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精选16篇)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

假期里我读了两本书,分别是《新课程教学研究》与《中华文化》,其中《新课程教学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响亮口号。《新课程教学研究》全书分为五大章程,其中重点选择了“课堂教学过程”、“课堂资源”、和“学生”三个角度,逐一分析、阐释老师的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可以如何研究、研究之后有什么用、怎么用等问题。这本书不仅是给初为人师者还是给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教学领域里,人们最关心的是“怎样教学”和“怎样有效地教学”。有不少老师会用一成不变的教案去“套”不同的学生。而《新课程教学研究》里的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里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就给出了正确的选用方法。第一要依据教学的目的与具体任务,二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三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相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生面前就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四要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五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当然,书中也点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是任何方法,能把学生教好,就是好方法。

书中还提到“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第二点“师生伦理关系不和谐”中就真实地提到,目前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絮乱,让我感想很多。确实是,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而且在农村几乎每班里留守儿童点全班的三分之二。造成很多学生思想品德出问题,出现叛逆、不服管教、对老师恶意伤害、报复等行为,致使不少老师对部分学生不敢管、管不了等等。还举了“范跑跑”与“杨不管”的例子,真真实实道出了老师的敢怒不敢言的委屈心声,着实应该让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起来,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只有“尊师”了,才会有“重教”。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2

一、第一部曲“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 即怎样上好化学新授课。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 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关的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等, 创设一种情景,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 理出“讲的路子”

首先, 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要求做到“六讲”, 即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讲规律、讲疑点、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 解决怎样讲。要抓住时机, 即讲在学生不会之时。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 这时进行点拨就是最佳时机;还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学生之间互相研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会的问题就是教师所要讲的问题;第三, 课堂语言要准确、简练, 并富于节奏美。

(三) 落实“当堂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在最初的认知过程中, 人的遗忘幅度较大, 因此, 对新学知识应及时予以强化, 每节课都要留出5~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 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二、第二部曲“引导思考”

引导思考, 即怎样上好化学习题课。应注意三点:

(一) 体现“化学习题课的核心是思维教学”的观点

习题课要从始至终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使问题演变自然, 学生思维活跃, 又不断开拓;同时, 教师的点拨与学生思维同步。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中, 获取的知识记得牢, 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 在习题课上, 师生对问题的探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处理问题, 能复习旧知识, 巩固新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习题课的基本特征, 习题课应从始至终围绕这个特征组织教学。

(三) 习题课是一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课型

教师根据每个例题或习题所提供的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结合每个问题, 从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要求学生精确、简要地表述一系列的条件和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和发展智慧的机会。

三、第三部曲“深思总结”

深思总结, 即怎样上好化学复习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明确复习课的目的

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掌握化学基本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设置有新意的复习题, 强化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要有新意, 升华所学知识, 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得以强化。重点内容, 教师下功夫挖掘知识规律、知识生长点和扩展点、可能出错点。力争在这些点上讲透, 让学生学活。

(三)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知识, 纠正错误, 突出重点

通过复习, 使知识系统化, 以便学生掌握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准确, 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 遗留的问题得到解决, 常见的错误得到纠正。复习课要突出重点, 选用的例题、练习题要围绕重点选择, 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转化思想和方法的复习。

(四) 复习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 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根据这“四性”设计一组题目, 用到的知识、技巧较多, 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 学生边分析边操作。这样做, 学生练得有味, 兴趣会更浓。

(五)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完成复习任务的保证

现代教育观认为, 复习应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主。为此, 教师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其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以指导。复杂的题目, 先让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做一做, 互相讨论, 提出疑点, 教师通过点拨, 帮助学生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

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4

作为教师的我,喜欢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专著,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学前沿的专业,但是更需要学习是实际案例。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新技能

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技能、组织研究性学习技能、组织合作学习技能、组织体验学习技能

三、课堂教学特殊技能(学科技能)

数学语言、运算、思维品质

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备课基本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践)、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控制技能、课堂情感交流技能、课堂教学评价技能、课堂练习设计技能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5

课程改革早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这也是我们教育行业的一大趋势。但在实际中很效果甚微,最近时间刚刚学习了《新课程公开课教学教法指导--小学数学(远程教育)》,因此对数学的课改方向及进程又有了新的认识。本课程聘请全国知名教学专家做主讲和指导专家。课程目的是通过引领教师观摩各学科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及教学专家的教法指导等内容,达到指导教师在新课程中用新方法进行学科教学实践的目的。它从课程改革的背景、课改的目标和思路、课改的基本原则以及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来加以具体的规划,让人真正看到了课程改革清晰的脚步。

