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精选8篇)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设计理念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结构上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的第一单元,是综合讲述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基础,是对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知识点的简单总结。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的前期,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新知识有很强的渴望,也乐于接受新鲜知识,但是对于知识性的总结归纳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旁指导,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冶炼方法及其原理;2.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理论。 过程与方法
1.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2.认识化学在新物质创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景及对人类的贡献;2.深刻的认识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
五、教学重难点
难点:1.化学学科的些基本的化学原理;2.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重点: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 问题引导 讨论等方法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花一个课时(40min)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认识到化学科学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流。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板书]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引入]拥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进入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可这把钥匙的铸造却是艰辛的、漫长的。
环节二:新知探索,知识整理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重点一:人类对金属的制取使用研究。
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总的说来,金属的性质越稳定,越容易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金属冶炼的方法主要有:
(1)热分解法 材料1炼丹术与汞的制备:热分解法 HgS 对于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2)热还原法 [材料2] 湿法炼铜,[材料3]古代炼铁:还原剂还原法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3)热还原法 [材料3] 热还原法冶炼金属
我国古代的炼铁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的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的火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4)电解法 [材料4] 电解法冶炼金属
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对于“交流与讨论”的问题(1):金属越活泼,则被广泛利用的时间就越晚。(1)冶炼金属的方法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阅读资料] 阅读教材第92-9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过渡]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刻认识物质世界,19世纪,化学理论的建立使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20世纪,现代物理技术、测试手段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化学科学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重点二:化学理论的发展与观测手段的更新: 阅读教材第92-9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化学科学中有哪些重要基本理论 ?
(2)在人类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观测仪器 ?(1)化学科学中重要基本理论: 道尔顿:1808年提出原子论(近代化学建立的标志)阿伏伽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假说
路易斯:1928年提出价键理论(现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门捷列夫:②元素周期律——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 质量作用定律——奠定了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础(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就可以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具体过程:
(1)什么是经典分子论?谁提出的?
道尔顿的简介,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2)谁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什么是周期律?有何意义?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门捷列夫的简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意义
(3)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4)谁最先合成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有何意义?
维勒合成了尿素,打破传统的有机物不能人工合成的观念;
[过渡]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请看教材P93的内容,并请同学们交流与讨论。重点三:人类对酸碱概念认识的发展。[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P93提供的资料“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进行汇报。
生1:17世纪前,人们凭感觉认为有酸味的物质是酸,有涩味且溶液有滑腻感的物质是碱。
生2:17世纪末波义耳,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是酸,使石蕊试剂变蓝的是碱。
生3:之后拉瓦锡根据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来定义,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物为酸,金属氧化物溶与水生成物为碱。
生4:1883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生5:1923年质子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布朗斯特和劳里: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若某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称之为酸碱两性物质。写出:
1.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2.NaHCO3溶液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依据酸碱质子理论,HCO3是否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
课堂小练-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所有的弱酸根都是碱 B.酸式弱酸根既是酸又是碱 C.不可能一种物质既是酸又是碱 D.氢氧根是碱
课堂小练-2: 惰性电极电解熔融NaCl与电解NaCl水溶液的比较
-+
+
+
Cl2易与NaOH反应,使得Cl2与NaOH的产量均降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阅读课本P96,回答:在粮食增产上科学家提出哪些不同的建议? 增产粮食: 1.生产化肥; 2.利用基因工程育种; 3.研制杀虫剂、除草剂; 4.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发明合成氨技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产化肥,使粮食大量增产:此图为本世纪初世界闻名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发明杀虫剂DDT获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化学家米勒首先发现DDT具有杀虫性能,1944年后DDT被广泛用作杀虫剂,有效 的控制了虫害。米勒因此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这一历史上著名的杀虫剂仅仅使用了20年,便逐渐在全球内遭到禁用,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发“错”了的诺贝尔奖。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反应,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能量传递效率为90%~98%。利用基因工程育种
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景:将固氮基因转移到非豆科粮食作物的细胞内,在固氮基因的调控下,让非豆科粮食作物也具有固氮能力。这一途径叫做固氮基因工程。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课堂小结] 在人类研究物质结构的历史上,人们先后使用了光学、电子、扫描隧道等显微镜,现在,人 4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教学设计
们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了对原子的操纵。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三:习题训练,新知巩固:
1.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对其认识中不正确的是(C)
A.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B.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制取更多物质,丰富物质世界 C.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化学对此无能为力 D.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某学生想制作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为使Cl2被完全吸收,制得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消毒液,设计了右图的装
