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精选11篇)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1

王振

开学两个月以来,在工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问题。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也逐步进入了良好的工作状态。现做如下总结:

自己感觉工作中成功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在级部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使我的工作有了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新分教师公开课的成功结束,就要感谢孙翠霞、王山以及李慧老师,使得我的公开课能够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其次,自己在实验室的运用和管理上,由于王山老师的帮助,使得我能更快的熟悉实验室的使用规定,让我的实验教学更加顺利。再次,在我担任八年级七班班主任的这两个月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劳累,在管理班级问题上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总体来说是顺利的,出现了几个问题,但在主任和王腾飞等老师的帮助下都能顺利的解决。天域苍穹 http:///read_1730/ 我的不足之处也由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自己在课堂上不能严格要求学生。可能这是所有新教师的通病,针对这个问题,我多次找自己的原因,但最后还是失败,可能自己性格所致,无法强加于学生。但是课堂上如果不严格要求,课堂上的纪律就很难保证,纪律不能保证的话,学生上课的效果就不好。其次,我的书写也不好,学生阶段就没有练好字,导致现在工作了,自己的书写还是问题。再次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比较繁忙,琐碎的事情比较多,致使很多事情会遗忘,不能及时的完成。心怀鬼胎黑岩 http:///read_7411/ 针对2011年9月28日的月考,我的分析如下,物理成绩虽然平均分在70分,但是由于教师的严格成不不同,致使不同的班级,成绩的平均分相差比较大。针对自己担任班主任的七班,物理成绩也没有“班主任”效应的出现。

最后针对我的各种问题,自己制定了如下的措施: 首先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游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标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由于新教材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况,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其次,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有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有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即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技能。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最后,切实落实桓台县生本课堂“12345”工程:

一、树立“1个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二、抓住“2个转变”,变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为学懂、会学,掌握学习方法。

三、强调“3个突出”突出学生主体,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探究,通过4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四、落实“4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充满智慧挑战;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勃勃生机。

五、构建“5个环节”通过前置性作业,做好课前预习和学习前置;4人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展示是手段,重在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教师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效点拨、评价;检测巩固。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2

一、教学前反思

在备课时, 教师要对教材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去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 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怎么讲”的备课模式. 尽量做到:

1. 要了解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

2. 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 替换例子等, 创设性使用教材.

3. 要考虑怎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创设学习数学问题的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 要考虑数学与生活联系. 设计一两道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题目,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是要对学生的心里发展有所了解, 注意培养学生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 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 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如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奇妙的密铺”等的授课中, 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观察人行道上地面的形状等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备课时, 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教”, 才能促进“学”, “教”为“学”服务. 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 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师的思维定势或许就是造成上课缺少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旦教师都不认同自己的上课方法, 学生怎们还会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在教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常规练习课后, 我进行了反思. 如果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时间, 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还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其他的题, 但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循环了我的老路, 千篇一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 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更有学者提出: 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教学对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反思

1.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 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 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发探究欲望; 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 从“失”的方面, 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 合作不到位, 等等; 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2. 比较反思. 作为教师, 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经常听同行们的课, 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 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行为, 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 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 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 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 如, 一次作业后, 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对这次作业, 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 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 哪些是欠缺的, 哪些是更新的知识, 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因材施教, 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 让学生多多思考, 提高思考意识.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 让学困生, 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 课后习题不再加做, 对于书中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中职教师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篇3

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出现在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教师中。这一时期的反思旨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职业心态来看,这部分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积极性很高,急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比较看重的是教学反思的功利价值。他们反思的内容主要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撰写教案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的技能、命题及评析试卷的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等等。这个时期是他们积聚教学经验、快速成长的阶段,是每一个教师都必定要经历的成长阶段。

1.即时式反思

一堂课的得与失,一次精心组织的实践体验,一个意外生成的教学片段,甚至是课间与个别学生的一次沟通、交流,不论成败,只要有所感触即可在第一时间用教育日记的形式予以记录,概括式、实录式均可。或三言两语,或抽丝剥茧,不求体系严密、论证详实,只求把即时产生的观点、感受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贵在真实、鲜活、及时。

2.解剖式反思

解剖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不足、找到差距以加倍努力,也是为了挖掘亮点、概括成功以增强自信。同一内容的几次施教,每教一次都有新的感受;虽然课前反复推敲、精心预设,课堂上依然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对此,我们不妨认真总结,对照比较,剖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在比较中不断完善提高。