参加了众多继续教育,目前唯有这门对教学的针对性是最强的,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案例,例如《质数与合数》《观察物体》《厘米的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圆的面积》《长、正方体的认识》《吨的认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亿以内数的认识》,每个案例又包括了课堂实录、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指导三部分,课程重点不仅仅是北京市优秀的小学数学公开课课堂实录,即优秀数学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秀之处,课程的侧重是对这些课堂实录的评析,即由北京市知名教学专家对这些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教学指导。不是纯粹的展示优秀的教学教法,而是对这些优秀的教学教法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给学习者除了具体方法的引导外,更多的是提供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导,目的是避免学习者生搬硬套教学教法,而是让学习者学会和掌握教学理念与形式,从而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教法。

通过本次的学习,也发现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过去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另外,我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篇6

一、教学不仅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交流,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抑制学生的想法,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来的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教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弄得不好收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分预设。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的“节外生枝”也变得精彩。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教案走,将学生的活动限制在预定的轨道中。教师应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平等的对话,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那么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如果是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获得的,那这个结论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探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

很多学生缺少生活, 写起作文与实际生活脱离。描写脱离生活情境, 叙事生编硬套, 语句贫乏, 废话连篇, 究其原因, 就是不善于观察生活, 没有对生活的亲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入手。

我们来看看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 西方的天空, 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极富感染力, 作者抓住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 以“橘红色”描写晚霞的色彩, 以“燃烧”二字描绘晚霞的情态, 给人以动态之感。描写大海也着一“染”字, 似乎大海变成红色是经历了“晚霞”的浸染。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之景写得如此形象呢?关键是作者立足大海, 仰视晚霞, 进行了细心观察, 然后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 才把海滨仲夏夜写得如此之活。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关心生活, 了解生活, 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用心理解, 真切感受。唯有如此, 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才能在自己的笔下写出新鲜感, 最为平淡的事情也能触动自己的心灵。生活是作文的源头,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

二、引导学生广泛积累, 灵活运用

很多初中生“重理轻文”, 泡在题海里, 在题海里提高自己的分数, 以至于个别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理科书”, 对于语文, 尤其是课外阅读, 很少接触。因此, 这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找不到作文的材料, 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就望而生畏。怎样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 言之有物呢?关键在于增加阅读量, 积累写作素材。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书读得多了, 积累就丰厚了;有了丰厚的积累, 才能博古通今。读是基础, 还需要对材料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所读的材料要深思, 让它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比如,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成语应用到作文里, 把名言名句引用到作文中, 至于读过的好的段落更要吸收, 融化到自己的句子里。只有对材料融会贯通, 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如泉之奔涌, 滔滔不绝。

三、学会模仿, 善于借鉴

模仿与借鉴是人们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对象明确, 针对性强, 效果才明显。写作也如此。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鲁迅写《狂人日记》是借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都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 在构思与情节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学大家尚善于模仿与借鉴, 我们的中学生写作为什么不从中找到一条捷径呢?又如, 历代的散文家都注重从先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吸取营养, 很多人也注重取法于唐宋八大家。由此看来, 模仿与借鉴是基础, 是创新的第一步。中学生作文必须从学习他人开始, 走好自己写作的第一步。

四、说练结合, 以说促写

在平时,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说起话来侃侃而谈, 口若悬河, 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却头脑发胀, 不愿下笔, 有的甚至下笔千言, 却离题万里。究其原因, 是学生经常说, 善于说, 所以才练就了一口好口才。由于说得多, 写得少, 缺少实践, 一旦遇到作文题目就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说后写, 写练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具体做法是:在作文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 说说自己的基本观点, 说说自己选择了哪些材料, 自己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等等。这样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促进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多写片段, 多记日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 课内作文的时间也不足。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远远不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平时多练笔, 多写日记。练笔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多写片段, 用最简短的话语来表达完整的内容, 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感情。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茅盾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简便途径。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段话, 或是续写, 或是仿写;或是遣词造句, 或是一段评论。形式多样, 不一而足。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学生构思快了, 素材运用灵活了, 在大型作文中, 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提高了写作的速度。

贯彻新课程理念,拓展教学新境界 篇8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寓教于乐的全新课程,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与节奏,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点吸引孩子们,使其爱上课,感兴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表面上学生爱上这门课,实际上仅仅是因为能够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动画、观视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却应付了事,不愿认真学习。因此,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使信息技术课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找到教学的关键点,总结学科的知识点,掌握思维的突破点,培养创新的连接点,就值得我们每位在一线教学的信息技术的同仁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经过几年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精心导入,把课堂建设成寓教于乐的兴趣场

