进部门商品房出售。五是强化金融扶持。我们已经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县农行对接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纳入信贷资金扶持。清东社区已进入试点阶段。在土地使用方面,我们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合理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在社区布点规划时,尽量安排使用原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城中城郊村要充分利用原村镇占地,采取建新拆旧的方式进行。确需使用耕地的,实行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配置建设用地,按村纳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程序申报审批。

(三)突出示范带动,创新三种模式。根据县级领导干部分工,每个乡(镇)分别明确由一名县委常委和两名副县级干部联系乡(镇)工作,作为分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人直接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建设模式上结合我县实际,分为三种:一是城郊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性。县产业集聚区中心社区,处于新城和老城城郊地带的孙口镇高庄社区和城关镇长刘社区,纳入县城建设规划,吸收并迁周边城郊村,扩张城市规模,实现城郊农民向城市居民转移。其中3个社区共并迁村庄27个,容纳居民34432人。二是小城镇牵动型。除城关镇、孙口镇两个城区镇以外,其余7个乡(镇),均规划建设1个中心社区,并迁周边村庄,把社区建设融入小城镇建设框架,拉大小城镇建设规模,加快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这类社区涉及109个行政村,101624人口。三是农村经济促进型。在纯农村地带选择地域条件较好,辐射轴心点,规划布局19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分步分梯次实施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全县上下思想认识日趋统一,建设推进工作逐步升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土地制约瓶颈没有彻底打破。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制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得到审批的情况下,社区建设用地不能合法、合规进行。建议社区建设要享受“先建后拆、先占后补”的政策。

二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虽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但是过高建设投入,搬迁投入额度巨大,县乡财力杯水车薪。虽然能够把土地增减挂钩后节约出来的土地纳入土地市场能解决大部分资金,但远水不解近渴。建议省、市加大扶持力度,协调金融部门针对社区建设下达信贷计划指标。形成宽松的信贷支持机制。三是大部分农民乡土观念较重,合村并点拆迁工作推进艰难。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留恋松散的庭院生活,持有拆平房建平房,拆村建村的传统思想。建议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展开大讨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炒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广泛舆论,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把政府主导变为群众的意愿。

四、下步打算

1.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做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以县域总体布局规划为大纲,做好每个社区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科学的发展布局。

2.积极探索贫困县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创新思想观念,用足、用活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针对沿黄河6个乡(镇)的滩区村庄,结合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梯次有序的并迁工作,力争在3—5年时间内50%的滩区村庄迁入临黄堤以里的新型农村社区。4.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原则,围绕“农民就业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的思路,着力进行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植壮大农产品,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形成一系列促进农民就近创业和就业的平台。引导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

5.进一步探索,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和资金瓶颈问题,让社区建设有地建、有钱建。

总之,我们将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认真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做法,以创新赶超的精神,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向社区集中,整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产,多措并举,继续加大力度搞好社区建设。着重完善好台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真正把这项利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全面提升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加强调研,找准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对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区构成等要素的调研,理清了农村社区发展大体分成城中村和城边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运用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进行整建制改造、集中连片开发;乡镇政府(街办)驻地村庄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改造成为城镇社区;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等6种基本模式,并且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资金、农民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等,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资金需求、承贷主体,为与132个农村社区全部发生业务往来奠定了基础。