3.提升式反思

从教几年后,若对“本门功夫”的研习、运用已颇有心得,那就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在学科教学方面的成长经历,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串串足印,把这几年业务水平逐步提高的轨迹勾画出来,以期能从中提炼出可供后学者借鉴的经验,也使自己将来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实、更远、更精彩。

二、教学模式反思阶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些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是在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基本教学规范。有效的模式不仅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专业化成长。因此如何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何使教学有明晰的教学步骤、程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何提升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先进性,就成为教学技能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教师自然而然会去反思的内容。从职业心态来看,这部分教师比较敬业,看重的是教学反思的社会价值。

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总结和反思,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摆脱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着,教师的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停顿。这个阶段的反思要求学校对教学研究有科学、到位的管理,要求教师个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

三、教学境界反思阶段

当教和学的双方都感到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么教学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这是成熟的教师应该反思的内容。

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标志。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认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正是这些精神特点使教师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把握教学的内容和对象,用个性化的教学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教学艺术世界,处处留下个人的印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风貌。

当然,并非只有那些大学教授或教育家们才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中职教师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教学思想可以来自实践,也可以来自已有的教育论著。但不管怎样都必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一开始可能不太成熟,但没有这些探索,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践行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初中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篇4

尽管所有老师都紧张的备课,积极的辅导,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在夜以继日的付出。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习不进状态,时间抓不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学生的状态。为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好考前的复习?

语文刚刚上完新课,从本周开始进入复习。第一轮的复习,需要紧扣课本,结合同步学习与探究,在复习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复习扎实课本内容。4月底到5月底进入第二轮复习,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是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中考前的十多天,要让学生自由复习,然后通过几套模拟题进行训练。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阶段总结 篇5

不知不觉中,从2012年1月开始着手准备,到现在我们如火如荼的实施研究,我们的“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研究”课题研究已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作为课题组的成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悄悄发生着变化,在过去的一学期当中,虽然忙碌却也有收获,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帮助下,扎实工作,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并把别人的好的经验加以吸收和消化,用以指导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使主题班会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为使以后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我们本阶段的工作情况做个总结。

一、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这一学期以来,我们每月两次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的理论辅导,每周一定为教研活动日,专门研究实验工作,实验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组组织的的理论学习、观摩活动和课例讨论,并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自学了有关如何有效设计主题班会的相关内容,如《初中主题班会序列化研究》,《教师如何开好主题班会》等,始终坚持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探索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研究,以中学主题班会活动课组织设计和操作方法为切入口,探索、优化、总结中学主题班会课的有效组织途径和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道德认知水平,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主题班会活动常规系列,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组织操作体系。力求在如何更好的实施主题班会活动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教师德育理论素养的提升,推动教师活动的设计力和执行力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参加这一课题实验,使我们对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理论素养有所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根据实际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这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消除不良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本学期第一次月考后,根据有的同学学习效果差的情况,李老师及时组织了“学习经验交流”主题班会,要求各科学习优秀的学生写出自己取得成功的学习经验,通过集体交流的方式,使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各为所用。通过这次活动,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要科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再如,根据学校的要求,今年的母亲节,各班要利用班会课组织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刘老师组织了题为《母亲恩情似海深——我的亲情故事》的主题班会课,以唤起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从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此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在主题班会的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围绕“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的主题召开班会,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进一步把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很多班级还运用了知识竞赛、视频播放、诗朗诵、情景剧等方式穿插在主题班会中,使班会形式丰富多样。

三、树立成果意识,及时收集整理各种材料。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基本上改变了以前那种活动做完即完的方式,养成了及时收集和整理各种材料的习惯,每次班会活动都从各个方面留下了第一手材料,这位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由于研究和实践时间较短,参与研究的人员水平有限,在设计主题班会过程中有不足、缺点和纰漏在所难免。愿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要使各种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整体德育功能的主题班会活动体系,努力使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研究更加完善和科学。

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6

小官庄镇中心初中苏桂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堂数学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前置性学习阶段、课堂生成性学习阶段、课后补偿性学习阶段)。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几种意识的加强,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预习意识的加强

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而自主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习技能技巧的掌握及知识的学习上,更应关注学生对自身内在的了解与改进,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内部动机的激发及元认知的发展。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提高,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对学生的预习行为规范的培养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反映了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因此,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精心编制前置性学习指导,合理设置问题串,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二、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绝大多数学生只在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学有用的数学。

三、创新意识的加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和不同的数学模型;

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更应该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制作更富创意等。

四、主体意识的加强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题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学生在45分钟里的变化和发展。

五、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的加强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有训练意识。

六、反思意识的加强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数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及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七、合作意识的加强