好奇、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因此,不管哪一种教学都要按照其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这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主题和课程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们在玩中成长进步,在玩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当然,这里面就有一个“度”和“鲜”的问题。比如,我在讲选修课Flash动画软件时,学生起初感觉很有意思,也很容易上手,上课就比较认真和积极,可几节课下来,新鲜劲过去了,就觉得基本技能都掌握了,动画制作不过如此,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听课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时,就要有一个“鲜”的要求,通过教师巧妙地推新,使学生了解如何认真研究Flash。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FlaSh制作拼图游戏,要求学生们既要实际操作,又要进行比赛,看谁制的拼图游戏构思巧妙、方法独到。于是,兴趣来了,竞争意识也来了,学生们看到Flash不但可以做动画还可以做小游戏,这样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要有一个“度”的掌握。如程序Stit内容较枯燥,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例子的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讲条件语句时可利用学生爱看的“购物街”节目,自己编一个猜商品价格的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方式使本来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之更贴近学生兴趣爱好,把课堂建设成寓教于乐的兴趣场,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大胆放手。把课堂建设成师生互动的合作场

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如何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一个全新的挑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不是一味“填鸭”,而是希望孩子们能“举一反三”、教学相长。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自主的学习知识,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给学生们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老师们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如在布置任务时,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任务,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安排和教师的大胆放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师生互动的合作场中,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三、鼓励创新,把课堂建设成张扬个性的创意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就要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做到与众不同。而这方面,留给学生创造和发挥的空间有很多,如讲校本课程“Flash动画”制作时,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制作自己的动漫作品,对他们来说这是有趣并有挑战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度引导、鼓励发挥、鼓励创造,要不拘一格选作品;在讲评时也要注重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切忌千篇一律,没有作品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在经过教师耐心教导,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后,我所教的学生大胆创新,推陈出新,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为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所以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把我们的课堂建设成张扬个性的创意场,使学生在研究、学习、摸索、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展、增长才智。

四、提升素养,把课堂建设成塑造人格的体验场

欲做事,先做人。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外,一定還要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在这方面,我校一些学生通过作品体现其对学习、生活、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感悟、理解。通过我校学生的作品,我们感到他们不但具备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具备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反思能力,在学习中逐渐地成熟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欣慰的。例如,我校高飞宇同学用Flash创作的作品《散步》,他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浓缩到作品中来,熟练运用其所学所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思考社会的良好现象。当然,物有两面,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还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任地规范地使用计算机;还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于虚拟空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自尊自强,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素养,把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实现把课堂建设成塑造人格的体验场。

新课改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把课堂建设成寓教于乐的兴趣场、建设成师生互动的合作场、建设成张扬个性的创意场、建设成塑造人格的体验场,在这样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使课堂变为师生共同进步的成长乐园,这样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篇9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备课犹如工程师设计施工蓝图,又如打仗时指挥员设计作战方案,它是完成某项工程和获得作战胜利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可见其重要性。书中强调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有四点:

1、忽视学生

2、价值单一

3、过程单向

4、反思苍白。作为老师,不应该只关注怎样教,也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怎样学,而是应该站在第三方立场看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吴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难,但丈夫为了还妻子一个尊严,毅然将妻子绑在身上,用摩托车托回了家。这张图片曾经感动了全中国,我们认为吴加芳有情有义,对妻子不离不弃,甚至出现了“嫁人就嫁吴加芳”的流行语。外国媒体同样也刊登了这张照片,评论却截然相反:中国政府干什么去了?居然让一个灾民自己背着妻子的尸体去处理。由此可见,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判断。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备课呢?我想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还是要从教材入手。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研究教材就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读后感《《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说是年轻教师,就是那些教坛“老江湖”也常常感叹:“真不知教材到底要我们教什么。”可见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的重要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区的《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要求老师们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内容,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们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要教什么(即学生学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思考怎样教的问题,否则就会张冠李戴,盲目教学。

第六册《找规律》一课,无论是教材呈现的标题还是主题内容,似乎都在通过观察几组算式,对比、归纳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和两个乘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这两个规律。可细细分析,却不尽然,本课主要是解决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方法,找规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法。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呈现内容来教学,势必偏离正常轨道。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时,我既重视规律的寻找与揭示,又有所侧重地强化口算方法的指导、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哪节课,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内容。老师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否则,只会欲速不达,得不偿失。

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们运用3C知识进行分析,罗列出了一大堆的知识点,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顶点、棱等等知识,如此众多的知识点能在40分钟内予以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一网打尽”了,也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完全吸收、消化掉。我想,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深入地认识,也避免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的,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0