加大信贷投入,找准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的大量资金支持,济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农民住房及农民消费贷款,截至9月末,办理社区贷款8160余笔,农民住房贷款1.96亿元、农村消费贷款2.96亿元。一是确立不同信贷支持模式。针对农村社区不同的发展模式,确立了财政贴息农民住房贷款、利率优惠农民住房贷款两种模式,并通过信用评定,三户、五户联保及大联保体的形式发放社区贷款。截至9月末,在农村社区评定信用户15000余户、组建大联保体165个,发放财政贴息贷款1800余万元。二是细化信贷操作流程。制定农民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明确了贷款对象、申请条件、贷款方式等要素,明确期限3-5年、利率执行不浮或最高上浮30%的优惠政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平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投入,强力推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社区建设扶持办法(暂行)》、《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给予资金、土地、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先行拨付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年终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再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给予改建、扩建、新建社区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保证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加强调度,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重要环节亲自把关,主要问题亲自处理;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面上工作的顺利推进;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牵头部门靠上指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立足全市实际,本着“开工 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确定了15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先期示范点,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市各级按照一个试点社区、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办法,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严格规划设计、严格建筑资质、严格质量监理,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成功一批”的局面,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初具规模。同时立足今年,谋划明年,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将全市79个社区全部建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约”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好“八室、四站、两栏、两超市、一广场”为内容的服务中心建设,以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承载功能吸引居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在搞好教育、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社区的实际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市场化服务和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服务村民,确保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办理,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六)健全组织,党建先行。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通盘考虑、同步推进,并辐射到社区内的企业、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中,初步构建了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一方面科学定位工作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在镇(街道)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区单位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积极配强党务干部队伍,普遍选配年富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抓党建工作,培育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头人。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纷纷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再鼓干劲、再加措施,起新一轮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潮。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引导,大胆实践,在总结自身做法、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一项刚性任务来抓。二是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设置社区服务内容,确保合理、实用;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群众需要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资源倾余到社区。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层面的考核,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动员农村党员、团员、教师、退休职工、退伍军人及民间“能人”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健全社区运行长效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转费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加大社区经费自筹力度,鼓励社区面向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服务网点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路子,采取无偿为主,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就业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使农村社区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机构、部门和社会团体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 细则,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抓好对农村社区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民政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合作、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研究的重点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新型农村社区联系点,定期到点上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社区建设。

(二)通过党组织的融合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有条件的社区把以村为单位的村支部整合过渡成为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起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管理区党总支更名为社区党总支,增设黑石社区党总支,沙埠、夏庄村党支部设为社区 党支部。同时,对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探索实行财政供养,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

(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土地政策。对于已完成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社区,全面停止你村庄内宅基地审批,由社区和镇政府共同向土地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国土部门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镇新农村建设办协调各社区积极与国土部门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规划,批准后可以按社区总面积的20%安排社区建设启动 用地,用于社区居民楼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通过原宅 基地的腾空、复垦等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绝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上搞规划、建设。

2、税费政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内的社区居民 楼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办负有监管、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积极协调县内各类建设规费(包括各类行政事业性和基金类收费))给予减免。

3、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办积极协调县财政新建社区启动资金,用于扶持新建社区建设,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范围和额度由社区提出申请,镇府审核,报县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考察、审核、确定。

4、奖励政策。镇新农村建设办积极争取县财政的奖励资 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先进社区给予现金奖励。

5、其它政策。教育、卫生、交通、电力、水务、广电、文体、通信、建设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试点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制定各自的优惠扶持政策。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的同时,发动社区居民以自愿捐款、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发挥好农村干部和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社区义务服务。加大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研究力度,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山东省梁山县统一思想,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坚决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该县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攻坚行动指挥部,从县委农工委、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抽调人员组建挥部办公室,并在第一时间召开专 门会议,安排部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攻坚任务。后应工作需要,指挥部合并了梁山县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新指挥部。指挥部进行集中办公,建立会议制度,每周五召开总指挥和办公室全体成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乡镇推进机构负责人碰头会议。指挥部增设了督导检查组,建立了指挥部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各项工作上图上墙,挂图、持图一线督导作战,每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目标明确,规划优先。按市下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目标任务,梁山县结合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将建设内容按时间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并与风景委、开发区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该县把规划当作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力求规划科学规范,本着“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方针,认真做好了规划上的结合,即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及计划、土地增减挂钩置换规划紧密结合,同时与该县的重点工程南部片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山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西部片区开发建设工程、景区规划建设、移民开发、压煤搬迁村、滩区搬迁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搞好衔接、合力推进。目前,四项规划已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基本完成。

加大投入,强化监督。该县拟定有关文件和规定,要求所有农村建设项目都要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所有 涉农建设资金都要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投放,所有涉农项目都要集中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统一使用,集中投放,对不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项目和投入,发改部门不立项、环保部门不环评、国土部门不供地、建设规划部门不发证、财政部门不配套、呈报文件不转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投入机制和统筹运行机制,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督导检查组依据本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阶段工作进度、工作效率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情况、媒体宣传情况、信访稳定等进行督查、综合评定。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合村并点为重点;合村并点建社区的,以梁山镇、拳铺镇为重点,其它乡镇结合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选择确定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社区服务引导集聚型示范点,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其中,梁山镇凤凰城社区、风景区后集社区为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第三类,拳铺镇拳铺社区、风景区张坊社区为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在确保每年全县建成10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同时,建设14个左右县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