置,对此,下列有关电源电极名称和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B)A.a为正极,b为负极;NaClO和NaCl B.a为负极,b为正极;NaClO和NaCl C.a为阳极,b为阴极;HClO和NaCl D.a为阴极,b为阳极;HClO和NaCl 3.钠多以资源丰富的NaCl为原料来制备,下列方法中能够制备出金属钠的是(D)A.加热NaCl晶体 B.用金属钾置换NaCl溶液中的钠离子 C.电解NaCl溶液 D.电解熔融的NaCl 4.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NaCl和NaCl水溶液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B)A.阳极均生成Cl2 B.阴极均生成Na C.Na+均向阴极移动 D.阴极反应均发生还原反应
八、个人反思
1、本节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
2、问题设置还需考究;
一、教学设计
1. 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 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实物。 (3) 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
2. 关于铁铜的化学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指导, 推测它们可能的化学性质。 (2) 教师展示铁铜分别与酸、非金属 (氯气、氧气、硫) 、盐、水反应的事实。 (3) 让学生发现铁铜化学性质的差异, 以及铁铜分别与不同非金属反应, 产物中其化合价的不同。 (4) 指导学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 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 (5) 归纳铁铜的化学性质。
3. 铁三角的转化。
分别让学生明确, 铁三角转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并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的指导下, 结合铁化学性质的知识, 推测出要实现下列各项转化, 所需要的物质应具有的性质。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Fe3+的检验方法, 并让学生明确只有Fe3+中加入KSCN溶液才显红色。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对上述推测的结果,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选择金属铁和Fe3+的反应作为重点, 师生共同进行反应的可行性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推测金属锌和铜能否使Fe3+还原成Fe2+。
对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以下两种推测: (1) 锌比铁更容易将Fe3+还原成Fe2+, 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锌排在铁的前面, 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 (2) 锌不能将Fe3+还原成Fe2+, 而直接将Fe3+还原成为金属铁, 因为锌能将Fe2+置换, 所以锌不能使Fe3+还原成Fe2+。面的推测,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提出锌的量决定了还原产物的猜想。然后设计出将少量锌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看是否有固体析出, 或溶液的颜色是否变化来判断Fe3+能否可被还原成Fe2+。
对铜的问题, 学生会有以下三种想法: (1) 铜是不活泼的金属,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铁和氢后面, 所以不能使Fe3+还原为Fe2+。 (2) 因为铜具有还原性, Fe3+具有氧化性, 所以铜一定能使Fe3+转化为Fe2+。 (3) 虽然铜具有还原性, 但其还原性比铁弱, 所以铜能否使Fe3+转化为Fe2+很难说。
师生综合以上观点, 形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共识, 并通过实验, 得出结论。
在明确了铜能被Fe3+, 氧化的反应原理后, 教师展示印刷电路板的构造, 启发学生设计其制造过程。
4. 铁及铜化合物的应用。
启发学生从氧化铁的颜色、一些含铁化合物的磁性、Fe3+的强氧化性等对应地找出它们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分析说明
1. 推测需要有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猜想, 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地乱猜, 是要有一定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的, 这种猜想应该是科学的推测。
上面的设计中, 在对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铁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学习中都强调了学生预先的推测。从整个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始终把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的化学观点和思想, 作为指导学生推测的依据。这种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化学学科思想,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是检验探究是否正确的标准。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 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也是提声化学科学认识能力, 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既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 从理论上对铁、铜的性质进行探究, 同时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行推测, 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如铁转化中所选物质到底能否发生, 铁、锌、铜与Fe3+到底可否发生反应等) , 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了化学学科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 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化学的恿想意识。
3. 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的基本思想, 铁、铜性质的差异以及Fe、Fe2+、Fe3+性质的不同都是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引起, 另外当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后, 都很注重将其原理推广应用, 如利用Fe3+的检验方法应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根据铜与Fe3+的反应原理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铁和铜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应用的对应等, 都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使学生学会把握住学习关键, 同时对化学本质、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使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 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来看, 不少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后获得的, 像门捷列夫就是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性质进行仔细研究后, 探索出了二者的关系, 得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规律, 所以这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思想。
摘要: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构成了化学学科体系, 其中化学学科思想是灵魂。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 要理解教材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 就是要读出决定所学知识的本质的因素, 即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观点、化学思想等。以化学学科思想作为灵魂设计教学, 就是把上面的过程反转过来, 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 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在上述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 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导、实验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
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新教材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为核心科学思想,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新教材中强调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对所有学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或科学事实)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大方面。