目前,我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必须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的变化》这本书从教师小传——案例——访谈录——案例评析——我的回应,层层剖析,清楚地叙述了教者的别具匠心和风趣幽默,给人以启发。课程已经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古人云:“乐思方有思泉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思维就会被激活,被巩固,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新课程”是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从这本书中我们可发现,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这个社会上,教师就得教他们懂得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以往只顾埋头苦抓教学成绩,无暇顾及“社会事”的工作方式,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有选择的带入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适应现代社会。

《新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的变化》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等观点,这些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79-01

教学艺术是教师熟练地应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新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打破传统的纯封闭式课堂教学,扭转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拓宽课堂时空,开放教学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做出科学精心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同时还要求教师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方法和驾驭教学的高超艺术,才能实施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新课堂教学艺术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旧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他们现成的知识。这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应贯穿以下两个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提出的问题要有目标性、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要具有针对性,问在关键处。如在教圆柱的体积推导时,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接着又问该怎样分割?最后问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和这个圆柱体积相等吗?这样抓住关键层层递进、先易后难、步步追问,最后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艺术

1、导入的艺术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在开头上下功夫非常重要。恰当、巧妙的导入不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全程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幕、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学艺术的“窗口”。其导入方式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练习、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等等。如用“奶奶和孙子的生日”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等。

2、中间的艺术

中间,即课的主体阶段,一般包括新授和练习两个部分。这个阶段,教师应设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创设锻炼的机会,通过学习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良好的开端只是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理想的基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教师就要“敢放、善导、有度”。敢放就是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解放教师自己、解放学生、相信学生、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导就是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调动学生的眼、鼻、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很重要,精典的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消化知识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画龙点睛、首尾呼应、适可而止的原则,教师语言易精不易多,易简不易繁,易浅不易深。在结尾时可以应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应用新旧联系法,归纳总结法,前后呼吁法,学习小结法,情境应用法活动游戏法等等。

三、课堂讲授的艺术

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我认为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下面三个特点:

1、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律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讲课应做到吐词清晰、读句分明,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沉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让学生接受。

2、教师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师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如。就必须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概念,用精心锤炼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3、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2

新教材从整体框架上打破了传统模式, 不再是从古至今按编年体系统编排课程, 而是按模块、专题和课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进行课程编排, 并且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专题系统性大大增强了, 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知识, 启发思维。新课程编写模式不仅打破了已有模式, 使高中历史学习具有新鲜感, 而且是对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编写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 它的知识系统来自初中, 结构继承了初中, 但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适应了高中生的发展。新教材更深刻, 更具有史学理论成分, 是对初中历史新教材更深刻的叙述和思考, 有利于高中生智力的发展。新教材内容新, 其中有许多新史学研究的成果。专家们考察了新时期国内外新形势, 立足课程改革, 运用最新史学成果使新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新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精神, 是一套人性化的教材。新教材以亲切的对话式的、探讨式的词语,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突出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陶冶情操。

二、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 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极大冲击, 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了很大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教育理念创新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 掌握方法。因此,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相信、肯定、鼓励、赏识学生, 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 新备课

教师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 即明确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达到什么程度:是简单了解, 还是理解, 甚至是评价, 等等。

(三) 新课堂活动模式

课堂提问可以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有时也可以大胆地放开让学生自问自答。答案有时是唯一的, 但问题可以多种多样, 提问时应该尽量避免提出一些低水平的问题。如讲到辛亥革命时,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而不支持孙中山? 有位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帝国主义, 我也会选袁世凯。”学生把自己放在帝国主义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这样换位思考, 问题就简单了。

(四) 新教学总结与评价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对比, 让学生明白要学习各民族先进的文化, 而不能产生狭隘的民族观点。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评价, 而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教学目标其实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所以在教学评价中, 完全可以让学生谈, 这样才能知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 达到了什么程度。还可以对着目标给学生打分, 看学生实现目标的不同程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找到学习历史事件与线索的方法及过程, 以便适应终身化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 运用方法达到目标, 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这样目标—过程—评价就能达到三者合一。

三、新感受

在这一年多的新课程教学中, 我碰到很多问题, 感触颇深, 也尝试运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具体如下。

(一) 碰到的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衔接问题。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模块形式。这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坚实的基础上的, 但事实上县农村大多学校的初中历史课还是流于形式, 学生基础相当薄弱。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程教学理念如要求知识注重实用性, 以学生学习为主, 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等等, 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现在的一些历史课堂教学仍是应试教育, 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