实施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应该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而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建了独立学习和相互研讨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动创造思维,使认识升华。

首先,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办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

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7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在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 不仅是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在高职其他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中也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形象塑造、策划、沟通能力, 同时掌握调查研究能力、专题策划能力、危机管理能力, 对于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高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实践中, 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在案例选择的合理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热点性上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对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把握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至于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主要源于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内涵难以把握、概念模糊, 对公共关系学教学的重视不够, 教材使用混乱, 教学过程管理控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尝试进行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最早见于德国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相关文献中, 该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之所以以其具体步骤加以命名, 是因为该方法在德国文献中是由七个阶段组成的, 且协作与反思突出了小组活动中的行动———经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协作与反思这两个要素是设计教学活动、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强调的, 这是现代企业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能力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个人素质特征。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七个先后进行的阶段:热身准备、现状分析、目标表述、寻找解决方案、评选解决方案、表述学习结果、回归现实。每一阶段都包括4个核心情境:确定任务要求、实施小组工作、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

目前,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高职公关教学中很少系统运用, 多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三种教学方法可谓“同源异派”, 其思想本质都来源于行动导向教学观。将行动导向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四个共同的学习环节, 即由凯泽斯劳滕 (kaiserslauten) 大学的阿诺尔德 (R.Anold) 教授提出的: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总结谈话。但使用的过程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案例教学法往往侧重于学生谈感受和分析案例的意见, 涉及实践工作的过程并不多;项目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步骤, 而对前期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准备工作往往指导不够。例如, 在前期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时, 教师往往无法进行现场启发和指导, 学生经常对现状估计不足, 对目标的表述往往不够清晰。而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时就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目标, 这是教师可以进行整体把握的。对于公共关系学而言, 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不是最主要的,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协作沟通能力。因此, 采用协作反思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最终评选方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表述学习结果可提高学生间的交流, 最后联系实际回归现实, 可将学到的经验和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在目前的相关文献论述中, 就其中心思想而言, 姜大源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中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 但就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的实施办法、教学设计过程、教师在其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论述。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的学习活动中, 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制造某个产品, 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协商、决策、行动和检查的整个工作过程中主动地处理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 积极、主动地行动, 学习和掌握多样的新知识和经验。以“公共关系策划”一节为例,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表1所示。

其中, 小组工作和学习者 (或小组) 的反思行为是教学组织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小组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积极投入;其贡献是否具有互补性;活动规则是否有效;对待异己意见能否换位思考。学习者 (或小组) 的反思行为则包括:自我检查并修订小组准备提交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在小组报告中除介绍工作成果外, 还应准确、全面地说明小组成员所经历的过程;教师不仅负责学习进度的监控及提供咨询, 而且必要时还要提供小组学习所需要的信息, 帮助小组成员自我约束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以促进小组成员工作能力的形成。

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中, 教学过程贯穿协作与反思, 对于活动的评价过程显得较为重要。以下以公关策划书的撰写为例 (如表2所示) , 探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关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妥善处理传统教学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关系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侧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在教学中学生无休止的争论, 甚至个别学生因丧失面子而可能发生言语攻击, 教师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定好活动规则。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强调整体效益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注:该评价表先进行自评, 然后交由各小组互评, 其中A得3分, B得2分, C得1分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于监控整个学习的进度和提供咨询, 在必要时还要担任专家的角色。但教师帮助学生小组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 要把握好介入的“度”, 防止过度介入而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由于高职公共关系学实践性强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就感。在评价中, 应该将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 切忌将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价的最主要指标。

实践证明, 适当运用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对高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学生角度看,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看, 对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掌控能力的要求更高, 有利于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 加快知识更新。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公关教学的现状, 阐述了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 详细介绍了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探讨了基于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的高职公关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公共关系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朱灵灵.职业学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

一、文献综述

关于教学反思的界定有多种说法。美国教育家杜威(1993)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我国学者张建伟(1997)指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有很多种,约翰·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是反思性实践者,看作是在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人员。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里,杜威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为了更为深刻地揭示反思性实践的本质,杜威将教师的反思性行为与常规行为进行了对照。

美国教育家J.W.Brubacher(1997)从时间维度将反思分为三类: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和实践后反思,对反思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J.P.Killion&G.R.Toden(1993)提出:对于教学活动的反思可分为三类,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后进行反思。活动中反思,在行为发生时进行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教学前反思是指在上课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等做出反思。教师会从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安排。具体表现为:在上课前对本节课的关键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适应学生水平。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或者是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对某些关键点进行反思,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仍需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某些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让学生能够好的接受与学习。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目标,教学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和对执行教学计划的反思。