沟通协调,齐抓共管。针对示范点建设任务,该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指挥部统筹协调,坚决打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截至目前,在全县确定的10个市级示范点和14个县级示范点中,拳铺镇信楼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文体广场已开工建设,广场水泥路面硬化正在进行中;方庙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进入基础砌筑阶段;拳铺、徐集、蔡林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按市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修改工作。梁山镇凤凰城社区已完成规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图纸正按市里要求进行修正;红旗社区,一期4万平米住宅区已完成建设,部分住户已入住,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姜庄社区住宅楼已完成5000平方米,第二栋住宅楼已准备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风景区后集社区已完成规划,并已完成拆迁,住宅楼已开工建设;风景区张坊社区住宅楼4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建设,另有2.5万平方米正在施工,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场所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体广场设计面积4000平方米,现均完成设计并开始进行施工。在市级示范点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县级示范点建设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按照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辉县市初步规划将全市533个行政村整合为130个~150个新型社区,力争通过10年~15年时间,完善和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城市化。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取得了 初步成效。

一、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现状

去年以来,我市规划启动34个重点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27个行政村,6万户,23万口人,原村庄住宅占地4.5万亩,规划建设占地2.74万亩,预计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76万亩。目前34个社区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26个已启动建设。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76亿元,其中市、乡(镇)财政投入196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拆迁10万平方米,新修社区道路96公里,已入住1100户。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整体搬迁型、旧村完善型、产业带动型等5种建设模式,涌现出了张村乡裴寨社区、孟庄镇涧头社区、城关办事处锦绣花园社区、百泉镇楼根社区等一批典型和亮点。

二、主要推进措施

我们着力在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制定政策、督查考核上下功夫:一是高标准规划。本着适度超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编制。由市规划局牵头联系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建设规划。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列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社区建设。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50%;对社区规划每公顷补助1万元;对拆旧房到社区建新房的农户奖励2000元。各乡村也都安排了一定资金。三是整合资源。市直单位申报、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试点安排,捆绑使用。其中“村村通”工程已向社区安排项目资金220万元。四是开展“联包帮 建”。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指导、督查、考核。同时我市确定调派队员的市直单位作为联包社区的帮建单位,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实行绩效考核。将社区建设列入“联包帮建”单位和相关乡镇工作目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以奖代补。六是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对社区建设奖补资金、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土地调剂、项目倾斜、建房补贴、社保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七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10天召开一次例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督查,对社区进展情况实行台帐式管理。同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联包社区责任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规划执行、资金整合、配套政策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宣传发动不够,干部群众中存在种种误解和不全面理解现象;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主动性、创造性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推进工作中出现诸多困难,影响工作进展。二是规划执法问题。部分社区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不强;总体规划与重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执法不够到位。三是资源整合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模式不多,产业布局的整合力度不大;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致使电力、交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政策资源整合不到位。四是建设资金问题。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筹措 方式不活,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存在手续繁杂,门槛过高,吸纳闲散资金力度不够。五是配套政策问题。一些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要求,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5

一、启示

1、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2、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资源,从发展小五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必须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要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发展了,华西人富裕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强队伍。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领路人。我们要借鉴华西村的经验,一是要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着力打造村级领导核心。二是要在党员队伍建设上,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深化和拓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把好无职党员带头作用。三是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保障班子队伍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

一、杨舍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杨舍镇开发建设及开发区、市城投公司移交管理的拆迁安置社区(小区)18个,从调研情况看,杨舍镇拆迁安置社区管理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呈现了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社区管理体制逐渐理顺

从2008年初开始,针对拆迁安置小区管理体制中谁主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杨舍镇提出了“三属地一统一”的管理意见,即在镇、办事处、村属地统一领导下,实行条线指导、块状管理、责任包干。从反馈情况看,通过近三年实践,所有的农村社区均明确了责任主体(属地行政村)、责任人(行政村或多个行政村协调后委派),实行了“谁分管(条线工作)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镇、办事处对社区指导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各级管理层的责任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各项职责有效落实、工作扎实推进,推诿、失责现象基本消除。

(二)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从2008年开始,杨舍镇围绕“高标准、高品味、高效率”全面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原先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晨阳社区、江帆东西区、新丰苑社区、新农社区、赵庄社区、白鹿社区、景巷社区等8处社区用房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办公、活动服务用房功能更加完善。