一、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因此,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多思考、多提问,要多交流、多讨论,要及时记录、有时还需要测量,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新教材中的观察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观察模型、观察图表等方面。如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并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情况;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H2O2溶液在室温下分解时c(H2O2)与时间(t)的变化及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时N2O5、NO2、O2三者浓度与时间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计算、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又如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戊烷的三种结构模型和分子组成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乙醇和二甲醚)的球棍模型及结构式;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三组有机分子结构:①分子式为C4H10的烷烃②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③乳酸,在学习了解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对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有更新的认识,对同分异构体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观察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的不断发展。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所期望的东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的主要方法,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求明确的特点,以实验建议、信息提示、思路启迪、技术支持等方式增强了实验的选择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集体协作,既有个人发现、又有共同分享。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前后溶液中的现象对比等生动的实验事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又如反应热的测量,新教材中假设溶液的比热与水的比热相等,溶液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根据溶液温度升高的数值来计算反应热的大小,强调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探索仅靠观察所看不到的未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控制或施加某种影响。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想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中有更充分和真实的体现,强调化学反应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突出人在科学研究中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性和有限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3.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新教材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如原子晶体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各种维生素的生理、营养功能和溶解性,纺织品的品种、性能和价格,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建议和利用二氧化碳为人类服务的方案,居室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家用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水的饮用等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访问、咨询、试验来获取感性认识,并能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 模拟法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需要设计和构想研究对象的替代物,通过研究替代物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称为模拟法。如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氯化钠中离子键的形成、熔融氯化钠通电前后离子的运动、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及分子碰撞等微观过程,新教材引领并要求教师能用动画模拟的方法来展开教学;对映异构、晶体结构等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可采用比较手的镜像、乒乓球的堆积来展开教学。模拟法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具体形象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理性思维的方法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要素、阶段和层次,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素分析、可逆分析、结构分析和元过程分析等诸多方面。如学习氯气的性质,可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来分析,物理性质又可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和熔沸点等方面来分析,化学性质又可从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盐溶液等角度来定性分析。又如学习分散系时,可从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定量分析。再如学习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时,可从有机物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分析。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事物分成一段段、一层层地去研究。如果分析得当,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分析不当,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综合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方法。如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时,可从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明确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转化的。
2. 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而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而完成的,而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演绎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是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事例,新教材中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也是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而学习盖斯定律及应用则是采用了演绎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的建立采用了归纳法,而以后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学习则采用了演绎的方法。新教材的设计可谓煞费心思,一方面尊重科学事实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归纳与演绎各有优势,也各有有限性,二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于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现代科学从总体上来说,已经不是处在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人们能够凭借数学、计算机等工具来提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仍需要以经验归纳法做补充,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依据。
3. 比较与类比
比较是找出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思维方法。新教材中广泛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四种无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比较、两种盐(NH4Cl、CH3COONa)水解过程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防止钢铁的腐蚀方法比较、化学键类型的比较、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比较、1 mol气体的体积与一只篮球的体积比较、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与砖块与墙的关系比较、合成有机玻璃的两种路线比较、工业生产异丙苯的两种工艺流程比较等多种比较,运用表格、图型、实物、模型等多种比较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在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又如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比较你与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如有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亚硝酸钠的鉴别,在你和同学设计的各种实验方案中,哪一种最简便、实验效果最好?如上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及能力的提升。
类比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一致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从特殊到特殊、一般到一般的一种非必然性推理。类比推理的学习活动就是将要学习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类比使学习者自动地搜索类似的已有信息;②类比激发学习者搜索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类似信息;③学习者使用类比可以生成类似的信息。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质量百分比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联系起来,将相似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比,从而加快、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学习了从海水中提取镁后,可启发学生从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冶炼方法的角度来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等知识内容。再如学习了工业上制备硫酸后,可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与方法的角度来学习工业上制备硝酸,新教材中先后呈现的两个流程图给了我们以较好的启示。总之,类比是提出化学假说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4.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表象的联络过程,想象是许多表象的融合形成新表现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等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给予了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机会。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何启迪、受何启发等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实。