教学反思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性,它们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三、高中英语教师目前状况及解决措施

目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个教育部门都大力倡导教学反思,中小学亦是如此。但由于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进行良好教学反思的原因如下:

第一:在整体反思这块受中国教育大环境影响。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广大英语教师总体反思水平一般,我们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只要完成当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行,很少有教师去进行教学反思。

第二:对于课前和课后反思来说受教师自身职业发展限制。由于教师的考核,职称不仅与经济待遇紧密相连,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声誉与地位。很少有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大都是直接上课,应付课堂,很少有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并且很少去准备课前教案和教学设计,课后也未能对自己这节课进行总结。对于学校来说,应减少对教师的任务,让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认真上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课后与同学进行沟通。

第三:教师程度参差不一。初级职称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他们仅局限于课堂设计与安排,课堂缺乏活力。相反,高级教师课堂经验丰富,懂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懂得高效教学的要道。由于部分教师的学历程度较高,因此,他们的认知和实践水平也就相应提高,在教学时,教学方法和执行力度更严谨,从而教学反思力度也加大。

四、总结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整体上来说不客观,未能进行很好地教学反思。对于课前和课后反思这块,大都由于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未能进行良好的反思;对于课中反思,由于学生的懒散对待和教师的消极应付共同作用的,使教师认为只要完成任务就行,却未考虑教学的质量。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注重各方面的提升来促进教学反思的发展。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培养和发展自己对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专业性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这样一来既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2]J.P.Killion&G.R.Toden.How to Teach in Activity.1993.

[3]侯彩英,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9

富县高级中学 孔小辉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反思近一段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今后的复习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

在复习中发现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基础知识不过关是造成学生题不会做的主要方面,例如在进行力学综合计算时由于公式记不清,看到题感到不知从何做起,由于对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不清楚,分析不清物体受到几个力,造成许多的力学问题无从下手。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应是物理复习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物理新课标要求要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近几年的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分析出有关的物理知识,并能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许多实际中的问题,2010年高考中就有近一半的考题涉及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加强实验的复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新课标又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察,从近两年高考看,实验考查的分值略有增加,且考察的范围不断增大,既有学生的分组实验,又有演示实验,既有结论的考察,又有过程的考察,既有现象的考察,又有实验的设计,既有从现象中进行猜想,又有实验中问题的处理,等等,总之,考察的范围之大,考察的范围之广,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考察。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加强学生的实验复习将是一个重要方面,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会利用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组合归类设计新的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树立动手操作意识;安全规范意识;创新质疑意识。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四、搞好典型题讲评,提高解题能力;

典型题讲评是一轮复习的主要课型之一,通过典型题讲评一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二是及时反馈信息,发现、解决教学疑难,查漏补缺;三是总结吸收教与

学的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四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只讲评不练习,只练习不讲评,或虽讲评但却不及时,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要进行答题规范训练

①独立审题,独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独立地提取信息,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解题能力,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所看重的问题。近几年出现“信息给题”、“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和科技的题目”,意图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审题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进行求解。为何这类题得分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独审题独立解题的能力差。因此,在复习中,在分析例题或者讲评试题的时候,教师要把审题的机会还给学生,从读题开始,独立完成解题全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例题、习题,养成对具体物理过程作具体分析的好习惯,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

②规范解题

语言规范: 特别是分值高的计算题,要求学生能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并能准确的表达,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要写出主要的步骤。书写规范:对作图题更要特别注意认真规范。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10

二、给学生出示明确、完整的答案。有些问题即便有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把完整的答案投放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把标尺。

英语教学阶段反思 篇11

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必要性

个体内差异评价极大地关注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对“未完成的人”的评价需要个体内差异评价。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未完成的人。绝对评价和标准评价更多指引的是灌输式教育,因为灌输式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下有着素质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对于未完成的人而言,教育是让学生顺应天性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快乐的人生之路。他们不应接受过多残酷的竞争和淘汰,未成年人应该是活泼快乐的,健康、求知的心灵远比知识本身重要,他们不应迷失在他们完全不明白其意义的抽象符号操作中。

2. 对“具体的人”的评价需要个体内差异评价。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垄断的评价体系下,学生不被视为具体的人,而被视为抽象的“达标者”、“未达标者”或者“名次”。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5]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认为个体发展的过程并不总是符合教学过程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6]杜威认为,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连续性要比教材本身的连续性更为重要。[7]个体内差异标准将学生个体的过去和现在比较;现在和未来比较,把他自身的生命发展状况作為评价的唯一尺度,有可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生命,从而引导教育回归“育人”,育每一个人的原点。