(二)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新尝试

1.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 , 变“满堂灌”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学习,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引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新课程下, 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课堂上不要只顾自己唱独角戏, 要在备课中精心备学生, 及时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摘要: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 结合教学实践, 作者从教材、理念、感受方面进行了教学初探。江西省新课程已实施了两年, 作者对新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和感受。文章从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教材、理念和感受方面回顾新课程教学, 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新教材,新理念,新感受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3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读后感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读后感 郑小军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是黄燕编著的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黄燕老师是看了朱永新教授著作的《中国教育缺什么》一书后,将自己近几年来所看到的,听到的种种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情景、现象记录下来,从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反思这些事件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读,她注视着她所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和思考。这本书中讲到,我们教育缺乏爱,缺乏尊重、宽容、平等,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创造等等。 读着读着,我仿佛作者黄燕进行了次面对面的交谈,与作者聊当今的教育,聊我们接触的不同的`家长和学生,聊我们彼此所处的教育环境。如今,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垃圾桶”,有什么不好的都往里装,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而新课程实施近几年来,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了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每个老师几乎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风格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一些学生。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老师们的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师需要有更多的爱心。但现实中有多少教师做得到呢?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人,何必为学生付出那么多的爱,何必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是独特的生命体。因此,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体,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大爱无言”。第二,教师需要多多的学习。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学历已经达标,无需再进行学习了。尤其是那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带着满腔的热情与豪迈的理想,一心要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成绩。但这种精神难得可贵的精神,如果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的话,最终只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天又一天。然而,教师要有学习、钻研教材的能力,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更要有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能力。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茁壮成长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等待意识,要懂得个体发展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当然,在等待学生长大的同时,教师要作适时的引导。 教育,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大工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思考。我们要做这样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4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新课程教学研究》读后感 篇15

一、征文目的

随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正式颁布,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念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 第一届“与新课程同行”征文评选活动将关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学习与研讨, 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理念推广, 促进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并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扶持中青年教师成长。

二、主办单位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基金会

三、承办单位

云南教育报刊社、云南省教育基金会秘书处

四、征稿对象

中小学、幼儿园和高等院校教师, 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 《云南教育》广大读者, 《学生新报》的教师及家长读者。

五、评选范围

论文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念, 内容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学和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学习与研讨、三生教育、课程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教研、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经验, 以及教学反思等。

六、评选办法

由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云南教育报刊社聘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育报刊编辑成立评委会, 评审出一、二、三等奖, 并由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基金会给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在云南教育报刊社网站上公布, 部分获奖论文将在《云南教育》杂志和《学生新报》上刊登, 条件具备时将由出版社辑集出版。

七、征稿时间

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 截稿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八、稿件要求

1.征文作者必须尊重知识产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重要引文须在文末“参考文献”下注明出处。

2.严禁抄袭, 凡抄袭、剽窃他人文章者, 一经发现, 即取消评奖资格。

3.参评稿件以论文为主, 可凭借各学科各版本教材。文章要体现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 观点鲜明, 有教育教学实例, 文字简练。

4.来稿请用稿纸誊清或者用打印稿, 请务必在信封上注明“与新课程同行”, 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实名、工作单位, 并注明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和邮政编码。征文稿件一律不退, 请自留底稿。

5.投稿信箱:teacher2@ynjy.cn

6.每篇论文须交40元评审费, 请务必在汇款单留下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电话, 并在留言栏内注明“与新课程同行征文评审费”字样。

7.稿件和评审费请寄:昆明市学府路61号云南教育报刊社 (邮编:650223)

赵关荣陈顺 (收)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新体会 篇16

一、兴趣——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答案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课后他们潜心钻研。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我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他们会喜欢上数学;其次,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欢任课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而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学生则会产生厌学、对抗情绪。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喜欢。

二、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这一环节的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随便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学生及时展现思维过程,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创造性得到解放;同时,我们应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我们应该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心态,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并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就会使师生间缺少了互动,更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如果师生尽可能多地互动,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态度,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中,我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勾股定理”,让学生先从“数”上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再让学生运用“割、补”法从“形”上推导“勾股定理”的正确性。整个过程中,我积极地引导每个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分析图形“割、补”过程中的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理解整个过程中图形的面积不变这一规律。最后要每个学生实际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

2.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问题,唯恐学生考虑不周,但效果往往事与原违。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要领,动手做做常常会有所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要显著得多。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之后,又让他们通过“画一画”、“看一看”、“量一量”等操作来猜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结论。

3.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又一种有效学习形式。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同桌或前后之间自然形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自己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个知识都是他们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上一篇:有创意的小学班级名称下一篇:高产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