(三)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职能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社区工作逐渐趋向规范,救助解困、社区再就业、医疗保健、绿化管护、保洁卫生、治安防范、计划生育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入住安置小区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明显提升。

(四)社区文化活动逐渐丰富

大部分农村社区都能关注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加强文体阵地和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居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一区一品”特色。

(五)社区环境面貌整体较好

在“三属地一统一”的管理模式下,爱卫办、绿化办等部门条线均深入实地开展工作,村和社区彻底转变了短期卫生突击的思想观念,建立了小区保洁队伍,加强环境长效管理,提高了保洁水平。

二、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三属地一统一”管理模式下,依靠属地主责、三级组织、条线指导的齐抓共管,杨舍镇拆迁安置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面貌整体焕然一新。但调研中也发现,杨舍镇18个农村安置社区工作进展不平衡性仍比较突出,社区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七个“不够”。

(一)社区管理责任还不够到位

少数属地村领导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构建新型社区的意识淡漠,存在着推一推、动一动的思想,没有很好的履行“三属地一统一”职责,不能充分发挥主责牵头作用。甚至一部分合并社区少数村不按镇文件要求分担相应的管理资金。

(二)管理、服务职责区分不够清晰

除南湖苑、东兴苑等小区外,大多数动迁安置社区缺乏长远规划,实际上是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运作,工作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矛盾、纠纷隐患,不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少数社区工作者素质还不够高

虽然社区配齐和充实了管理力量,但大多是抽调和兼职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对社区职能不清楚,工作方法和方式还完全是过去抓村里工作的套路。与城区社区工作人员相比,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四)载体功能发挥还不够好

从调研情况看,社区服务平台基本到位,但开放度、利用率比较有限。社区活动室存在室内多、室外少,老人的多、孩子的少,形式的多、实用的少,关的多、开的少等共性问题。一方面是社区工作没有全面、深入铺开,另一方面是群众(失地农民)与社区有陌生感、距离感,直接影响了载体功能发挥。

(五)社区管理的力度还不够大

极少数社区管理特别是长效措施没有到位,卫生保洁管理松驰,返潮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社区疏导引导不够,农村不文明生活习惯未得到根治,车库住人、乱堆乱放、乱挂乱晒等现象仍然存在。

(六)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

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社区或多或少忽视了群众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的积极性,缺少调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办法。一些被拆迁农民在居民角色转化中对承担一部分物业管理费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三、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动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改进如下。

第一,进一步明确责任。巩固和完善“三属地一统一”模式,进一步强化各条线、办事处(街道)、行政村、社区的认识。村级基层组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本村失地农民的利益,在拆迁安置社区管理中发挥牵头主责作用,承担必要的管理服务经费。

第二,进一步理清关系。要理清社区管理与物业公司职责分工,独立建制,双轨运作,协调配合。鼓励村级基层组织(或多村联合)设立物业公司,对拆迁小区内入住的非安置住户,实行市场化运作,按标准收取物业管理费。

第三,进一步建好队伍。牢固树立以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动迁安置社区,职能部门要加快成熟小区社区居委会的筹建步伐,要繼续招聘、稳定、充实动迁社区管理队伍。同时,通过加强队伍培训、城市社区与动迁安置社区干部实行双向挂职等形式,密切社区间交流合作,激活动迁安置社区的内在活力。

第四,进一步加强管理。城管、绿化、计生、社保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对接,抓好动迁安置社区管理工作,如城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城管进安置社区”的有效模式。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办事处(街道),参照城市社区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制定动迁安置社区考核工作方案和细则,考核内容主要侧重班子的工作状态、工作成效及为民服务举措,通过征求居民其对社区干部的建议意见,获取客观公正的实绩信息,与年终报酬挂钩,从根本上推动社区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第五,进一步完善功能。要充分利用好现有阅览室、健身房等载体,开展契合动迁社区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提高素养,在活动中增添友情,潜移默化改造群众思想,塑造群众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进一步调动群众。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人头熟、情况明的优势,千方百计挖掘辖区内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尤其要强化社区内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起能干事的小组长、楼道长、健身、文化等不同群体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社区自治模式,共同把动迁安置小区建成文明祥和、温馨舒适、安全有序的新型社区。