3. 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评价需要个体内差异评价。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理应关注的是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无法关注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这样的评价标准很容易使学校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走向空洞化、形式化。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在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记录和设计,包括情感表现、情境中的意志表现、品德表现等,全面的评价导向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人。

4. 回归学生评价的本质需要个体内差异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绝对评价下的学生想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而是如何超越他人。相对评价将学校变成优胜劣汰的竞技场,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考试的分数、学生手册的成绩等评价结果经常给学生、家长及教师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了不是为了教育的评价,而是为了评价的教育现象。[8]评价的本质在于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不能偏离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这个终极目标。个体内差异评价直指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克服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的种种“先天弊端”。

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原则

在对绝对评价和相对标准进行分析和审视之后,针对基础教育的特征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缺失的后果,笔者认为在建构、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学生中心原则。学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过多的重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需要。考试成了学习的目的,评价成了教育的目的。鉴于此,个体内差异评价必须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成长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聚焦于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 发展性原则。学生的身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唯有贯彻了发展性原则,才能厘清不同学生的发展脉络,才能真正感受到“昨日之学生”如何发展成为“今日之学生”,才能引导“今日之学生”发展成为 “明日之学生”,才能真正关注到不同学生各自独特的发展变化。

3. 理解性原则。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大多采用纯客观、实证的手段,很可能丢失很多有用的信息,乃至产生错误的评价信息、误解学生。理解包含多个层次,既有对评价对象的理解,也有对评价信息的理解,还包括多种评价主体的相互理解。[10]个体内差异性评价是一个时常充满生成性,伴随情感互动、理性互动的评价过程,这些都需要“理解”去连接,而“理解学生”是其他一切理解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是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心智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完整而深刻的先决条件。

4. 多元化原则。在尊重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社会大背景下,完全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已经不再适宜于时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价应着眼于不同学生个体需要以及需要程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尊重个性,尊重多元价值观,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上都必须遵循多元化原则。

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实施探讨

随着中考、高考改革的起步,评价体系向着与素质教育接轨的方向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这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教育是为了“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5]导向完善的人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必然随之建立。

1. 成长记录袋评价。笔者认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直指学生的个体内差异,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应该成为基础教育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的重要实施方式。在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成长记录袋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标准、材料性质进行精心的分类,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搜集与选择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并且有明确导向的。成长记录袋相关材料收集的时间、次数都要与评价目的、评价类型直接联系,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比如让学生撰写成长日志,让学生对他人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等等。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用丰富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改善学校、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但是,成长记录袋要求太多的工作量,这有可能给评价者和被评者带来过多的工作负担,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也容易成为形式主义。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仍需要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2. 表现差异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进行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并不陌生,它早已广泛应用在职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评价中,只可惜目前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依然被绝对评价标准占据绝对地位。表现差异性评价关注学生表现在相似情景中不同时间的表现差异,在相当多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

在认知与技能领域的评价领域,表现差异性评价关注知识和技能应用情况的差异性,而且由于情境的真实性,表现差异性评价在非智力领域有着良好的操作优势。例如,学生的情感、品德都具有极大的情境性,脱离真实情境的情感评价、品德評价是不真实的;表现差异性评价可以创设情感情境和品德情境,持续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发展和品德发展。但是,真实情境是很难完全重复的,而且表现差异性评价需要评价者持续的精力和时间,这给表现性差异评价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基础教育阶段个体内差异评价必须聚焦于学生的发展,避免走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如,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时,一张草稿纸可能成为评价搜集对象,一个“标准”的测验成绩单也可能不纳入评价内容。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比较充分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3]充满了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体系的建立、落实,有可能是构建更完善的基础教育阶段评价体系的一剂良方。

注释:

①个体内差异评价包括被评价对象的自身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和被评价对象若干不同侧面之间的横向比较。笔者认为对评价对象不同侧面之间横向比较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比如如何比较学生审美能力与体育能力,事实上这根本属于不同的能力“集团”,不具有可比性。鉴于此,本文仅涉及个体内差异评价在时间维度上的的纵向比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5~196.

[3]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0.

[4][美]约翰·杜威著,任钟印译.学校与社会·福禄培尔的教育原理[C].[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7.

[5][日]梶田叡一著,李守福译.教育评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6.

[6]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0.

[7]明庆华.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51.

上一篇:家具涂料未来发展三大趋势下一篇:雅思考试经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