5. 假说方法
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关于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必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假说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证实或证伪。如在学习配合物的形成时,要求学生先比较两个反应,后提出设想,再进一步研究四氨合铜离子的形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又如,在学习影响酶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时,从实验结果提出假说,而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说,从验证假说到得出结论,假说中常采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学生了解了假说方法,且在探究性学习中多次体会假说的意义。
6. 数学方法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数学方法与化学问题的内在关联,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对称分析、等价转化、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排列组合、不等式、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才能使化学学科发展到新的层次和高度。如化学平衡常数(K)和电离平衡常数(Ka)的建立与应用,中和滴定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滴定曲线、研究滴定过程中的pH值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分析与判断,图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实际化学问题的解决无不在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7. 模型方法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结构模型、实物图片、照片、示意图、流程图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模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函数图象中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8.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的科学方法。限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的系统分析法,而是重在领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模块学习、专题和单元学习等,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教材在建构科学方法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广泛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性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等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化学学科成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另外,新教材中蕴藏着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事物的发展,量变会引起质变等丰富的哲学思想方法,有效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智能与情意发展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难点、重点】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 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 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 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三、文本研读
1.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
(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2)不幸运:“在文革时期,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很多冲击,“干校”劳动,被戴“高帽子”,处境并不好,但是作者在这样不幸运的条件下,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足可见作者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4.那么这个乐观的人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爱,那么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老王的生活
5.通过对上面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应该是善良的,那么善良的“我”同情、关心、爱护着同样善良的“老王“,为什么还心上有不安和”愧怍“之心呢? 明确: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四、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明确;平等 责任 关注 帮助
五、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六、作业;
1、老王,我想对你说„„
2、完成高中语文作业本P46—50页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老王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
【内容标准】
1.通过简单实例了解简单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2.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
【课程目标】
1.在认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简单的有机反应的基础上,分析从乙烯制取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了解有机物合成的路线和方法。
2.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教学建议】
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用实例进一步说明有机合成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通过有机合成的途径急剧增加了新物质的种类,为高科技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对于合成乙酸乙酯的教学,应通过乙酸乙酯、乙酸、乙醇分子结构的对比和变化,让学生理解化学家设计合成有机物的思考方法。然后联系已学的有机反应知识,讨论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
3.对于合成有机高分子的教学,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高分子材料,了解天然有机高分子(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包括合成橡胶、塑料和合成纤维三大类及涂料、黏合剂等)。
4.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分析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合成反应,帮助学生认识加聚反应的特点,学习加聚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别单体和聚合物链节在结构上的区别,了解式中n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1.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运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教学中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从乙烯制取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初步认识人们是怎样合成有机物的;以加聚反应为例了解高聚物的合成方法;同时通过合成实例的分析认识实验、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本单元教学设计中重视联系实际,从身边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说起,让学生体会到高分子材料虽然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但被认识的甚少。这样既加强了亲切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通过对部分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和个别有机物的合成实验,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合成新物质成功的喜悦。
4.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课时安排】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1课时 有机高分子的合成 1课时
【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第一课时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课题】
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教学目标】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教学重点】
乙酸乙酯的几种合成途径。【教学难点】