第七,进一步重视建设。要广泛宣传建设好动迁安置社区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安置小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提高动迁安置小区规划建设标准,科学设置篮球场、停车场、儿童活动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在小区的外围合理规划建设社区服务用房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努力促进安置社区照明电价按居民用电价格收取,降低小区管理成本;要重视小高层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从集约用地的角度,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适当加大镇、村两级扶持力度,努力探索“政府贴补、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物业微利”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農民集中安置社区是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新生事物,是对农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推动中国农村社区的管理由社会控制向社区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独特性,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独具特点,这是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必须认识清楚和认真对待的。政府在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社区治理模式,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充分考虑到“新市民”的初期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体制,实现平缓顺利的过渡,完成这一次牵动亿万人口的社区革新。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个案研究[J].城市问题,2008(9).

2.郑风田,傅晋华.农民居住集中现在、问题域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冯志平,丁国军.南通地区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3).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及成效

xx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xx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xx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xx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xx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xx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XX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xx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XX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 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村开发建设。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篇8

随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农村养老保障是针对农村老年人口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别于社会养老保险,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现象:市民靠政府养老,村民靠家庭自己养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保障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在目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之后,农村首要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应提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行列。

关键词:老龄化 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养老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开拓进取,建设新型农村学校 篇9

春种秋收,一石一木皆育人

2004年,我荣幸地接过了带领学校发展的接力棒,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宜人的校园环境,成为全体教师新的追求。我们要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宽阔优美、干净整洁、舒适温馨、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员工充分感受每一面墙、每个角落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内设有三个别具匠心的小花园——“馨园”“博园”和“翔园”。“馨园”之名取自刘禹锡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时又谐音“心愿”,即教育者共同的心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园中36棵榆叶梅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井”字,寓意着师生员工井然有序地工作学习。同时“井”还有挖掘之意,学校时时刻刻挖掘师生潜能,激发师生能量。中间的石头名叫“源”,像是并肩站立的两个人,就像我校的师生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它处在“井”字中间,有“源”才能“井满”。它是我校校园文化之源,师生动力之源,学校崛起之源,灵魂升华之源。

“博园”之名,源自《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学无过矣”。同时,“博”还有用努力拼搏去争取的意思。园中是一块“五彩石”,名日“斓”,寓意着初中生活多姿多彩,其形似蓄意待发的起跑者,寓意时刻准备向目标拼搏冲刺。园子里种着三排迎春花,象征着希望和朝气。

“翔园”寓意鸾风翔集,其中的甬路恰似奔跑者挥舞双臂,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手臂”和“双腿”上分别用彩色鹅卵石拼出英文“诚实”和“勤奋”,时时提醒我校师生诚实是为人之本,勤奋是做事之根。“翔园”正中树立着一块巨型斑马石,正面镌刻出一道道水波花纹,层层荡开,告诉我们做人要从基础做起,做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薪火传承,一言一行皆动人

近年来,我校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我校确立了“以德载学、依法治教、科研兴课、优化资源、特色办校”的办学理念;遵循为师生可持续发展,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全面发展,发挥个性特长,为社会培养造就德智双全、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一代新人为培养目标;以“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社区的文明建设”为内容,追求“教育零失误,服务零距离,家长零投诉”的目标;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线,以课堂为主阵地,突出人文环境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将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矢志薪火传承,自强不息,成为沙河地区基础教育的栋梁。“北京市文明礼仪学校”“昌平区农村质量优秀学校”“北京市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对我们的褒奖与肯定,我们犹如浴火凤凰,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翩翩翱翔。

激情奋进,一师一生皆感人

“敢于面对,勇于开拓,我们的潜能无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我们是个性鲜明的满中人。”听过我校校歌《超越自我》的人,无不为这激情澎湃的乐曲所震撼。而看过我校校徽的人,则更能感悟蕴含其中的满中精神。校徽的整体设计表明了学校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立足昌平、满怀信心,打造自身优质特色教育。校徽由红黄两色组成,红色象征着我们满中人激情四射、充满活力;黄色象征着我们满井中学必将会继往开来、走向辉煌。

“走进来,你是满中的希望;走出去,你是满中的骄傲。”这句校长寄语如春风化雨般浸染着每一名满中学子的心灵。我们在曲折中奋进,在发展中成长。多少教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添霜,多少学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栋梁之材,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满中人以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改革创新谱就铿锵之歌。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满井中学)

【台前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真题下一篇:机械增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