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设计】 〖激发情感〗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地位: ①近几百年来,有机化学家已经设计和合成了数百万种有机化合物,极大地丰富了物质世界。②在20世纪,有机合成和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共获得10届诺贝尔化学奖。〖问题情境〗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天然有机化合物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化学方法来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那么如何运用化学方法来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呢?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76页的『交流与讨论』,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乙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也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依据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运用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推测怎样从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写出在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
1.从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
2.合成有机物要依据被合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机化学反应和起始原料,精心设计并选择合理的合成方法和路线。〖思维拓展〗
除上述合成路线外,根据所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还有哪些合成方法和途径呢?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77页的图3-20“制备乙酸乙酯可能的合成路线”,分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归纳总结〗 合成路线1: 合成路线2: 合成路线3: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写出上述三个合成路线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概述〗
以上三种合成路线,从理论上看都能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实现,在实际生产中,还要综合考虑原料来源、反应物利用率、反应速率、设备和技术条件、是否有污染物排放、生产成本等问题来选择最佳的合成路线。〖问题探究〗
若有甲酸(HCOOH)、乙酸(CH3COOH)、甲醇(CH3OH)和乙醇(CH3CH2OH)在一定条件下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发生酯化反应,则理论上能生成几种酯?其中哪些是同分异构体?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归结综述〗
创造新的有机分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发现并选择利用有机化学反应,把反应物转化为具有特定组成结构的生成物,是合成有机物的关键。在有机合成中还要注意避免产生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降低能量消耗,提高原子利用率。【课时作业】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在园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 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外,还应放入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2)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改为在蒸馏烧瓶内先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然后通过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这样操作可以提高酯的产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现拟分离含乙酸、乙醇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试剂,在方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分离方法。
试剂a是___________,试剂b是___________;分离方法①是_____________,分离方法②是______________,分离方法③是_______________。
(5)在得到的A中加入无水碳酸钠粉末,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参考答案〗(1)碎瓷片,防止爆沸。(2)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3)及时地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4)饱和碳酸钠溶液,硫酸;分液,蒸馏,蒸馏。(5)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水份。[第二课时有机物高分子的合成] 【课题】
有机物高分子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合成材料中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让学生了解单体、链节、聚合度、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了解高分子合成研究的一些课题。(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
(3)了解烃、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跟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差别。(4)认识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学会判断跟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关的“结构单元”“链节”“聚合度”“单体”等方法。(2)通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基本性质的学习,提高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2)通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出重大贡献的认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加聚反应 【教学难点】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1.什么叫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你认识哪些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中哪些是由有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的有机合成材料。
3.我国航天员穿的航天服使用了高强度、高韧性的尼龙。你还知道哪些尼龙制品?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讨论。〖问题情境〗
有机高分子是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制得的,聚合反应是什么样的反应?小分子是怎样结合成高分子的?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78页的『观察与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讨论,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制品,初识聚乙烯、聚苯乙烯的合成反应。
〖问题情境〗
在聚乙烯、聚苯乙烯的合成反应中,小分子乙烯、苯乙烯是怎样转化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两种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多媒体辅助〗
教师电脑投影乙烯聚合成聚乙烯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聚合反应的感官认识。〖分析讲述〗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这样的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加聚反应是合成高分子的一类重要反应。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乙烯分子碳碳双键里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
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 →-CH2-CH2-CH2-CH2-CH2-CH2-„
〖课堂巩固〗
用于制造塑料薄膜、人造革、塑料管材和板材的聚氯乙烯(CH2=CHCl)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请写出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拓展视野〗 在聚合反应中,我们通常将有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单体,将高分子化合物中不断重复的基本结构单元称为链节,链节的数目称为聚合度。
工业生产中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都是链节数目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各种高分子的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从同一种单体获得的高聚物的平均聚合度也不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氯乙烯(PVC)、腈纶、有机玻璃、合成橡胶都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多媒体辅助〗
PowerPoin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氯乙烯(PVC)、腈纶、有机玻璃、合成橡胶等制品。〖拓展视野〗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80页的『拓展视野』“酚醛树脂的合成”。〖简述讲解〗
制备酚醛树脂的化学方程式断键规律如右图:
在这个反应中,形成高聚物的同时还生成了小分子化合物,这类聚合反应不同于加聚反应,称之为缩聚反应。有机物通过其它形式的反应,还可形成多种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缩聚反应产物。
酚醛树脂,它有不易燃烧,良好的电绝缘性等优良性能,可用作电木的原料。【课时作业】
A.书面作业: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81页“练习与实践”: 第1.2.3.4题 B.课外调查:
①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哪些?
②举出在日常生活中你所遇到的高分子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性能和缺点(如轻便、防水、易燃等等)
——草野英雄树起的精神坐标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蓼.洲(liǎo)
皦.
皦(jiǎo)溷.藩(hùn)
抶.
而仆之(shì)B.赀.财(zī)
傫.
然(lěi)户牖.(yǒu)
扼.腕墓道(è)C.缇.骑(tí)
废祠.(cí)詈.骂(lì)
投缳.道路(yuán)D.逡.巡(qūn)
猝.
发(cù)湮.没(yān)
赠谥.
美显(yì)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当道 C.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
道()
()
()
4.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缇骑按剑而前
.C.抶而仆之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B.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有剪发杜门
.B.视五人之死
.
C.轻重固何如哉
.D.忠义暴于朝廷
.A.人皆得以隶使之 C.亦以明死生之大
杜:塞、闭 视:比较 固:本来 暴:暴露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B.安能屈豪杰之流 D.佯狂不知所之者
()7.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固百世之遇也①斯.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朝廷③忠义暴于.
④老于户牖之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连文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所以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如本文中“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其中“皦皦”一词较难理解,可联系上一句中“湮没不足道”和“独”推断出。“不足道”即“不值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可见“皦皦”应与“不足道”相反,即“光荣显耀”之义。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上下句语意连贯的特点来推断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牓,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
译文:(2)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
译文:
答案
1.B 2.D 3.C 4.C 5.D 6.D 7.B
8.(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谁轻谁重到底怎么样呢?(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墓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可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
9.(1)我本就知道皇帝的特使一定会来,这不过是意料中的事情罢了。
(2)这是龙树庵的和尚嘱咐我写的,我从前答应了他,今天不写完的话,也就变成一件背弃情谊的事情了。参考译文
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中, 涉及到物质与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反应问题, 除了反应物的性质之外, 经常牵涉到反应物的用量、反应进行的先后顺序、实际操作等具体问题。如何准确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是理顺知识脉络, 将貌似复杂的问题化简为几个简单的过程, 以避免频繁错误的发生。下面由一堂同事的课引发与联想到反应顺序问题并作出分析。
二、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顺序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的转移, 当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时, 发生电子转移的程度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强强组合) , 发生强反应, 那么当多种氧化剂与一种还原剂或多种还原剂与一种氧化剂相遇时, 就出现了强强优先的反应先后顺序问题。
例1已知还原性:Fe2+>Br-, 往100 m L溴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2.24 L (标准状况) 氯气, 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的溴离子被氧化成溴单质。则原溴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2mol/L B.0.3mol/L C.1.4mol/LD.无法计算
分析:解此类问题的难点 (1) :学生对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正确判断; (2) 学生只看到Br-被氧化。正确的思路是:原溶液中Fe2+首先完全被氧化, 之后的Br-被氧化。
正解:2.24 L (标准状况) 氯气即0.1mol。设原溶液中有xmol Fe Br2, 则由得失电子守恒可得:, 解得x=0.12, 因此c (Fe Br2) =1.2mol/L。
三、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典型反应先后顺序
氢氧化铝是高中学习中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 在制备氢氧化铝及其有关性质学习中经常涉及到反应物的量不同与操作方式不同等引起不同反应先后顺序问题。
1. 由操作引起的制氢氧化铝中的反应顺序
实验设计如图所示: (滴管中的试剂为逐滴加入直至过量)
图1操作滴加现象:逐滴加入时,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Na OH过量沉淀消失。发生的反应:Al3++3OH-==Al (OH) 3↓, Al (OH) 3+OH-==Al O2-+2H2O。
图2操作滴加现象:逐滴加入时振荡, 没有沉淀。后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且沉淀不再消失。发生的反应:Al3++4OH-==AlO2-+2H2O, Al3++3AlO2-+6H2O==4Al (OH) 3↓。
图3、图4操作滴加现象: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氨水过量浙江浦江●何国强
或Al Cl3过量沉淀不消失。发生的反应:Al3++3NH3·H2O==Al (OH) 3↓+3NH4+。
由于实验操作方式的不同, 发生反应的情况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反应情况, 实验室可以选择最优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工业上处理废铝或同铝土矿制铝中可以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方案。
2. 根据混合物中铝与酸或碱反应后的溶液中的反应顺序
因为铝的两性, 所以当铝与酸或碱反应后, 由于初始反应后的溶液成分不同,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碱或酸, 则反应先与酸或碱发生中和反应, 然后发生沉淀反应。
例2在向铝镁合金溶于盐酸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Na OH溶液时, 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 OH溶液体积的关系可用数轴关系表示 (如图5) :
根据图5数轴中的数据, 求出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四、化合物在溶液中反应先后顺序的计算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在溶液中混合时, 反应的顺序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共沉淀反应 (谁弱谁优先反应) 。计算此类问题, 抓题干中心, 从最佳角度切入是关键。
例3将2.5g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完全溶解于水, 制成稀溶液, 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盐酸, 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测定) 关系如图6所示:
(1) 写出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 当滴入35mL盐酸时, 产生CO2的体积为________mL (标准状况下测定) 。
(3) 计算原混合物中Na OH的质量。 (请写出必要的判断和计算过程)
分析:作为计算, 该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从混合物看, 各组分的量未知, 溶于水后,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谁过量不知道, 所以OA段反应式得考虑Na OH与盐酸的反应, 即 (1) 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CO32-+H+==HCO3-。从滴加盐酸来看计算, 其实不用考虑原混合物中各组分间的反应, 直接考虑各组分与盐酸的反应更简单。由图6可知道总n (HCO3-) =1mol·L-1× (45-25) m L×10-3/L=0.02mol, n (CO32-) +n (OH-) =1mol·L-1× (25-0) m L×10-3/L=0.025mol。设原混合物中含Na2CO3为xmol, Na OH为ymol, Na HCO3为zmol, 则x+z=0.02, x+y=0.025, 106x+40y+84z=2.5。解得x=0.01, y=0.015, z=0.01, 则 (2) V (CO2) =1mol·L-1× (35-25) m L×10-3/L×22.4L/mol=0.224L (3) m (Na OH) =0.6g。但由于学生从反应考虑, 给解题带来了困难。
摘要:物质之间的反应是学习物质转化与制备新物质的必然途径, 考虑物质之间转化的先后顺序是实现物质转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考虑物质转化的有序思维, 是高中化学教学所需要的教学部分。
什么是习惯?习惯又有什么用呢?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相传,清代有个叫刘蓉的文学家,小时候在家里西侧的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洼坑,每经过一次,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非常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平稳。
刘蓉的父亲发现这屋地面有洼坑,就叫仆人将洼坑填平。后来,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来踱去,走到原来的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头一惊,低头看,发现地面是平平整整的。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
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对待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个小故事说明,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们的学业每天都在进步,身体每天也在发育成长。学业好,身体也好,这是最好的,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这两点。有的同学喜欢在阳光下看书,有的同学喜欢在傍晚昏暗的光线下写作业,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同学的鼻子上就会架起一副眼镜。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教学活动,看见班上的小学生好多都戴着眼镜,心里很不是滋味。记得当时活动的主持人让我说几句话,我说:“眼镜架在同学们的鼻梁上,却压在朱老师的心里。眼镜很轻很轻,但朱老师觉得它比铅还重!”苏教版人希望通过编这套小学语文教材,让天下的孩子都不戴眼镜。所以这套教材的字号在全国同类教材中是最大的。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护同学们的视力。同学们年龄小,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发育阶段,视神经也在不断“成长”,过度使用眼睛或不恰当的读书写字姿势,都会对视力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此事甚大,不可不防啊!
学习习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除了用眼卫生、写字姿势之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同学们系统有序地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苏教版人有目的、有意识地给诸多学习习惯排了一个顺序,并用照片的形式编排呈现在教材开头的几个页码。它们虽不是课文,但我认为它们比课文更重要。它们虽然只排在课本的开头部分,但其训练贯穿教材始终。编者试图在每个学期都培养起同学们一个或者更多好的学习习惯,用十二个学期即六年时间,让同学们养成一系列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说到底是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潜质所在。品质好,潜质在,同学们的学习后劲就足。要知道,这些好习惯不仅仅到中学有用,我看到大学,甚至到你们走入社会还更有用呢!
【化学苏教版专题二】推荐阅读:
苏教版初中化学07-03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06-08
苏教版三下语文练习二09-1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生字11-04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06-12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09-19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苏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06-04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分类统计-苏教版06-19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云房子》教案10-31